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家鄉座落在風景秀麗的蜀南竹海之濱。峰巒疊翠的群山似萬馬歸朝緊緊擁抱著千年古鎮。城外清澈的東溪西溪婉延曲折,如兩條飄逸的玉帶繞城而過,會合于北門通濟橋下流向山外的世界。家鄉因水而得名雙河。<br></h3> <h3>小時候,隔壁王二爺,五尺長的葉子煙桿里裝滿了古鎮的故事……周洪謨騎著竹馬早上去京城應卯、晚上又回到古鎮家中挑燈夜讀……北門外那五車書究竟要運回東門外的萬卷書堆還是從萬卷書堆里運出來的,誰也說不抻抖……家公說在前先古鎮風水好,人杰地靈,民風淳樸。善良勤勞的人們生活富足,幽雅的小鎮宛若世外桃源。東街盧家「幽廬」古木參天,修竹搖曳,青舍游廊、古樸典雅……南門陳氏莊園亭臺樓閣,雕梁畫棟,松青柏翠、豪氣萬千…西郊醬園作坊千缸陳醋、十里飄香、手工醬菜,美名遠揚……北門通濟橋下竹排萬桿,浩浩蕩蕩,風帆勁鼓,通濟八方……十字路口的楊氏府第書齋雅致、古籍萬卷,文房刻版、墨跡飄香……道不盡的古鎮風韻,忘不了的鄉土情懷?!?lt;br></h3> <h3>龍背嶺云海風景</h3> <h3>王二爺最恨的人就是那個狗日的朱縣長。古鎮歷史悠久、始于漢興于唐,歷朝中央政府均在此設立州、府、縣治直至民國末年。是長寧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雖"偏居川南至遠、然每有事能長遠安寧也"……一丈多寬的城墻方方正正地圍護著城里的人們休養生息。四道城門高大威武,碉樓聳立。東南西北四條大街青石板鋪就,抻抻展展。城里商賈云集,店鋪阰鄰。來自云、貴、川的各色山貨集散于此地,好一浱繁榮景象……不曉得雙河的風水到底是不是克死了朱縣長的親爹,反正最后朱縣長把北門外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鐵門坎挖了、把南門外塔光山的寶塔拆了、把東門外陰陽墳給平了、把西門外筆架山上那支大毛筆毀了,……更可惡的是把金雞山中的金雞殺了、把燕子坪上一對金燕子放飛了……總之,古鎮的風水斷送在朱縣長的手頭,雙河所有老輩子都可以證明這點。二爺說的朱縣長最后干的一件壞事是拆毀北門外登云亭的亭子和寶塔,還下令削地三尺,結果挖出來一塊前朝人埋下的石碑,石碑上赫然刻著一行字跡:漢時興城代代發、兇煞敗鎮豬拱塔。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千年古鎮要敗在"狗日的朱縣長"手中,由此雙河這個千年古縣城最終淪落為一個落泊小鎮。<br></h3> <h3>"九宮十八廟"的晨鐘暮鼓在古鎮山野間迴響。三坎九溪十八壩、壩壩不離城腳下"、十八壩的田園中菜花正黃、炊煙裊裊、牧笛悠揚……,沿著"長寧老八景"一路走來足以讓人景仰到古鎮當年的氣勢和富庶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久的歷史沉淀。然而那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傷害了她,那一群不屑子孫們用一雙雙腌臟的黑手除去了古鎮久遠的"四舊",只留下一個千瘡百孔、毫無生氣的小鄉場。