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梵蒂岡是在意大利首都羅馬的國中之國,其前身是教皇國,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權國家(面積0.44平方公里),也是人口最少的國家,才572人(2011年)。</h3><h3> 梵蒂岡在羅馬城的西北部,四周都是羅馬的市區。2011年歐洲十國游,到了這里參觀圣彼得大教堂。<br></h3> <h3> 圣彼得廣場的鳥瞰圖(來自網絡),早上就是從圖中上方最近的那座橋過臺伯河,拐彎進了對著廣場的這條大街,來到廣場與大街接壤的地方,等待進廣場。</h3><h3> 圣彼得廣場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由著名的建筑大師貝爾尼尼設計,上圖中是在教堂建筑的主殿上拍攝的,那左右的弧形柱廊也是廣場的組成部分。廣場長340米,寬240米,占地面積3.4公頃,于1655~1667年在教堂以外加建的。</h3><h3> 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總面積2.3萬平方米。教堂命名為圣彼得,彼得是耶穌的最忠誠和親密的門徒,原來叫西門,耶穌為其改名彼得。據說彼得就埋在這座教堂里。</h3> <h3> 這座教堂最初由君士坦丁大帝在彼得的墓地上修建,稱為老圣彼得教堂。上圖就是老教堂,是1450年時的樣子(來自網絡,畫于1891年)。</h3><h3> 現在的教堂建筑由教皇朱利奧二世主持與1506年開始修建,建設時間長達120年,意大利著名建筑師及畫家米開朗基羅等都相繼主持過工程設計及施工。教堂為羅馬式及巴洛克式建筑。</h3> <h3> 參觀圣彼得廣場及大教堂,需要走進這道欄桿,這也是梵蒂岡與意大利、羅馬的分界線的一部分。</h3> <h3> 在廣場欄桿外就可遠遠看到大教堂中央的主殿那氣勢恢弘的建筑,后面高高的穹頂,前面的方尖碑。</h3> <h3> 方尖碑在法國巴黎的協和廣場上也看到過。這座埃及方尖碑,無文字無圖案,高25米,用整塊花崗巖石頭雕刻而成,于1586年豎立起來。方尖碑全部出自埃及,共29座,但歷史上被運出的不少,意大利也是世界上現存方尖碑最多的國家,共11座,比其出產地埃及還多2座。</h3> <h3> 進入梵蒂岡參觀,如果是沒有與其建交的國家,不能直接辦手續就進去,需一個意大利人做導游帶領進入。我國沒與梵蒂岡建立外交關系,所以這位意大利老人就成了我們進梵蒂岡的導游了。說是導游其實就是帶進分界線、及主殿,這天早上有點小雨,老人就帶了這把傘,也正好當作標志物容易看到。</h3> <h3> 我們一車的人就跟在這位意大利老人后面進了圣彼得廣場,他后面幾位都是的。</h3> <h3> 在這樣的地方,如果是自由行那是最好的,可以自由自在地拍攝、留影、慢慢地仔細欣賞這建筑藝術。這教堂的立面高51米,科林斯式柱子。在教堂的頂層上部是13座雕像,中央手拿十字架的雕像是耶穌。左右各有一座大鐘,左邊的顯示為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右邊的是羅馬時間。</h3> <h3> 不過,進教堂的主殿是要排隊的,有的排隊的游客就抓緊機會相互拍攝留影了。隊伍順著右側的弧形柱廊,蜿蜒向前方,一直到主殿的入口。左右兩旁邊的柱廊共有284根巨大的圓形石柱組成,分成四排,柱高18米。柱廊的頂上是144座巴洛克風格的圣人和殉道者雕像,俯視著廣場。