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攝影: 陳強</p><p>編輯: 水兒</p><p><br></p> <p>百人來看頤和園,百人來說頤和園,百人來拍頤和園,就有百個不一樣。</p><p>陳強老師熱愛頤和園,十幾年堅守志在宣傳頤和園,鏡頭下的頤和園,視角獨特,震憾極強,又柔情似水,又詩情畫意,張張詮譯著頤和園的歷史文化!讓人思緒萬千,感慨萬分!……</p><p>陳強老師在群里發表的每幅作品,都是我學習的范文、樣板!佩服!佩服!我愿將老師的作品收集整理(每天),借鑒學習!</p><p>您和我一起來分享吧!保證您不失望!……(圖上字下)</p> <h3>1、 《涵虛罨秀(頤和園牌坊)》</h3><h3>頤和園,是我國保存非常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頤和園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高度體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準則。在晚清時稱“清漪園”。</h3> <h3>2、《 澄江靜如練(俯拍練橋)》</h3><h3>頤和園又是晚清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所以說,走進頤和園,就走進了皇家園林的文化歷史。</h3> <h3>3、《 雨歇晚霞明(晚霞)》</h3><h3>夏季天象的極致,帶來不同的頤和園?!?lt;/h3> <h3>4、《 雷霆萬鈞(閃電)》</h3><h3>一會烏云密布,電閃雷鳴,狂風暴雨……</h3><h3>一會陽光明媚,光芒四射,霞光異彩……</h3> <h3>5、《流云四射(晚霞)》</h3><h3>氣象的變幻無常,帶給了頤和園的喜怒多變。不管如何變化,它仍是我心目中熱愛的頤和園。</h3> <h3>6、《紅云滿山凝未開(晚霞)》</h3><h3>很多影友都想把頤和園拍出不一樣的感覺來,也許很多人都早已按耐不住那放飛的心情,在頤和園里傲游……</h3> <h3>7、《靜謐(夜色)》</h3><h3>我想,頤和園的四季,是屬于你我的,讓我們一起拍出燦爛,拍出陌生,拍出不一樣來!</h3> 8、《東宮門》<br>東宮門是頤和園的正門。門檐下是光緒皇帝御筆題寫的“頤和園”匾額。 <h3>9、《鼎盛乾?。ㄣ~鼎)》</h3><h3>“仁壽殿”,清漪園時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豐十年(1860)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二年(1886)重建,取《論語》中“仁者壽”之意,改名“仁壽殿”。<br></h3> <h3>10、《仁壽殿(仁壽殿)》</h3><h3>這里是慈禧和光緒住園期間臨朝理政,接受恭賀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是頤和園聽政區的主要建筑。</h3> <h3>11、《德和園(雪后大戲臺)》</h3><h3>德和園大戲樓位于大型院落“德和園”內,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戲樓。它高21米,分上中下三層。下層天花板中心有天井與上層戲臺串通,中層戲臺設有絞車,可巧設機關布景,上天入地,變化無窮。 大戲樓面對頤樂殿,翹角重檐三層,高21米,底層舞臺寬17米。三層舞臺之間均有天井通連,可表現升仙、下凡、入地諸情節。底層舞臺地下室有水井、水池,可設置水法布景。南部毗連的兩層扮戲樓是規模巨大的后臺。清末,京劇藝術勃興,著名演員如譚鑫培、楊小樓等曾在此為慈禧演戲。</h3> <h3>12、《玉瀾堂(玉瀾堂)》</h3><h3>玉瀾堂在頤和園昆明湖畔。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光緒年間(1875-1908)重建。是光緒帝的寢宮。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曾幽禁光緒于此。后人戲稱“天子監獄”。<br></h3> 13、《宜蕓館》<br>宜蕓館在頤和園玉瀾堂后。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光緒時(1875-1908)重修。是光緒帝的隆?;屎笤趫@中的住處。 <h3>14、《探海尋丈(探海燈桿)》</h3><h3>水木自親殿門前兩丈多高,頂部呈半圓形的燈架,叫做“探海神燈”,上面可懸氣燈,供慈禧晚間游湖照明之用。</h3> <h3>15、《六合太平(樂壽堂雪景)》</h3><h3>樂壽堂,清漪園建筑,也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筑。北京頤和園內慈禧的寢宮樂壽堂,原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時本是乾隆的母親孝圣憲皇后要過六十歲生日,乾隆為了給母親慶祝六十大壽,在乾隆十四年的時候就把原來的甕山和西湖加以改造。<br></h3> <h3>16、《廊長鎖諸景(長廊)》</h3><h3>頤和園長廊在萬壽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間。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中間穿過排云門,兩側對稱點綴著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重檐八角攢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長728米,共273間,有548根柱子。