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從九歲開始學習書法,迄今已40余載。而今已過知天命之年,年輕時的很多興趣愛好多已放棄,唯有書法一直不離左右。期間雖有用心不專、用功不勤之時,甚至有時因工作原因十天半月不動筆,但只要一回到書桌,書法就像一位忠實的伙伴回到身邊。即使出發在外,見到好的牌匾、楹聯、碑刻,都會駐足欣賞,拍照留存。遇到同道中人,則更是談古論今,交流學習體會。書法已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br></h3> <h3>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對書法好的鐘愛,源于內心的喜歡。少年時代,物質貧乏,農村條件更差。但這不能扼制興趣的發芽。讀小學三年級時,四年級的班主任會寫毛筆字,他讓四年級的學生買毛筆,他教毛筆字。我也跟家里要錢買了一支,那支筆九分錢,我到現在都記得。過春節時,母親說,自己家里有學生,春聯就不用請人寫了。在母親鼓勵下,我第一次寫春聯。春聯貼出后,親戚朋友都說好,村里幾個有文化的人從門前走,也會說些稱贊的話。現在想想,當時寫的根本就沒法看,但大家的鼓勵極大地激發了我學習書法的興趣。每年春節過后,我都會大街小巷的轉,看各家的春聯,看見好的,默記在心,回家模仿。有時為了把一個字寫好,會連續跑好幾趟。
<br></h3> <h3>
上初中后,我有了第一本字帖,《中學生字帖》,書名是葉圣陶先生題寫的,里面是柳體,最后是歷代著名書家的碑刻圖片,這些書作風格各異,有的莊嚴肅穆,有的婉轉流美,但都讓人賞心悅目。這,就是“書法”。我覺得從那時起,才算真正開始認識書法,并從“書法”的意義上學習書法。
<br></h3> <h3>
臨帖是通往書法殿堂的必經之路。書者,寫也,法者,規矩也。規矩何來?歷代先賢學習、實踐、總結、提煉而成,為業內所遵循,為業外所公認。離開規矩,書法就失去根本,就不能成其為書法。歷代大師大家的書法作品誰看都說好,歷久不衰,成為經典,必有其故。他們的審美以及表現形式通過書法語言傳達給大家,并引起了大家的共鳴,成為公認的標準和模范。我們應感到慶幸的是,歷代書家燦若星辰,各種書體、各種風格應有盡有。現代信息技術又可讓我們隨時打開電腦、甚至手機即可與古人對話,從他們留給我們的法帖中汲取營養。
<br></h3> <h3> 當然,書法要發展,還要有創新。但創新應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師古不泥,還得先師古。師古充分,創新即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這樣的創新才有根基,才有生命力。所以,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勿慕虛名,不逐時風,好好寫字。<br></h3> <h3>明師指點是書學海洋的航標。這里我沒說“名師”,更強調“明”字。當然,名師一般都是明師,但明師不一定有大名氣。明師要擅書藝,諳書理,更要了解學生的基礎、興趣,甚至性情、學養。為學生指明方向。<br></h3> <h3>讀大學時參加書畫展,有幸被劉如璞先生發現,并收為學生。<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如璞先生系齊白石大師的弟子,學養深厚,書畫兼能,治學嚴謹,為人低調。</span>之后常隨先生左右,耳濡目染,教益頗多。</h3> <h3> 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有幸結識了當代著名書法家苗培紅先生,他看了我的習作,在給予鼓勵的同時,建議我在二王上多下功夫。從那時起,我又專攻二王,幾年下來,體悟漸多,書風也有較大變化。</h3> <h3> 近幾年跟閻銳敏先生學習書法,其學生各種基礎的都有,寫各種書體的都有,至于年齡、性格、職業則更是千差萬別,閻老師都能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其豐富的學養、扎實的基礎、嚴謹的態度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個字的結構,筆畫的形態方向,落款的高低,印章的位置等等,閻老師都會細心指點,直到你糾正為止。有時發微信手下誤,有別字,閻老師也給你指出來。因此,無論是書法本身,還是治學態度,閻銳敏老師都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br></h3> <h3> 有人說,書法是中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也有人說,書法是排在第一位的國粹。其實,怎么說都不重要,關鍵是你得喜歡。反正,我喜歡。<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原|
高邮市|
景谷|
洛南县|
云浮市|
林周县|
简阳市|
太和县|
仪征市|
黔江区|
黔西|
新乡县|
略阳县|
镇安县|
高碑店市|
白水县|
宁乡县|
左权县|
广东省|
年辖:市辖区|
西昌市|
旬阳县|
宣威市|
班戈县|
宜良县|
筠连县|
潜江市|
峡江县|
五大连池市|
新民市|
大名县|
洪雅县|
齐河县|
鄂州市|
泉州市|
娄烦县|
稻城县|
开封市|
乌拉特中旗|
墨玉县|
新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