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海口情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每個人的人生中,成長之地絕對是其終身難忘的地方,我也一樣。海口鎮,就是我從小生長的地方,這里,留下了我兒童和少年時代美好時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作為封閉的高原湖泊滇池,其唯一“出海口”,就在昆明市西山區的海口鎮,從這里,滇池水通過“川字閘”,流入螳螂川,其后一路向西北方向,奔流而去,在與金沙江匯合后,流入長江,浩浩蕩蕩,最終歸于東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海口鎮,山川秀麗,其東臨滇池,西接安寧,南連八街,北靠昆明。這里稻谷飄香,魚兒肥美,這里花開四季,綠樹成蔭,這里人情和順,豪情滿懷。作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在特殊年代出生的我們,經歷了可能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特殊成長之路,因為我們的父母親,基本上在同一家企業,而我們之中大部分人,從出生起,就在一起,在一起上幼兒園、小學、中學,在一起生活、學習、成長,雖然中學畢業后同學們各奔東西,一部分同學走出海口,但大部分同學留在海口工作,因此,對于我們的成長之地——海口,有著特殊的情感。經歷五十多年的人生風雨,再回海口,沿著生長之路,用手機圖片,追尋我們過去的美好時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span></p><p class="ql-block"> 鷓鴣天 ? 海口 七首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18年8月5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人杰地靈海口鎮, 山清水秀風光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三碗水清大青山, 興園猶在人非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中灘街,川字閘, 小漁村里換新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桂花香飄白魚口, 天塹通途彩虹橋</span></p> <h3>查云南通志,得知“海口”二字,與賽典赤?瞻思丁有關。元初,約在1262年左右,賽典赤.瞻思丁出任云南平章政事,其時滇池為內陸湖,沒有出水口,澇季時,滇池水位近昆明小西門一帶,時常洪災泛濫,為此,賽典赤?瞻思丁及其部屬張立道,對整個滇池巡視后,于滇池西南角,用軍工民夫三千多人,用時三年,掘通滇池與螳螂川相連部分,使滇池這個內陸湖泊,有了出水口,滇池水通過螳螂川,進入金沙江,匯入長江,最終從根本上解決滇池泛濫問題,結果是滇池水位大幅下降,水位退至昆明篆塘一帶,造就了萬畝良田,而滇池出水口,也被得名為“海口”,“海口”,從此有“治滇之鎖鑰”之稱,滇池水進入螳螂川之地,為“海門”,意為海口之門戶,這是現“海門村”由來,原海門村東西村口,各有石獅一個,為鎮水石獅,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石獅位于海口輪船泊位東面滇池水邊,現在的石獅位置,比原來石獅位置稍向東三十多米,只留有東石獅,西石獅好像找不見了。其后,海門村之下,河道中由于泥沙堆積,形成一小島,滇池水于此分流,后于小島后重新匯聚,入螳螂川,人們把此處叫“中灘”,這是“中灘街”名稱由來之處。賽典赤?瞻思丁根據中灘島的情況,組織人力,于中灘島建構土石壩三道,雨量少時,用土石擋滇池水,雨量豐沛時,疏通石壩放滇池水,其原理與用途和四川都江堰相同,其主要作用還是調節滇池水位,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86年),后人在這三道石壩基本上,建石橋及出水閘,調節滇池水,這是“川字閘”的由來。