<h3> 2018年8月4日至8月12日,濟南彩虹攝影俱樂部30余名攝友在山東電視臺潘建老師和濟南彩虹攝影俱樂部翟總的率領下來到甘南和川西采風。</h3><h3> <b>甘南</b>,位于甘肅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地處長江、黃河上游,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段。地貌特征:南部為岷迭山區,東部為丘陵山地,西北部為廣闊的草原,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000米以上。其西面與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接壤,南部與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相連,州內68萬人口中有50%是藏族,屬典型的藏區。</h3><h3> </h3><h3> </h3><h3> </h3> <h3><b>青藏高原</b></h3> <h3><font color="#333333"> 藏族共有750萬人口,其中50萬人在海外。中國境內的藏族大約有340萬人在西藏,另外300多萬人口分布在青海、甘肅、四川、云南四省。</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一說藏區、藏地,我們首先想到西藏。其實藏區不止西藏,還包括青海、川西、甘南和滇西北。</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從元代開始,根據方言不同,藏地分成了三塊:<b>衛藏、康巴和安多</b>。</font></h3><h3></h3><h3><font color="#333333"> <b>1.衛藏。</b>大體上是現在的西藏。它又分成了三個部分:<b>前藏、后藏和阿里</b>。</font></h3><h3><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前藏”是拉薩和山南地區。</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后藏”是日喀則地區。</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整個藏北高原是“阿里”。</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歷史上,前藏是達賴的地盤,后藏是班禪的地盤。既有達賴又有班禪,所以衛藏一向是宗教的中心,故稱為為“<b>法域衛藏</b>”。</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b>2.康巴。</b>大體包括西藏的昌都地區,四川的甘孜州、阿壩州,以及云南的迪慶州。具體一點,還包括涼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縣、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康巴出帥哥美女,“康定的漢子,丹巴的女。”正因為男女都長得好看,才被稱為“<b>人域康巴</b>”。</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b> 3.安多。</b>也叫“阿垛”,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瑪卿雪山到青海湖一帶。除了青海的大部分藏區(玉樹除外),還包括四川阿壩州北部、甘肅甘南州、天祝藏族自治縣。</font></h3><h1></h1><h3><font color="#333333"> 安多地區有遼闊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是藏地最主要的牧區,多出良馬,所以也被稱為“<b>馬域安多</b>”。</font></h3><h3> 藏族人不多,地方大,尤其在古代,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形成了不同的區域藏文化。他們特點鮮明,燦若星辰,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信仰一個宗教:藏傳佛教。</h3><h3><font color="#333333"> 我們此行的路線主要是在安多和康巴藏區采風。</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font></h3><h1><font color="#333333"> </font></h1> <h1><b> 一、桑科大草原</b></h1><h3>藍天白云下的<b>桑科大草原</b>牛羊成群、生機勃勃,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使人心曠神怡、深深陶醉…</h3> <h1><b>二、拉卜楞寺</b></h1><h3> 位于蘭州西南240公里,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大夏河岸邊,<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創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span>拉卜楞由拉章音變而來,意為活佛大師的府邸,<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是我國藏傳佛教(即喇嘛教)<b>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b>之一(其他五個寺院是:拉薩的<b>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b>;日喀則的<b>扎什倫布寺</b>;青海西寧</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的<b>塔爾寺</b>。),也是甘南最大的格魯派寺院。</span>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鼎盛時期,僧侶達到4000余人。拉卜楞寺寺院與佛學院一體,保留有全國最好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h3><h3> 這里有世界上最長的轉經長廊(4公里),也是馮小剛電影《天下無賊》的取景地。</h3> <h3><b>俯瞰拉卜楞寺</b></h3><h3>近處是貢唐寶塔 ,位于拉卜楞寺西南角,因塔內供有從尼泊爾迎請來的無量光佛像而聞名。</h3> <h3><b>拉卜楞寺正殿</b></h3> <h3> 來到藏區不能不了解<span style="font-size: 20px;"><b>藏傳佛教。</b></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b>藏傳佛教</b>又稱藏語系佛教,或俗稱喇嘛(藏語:上師)教,是指從印度傳入中國西藏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稱佛教三大地理體系,歸屬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span></h3><h3></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般說來,漢傳佛教屬顯宗,藏傳佛教屬密宗。他們的區別是什么呢?</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b> </b></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b>顯宗</b>認為只要按照那些公諸于世的佛經去做就可以了。所以顯宗主張公開宣道弘法。 </span></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b>密宗</b>認為要想達到到"身口意"除了公開的佛教以外,還有一套秘密的方法,沒有人傳授密法修行很難達到"身口意"。所以密宗強調傳承、真言、密咒和灌頂和悲慧雙修最后成佛。這就是密宗和顯宗的區別。</span></h3><h3></h3><h3> 藏傳佛教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藏族地區形成和經藏族地區傳播并影響其他地區(如蒙古、錫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語傳播的佛教,如蒙古、納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語言或文字,但講授、辯理、念誦和寫作仍用藏語和藏文,故又稱“藏語系佛教”。</h3><h3> 藏語系佛教始于7世紀中葉,當時的藏王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時,兩位公主分別帶去了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和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經。松贊干布在兩位公主影響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h3><h3> 到8世紀中葉,佛教又直接從印度傳入西藏地區。10世紀后半期藏傳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紀中開始流傳于蒙古地區。此后的300多年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隨著佛教在西藏的發展,上層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權,最后形成了獨特的、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h3><h3> 藏傳佛教目前有四大派別:</h3><h3> <b>格魯派(新噶當派,黃教);寧瑪派(紅教);</b></h3><h3><b> 薩迦派(花教);噶舉派(白教)</b></h3><h3>各派的詳細介紹請看如下鏈接:</h3><h3><a href="http://wap.kaoder.com/?a=view&fid=55&m=thread&tid=212959">http://wap.kaoder.com/?a=view&fid=55&m=thread&tid=212959</a><br></h3> <h3><b>誘惑</b></h3> <h3><b>僧人</b></h3> <h3><b>轉經</b></h3> <h3><b>外面的世界</b></h3> <h3><b>佛學院</b></h3> <h3><b>拉卜楞寺的“FIFA Word Cap”(世界杯)</b></h3> <h1><b>三、瑪曲阿萬倉黃河濕地</b></h1><h3> 瑪曲,藏語意為孔雀河,即黃河之意,因河水清翠如孔雀羽毛而得其名,是全國唯一以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命名的縣。 </h3><h3> <b> 阿萬倉濕地</b>在甘肅甘南瑪曲縣境內,距瑪曲縣城50多公里。</h3><h3> 黃河從巴顏喀拉山發源,源頭卡日曲匯口以下干流稱瑪曲,黃河首曲由北入扎陵湖,從南部流出東行流入鄂陵湖。<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從鄂陵湖流出后</span>一直向東南流去,從青海流到四川阿壩唐克掉頭向西北流向甘肅瑪曲,形成了一個400多公里的大拐彎,阿萬倉濕地就在這個大拐彎的中間。阿萬倉濕地因水瀉不暢而形成很多河汊和沼澤,濕地水草豐盛,是一片天然的、原生態的、幾乎沒有人為破壞的廣袤壯美的草原。<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這片廣袤的草原水草豐茂、牛羊肥壯,景色絕佳。</span></h3><h3> 黃河流入瑪曲縣境內時的水流量占其總流量的20%,出境時水流量增加到65%,在瑪曲段的補充水量占黃河總水流量的45%,故有黃河“發源于青海”而“成河于瑪曲”的說法。因此瑪曲濕地大草原被譽為“黃河蓄水池”、“黃河之腎”和“中華水塔”,是黃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具有獨一無二的生態地位。</h3><h3> 2008年,以阿萬倉貢賽爾喀木道濕地為核心的瑪曲濕地群入選《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選“中國最美的五大草原濕地”第一名。</h3> <h3><b>阿萬倉濕地</b></h3> <h3></h3><h1><b> 四、 蓮寶葉則</b></h1><h3> 蓮寶葉則是藏區著名的神山,位居藏區十大神山的第八位,安多地區眾神山之首。</h3><div></div><h3><h3>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蓮寶葉則為藏語音譯,意為尊嚴的“玉石之峰”。</span>位于四川阿壩縣和青海省久治縣、班瑪縣之間,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是巴顏喀拉山扎尕爾措南段支脈,溝底海拔3800米,最高峰5369米,境內最高5141米。為阿壩縣西北部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h3></h3><h3></h3><h3> 民間通常稱為石頭城堡或者石頭山。這里群峰兀立,山勢陡峻,長年冰雪覆蓋,風雨剝蝕怪石嶙峋,千恣百態!</h3><div><h3> </h3></div><div> </div><h3><div><h1> </h1></div></h3> <h3><b>神山</b></h3> <h3></h3><h3> 星羅棋布的湖泊,更為蓮寶葉則添上幾分神秘之美,要數4個湖最著名:龍尕措拉瑪,落云措,珠姆措,扎尕爾措。</h3><h3> 其中“扎尕爾措”是阿壩縣境內4個著名湖泊中海拔最高的(4600米)它既有蓮寶葉則剛毅雄渾、肅穆悲壯的一面,又包含了女性般的圓潤細膩與陰柔,是四個湖泊里面特色最多的一個。</h3><h3> 藏民在他們認為有神靈的地方常常捐建佛塔、經幡(風馬旗)或瑪尼堆,用于祈福。</h3><h3>他們或圍著佛塔行走,口誦佛經,轉經祈福;</h3><h3> 或扎五色經幡,<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藍白紅綠黃分別</span>代表:藍天、白云、火焰、江河、土地,<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從右到左順序不能亂。</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經幡上寫有經文,飄動一次等于誦一次經,用于祈福;</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或在巖石上刻</span>六字真言,又稱“六字大明咒”,即“嗡嘛呢唄咪吽”,他們認為持誦六字大明咒,可以消除病苦、刑罰、非時死之恐懼,壽命增加,財富充盈。這些刻有六字真言的石頭稱瑪尼石,堆成的石堆就是瑪尼堆,用于祈福。</h3> <h3><b>扎尕爾措</b></h3> <h3><b>祈禱</b></h3> <h3><b>瑪尼石上的喇嘛</b></h3> <h3><b>僧侶</b></h3> <h3><b>心中的香巴拉</b></h3> <h3> 藏傳佛教源頭來自印度,對藏族人來說佛教本質上是外來文化。可是我們發現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同根同源的藏傳佛教有許多獨特的宗教習俗。如:轉神山、拜圣湖、磕長頭、撒隆達、掛五彩經幡、堆石供、火供、水供、會供、煨桑、朵瑪、酥油花、擦擦、金剛結;還有藏文、天珠、天鐵、以及跳鍋莊、宣舞、繪畫藝術等等。這些習俗的起源是什么?它背后又隱藏著什么不為人知的秘密呢?</h3><h3> 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617-650年)兼并統一西藏各部落,建立強盛的吐蕃<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音:波)</span>王朝,并創立藏文,西藏正史開始書寫。吐蕃王朝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h3><h3> 而近幾年考古發現紛紛證明:古<b>象雄</b>文明才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h3><h3></h3><h3> 象雄乃古代青藏高原之大國,<b>雍仲本教</b>之發祥地。</h3><h3> 在唐代史書中作“羊同”或“揚同”,“象雄”與其藏語發音相近。象雄所在的今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區,最西端是大小勃律(吉爾吉特),即今克什米爾。從勃律向東南方向沿著喜馬拉雅山脈延伸,包括今印度和尼泊爾的一小部分領土。北鄰蔥嶺、和田,包括羌塘,東面只限于與吐蕃和蘇毗接壤,曾是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一般認為穹窿銀城(即卡爾東城)是古象雄王國的首都,約<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在阿里地區象泉河流域。</span>象雄分為上象雄、中象雄和下象雄三個部分;象雄王國存在的大體時間為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7世紀,曾先后為18位國王所統治。曾經是橫跨中亞地區及青藏高原的大國。貞觀十八年(644年)松贊干布發兵攻入羊同(象雄),殺羊同王,羊同部眾歸附土蕃,羊同(象雄)國被滅。</h3><h3> 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象雄文明主要由本教(苯教)、象雄語言、象雄文字,象雄醫學、象雄藝術和歷算等方面構成。</h3><h3> 象雄文字確實存在過,在后來的歷史中又消失了,至今是學術界待解開的謎。</h3><h3> 有學者認為藏文是在象雄文的基礎上,學習克什米爾和印度的聲音,進行了改造而成。</h3><h3> 在象雄文明之前,象雄的地域就存在著各種原始的崇拜儀式—<b>原始本教</b>。信奉萬物有靈,日月星辰、山川江河、牛羊禽獸都是崇拜對象。即多神崇拜。</h3><h3> 后來古象雄的王子<b>辛饒彌沃</b>在改革原始本教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教法,創立了<b>雍仲本教</b>。使本教得以統一。<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辛饒彌沃</b>被雍仲本教譽為<b>辛饒彌沃如來佛祖。</b>現在學術上一般把<b>雍仲本教</b>稱為<b>本教。</b></span></h3><h3> 本教的標志符號為雍仲,形象一般為“卍”,旋轉方向與佛教符號“卐”相反。相傳與釋迦牟尼同時,幸饒祖師于岡底斯山修道,在象雄地區創立了顯密合璧的大乘“雍仲本教”。</h3><h3> 公元5世紀初,佛教傳入藏區。從松贊干布(土蕃王朝第33任贊普)時期,佛教受到王室的扶植。公元755年,赤松德贊(土蕃王朝第37任贊普,傳說他是金城公主的兒子)即位后,提出讓佛教和本教的代表人物互相辯論兩種宗教的優劣。當辯論結束時,早已明顯地傾向于佛教的赤松德贊宣布,他認為佛教是有道理的,本教是沒有道理的,緊接著,他把信奉本教的人集中起來,給他們指出3條出路:1.改信佛教;2.放棄宗教職業,做吐蕃王朝的納稅百姓;3.如果不愿意改教,又不愿意當平民,就流放到邊地。并貶低本教為“黑教”,本教從此受到很大的壓制。</h3><h3> 本教徒在青藏高原被大力削弱的情況下,逐漸向佛教的方向演變。但是,本教也采取了一些和佛教相反的做法。譬如,轉經時,逆時針方向反轉,面對神背部作祈禱,如此以示對佛教的反抗,以后,本教在與佛教抗爭中逐漸融合。現在,完全純粹的本教已不復存在。但是,本教在藏族社會生活中的影響,依然是根深蒂固的。</h3><h3></h3><h3> 現代人把藏族的一切社會現象,均誤認為是佛教色彩,其實許多民間習俗,大量的是本教儀軌,現已演變為民間風俗習慣,不易分清哪些是佛教的,哪些是本教的。總之,吐蕃文化,說它是佛教文化,不如說它是佛本融合的文化更確切些。所以說: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傳佛教,必先研究本教。</h3><h3><b>相關鏈接:</b></h3><h1>紀錄片《西藏的西藏》網址:</h1><h3><a href="http://m.iqiyi.com/a_19rrjw0znh.html">http://m.iqiyi.com/a_19rrjw0znh.html</a><br></h3> <h3><b>川西阿壩州</b></h3> <h3><b>高原之舟</b></h3> <h3><b>天鏡</b></h3> <h3></h3><h3> 佛教大規模地傳入西藏應該從<b>松贊干布(617-650年吐蕃王朝第33任贊普)</b>建立吐蕃王朝時開始。