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告別了茲拉蒂博爾,向著塞黑兩國邊境出發,準備前往我們前南三國旅程中第二個國家黑山共和國。</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途中探訪了一處大山深處的地下溶洞</h1> <h1>在塞爾維亞很多景點經常可以見到成群結隊的學生參加集體組織旅行,也感受到塞爾維亞人十分注重對孩子們從小培養親近大自然和集體觀念方面的意識。</h1><p class="ql-block"><br></p> <h1>中午在塞爾維亞邊境小鎮一處山谷內的溪流瀑布餐廳品嘗當地風味烤魚宴,這也是我們這次旅程在塞爾維亞的最后一餐。</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餐廳外山峰仍留有古代堡壘遺跡</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溪邊一排木亭子是客人們最鐘意的用餐地方</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山區天氣就是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一場突然而來的豪雨令人倍感無奈。</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雨后又還回一個碧綠通透的</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清新世界</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午飯后上路離開邊境小鎮繼續向塞黑邊境進發</h1> <h1>到了該說再見的時候了,塞爾維亞優美的風光,熱情的人們,傲氣的風骨令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h1><h1>離別時刻雖心有不舍,不過風景永遠在路上,心存美好與希望前面總會有看不完的美景和更精彩的旅程。</h1><h1>再見了,塞爾維亞!</h1> <h1>來到邊境口岸,塞黑兩國的邊境檢查站看起來都更像是臨時的公路收費站。</h1><h1>通關手續也十分簡便,我們甚至不用下車,由導游和司機將證件和資料交給檢查人員查驗,然后蓋章放行,前后耗時大約十多分鐘。</h1><h1>畢竟兩國十多年前還是同一個國家,現在雖說分家了,但依舊還是一衣帶水山水相連。</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黑山邊防警察在查驗出境的車輛</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們的帥哥司機(穿淺色衣服者)是黑山人,他家就在黑山的首都波德戈里察。</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你 好 黑 山 !</b></font></h1> <h1>說到黑山,相信很多人還不太熟悉,其實它還有另外一個中文名字:“蒙特內哥羅”。</h1> <h1>這個位于巴爾干半島西南部,2006年才獨立的小國,國土面積約1.38萬平方公里,與北京市面積相當,人口卻只有約63萬,境內以山地為主,首都:波德戈里察。</h1> <h1>1991年以前黑山仍屬于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解體之后,黑山和塞爾維亞曾共同成立了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2003年南聯盟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2006年經過公投黑山正式宣布成為“黑山共和國”。</h1> <h1>有關黑山的起源,據說,當地人在一首非常有名的民歌中唱道:“上帝創造世界大功即將告成,發現袋子里還剩下了許多石頭,于是把它們全倒在一小塊荒涼的曠野里,這就是我們的祖國黑山……”</h1> <h1>據記載,公元7世紀斯拉夫人從多瑙河中游遷居到了巴爾干半島,其中一支部族后來發展成了中世紀威震歐洲的塞爾維亞王國,而黑山前身叫作“澤塔”,這里也是這個王國中最貧窮的地方。</h1> <h1>澤塔的中心地帶正好位于巴爾干半島“第一圣湖”斯庫臺湖北岸的洛夫欽山脈,那里歷來都是的山高林密的深山野林和偏僻窮困的山溝溝。</h1><h1>由于整座山脈系由石灰巖形成,山體裸露的巖石在一年當中多半時間呈灰黑色,以至于經常路經此地的威尼斯商人都稱這里為“蒙特內哥羅”(Monte Negro),即拉丁語:“黑色山脈” 之意,后來澤塔就改稱為“黑山”。