美麗不再,只有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在寒風中呼號,只有開不完的斗爭大會在狂吠的口號聲中無休止的重演……風干了棫山霽雪、吹散了淯井晴煙、敗壞了筆架文峰、玷污了嘉漁清泉……寶屏秀色已不在、桃源仙硐再難尋……曾經恢弘雄偉的宮殿在殘破中呻吟、往昔氣宇軒昂的廟宇在苦難中哭泣……天主堂的圣殿里天父惶惶逃去、孔圣人的大廟中早已斯文掃地……隔河兩榜眼的牌坊轟然倒塌、五里七進士的圣跡隨風飄去……嗚呼,我的千年古鎮……哀哉,大美雙河……<br></h3> <h3>那時候古鎮的文廟是全鎮最高大最豪華的建筑物。在那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中首當其沖被無情毀壞,只剩下個日夜通天亮、四季透風霜的空架子。傳說中的漢白玉圍柱、洗筆池、狀元橋、九龍頭石雕、琉璃牌坊成了永遠的傳說。只有九龍頭鼓耳磴忠實地頑強地支撐著幾人才能合抱的楠木柱子、支撐著依然金碧輝煌、雕檐畫棟的孔府屋脊……孤零零地向世人訴說著歷史的滄?!?lt;br></h3> <h3>參與欺師滅祖的人渣中絕對沒有我。我保證那時候還穿叉叉褲,更何況我跟王家二大爺是親親的鄰居。然而我卻絲毫沒有沾上半點孔圣人的斯文氣氣。70年岀生的我就那亂哄哄的日子里度過了童年的歲月。在那個點煤油燈、穿?巴巴褲兒的年代,雖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仍頑固的留下許多兒時童趣……零食從來都不會缺少的走馬嶺上叫雞糧(又叫救軍糧)、南門口田壩子頭的桑泡、文昌宮麥地頭的野豌豆兒,龍王廟的黃桷泡都是伙伴們最愛的零食……東街的鴨兒粑熱呼呼、西街的整豬粑黃雙雙、十字口的豆腐腦賺大錢、北門橋的糖塊子蜜蜜甜………偶爾也能嘗個鮮。柳二孃扯起喉嚨喊"冰粉涼快"、王長發大聲武氣震"花生碰香"……王青元的燒臘硬是不擺了、從攤子面前走過,厚重的茴香夾著桂皮的味道卷裹著濃郁的肉味撲鼻而來、深深地吸一口氣、清口水一包一包的流……聞到香、得不到嘗……阿Q般在心頭狠狠罵上一句“瘟豬兒漢”……唉、包包頭一分錢看小電影“驚木走走”肯定不夠,只能到龍大爺屋頭看本娃娃兒書……<br></h3> <h3>龍王廟位于東門外萬卷書山腳下的東溪河畔。這里是古鎮人們祈求龍王爺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所在。廟前一棵老黃桷樹長在一塊大石包上,枝繁葉茂、虬枝蒼勁、宛若游龍直沖云霄。幾個大人才能合抱的樹干上掛滿了紅布條,那是人們拜求平安的信物。樹蔭下一口方方正正的古井豐沛盈溢、清澈見底,水草茂盛、魚游蝦戲……井底草叢間冒起一串串氣泡、此起彼伏、爭先恐后,若粒粒珍珠、似串串葡萄……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井旁護攔正上方的青石板上鐫刻著三個大字:葡萄井。這就是古鎮人引以為傲的長寧老八景之一的"嘉漁清泉"。<br></h3> <h3>井中兩道暗洞直通山門外廂。井水從兩個石雕龍頭嘴里緩緩吐出,流進一個半月型的小水池中,池底細沙金黃、猶如金沙。奇特的是井水永遠是恒溫的,一年四季都保持在十一、二度,給人們帶來的獨特魅力就是冷天頭熱呼呼的、熱天頭冷冰冰的。 古鎮先人沒有辜負這般奇炒之天工造物。于是乎,亦或是自然而然吧,葡萄井涼糕這一小家碧玉悄然綻放,人間美食。 <br></h3> <h3>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一個不爭的事實,外地的涼糕和我們古鎮葡萄井的涼糕完全不一樣,雖然只有幾里地之遙,然而味道口感卻是天差地別 外地涼糕口感粗糙、味道夾口、湯色渾黃、入口起膩。