</h3> <h3> 在排隊時,也就抓緊拍攝一下教堂的外景。這是穹頂部分,直徑42米,穹頂十字架到地面的高度達137米。右面的大鐘顯示羅馬時間是9:16,當時數碼相機顯示的拍攝時間是9:21(事先按時差調整的),相差不多。</h3> <h3> 頂層上的部分雕像,中間的耶穌手持十字架的雕像清晰可見,右側的雕像背著十字架,那應該是耶穌的門徒西門了。</h3> <h3> 柱廊前排著隊的游人。</h3> <h3> 柱廊上部的部分雕像。</h3> <h3> 左側柱廊上部中央的雕像。</h3> <h3> 左側的柱廊。</h3> <h3> 在柱廊前正在進行掛教皇活動圖片的作業。</h3> <h3> 廣場上,方尖碑兩側各有一座14米高的噴泉,這涓涓的清泉象征上帝賦予教徒的生命之水。</h3> <h3> 廣場上有好多這樣的可活動欄桿,那是為了舉行廣場的宗教活動的范圍需要而設置的,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座椅。</h3> <h3> 排隊參觀的游人隊伍在不斷向前移動,走到一處內部入口的走廊外,看到有一名衛士身穿紅黃藍古代騎士服裝,手持長矛守在那里。</h3><h3> 這衛士是瑞士籍。本來梵蒂岡的警衛隊是由各國衛士擔任的,但在一次抵抗神圣羅馬帝國入侵的戰役中,其他國家衛士只顧自己生命,只有瑞士籍衛士誓死捍衛教宗(梵蒂岡領袖)的安全,從此,梵蒂岡的警衛工作就只雇用瑞士籍的士兵。據說這服裝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那長矛也是15世紀的產品,從未改變過式樣。</h3> <h3> 排隊參觀的隊伍逐漸接近教徒主殿,看到教堂前的兩側各有一座巨大的雕像,這一座是圣保羅像。</h3> <h3> 我們一車人員的隊伍基本在一起,因為進教堂是要一起進的,那位意大利老人手拿雨傘舉著,大家就緊跟在后面。教堂有5座大門,參觀的一般人員只能進出兩側的門。前面就是將要走進圣彼得大教堂了。</h3> <h3> 跟著意大利導游老人走到了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的入口門前,眼前已經開始感受到這座教堂內部建筑藝術的精彩。我們是從教堂的前廊的側面進去的,再走進教堂的門廳。</h3> <h3> 這是一幅圣彼得大教堂的立體剖視圖(來自網絡),從這圖中大體上可以了解一下教堂的外觀及內部的一部分。</h3> <h3> 從前廊走進一個大廳,就是圣彼得大教堂的門廳,這個門廳是橫向設計布置的。我們去的不算晚,但更有來得早的,有些游人已經從教堂里面出來了。</h3> <h3> 這里可以看到前廊的一部分,欄桿及軟索劃分了進去出來的路線。</h3> <h3> 一個旅游團成員在聽導游的介紹。</h3> <h3> 門廳的頂部是拱形結構的,繁復的幾何圖案加上各種浮雕,將這“天花板”裝飾得十分精美華麗。</h3> <h3> 拱形的下部與柱子連接的部位,有很多人物雕塑、浮雕。</h3> <h3> 從門廳走進教堂的大廳,要從這里的門進去。大教堂這里共有5扇銅門,從左至右分別是圣事門、善惡門、中門(或稱正門)、死門及圣門,每個大門都有雕刻精致的浮雕,居中的中門只有在重大的宗教節日,才由教皇開啟。而圣門每隔25年開啟一次,圣誕夜,教皇帶領教徒由此門走進圣堂,意為走入天堂。</h3> <h3> 這是圣彼得大教堂的第三門,中門,它原是舊彼得教堂的大門,由Antonio Averulino Filarete(1400-1465)在1433年所鑄,因此也叫費拉來特(Filarete)門,是大教堂最古老的門。