長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變和極豐富的彩畫而頗負盛名,是我國古建筑和園林中最長的廊。長廊還是一條五光十色的畫廊,廊間的每根枋梁上都繪有彩畫,共14000余幅,色彩鮮明,富麗堂皇,它的長度和豐富的彩畫在1990年就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彩畫的內容多為山水、花鳥圖以及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紅樓夢》、《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中的情節。畫師們將中華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濃縮在這長長的廊子上。其中許多風景畫仿自江南山水,是畫師們根據乾隆皇帝意圖繪制的地方。</h3> <h3>17、《佛云煙霞(佛香閣晚霞)》</h3><h3>佛香閣是園內褚景之首,為皇家園林之魁。尤其在夏季的風云變幻,佛香閣顯出變化萬千、氣度不凡的大家風范。江南景色、北國風光,自然氣息、皇家氣派,渾然一體。佛香閣的流光溢彩體現了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包括云輝玉宇牌樓,排云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br></h3> <h3>18、《玉宇燦然(仰拍玉宇牌坊)》</h3><h3>“云輝玉宇”牌樓。牌樓前臨湖碼頭,曾是慈禧放生處。<br></h3><h3>“云輝玉宇”坐北朝南,四柱七樓。廡殿式與懸山式頂,頂覆黃色琉璃瓦,繪金龍和璽彩畫,等級極其高貴。正樓大額枋北面匾曰“云輝玉宇”,后檐(南面)匾曰“星拱瑤樞”皆為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br></h3> <h3>19、《銅獅鎮殿(雨中銅獅)》</h3><h3>排云門前,兩側蹲立著一對乾隆時鑄造的精美的銅獅,左雄右雌,威武兇猛。耗用黃銅34378斤,通體高2.43米,寬1.76米,長2.27米,銅獅底座高約0.80米,氣勢輝弘,威嚴中透出神圣。排云門上邊正面懸掛牌匾萬象光昭;背面是“多祉莜集”均為慈禧太后御筆。</h3> 20、《排云殿》<br>排云殿位于頤和園萬壽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其母后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的時候更名為排云殿?!芭旁啤倍秩∽詴x代郭璞《游仙詩》:“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這組建筑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筑群。 <h3>21、《飛觀聳神霄》</h3><h3>德輝殿,原為清漪園時期大報恩延壽寺多寶殿,大殿面闊五間,單檐正脊歇山頂,前出廊,兩翼有爬山廊與排云殿相連,是帝后到佛香閣禮佛時更衣休息的場所。</h3> <h3>22、《余音繞閣》</h3><h3>佛香閣,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始建成,是全園的標志性建筑。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按原樣重建。建筑高四十一米,八面三層四重檐,氣勢宏偉,中正莊嚴。閣內供奉明代銅胎千手觀音佛像一尊。</h3> <h3>23、《銅亭祈?!?lt;/h3><h3>寶云閣位于頤和園佛香閣西側寶云閣(俗稱銅亭)屋脊,為覆缽式,完全按照喇嘛塔的結構鑄成。也是五方閣建筑群的中心。乾隆時期始建,以寶云閣銅殿為中心,由主配殿、角亭、游廊等圍合成方形院落,其布局象征佛教密宗的“曼荼羅”,意喻“萬德圓滿”、眾神聚集。1860年被焚毀,1886年重建?!拔宸健北硎揪畚宸街⒁馓煜職w心,四海升平。</h3> <h3>24、《轉輪藏寶》</h3><h3>轉輪藏建筑群,乾隆時期始建,是清朝帝后貯藏經書、佛像和念經祈禱的地方。樣式仿杭州法云寺藏經閣,由正殿、兩座安放輪藏的彩亭和萬壽山昆明湖碑(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組成。1860年英法聯軍焚掠清漪園時幸免于火患,但遭洗劫,1886年慈禧對整組建筑進行大修。</h3> <h3>25、《法無邊際》</h3><h3>智慧海,是頤和園最高處的一座無梁佛殿,由縱橫相間的拱券結構組成。</h3> <h3>26、《晨光絕勝》</h3><h3>智慧海建筑外層全部用精美的黃、綠兩色琉璃瓦裝飾,上部用少量紫色、藍色的琉璃瓦蓋頂,整座建筑顯得色彩鮮艷,富麗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h3> <h3>27、《聽鸝館》</h3><h3>聽鸝館原是乾隆皇帝為其母看戲所建,內有兩層的戲臺,因古人常借黃鸝鳥的叫聲比喻音樂的優美動聽,故名之為“聽鸝館”。咸豐十年(1860年)遭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改建。在德和園大戲樓建成前,慈禧經常在這里看戲,宴飲?,F在聽鸝館已成為專營宮廷菜式的餐廳,先后接待服務過上百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聽鸝館飯莊是著名的宮廷菜系飯莊。