</h3><h3> </h3> <h3>這才是海口鎮古老的中灘街,時光倒退至1970年以前,在這條街上,兩邊基本上都是土基木板房,有磨米房,有藥店,有茶館,有用剃須刀的理發室,轉彎處有一家訂馬掌的馬房,等等,還有一條光滑的青條石鋪就的石路,沿街道中央一通而過。中午時光,大多數老人,要么在茶館喝茶,要么幾人圍坐在一起,打一種現在早已不見了的長條形川牌,人來人往,過著平凡的、安靜的生活。</h3> <h3>這是現在的中灘街正道,而老的中灘街,人少多了!</h3> <h3>川字閘———中灘街通往馬房,再到昆陽最近的一條路,走過時光,走過歲月,至今還屹立在滇池出海口——螳螂川上!</h3>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山清水秀風光美</p><p class="ql-block"> 山清水秀風光美,紅日一出艷天下</p><p class="ql-block"> 瓜果飄香寬地壩,姹紫嫣紅白魚口</p><p class="ql-block"> 碼頭在,船難尋,螳螂川畔柳成蔭</p><p class="ql-block"> 滇池湖水向西去,滾滾浪花向東流!</p><p class="ql-block"> 遠眺海口鎮,滇池、海門村、中灘街、紅山,山清水秀風光美,名不虛傳!</p><p class="ql-block"> </p> <h3> 罾——滇池很常見捕魚網,千年以來,至今還在使用。</h3> <h3>映日荷花別樣紅!</h3> <h3>滇池湖水向西去,滾滾浪花向東流!</h3> <h3> “昆明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滇池唯一客運輪,分上、下兩層,每天早晨8:00由昆明篆塘出發,經草海——西山——暉灣————觀音山——白漁口——爛泥灣,中午到達海口,下午14:00又從海口出發,沿上述路線,返回昆明篆塘。因為使用柴油發電機做傳動力,所以乘坐該客輪時,柴油煙和味很重,有時嗆得人喉嚨痛,眼睛睜不開,而且噪音聲太大,震得人頭暈眼花,坐客輪上層還好點,但坐下層就慘了,雖如此,但去船后尾,海鷗追逐著浪花,上下翻飛,藍天白云,滇池西岸沿途美麗風光,盡收眼底,心情也好。</h3><h3> 現在想坐,還得再等幾年,先看看老照片,過過眼癮,回味回味過去的美好時光!</h3> <h3> 從中灘街,由北向南,走到盡頭時向左轉,就到海門村了,再沿這條小路,向東走,目的地——“昆明號”客輪海口碼頭!</h3> <h3> 在記憶中,這路沒變,這棟房子也沒有變化,就算有變化,也是由原來的青磚色變成現在的灰白色!</h3> <h3> 曾經開闊的海口客輪碼頭,早已無蹤無影,代之而見的,就是這兩堵圍墻了,人是物非,變化太大,只能從遙遠的記憶中,追尋美麗的海口碼頭了!</h3> <h3> 一把鐵鎖,鎖住了腳步,但鎖不住記憶中寬闊的、可游泳的、美麗的海口碼頭!</h3> <h3> 可惜了,曾經寬闊的、美麗的海口客輪碼頭,現在雜草叢生。</h3><h3> 如果,如果今后海口再開通旅游客輪,其碼頭,不知設在何處,還會是寬闊的、可游泳、美麗的碼頭嗎?</h3> <h3> 河道對面,原來的云南造紙廠草料堆場,現在不知道在做何用?</h3> <h3> 沿河道由西向東邊小漁村方向走,就可以到達原來的云光小學和初中部。路邊的田地里,種有萵筍,好熟悉,小時候走過這些小路,圖片中,地的遠方是“機器溝”,小時候釣魚的地方,現在全部成陸地了!</h3> <h3>“機器溝”——特殊的地方,圖片上的這幾個小朋友,應該是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可能是小漁村或者是海門村的人,至今年齡在四十多歲,從這彩色照片上,應該能認出年少時的自己!</h3> <h3> 這條小路很熟悉,我們的幼兒園,就在路頭,幾棵大樹還在,依舊茂密。