</h1><p class="ql-block"><br></p> <h1>如果光從字面上去理解,認為黑山這個國家只是巴爾干半島上一個被世人所遺忘,荒蕪、貧瘠的迷你型山地小國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她有相當多理由值得驕傲和自豪,不僅擁有壯美而激動人心的自然風光,還有眾多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世界自然、文化遺產。</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從山頂上繞行的盤山公路往下望去,下面是一個巨大的露天礦場。</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根據手機上電子地圖導航的顯示,我們到達了當天晚上入住酒店所在的黑山西北城市普列夫利亞。 </h1><p class="ql-block"><br></p> <h1>普列夫利亞位于黑山西北部和波黑、塞爾維亞的三國交匯處,此地是連接巴爾干半島內陸與沿海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黑山第三大城市,人口約3萬。</h1> <h1>普列夫利亞歷史悠久,中世紀時期屬于塞爾維亞王國,1373年成了波斯尼亞王國的一部分,1465年被奧斯曼帝國征服并發展成為當地的政治中心,城市人口和住房的數目大幅增加,還興建了宏偉的清真寺、面向平民的學校和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h1> <h1>據載,19世紀一位俄羅斯領事曾訪問普列夫利亞后寫道:普列夫利亞是一座非常美麗的東方城市,有花園、噴泉、清真寺、教堂和800多座房屋(當時居民約7000人)。</h1> <h1>然而,19世紀的兩次大火使得普列夫利亞破壞嚴重,逐漸失去政治中心的地位,經濟文化也隨之陷入停滯。</h1> <h1>1879年根據奧匈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的特別公約,普列夫利亞所在的地區被約定為雙重管轄范圍,約5000名奧匈帝國的士兵偕同家眷來到普列夫利亞,普列夫利亞又變成了一個西方城市。</h1> <h1>1908年奧地利人從普列夫利亞撤出,1912年塞爾維亞和黑山的軍隊占領了這里,1913年成為黑山王國的領土。</h1> <h1>據介紹,普列夫利亞的居民由塞爾維亞、黑山、穆斯林等多民族構成,經濟支柱主要是林業與采礦業,市區不遠處那個巨大的露天采礦區就是這里最大的產業。</h1> <h1>這里人們的生活貌似自給自足、與世無爭,平日鮮有外國游客到訪,令居民們對我們這些東方面孔有種好奇和友善的眼神。</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可能由于地處山區盛產木材,因此,當地人靠山“燒”山,家家戶戶都備有大量的木柴供自用或出售。</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一家人一起打理自家的花園或是最快樂的時刻</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街頭小士多購買新鮮水果,與熱情的黑山美女店員來張合影。</span></h1> <h1>市中心廣場周邊有著一些為數不多的現代風格建筑,而緊鄰的商業街很多店鋪在下午就已早早關門打烊了,但在街心廣場聚集著游玩、運動的市民,其熱鬧絲毫不遜于中國城鎮的廣場。</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位于市中心的侯賽因帕夏( Husein-pa?a's)清真寺,建于1573——1594年之間,擁有黑山地區最高的宣禮塔,據說,原有的宣禮塔在1911年被雷電擊毀,后來新建的宣禮塔比原來的建得更高更細。</span></h1> <h1>我們入住的“HOTEL GOLD”酒店是一家由家族經營,號稱當地四星級酒店,老板是一位女士。據介紹,所有酒店員工都是一家人,雖說酒店內部的硬件設施已略顯落伍了,但服務卻是十分的熱情而周到。</h1><h1><br></h1><h1>最令人嘆服的是由于酒店沒有電梯,我們幾十人所有的行李全都由酒店的幾個老老少少男子漢將一件件沉重的行李送到每一間客房,不知道是否與當地采礦業發達有關,感覺他們真的是非常強壯有力。</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阿叔悠閑和超脫境界我等無法企及</span></h1> <h1>“那一天早晨,從夢中醒來……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h1><h1>清晨從夢中醒來,從房間陽臺隔著玻璃望向窗外的景物,“老天爺撕的絲棉絮”早已布滿了天空。</h1><h1>今天我們將去一個既向往已久又被記憶塵封已久的地方,因為,在那里有一座——“橋”!</h1>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酒店留言簿上寫下留言,留待將來有機會重來或有到此的朋友翻看吧。</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適逢母親節,祝福天下所有母親們:“節日快樂!”