連紅糖水都是清湯寡水的,還加了點糖精水在里面,總的感覺就是三個字不好吃! 而葡萄井涼糕就完全不一樣了,嫩滑綿軟、色澤亮麗、入口化渣、冰涼清心、似軟玉、若凝脂。紅糖糖漿更講究,用純紅糖加少許水蒸化后濾掉雜質,濃香撲鼻,這樣做岀來的紅糖漿舀漿工具亦有講究的是用一根竹筷穿一個銅錢,再用銅錢提糖慢慢澆到涼糕上的,待涼糕吃罷,一些糖漿沾在嘴角,硬是伸出個舌頭舔好幾個來回才舔得干凈,估計這與葡萄井的水有關,真真的回味悠長……<br></h3> <h3>葡萄丼涼糕一般是在龍王廟山門外那個龍吐水的半月型金沙水池里漂著賣的。炎熱的夏季,老黃桷樹伸向空中的巨大椏枝恰是為半月池抻開的一把巨傘,將炙熱的太陽光遮得嚴嚴實實。一碗碗鵝黃嫩綠的涼糕靜靜地躺在金黃的沙子上,享受著冰涼井水的潤浸、將多余的石灰味吐岀來,靜靜的迎侯客人到來。金沙隨波逐流,偶有幾點調皮地跑到涼糕上面點綴一番,然而、沙與涼糕是和諧的,絕無相害之意,只要涼糕輕輕一蕩,沙乖乖的回到水中,絕不沾染……一塊干凈的木板上放著幾個瓷盤,兩把竹子削成的小關刀,幾個銻匙,一壺紅糖漿,竹筷穿著銅錢的提子插在糖漿中,這就是賣涼糕的全部家當。食客們踏著水來了,從池水里端出一碗用小關刀兩刀四砣。放一砣在瓷盤中,再用小關刀輕輕劃拉出幾道口子、用竹筷穿著的銅錢提子飛快地澆上兩三銅錢的糖漿,一盤既解饞又管飽的美味、為每一位食客送去一絲甜美和清涼……整個夏天里,勞作了一天的古鎮人們吃過了夜飯,大人帶娃娃兒搖著蒲扇,走出東門口,穿過水巷子,跨過踏水橋,繞過大水井,踩著叫雞砣淺淺的浪花悠哉游哉間漫步到龍王廟,爽爽的享受一盤只需要5分錢就能買到的清涼。一盤整了,頓覺神清氣爽、暑氣盡消,方才覺得這一天祘是圓滿了。 在那個吃苞谷飯、嚼紅苕干的年代,五分錢對小娃娃兒來說是金貴的,于是家頭的米缸子就糟了秧偷兩把米換兩盤涼糕吃了…… 大人若是曉得了、再來一盤"楠竹筍煎腿雞肉"…… 夏季的傍晚便是兒時最深的期盼、葡萄井便是兒時最大的向往……美哉!葡萄井涼糕!美哉!古鎮的小家碧玉!,<br></h3> <h3>近水樓臺先得月。小小的半月池總在初夏時節就讓幾家靠近井畔人家的涼糕攤子擠得滿冬冬的。 于是古鎮的青石板路上就多了幾挑擔擔。"涼糕涼快"的脆生生的吆喝聲極富誘惑地回響在古鎮的大街小巷。一擔洗得白生生的水桶一頭裝著漂在井水里的碧玉般的涼糕,上面圍一塊白沙布遮陰防塵。一頭裝著同樣漂在井水里的瓷盤銻匙和竹蔑小關刀,桶面上一塊干凈的小木板上是濃濃的紅糖漿,竹筷穿著的銅錢糖提子靠在一旁……一套完整的養家糊口的傢伙擔擔涼糕閃亮登場。 中午的陽光毒花花的把古鎮的青石板曬得焦干滾燙,光腳板踩上去硬是燙得你跳。大太陽天“干活路”的人們早就整得口干叭嘴的熱得心頭慌……一盤涼糕整下肚……心頭那個爽呀……活路都要多干兩樣。 下午太陽倒不大曬人了,活路也干得差不多了,只是少午吃的那點蘿卜絲絲下紅苕早就幾爬尿屙干凈了、肚皮頭嘩嘩嘩的亂叫,身上軟綿綿的、看到看到就像要倒樁……一盤涼糕整下肚……馬上讓你心頭不慌……晚上回家還節省半晚麥兒飯。 謝了!葡萄井的涼糕擔擔……感謝你一路陪伴!<br></h3> <h3>有人吹牛逼說葡萄井涼糕是諸葛亮發明的。又有人扯靶子,說是湖廣填四川時從麻城帶來的。吹嘛,反正吹牛逼扯靶子通通不上稅。 其實探尋葡萄井涼糕在雙河古鎮的來龍去脈,就不能不提到古鎮的曾氏『涼糕世家』。遠的不說,就前年曾氏『涼糕世家』傳承人曾建中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就自豪地講曾氏先人是第一家在葡萄井邊賣涼糕的。