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多年前,法國詩人蘭波的名言“生活在別處”在大陸風靡一時,伴隨著一陣“米蘭·昆德拉”的流行熱浪。“對于一個充滿憧憬的年輕人來說周圍是沒有生活的,真正的生活總是在別處。”</h3><h3> 所謂“別處”其實就是與自己日常生活不一樣的——那原本屬于別人的生活。任何一個厭倦了眼前日復一日的人,無論年輕與否,自然而然會渴望改變,因而向往“別處”的生活,并不自覺地把“遠方”詩意化,在“遠方”總是很遠的無奈中,“詩和遠方”就成為“茍且”生活的精神食糧。</h3><h3> 因此,“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當下的文藝流行語,其實還是和當年的“生活在別處”差不多一樣 ,還是一種擺給別人看的姿態。</h3> <h3> 遠方,真的那么美好,真像傳說中那般詩意盎然嗎?</h3><h3> 從德令哈小城向西出發,那一路上,會看見車窗外的樹越來越少,最后完全消失,只剩高高低低的電線桿。茫茫戈壁中,一條筆直的公路伸向遠方,由于天地空曠而顯細長,遠處的卡車就像一只小螞蟻在爬行。<br></h3><h3> 車窗外,時有風沙掠過曠野,卷起地上沙塵,拋向遠處連綿的山丘,沿途枯燥單調的風景讓旅途更顯漫長。這還不過只是大漠的邊緣,想那柴達木盆地的深處,又該是怎樣的孤獨和荒涼!</h3><h3> 一切正像詩人海子在《遠方》寫的那樣:</h3><h3> 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h3><h3> 遙遠的青稞地
除了青稞 一無所有
更遠的地方 更加孤獨 </h3> <h3> 流浪者總是四海為家。</h3><h3> 沒有家,也就沒有遠方。</h3><h3> 因此遠方就是遠離家的地方,沒有最遠,只有更遠 。如果沒有了家的坐標位置參照,就無所謂遠方,也就根本沒有遠方。</h3><h3> 眾人口中所說“詩和遠方”和真正的“遠方”其實并不是一回事,那不過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式理想生活的代名詞。</h3><h3> 夢想,只有距離現實生活越遙遠才越值得憧憬,越是難以實現才越值得掛在嘴邊,似乎真的念念不忘。</h3> <h3> 那么詩又是什么? </h3><h3> 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h3><h3> 孔子又說,“不學詩,無以言。”</h3><h3> 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說,“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的人們……決不會覺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東西。”</h3><h3> “詩和遠方”中的“詩”其實不是特指詩歌,更多的成分是“詩意”。生存于人類的文化傳統之中,我們對于“詩”、“抒情”、“美”這樣的字眼,總是保持著崇高的敬意。</h3><h3> 詩意,是詩歌所表達的給人以美感的浪漫意境,而“詩意地棲居”源自德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的一首詩,后經海德格爾進行了哲學闡發為“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引起無數現代人的精神共鳴,就像如今最流行的“詩和遠方”一樣。</h3> <h3> 這些年喜歡“離家出走”去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也越玩越遠。但一多半都是觀光度假,是因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那種,真正為了尋找遠方而去“旅行”的人并不多。更少的,帶著夢想出門,一路來過看過并思想過的人,才算是一場“詩和遠方”的旅行。<br></h3><h3> 旅游者,說說笑笑放松心情,主要是眼睛的看景、“打卡”,拍“到此一游”紀念照;而旅行者,心靈會獲得“在路上”的不同感受,能聽見遠方的呼喚,真正感悟到不一樣的人生。</h3> <h3> 古人說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而真正的旅行肯定不止于一次簡單的觀光,更應該是一次深度的“閱讀”——閱讀自己的心靈。</h3><h3> 真正的旅行要達到“忘我”的境界,就必須把自己徹底變成一個平常的“過客”,在某個陌生的地方,“生活在別處”,這樣才能徹底從以往那個習慣了的自我中跳出來,換個角度看自己。否則長期在一個地方待著,不僅會麻木,更會以一種固定的姿勢斜視整個世界,而自己還渾然不知。</h3><h3> 真正的旅行,是在高山下仰望巍峨;在大海上理解浩瀚;在萬里沙海中感受渺小;在千年遺跡前感悟世事滄桑。</h3> <h3> 在家讀書時,詩在遠方;站在遠方時,詩在心中,家在遠方。
每一次旅行,都是希望見到與不一樣的地方,不一樣的人們。因為日常生活總是機械地重復,但心卻頑強地向往著遠方,渴望看見不一樣的風景,感受不一樣的悸動,感動于自己悄然淚流的瞬間。</h3> <h3> 蘇東坡有詩云:“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h3><h3> 所以讀書,不僅是讀詩;讀書也不僅僅只是為了去遠方。讀書讓心中有詩意,而詩意的眼光才能發現平常生活中的光彩。</h3><h3> 心中有遠方,遠方就不遠。</h3> <h3> 心中有詩,遠方不遠。</h3><h3> 其實我們不在乎真的走了多遠,而是讓自己離開了“原地踏步”,“千篇一律”,從已經習慣了的日常中逃離出來,讓煩躁不安的心靈在全新的滋潤和撫慰——那來自大自然,歷史,或者和我們不一樣的人們。</h3> <h3> 詩與遠方,根本在詩。</h3><h3> 心中沒有詩的時候,會厭倦,會抱怨,會痛苦,會忍耐不住……</h3><h3> 而心中有詩的時候,會理解,會化解,會超然……心胸開闊了,自在遠方,正所謂“身未動,心已遠”。</h3> <h3> 沒有詩的遠方只是遙遠的蒼涼,而沒有遠方的詩也必定空虛的蒼白。詩和遠方就這樣完美搭配,構建了一個完美的夢天堂。</h3> <h3> 為什么那么多人對“詩和遠方”津津樂道并一往情深?因為那是理想生活的方向,代表了一種崇高而美好的向往。</h3><h3> 德國哲學家席勒說 “真正美的東西,必須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h3><h3> 若參照這個標準,“詩和遠方”不僅完全地符合,還非常、非常地——嚴絲合縫。</h3><h3><br></h3><h3></h3><h3> 最遠的旅行,是從自己的身體到自己的心,是從一個人的心到另一個人的心。</h3><h3> ——宮崎駿《風之谷》</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溪县|
台北县|
合江县|
镇康县|
古浪县|
合肥市|
望江县|
蒙山县|
贵定县|
天门市|
大理市|
肃北|
曲沃县|
秭归县|
深圳市|
南川市|
韩城市|
大荔县|
新邵县|
蒙山县|
邛崃市|
孝感市|
广汉市|
都昌县|
哈尔滨市|
无为县|
枞阳县|
太谷县|
集贤县|
任丘市|
克拉玛依市|
怀宁县|
奎屯市|
广元市|
大荔县|
大邑县|
临江市|
庄浪县|
海盐县|
成安县|
林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