</h3> <h3>28、《深遠空濛》</h3><h3>畫中游位于頤和園的萬壽山前西部,包括畫中游、澄輝閣、借秋樓、愛山樓、湖山真意等建筑。此處地勢坡度較大,各個建筑因地制宜,隨山就勢,是一組極具特色的建筑群。目前維修謝絕參觀。<br></h3> 29、《清華軒》<br>清華軒是緊鄰排云門西側的二進四合院,背靠萬壽山,面臨昆明湖。大門左右的白墻上,鑲有形態各異的什錦漏窗。垂花門內前后兩進院落,共有四十多間房子。乾隆年間,這里是大報恩延壽寺的一組附屬建筑,名為“羅漢堂”。堂內供奉著五百羅漢。當年的五百羅漢是由香面彩塑而成,仿照的是杭州西湖凈慈寺內羅漢的樣子。英法聯軍焚毀了佛香閣、大報恩延壽寺,羅漢堂也被燒毀。慈禧太后主政時期,修復了佛香閣。大報恩延壽寺被改建成了今天人們所見到的排云殿,羅漢堂舊址上建起了今日的清華軒。羅漢堂前的八角蓮池和池上的單孔石橋也被保留在慈禧太后新建的清華軒院內。橋在中軸線上,漢白玉的橋體,拱頂有蚣蝮,云頭望柱,瓶(平)安如意雕空心欄板,水池周圍均有與橋欄相同質地的護欄,從橋上穿過,即到達清華軒正殿。 <h3>30、《對鷗坊》</h3><h3>在留佳亭與寄瀾亭之間有一敞軒,名“對歐坊”。</h3> <h3>31、《春光鳥躍(魚藻軒》)</h3><h3>秋水亭與清遙亭之間有一敞軒,名“魚藻軒”。</h3> <h3>32、《不知庭霰今朝落》</h3><h3>知春亭位于頤和園昆明湖東岸邊,為重檐四角攢尖頂。憑欄可縱眺全園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來景色殊勝。據傳“知春”二字源于宋詩句“春江水暖鴨先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凍總由此處開始。故取名知春亭。</h3> <h3>33、《耶律楚材祠》</h3><h3>進頤和園東門,沿仁壽殿南側前行,在碧波蕩漾的昆明湖東岸,文昌閣以北,有一座大門西向的院落,這就是耶律楚材祠。<br></h3><h3>清乾隆帝建造清漪園時,在原地恢復祠墓,立碑記其沿革,并褒彰耶律楚村功績(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晉卿,晚年號玉泉老人,佛號湛然居士。他是元代著名的大政治家,是精通儒學和佛經的學者。他雖然是契丹族人,卻是個生于北京、葬于北京的地地道道北京人,根據其遺愿葬在了翁山之東。)。現存規模系光緒時(1875-1908)重修,祠堂、墓室、塑像一如舊制。</h3> <h3>34、《文閣暖月》</h3><h3>文昌閣頤和園內六座城關(紫氣東來城關、宿云檐城關、寅輝城關、通云城關、千峰彩翠城關、文昌閣城關)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時重建。</h3><h3>文昌閣位于頤和園昆明湖東岸,為清漪園的園門之一,是頤和園內六大城關中最大的城關。建于清乾隆十五年,現存城門為清光緒時重建。<br></h3> <h3>35、《丹彩乘風入殿檐》</h3><h3>文昌閣是一種傳統祭祀建筑,為祭祀傳說中掌管文運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風昌盛而建。文昌帝君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h3> <h3>36、《赤城霞起》</h3><h3>紫氣東來城關位于頤和園萬壽山東麓,從東宮門向北去諧趣園的途中。上有重檐城樓,磚雕城堞。乾隆時期建。額扁為乾隆所題。</h3><h3>南側城額“紫氣東來”,取老子出關典故;</h3><h3>北側城額“赤城霞起”,登城可望諧趣園池榭。</h3><h3>紫氣東來譯意:有圣人和祥瑞降臨。</h3> 37、《宿云檐城關》<br>宿云檐城關位于頤和園的西北部,北如意門南端,城關額曰“宿云”,又稱貝闕(que),俗稱關帝廟。為亭式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間,上建重閣,高數丈。城樓內供奉關羽銀鑄塑像。咸豐十年(1860年)為英法聯軍掠去。光緒年間重修頤和園時改為亭式建筑,內供武圣關帝牌位,與文昌閣一東一西,一武一文遙相呼應。<br>貝闕譯意:壯麗的城關 38、《寅輝城關》<br>寅輝城關位于四大部洲東側,城關東邊石額刻“寅輝”,西邊刻“挹爽”。與西部的“通云”城關遙相呼應,皆是蘇州街上的路上關口。<br>寅輝譯意:迎著黎明的朝輝。<br>挹爽譯意:挹來西風之爽。 39、《通云城關》<br>通云城關位于蘇州街的西頭,建在后湖岸邊小山坡上的一座很小的城關,因地處偏僻,加之年久失修,顯得十分破敗。城門洞上方石刻“通云”二字卻依然剛勁有力,拾級而上過門洞登城,上有一亭式建筑,飛檐高挑,磚雕十分精美,環亭筑有城垛,雖不寬大只有象征意義,卻也告知游人此乃城關是也,此城關與蘇州街的東部陸上關口“寅輝”城關,遙相呼應。<br>通云譯意:通向云霄 40、《千峰彩翠城關》<br>千峰彩翠城關位于萬壽山頂東側北山脊,為光緒年間所建。城關坐北朝南,小巧別致,城樓為歇山式頂,城基高5.5米,兩側有城墻。是護軍維護園內安全的一個瞭望口。人們拾級而上,站在城樓上極目遠望,可見青山重疊,松濤陣陣;昆明湖碧波蕩漾,游船點點,是處觀景的好地方。<br>千峰彩翠譯意:群峰絢麗多彩。 <h3>41、《鎮水神?!?lt;/h3><h3>頤和園銅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當年乾隆皇帝將其點綴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鎮悠水”,長久地降服洪水,給園林及附近百姓帶來無盡的祥福。