這在古鎮涼糕界也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早在當年,隨便問一個古鎮人都曉得曾家的涼糕口感最好。曾家的擔擔涼糕挑進古鎮總是最先賣完。只是在當時葡萄井涼糕作為一種地方小吃,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甚至可以說賣涼糕這個行當根本就讓人瞧不起。那時候的葡萄井涼糕恰似千年古鎮之小家碧玉,大門不出 二門不邁、深藏閨閣待人識。 如今『曾氏涼糕』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部少R!<br></h3> <h3>葡萄井涼糕之所以能流傳千百年而深受古鎮人喜愛并得以發揚光大。其絕妙的配方和地道的傳統手工技藝并不是外行人所言的米漿熬熟那樣簡單粗糙。首先你得將經過精挑細選的優質粳米淘洗三遍、再用富含礦物質的葡萄井水浸泡幾個時辰。古老穩重的石磨在??呀聲中不緊不慢地磨岀細膩的米漿……一大黃鍋秘制的湯汁開始沸騰起來……米槳均勻地倒入滾湯后不急不緩順著一個方向攪拌成就了涼糕綿軟爽滑的口感……在冷浸浸的井水中漂制既可以讓涼糕吐去多余的灰水、又帶給食客泌人心脾的冰涼。古鎮流傳下來這樣一句話:一行服一行、涼糕就服漏子糖。用文火慢慢蒸化的漏子糖反復過濾幾番,濃香撲鼻,甜而不膩,正是葡萄井涼糕的千古絕配。 <br></h3> <h3>廣子石灰在民間廣泛應用于建筑材料,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藥用價值。古代《本草求真》注解:石灰入肝、脾。外用燥濕、去毒、止痛……內服止瀉痢、殺菌避瘟……澄清亮的石灰水在現代化學書中被解釋為氫氧化鈣的水溶液……古鎮的先人們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地創新抑或是大膽的嘗試,在某一天把澄清的石灰水混入了米漿中,于是才有了葡萄井涼糕的橫空岀世,我們已無法探尋就里?,F代科學則強有力地證明了先人們的創意美食的智慧勇氣:米涼糕中加入適量的澄清的石灰水,促進米漿凝結爽滑,增強米涼糕的清甜清香,豐富味覺……改變食物的性質,使之從酸性食物改變為堿性食物,并且成為低熱量的健康食品……由此可見,石灰水對于葡萄井涼糕不可或缺的功績……雙河涼糕-宜賓人的消夏解暑佳品!<br></h3> <h3>故事講述接近尾聲,文字敘述有些口頭禪.雖土氣.但童年味足。5-60年代的人更能懂得,70年代的朋友能找到童年的余味,8-90年代的就不一定了。非宜賓地區的朋友才能懂得文中韻味,吹牛扯把子也有雷同,關于雙河鎮的歷史傳說也大體就這樣,請勿見怪??不過雙河葡萄井涼糕確實好吃??????外地朋友來了不要忘了吃碗葡萄井涼糕!</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中县|
肥东县|
宣城市|
洪泽县|
桑日县|
安新县|
金平|
天全县|
德安县|
望谟县|
鹿泉市|
马关县|
霍山县|
大新县|
临澧县|
浑源县|
凉山|
衢州市|
盐城市|
宜昌市|
楚雄市|
永善县|
台南市|
六盘水市|
大关县|
平邑县|
乌鲁木齐县|
雷波县|
平江县|
西藏|
宝鸡市|
平凉市|
永善县|
平昌县|
平遥县|
沙河市|
乐昌市|
南皮县|
故城县|
惠东县|
阿瓦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