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啊!松山- --------最無名之地發生的最有名戰爭

莫道別離

<p class="ql-block">  雖然從未在學校課本中學習過滇西抗戰歷史,但早年還是從各種渠道聽說過有這樣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也聽說過有騰沖戰役,特別是松山戰役。還聽說過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云南有日本人來訪,向當時的省革委要求到滇西祭奠日本陣亡士兵被拒的事。后來,隨著開放程度提高,據說當年到過松山的日本人比我們云南人到過的還多。</p><p class="ql-block"> 但真正讓這段歷史在我腦海中清晰呈現并產生探究興趣是得益于兩本書,一本是中國軍旅作家余戈的《1944:松山戰役筆記》,一本是曾親身參加過這場戰爭的日本“每日新聞社”記者品野實(日軍113聯隊補充兵)寫的《中日拉孟決戰揭秘——異國的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拉孟,松山所在地名,龍陵縣臘勐鄉。</p> <h3>  由于1942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未能取勝(實在不忍心說出“潰敗”二字),導致日軍從緬甸一路殺入我國滇西地區,處于邊境的騰沖、龍陵等縣城相繼被占領,滇緬公路中斷,原本身處內陸的大后方一下子變成了抗日的最前線。</h3><h3> 1944年,隨著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失敗,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為配合駐印軍反攻、肅清滇西之敵和早日貫通滇緬公路與中印公路,1944年5月,駐扎滇西整訓的中國遠征軍組成,以衛立煌代司令長官。遠征軍的任務是對怒江以西日軍實施反攻。</h3> <h3>  松山戰役可能是在中國最無名的地方發生的最有名的戰役。</h3><h3> ——余戈</h3> <h3>《松山戰役筆記》作者余戈在怒江邊</h3> <h3> 余戈這部30萬字的作品,既是紀實文學,更是一部“戰爭考古學”專著,其史料之詳實,考據之準確嚴謹、記錄之全面,研究之深入令人嘆服。</h3> <h3>  日本人認為,二戰亞洲戰場只有三次是他們所說的“玉碎戰”,松山戰役就是其中之一。</h3> <h3> 這是書中插圖,1944年6月4日,新28師向松山日軍發起首次攻擊,中國遠征軍司令衛立煌親臨怒江東岸觀戰。</h3> <h3>這是松山戰役指揮官們在吃飯,沒戴帽子的是衛立煌</h3> <h3> 書中收錄的松山戰役敵方陣地及我方第8軍作戰經過要圖</h3> <h3>敵方據點圖</h3> <h3>日軍工事圖</h3> <h3> 日本人品野實的戰爭紀實作品能在90年代初由中國群眾出版社出版也算十分難得,這本書的作者是跟滇西戰場有直接關系的日軍老兵,采訪了幸存的日軍士兵,還參考了日本的公刊戰史。他是以參戰者(當然也是入侵者)的角度來記述這場戰爭的,既為我們提供了史實佐證,也有批判和反思意義。</h3> <h3> 日軍記者品野實書中收錄的中國遠征軍反攻與日軍反擊作戰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戰爭可使人變成鬼。</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讀過這兩本書,四年前,懷著歷史探秘的好奇心,實地探訪松山戰役遺址,更加感受這場戰爭震撼和殘酷。</h3> <h3> 戰爭的硝煙,經過70多年的和平陽光普照,風風雨雨的洗滌,早已散盡。如今的松山,到處是青松翠柏,綠樹成蔭。</h3> <h3>松山戰役主峰遺址碑。</h3> <h3> 站立碑前,仿佛又聽到了隆隆炮聲,聞到了戰馬嘶鳴。仿佛看到了敵我雙方慘烈的搏殺。</h3> <h3> 松山戰役遺址屬橫斷山系高黎貢山山脈,由大小二十余個峰巒構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頂上,北、東、南三面可俯瞰氣勢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峽谷——怒江峽谷。怒江東岸的高山峭壁與西岸的松山對峙,形成驚濤拍岸、飛峰插云的怒江天塹。著名的滇緬公路經惠通橋越過怒江后,在該山的懸崖峭壁間盤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國軍事家稱為“東方直布羅陀”。二戰時期,中國南方最大的戰役之一——松山戰役就在這里進行。</h3> <h3>遇到當地一群中學生前來松山遺址接受教育。