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字:楊鳳艷</h3><h3><br></h3> <h3>題記:本篇文章,作者翻閱了大量的史時資料,并結(jié)合當(dāng)?shù)乩先丝谑?,綜合整理而成。如有不足之處,請多見諒。還望多提寶貴意見。</h3> <h3><b>“二合”形成的歷史背景</b></h3><h3><br></h3><h3> 長白余脈山巒巍巍,松江沃野稻花飄香,果實之城舒蘭,猶如一顆閃亮的珍珠,輝映在白山松水之間。舒蘭,滿語果實,這里是滿族祖先的發(fā)祥地。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賦予舒蘭大地別樣的魅力。據(jù)《吉林地志》等資料記載,舒蘭,明屬阿林衛(wèi)。清初,舒蘭為扈倫烏拉族所據(jù),屬吉林副都統(tǒng)轄地。境內(nèi)四大山川分別是霍倫川、四合川、珠琦川、金馬川。由于盛產(chǎn)人參、蜂蜜、松籽、貂皮、鱘鰉魚等特產(chǎn),成為滿清的“封禁貢山” 也是皇族的“狩獵之地。 </h3><h3> 早年的舒蘭人煙稀少,野獸密集,森林茂密,到處都是未墾之境。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奏派官兵,自盛京、烏喇、黑爾根三處至索岳爾濟山,一一按地丈量,分緩急擇驛站,在舒蘭境內(nèi)西部修筑柳條邊,設(shè)驛站,舒蘭是吉林柳條邊的北端終點。邊東為滿族居住地,邊西為蒙、漢人居住地。清嘉慶八年(1803)五月,因國內(nèi)外形式所迫,清廷不得不實行“弛禁政策”,允許關(guān)內(nèi)“流民”到東北開發(fā)。上諭規(guī)定,“出關(guān)人民,凡只身前往貿(mào)易,傭工以及遇關(guān)內(nèi)荒之年的就食貧民,持地方官員發(fā)給的證件,允許進入東三省”。致使關(guān)內(nèi)百姓紛紛流入土地肥沃,人煙稀少的東北大地“闖關(guān)東”。隨著流入人口日臻增加,許多人 “爬邊(柳條邊)越口”,到舒蘭一帶。</h3><h3> 據(jù)史料記載"清咸豐十年(1860年),吉林將軍景倫向皇帝奏請,請求開發(fā)舒蘭平原三十萬畝官荒,佃民王永祥和旗丁李占,各自在土門子、水曲柳、饅頭頂子、莝草頂子等地承領(lǐng)十萬坰荒地。次年,王永祥又承領(lǐng)十萬坰荒田。王永祥家開墾田地擴大后,雇傭了幾十名長工。這些長工大多是從山東、河北等地逃荒過來的流民。"長工中有一個叫王福的,這個人與“二合”的由來結(jié)下了深深的淵源。</h3><h3><br></h3><h3><b> “二合”的由來</b></h3><h3><br></h3><h3> 據(jù) “二合”當(dāng)?shù)乩夏耆私榻B,清代同治三年(1865年),在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有一戶原本富裕的人家叫王福,因家道中落,一貧如洗,舉家投奔舒蘭境內(nèi)的地主王永祥一家,做了長工。 </h3><h3> 王福有一個十六歲的兒子,叫王慶合,身材魁梧,相貌英俊,心地善良,自小就識文斷字,口齒伶俐。這一天,叫王慶合對王福說,“咱們不能總是靠打長工過日子,我想自己去闖一闖,做點小生意。”王福答應(yīng)了王慶合的請求。就這樣,在同治四年(1866年)秋,王慶合揣著做生意的本錢上路了,行走到上營馬鞍山(現(xiàn)叫馬鞍嶺)一帶,路過一個叫三道溝的地方,被一群胡子綁架到三道溝的黑風(fēng)寨。</h3><h3> 黑風(fēng)寨這一帶胡子居住的老窩。四周有崗樓,圍著木刻楞大廳,大廳里坐著一個胡子頭,吆喝讓胡子們搶走了王慶合的銀錢,盤問他從哪來到哪去,王慶合自知性命難保,擔(dān)心連累家人和東家王永祥,沒敢說出真實身份,慌稱是從山東逃荒過來的,父母在途中生病死了。