為了闡述建造銅牛的意義,乾隆皇帝特意撰寫了一首四言的銘文,用篆字書體鐫刻在銅牛的腹背上。銅牛是頤和園昆明湖東岸邊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藝術珍品。</h3> <h3>42、《境與心會》</h3><h3>廓如亭位于頤和園新建宮門以南的東堤上,俗名八方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緒時重修。與十七孔橋、南湖島在空間上互相映襯。</h3> <h3>43、《重影似幻》</h3><h3>廓如亭坐北朝南。建筑面積384.95平方米,平面呈八方形,每面顯3間,周圍有廊,重檐八脊攢尖圓寶頂,亭中共有42根柱子。亭內每面各有一塊木匾(共8塊),上鐫乾隆御制詩文。</h3><h3><br></h3> <h3>44、《山湖景秀》</h3><h3>頤和園的昆明湖在元朝叫甕山泊,因地處北京西郊,又稱西湖。 明朝時湖中多植荷花,湖旁又有寺院亭臺之勝,尚有“西湖十寺”與“西湖十景”之譽,宛如“江南風景”,“環湖十里,一郡之盛觀”,每年春天百姓都到此“耍西湖景”。</h3> <h3>45、《遮云蔽日》</h3><h3>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決定在甕山一帶興建清漪園,將湖開拓成為現在的規模,并取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演水戰的故事,命名昆明湖。</h3> <p>46、《隨風幻輝芒》</p><p>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詩中寫到“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以籌措海軍經費的名義動用500多萬兩白銀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游樂養老地。</p> <p>47、《撥云見日》</p><p>頤和園昆明湖中有一座南湖島,系由十七孔橋和東岸相連。十七孔橋是清乾隆時建的園內里最長最為精美的古橋。</p> <p>48、《天際烏云含雨重》</p><p>十七孔橋,橋長150米,寬8米,有17個拱形橋洞連續而成,橋洞從兩側開始逐漸變大,第九個橋洞為最大。橋體為青石,欄桿是漢白玉,橋兩邊的白石欄桿上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著精美的姿態各異的石獅,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鬧,有的你追我趕,有的凝神觀景,個個惟妙惟肖。雕有神態各異、大小不同的石獅共544只,比盧溝橋石獅還多,最多的一個望柱上就有一大五小六只石獅子。橋欄桿的兩頭各有兩只石刻異獸,很像麒麟,俗稱“靠山龍”,形象威猛,極為生動。</p><p><br></p> <p>49、《沐出烏云露凌波》</p><p>十七孔橋上所有匾聯,均為清乾隆皇帝所撰寫。</p><p>橋中心的拱洞南側有石額“修蝀凌波”,楹聯曰“煙景學瀟湘細雨輕航暮嶼,晴光緬明圣軟風新柳春堤”。它形容十七孔橋如同一道彩虹,飛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p><p>橋中心的拱洞北側有石額“靈鼉偃月”,楹聯曰“虹臥石梁岸引長風吹不斷,波回蘭槳影翻明月照還空”。又把十七孔橋比喻成水中神獸,橫臥水中如半月狀。</p><p>此橋的風景,在優雅寧靜之夜游賞更加怡人。</p> <h3>50、《熠熠生輝》</h3><h3>南湖島位于北京市頤和園的昆明湖東南側,昆明湖西堤以東、萬壽山以南的湖水之中,占地一公頃多。南湖島與萬壽山遙相呼應,起著豐富水面景物的重要作用。</h3><h3>整個島嶼呈圓形,島上建有龍王廟、鑒遠堂、澹會軒、月波樓、云香閣等,均為毀后重建。南湖島北部是用山石疊成的假山。假山上建有涵虛堂和嵐翠間,為島中的主體建筑。</h3> 51、《龍王廟》<br>龍王廟,頤和園南湖島上的龍王廟,清乾隆前稱龍王堂,常作宮中祈雨之所,后稱廣潤靈雨祠。始建于明代,乾隆皇帝80歲時,還親自到此祭祀祈雨,結果當晚就大雨滂沱,次日乾隆皇帝就再次駕臨向龍王謝雨,并改名“廣潤靈雨祠“。這里的香火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 <h3>52、《大雨困獸》</h3><h3>鑒遠堂位于頤和園南湖島南岸,坐南朝北,南側面水,可憑窗南望昆明湖水和鳳凰墩。鑒遠堂建于乾隆時期,當年乾隆給住在暢春園的母后請安后常來此用膳和批閱奏折,“鑒遠堂”之名也是乾隆所命名,其意是“縱目遠眺”之意,引申為提醒自己要有遠見卓識,否則“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乾隆直到去世前六個月還在此商討白蓮教一事。</h3><h3>鑒遠堂為五開間建筑,南側臨水一面現為下層坎墻上層為窗,但是這不是原來的結構。在乾隆朝時五開間鑒遠堂的南面東側的幾間房是有廊子的,廊子面水一側帶有欄桿,可以在廊子里憑欄遠望和垂釣,想當年乾隆皇帝應該在此廊間逗留過?其詠鑒遠堂詩句中就有“溪堂臨水稱鑒遠,俯檻非徒玩渺渟”,意思是說“臨水的殿堂是鑒遠堂,我俯在欄桿上不僅僅是在觀玩水景”。詩句也佐證了鑒遠堂的南立面是帶有廊子的。</h3> 53、《澹會軒》<br>頤和園澹會軒始建于乾隆十五年,也就是1750年,距離今天已經是267年了,乾隆認為水中蘊含動、靜、物、理,動由物生,理應靜得,四者合一,方為澹會。 