</h3> <h3> 這里是三百號幼兒園,我們在這里上幼兒園,在這里吃憶苦飯——蒲公英+稀飯混合煮,一人一小碗,吃的時候覺得好玩,沒有“憶苦”的感覺,不過我們太小,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苦”日子,我們在這里的院子里游玩,在這里度過幼年時光,五十年后,同學們聚在一起,回憶就從幼兒園開始,從撒尿拌泥巴開始,有味道呢??,而原來的八角樓、滑梯、洋絲瓜棚,只能在遙遠的記憶中尋找!</h3> <h3> 小學一至二年級,就在這樓上課,現在看得見的教室,留給其它同學回憶吧,因為我們的教室,就在房子另外一端的二樓,圖片上看不見!</h3> <h3>這是小學畢業時拍的照片,只記得班主任是張老師了,謝謝老師們,至少我現在寫東西,很少出現錯別字!</h3>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太精彩了,有許多許多故事,在我2014年∽2024年這十年間體現,可以說,直接影響了我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待我慢慢道來,有的是時間,有的是精彩故事。</p><p class="ql-block"> 也許,許多真實故事,會在我今后的小說里,一一展現。</p><p class="ql-block"> 感謝生命,現在回頭想想, 活著真好,可以享受美好,可以享受暫時的痛苦和煎熬,但最終,可以享受歷經困苦后的成功!</p><p class="ql-block"> 相信自己,相信未來,加油??!</p> <h3> “泡沙果樹今猶在,不見當年讀書郎”,學校樓前的泡沙果樹,依舊生機勃勃,現在泡沙果基本上成熟了,采下后用沙布裹住,用力壓,把果汁壓出來,裝入磁碗中,再少許加入白糖,真的味美,你也可以試試,我們上小學時就會自己弄了!</h3> <h3> 云光中學高中部,原來沒有大門,直接進去,到教學樓上課就可以啦,現在管理規范。</h3><h3> 從這道大門里,每年走出多少學子,這些學子,在學校里接受老師的辛勤教育,最終從這里走出海口,走向昆明,走出云南,走向世界,而不管走向何地,這里,就是我們的根!</h3> <h3> 坐在椅子上的這位是我初中二班的班主任趙本固老師,也是其它從云光中學畢業學生的老師。</h3><h3> 今天是2018年教師節,只找到這兩張照片,等過幾天再找云光中學其它老師的圖片補上。老師很多,因為時間太久,只記得李裔昌老師、余銀娥老師、黃開釗老師、魯澤生老師、陳鴻元老師、王啟老師,不管怎樣,云光中學的所有老師,當年都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忙,謝謝老師們,感謝老師們對我們的教育,祝各位老師健康長壽,幸福安康!</h3> <h3> 足球場也被圍了,這塊足球場,和二百號的足球場一樣,是當年海口最好的兩塊足球場,每年二百號、三百號、四百號企業足球隊就在這里比賽,當年的風光,只能是五十歲左右的人記得!</h3>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三碗水清大青山</p><p class="ql-block"> 三碗水清大青山, 海口林場綠蔭濃</p><p class="ql-block"> 秋日云高天淡處, 格桑花開艷滿山</p><p class="ql-block"> 見手青,青頭菌, 小刺凹里采菇忙</p><p class="ql-block"> 登高遠眺滇池小, 乘風萬里樂消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碗水”,是海口林場的一個地名,這里的確有三塘深水,好像是水庫,其中的水是用來澆灌從阿爾巴尼亞引進的油橄欖樹的,現在這里是海口林場一個景點,“靜”是最大的特點。</p><p class="ql-block"> “大青山”——是山的名稱,實際地點應該在暉灣與安寧太平鎮之間,其山高大,而且山上無植被,以至站在“小刺凹”,就能看見“大青山”,另外在“海東濕地”方向看,“大青山”又是西山另外一個睡美人的頭像(西山有兩個睡美人),很美的!