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楊鷗詩影</b></h1><h3><br></h3><h1> 這里,我借微信一角,將自己代堂兄弟妹寫的一首《賀母親九十壽辰》小詩,配以我《川北油燈》攝影集中抽出的部份相關圖片,制成美篇,獻給天下母親及母親的兒女們。 </h1><h3 style="text-align: right;"> ——飛翔(楊鷗)</h3> <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小綠釉燈</b> “嬰兒睡搖籃”這一民俗事項現已不多見。</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麻窩子燈</b> 紡線這一民間事項已在</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消失。</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賀母親九十壽辰</b></h1><h3><b><br></b></h3><h1>有一種愛</h1><h1> 如潤物春雨,拂面秋風</h1><h1> 這就是</h1><h1> 永不求回報的偉大母愛</h1><h1>有一種情</h1><h1> 似山高水長,連綿不斷</h1><h1> 這就是</h1><h1> 人世間最純真的母子情</h1><h3></h3><h1><br></h1><h1>忘不了您啊,母親</h1><h1> 那一陣陣</h1><h1> 痛徹心扉的分娩</h1><h1> 換來了六孩兒</h1><h1> 一聲聲墜地的哭啼</h1><h1>悠悠歲月</h1><h1> 我們偎依在</h1><h1>您暖熱的懷抱里</h1><h1> 我們安棲于</h1><h1> 您溫馨的港灣中</h1><h1>酷暑時</h1><h1> 您給我們扇涼擦汗</h1><h1>隆冬里</h1><h1> 您為我們加被添衣</h1><h1>你曾有過</h1><h1> 兒行千里母擔憂的</h1><h1> 綿長深情</h1><h1>您也有過</h1><h1> 對子恨鐵不成鋼的</h1><h1> 急切期盼</h1><h1>是您啊,母親</h1><h1> 含辛操勞</h1><h1> 留下粗糙老繭的雙手</h1><h1> 茹苦養育</h1><h1> 布滿面額溝壑的皺紋</h1><h3></h3><h1><br></h1><h1>如今您老了</h1><h1> 看著您</h1><h1> 蹣跚走來的腳步</h1><h1> 望著您</h1><h1> 佝僂遠去的背影</h1><h1>此時此刻啊</h1><h1> 我們怎能不</h1><h1> 心潮蕩激情</h1><h1> 兩眼熱淚滾</h1><h1>那是因為</h1><h1> 我們的血管</h1><h1> 流淌著您的血</h1><h1> 我們的軀體</h1><h1> 是您身上掉下的肉</h1><h1>忘記母親</h1><h1> 就等于</h1><h1> 丟失生命真諦</h1><h1>不孝母親</h1><h1> 就猶如</h1><h1> 動物血冷心空</h1><h3></h3><h1><br></h1><h1>今天兒女們</h1><h1> 感戴母愛恩重如山</h1><h1> 四世同堂祝酒賀壽</h1><h1>讓醇厚的甜蜜</h1><h1> 融入您的晚年生活</h1><h1>讓兒孫繞膝的天倫</h1><h1> 陪伴您度過</h1><h1> 夕陽這一段美麗光景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鐵皮架燈</b> 老奶奶用粗糙老繭的雙手撥動燈火。</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玻璃四方燈</b> 此燈可避風雨,農婦們經常提著它喂豬,有時也用來走夜路。</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高柱燈</b> 篩米這一過時的活計,現只有年長的農婦才能運用自如。</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大盤木柱燈</b> 用蔴錐子搓蔴繩,農村老太太現還能熟練操作。</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陶瓷球形燈</b> 用蔴轉子搓蔴繩,現農村偶爾還能見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執壺小銅燈</b> 燈前照雞蛋,這種檢測孵抱小雞的土辦法,在農村至今還廣為應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竹架子燈</b> 老媽媽在燈下縫補衣衫,恰似古詩云:"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鐵皮筒燈</b> 這種濾涼粉、豆腐的特殊方式,現用得越來越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木盤矮柱燈</b> 張婆婆四代人以打布殼為生,她對我們惋惜地說:“這里舊房改造后,無晾曬場,我家這份祖業就要失傳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褐釉碗燈</b> 用碓窩舂糧食的原始方式,現已被機械化操作所代替。</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高足銅燈</b> 像這種延續千百年的手推磨,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將逐步消亡。</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木質磚座燈</b> 打鞋底這一活計在農村越來越少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大盤單嘴燈</b> 這種使用風車的勞作手段,即將成為歷史。</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青釉直壺猴頭燈</b> 這種剝包谷的土辦法至今還在普遍使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簡易瓶燈</b> 拉風箱煮飯也會隨時間推移而消亡。</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青釉雙盤燈</b> 小女孩為年近百歲的老奶奶洗腳 ,使我們見證了舊社會女人纏裹小腳的屈辱史。