</h3><h3> 中門外面共有6幅畫像,由左而右,自上而下,依次為:(1)正襟危坐的基督,(2)雙手胸前的圣母,(3)執劍肅立的保羅,(4)圣彼得給籌劃鑄造這扇銅門的教皇歐杰尼四世(Eugenio IV)交付鑰匙,(5)視斬如歸的圣保羅在等待判決。(6)圣彼得要求倒立釘十寧架而死,以免和耶穌的殉道方式雷同。以上(5)(6)兩幅畫面上都有尼祿皇帝在刑場監視。 </h3> <h3> 抓緊時間走進了圣彼得大教堂的大廳,也就是主圣堂。一走進這里,頓時給眼前的一切震撼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金碧輝煌、流光溢彩的大廳,上下前后左右的各處,到處是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令人感到窒息,不知道看什么才好!</h3><h3> 這個主堂(Nave/navata)長187米,寬58米;主堂內可容納25000人(全堂可容納60000人)。大堂內共有11個小堂,50個祭臺,約450尊雕像,500根石柱。</h3> <h3> 我們先跟著自己的導游(意大利老人完成任務了)從右邊走,前后都是來參觀的游人,要想拍攝一幅畫、一座雕像,都無法走到一個合適的位置,熙熙攘攘的人群擠著你,也使你無法拿穩手中的相機來拍攝。這不,第一幅畫像就這么的模糊了。</h3> <h3> 隨著擁擠的人流向前走,邊走邊抬頭四處張望著,簡直就是目不暇接。</h3> <h3> 這時,走到一座十分精美而悲壯的雕像前,這里是圣母憐子像堂(Cappella della Pieta),上面是圣母憐子像(The Pity / La Pieta),又稱為《圣殤》,這是一尊純白大理石的雕像(因年久及大廳內燈光關系色彩已非純白色),高2.15米,底座寬1.68米,重3050公斤。米開朗琪羅雕刻與磨光此像花了兩年時間,1498年塑成于羅馬。</h3> <h3> 雕像展現的是圣母瑪利亞抱著受難后的基督耶穌的情景。</h3> <h3> 瑪利亞雙眼低垂,左手微微攤開,右手摟著遍體鱗傷的耶穌,無限疼惜,無限悲痛地凝視著自己親愛的兒子。</h3><h3> 米開朗基羅賦予圣母以凡胎肉體的人間母親的形象和感情,他非常美麗,神態寧靜安詳,只是在眼角、眉心和似乎顫抖的手臂中流露著隱隱的哀傷。他將母親失去兒子的悲痛與無奈何對上帝虔誠的信賴與順從感,在作品中刻畫得淋漓盡致,洋溢著一種靜謐而又圣潔的美。人們稱其為整座教堂中最優雅的雕塑作品,是圣彼得大教堂的“鎮山”之寶。</h3><h3> 這座雕像前總是擠滿了參觀的人,但自從1972年,一個瘋子用錘子砸了雕像后,這里的外圍就用玻璃罩了起來。</h3> <h3> 圣彼得大教堂的主堂兩側各有6根巨大的石柱,將主堂分為三條通道。中間一條最寬25米。金碧輝煌的堂頂,都是由金黃耀眼的瑪賽克鑲嵌而成?,F在這里看到大廳的前方中央,是一座青銅制作的華蓋,而在右下角是一座貝爾尼尼創作的雕塑《圣小缽》。</h3> <h3> 雕塑《圣小缽》表現的是兩個頑皮可愛的小天使,捧著一個貝殼狀的圣水小缽的情形,活潑生動,栩栩如生。</h3> <h3> 在東西方向每兩根巨柱之間,有穹窿相連,它也是走向兩旁的過道;過道通向靠墻的小經堂;巨柱的外部和相鄰的兩個小經堂交結的墻垣之間,又形成一個小穹窿。由此可以想象,大堂和兩側的小堂之間,巨柱的前后左右,十幾個穹窿,水平相連、高低相錯、大小相間,宛如十幾個倒垂的蓮花花瓣飄浮在大堂之上,愈顯得圣彼得大教堂高大寬闊、四通八達、精巧非凡。