</p><p class="ql-block"> “小刺凹”也是地名,從海口林場大門口,一直爬到山頂,就是“小刺凹”了,這里菌多,松毛也多,“小刺凹”是我們那個時代,爬山挑柴撿菌必去的地方,站在小刺凹山上,遠望滇池,滇池好像變小了,而且像浮在山上,這個感覺,只能站在小刺凹山上看滇池,才有,試試吧?</p><p class="ql-block"> 現在的海口林場,對三碗水、油橄欖樹林等地進行多年的改造,變得很美,每年九月~十月,格桑花開艷滿山,楓葉??赤紅透心爽,有空就到這里看看,風景如畫呢!</p> <h3> 一棵油橄欖樹,就是一段揮之不去的艱苦奮斗的歷史,五十多年了,海口林場人至今的驕傲!</h3> <h3> 這棵油橄欖樹,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每年三月份,云光中小學,都會組織學生,開展義務澆水活動。五十多年后,再到此地,看著這棵油橄欖樹,感慨萬分,當年自帶水桶,排隊從云光學校徒步走到海口林場,為這棵油橄欖樹澆水的情景,歷歷在目!</h3> <h3> 遠眺,可見孤山蒼翠!</h3> <h3> 秋日云高天淡處,格桑花開艷滿山</h3> <h3> 青頭菌、見手青,當年在小刺凹,要認識“菌窩”,才能撿到青頭菌、見手青,現在到小刺凹,我還能找到當年的菌窩呢,只是,少年時的樂趣,只能夢中回味了!</h3> <h3> 海口林場的紅葉,紅得艷人,9月底到這里來吧,帶上相機,帶上好心情,這里格桑花開艷滿山,這里紅葉艷得人心花怒放,這里的美,一定讓你留連忘返!</h3>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興園猶在人非昨</p><p class="ql-block"> 興園猶在人非昨, 小路彎彎通幽處</p><p class="ql-block"> 泡沙果樹依舊在, 不見當年讀書郎</p><p class="ql-block"> 石頭山,望亭添, 長廊曲折倩影無</p><p class="ql-block"> 除夕元宵人攢動, 夢里佳節猜謎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興園”——是云南光學儀器廠生活區內公園,原來叫“青年花園”,是三百號職工休閑之地!</p> <h3> 這地方太熟悉,因為這里是當年的打鳥之地(注:現在打鳥就違法啦),但沒有路,只能爬高下低,現在修了石板路,方便多了!</h3> <h3> “除夕元宵人頭動,遙想當年猜謎忙”,曾記得,七十年代的春節,其“游園”活動是在老幼兒園內的空地舉行,有“套圈”、“釣魚”、“走雪山草地”等內容,都是三百號各車間科室出的節目,當然最考人的,還是猜謎活動。參加這些活動,如果做成功了,都有獎票,可換糖果、鉛筆之類的物品,那時的春節,是我們少年最快樂的時光。八十年代后,春節元宵游園活動,就改到“興園”舉行了,限于場地原因,游園內容大大減少,基本上就剩猜謎活動,每年春節元宵期間,這里人山人海,人們興致高昂,幾天的猜謎活動,大家都可以有小小的收獲。不知道現在這些年的春節,“興園”內還有沒有春節元宵節猜謎活動?</h3> <h3>“石頭山、一池水,長廊曲折倩影無”</h3> <h3> 這個位置,是原來“民兵連”所在地,那時候太小,不知道“民兵連”是做什么工作的,只記得這個地方是不能隨便進去的,現在想想,可能就是嚇唬我們小孩的吧!</h3> <h3> 泡沙果碩果累累,抽空去采吧,自己做果汁飲料,不累,就樂趣多多,玩玩而已!</h3> <h3> 原來的平房變樓房,而柏芝樹還在,想當年,金弓石彈,少年亦是“英雄”------,不說了,現在是違法!</h3> <h3><font color="#010101"> 哦,這塊球場比較精彩,就在這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到星期六下午,三百號的小孩,要么用粉筆畫圈,要么就用小凳子或者是長條凳,在這塊場地上覇窩子(占位置),晚上7:30左右,露天電影開始,二百號、四百號、三百號企業,依次放同一電影,這里人山人海,即是大人的休閑時光,更是少年快樂之地,“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閃閃的紅星”----,太多了,經典電影,百看不厭。