佛教從兩個方向傳入,漢地和印度。當時的西藏<b>松贊干布</b>藏王,<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先后與尼泊爾<b>赤尊公主</b>和唐朝<b>文成公主</b>聯姻。</span></h3><h3> 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各自帶了一尊佛像到西藏,修建起拉薩著名的<b>大、小昭寺</b>,隨公主前來的工匠也陸續修建寺廟,隨同前來的佛教僧人開始翻譯佛經,佛教開始從尼泊爾和漢地傳入西藏。松贊干布在他兩個妻子的<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共同影響下皈依了佛教。</span></h3><h1></h1><h3></h3><h3> 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后創造了藏語文字并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開始在吐蕃傳播起來。</h3><h3> 松贊干布去世后,西藏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權力之爭,到其曾孫<b>赤德祖贊(704-755年吐蕃王朝第36任贊普)</b>時,才又大力發展佛教。公元710年,赤德祖贊向唐朝請婚,求得<b>金城公主</b>。金城公主到吐蕃后,把文成公主帶去的佛像遷到大昭寺供奉,安排隨行僧人管理寺廟,主持宗教活動。金城公主還成功地勸說王室接納從西域逃出的僧人,為他們修建了7座寺廟。這些措施促進了佛教在西藏的發展。</h3><h3> 直到赤德祖贊的兒子<b>赤松德贊(742-797年吐蕃王朝第37任贊普)</b>掌權后,佛教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h3><h3> 為鞏固王權,赤松德贊以佛教為號召,他請來印度著名僧人寂護和蓮花生,于公元775年修建起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一一<b>桑耶寺</b>(西藏山南地區桑耶鎮),剃度7名貴族子弟出家,開創了西藏佛教史上自行剃度僧人的先河。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極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們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稱為“七覺士”。</h3><h3> 在邀請印度高僧的同時,赤松德贊還派近臣前往內地請僧人到西藏講經。根據其要求,公元781年唐朝開始輪流派僧人去西藏。受人尊敬的大乘和尚摩訶衍,就是漢族僧人在西藏的代表,他在西藏傳教11年,著述9部經論,講經說法,使漢地佛教在西藏興盛起來。因此,佛教三寶<b>佛、法、僧</b>終于齊備。</h3><h3> 以后,<b>赤祖德贊(815-841年吐蕃王朝第40任贊普)</b>再次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他不遺余力地提倡佛教,興寺建廟,翻譯佛經,以王室收入供養僧人,以僧人參政削弱大臣權勢。王室利用佛教鞏固王權。822年吐蕃赤祖德贊和唐朝第八次會盟,會盟碑至今仍矗立在拉薩大昭寺前。</h3><h3> 由于<b>松</b><b>贊干布、赤松德贊、赤祖德贊</b>的突出貢獻,歷史上稱這三代贊普為“<b>祖孫三王</b>”。</h3><h3></h3><h3> 赤祖德贊的興佛措施和把王朝軍政大權交給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貴族們的不滿。<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公元841年,他們趁國王赤祖德贊酒醉時將其謀害,擁戴其兄<b>朗達瑪</b>為贊普,掀起一場大規模的滅佛運動。</span></h3><h3> 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閉,大昭寺改為屠宰場,釋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來。因為是文成公主把釋迦牟尼佛像從內地帶來并使吐蕃有了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說成是魔鬼的轉世。僧人被勒令改信本教,不愿從命而又戒殺生的僧人被強迫操起弓箭,帶著獵狗去山上打獵。佛教寺廟內的壁畫被涂抹掉后,又在上面畫僧人飲酒作樂的畫。許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釘上釘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經被燒毀或扔到水中。這次禁佛運動對佛教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達瑪以后的近百年間稱為“<b>朗達瑪滅法期</b><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或“黑暗時代”。</h3><h3></h3><h3> 朗達瑪滅佛不久后,公元846年,信佛派貴族<b>拉隆貝德</b>將朗達瑪暗殺。之后吐蕃的權臣們挾王子自重,互相征戰。隨后一場奴隸平民大起義又席卷吐蕃,西藏陷入各個勢力割據一方的分裂狀態,有200多年歷史的吐蕃王朝就此滅亡。</h3><h3> 藏傳佛教“<b>前弘期</b>”至此結束。</h3><h3> 公元10世紀初,藏區步入封建社會,原割據一方的吐蕃權臣,成了各地的封建勢力,他們積極開展興佛活動,佛教得以在西藏復興。不過這時興起的佛教無論在形式或內容上,與吐蕃佛教都有很大不同,在于西藏本土古象雄佛教的互相吸收、互相接近、互相融合的過程中,隨著封建因素的增長,完成其西藏化過程,形成既有深奧佛教哲學思想,又有獨特西藏地方色彩的地方性佛教。至此,藏傳佛教終于形成,步入其“<b>后弘期</b>”。</h3><h3> 西藏的分裂和封建割據一直持續到13世紀中葉。</h3><h3> 13世紀自蒙古興起后,經過<b>成吉思汗</b>和<b>窩闊臺</b>兩代人的努力,已經分別于1218年、1227年、1234年滅亡了<b>西遼、西夏、金</b>,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統,向西進軍和向南進軍是勢在必行,特別是南宋王朝,依然依靠地利優勢在頑強抵抗。當時的大汗窩闊臺希望多方進軍,啃掉南宋這塊骨頭,好完成統一大業,于是矛頭直指西南的西藏。</h3><h3> 在當時的西藏,是處于一種分裂狀態,類似聯合政府,當中的藏傳佛教<b>薩迦派(花教)</b>為了得到在西藏唯一的合法權力,當時的<b>四世祖薩迦班智達</b>覺得這是一個契機,于是和窩闊臺的次子、西涼王<b>闊端</b>在涼州(今甘肅武威)舉行會盟,商定西藏歸順元朝中央的條件,史稱“涼州會盟”。經過這次會盟,<b>西藏第一次真正意義的歸順中央政府</b>,成為中國歷屆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然雙方在這次會盟中都撈到了好處,元朝借西藏通道滅亡了<b>大理</b>,包圍了南宋政權,于1276年滅亡了<b>南宋</b>;而薩迦派則得到元朝歷代皇帝重用,被中央扶持建立了西藏歷史上第一個<b>政教合一</b>的政府。</h3><h3> 1260年<b>忽必烈</b>即位,封<b>薩迦派第五世祖八思巴為</b>元朝國師,他奉<b>忽必烈</b>之命創建了蒙古文字“八思巴文”。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國號為元,烏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迤西地區)、朵甘等地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h3><h3> 1351年<b>薩迦派(花教)</b>在西藏的掌權地位被<b>噶舉派(白教)</b>取代。此時<b>格魯派(黃教)</b>還沒有創立。<b>噶舉派(白教)在西藏</b>的掌權地位保持了200多年,幾乎貫穿了整個明朝。</h3><h3></h3><h3> 公元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采用收繳元朝舊敕舊印,換發明朝新敕新印的形式和平過渡,繼承了對西藏地方的國家主權。</h3><h1></h1><h3> 然而明朝雖然對于西藏是有統治的,但更多是在名義上的。</h3><h3> 元朝在西藏有駐軍,并且元朝政府還通過清查西藏各地的戶口,確定各個萬戶的貢賦,并且建立驛站以及保證驛站交通的烏拉差役制度,保證它對西藏的統治和政令的推行。</h3><h3> 明朝取代元朝之后,的確也繼承了對西藏的統治權,然而很遺憾的是,盡管明朝政府也采取許多措施比如封法王、設宣慰司、招討司、萬戶府、千戶來加強對西藏的統治,但是明朝政府所設立的一系列職位,授予的對象都是西藏本地人,而且明朝自始自終沒有能夠在<b>西藏駐軍</b>。明朝對西藏的政策只是掌握了封貢之權,對于其內部事務完全是不聞不問的。顯然,明朝取代元朝后在西藏統治地位在是弱化和倒退的。這種情勢發展到后來漸漸表現為西藏地方政權反而和蒙古政權加強聯系。以致在崇禎年間吐蕃早就被蒙古人控制,這個話題后文會詳述。