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五大道,一部中國近代史與屈辱史的寫照。100多年來,在殖民者的腳下形成的萬國建筑博覽會。它承載歷史的發展與變遷,在它每一座漂亮建筑的背后,都能夠見證一段中國近代史上的人物與事件,今天講講張學良家族在天津五大道的“拼圖”。下圖是我哥的一幅許氏故居的寫實水彩畫。<br></h3> <h3>張學良家族與天津的淵源極深。張學良在天津斷斷續續生活過八年,二弟張學銘1931年當過天津市市長,“九一八事變”后,張作霖的四位姨太太都長居五大道,張家的后人也有不少生活在天津。如今的張作霖家族已散布在世界各地,張氏家族后人們依然執著地在尋找著家族故地與歷史真相。圖為落日余暉下的歷史與現在,多么強烈的對比!<br></h3> <h3>今天,天津還能找到好幾處張家過去的舊宅,其中知名度較高的,一是赤峰道78號瓷房子旁邊的少帥府;二是睦南道11號的張作霖四夫人許氏舊居;三是睦南道50號的張學銘舊居。圖為張學良曾經的“少帥府”,也是他和趙四小姐的神秘愛巢。<br></h3> <h3>這張珍貴的老照片再現了當年“少帥府”的景象。</h3> <h3>張學良1925~1932年在這所“少帥府”居住。這一階段他成為全國陸海軍副總司令,是他軍政上最為活躍的時光。率軍征戰四方、在父親被炸身亡后苦心維持局面、凜然易幟促成全中國統一、經歷“九一八”痛苦的洗禮。在如此紛繁的事務中,這座“少帥府”始終為張學良將軍和趙四小姐扮演著一個“家”的角色。圖為我正在當年少帥經常出入的臺階上體會他那時的感覺。<br></h3> <h3>在民國史上,“東北王”張作霖(1875-1928) 無疑是個風云人物。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成為了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并組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32屆、也是最后一屆內閣,他是北洋軍政權最后一個統治者。他在位期間多次抵制日本人的誘惑,拒絕簽訂不平等條約。<br></h3> <h3>1928年6月4日晨5時許,當張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專列駛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匯處橋洞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毀,這位亂世梟雄身受重傷,當日去世,享年53歲。圖為被炸車廂。<br></h3> <h3>日本人暗殺張作霖的目的,是要制造混亂,乘機全部占領東北地區。但出乎日本人意料的是,年僅28歲的張學良,在東北邊防督辦張作相(故居重慶道4號)的協助下,繼承父位,成為奉軍的新統帥,執掌東北三省的軍政大權。 圖為爆炸現場。<br></h3> <h3>張作霖當時是實際上的國家元首。所以在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將“皇姑屯事件”視為日本侵華的開始。因為謀殺一國元首,是反國際法的戰爭行為。<br></h3> <h3>張作霖一生共有妻妾六人,除了原配趙夫人早逝、三夫人削發為尼外,其余四位夫人都曾住在睦南道。<br></h3> <h3>張作霖的6位夫人共生下了8個兒子和6個女兒。圖為張學良和7個弟弟。<br></h3> <h3>再看看張作霖氣質顏值頗佳的6個女兒:長女張冠英(原名首芳,學良胞姐)、次女張懷英、三女張懷瞳、四女張懷卿、五女張懷曦、六女張懷敏。張作霖的14個子女年齡相差很大,1898年生首芳,1925年生學銓,前后相差近30年。</h3> <h3>二夫人盧氏生有兩個女兒張懷英和張懷卿。兩個女兒的婚姻均不幸,大女兒嫁給了一個傻子,二女兒嫁給了一個瘋子。面對張作霖把女兒終身的幸福當做政治籌碼的做法,做母親的竟都沒有一點發言權。