由于是幾個企業依次放映,有時候,幾盤膠片放完,其它膠片還沒有送達,電影中斷,這個時候,人們在焦急等待中,要么不斷向四百號方向張望,要么就給周圍人調侃說“風吹銀幕狗望臺”,等到拉片子的三輪摩托車到了,大家又歡呼聲一片,電影重新開始,場上就寂靜多了,電影放完,大家一哄而散,周六晚上的露天電影,是那個時代最有味道的快樂時光。</font></h3> <h3> 這里是“觀海小區”,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革命村”“東風村”“觀海村”“紅山村”“湖濱村”----,就是三百號企業職工生活小區代號,永遠的時代印記,后無來者!</h3> <h3> 和父親弟弟一起種的毛竹,兩年前還是一大蓬,郁郁蔥蔥的,可惜現在只剩一點點啦。不過沒有關系,竹子生命力頑強,春風吹又生,明年再來看,又是茂盛的一大蓬!</h3> <h3>這棟樓,很多同學熟悉呢!</h3> <h3>這塊牌子,可是文物啊,朋友們,趕快去拍吧,去晚了,就沒了!</h3> <h3>時代的印記,抹不掉、忘不掉!</h3>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小漁村里換新顏</p><p class="ql-block"> 小漁村里換新顏, 窗明幾凈道路清</p><p class="ql-block"> 鄰里公約墻上寫, 雷鋒語錄記心上</p><p class="ql-block"> 百漁圖,滇池賦, 圖文并茂書香重, 滄海桑田變化大, 生活富足享太平</p> <h3> 學校門口有對聯,在如今昆明市現有的學校里,都難得一見,贊之!</h3> <h3> “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寫得好,不過我大膽地分別加了一個“好”字和“佳”字,變成“至樂莫如讀好書”和“至要莫如教佳子”,小漁村的朋友們看到后,敬請原諒我的唐突!</h3> <h3> 這河道,是當年男同學下午放學后的游樂場。河不寬,一個猛子扎下去,就到對岸了,可惜當時我不會游泳。依稀記得,當年何文林在這里,他一個猛子就到河對岸,坐在草地上向我揮手,得意的笑容寫在少年的臉上,而我,只能是———干瞪眼!</h3> <h3> 荷葉相映舊河道,浪里追風屬少年,滄海桑田,不變的是河道,變的是:木船變成鐵船,少年成中年!</h3> <h3> 橋都架起來了,船也是鐵制的,當年的木船,已經變成文物,展示在小漁村村中央廣場上呢!</h3> <h3> “三日打漁,兩日曬網”,是有道理的!</h3> <h3>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能永遠不干,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有力量”,雷鋒語錄,現在看看,很有道理的!</h3> <h3> “百漁圖、滇池賦,圖文并茂書香重”,文化,賦予小漁村新的變化,《滇池賦》,寫盡滇池美好風光,而漂亮的書法,更為其增添風采,贊之!</h3> <h3> “滇池最后的漁村碼頭”,墻上記錄的,是小漁村滄海桑田的大變化。</h3><h3> 朋友們,抽空可以到海口小漁村看看,這里家家海景新房,這里街道清新,這里人善祥和,這里書畫飄香,這里美食誘人,這里——真的美!</h3>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桂花香飄白魚口</p><p class="ql-block"> 桂花香飄白魚口, 飛機頭處是明樓</p><p class="ql-block"> 柳絮花飛長堤路, 滇池深處帆船忙</p><p class="ql-block"> 石頭房,櫻花樹, 姹紫嫣紅春光美</p><p class="ql-block"> 雕欄玉砌今猶在, 遙想當年佳人游</p> <h3> 白魚口,是海口人必去的地方,每年八月,白魚口的桂花樹就開放了,八月初秋第一香的桂花,香飄萬里,其時同學們就會相互約起,騎上“永久”“飛鴿”牌自行車,從“革命村”“東風村”等地,騎行8公里左右,到白魚口游玩,白魚口的桂花樹,給海口人帶來香的感覺、美的記憶、好的樂趣,不盡的回味!