</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送上一張漂亮的熊貓明信片,再與女老板合個影,記住了這里好客的人們。</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離別了,老板一家人全部出來與我們揮手告別。</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 ※ ※ ※ ※ ※ ※ ※ ※ ※</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塔拉大橋</b></h1><p class="ql-block"><br></p><h1>如果說很多中國人對黑山這個國家還很陌生的話,那么,這里有一座大橋卻曾經為相當多中國人所熟悉,它就是位于黑山共和國塔拉河峽谷的塔拉大橋。</h1> <h1>塔拉河大峽谷是歐洲第一深的大峽谷,在黑山境內有80多公里,著名的塔拉河大橋就橫跨于眼前這雄奇、險峻的塔拉河谷之上。</h1> <h1>大橋建于1937年至1940年之間,全長約365米,橋面距離峽谷河面大約有170米的高度,擁有5個漂亮的橋拱,其中最長的一個橋拱跨度達116米,在其完工之時是歐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橋。</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當年建橋時的照片)</i></h1> <h1>這座藏身于大山深處造型簡潔優美的塔拉大橋,二戰中始終也沒能逃過戰火的蹂躪,為了爭取戰爭的勝利截斷敵人的運輸線,南斯拉夫游擊隊在1942年將此橋炸毀,1946年大橋得以修復至今仍在使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ff8a00">(劇照圖片)</font></i></h1> <h1>當年,一部南斯拉夫戰爭電影《橋》曾在中國風靡一時,令剛從動蕩封閉年代走出的中國人如癡如狂,片中插曲《啊朋友,再見!》更是家喻戶曉,唱遍了大江南北,影片中那座橋取景地就在這里,這也是這座大橋被很多中國人所熟知的原因。</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ff8a00">(劇照圖片)</font></i></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ff8a00">(劇照圖片)</font></i></h1> <h1>影片講述的故事是:</h1><h1>二戰接近尾聲,南斯拉夫游擊隊為了保證戰爭的勝利,必須將德軍撤退途中一座必經的橋梁炸毀。游擊隊派出了富有作戰經驗和指揮能力,代號“老虎”的指揮員負責執行艱巨的炸橋任務。</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劇照圖片)</i></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劇照圖片)</i></h1> <h1>為了在七天時間內炸毀大橋,完成這項幾乎被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游擊隊找到了建造這座大橋的工程師,要求工程師協助炸毀自己親手建造的大橋。</h1><h1>經過敵我雙方為守橋和炸橋而引發驚心動魄的斗爭,多名游擊隊員前仆后繼地犧牲,而最終工程師親手引爆了炸藥與大橋同歸于盡……</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ff8a00">(劇照圖片)</font></i></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ff8a00">(劇照圖片)</font></i></h1> <h1>與電影所講述的故事不同,歷史上真實的事件是:</h1><h1>二戰期間,軸心國對當時的南斯拉夫王國發動入侵,圍攻南斯拉夫除納粹德國及其跟班的其他仆從國軍隊外,還有另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意大利軍隊!</h1> <h1>當時,德國人主要對貝爾格萊德、薩拉熱窩等大城市感興趣,對于黑山(當時黑山是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分)這樣大山大嶺的地方并不很感冒,所以包括塔拉河大峽谷在內的大部分黑山土地就成為了意大利人的勢力范圍。</h1> <h1>這座建在峽谷之上的大橋是意軍戰略運輸線上重要節點,為防破壞意軍布署重兵把守。</h1><h1>鐵托領導南斯拉夫共產黨游擊隊為確保反法西斯戰爭戰略大局的勝利,必須將塔拉大橋炸毀以切斷敵人的運輸線。