</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竹編燈</b> 這種傳統的養蠶方式今后還得延續下去。</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代表作《川北油燈》檔案資料 </b> </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獲獎入冊</b></h3><h3><b><br></b></h3><h3><b> 2003年09月:</b>6幅作品獲四川省文聯主辦的第四屆巴蜀文藝攝影作品三等獎。</h3><h3><b> 2004年11月:</b>9幅作品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第四屆國際民俗年賽評審團主席獎和生活習俗類文獻獎。</h3><h3><b> 2004年12月:</b>6幅作品入選四川省攝影家協會主編的“四川攝影家”畫冊。</h3><h3><b> 2007年01月:</b>5幅作品獲四川省攝影家協會主辦的第八屆迎新春聯誼會作品展評三等獎。</h3><h3><b> 2007年02月:</b>1幅作品于2007年1月在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中國證券”攝影征集活動中評為優秀作品。</h3><h3><b> 2008年04月:</b>6幅作品入選中國攝影家協會“2007年全國攝影藝術作品薈萃”電子畫冊。</h3><h3><b> 2008年09月:</b>1幅作品入編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畫冊。</h3><h3><b> 2009年11月:</b>畫冊獲四川省文聯主辦的第六屆巴蜀文藝攝影作品獎。</h3><h3><b> 2012年05月:</b>48幅作品應邀參加西南科技大學建校60周年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大展賽獲特等獎。</h3><h3><b> 2017年12月:</b>畫冊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外出展覽</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b> 2002年06月:</b>10幅作品在成都美術館參加四川省中青年攝影家邀請展。</h3><h3><b> 2004年11月:</b>9幅作品在廣東美術館展出。 </h3><h3><b> 2005年03月:</b>9幅作品在日本愛知世界博覽會上于聯合國教科文展館展出。</h3><h3><b> 2005年09月:</b>9幅作品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3屆代表大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大廳)展出。</h3><h3><b> 2007年10月:</b>48幅作品在全國第五屆城市攝影大會展出 。</h3><h3><b> 2007年11月:</b>48幅作品在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第四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展出。</h3><h3><b> 2008年01月:</b>48幅作品分別在南充市時代廣場和西華師大展出。</h3><h3><b> 2008年09月:</b>48幅作品在省攝協于成都主持召開的《川北油燈》畫冊首發式暨作品研討會現場展出</h3><h3><b> 2008年09月:</b>48幅作品參加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h3><h3><b> 2012年10月:</b>9幅作品在泰國曼谷世界華人文化交流會上展出。</h3><h3><b> 2014年05月:</b>10幅作品在臺北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會上展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刊載報道</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報、攝影藝術報、攝影報、澳門日報、 四川日報, 香港攝影世界雜志 、中國周刊雜志 、西南航空雜志 、農業發展與金融雜志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網、四川省攝影家協會網、四川電視臺、成都電視臺、平遙電視臺等媒體,先后對《川北油燈》作品進行刊載報道。</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簡介</b> </h1><h3> </h3><h3> 楊 鷗,男,農發行南充市分行正行級干部,高級政工師,西南科技大學南充校友會名譽會長,南充市企業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博學會士,四川省2006年度攝影人物。三十多年來,他在全國各級報刊發表攝影論文、游記28篇,攝影作品3000余幅,獲國家級獎26幅,國際級獎9幅,巳出《川北油燈》《南北風》兩部攝影專集。</h3><h3><br></h3><h3><br></h3><h3><br></h3><h3> 親們:你們看了《楊鷗詩影》作品,請在下面的留言欄中提出寶貴意見,并將其轉發至你所在的微信群和朋友圈,特此致謝!</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嚴禁盜圖,違者必究</b></h3><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都县|
花莲县|
桑植县|
海丰县|
高密市|
陇西县|
常山县|
金阳县|
建水县|
聂荣县|
麻阳|
嘉兴市|
平乐县|
普安县|
和田县|
安新县|
赤城县|
澎湖县|
哈巴河县|
孙吴县|
铅山县|
卫辉市|
岳阳市|
潢川县|
阳新县|
拜泉县|
若羌县|
沽源县|
凯里市|
蒙阴县|
庆元县|
白山市|
磴口县|
昌江|
重庆市|
酉阳|
永昌县|
昭平县|
泰和县|
和平区|
旬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