</h3> <h3> 松山戰役遺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戰場遺址之一。主要集中在臘勐鄉大埡口村東、西兩側的松山山頂一帶,范圍約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黃土坡等大小七個高地上,地堡、戰壕、彈坑等隨地可見。其中較重要的足跡有:松山主陣地我軍坑道作業遺跡及大爆炸坑;滾龍坡、鷹蹲山等戰場遺址;日軍發電站、抽水站和慰安所遺址等。</h3><h3> 龍陵縣委、政府及上級有關部門對松山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工作極為重視,撥專款15萬元修復抗日將士公墓,修建了3座標志說明碑、18座遺址說明碑和一條上山公路。2010年5月,龍陵縣委、政府投入200多萬元資金提升了上山公路的等級,修筑為寬6.5米的柏油路。</h3> <h3>遠征軍主峰爆破落坑。</h3> <h3>爆破實景說明</h3> <h3>日軍半地穴式兵位</h3> <h3>遠征軍攻擊松山主峰爆破坑道</h3> <h3>日軍掩體</h3> <h3>日軍機槍掩體</h3> <h3>遠征軍射擊位</h3> <h3>日軍暗堡</h3> <h3>松山主峰爆破落坑</h3> <h3>日軍迫擊炮位</h3> <h3>四通八達的日軍工事網</h3> <h3>地堡</h3> <h3>日軍彈藥,人員入口</h3> <h3>日軍松山主峰入口</h3> <h3>日軍人員避彈口</h3> <h3>松山大爆破說明</h3> <h3>松山戰役主峰爆破落坑</h3> <h3>這是當年日軍傷亡僅剩下20幾人的合影。</h3><h3>戰爭中的人,可能瘋狂到何種程度!</h3> <h3>中國遠征軍塑像</h3> <h3>  松山戰役之慘烈,取勝付出的代價之慘重,可從以下數據見一斑: </h3><h3> 一、時間:1944年6月4日—9月7日共3個月,95天,</h3><h3> 二、敵我雙方兵力配備:國軍先后出動10個團2.4萬人,日軍是第56師團第113聯隊主力及師團直屬野炮第56聯隊1個大隊,配屬輜重兵、衛生隊和防疫給水部一部,取名“拉勐守備隊”。當時守備隊兵員,共約1250余名。</h3><h3> 三、裝備補給:日軍守備隊配備重武裝有100毫米榴彈炮8門、山炮2門、反戰車炮2門、高射炮4門,雖然部隊人力嚴重不足,但火力結構尚稱完整。除此之外守備隊儲備了100日分的糧食彈藥。并以第一次中國遠征軍棄置的T-26輕戰車做為固定碉堡強化防衛能量,除去傷兵與后勤部隊,實際完整作戰兵力不滿千人。日軍補給在戰役開始階段尚有少量空投,后被美軍飛機奪取制空權后中斷補給。</h3><h3> 國軍以美式、德式裝備為主,配備中正”式旋轉后拉槍機步槍 </h3><h3> 92mm“布倫”式改進型輕機槍(其實就是把7.7mm口徑改回到了VZ26的7.92mm口徑,根據“租借法案”基本上都供應中國,加拿大生產) 43mmM1“湯姆森”沖鋒槍 4.9mm“斯登MKII”沖鋒槍(也全是加拿大產的,英國授權) M2火焰噴射器 同,43mmM1911A1勃朗寧手槍,.92mm24式金陵造“馬克沁”水冷式重機槍(仿自著名的德國MG08重機槍) “鞏”式木柄手榴彈(仿自著名的德國M24木柄手榴彈)美軍制式M1頭盔,另外還有相當少量的7.62mmM1903旋轉后拉槍機步槍和M3沖鋒槍,一定量的7.62mmM1917勃朗寧自動步槍,極少量的7.62mm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 </h3><h3>重武器: </h3><h3>1.75mmM1山炮 </h3><h3>2.105mmM2榴彈炮 </h3><h3>3.82mm迫擊炮 </h3><h3>4.60mm迫擊炮 </h3><h3>5.37mmM3戰防炮(美援) </h3><h3>極少量的37mm國產30年式戰防炮(仿自德國PAK35/36 37mm反坦克炮) </h3><h3>空軍:“飛虎隊”的A-43攻擊機(P-43戰斗機),P-40戰斗機(B-24/25乃至后來的B-29轟炸機一般不用于戰場支援,都是進行日占區戰略轟炸的...)</h3><h3> 四、作戰經過:兩個階段,10次大的進攻。最后奪取日軍主峰子高地采用挖坑道大爆破方式,共用3000公斤TNT炸藥摧毀山頭。</h3><h3> 五、雙方傷亡情況:國軍:7763人(其中陣亡4000人),含失蹤50人。斃殺日軍1250余人,敵我傷亡比1:6.2。戰死人數超過了負傷人數。</h3> <h3>  《松山戰役筆記》記載:當時參戰的官兵們,雖然對抗戰的最終勝利抱有信心,但看到日軍如此瘋狂地頑抗,都不敢相信自己能看到勝利那一天的到來。很多人的想法是,拼光自己這一代人,殺死全部日本男人,也許中國才能熬到勝利那一天。</h3><h3> 人,也可能英勇到這種程度!</h3> <h3> 個人認為,松山戰役絕不是一次普通戰斗。