</h1> <h1>游擊隊派出了精銳力量同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終于炸毀了意軍重兵把守的大橋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三位英雄也為國捐軀長眠于此。</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橋被炸后的照片)</h1> <h1>今天,橋頭一側矗立著一座紀念烈士雕像,雕像基座上刻有烈士母親寫給自己兒子的詩,詩文中寫道:</h1><h1>“你是民族的英雄,</h1><h1>這座橋、這條河,</h1><h1>將會一直記住你的名字……”</h1> <h1>很多中國人來到這里時都會以為這是電影《橋》中游擊隊長“老虎”的原型,其實這是一個誤會,這名軍人真正身份是南斯拉夫王國軍隊中尉博日達爾·祖季奇,這位年輕軍官出生地就在塔拉大橋附近的Jezerima村。</h1> <h1>1941年4月6日以德國為首的軸心國軍隊入侵南斯拉夫王國,4月10日南斯拉夫王國軍隊最高統帥部承認南軍已喪失了反擊能力,要求南軍各部隊以各自為戰的方式與敵人戰斗。4月12日德軍攻入首都貝爾格萊德,南斯拉夫王國的國王和執政政府被迫流亡海外。</h1><p class="ql-block"><br></p><h1>博日達爾·祖季奇中尉的故事就發生在貝爾格拉德陷落的第二天,也就是4月13日,他所在的南斯拉夫王國第44邊防師第10團接到了撤退命令,但德國仆從國匈牙利的一支全副德式裝備的山地快速部隊追上了他們并向其開火。</h1><h1>中尉所在的南軍部隊指揮官準備放棄抵抗作無條件投降,而博日達爾·祖季奇中尉則堅決反對,他高呼:“我不投降,南斯拉夫軍人絕不投降! ”然后帶領16名跟隨他的士兵進行了反擊,最后全部在戰斗中英勇犧牲。</h1><h1><br></h1><h1>1964年他的親人在大橋頭他犧牲的地方豎起了一塊紀念碑,所以,博日達爾·祖季奇中尉是一名南斯拉夫民族英雄,但與電影《橋》中的人物角色并無多少關系,而這里本身就是他的家鄉。</h1> <h1>橋頭另一側還有一座紀念工程師拉扎萊·亞烏克維奇(Lazar Jaukovi?)紀念碑,他就是電影《橋》中工程師的原型。</h1><h1>電影中“工程師”在最后時刻按動了起爆器將自己和心愛的“橋”一同炸毀。</h1> <h1>而真實的歷史是:</h1><h1>南斯拉夫游擊隊的確是在工程師拉扎萊·亞烏克維奇幫助下成功將大橋炸毀了,但所不同的是 : 拉扎萊·亞烏克維奇并非該橋的總設計師,他是多名參與大橋建造工程師當中的其中一位,然而,他沒有在大橋被炸毀時犧牲卻在數月后因被人告密被意大利秘密警察拘捕,最終在這座大橋的橋頭被殺害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工程師在橋頭被殺害的照片)</i></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橋建造的紀念銘牌</i></h1><h1>無論是博日達爾·祖季奇中尉,還是工程師拉扎萊·亞烏克維奇,也不管他們是否電影《橋》中人物的原型,他們都在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里,為反抗侵略而不惜以生命的代價去詮釋奉獻、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永遠值得后人尊敬和紀念!</h1> <h1>“啊,這個地方應該就是橋頭堡了。”</h1><h1>“那里應該還設有電網和地雷!”</h1> <h1>“快看,那個地方就是放炸藥的位置!”</h1> <h1>“那,就那,老虎在那里用機槍向敵人掃射……”</h1> <h1>此刻,我們在忘情地在橋上尋找著,早已分不清到底哪些是在電影里,哪些是在現實中,完全融入了錯位的記憶空間里。</h1> <h1>此處與中國相距萬里,我們也從來沒有來過,甚至于之前還不知道這座大橋的名字,但此刻站在這里卻感到非常親切和熟悉。</h1> <h1>旁邊的當地人正用疑惑的眼神打量著這些莫名其妙的中國人,或許他們根本就無法理解為什么有那么多中國人,來到這座普普通通的大橋時會如此興奮而歡呼雀躍。</h1> <h1>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當時的中國社會還比較保守封閉,文化生活匱乏,人們對中國之外的世界知之甚少,難得的進口影片幾乎是人們了解外界的唯一窗口,當以《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等為代表的一批南斯拉夫電影進入到中國人的生活中立即掀起劇烈的波瀾。</h1> <h1>那些緊張曲折的故事情節,精彩激烈的戰爭打斗場面,還有明顯不同于當時國產樣板戲所展現的電影理念、表現形式、人物形象等都令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尤其是這些電影對人性的真實描摹,對當時人們固化了的思想和麻木了的情感產生了顛覆性沖擊。</h1><h1><br></h1><h1>據說,有人曾看過《橋》這部電影不下百遍,有人甚至可以熟讀片中所有臺詞,片中人物衣著打扮、行為舉止都成為當時人們爭相模仿的對象。