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倆兒子上清華和人大,可我還是進了養老院!</h3><div>當你常年出門在外的時候,有沒有想過:</div><div>當著空巢老人的爸媽,嘴上說不要你養身體上其實已經差到不行了。</div><div>采訪了一對兒女讀名校、特別有出息的空巢老人李老夫婦。</div><div>才知道我們忽略陪伴的老人,一方面正承受身體衰老的無助,另一方面,對子女的渴望,讓他們每一天都在孤獨中煎熬。</div><div>李老今年70歲,老伴兒68歲。</div><div>退休前,李老夫婦都是省城電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員。</div><div>李老的兩個兒子,一個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一個畢業于清華大學,之后繼續深造并取得了高學歷,如今都在北京定居。</div><div>在世俗意義上,有這樣的兩個兒子,對于任何家庭的長輩來講,此生都應當算是功德圓滿了。</div><div>而“功德圓滿”也是李老在接受采訪時,最喜歡說出的詞語。</div><div>但這4個字從李老嘴里吐出,并不盡是欣慰,還有些唏噓和自我勸慰。</div><div>01</div><div>空巢危機</div><div>兩個兒子遠居北京,我們的老年空巢生活,過了將近10年了。</div><div>起初,一切似乎都還和諧,充裕的養老金足夠我們老兩口安度晚年。</div><div>那段時間,我們還經常出門旅游,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div><div>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這對在撫養子女上“功德圓滿”的老人,越來越感受到垂暮生命的重荷。</div><div>我們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最近兩年,更是每況愈下。我患有嚴重的心臟病,老伴兒患有嚴重的高血壓。</div><div>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彼此的醫生,一個替另一個量血壓,一個監督另一個按時服藥。</div><div>我們知道控制病情的重要性,而且心里都很清楚,一旦其中一個倒下了,另一個都沒力氣將對方背出家門。</div><div>這種擔憂在2017年年初得到了證實。</div><div>當時,我的心臟病突發,幸虧鄰居幫忙,打電話叫來了120急救車。</div><div>誰知我前腳剛被送進醫院,留在家的老伴兒也感到天旋地轉,就地躺在了地板上。</div><div>等到第二天,鄰居發現了她,喊來120,接著老伴兒也被送進了醫院。</div><div>這件事情發生后,我們這對老夫婦的空巢生活正式敲響了警鐘。</div><div><br></div><div>02</div><div><br></div><div>唯一的出路</div><div>我們不是沒想過去北京和兒子一起生活。</div><div>以我們倆的收入,即使生活在北京,也不會給孩子們增添太多負擔。</div><div>但是,北京的情況太特殊了。</div><div>孩子們在“北上廣”之外任何一座城市生活,我和老伴兒的晚年都不會遇到今天這樣大的困難。</div><div>兩個孩子雖說都在北京買了房子,都是150平方米左右,算是“功德圓滿”了。但這輩子也都實實在在地被套在那150平方米上了。</div><div>因為過得并不容易,所以孩子們的心理上,就格外愛惜自己的小家庭。我和老伴兒也能理解。</div><div>按說150平方米的房子,除了他們各自一家三口,也夠住下我和老伴兒了,但孩子們都不主動開口請我們去住。</div><div>有一年過年,全家人都在,兩個兒媳婦用開玩笑的方式互相說:</div><div>“現在國家人均居住面積的小康標準是30平方米,如果咱們誰家再擠進兩個人去,立刻就生活在小康線以下了。”</div><div>也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和老伴兒當時只能相視苦笑。</div><div>也許生活在北京,這條“小康線”就是孩子們潛意識中的一個底線,如果擊穿了,在心理上就是對他們人生價值的否定。</div><div>他們好不容易在北京立了足,過著還算體面的“小康”日子,我們做父母的,也不忍心擾亂他們的生活,給他們成功的心理抹上一道陰影。</div><div>而且一個家庭,成員之間需要相對私密些的空間,這個觀念我們老兩口也是有的。