</h3> <h3> 現在我們走到離開青銅華蓋稍近一些的地方了。</h3> <h3> 這張圖片采用廣角,比較清晰的描繪出大廳的情景(來自網絡),沒有了游人顯得十分空曠,中央的青銅華蓋清晰可見。華蓋下就是大祭臺,彼得的墓地就在這大祭臺的地下。</h3> <h3> 在走近這座青銅華蓋后,擠在人群中勉強拍攝了一個近景以及華蓋上部。</h3> <h3> 這座祭臺上的青銅華蓋高29米,由四根20米高的異常華麗的螺旋絞鏈形銅柱圍攏。每根銅柱分為三節:下節由絳色的螺旋形線條雕刻而成,中節和上節全部雕飾著葡萄枝和桂枝;枝葉間雕刻著許多小天使在攀登,還有無數小蜜蜂在枝葉間飛舞穿梭。</h3><h3> 四銅柱上面支撐著一個巨形銅鑄華蓋。華蓋正中有一白鴿,象征天主圣神在指導教皇。華蓋四角各雕刻著一位站立著的守護天使。在守護天使之間又分別雕刻著一對小天使:有的高舉彼得的三層皇冠和兩把鑰匙,有的在戲弄保羅的經卷和寶劍。在四銅柱頂上,又有四根鳳尾狀的銅柱四腳扎在下面的四根大絞鏈銅柱頂上;四根鳳尾狀的銅柱頭合擾,上面共同支撐著一個銅球,球上又豎立一個十字架。</h3> <h3> 大祭臺及華蓋的上部,是教堂的穹頂結構。</h3><h3> 這座穹頂,是由四個邊長18米的墩座支承起的,抬頭仰望,就仿佛立于天穹之下,高曠而肅穆。這也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是他晚年的建筑杰作。</h3> <h3> 這天,圣彼得大教堂里也有宗教活動,中間原是教徒等坐的地方,也涌進了很多參觀的游人。我們還不敢進去,還是繞著在四周參觀。</h3> <h3> 這是一個小祭臺,上方是關于耶穌的畫面。</h3> <h3> 走到這里,看到中廳的中路的座位大多已被信徒們坐著,還陸續有人走進去。這里應該是要進行宗教活動。</h3> <h3> 我們繼續參觀,這是一尊教皇的雕像。</h3> <h3> 教堂中廳的一個立柱上的人物雕塑。</h3> <h3> 墻面及立柱上的浮雕,多為小天使的題材。</h3> <h3> 這里也是一尊教皇的雕像,但是青銅制作的,上面還有長著翅膀的天使。</h3> <h3> 圣彼得大教堂里有三位女性的墓地。</h3> <h3> 克里斯蒂娜女王紀念碑(陵墓)。</h3><h3> 克里斯蒂娜生于1626年12月8日,1632年因父王戰死而繼承王位,成為瑞典女王。退位后,大多居住在羅馬,1689年4月19日病逝于羅馬。她皈依天主教后,使得瑞典也回歸天主教,所以她死后,當時的教皇克雷芒十一世下令將她的陵墓安放在圣彼得教堂里,并為她立紀念碑。</h3> <h3> 托斯卡納女侯爵——卡諾莎的馬蒂爾達。</h3><h3> 著名的“卡諾莎之辱”教皇所在的卡諾莎城堡,就是她的主要封地之一。紀念碑橫幅雕刻上描繪了這個皇權與教權的斗爭,伴隨德意志國王亨利四世和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于1077年在卡諾莎的會晤,達到了戲劇性的高潮畫面。不過事情遠遠沒有完結,這之后的阿維尼翁之囚使教廷在幾百年的時間里由羅馬被迫遷移到法國,成為了法國皇帝的附庸。 </h3><h3> 作為神羅邊境的大諸侯,當時的托斯卡納侯爵不僅掌管著托斯卡納,還直接擁有摩德納、曼圖亞、布雷西亞和費拉拉等重要城市,實力非常強大。作為博尼法斯三世侯爵唯一幸存下來的女兒,她因為支持教皇與亨利四世對抗的功績,瑪蒂爾達安排她的土地在她死后(1115年),將贈給教會,她的領土的一部分在長時間內是教皇國的重要組成。