54、《月波樓》<br>島上有一座建筑叫月波樓,聽說這竟然是慈禧的書房。月波樓是一座規模不大的藏書樓,慈禧好在其二層上設一榻,挑自己喜歡的書來讀。<br>月波樓匾額鈐?。捍褥侍笥P之寶<br>月波樓上層楹聯:琪花銀樹三千界,霞影瑤臺十三層。<br>月波樓下層楹聯:一徑竹蔭云滿地,半簾花影月籠紗 55、《云香閣》<br>蕓香閣是慈禧藏香之地,老太太在這里品品茗,聞聞香,感受的是類似今天“香道”的意境。 56、《涵虛堂》<div>涵虛堂是一座兩卷殿,南面有露臺,繞以石造雕欄。島東南處有著名的十七孔橋相連東堤接壤湖岸,它四面環水,環島用巨石砌成泊岸,并用青白石雕欄圍護,視野廣闊,八方佳景,一覽無余,是昆明湖中最佳的觀景游覽場所。并且有輪渡與湖岸的東北角及西北角相互通過。<br><h3>南湖島與西堤外湖中的鏡治閣和藻鑒堂兩個小島一起,用來象征神話傳說中海上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島。南湖島也叫“蓬萊島”,象征神話中的海上仙山。清代時,此處是帝后們賞月和觀看水師表演的地方。</h3></div> <h3>57、《風煙滿夕陽》</h3><h3>頤和園昆明湖的西北角有一艘巨大的石船,在頤和園的前身為清怡園時期叫石舫,他是仿造江南水鄉岸邊駁船的習慣,船尾向外,船頭朝向岸邊。石舫的倉樓是中國傳統樣式。乾隆用這座石舫時刻提醒自己,不忘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乾隆在清怡園的時候就把他的一些理念裝進了這個園子里。</h3> <h3>58、《雨后煙景綠》</h3><h3>1860被英法聯軍燒毀的石舫重修后改名清宴坊。樣式也是按照慈禧的喜好改為西式倉樓。修造倉樓的材料看似石材其實是木料制成,再繪至上大理石的花紋。<br></h3> <h3>59、《晚霞明處暮云重》</h3><h3>清宴舫的船體兩側,還添加了兩個西洋火輪船的機輪,當時成為慈禧消暑觀景和中秋賞月的地方。<br></h3> <h3>60、《荇橋飛霞》</h3><h3>一荇(Xing)橋位于石舫西北側,武圣祠島與寄瀾堂之間的河道上,該河道頤和園內稱為“萬字河”。荇橋以北為萬字河北段,蜿蜒北行,直通“宿云檐”城關。荇橋以南可觀望石舫,面臨昆明湖盛景。所屬景區: 后山后湖景區。</h3> 61、《迎旭樓》<br>迎旭樓前也有兩幅對聯,一層為“麗藻星鋪雕文錦褥 榆楊盛美宴集橫汾”。二層為“玉砌朱闌不雨亦潤池臺金幣倒影斜陽”。 當第一縷陽光穿過楊樹柳樹的間隙,閃耀著點點金光時,不能不讓人贊嘆萬物的美好。 <h3>62、《澄懷閣》</h3><h3>頤和園澄懷閣位于迎旭樓北側,始建于乾隆年間,原名水周堂,光緒時改建為澄懷閣,是一座2層小樓,2層匾額“澄懷閣”下有聯“水木清華平分讖潤,坐攬風月高處勝寒”。<br></h3> <h3>63、《西堤》</h3><h3>西堤,是頤和園昆明湖中一道自西北逶迤向東南的長堤。西湖蘇堤上有六座橋,西堤上也有六座橋。但不一樣的是蘇堤是筆直的,而西堤是蜿蜒曲折的。西堤的六橋從北向南是界湖橋、豳風橋、玉帶橋、鏡橋、練橋、柳橋。</h3> <h3>64、《西堤的樹》</h3><h3>就連蘇堤沿岸種的柳樹也復制到了昆明湖的西堤。時至今日,還有十九株當年的柳樹依然在景色妖嬈的西堤。</h3> <h3>65、《葉上初陽干宿雨</h3><h3>水面初圓,一一風荷舉》</h3><h3>西堤的荷</h3> 66、《界湖橋》<br>界湖橋是西堤上最北側的一座橋,建于乾隆時期。橋基石質,三孔,均為方孔。據說橋上原有橋亭,筆者也認為應該有,但有人認為此橋是走船的平橋,不應有橋亭,此講不敢茍同。從水系看此橋之西不可能有大水面,所以也就不會是走船的橋了。<br>此橋歷經劫難,一是名稱的更換,此橋清漪園時期被乾隆命名“柳橋”,此橋周邊多柳樹(現在古柳也不少,不過不是乾隆時期的)名正言順,不知何故此橋與西堤最南側的界湖橋相互易明了;二是橋亭被毀,清漪園西堤六橋中五座橋均有橋亭(玉帶橋除外),而且樣式各不相同,只是此橋亭1860年被毀后光緒朝沒有復建,直到今天;三是從老照片看清漪園時期此橋欄桿是石質的,光緒朝重修時改為木質欄桿,建國后又改為石質的。 <h3>67、《日出霧露馀》</h3><h3>豳風橋(桑苧橋)此橋建于乾隆年間,由于此橋緊挨著耕織圖景區,為迎合男耕女織的農桑景象,所以清漪園時期橋名為桑苧橋。1860年桑苧橋橋亭被毀,光緒朝重建,當年慈禧太后為了避咸豐奕詝的名諱,同時又覺得“桑苧”和“喪主”諧音,遂改名為“豳風橋”。其意取自《詩經》中描寫農耕景象的“豳風*七月”。該橋為三孔橋,中為方孔,兩側橋肩各有一個拱形橋洞。橋亭平面為長方形,重檐廡殿頂,正脊中間有一僧帽型寶鼎,造型和“荇橋”相同。<br></h3> <h3>68、《玉帶晨光》</h3><h3>玉帶橋此橋可稱為頤和園里最美的橋了,其實它和繡漪橋樣式、用料一致,甚至橋欄的望柱雕刻都是一樣的,但是玉帶橋所處的位置更為理想,正好處于中央,在東堤和南湖島上觀賞玉帶橋時,有著玉泉山的襯托更是繡漪橋所不能比擬的。此橋建于乾隆年,橋兩側欄桿正中的欄板外側鐫刻著“玉帶橋”三字,為乾隆御筆,但不知為何乾隆沒有鈐印。橋的兩側各有楹聯一幅,其內容也是專門寫景致的,但是“螺黛一痕、蓬島宮闕”和繡漪橋的“螺黛一丸、蓬島宮闕”似有重復之嫌了。</h3><h3>東側:螺黛一痕平鋪明月鏡 虹光百尺橫映水晶簾</h3><h3>西側: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 景分蓬島宮闕水邊多<br></h3><h3><br></h3> <h3>69、《人間四月芳菲盡》</h3><h3>鏡橋的名稱由來,是巧借唐朝詩人李白“涼水夾明鏡 雙橋落彩虹”的詩境而來。行至鏡橋與小西湖隔堤相應,小亭倩影分入水中,其情其景自有奇妙。