</h3> <h3> 每年三月,春暖花開,白魚口的大片的海棠、櫻花樹,在春光里,伴隨著滇池波光淼淼,競相開放,春游,是我們少年時代最喜歡的活動之一,而白魚口,就是最佳春游之地,其時學校會組織學生,集中從三百號出發,沿海口——昆明老公路,至蔣凹村、大黑蕎、海口耐火材料廠、到白魚口,沿途梨花樹開,春光正當時。</h3><h3> 現在才明白,當年的白魚口,作為“云南省工人療養院”,有花有草才是療養之地,所以種植了大片的海棠、櫻花樹,否則,按當年時代背景,是不可能有這美好景色的。(注:圓通山亦有大片海棠、櫻花)</h3> <h3>柳絮花飛長堤路,這么好的景色,在國內也難得尋覓幾處,我們已經身在福中,知足了!</h3> <h3>滇池深處帆船忙</h3> <h3>“石頭房、櫻花路,姹紫嫣紅春光美,雕欄玉砌今猶在,遙想當年佳人游”,多少有情人,終成佳偶眷屬,這里功不可沒呢!??</h3> <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 天塹通途彩虹橋</p><p class="ql-block"> 天塹通途彩虹橋, 飛架南北鎖大江</p><p class="ql-block"> 晨起橋頭觀日出, 戲鷗橋尾樂趣多</p><p class="ql-block"> 沙灘地,蘆柴灣, 放歌一曲天地寬 </p><p class="ql-block"> 騰云架霧金龍在, 江山如畫不會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如果要從海口鎮到昆陽,必定要繞行海口——海口洗衣粉廠——馬房——蘆柴灣——中誼村線路,而海口彩虹橋的建成通車,一下子從海口鎮直接到達蘆柴灣,現在這條路的再延伸,至昆陽,已經建成整個云南省最美的彩色環湖南路,行走在這條美麗的彩色路上,你的心情更加舒暢!</p> <h3>“沙灘地、蘆柴灣,放歌一曲天地寬,騰云駕霧金龍在,江山如畫不會愁”</h3> <h3> 美麗富饒的海口鎮,留下了少年時代許多美好記憶,曾記得,在滇池邊撈魚摸蝦,去海口林場為油橄欖樹澆水,去小刺凹挑柴撿菌,看大青山,去二百號靶場撿空彈殼,去海口火車站坐綠皮車上昆明,去馬房村背后的山上采“莿”——一種用于粘蜻蜓的粘料,去“川字閘”看村民用魚叉捕魚,去海口水泥廠撿“鐵子”,用于打鳥,去白魚口看桂花飄香,去蘆柴灣釣魚,平時嘛,就挖地種瓜種豆種玉米,在學校里,也沒好好讀書,至今深刻感覺到“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真正含義。</h3><h3> 至18歲,離開海口,到開遠上學,當時覺得總算逃離海口啦,誰知兩年后又回到“小海口”,現在想想,這輩子與海口真的有緣,總在海口打轉轉,還有趣!</h3><h3> 海口情思,一輩子也道不盡,寫不完,文中采用了同學拍的一些圖片,在這里先謝謝啦!</h3><h3><br></h3><h3><br></h3><h3> 后 記</h3><h3> 就在剛才,看到朋友在同學群里轉發了這篇文章,我真的沒有想到能得到各位的關注和認可,非常感謝,對于從小生長的地方,我想只要是海口人,不管身在何處——省內、省外、國內、國外,對生我們、養我們的海口,都會有一份值得永生記憶和感恩的情懷,我所寫的,僅僅只是一小部分,不妥之處,還請各位多多諒解。</h3><h3> 再過多年,海口會更美!</h3><h3> 2018年9月9日</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津县|
饶河县|
万源市|
平顺县|
焉耆|
昌乐县|
马山县|
偃师市|
洛南县|
万荣县|
临沂市|
鄂尔多斯市|
名山县|
台江县|
紫阳县|
丘北县|
聂拉木县|
达拉特旗|
绍兴市|
穆棱市|
淄博市|
普陀区|
凤翔县|
新泰市|
太康县|
光泽县|
克什克腾旗|
阿城市|
佛教|
宝兴县|
龙泉市|
平谷区|
同仁县|
合山市|
青浦区|
贵德县|
寿光市|
高雄市|
卓资县|
贵阳市|
进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