</h3><h3><b> 相關鏈接:</b></h3><h3> 紀錄片《涼州會盟》:</h3><h3><a href="http://m.iqiyi.com/v_19rr9j3dr4.html">http://m.iqiyi.com/v_19rr9j3dr4.html</a><br></h3><h3> 紀錄片《大元帝師八思巴》網址:</h3><h3><a href="http://zhuanti.chaoxing.com/mobile/mooc/tocard/91039937?courseId=89461024&name=%E7%AC%AC%E4%B8%83%E5%8D%81%E4%BA%8C%E9%9B%86+%E5%A4%A7%E5%85%83%E5%B8%9D%E5%B8%88%E5%85%AB%E6%80%9D%E5%B7%B4&code=null">http://zhuanti.chaoxing.com/mobile/mooc/tocard/91039937?courseId=89461024&name=%E7%AC%AC%E4%B8%83%E5%8D%81%E4%BA%8C%E9%9B%86+%E5%A4%A7%E5%85%83%E5%B8%9D%E5%B8%88%E5%85%AB%E6%80%9D%E5%B7%B4&code=null</a><br></h3><h3><br></h3><h3> 紀錄片《吐蕃的興衰》網址:</h3><h3><a href="http://zhuanti.chaoxing.com/mobile/mooc/tocard/90409497?courseId=89461024&name=%E7%AC%AC%E5%9B%9B%E5%8D%81%E5%85%AB%E9%9B%86+%E5%90%90%E8%95%83%E5%85%B4%E8%A1%B0&code=null">http://zhuanti.chaoxing.com/mobile/mooc/tocard/90409497?courseId=89461024&name=%E7%AC%AC%E5%9B%9B%E5%8D%81%E5%85%AB%E9%9B%86+%E5%90%90%E8%95%83%E5%85%B4%E8%A1%B0&code=null</a><br></h3> <h1><b>五、色達喇榮寺五明佛學院</b></h1> <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東北部,有一個叫<b>色達縣</b>的地方,海拔4000多米。</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色達,藏語意為「金馬」,傳說因在這片富饒而美麗的草原上曾發現過「馬頭」形金子而得名。 </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距</span>色達縣城20余公里有一條山溝叫<b>喇榮溝</b>,順溝上行數里,蔚藍蒼穹之下,銀嶺碧草之間,數千間赫紅色的木屋,如眾星拱月般簇擁著幾座金碧輝煌的大殿--它就是藏于深山中的<b>喇榮寺五明佛學院</b>。所謂“<b>五明</b>”是藏傳佛教對學問的一種概括,有如把學科分成文科理科。“五明”就是五門學科,概括了工巧明(工藝學)、聲明(語言學)、醫方明(醫學)、因明(邏輯學)和內明(佛學)。</h3><h1> </h1> <h3><b>色達喇榮寺五明佛學院</b><br></h3> <h3> 在重重的群山環繞之中,溝里的僧舍,以佛學院的大經堂為中心,密密麻麻搭滿了四面的山坡,不計其數的絳紅色小木屋,延綿無數,一眼望不到頭。我剛剛進到山里時被它的壯觀驚得目瞪口呆!這些都是在這里修行和學習的喇嘛(男僧人)和覺姆(女僧人)的宿舍,身披槳紅色僧袍的喇嘛和覺姆來來往往,空氣中充滿生機和祥和氣氛。<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三萬多出家僧眾在此修行居住。</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紅色的海洋映入眼眶,這是一個充滿信仰的地方,一片鮮為人知的凈土。</span></h3> <h3><b>僧舍</b></h3> <h3> 1880年<b>德將多吉</b>在此興建佛學院,樹立寧瑪派(紅教)講修法幢。</h3><h3> 1980年法王<b>晉美彭措</b>吉祥賢在第一世敦主仁波切的修行地色達喇榮溝、即大密乘虹光身靜處,創建了修學不偏佛法的大學院,當時僅有30余人。</h3><h1> 1987年,十世班禪大師表示贊成在這里成立佛學院,親筆寫信給色達縣政府,請求支持。</h1><h3> 1993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為學院題寫了校名。</h3><h3> 1993年被美國《世界報》稱為“世界上最大的佛學院”。</h3><h3> 1997年,甘孜州宗教局報請四川省宗教局同意,正式批準設立了“色達喇榮寺五明佛學院”。</h3><h3> 佛學院分長期和短期進修兩種,長期學制為6年,特殊學位卻需要13年,學員通過各學科的單科考試,立宗論和口頭辯論考試及格的,學院可以授予堪布(法師)的學位。佛學院有不少漢地顯宗學生,故也設漢經院,由堪布用漢語講經。僧人雖來自不同地域,卻都平和相處。</h3> <h3><b>色達山河一片紅</b></h3> <h3> 在佛學院最高的山峰上,有一個金碧輝煌的建筑,叫做“<b>壇城</b>”。壇城的梵文名稱為“曼荼羅”,意思是按佛教密宗儀規進行某種祭供活動的道場,平時是人們轉經的場所。它的上半部分是轉經的地方,據說如果你有什么疾病,在這里轉上一百圈就能夠好;下面一層是轉經筒,金色的圓筒在人們干枯的手轉過之后留下一串悠長的嘎吱嘎吱的響聲。</h3> <h3><b>日照壇城</b></h3> <h3><b>戴黃帽的格魯派(黃教)學員和戴紅帽的寧瑪派(紅教)學員在壇城轉經處和睦相處。</b></h3> <h3></h3><h3> 佛學院每年考試兩次,所以每天早晨六點多就聽到擁秋在督促小婭瑪念經的聲音,有時念錯了還會被訓斥。學院學制一般6年,特殊學科需要學習13年。每天早課,下午課,有時還有晚課。下雪天也要走下泥濘的山路從不間斷。</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佛學院藏族學員為主,也有不少漢地顯宗學生,因此也設漢經院,由堪布(音kan pu)用漢語講課。堪布在漢語是大法師的意思,就是佛學修為很高的有成就的僧人。這里除了幾座大經堂外,其余的僧舍建筑都很簡樸,學院里的大活佛丹增活佛的家就是一個低矮的小門進去,也沒有奢華的修飾。佛學院戒律十分嚴格,見不到閑散人員游蕩。男眾女眾的僧舍涇渭分明,即使兄妹親屬彼此也不互訪。修行人的生活很艱苦,山上沒有自來水,用水要到山腳下去背,學員常常背著裝滿水有五十斤重的汽油桶背著水到山上的家里。</h3> <h3><b>拂曉的喇榮寺五明佛學院</b></h3> <b>壇城外磕長頭的民眾<br></b><h3><br></h3> <h3><b>虔誠</b></h3> <h3><b>執著</b></h3> <h3><b>信仰</b></h3> <h3><b>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夜色</b></h3> <h3><b>歲月</b></h3> <h3> 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是由晉美彭措法王1980年創辦,在短短數年間從藏區一個山谷深處迅速崛起,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藏傳佛學院。</h3> <h3><b>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的清晨</b><br></h3> <h3><b>遠眺喇榮寺</b></h3> <h3>紀錄片《喇榮五明佛學院》網址:</h3><h3><a href="https://m.v.qq.com/play.html?vid=d0343rk4yka&ptag=v_qq_com%23v.play.adaptor%233">https://m.v.qq.com/play.html?vid=d0343rk4yka&ptag=v_qq_com%23v.play.adaptor%233</a><br></h3> <h1><b>六、觀音橋</b></h1><h3> 離開四川甘孜州的色達縣,沿色曲河邊的G548國道一路向東約70公里,在翁達鎮車子駛入了著名的川藏北線-G317國道。路邊高山峽谷、大河滔滔,景色十分壯麗。</h3><h3> 色曲河與多柯河在G317國道邊匯流成大金川河,一路奔騰咆哮,伴隨著G317國道向東進入四川阿壩州的金川縣。</h3><h3> 其實大金川河就是著名的<b>大渡河</b>的上游,再向下流淌100公里就改稱為大渡河了!</h3><h3> 在317國道邊、大金川河畔有一個常駐人口不足2000人的美麗小鎮,稱為<b>觀音橋</b>鎮。小鎮旁邊有座納勒神山,山頂上有座觀音寺,小鎮因寺而得名。</h3> <h3><b>觀音寺</b></h3> <h3> 觀音寺始建于公元七世紀。藏傳佛教<b>寧瑪派</b>(俗稱紅教)寺院,藏傳佛教圣地之一。有藏區第二布達拉宮之稱。觀音寺因主供<b>四臂觀世音菩薩</b>而得名。幾百年來朝拜者絡繹不絕。觀音廟原建于公元七世紀,有長達1200多年的歷史,1961年失火被毀,1980年重建,主要建筑有正殿、經堂等。</h3> <h3><b>塔林</b></h3> <h3><b>觀音寺對面山坡上刻有藏傳佛教的六字真言</b></h3> <h3><b>觀音像</b></h3> <h1><b>四獸圖</b></h1> <h3> 在藏區,經常可以在路邊和寺院的石頭上看到刻有鳥、兔子、猴子和大象的一幅畫面,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實這叫<b>和睦四瑞圖</b>亦稱<b>四獸圖</b>。
<h3> 它取材于民間傳說故事:某地一只貢布鳥銜來一顆種子拋到地上,一只兔子看見了,便刨了一個坑把種子埋在土里;不久種子長出了幼苗,一只在山林里玩耍的猴子看見了,為了保護幼苗,他用樹枝杷幼苗圍了起來,并拔去四周的雜草;一頭大象看到這一情景后,便每天用長鼻汲來山泉澆灌。幼苗在四瑞獸的精心呵護下長成了參天大樹,結滿累累碩果。由于樹太高,誰也夠不著果實。于是大象讓靈巧的猴子爬到自己的脊背,猴子讓體輕的白兔站在自己肩上,白兔又托起了小鳥,終于小鳥用尖尖的嘴巴摘到一顆又一顆的果實,樹下的每一位都吃到了香甜的果實。四瑞獸齊心協力將果子分給山林里所有的瑞禽靈獸共同分享,使地方安寧,人壽年豐。民間以此祥瑞圖表達藏族人民要求生活團結和睦、和平寧靜的美好愿望。</h3></h3> <h3><b>遠眺觀音寺</b></h3> <h3> 來到金川縣,不能不知道200多年前,就在附近的大渡河畔,曾發生過兩次慘烈的戰爭。在這里清乾隆皇帝曾兩次用兵,調集10余萬兵力,耗銀一億多兩,前后費時28年。戰事之酷烈、傷亡之慘重,被史家稱為“乾隆平定大小金川之役”。</h3><h3> 大小金川之役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十大武功之二 。與乾隆其他八大武功相比,偏居川西一隅、僅有彈丸之地、數萬人口的大小金川,卻致清王朝先后共投入了近60萬人力、7000萬帑幣,其代價遠遠超過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h3><h3></h3><h3> 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奪取小金川澤旺印信,"意欲并吞諸蕃",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1747年,清軍3萬人分兩路進討,久而無功,川陜總督張廣泗被清廷處死,改派岳鐘琪為總兵,刻期進討。