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印尼以前一直是一個讓我覺得很神秘的國家 ,初中時看過一個西方人拍攝的紀錄片,記述了印尼熱帶雨林原始風俗和爪哇島火山的噴發,讓我對這個國家有了一點膚淺的認識。聽著印尼經典音樂《美麗的梭羅河》、《哎呀 媽媽》《椰島之歌》<font size="3">,</font>更讓人浮想聯翩。隨著中印尼關系的不斷改善,特別是"一帶一路"項目在印尼的不斷開展,國人到印尼觀光旅游,工作學習不斷增多,特別是一些冷門地區(巴厘島以外)也逐漸有了國人的身影,前后三年已經三次走進印尼,走了不同的地方,看了不同的人文和風景,本集手機掃街照片就是俺于近期在這些冷門地區膚淺的掠影吧。</h1> <h1>打魚歸來 (西蘇門達臘巴東漁村)</h1> <h1>打魚歸來 (西蘇門達臘巴東漁港)</h1> <h1>西蘇門達臘巴東市具有荷蘭風格的漁港(印尼曾是荷蘭殖民地)</h1> <h1>每天漁民打回的魚雖然不大不多,但他們仍然掩飾不住收獲的喜悅。</h1> <h1>這是一艘夜間打魚船,船的上方四周全部安裝了節能燈,夜出早歸。</h1> <h1>打回來的新鮮魚一早就上市買賣,天天如此。</h1> <h1> 蘇門達臘明打威小島上的寧靜,讓人有種超凡脫俗的感覺,小島上的居民過著屬于他們自己的生活,悠閑自在,與世無爭,這難道不是海上"世外桃源"嗎?。</h1> <h1> 蘇門達臘明打威小島上的寧靜,讓人有種超凡脫俗的感覺,小島上的居民過著屬于他們自己的生活,悠閑自在,與世無爭,這難道不是海上"世外桃源"嗎?。</h1> <h1>小小年紀也一樣有思考人生的時侯</h1> <h1>島上市井生活</h1> <h1>早期的爪哇島泗水市政廳</h1> <h1>西蘇門達臘巴東市的唐人街,由于歷史原因,大多華人都不會說漢語,他們會主動告訴你,自己是華人但不會說漢語,可以用英語交流。</h1><h3><br /></h3><h3><br /></h3> <h1><br />下南洋在中國近代史上,為眾人熟知的,其中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別是"闖關東"、" 走西口"、"下南洋"。 而"下南洋"是明、清時期中國人對東南亞沿海一帶的民間稱謂,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一般人在印尼看到眾多的華人和一些倍感親切的元素總會給人一種錯覺,懂中文的人應該很多吧?其實絕大部分印尼人是不懂中文的。因此,只能說英語,而事實上,部分生活在鄉村的華人英語普及率也不高,和他們常常得用肢體語言交流。<br /> </h1><h3><br /></h3> <h1>晚上在泗水城區路邊小飯館吃飯遇到的一位印尼華人,50代隨父來到了南洋,他一見到我們就激動不已地講起了他的南洋經歷,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經典紅歌。(泗水(蘇臘巴亞)這個城市是鮮有中國游客到訪的)</h1> <h1>這是爪哇島泗水市區的一家近百年的冰淇淋老店,味道超過聞名的哈根達斯。坐在優雅的店堂,一邊看著印尼出行路書,一邊享受著清涼香甜的冰激凌,那種在店外感受的悶熱被一掃而光。</h1> <h1>在酷熱難當的郊外,吃上新鮮清冽西瓜是一種不一樣的感受。</h1> <h1> 現在的風平浪靜且完全感覺不到當年大海嘯時的洶潮澎湃、驚濤駭浪。(蘇門達臘明打威群島)</h1> <h1>島上生活雖然簡單,但淳樸的民風還是讓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h1> <h1>爪哇島泗水街區頗具特色的航母塔臺建筑。</h1> <h1>街邊特色烤魚和醬香牛肉讓人垂涎三尺??,大快朵頤。</h1> <h1> 印尼蘇門達臘地區熱帶雨林中,經常會看到兩樹根相連而形成的藤橋,其結實程度可以同時承載十五個人過橋。橋邊住著一些人家,這些人家的小女孩會為前來探訪藤橋的游人提供簡易咖啡和自制飲料,以賺錢一些零花錢。由于路途遙遠艱辛,游人寥寥無幾,賺錢也就變得奢侈了。</h1> <h1>從印尼泗水轉機吉隆坡,特意停留了兩天,專程到吉隆坡唐人街轉了轉。吉隆坡唐人街又名"茨廠街",是吉隆坡市內最附有華人氣息的一片老城。雖然只是位于當地的一塊小面積的土地之上,但是這里卻是熱鬧非凡,中華氣息濃厚。特別是春節及其他節假日的時候,這塊老街就成了整個城市最熱鬧的地方,同時這里也是吉隆坡當地小有名氣的夜市。比照剛剛去過的印尼唐人街,用天壤之別也不為過。</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源县|
土默特右旗|
长武县|
嘉定区|
津市市|
澜沧|
左云县|
荣昌县|
前郭尔|
登封市|
墨玉县|
宜兰县|
宽城|
德州市|
观塘区|
上饶县|
三都|
济宁市|
财经|
华蓥市|
高要市|
兴城市|
琼结县|
桦甸市|
济源市|
新竹市|
北京市|
江都市|
于田县|
德安县|
龙山县|
昭觉县|
嘉祥县|
庆云县|
通许县|
乌什县|
合阳县|
乳源|
微博|
商都县|
星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