<br></h3> <h3>70、《空水共悠悠》</h3><h3>練橋名字取自南朝詩人“協調云霞散乘以,澄江靜如練”之由來。練是指漂白的棉薄,形此處湖水清凈如練</h3> <h3>71、《天接云濤連曉霧》</h3><h3>柳橋柳橋位于西堤的最南端,始建于乾隆年間,名稱取自杜甫詩句“柳橋晴有絮”。橋基為花崗巖條石,欄桿為青石望柱和欄板,橋上有四角重檐歇山頂橋亭一座,四周有倒掛楣子和坐凳楣子,梁枋繪有蘇式彩畫,橋下有方橋洞,兩側橋肩下各有兩個拱形小橋洞,為頤和園唯一的五孔石橋。此橋的橋亭毀于1860年,光緒年重建。有趣的是此橋原名為“界湖橋”,是昆明湖與西湖的界橋,而且在清漪園時期此橋應該是木橋(從乾隆時期的《萬壽慶典圖》中看是木橋),或許是光緒朝頤和園重修時新建。但不知何時和西堤最北側的“柳橋(現在為界湖橋)”易名,一說乾隆老年糊涂錯把兩橋搞混;一說慈禧為“桑苧橋”避諱更名時一起將此橋改名;一說光緒年間重建橋亭后更改名稱等不一而足,可是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繪制的《五園三山圖》里為何還把此橋稱之為“界湖橋”呢?難道是后人更改的?此橋易名存疑,留作知者答疑。乾隆年間繪制的《萬壽慶典圖》中的界湖橋看似木橋<br></h3> <p>72、《靜影沉璧(夜色景明樓)》</p><p>景明樓是在西堤的南部,為昆明湖和萬壽山相親和一個支點。整組建筑是由一座主樓和兩側配樓組成。樓名出自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中_“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的詩句得來。</p> <h3>73、《長煙一空(白天景明樓)》</h3><h3>景明樓的建筑形式并非模仿岳陽樓。原建筑被英法聯軍焚毀?,F存樓閣為1992年在原機址上復建。</h3> <h3>74、《冬日的色彩》</h3><h3>繡漪橋位于昆明湖南端與長河的交匯處,始建于乾隆年間,是東堤與西堤的分界點。
繡漪橋在清漪園時是一座水門,是經長河入園的必經之地。繡漪橋的形狀與西堤上的玉帶橋相似,橋東、西向坐落,漢白玉單拱橋身,高約9米,有60個望柱,62塊欄板,單側有43級青石臺階,是園中最高的橋梁。<br></h3><h3>繡漪橋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即已建成,橋外原有水閘,由于湖水水位高于河水,閘門開時湖水急流而入長河,故每次御舟入園都需纖夫將其牽入湖中。光緒十七年(1891年)在其南添建石平橋,橋西添修3孔涵洞。1993年,將繡漪橋閘南移。橋西新建一座六脊攢尖圓亭。</h3> 75、《鳳凰墩》<br>鳳凰墩是頤和園昆明湖南端的圓形小島。清乾隆時仿無錫運河中的黃埠墩而筑。島上原有會波樓一座,樓頂安裝了一只鍍金銅鳳凰,可隨風轉動,預測風力大小。道光年間因財政拮據無力維持廢棄,光緒年間曾建一涼亭,后亦廢?,F在的亭子是上世紀50年代重建。 76、《藻鑒堂遺址》<br>坐落于頤和園西南湖中的藻鑒堂,實為園中小園林。藻鑒堂始建于乾隆年間,與治鏡閣、南湖島鼎足而立,象征神話中海上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藻鑒堂模仿蓬萊,乾隆帝曾在此休憩品茗,吟詩賞景。清漪園時期,藻鑒堂內陳設有許多珍貴文物。咸豐十年(1860)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年間重修。<br>1903年以后,重建的藻鑒堂內部裝修修風格為歐陸風情,宮燈全部采用西洋式的玻璃吊燈,家具也全是西洋風格,并配備西洋廚師,慈禧也曾在此宴請過外國使節夫人。其主要建筑有三處,一曰藻鑒堂,二曰煙云舒卷殿,三曰春風啜茗臺。不用觀賞,光聽名字就已夠令人神往了。在整個湖區的布局上,藻鑒堂和治鏡閣、蓬萊島三座島被寓為海上三座仙山,是頤和園前湖水景的點睛之筆。<br>“藻鑒堂”的含義,藻是文采,鑒在這里作動詞用(本義名詞),意即文采鑒人。古時選拔人才稱為“藻鑒”,這里曾是殿試后的閱卷處,乾隆皇帝以“藻鑒堂”命名,是寓意人才難得。夏天時,藻鑒堂的周圍全是荷塘,荷香四溢,沁人心脾。 冬天時,藻鑒堂的周圍全是冰與枯萎的荷葉,它們在寒風里隨意書寫著文章,也是別樣風情。 77、《耕織圖》<br>清漪園時期乾隆曾在昆明湖的西邊營造了一處以男耕女織為主題的田園景觀,并取名為耕織圖,英法聯軍焚毀清漪園時耕織圖景區也被破壞,此地只剩下一塊刻有乾隆御筆的昆侖石碑。 <h3>78、《靜聽松風寒(蠶神廟)》</h3><h3>2003年頤和園恢復了部分耕織圖的景觀,其中就包括一座蠶神廟。蠶神廟位于頤和園西北部.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清漪園時,每年農歷九月,織染局在此廟祭祈蠶神.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2003年重建.</h3><h3>蠶神在古代有蠶女、馬頭娘、馬明王、馬明菩薩、蠶花娘娘、蠶絲仙姑、蠶皇老太等多種稱呼,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司蠶桑之神.中國是最早發明種桑飼蠶的國家.在古代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經濟結構中,蠶桑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無論是古代統治階級還是普通的人民都對蠶神有著很高的敬意.</h3><h3><br></h3> 79、《暢觀堂》<br>暢觀堂位于頤和園的西南隅,是建在人工山丘上的一組建筑。居高臨下,展拓視野,不辜負暢觀二字。