1749年,莎羅奔請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h3><h3> 以后,大小金川之間常有沖突。到18世紀60年代,金川局勢再度緊張,又一次引起清王朝的關注。1766年,清廷派四川總督阿爾泰聯合9家土司會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澤旺子)卻與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莎羅奔侄孫)聯合反清。1771年清軍敗績,清廷又將阿爾泰革職,派溫福入川督師,向金川進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開始。1773年,溫福戰死,清廷又派阿桂為將軍,增兵金川。經多次血戰,清軍死傷眾多,終于于1776年初取勝。歷時五年、死傷逾萬人、耗銀7000萬兩的第二次金川之役至此結束。</h3><h3>戰后,清朝在大小金川分置阿爾古、美諾兩直隸廳。</h3><h3></h3><h3> 清廷出兵征伐大小金川的起因是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助女欺凌其女婿小金川土司澤旺,并不奉清廷四川總督和巡撫的約束。這樣一件區區小事,且以大小金川偏僻彈丸之地,使得動乾隆皇帝興動四萬大軍,并從云貴調將前往督討。除了速戰速決、一舉平定所謂"叛亂"的意圖外,清廷最為懼怕的是漢人與苗人、瑤人諸部接近,害怕明朝遺老遺少以孤臣孽子之心,選定天高皇帝遠的大小金川為最后抵抗基地。</h3><h3> 平定大小金川同平定云、貴、粵的目的一樣,主要在于清除反清復明的策源地,搜求潛伏隱匿于苗山瑤洞的明朝遺民,打擊支持反清復明的西南少數民族的武力,以求平定西南,使清朝江山長治久安。平定大小金川戰役中,清軍將帥極力搜求的是一位替土司出謀劃策的漢人王秋。這位王秋臥薪嘗膽,竄伏苗洞,老謀深算,不僅深得土司信任,甚至臥底清軍督帥張廣泗之側,左右清軍的戰略部署,使清軍屢屢遭挫。后來這一情況被密報到乾隆那里,乾隆大驚,囚張廣泗至京并怒斬之。王秋是反清復明之士,他選中大小金川為最后抵抗地,不僅因為這里形勢險要,易出難進,而且地產金沙,其民樸質,愿效死力,易于策動。綜合這些情況分析,完全可以把大小金川之戰,看作是南明遺民抗拒滿清的最后一戰,而滿清王朝和乾隆皇帝也是這樣來看待這次戰役的。所以乾隆才不惜如此大規模的戰爭投入,不惜犧牲這么多將士,不惜殺其多員督軍大臣,甚至在第一次平定納降之后,又第二次出兵徹底掃蕩。乾隆皇帝本人對這次戰役的關注和重視極為特別。當平定的露布飛馬送達北京紫禁城后,乾隆皇帝竟親詣東陵、西陵,禮泰岱,告闕里,受俘廟社,上皇太后徽號,勒碑太學和大小金川,文武官員依次封賞。如此郊勞備致,比對于開疆辟土者有過之而無不及。乾隆心中知道,滿清的一統江山這才算真心鞏固底定了。</h3><h3> 至今紀念這兩次戰役的乾隆御碑位還完好地矗立在金川縣安寧鄉炭廠溝村。</h3> <h3><b>深山藏寨</b></h3> <h3></h3><h3> 在北京香山附近、北京植物園、曹雪芹故居等處游覽過的人,應該會在無意間見過那里聳立著不少座梯形立方體形狀的磚石建筑物,乍看之下,有點像“炮樓”,仔細端詳,更像四川西部藏區的“碉樓”。這就是遺留至今的西山健銳營軍事訓練設施,用于士兵練習攻打“碉樓”的戰術動作。這些特殊的訓練設施,源自乾隆時期兩次攻打大小金川的戰役。在戰爭中,清軍發現當地藏族人的碉樓非常難打,就在香山專門訓練了一支山地特種作戰部隊,健銳營。主要訓練內容就是如何攻打碉樓。碉樓在先期俘獲的藏族人指導下修建,后來,被俘藏人越來越多,又押送到碉樓附近駐扎。</h3><h3> 金川戰役結束后,北京西山地區就多了不少藏族人。有意思的是,現在,他們一般自己歸于滿族,主要是正紅旗和正白旗。但許多人能夠記得自己的祖上是“苗族”,卻不不知道是藏族后裔。</h3><h3> 這就涉及到清代的民族識別,四川西部的藏族,其民族習慣許多方面和西藏的藏族不同,當時沒有被歸入藏族,卻誤打誤撞被算成苗族。其實,和現代的苗族,各方面來看都是八竿子打不著的。</h3><h3> 據說,七十年代初,中國煤礦文工團的兩位同志在西山一帶采風時,發現紅旗村、正白旗村有些農民會唱一種與北京地區民歌迥異的歌曲,歌詞亦非漢語,詢問其詞義,則說是祖上傳下來的,現在無人懂得。問其祖上來歷,也說不清楚,有的說原是南方的苗族,與清朝打仗,戰敗被俘而來,有的人過年節要專門進宮表演民族歌舞,所以南方的民歌保留下來了,但現在都使用漢語了,所以無人知道歌詞內容了。煤礦文工團的同志將他們唱的歌曲錄了音,到中央民族學院遍詢從南方來的各族師生,期望能確定這種歌曲究竟屬于什么民族的。正好有西南民族學院的贊拉·阿旺同志,是四川小金川地區(今小金縣)人,當時在中央民族學院古藏文專業進修班攻讀,他鑒別出這種歌曲應是四川金川地區藏族的歌曲。此后,中央民族學院部分藏族師生曾到紅旗村一帶調查訪問,了解更多的情況,認為當地有一部分農民是從金川遷來的藏族人的后裔,大約是清代乾隆年間兩次平定金川時有一部分藏族被俘,被遷來此處定居。從當地附近山上建有金川藏族風行的石碉房,可以得到佐證。</h3><h3> 由于藏族人具有修筑碉樓、能歌善舞等特長,特別是會藏語,這批戰俘相當一部分被發揮余熱,送到了北京,編入八旗。</h3><h3> 當時,北京西郊的香山、圓明園、頤和園一帶皇家園林,一時間藏族式碉樓林立,成為一種獨特的景觀。</h3><h3> 有文獻記載證明,從乾隆十四年起,清廷有計劃地在香山一帶興建了一批金川藏族式樣的碉樓,用于訓練八旗兵攻打碉樓的戰術。現今西山紅旗村、正白旗村附近的碉樓即是其中一部分的遺存。建碉樓,主要由藏族人指導修建,后期俘獲的藏族人,又駐扎在這些碉樓附近。隨著戰爭的進行,越來越多戰俘被押來。</h3><h3>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朝將被押送到北京的大小金川藏族百八十九人編為一個佐領,歸入內務府正白旗,加上唱番曲跳鍋莊的二十八人以及第一次金川之役后留京的修筑碉房的十一人,該佐領共轄金川藏族二百二十八人。他們歸人旗籍,成為內務府三旗中的旗人。</h3><h3> 金川藏族佐領的住房是在香山附近,由管理健銳營大臣指定地方由健銳營公項支給費用,令其自行建造碉樓,實際上就是在香山形成了一個金川藏族村,這大約是因為香山的地形氣候比較適合這些遷來北京的金川藏族人居住的緣故。</h3><h3> 香山的金川藏族佐頓設驍騎校一員,催領四員,應在藏人中擇人擔任,由于暫時沒有適宜的人選,所以先由健蛻營前鋒章京書臣擔任。</h3><h3> 除了修筑碉樓、表演民族歌舞之外,香山的藏族佐領還負責出人擔任藏漢、藏滿的翻譯職責。</h3><h3>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編入八旗,并處在北京西郊各村鎮的八旗堆里,盡管有清一代他們一直延續著藏語翻譯、藏族舞蹈等傳統職業,整體卻極速的滿化,并在清亡后整體又漢化了。遙想大小金川戰役,距今不過兩百多年,比美國歷史只長一點。如今,香山地區的藏族后裔,其實已經成為既不會滿語、也不會藏語,而且還自認為是“苗族”后代的,卻與周邊漢族人沒什么區別的滿族人了。泯然眾人矣。這里面也體現了“民族大熔爐”的巨大力量。</h3><h3> 下次,您再去香山時,也許路邊的某個向你兜售紅葉或小紀念品的老太太,說不定說著漢語的藏裔滿族人呢。</h3> <h1><b>七、唐克黃河九曲第一灣</b></h1> <h3> 告別金川縣的觀音寺,車子繼續沿G317國道向東行駛約100公里,經馬爾康,轉入S209省道一路向北行駛。這是一條南北縱穿川西若爾蓋大草原的公路。它途經阿壩州的紅原縣和若爾蓋縣,正是當年紅軍長征過沼澤和草地的地區,紅軍正是經過這里進入甘南,進而到達陜北的。</h3><h3> 路邊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若爾蓋大草原,天空烏云密布,細雨濛濛,草原上人跡罕見,幾乎是無人區。很難想象當年那些衣衫襤褸、饑寒交迫還是孩子般年齡的紅軍戰士,是怎樣走出這片長達二百多公里的沼澤濕地的。一個沒有堅定信仰的軍隊是絕對做不到的!</h3><h3> 路邊的左側出現了一條彎彎曲曲流淌的河,靜靜地由南向北流去。原來這是黃河一條重要的支流-<b>白河</b>。它在四川若爾蓋縣與甘肅瑪曲縣交界處的四川若爾蓋<b>唐克鄉</b>匯入黃河。</h3><h3></h3><h3> 在19世紀50年代前,除了這片草原上的牧人,幾乎世上的所有人,都認為黃河不流經四川,它只是從青海高原的源頭,順流而下,直奔甘肅。</h3><h3> 直到19世紀50年代初,張范疇等人經過實地勘察后,才發現黃河從莽莽雪山,從青海高原直奔西南,進入四川后,在草原上徘徊良久,復從四川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掉頭西北,重回青海,再向東流,從青海進入甘肅。</h3><h3> 這是第一次,對外正式公布黃河流經四川唐克的事實。</h3><h3> 也是從那時起,世人才知道,黃河也流經四川。</h3><h3> 黃河在這里<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是甘肅省和四川省的界河。她</span>飄帶一般蜿蜒曲折,嫵媚優雅,吸引著無數攝影人前來采風。</h3> <h1><br></h1> <h3><b> 唐克</b>,是藏語“唐妃”音譯。當地藏族百姓習慣于用口語稱唐克為“嫣唐熱娥妃”,意為“唐母發展的地方”。相傳很久以前,若爾蓋境內的轄曼部落土官向曼,因弟弟馬扎西昂好強任性,不服管教,便分出一部分人和牲畜給馬扎西昂,令其另找地方生存。馬扎西昂雖然好強任性,但離開部落和親人獨立生存時,卻困難重重。后來在部落中的老人指點下,他率領自己分得的人畜到黃河對岸(今甘肅省碌曲縣)的草原上放牧,進而結識了當地大土官唐熱。馬扎西昂年輕英俊,聰明機靈,很得唐熱的賞識。唐熱便將愛女許配給他,招贅為婿。從此,馬扎西昂就在黃河第一彎的草灘上立寨創業,他有橫霸一方的大土官作靠山,妻子又賢慧,他們的寨子一天天擴大,牛羊一天天興旺,逐漸成為了黃河草原的大部落。于是,人們便尊稱馬扎西昂的妻子為“克”(藏語“妃”的意思),她又是唐熱家的女兒,所以就將其稱作“唐克”。時間一長,人們習慣上把這個部落和這個部落的地名也稱作“唐克”了。唐克這個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h3> <h3><b>黃河九曲第一灣。左邊是四川、右邊是甘肅。</b></h3> <h3> 在四川、青海、甘肅三省交界處,唐克大草原如寶石一般靜靜鑲嵌在群山深處,寶石之心是源自巴顏喀拉山的母親河黃河。黃河自甘肅一側向東而來,與發源于紅原的白河在此交匯,形成被中外科學家譽為“宇宙中的莊嚴幻景”的黃河九曲第一灣,而這也是黃河唯一流經四川的一段。登上唐克鄉<b>索克藏寺</b>后面的山丘遠眺,只見草原鋪陳開來,蛇形水域自天際蜿蜒遠去。如果說壺口瀑布是黃河最波瀾壯闊的史詩,那么九曲第一灣無疑是秀美祥和的序曲,在遼闊原野間,在佛塔的注視下,帶上高原的純凈,蓄起史詩的力量,回首向北,悄然遠去。