</h3> <h3> 在大教堂的幾個巨大的立柱之間走著看著,一直是感覺嘆為觀止。</h3> <h3> 一個小祭臺上面的畫面。</h3> <h3> 小祭臺。</h3> <h3> 小祭臺下面安放著一位教皇的遺體(加上措施可防止腐敗的水晶棺材吧?)</h3> <h3> 看到中廳里非常多的信徒或是年輕人已安靜地坐在那里,這么多的位子幾乎已座無虛席了。</h3> <h3> 座位中還有一些中老年人,看到我在拍他們,也看著我的相機。在歐洲旅游,感覺十分舒暢的就是相機到哪里都幾乎可以無所顧忌的拍攝,如在國內的寺院道觀等宗教建筑里,就一般不給拍攝,更別說是做佛事等。</h3> <h3> 座位中還有修女打扮的。</h3> <h3> 不斷有人走進座位去。</h3> <h3> 如此虔誠的場面,讓不少游人走來觀看拍攝。</h3> <h3> 大祭臺在中廳的中央,在四周四個巨大的立柱之間的空間,是大祭臺的前后左右,都有很多座位供信徒等使用。</h3> <h3> 我們走到大祭臺的一旁時,祭臺上已有身穿白色長袍的神父在開始講什么,這大概是一次宗教活動開始了。</h3> <h3> 離開中廳再參觀,這是一座教皇像,根據上面的羅馬數字,推斷這像是教皇格列高利十六世。</h3> <h3> 又是一處小祭臺。</h3> <h3> 一位教皇的雕塑。</h3> <h3> 一位教皇的遺體棺槨。</h3> <h3> 在一個小祭臺前的信徒。</h3> <h3> 教皇大祭臺四周的墻上,各有一個10米高的壁龕,內有5米高的石像。上圖右下角壁龕里那一個巨大的雕像是圣彼得的胞弟圣安德烈(S.Andrea),1629年由杜凱諾(F.Dunquesnoy)所雕。他為了避免殉道方式與師傅耶穌和胞兄彼得雷同,以體現對前賢的尊重,他選擇了交叉釘死的殉道方式(圣彼得是倒立著被釘死的),雕像的身后面就是交叉的架子。</h3> <h3> 在大祭臺的一側,還看到一位神父在領著一些學生摸樣的唱歌,大概是唱詩班。在神父后側的一座雕像,是圣女維羅妮卡(S.Veronica),也是大祭臺四周的四座雕像之一。相傳耶穌背負十字架登赴加爾瓦略山的途中,維羅妮卡用面紗為耶穌擦拭血汗交加的面容,相傳那圣榮就永遠印在了她的面紗上。據說此面紗至今保存在石像上方的小房內。</h3> <h3> 這是教皇克雷芒十三世(1758-1769年在位),羅馬教廷第250位教皇,出身于意大利。</h3> <h3> 看到一個木柜,有兩扇木門,可能是神父與信徒接觸的地方。走到這里,應該是圣彼得大教堂里的一大半看到或者是走過了。</h3> <h3> 這時又走到了神父站著的祭臺后面,再仔細看看這巨大的青銅華蓋。</h3> <h3> 接著是這個彼得寶座,也是貝爾尼尼設計的一件鍍金的青銅寶座,命名為“圣座的光輝”,是貝爾尼尼1658-1666年的杰作。 寶座上方是一個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其中間是一塊彩色玻璃,玻璃上面鑲著一只象征圣神的白鴿,經過西面陽光的透射,那栩栩如生展翅飛翔的白鴿就好像正在朝你飛來。下面是有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後經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h3> <h3> 雕塑群右下角是圣阿高斯迪諾(Sant’Agostino)的雕像, 1656-1665年由貝爾尼尼雕塑。圣彼得青銅寶座實際上位于半空中,歷代教皇只有機會在初次就任的時候登上去坐一次而已。