暢觀堂始建于乾隆年間,是仿杭州“蕉石鳴琴”景點建的。是園內西南部重要的景觀建筑群。咸豐十年(1860年)被毀,光緒時重修。<br>暢觀堂正門兩邊楹聯<br>上聯是:“北渚流銀鏡影開”,意思是北望昆明湖中水渚波光粼粼,好像一面明鏡,閃耀著銀光,是近景。<br>下聯是:“西山濃翠屏風展”,意思是西望玉泉山、西山,蒼松翠柏如畫屏,展現在游人眼前,是遠景。<br>上聯寫近水,下聯寫遠山,一遠一近,一靜一動,相映成趣。<br>正殿后面的匾額是:拱辰握景。拱辰者,拱衛北極星。語本《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后因以眾星拱衛北辰比喻拱衛君王或四裔歸附。握景大概是指君王掌控著中華萬里錦繡江山吧。<br>在暢觀堂可東望視線開闊,昆明湖、萬壽山、西堤、十七孔橋等整個頤和園湖山風景盡收眼底;俯視蘆葦稻畦,水鳥追逐,宛如江南水鄉,和園中其他景物迥然不同。據說當年乾隆皇帝就是在這里眺望園外、觀民稼穡,并特意將宮廷內務府織染局遷到園內,構成現在的耕織圖景區(往北不遠處),體現了古代農業社會“男耕女織”的傳統生活理想和歷代帝王重視農耕的治國理念。 <h3>80、《玉蕊瓊英(諧趣園)》</h3><h3>諧趣園位于頤和園的東北角,萬壽山的東側,是仿無錫的寄暢園而建,原名惠山園,到了嘉慶的時候給改成了諧趣園。諧趣園小巧玲瓏,偏偶一角,非常幽靜,可以小憩,可以觀荷,可以賞魚,很有情調。</h3> <h3>81、《知魚橋》</h3><h3>諧趣園最有特色的還是幾座小橋,有南方小橋流水人家的那種感覺,其中比較有名的是知魚橋。位于澹碧榭前面的水面上有一座東西向的石橋,橋的東端立有一座石牌樓,二柱一樓,單檐廡殿頂,磚雕仿木斗拱,下面是抱鼓石門墩兼做夾桿石。非常漂亮。這是大家熟知的知魚橋。知魚典出《莊子?秋水》中惠子所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h3><h3>門柱上照例要有乾隆所題楹聯,東面上聯是“月波瀲滟金為色”;下聯是“風瀨琤琮石有聲”。瀲滟:相連之貌,唐朝詩人溫庭筠有“佶栗金虬石潭古,勺陂瀲灎幽修語。” 。琤琮:擊玉之聲,宋朝范成大有“海山之湫龍所宮,濺瀑下赴聲琤琮?!睘|:在沙石上流過的湍急水流。二句描寫的是金色月光灑在碧波上連成一色之美和水流擊石如玉相碰聲音之美。</h3><h3>門柱西面也有一副楹聯,上聯是“回翔鳧雁心含喜”,下聯是“新茁蘋蒲意總閑”。鳧雁:野鴨和大雁。唐朝詩人溫庭筠有“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毕雭懋斈甑闹C趣園內是有很多飛鳥水禽的,飛來飛去令人滿心歡喜。蘋:一種蒿,例《詩·小雅·鹿鳴》“呦呦鹿嗚,食野之蘋”。蒲:水草也,可以作席—《說文》。此句贊荷花池中蒿草遍生,很有世外桃源的意境。</h3><h3>這座牌樓上還有很多乾隆的詩刻,作于不同年代,最后的一首作于嘉慶元年?,F在看到的共有十六首,都刻在門框的空白處。</h3><h3>其實無錫寄暢園里也有一處景叫作“知魚檻”,同樣取意自《莊子?秋水》。</h3><h3><br></h3> 82、《知春堂》<br>過了知魚橋就到了諧趣園的最東端,這里有一座建筑叫做“知春堂”。它坐在一個高臺座上,臺座前面有臺階上下。知春堂面闊五間,進深一間,上面也是卷棚硬山頂,堂前有檐廊。頤和園里以“知春”為名的有三處,第一處便是眾人皆知的知春亭,坐落在昆明湖東岸文昌閣下面的島上;第二處是前面所說諧趣園一進大門右手的知春亭,它雖然也叫知春亭,卻沒有昆明湖邊的那座名氣大;第三處便是這座知春堂了。 <h3>83、《湛清軒》</h3><h3>湛清軒,位于頤和園諧趣園的最北端,面闊三間,四周出廊,頂部為卷棚歇山式。湛清軒周圍的環境非常的優雅安靜,亭臺樓閣建得小巧別致,很有些小浪漫的感覺,“火燒圓明園”里的劉曉慶唱小曲勾引咸豐帝的部分鏡頭,就是在這里拍的。<br></h3> <h3>84、《澄爽齋》</h3><h3>游廊的另一頭連接的是諧趣園里另外一處非常重要的建筑,就是澄爽齋。</h3><h3>這是一座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的殿,卷棚歇山頂,四周有檐廊。它的正面有一個臨水露臺,帶漢白玉欄桿。</h3><h3>澄爽:清爽、清朗的意思?!稌x書·陸機陸云傳論》中有“風鑒澄爽,神情俊邁“之句;白居易《叔孫通定朝儀賦》中有“天地澄爽,宮殿清曠”。站在此處迎徐徐東風,觀園中美景,頗覺神清氣爽。澄爽齋廊柱上的楹聯,上聯是“芝砌春光蘭池夏氣”,下聯是“菊含秋馥桂映冬榮”。芝是一種香草,《荀子·王制》中有“好我芳若芝蘭”,上聯中芝與蘭相對,春光與夏氣相對,砌與池相對。這里的池是動詞,作包圍或盛裝解。馥:香馥;榮:榮華。下聯中菊與桂相對,秋馥與冬榮相對,含與映相對。全聯中四種花草對應四種季節,對仗嚴謹,別致優雅。</h3> 85、《矚新樓》<br>矚新樓坐西朝東,建在諧趣園平地之上西墻之內,墻外卻是萬壽山腳下。諧趣園內看是二層,諧趣園外看是一層。矚新樓下就是玉琴峽,來水之時便會有云霧升起,因此,當年乾隆題此樓為“就云樓”。光緒重修時改題“矚新樓”,意為矚目一新。 矚新樓上下正面中間外面廊柱上各有一副楹聯。 樓上的一副,上聯是“萬年藤繞宜春苑”,下聯是“百福香生避暑宮”。萬年藤:即為木通,一種落葉或半常綠藤狀植物,此處借其字面之意,要搭配那個“繞”字。宜春苑:唐玄宗游獵之所。此處借李白《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詩中意境。此聯說的是站在樓上觀園中景色綺麗,紫殿紅樓、垂絲百尺、春風習習、鶯歌燕舞、福星高照、怡香滿園、暑氣不侵。 樓下的一副,上聯是“瑤階晝永銅龍暖”;下聯是“金鎖風清寶麝香”。