萬幸的是,張作霖過世后,她的兩個女兒相繼離婚,母女三人相依為命,在天津睦南道度過了一段平靜的日子。<br></h3> <h3>四夫人許氏故居,睦南道11號,建于1926年。一棟典型英國維多利亞式鄉村別墅。這里也是張作霖經常居住、辦公的地方。在張作霖被炸身亡后。經歷喪夫之痛的四夫人許氏,帶子女來到這里定居。<br></h3> <h3>我這兩張在許氏故居院里的照片相隔了46年,那時我剛剛戴上紅領巾,看著好像還挺興奮的。回想起那個年代雖然清貧,但無憂無慮的卻很快樂。我兒時正值文革時期,記得這個院子里當時住著解放軍空軍,我們稱呼這里為“空軍大院”。</h3> <h3>七十年代末,共青團天津市委、市學聯、市青聯在此辦公。</h3> <h3>電影《南京!南京!》中有一段在“拉貝辦公室”戲,上萬南京難民聚集在這個南京大屠殺時國際安全區內。拍攝后,演員秦嵐在博客寫道:原來我們拍攝地竟然是張作霖四姨太居住的地方。圖為《南京!南京!》秦嵐劇照。<br></h3> <p class="ql-block">許氏是個有見識的人,并教子有方,育有兩子兩女。</p> <p class="ql-block">四公子張學思,是張家唯一的共產黨員,曾任海軍參謀長、少將軍銜。許氏在“七.七”事變后,離津到美國居住,解放后,只身返回大陸獨自生活。</p> <h3>張學思將軍(1916-1970)。這位大帥府走出來的四公子可謂一生傳奇。他出身軍閥家族,卻走了一條和兄弟姐妹們完全不同的革命道路。1970年5月,張學思蒙受不白之冤,含恨九泉。<br></h3> <h3>三公子張學曾,出生于1911年 。張作霖被炸身亡時他也在火車上,但因淘氣去了別的車廂而逃過一劫。西安事變后,張學曾先后赴日本、英國留學,后又定居美國,在聯合國工作。他共有二子一女,均在美國。</h3> <h3>五夫人張壽懿故居,在睦南道和桂林路交口,睦南道95號。一幢現代風格、白色混水墻面的小洋樓,張作霖當年也常住于此,后來五夫人壽懿和六夫人馬氏一直在這棟小樓里生活。此洋樓在2005年被拆除,現在這棟樓是在原址上重建的。</h3> <h3>“房地產雜志社”現在這棟樓里辦公。我也向這里的老職工了解過,曾經的那棟白色洋樓的模樣。</h3> <h3>五夫人張壽懿自小就聰明伶俐、能言善辯,良好的生活熏陶使她的言行舉止有著一派大家風范。不僅人長得漂亮,更是一位明大義、識大體的女中豪杰。在帥府十幾年來,一直保有寵妾的地位,即便是張作霖后來又新娶了六姨太,也沒有減少對她的寵愛。<br></h3> <h3>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后,速被送到了帥府,3小時后氣絕身亡 。面對突來的變故,壽夫人強忍悲痛、沉著應對。她做出驚人決定:“秘不發喪” 。日本總領事太太來帥府探聽虛實 ,壽夫人以機智才華,假戲真唱,為張學良返回沈陽主政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粉碎了日本人伺機鬧事的陰謀。<br></h3> <h3>說說壽夫人的后人們。她為張作霖生下學森、學浚、學英、學銓四個兒子,五公子學森從天津去了美國,后來到臺灣工作;六公子學浚從北京輔仁大學肄業,抗戰時加入軍統任翻譯,后定居澳門,1967年赴臺定居;七公子學英隨國民黨退守臺灣,因患心臟病早逝;八公子學銓從未離開天津,后來一直在55中學當老師,1992年去世。<br></h3> <h3>也許受家族的影響,張家后代從政的不多,大多數都是從商。張閭蘅是五公子張學森的女兒。現是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委員。她也是張學良、趙一荻晚年生活的照料者和見證者。<br></h3> <h3>六夫人馬氏,青樓出身,全靠“福相”才被張作霖選中入府。張作霖死時,馬姑娘只有23歲,她全程跟隨五姨太壽夫人。因為馬姑娘對壽夫人是相當感激的,從她進帥府、生孩子、取得正式名份,每一件都是壽夫人一手操持的,所以她認為壽夫人是自己可以信賴的人,可以終身依托的人。