</h3> <h1><b>八、甘南扎尕那</b></h1> <h3><b> </b>在甘南高原上,有一個地方,雖然早已為國外探險攝影界矚目,卻在今天還保留著未開發的最原始藏地美景。</h3><h3><b> </b> 這里有有高山、峽谷、森林、高原海子、草原牧場……可謂“九色甘南”中的精華。這就是<b>甘南迭部縣</b>的<b>扎尕那村。</b></h3><h3> “<b>迭部</b>”在藏語里意為“大拇指摁開的好地方”。相傳很早很早以前,迭部四周山石高聳,阻隔內外交通,有個叫涅甘達哇的山神,途徑此地被攔住去路,他即伸出拇指一摁,石山頓開缺口,變為通途。“迭部”由此得名。</h3><h3> 甘南迭部縣歷史上發生過兩次著名的事件:</h3><h3>一是1253年9月,忽必烈遠征大理,在忒剌(今甘肅迭部縣達拉溝),分兵三路南進。史稱“<b>忒剌分兵</b>”。</h3><h3>二是193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b>俄界會議</b>。地點也是迭部縣達拉鄉!</h3><h3>相隔600多年的兩件事,竟然發生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月份,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的巧合!</h3><h3>相關資料鏈接:</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jn0C1fDkGhEZSIf0LmY3g">https://mp.weixin.qq.com/s/ijn0C1fDkGhEZSIf0LmY3g</a><br></h3><h3><a href="http://compaign.tudou.com/v/XMjAzMDIxMTY5Mg==">http://compaign.tudou.com/v/XMjAzMDIxMTY5Mg==</a><br></h3><h3><br></h3><h3><a href="http://www.360doc7.net/wxarticlenew/785378917.html">http://www.360doc7.net/wxarticlenew/785378917.html</a><br></h3><h3> <b>扎尕那</b>村,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西北30余公里處的益哇鄉,近年來,才逐漸為人所熟知。解放以前屬卓尼縣楊土司的四十八個旗(藏語稱為瑪日)之一。當地的始祖為吐蕃第三十二朝順贊干布的后裔。</h3><h3> “<b>扎尕那</b>”在藏語意為“石箱子里”,從高處俯瞰,整個扎尕那儼然一座天造地設的“石頭城”。扎尕那為冰川地貌,四周高山聳立,蔚為壯觀,有相當一部分山體海拔在4000米以上,平均海拔3500米。</h3> <h3> 1920年,美籍奧地利裔植物學家、人類學家<b>約瑟夫·洛克</b>,受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美國農業部、哈佛大學植物園、哈佛燕京學社委派前往中國考察,從1925年6月起,約瑟夫洛克數次到達迭部地區進行考察,并根據在卓尼、迭部的考察見聞寫成《卓尼生態文化》一書,今天在美國珍藏的大量植物標本、種子,都來自卓尼和迭部地區。</h3><h3> 他在這里采集動植物標本、繪制地圖的時候,被其自然風光所吸引,還在日記中做了以下描述:</h3><h3></h3><h3>“我平生未見如此綺麗的景色。如果《創世紀》的作者曾看見迭部的美景,將會把亞當和夏娃的誕生地放在這里。”</h3><h3>“迭部這塊地方讓我震驚,廣闊的森林就是一座植物學博物館,絕對是一塊處女地。它將會成為熱愛大自然的人們和所有觀光者的勝地。”</h3><h3> 洛克陸續在《美國國家地理》上發表了一系列關于迭部、卓尼及云南的照片和文章,這些珍貴資料又給美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以靈感,他據此寫成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1934年發表后,使“香格里拉”這一概念在西方廣為流傳。</h3> <h3> 進入扎尕那就進入了桃花源的深處,八月的扎尕那青稞麥金黃,山巒疊翠,鳥語花香,綠草如茵,村舍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云霧飄渺間奇峰若隱若現,藏寨都連成的建在向陽的山坡上,曬青稞的木頭架子點綴其間,牛羊悠閑的在村頭田間啃著青草,路上,偶有藏民背著背簍暮歸,清風輕舞,吹動繚繞的云煙四散,眼前的景致變得不真實起來。有人說,扎尕那是墜入人間的天堂,此情此景何似在人間?</h3><h3><br></h3> <h3> 2012年11月10日,《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發布了“尋找十大非著名山峰”榜單,位于迭部縣林業總場益哇林場扎尕那省級森林公園內的扎尕那山榜上有名,位居第四。<br></h3><h3> 第五季《爸爸去哪兒》的地點選在了扎尕那,將扎尕那的美呈現在更多人面前。</h3> <h3> 千百年來,扎尕那一直靜默猶如安靜的神話。僅僅就是這三四年,扎尕那突然熱鬧起來了,這個安靜了幾百年上千年的小村寨突然涌進了一批又一批的人,那些自駕游的車隊一輛輛地開過來,千年寂寞的村寨再不寂寞和單調,那些世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似乎也正在慢慢適應著這一切。</h3><h3>相關視頻鏈接:</h3><h3><a href="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r0512w0idv2&ptag=4_6.2.5.21783_copy">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r0512w0idv2&ptag=4_6.2.5.21783_copy</a><br></h3> <h1><b>九、甘南郎木寺</b></h1> <h3><b> 郎木寺</b>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下轄的一個小鎮的名字,一條名曰“白龍江”、寬不足2米的小溪從鎮中流過,小溪的北岸和南岸有兩座寺,分別屬甘肅省碌曲縣和四川省若爾蓋縣所管轄,兩座格魯派寺院(賽赤寺、格爾底寺)在這里隔“江”相望,合稱郎木寺。</h3><h3> 位于甘肅境內的寺廟稱作“<b>達倉郎木寺</b>”,也叫“<b>賽赤寺</b>”。甘肅郎木寺的建筑都在山坡上,大多是金頂,高大有氣魄,較之格爾底寺更為莊嚴漂亮一些。寺后方有天葬臺,這是甘南地區唯一允許參觀的天葬臺,在半路上可以望到紅石崖,錯落有致,夕陽時最好看。</h3><h3> 四川境內的寺廟稱作“<b>格爾底寺</b>”,格爾底寺有經歷了300多年仍栩栩如生的五世格爾登活佛的肉身靈體,可以近距離瞻仰。四川格爾底寺大多則為銀頂,比較簡樸,因地勢低幾乎與鎮上民居混為一體,寺后是納摩峽谷,白龍江源頭就在峽谷里。每天下午有辯經活動。</h3> <h3><b>達倉郎木寺</b></h3> <h3> 提到藏傳佛教格魯派,不能不提<b>宗喀巴</b>大師(公元1357年-公元1419年)。宗喀巴本名<b>羅桑扎巴</b>(善慧稱吉祥),青海湟中縣人,元順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10月10日)生于宗喀一個佛教家庭。他父親是蒙古族,名叫達爾喀且魯崩格,<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是元朝末年兼管當地軍民政務和地方官員達魯花赤,</span>母親是藏族,名叫馨茂阿卻,兩個人都是很虔誠的佛教徒。生有子女六人,宗喀巴排行第四。他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 教)的創立者、佛教理論家,因藏語稱湟中(塔爾寺所在地一帶)為“宗喀”,他被尊稱為宗喀巴。</h3><h3> 宗喀巴3歲時,第四世活佛<b>若白多杰</b>受元順帝召請進京途中路過青海,宗喀巴的父親就帶著他到夏宗寺和若白多杰活佛相見,若白多杰給宗喀巴灌頂加持,授了近事戒。宗喀巴7歲時,被家人送到<b>夏瓊寺</b>,當時這是一座<b>噶當派</b>的寺院,取密宗名為端月多杰,后又受沙彌戒,取法名<b>羅桑札巴</b>。宗喀巴在這里學習了9年佛法,在佛學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了進一步控求佛法,他16歲時離開夏瓊寺前往西藏求學佛法,拜各教派高僧為師,吸取各家之長,對佛教密乘教典、灌項諸法了如指掌。他經常給別人講經說法,當時他已經能講17部經典,包括大乘顯宗各派的代表著作,而且不會發生混亂和遺漏。人們對此非常欽佩,認為這不是一般人的才智所能達到的,宗喀巴的聲望也隨之越來越高。</h3><h3>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十二歲時,年事己高的母親思兒心切。寄信給宗喀巴,并附白發一縷,盼他回鄉一趟。大師“佛事繁忙,無暇返鄉”,特用鼻血自畫像一軸,獅子吼佛像一張,送給母親和姐姐。家人收到后,據說自畫像在母親的呼喚下,居然栩栩如生,連叫兩聲母親;那株宗喀巴出生地的菩提樹,便生出億萬片葉子,每片葉子上都現出了“獅子吼佛像”。宗喀巴的母親,按書信的要求,在生長菩提樹的地方修建聚蓮寶塔;之后,圍繞塔逐步建寺,遂成一座聞名于世的寺院。由于先有塔,后有寺,故而稱“塔爾寺”。</span></h3><h3></h3><h3> 藏傳佛教發展到宗喀巴生活的時代,勢力強大的噶舉、薩迦等教派,在佛教戒律、本質方面均有頹敗之勢、在政治上的爭斗成了佛教上層勢力的主導,這樣直接導致了各教到這些現象后,極為痛心,于是他決心對宗教進行改革。宗喀巴在他38歲時,改戴黃色桃形僧帽,表示他區別于其他教派,不同于那些敗壞戒律的修行者,決心繼承和尊守印度大師釋迦室利所規定的戒律。他的號召和行動,得到帕竹地方政權的積極支持,也受到了廣大僧俗的熱情歡迎。</h3><div><h3> 自1400~1409年,宗喀巴積極倡導僧人嚴守戒律,學經須遵循次第。著《菩提道次第廣論》(1402年成書)﹑《密宗道次第廣論》(1406年成書),為創立格魯派派奠定理論基礎。</h3><h3> 1409年藏歷正月﹐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權闡化王札巴堅贊和內鄔宗(今拉薩西郊柳梧區)宗本南喀桑布及其侄班覺桑布的支持下﹐在拉薩發起大祈愿法會,參加的各宗派僧人1萬余人。