胡子頭見他儀表堂堂,有心拉他一起干,王慶合說啥也不答應(yīng),于是被抽了幾鞭子,綁到馬棚。喂馬的姓盧,排行老二,人稱盧二,年長王慶合幾歲。這盧二也是被胡子綁來專門喂馬的,在三道溝的胡子窩已經(jīng)呆了三年了。盧二有心搭救王慶合,偷偷塞給他一把小刀,然后假裝回房睡覺。王慶合他藏好小刀,到了后半夜,用刀子割開了繩索,偷偷叫起了盧二,倆人牽了兩匹馬,一起往西南逃跑。二人結(jié)伴而行,一路跑到了天津衛(wèi),靠做小買賣經(jīng)商安頓下來。</h3><h3> 轉(zhuǎn)眼五年過去。王慶合和盧二生意興隆,賺了些銀兩,各自成了家。一日,王慶合跟盧二說“東北家里捎信來說,當(dāng)?shù)氐暮右呀?jīng)被剿滅了,盼著他回去呢”,盧二正好也很想回家,于是兄弟二人帶著老婆孩子從天津衛(wèi)回到了三道溝。因為盧二在這里生活過三年,他知道這里早些年是皇族的“封山禁地”人參、鹿茸、山珍野味應(yīng)有盡有,便對王慶合說,我們把這里重新起個名字,就在這里安家。王慶合當(dāng)然高興,倆人一合計叫什么好呢?干脆就取每個人名字之中的一個字叫“二合”吧。從此,兄弟倆一個人釀起了燒酒,一個人養(yǎng)起了狍子,并合伙經(jīng)營一些東北的山珍特產(chǎn)銷往天津衛(wèi)。生活上互相幫助,生意上互相扶持,王慶合還把女兒許給了盧二的兒子當(dāng)媳婦,倆家成了兒女親家。成為二合的一段佳話。</h3><h3><br></h3><h3><b>“二合屯”名字的由來</b></h3><h3><br></h3><h3> 據(jù)據(jù)一九八六年版《舒蘭縣地名志》211頁記載,二合在上營鎮(zhèn)駐地東南15公里處,東與蛟河復(fù)興村,南與新站六家子村相鄰,西與健康村,北與解放村接壤。最早有兩家合資做買賣,以駐地得名。民國時期(1912--1931)歸舒蘭三區(qū)小城堡;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帝國主義者侵占我國東北,建立的傀儡政府——偽滿洲國。從偽滿警察總署到一直到全省,都有警務(wù)機關(guān)。其中,小城警察署下設(shè)馬鞍山(今馬鞍嶺)分住所,以保證拉濱線鐵路線順利建成及其正常使用。據(jù)史料記載以及當(dāng)?shù)匕耸鶜q老人周治民介紹,他們老家是河北的,在爺爺27歲那年來到二合。爺爺來到的時候就有了十幾戶零散的人家,1935年,日軍將在二合周邊零散的居住的居民聚集到一起,建立了長300米、寬200米、高2米高的土坯圍墻并設(shè)立城門。“二合屯”由此得名。據(jù)《舒蘭縣地名志》日本侵占時期“二合”歸小城村;1945年解放后為小城區(qū)馬鞍山村;1958年歸小城公社馬鞍嶺山管理區(qū);1962年為上營公社二合大隊;1984年為上營鄉(xiāng)“二合村”,同年11月15日改為上營鎮(zhèn)轄村。2002年與馬鞍嶺村合并為馬鞍嶺村“二合屯”。截止到目前,二合屯現(xiàn)有耕地439.91公頃(6598.65畝),皆旱田。主要農(nóng)作物有玉米、大豆、谷子?,F(xiàn)有126戶,421人,其中,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人家都有大學(xué)生。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镇市|
当涂县|
六枝特区|
潍坊市|
澄迈县|
孝昌县|
黑山县|
陆河县|
舒城县|
石屏县|
芷江|
遂平县|
琼海市|
府谷县|
太白县|
博野县|
永寿县|
岳阳市|
泌阳县|
康平县|
安泽县|
兰坪|
朝阳区|
达尔|
云龙县|
日喀则市|
彭州市|
当阳市|
高安市|
抚松县|
邮箱|
光山县|
霍山县|
盖州市|
威远县|
吴桥县|
临沧市|
修武县|
新营市|
县级市|
东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