<br></h3> <h3>張學良對父親這位年輕守節的太太,比自己還小幾歲的六媽媽十分敬重,逢年過節常去看望,并在她的生辰之日,親往府上為她祝壽。張學良定期給這些媽媽們支付生活費,維持日常開銷。圖左為五夫人,右為六夫人。<br></h3> <h3>西安事變后,張學良被幽禁,各位太太的生活沒了依靠,只能靠私房錢和積蓄度日。1948年底,張壽懿、馬岳清帶著兒女眷屬去了臺灣。晚年壽懿清心寡欲,不時與張學良相聚敘舊,1966年在臺北病逝。<br></h3> <h3>張學良(1901-2001)與汪精衛、周恩來、梅蘭芳并稱“民國四美男”。又與溥侗、張伯駒、袁克文共享“民國四公子”稱號。<br></h3> <h3>張學良26歲已經是奉軍的上將、方面軍司令了。他好網球、好騎馬、好劍術,還好駕駛飛機冒險。尤其他愛美女,跟當時的名媛嬌娃、歌星影星都有交往。圖為張學良夫婦(左)和蔣介石夫婦。<br></h3> <h3>圖為張學良與宋子文1931年1月9日在天津起士林就餐后離店之情景。<br></h3> <h3>張學良晚年曾寫過一首詩:“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盡英雄。我雖并非英雄漢。唯有好色似英雄。”年輕時代的張學良。確實是個多情種,他曾自詡:“平生無憾事,唯一愛女人”。<br></h3> <h3>張學良的女朋友確實有很多,其實,他并沒有怎么追過女人,大多是女人追他。在這方面,張作霖不管他,張學良早年常有風流韻事,人稱“花花公子”。<br></h3> <h3>張學良和于鳳至1915年結婚,結婚時張學良14歲,于鳳至17歲。照片中的張學良身材消瘦,上身灰色西裝,下身白色褲子,白色皮鞋,時尚前衛。于鳳至則是典型的民國時期的打扮,一身白色旗袍裙,梳著簡單的發飾,看上去簡潔大方,溫婉端莊。婚后,張學良一直稱呼于鳳至為大姐,縱然于鳳至付出了所有,最終也沒能和張學良白頭到老。</h3> <h3>張學良一生娶妻兩人,發妻于鳳至,續弦為趙四小姐。陪伴張學良渡過50多年幽禁生活的主要是趙四小姐。圖為張學良、于鳳至夫婦與長女張閭瑛在英國期間留影。<br></h3> <h3>很多女人都會愛上風流少帥,但能沒名沒份地陪伴一個失意的男人度過數十年寂寞幽徒生涯的,只有趙四小姐。如果說,20世紀除了戰爭之外還曾留下玫瑰的話,那么"少帥"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無疑是其中最絢麗的一對。<br></h3> <h3>八十二年前,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槍聲響徹了寒夜中千年幽夢的華清池……<br></h3> <h3>2016年12月12日,在“西安事變”發生八十周年的紀念日里,我懷著多年的向往來到了當年“西安事變”的發生地,想親自感受一下那段決定中國命運的驚心動魄的時光。</h3> <h3>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將軍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抗日。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準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圖為西安事變發生地五間廳舊址。<br></h3> <h3>“西安事變”最積極的意義是推動了中國反侵略的抗日戰爭,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是中國自鴉片戰爭抵御外侮以來的第一次全面勝利,并重新樹起了中國的大國形象,躋身于美英法蘇列強之林。圖為當年玻璃上的彈洞仍保存完好。<br></h3> <h3>毛澤東曾說:西安事變,把我們從牢獄中解放了出來。也正因為如此,對于事變的領導者,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中共一直懷著特殊的尊重與感激之情。