法會后,宗喀巴又在帕竹地方政權屬下貴族仁欽貝和仁欽倫布父子的資助下,在拉薩東北40余公里的旺古爾山建立<b>甘丹寺</b>,甘丹寺的建造,標志著<b>格魯派</b>(黃教)的正式形成。它是藏傳佛教中最后出現的教派,也是最大的一個教派。</h3></div><h3> 至清代,該派的達賴與班禪兩轉世系統均由清廷扶持確認。格魯派成為西藏地方政權的執政教派,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形式自此進一步發展。格魯派除西藏拉薩的<b>甘丹寺</b>、<b>哲蚌寺</b>、<b>色拉寺</b>、日喀則的<b>扎什倫布寺</b>四大寺外,尚有青海的<b>塔爾寺</b>、甘肅的<b>拉卜楞寺</b>及今蒙古的<b>額爾德尼召</b>等教派中心。</h3><h3> 宗喀巴大師卒于明代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10月25日,享年63歲。</h3><h3></h3><h3> 人們為了紀念佛教改革家,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逝世,于每年藏歷十月二十五日舉行<b>燃燈節</b>。這天凡屬該教派的各大小寺廟、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內外的神壇上,家中的經堂里,點酥油燈,晝夜不滅。</h3><h3>相關視頻鏈接:</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hHzMlh52CEYP1xNs8iqbw">https://mp.weixin.qq.com/s/UhHzMlh52CEYP1xNs8iqbw</a><br></h3> <h3><b>白龍江對面四川的格爾底寺</b></h3> <h3><b>達賴和班禪的由來</b></h3><h3> 在藏傳佛教中,有一個最著名的教派格魯派。因為戴黃帽子而被稱為“黃教”。“黃教”的創始人名叫宗喀巴,也是這一教派的領袖。宗喀巴去世后,“黃教”的領袖由他的幾位弟子賈曹杰、克珠杰依次擔任。<br></h3><h3> <b>宗喀巴</b>最小的弟子根敦珠巴創立了著名的<b>札什倫布寺</b>。</h3><h3> 1474年,<b>根敦珠巴</b>去世前,宣布自己將轉世。4年后,人們給他找了一位轉世靈童,名叫根敦嘉措<b>。</b></h3><h3> 1542年,<b>根敦嘉措</b>去世,他的轉世靈童名叫索南嘉措。</h3><h3> 1578年<b>,索南嘉措</b>到蒙古傳教時被蒙古首領<b>俺答汗</b>授予“<b>達賴喇嘛</b>”的封號,達賴是蒙古語“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語“上人”的意思。這也是“達賴喇嘛”這一稱號第一次在歷史上出現。但是,索南嘉措被認定為三世達賴喇嘛,前文提到的根敦珠巴和根敦嘉措被<b>追認為</b>一世、二世達賴。從此以后,達賴喇嘛的活佛轉世系統,由于受到世俗王權的冊封,而成為西藏地區最重要的活佛轉世系統之一。三世達賴索南嘉措圓寂于蒙古草原。</h3><h3> 四世達賴<b>云丹嘉措</b>出現于蒙古,也是達賴系統唯一的<b>蒙古人</b>。而且,云丹嘉措還是蒙古首領俺答汗的子孫。這便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宗教地位很高的達賴喇嘛的轉世,可以被當權人物操縱,使得宗教領袖成為權勢家族自產自銷的囊中之物,那么,就很容易產生腐敗,弊端甚多。這一問題直到很多年以后才得以解決。
四世達賴云丹嘉措1616年去世,此時,札什倫布寺的寺主名叫<b>羅桑曲吉堅贊</b>,他前往拉薩主持宗教事務,并開始尋訪四世達賴的轉世靈童。歷史有時候是具有偶然性的。當時西藏的世俗政權首領<b>拉藏汗</b>不同意達賴喇嘛的繼續轉世。如果拉藏汗的意見堅持下去,西藏后來的歷史也許會完全改寫。羅桑曲吉堅贊拯救了達賴系統。羅桑曲吉堅贊有較高的醫術,他給拉藏汗治好了病,使得拉藏汗同意尋找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h3><h3> 于是,五世達賴<b>阿旺羅桑嘉措</b>登上歷史舞臺,羅桑曲吉堅贊成為五世達賴的老師。
拉藏汗一定沒有料到,自己當初同意尋找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會給自己帶來什么結局。</h3><h3> 1641年,明崇禎14年,五世達賴和羅桑曲吉堅贊一起,將蒙古勢力引入西藏,消滅了拉藏汗。進入西藏的<b>蒙古人</b>又正式冊封<b>羅桑曲吉堅贊</b>為<b>班禪</b>。其中“班”是梵語“班智達”的簡稱,印度稱學識高深的學者為“班智達”;“禪”是藏語“大”的譯音,班禪就是“大學者”的意思。</h3><h3> 此后,五世達賴聯合<b>清朝政府</b>,趕走了蒙古人。</h3><h3> 1653年,清朝<b>順治</b>皇帝正式冊封五世達賴,達賴喇嘛由此成為西藏的最高統治者。
1662年,清朝康熙元年,羅桑曲吉堅贊去世。五世達賴感念其教誨的師恩,決定為其尋找轉世靈童。從此,黃教的第二個活佛轉世系統,班禪活佛開始出現。按照黃教的輩分關系,<b>羅桑曲吉堅贊</b>被認定為<b>四世班禪</b>,前面三個“轉世”的班禪都是<b>追認</b>的,一世班禪就是前文提到的宗喀巴的另一位弟子<b>克珠杰</b>。</h3><h3> <b>五世班禪</b>名叫<b>羅桑益西</b>,1713年,清朝<b>康熙</b>皇帝正式冊封五世班禪“<b>班禪額爾德尼</b>”的封號。<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額爾德尼”是滿語,意為珍寶,</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全稱意為“高貴的大學者”。</span></h3><h3> 由此,我們看到達賴和班禪兩個活佛轉世系統的關系,雖然班禪轉世系統實際上比達賴轉世系統要晚出現100多年,但是,他們都源自于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弟子,一世班禪還是一世達賴的“師哥”。當羅桑曲吉堅贊保住了達賴的傳承后,他們聯合清朝,獲得西藏的統治權,其實也是“黃教”的勝利。從此,西藏的其他教派,在地位上都無法超過“黃教”。西藏從此也真正進入“政教合一”的統治方式。
由于達賴和班禪都是朝廷正式冊封的,因此這兩個活佛系統的地位也遠高于其他活佛轉世系統。清朝冊封兩個活佛系統,也有互相牽制的意思。在歷史上,班禪與達賴都是互為師生。由于轉世靈童都有一個教育培養的過程,因此,當達賴年幼時,班禪就擔負領導和教師的責任;反之,當班禪年幼時,達賴就承擔領導和教師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達賴與班禪的地位是一樣的。只是由于達賴的常駐地在拉薩,而班禪的常駐地在后藏,因此,達賴在世俗社會的重要性似乎要高一點。
前文說到,自從有了轉世靈童這個傳統后,一些有權勢的人,經常暗中操縱,他們利用賄賂等手法,讓轉世靈童的認定有利于自己。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幾代轉世靈童都出于一個家族的現象。針對這種舞弊現象,1793年,清朝<b>乾隆</b>皇帝制定了“<b>金瓶掣簽</b>”的制度。也就是說,轉世靈童的預選不止一人,然后通過“金瓶掣簽”確定其中一位正選。這種辦法較好地避免了活佛轉世的徇私舞弊現象,而且,這種方法也不僅僅適用達賴和班禪的轉世,對于其他活佛轉世也可以使用。
達賴與班禪這兩個活佛系統還有一個問題不太被大眾注意。活佛轉世都有前身,雖說達賴和班禪的前身都是宗喀巴的弟子,但是,在藏傳佛教理論中,他們的前身要更加高貴。達賴喇嘛從一開始就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而班禪則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觀世音菩薩大家都很熟悉,阿彌陀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按照佛教理論,阿彌陀佛的地位要高于觀世音菩薩,一個是佛,另一個是菩薩,地位已經很清楚了。因此,在佛教理論上,班禪的地位要高于達賴。但是,在世俗地位中,達賴由于常駐拉薩,地位似乎顯得比班禪重要。這種現象也可以看作是“理論脫離實際”的一個例子。
雖然達賴與班禪被追認的源頭都是宗喀巴的弟子,應該說歷史源頭的年代相差并不多,但是,經過400多年的傳承,到目前,達賴已經傳了14世,班禪只傳了11世。為何會有這種差別?一般認為,由于達賴較多地陷于世俗爭斗,歷史上的達賴喇嘛大多年壽不長。前13世達賴的平均壽命約為40歲。如果去掉2位追認的達賴,11位正式達賴的平均壽命只有34歲,其中最短的只活了11年。達賴“親政”的年齡是18歲,但是,好幾位達賴喇嘛沒有活到“親政”的年齡,或剛過“親政”年齡不久就“意外”死亡了,大都是爭權奪利的結果。現在的第十四世達賴出生于1935年,他曾經認為自己活不過60歲,但是,十四世達賴如今已經83歲了,遠遠高于歷任達賴的平均壽命。
</h3><h3> 所以你看,達賴和班禪的頭銜都是蒙古人封的,他們在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地位又是清政府授予的。并不是靠自身的實力取得的,所以說他們沒有什么神秘的。</h3><h3><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五世達賴</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阿旺羅桑嘉措</b>和他的老師</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羅桑曲吉堅贊(四世班禪)</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聯合清政府趕走了蒙古人,確立了他們和黃教在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地位。而他的繼任者<b>六世達賴</b>卻是一個異類,他就是<b>倉央嘉措</b></span>(1683-1706)<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一個浪漫詩人還是個情種。由于不守清規而被康熙皇帝廢黜,在押解進京的途中在青海湖圓寂。時年23歲。這幾年</span><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倉央嘉措</b><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忽然網紅起來,他被文藝青年譽為世間最美的情郎。他各種版本的詩歌(我認為水平一般)和故事被文藝青年們傳頌,幾乎成為一種時尚。盡管學術界質疑有些倉央嘉措的詩是現代人的偽作,但是人們毫不介意。要的是感覺,其他都不重要。</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倉央嘉措詩集最好的譯本是<b>于道泉</b>教授(1901-1992。</span>山東臨淄人。齊魯大學肄業。1934年赴法國巴黎大學留學。1938年至 1947年任英國倫敦大學東方非洲研究院高級講師。建國后,歷任北京大學講師、中央民族學院教授。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從事藏學研究,研究運用拉丁字母拼寫拉薩話全部聲韻調的符號系統。與趙元任合譯《第六代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情歌》,主持編纂《藏漢對照拉薩口語詞典》。)上世紀30年代的譯本<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第六代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情歌》。</span></h3><h3><b>“住進布達拉宮,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薩街頭,