讓我們和孩子們擠在一起,也會替孩子們感到不便。</div><div>還有個辦法,就是我和老伴兒在北京租房住。可是,怎么盤算,都不可行。</div><div>即便我們住在北京,兒子就在身邊,可日子一樣是我們老兩口自己過,一樣是空巢家庭。</div><div>頂多周末時孩子們能過來看一眼,這樣就等于是白白花了一筆冤枉錢。</div><div>思前想后,唯一的出路就是我和老伴兒獨守空巢。</div><div><br></div> <h3>03</h3><div>提前服老</div><div>現在看來,對于暮年生活,我和老伴兒都太過樂觀了。</div><div>當年,我們退休的時候想著,自己老了絕不拖累孩子們。</div><div>以為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系,自從他們考上大學那天起就已經“功德圓滿”,從此,在彼此的義務上都不做強求。</div><div>那時我們想,在自己的老年,可以依靠不薄的退休金游山玩水,完全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div><div>直到老得哪兒也去不了的時候,就找一個小保姆伺候自己。</div><div>起初,一切都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著,我和老伴兒退休后年年去外地旅游。</div><div>在麗江,我們還租了一間民房,連續3年都在那邊過的夏天,自己買菜做飯,就像居家過日子一樣。</div><div>我們老兩口自得其樂,孩子們也很高興,都說自己的父母真瀟灑。</div><div>因為彼此無擾,我們和孩子們的關系處理得非常融洽。</div><div>但是,不到10年,計劃就全被打亂了。我們沒有料到,自己的身體會垮得這么快。</div><div>怎么辦?只有終止云游四方的日子了,提前進入請保姆的程序。可是,真的開始請保姆時,我們才發現自己太幼稚了。</div><div>我們最先找了家政公司,伺候兩個老人,對方給出的要價是每月3000元。這個數目雖然也在我們能承受的范圍內,但還是讓我們有些小小的驚訝。</div><div>我們研究所剛剛畢業的研究生,一個月的工資也就是3000元。</div><div>可是一個不用受太多教育就能勝任的保姆崗位,也開出了和一個研究人員同等的薪酬標準。</div><div>但我們處在供不應求的市場環境中,只能接受如此的定價。</div><div>當我好不容易把老伴兒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將第一個小保姆請進了家門后,卻發現服務質量和我們的預期完全不相吻合。</div><div>我們老兩口也是自認有修養的人,但是的確難以容忍。</div><div>于是換了一個,每個月還多給出500塊錢。</div><div>但是,付出的價格逐漸抬高,獲得的服務質量與預期的落差反而更大了。</div><div>就這樣接二連三換了4個保姆,最終不約而同,我和老伴兒都決定不再嘗試這條路了。</div><div>我們決定,在我們還能動的情況下,彼此照顧對方。</div><div>04</div><div>違心的理性思考</div><div>我們都是學理科出身的,不會感情用事。</div><div>任何決定,都是經過理性推理出來的。但是現在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理性思考的確有僥幸的成分在里面。</div><div>就說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完全存在不可估算的變數。</div><div>上次突發的身體危機,讓我們產生了一個共識:住院兩個人必須一同去。至少我們最終的那個時刻,會是雙雙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彼此看得見對方,一同閉上眼睛。</div><div>如果真是這樣,那可的確就算功德圓滿了。</div><div>但,孩子們并不能理解我們。</div><div>他們總以為我們是舍不得花錢請保姆。他們不知道,即使舍得花大價錢請了保姆,也依然換不來等值的服務。</div><div>我們住院后,兩個孩子都回來了。</div><div>以前我可能覺得,他們用不著回來,回來也不能改變我們需要救治的事實,也給不出更好的解決方案。</div><div>但是,這一次我不這么認為了。</div><div>當孩子們出現在病房門口的時候,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滿足。