所以說沒有西安事變,就沒有十幾年后的新中國,甚至沒有后來的世界格局。<br></h3> <h3>為表和平解決問題的誠意,也為了蔣介石的安全,張學良義氣般地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到了南京。直到1990年6月1日,他才公開露面,結束了長達54年的幽禁歲月。圖為當年活捉蔣介石的地點。<br></h3> <h3>1993年中國廣播說唱團赴臺演出時,黃宏、倪萍、姜昆、馮鞏等演員們到張學良家中拜訪。張學良當天興致很高,不僅看大家表演,還唱了幾句《王二姐思夫》和《空城計》。他看有幾位相聲演員在場,又用他濃重的東北口音給大家講了一個笑話。</h3> <h3>2001年10月15日,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張學良將軍在美國夏威夷病逝,享年101歲。 張學良雖然終老海外,至死也沒有回到祖國大陸,但這位偉大的愛國者病逝以后,中共中央仍然給予他很高的評價。江澤民總書記稱他為“偉大的愛國者”和“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這就為張學良將軍的一生作了蓋棺論定。<br></h3> <h3>張學良將軍生前接受采訪的視頻。<br></h3> <h3>二公子張學銘(1908-1983),民國時曾任天津市市長兼警察局長。解放后任民革天津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美食家 ,一些國宴級的特級廚師都得到過他的指點。<br></h3> <h3>在文革開始時,他和夫人朱六小姐朱洛筠全家遷往北京,住在老岳父朱啟鈐的家里(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在五大道的故居是馬場道164號)。周總理和鄧穎超大姐曾親自到家看望。</h3> <h3>張學銘故居,睦南道50號,建于1925年。這是一棟英國庭院式別墅,主樓外墻采用紫紅色機磚砌筑,多坡筒瓦屋頂,建筑立面穩重、和諧。在五大道現存的小洋樓中屬于格局既宏大又別致的一處。<br></h3> <h3>洋樓內部裝飾豪華氣派,內沿全部為菲律賓木裝飾,大廳采用彩色玻璃提拉窗。門窗與地板均用上等木料,頂棚與柱子有裝飾灰線。內設客廳、花廳、舞廳、餐廳、書房、臥室等。<br></h3> <h3>樓前是一座花園,園中遍植丁香,一年四季紫藤滿園。樓前花園鋪有寓意"萬象更新"的地磚,這近百年歷史的地磚,為什么還這么栩栩如生呢?我曾好奇地問過里面的工作人員,原來前些年維修時,把磨損嚴重的地磚正面翻過來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地磚的反面,這百年前的進口地磚兩面都有圖案,厲害!<br></h3> <h3>新中國成立后,張學銘出任人民公園主任。1954年他轉托章士釗請毛主席為人民公園題字,沒想到,第二天毛主席便復函并書寫了氣勢豪放、筆力遒勁的“人民公園”四個大字,這是毛主席親筆為國內園林公園題寫的惟一匾額。<br></h3> <h3>也許這里對于張學良家族在五大道的“拼圖”并不完整,希望今后繼續補充。<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同县|
澄迈县|
沾益县|
开阳县|
丽水市|
双峰县|
辽宁省|
平湖市|
樟树市|
阿城市|
疏勒县|
敦煌市|
砀山县|
奎屯市|
靖安县|
名山县|
罗定市|
县级市|
谷城县|
东阿县|
阿克苏市|
合作市|
元朗区|
江津市|
武胜县|
静安区|
枞阳县|
武清区|
庄浪县|
兴仁县|
红安县|
五华县|
蚌埠市|
迁西县|
枞阳县|
承德县|
南阳市|
平阴县|
华宁县|
久治县|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