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b><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r></span></h3><h3><b> ——倉央嘉措</b></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倉央嘉措</b>的生平和故事請閱讀如下鏈接:</span></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z9-LmVE5kKhUSSzaeUh8qQ">https://mp.weixin.qq.com/s/z9-LmVE5kKhUSSzaeUh8qQ</a><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r></span></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倉央嘉措詩集:</b></span></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J82U-1YEWQnr__8ZFpleLg">https://mp.weixin.qq.com/s/J82U-1YEWQnr__8ZFpleLg</a><br></h3><h3><a href="http://www.china.com.cn/culture/guoxue/2010-06/12/content_20245580.htm">http://www.china.com.cn/culture/guoxue/2010-06/12/content_20245580.htm</a><br></h3><h3> 西藏活佛轉世相關視頻鏈接:</h3><h3><a href="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b0165yig9l1&ptag=4_6.2.5.21783_copy">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b0165yig9l1&ptag=4_6.2.5.21783_copy</a><br></h3><h3><br></h3><h3><a href="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h0165ubo5hb&ptag=4_6.2.5.21783_copy">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h0165ubo5hb&ptag=4_6.2.5.21783_copy</a><br></h3> <h3><b>十、郎木寺的“法舞”</b></h3><h3><b> </b> 正當我們在郎木寺山上忘情地拍攝時,忽然山下鼓號齊鳴、鈸聲陣陣。只見一堆隊隊紅袍黃帽的喇嘛向一個廣場走去。經驗豐富的潘老師急忙招呼大家下山,原來我們今天趕上郎木寺的喇嘛練習“法舞”了!運氣真好!</h3> <h3>“跳法舞”是郎木寺每年重要的佛事之一。</h3><h3>郎木寺每年的主要佛事有:</h3><h3><b>正月十三舉行展佛(曬大佛);</b></h3><h3><b>正月十四跳法舞;</b></h3><h3><b>正月十六舉行彌勒佛繞寺等儀式;</b></h3><h3><b>六月初九至十二為香浪節;</b></h3><h3><b>六月十五為插箭節;</b></h3><h3><b>七月八日跳米拉勸法舞;</b></h3><h3><b>十二月二十九日舉行九祭跳法舞。<br></b></h3> <h3><b>郎木寺的法舞</b></h3> <h3> 法舞是在西藏土風舞的基礎上,吸取了藏傳佛教儀軌和印度瑜伽宗面具舞的某些形式,而形成的一種藏傳佛教密乘儀式舞蹈。
法舞有獨特的面具、服飾、樂曲和舞蹈程式,音樂抑揚渾厚,舞姿酣暢淋漓,富有極強的震撼力。它把民間傳統的驅祟避邪與祈禱人壽康泰相結合,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br></h3><h3> 長達幾個小時的法舞,舞蹈跳躍幅度大、旋轉多,具有早期藏族舞蹈的風格。<br></h3><h3> 跳法舞時,要戴著藏傳佛教具有象征意義的面具,隨著鼓、鈸、號等法器的節拍,跳著抑揚進退、疾徐有序的舞蹈。
關于法舞的動作,有嚴格的要求:“上身猶如獅子,腰部如盤繞,關節像幻輪,肌肉當放松,血脈似沸騰,舉止應尊嚴,作舞亦緩慢,膝蓋要彎曲,骨骼現安樂,皆勇顯威猛。”“跳怖畏之舞時,不應揮舞過重;作尊嚴柔和之舞時,不宜雙目緊閉;作快樂之舞時,不應顯露急促;作輕松慢舞時,不宜動作過于懈怠;作嫵媚之舞時,動作不宜變化過重。”
舞畢,拋擲除祟朵瑪咒,俗稱“送祟”。鼓樂聲中,眾僧路經長長的甬道至牌樓院,那里已準備好以干高粱秸搭起的柴堆。
但見住持帶領眾僧誦經,隨后,將巴凌尖端對外,投入點燃的熊熊烈火中,意為將攝受的 “我執”投入火中燃燒,使之達到圓融無礙的大自在境地,以祈愿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太平。</h3> <h3><b>法舞練習開始,兩個年輕的喇嘛出場。練習時不戴面具。</b></h3><h3>大殿前懸掛著“吉祥八寶“(白海螺、金魚、寶傘、吉祥網、勝利幢、蓮花、寶瓶、金輪。)和“金鹿聽法”(中間是佛法法輪,兩邊金鹿代表聽法的男女信眾)的帳幔。</h3> <h3><b>開始斗舞</b></h3> <h3><b>旁觀喇嘛的燦爛的笑容</b></h3> <h3><b>忘情</b></h3> <h3><b>一致</b></h3> <h3><b>投入</b></h3> <h3><b>陶醉</b></h3> <h3><b>旋轉</b></h3> <h3><b>兩個還是兒童的小喇嘛在師父的指點下學跳法舞</b></h3> <h3><b>認真</b></h3> <h3><b>嚴謹</b></h3> <h3><b>漸入佳境</b></h3> <h3><b>練習結束后拜謝師父</b></h3> <h3><b>喇嘛也很帥!</b></h3> <h3><b>郎木寺的NBA!</b></h3> <h3> 九天的甘南川西之行結束了,</h3><h3> 一次心靈之旅!</h3><h3> 回到蘭州已是萬家燈火。</h3><h3> 站在高處俯瞰黃河中山橋思緒萬千……</h3><h3> 古人云:讀萬卷書 還需行萬里路。</h3><h3> 我們這些在城市蝸居一隅的人,自詡遍知天下事,自命不凡。其實現實往往是另一回事,不是你想象的那樣。自己其實很無知、很渺小。</h3><h3> 走出家門吧,去擁抱自然、擁抱世界!</h3><h3> 你會發現:</h3><h3> 世界是多么絢麗多彩!</h3><h3> 生活是多么美好!!</h3> <h3><b>《問佛 》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
佛曰:那只是曇花的一現,用來蒙蔽世俗的眼
沒有什么美可以抵過一顆純凈仁愛的心
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
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么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即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
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
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了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b></h3><h3><b> 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么辦? </b></h3><h3><b>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
別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
我問佛:為什么總是在我悲傷的時候下雪
佛說:冬天就要過去,留點記憶
我問佛: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說:不經意的時候人們總會錯過很多真正的美麗
我問佛:那過幾天還下不下雪
佛說:不要只盯著這個季節,錯過了今冬
</b></h3><h3><b> ---倉央嘉措 </b><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祥县|
巴东县|
昔阳县|
蒙自县|
武冈市|
乌兰县|
鄂伦春自治旗|
巴南区|
抚州市|
黎平县|
乌鲁木齐市|
丰台区|
七台河市|
横峰县|
无棣县|
宜章县|
五指山市|
桐梓县|
无极县|
外汇|
崇文区|
军事|
石渠县|
惠水县|
滨州市|
论坛|
漳平市|
平远县|
开阳县|
浦东新区|
怀柔区|
汝城县|
宁夏|
闽清县|
务川|
南充市|
吉林省|
宜川县|
龙南县|
阿合奇县|
巴林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