</div><div>那一刻,我居然有些傷心,就好像自己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一樣。</div><div>老伴兒更是哭得一塌糊涂,孩子們越安慰,她哭得越兇。</div><div>孩子們難以理解,他們的父母怎么會變得如此脆弱,就像我年輕的時候一樣,也一定是難以理解如今的自己。</div><div>孩子們在醫院陪了我們幾天,看我們的病情都穩定下來了,就回北京了。</div><div>他們太忙,是我讓他們回去的。</div><div>有生以來第一次,我在理性思考的時候感到這么違心。</div><div>05</div><div>暮年的最后一站</div><div>在醫院里,我和老伴兒做了一個決定——我們住進養老院去。</div><div>因為養老院畢竟是有組織的管理,可以杜絕“老人在家養老,保姆關起門來稱王稱霸”的可能。</div><div>我們看中的那家養老院,提供家庭式公寓,每天服務員會送來三餐。</div><div>自己愿意的話,也可以自己做飯。醫務人員會隨時巡視老人的身體狀況。</div><div>這家養老院的公寓房很緊張,需要排隊。我們辦好了入院手續后,等待著養老院的通知。</div><div>去養老院,應該是我和老伴兒的最后一站了。</div><div>也許真的是走到人生的盡頭了。</div><div>這段日子在家,除了收拾要拿到養老院的東西,每天夕陽落山的時候,我們老兩口就坐在陽臺上聊起過去的事情,像是在告別。</div><div>前兩天,我和老伴兒做了一個大工程,就是把孩子們從前的照片都整理了出來,分門別類,按照年代的順序掃描進電腦里,給他們做成了電子相冊。</div><div>我還買了兩臺平板電腦,分別給他們把照片儲存了進去。</div><div>我們這一輩子,傳統觀念不是很重,自認為我們的生命和孩子們的生命應當是各自獨立的。</div><div>可是如今看來,人之暮年,對于親情的渴望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老伴兒現在特別思念孩子們,我也一樣。</div><div>這些日子,總是突然想起兩個兒子小時候的樣子。</div><div>有時候還會有些錯覺,好像看到他們就在我們跟前玩耍。</div><div>離開家時,我和老伴兒仔細想了想,要從這個家帶走的,好像并不需要太多的東西。</div><div>除了我們的養老金卡、身份證件,唯一值得我們帶在身邊的,就只有孩子們的照片了。</div><div>人生前一個階段積累下的一切有形的事物,我們都帶不走,也不需要帶走了。</div><div><br></div> <h3>06</h3><div>看了李老夫婦的故事,深深感受到當今社會的養老現實,老人到這時侯對物質的需求已經很少了,更多是喜歡回顧過去,眷戀親情,能夠有人多陪他們說說開心話,聊聊開心事就好,精神方面的需求遠遠大于物質需求了,精神不老人不老。而社會的發展導致很多子女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們以為父母可以照顧自己,但其實他們已經漸漸失去自己生活的能力,當我們轉身離開時,他們眼中更多是不舍與理解,無奈與堅強。</div><div> 有一天我們也會老,五十歲的老大爺老大媽們也該想想當自己老了該如何享老?十幾年后的養老會是怎樣的狀況?別太天真的認為高層會幫你解決養老問題,社保最多只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求,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肯定指望不上,社會上的養老服務公寓費用也應該是工薪退休群體所承擔不起的。走一步看一步,車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可能大部分人都會這樣自我安慰,真到那時已別無選擇了。</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昂仁县|
巫山县|
平泉县|
杭锦旗|
清镇市|
大余县|
青阳县|
德钦县|
新巴尔虎右旗|
凤翔县|
东乌珠穆沁旗|
金寨县|
中方县|
苗栗县|
获嘉县|
黄陵县|
前郭尔|
合肥市|
宜城市|
图木舒克市|
乌兰浩特市|
罗山县|
安陆市|
梁平县|
南部县|
樟树市|
崇阳县|
洪湖市|
神农架林区|
陆川县|
巴林左旗|
龙门县|
舞阳县|
望城县|
林口县|
潍坊市|
建阳市|
梨树县|
乌拉特中旗|
黄浦区|
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