</h3><h3> 一、它是中國遠征軍為打通滇緬公路,拔下滇緬公路上最硬的釘子,打破滇西戰役僵局,從滇西反攻緬甸,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并最終取得全面勝利的攻堅戰;</h3><h3> 二、是中國在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前近一年就把入侵者趕出國門關鍵之戰;</h3><h3> 三、是一次中國軍人付出慘重代價(傷亡人數1:6.2)全殲守敵慘勝之戰,也就是日本軍史記載的三大“玉碎”戰(騰沖戰役、密支那戰役、松山戰役)之一。</h3><h3> 四、正如朱增泉中將所說:對于中國軍人來說,不應該忘記一點:日本侵略軍有戰斗力,不能用“武士道精神”一言以蔽之,要從歷史事實中去尋找,要從日軍的平時訓練和對戰役戰斗的組織實施中去尋找。千萬不要把“知己知彼”喊成一句空話、套話。</h3> <h3>  如今的松山,無法想象它承載過那樣大的血雨腥風。回顧歷史,不忘慘痛,面對現實,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更能理解“忘戰必亡,準備打仗是為避免打仗”的含義。</h3><h3> 我想,這樣的歷史不會再重演,和平發展是永恒的主題。</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探尋一段歷史</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追記一種真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受一份震撼</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銘記一群英烈</h3> <h3>相關知識:抗戰勝利紀念日</h3><h3> 1945年9月2日,參加對日作戰的同盟國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停泊于日本東京灣的美軍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日本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中、美、英、蘇等9國代表相繼簽字。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落下帷幕。</h3><h3> </h3><h3> 1945年9月3日,中國國民政府下令舉國慶祝,放假1天,懸旗3天。同時也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第一個值得揚眉吐氣的一天,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日子。</h3><h3> 1951年8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由周恩來總理簽署的通告,確定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為9月3日。通告指出: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布的統一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中,曾以8月15日為抗日戰爭勝利日。查日本實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簽字于投降條約以后。故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應改定為9月3日。</h3><h3></h3><h3> </h3><h3> 中國在這一天,曾舉辦過多次大型慶祝活動。民主黨派“九三學社”就是為了紀念這個日子而命名的。</h3><h3></h3><h3>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兩個決定,分別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左权县| 铜梁县| 淮南市| 梁河县| 富民县| 凤阳县| 英山县| 新竹市| 湖北省| 新竹县| 阿鲁科尔沁旗| 阿拉善盟| 安多县| 虎林市| 阜平县| 谷城县| 南投县| 尤溪县| 肃北| 获嘉县| 留坝县| 特克斯县| 黄平县| 克什克腾旗| 德格县| 佛教| 崇明县| 屯昌县| 昌吉市| 尚志市| 四会市| 息烽县| 祁东县| 简阳市| 弥勒县| 华池县| 漾濞| 华亭县| 岳普湖县| 女性| 布尔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