瑤階:玉砌的臺階,出自晉代王嘉《拾遺記·炎帝神農》中“筑圓丘以祀朝日,飾瑤階以揖夜光”。晝永:宋代詞匯,意為白晝漫長。金鎖是一種佩飾,代表富貴吉祥。寶麝:產自西藏的名貴麝香。此聯是說在此樓看見澄爽齋漢白玉露臺上的銅龍在白天日光下暖洋洋的,而露臺上像金鎖一樣的香爐中飄出陣陣沁人肺腑的香氣。 86、《霽清軒》<br>霽清軒位于頤和園內諧趣園的北面,為一獨立的庭院。面積約290平方米。建筑群的中心有天然石峽清琴峽,引水東流出園。主體建筑霽清軒位于峽南高處,面闊三間,軒東一亭。軒西北清琴峽面闊三間,坐西面東。隨山勢下有游廊,其間有亭,并連建有多處房屋。 87、《眺遠齋》<br>眺遠齋俗稱“看會樓”,始建于光緒十七年(1891年),位于頤和園萬壽山后湖景區,是一座面闊五間、前后穿堂的大殿,建筑面積239.4平方米,高3.75米,是慈禧太后在眺遠齋看會時的方便之所。 <h3>88、《盈盈笑對池邊客(澹寧堂)》</h3><h3>始建于乾隆年間,是后湖重要的點景建筑,依山傍水,寧靜清幽。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年間重建頤和園時未予恢復。一九九六年經多方論證,國家批準,在原址上照原樣復建,用以陳列頤和園藏明清宮廷家具珍品。(景點介紹)</h3><h3>據說澹寧堂是乾隆皇帝在位時為懷念康熙,仿澹寧居而修建的書房。其名出自“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h3> <h3>89、《后溪柳綠(后溪河)》</h3><h3>自西堤北端的界湖橋始,浩緲的昆明湖收攏為曲折幽深的河溪,沿萬壽山的北坡,時寬時窄、時直時曲,清流宛轉直達萬壽山東部的諧趣園。<br></h3> <h3>90、《曲徑通幽(后溪河)》</h3><h3>后溪河的景色與前山迥然不同,像前山那樣金碧輝煌的建筑,在這里都隱入蒼松翠柏的濃蔭之中,偶爾露出飛檐的一角。</h3> <h3>91、《洞窺市井(蘇州街)》</h3><h3>蘇州街是進入頤和園北宮門后必經的三孔石橋。</h3> <h3><font color="#010101">92、《翠云嘉蔭(蘇州街)》</font></h3><h3>石橋下兩側的岸邊店鋪林立,古色古香,專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覽的的一條水街。這就是蘇州街。</h3> <h3><font color="#010101">93、《水鎮清秀(蘇州街)》</font></h3> <h3>94、《須彌靈境(四大部洲)》</h3><h3>頤和園四大部洲是根據古印度哲學觀念進行建造的。它是頤和園萬壽山后山中部的一組漢藏建筑群,占地2萬平方米。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排列在象征世界中心彌勒山的香巖宗印之閣的周圍四方向。<br></h3> <h3>95、《雪掩佛寺(四大部洲)》</h3><h3>在閣的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建設有代表佛經“四智”的紅、白、黑、綠四座喇嘛塔。四大部洲與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之一普寧寺的四大部洲用了同一圖紙,因此一模一樣。<br></h3> <h3><font color="#010101">96、《飛閣流丹(俯看昆明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97、《有佛自遠方來(僧人)》</font></h3> <h3>98、《荷塘月色(冷色調)》</h3> <h3><font color="#010101">99、《波瀾不驚》</font></h3> <h3>100、《金色的夢》</h3><h3><br></h3> <p class="ql-block">愿心中的頤和園,</p><p class="ql-block">永遠綻放全世界!</p><p class="ql-block">愿眼中的頤和園,</p><p class="ql-block">永遠繼放全人類!</p><p class="ql-block">愿頤和園走出國門,屹立世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謝謝關注和欣賞!????????????</span></p> <p class="ql-block">有不少朋友想加陳強老師的微信號 ,在此公布微信號 wxid_2mw0semjt2sl21(昵稱 柏聯)。</p><p class="ql-block">有想加陳強老師好友的,請加微信號 wxid_2mw0semjt2sl21(昵稱 柏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不少朋友想加我的微信好友,在此公布我的微信號:shuier1118。</p><p class="ql-block">有愿加好友的,請加微信號shuier111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西县|
海原县|
牟定县|
南开区|
出国|
稻城县|
时尚|
姜堰市|
天门市|
文山县|
响水县|
曲松县|
固阳县|
紫金县|
陈巴尔虎旗|
远安县|
九龙城区|
合肥市|
老河口市|
宣化县|
平度市|
丰都县|
邮箱|
平湖市|
宣恩县|
许昌县|
梁河县|
和田市|
天峻县|
高清|
岑巩县|
子长县|
留坝县|
溆浦县|
千阳县|
盐源县|
甘肃省|
湘潭县|
井冈山市|
濉溪县|
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