這些在國際影壇上名不見經傳的演員,連他們自己都想不到他們的電影會在中國取得如此成功,他們就是那個年代中國觀眾心目中的偶像和天王巨星……</h1> <h1>或許,以現在角度看這些根本算不上出眾的影片,但在當年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其對整個社會產生的廣泛影響卻是現在的所謂“大片”遠遠無法比擬的,也令現在的人們難以理解。</h1> <h1>而正是當年這些激動人心的電影讓一大批正如饑似渴地盼望去認知了解世界的懵懂少年,找到了打開外部世界大門的第一把鑰匙,從而知道了原來除了在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以外還存在著更絢麗多姿的廣闊天地。</h1> <h1>從此,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種子,開始通過這些電影去嘗試認識南斯拉夫這個國家,繼而更加渴望進一步去認識整個世界。</h1><h1>電影塑造的一個個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更燃點了無數中國少年的英雄情結,成為了那一代人共同的集體記憶。</h1> <h1>站在這曾經令人無限向往的大橋上,躍動的思緒猶如滔滔的塔拉河水,翻動起曾為之激動的情景,這些情景或來自于當年蹲坐宿舍大院露天操場倚靠在父母身邊目不轉睛地盯著泛著點點光斑的布幕上;或來自于與街坊四鄰小伙伴們靜靜地圍聚著的一臺小小的黑白電視機上;還有來自于緊緊抱在懷中正播放著電影錄音剪輯的半導體收音機;也可能來自于一本本早已被翻看了一遍又一遍、從電影中翻拍出版的小人書……</h1> <h1>這一幕幕的情景或許因年代久遠而曾被塵封于記憶的深處,少年時的記憶伴隨著歲月流逝刻錄在成長印記之中早已成為了生命中的一部分,現在又被重新喚醒浮現在腦海。</h1> <h1>現在,當我們樂此不疲地在此地追尋著曾經出現在電影場景里的那些景物痕跡,與其說為了滿足于因來到這部經典電影拍攝地所帶來的興奮與好奇,倒不如說是為了尋找以這些老電影作為載體記錄自己當年成長經歷的那些符號,尋找那已逝去了的昔日情懷。</h1> <h1>現如今,這座走過了近80年歲月的大橋,已經被當地政府納入了國家保護計劃,它仍然為溝通山地之間的交通發揮著重要作用,而這里也成為黑山一處深受人們歡迎的戶外極限運動和峽谷漂流的勝地。</h1> <h1><i style="color:rgb(255, 138, 0);">橋頭餐廳的位置就是電影中德軍指揮部的地方,中午在這里吃了一頓正宗“紅燜黑山羊”,或許因為這里草肥水美純凈天然,羊肉肉質多汁嫩滑絕對是美味。</i></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i>臨別時刻再多望一眼這座大橋</i></h1> <h1>孟夏時節,美麗的塔拉河峽谷碧空云影,綠滿山野,峭壁刀削,飛流拍岸,輕風拂臉,松濤如歌,一道長虹飛架天塹,更跨越了時空連通了心岸。</h1><h1>“真是一座好橋啊!”</h1> <h1>天地悠悠,青山依舊。</h1><h1>如今,曾經的南斯拉夫已成為歷史而塔拉大橋依舊橫跨在陡峭的峽谷上,</h1><h1>親臨此橋重拾昔日情懷,感慨世界歷史風云變幻。</h1><h1>此時此刻,在這蒼茫群山、雄險峽谷與奔流的塔拉河上空仿佛依稀飄蕩著那曾耳熟能詳的旋律——《啊,朋友再見!》</h1>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南三國游記未完待續</b></h1><b></b><h1><b>本篇僅為作者旅行記錄,不作其它用途。所引用的資料、數據均未經嚴格考證,如有謬誤,敬請見諒并指正。</b></h1><h1><b>篇中圖片、文字內容,未經同意請勿借用。</b></h1><h3><b><br></b></h3> <h3>小小經驗分享: </h3><h3>強烈建議,在出境旅游出行前購買(網購比較便宜)一些中國明信片,內容既可反映中國風光風貌的、中國戲劇和書畫等文化精品的,也可以是極具中國元素的大熊貓、中國節日風俗等,作為旅行中與當地人互動和表達友好的小禮物,效果真是好得出奇。花費不多,既可拉近與當地人之間的距離,又可為宣傳我們的國家出點力,特別是用來邀請與當地人合照,絕對收獲燦爛的笑容。</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莎车县|
娄烦县|
克什克腾旗|
杭州市|
闽侯县|
翼城县|
商河县|
繁昌县|
鸡东县|
若羌县|
林西县|
兴业县|
休宁县|
隆林|
高唐县|
灵丘县|
田东县|
太白县|
老河口市|
永春县|
布尔津县|
扶风县|
库车县|
敦化市|
娄底市|
巴青县|
乌什县|
区。|
鸡泽县|
奉化市|
梅河口市|
长乐市|
包头市|
林甸县|
房产|
济南市|
肥西县|
临泉县|
德化县|
抚顺县|
宜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