</h3> <h3> 巨大立柱前后的各處有很多雕像,這些雕像也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精美絕倫的藝術品。</h3> <h3> 手持十字架的修會會祖雕像。</h3> <h3> 教皇烏爾班八世(Urban/ Urbano VIII, 1623-1644)的紀念墓龕,也是貝爾尼尼的杰作之一。 </h3> <h3> 手拿圣經的修會會祖雕像。</h3> <h3> 教皇保羅三世法尼斯之墓。加各萊莫·德拉·包達創作于公元1549-1579年,青銅像149厘米。</h3><h3> 這組塑像給人以寧靜肅穆的感受,潔白的大理石和厚重的青銅給人以強烈的對比效果,更加突出保羅三世的形象。下面兩尊雕像姿態則有輕靈、優美之感,充滿詩意,寧靜并有上升的美感。而教皇保羅三世神情肅穆、凝神,若有所思,寬大飽滿的額頭代表了他的智慧;圣袍下伸出的右手,仿佛在為信徒們祝福,并且代表著他的威嚴和權力;圣袍上鍍有金飾,象征了權者的高貴,其神情姿態給人一種凌駕于人的莊嚴氣勢,顯示出一位王者的風范,圣人的智慧。</h3><h3> 保羅三世(1468.2.29~1549.1.10)原名亞歷山大·法爾內塞。第222任教皇(1534~1549年在位)。通稱法爾內塞家族教皇,他在生活上與世俗貴族同流合污,謀求本家族私利,資助文藝事業,是典型的文藝復興教皇,同時,他又表現真誠虔信,熱心整頓教會,促成1545年塔蘭托會議的召開,使天主教會在遭到宗教改革運動打擊之后有了起色。</h3> <h3> 在教皇保羅三世墓旁,是亞歷山大七世的陵墓(大理石雕刻,1671-1678年),這是貝爾尼尼晚年之作。體現了巴洛克藝術的特色。</h3> <h3> 這座壁龕的裝飾更為富麗,座石的形式也較為新穎。雕塑的門楣上覆著一條深色大理石雕成的毯子,這樣,下面的門便顯得是陵墓的門戶了,這里的兩座雕像:慈悲之神抱著一個孩子,是很嫵媚的姿態。真理之神,頭發凌亂,眼中飽含著淚水,傳達出深刻的痛苦。一個銅骷髏骨架跑進來,撞到碧玉布上,在沒留意死亡時間的教皇面前搖動沙漏,沙漏象征時間,也代表生死。</h3> <h3> 群雕中,右邊的女神用腳遮住地球儀上的英國的版圖,因亞歷山大七世生前設法控制與英國圣公教的沖突,結果徒勞無益,直接把英國從地球版圖上除去了。</h3> <h3> 小祭臺上面的壁畫。</h3> <h3> 教皇比奧八世(Pius /Pio VIII, 1761-1830, 1929年追認為教皇)的墓龕。墓龕上面的雕像是耶穌基督,下面是教皇比奧八世;左右是圣彼得和保羅。由19世紀的藝術家PietroTenerani雕塑。</h3> <h3> 教皇庇護七世的壁龕。意大利籍教皇,1800-1823年在位。</h3> <h3> 一個小祭臺上面的畫面,是拉斐爾生平最后的一件作品《耶穌現形記》,他只完成了上半部分就去世了,時年37歲。畫作的下半部分是由他的學生完成的,湊近看的話可以發現上下兩部份的風格很不一樣。</h3><h3> 拉裴爾(1483-1520),意大利著名畫家、建筑師。與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合稱“文藝復興三杰”。拉斐爾所繪畫的畫以“秀美”著稱,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祥和。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畫作一樣。拉斐爾于1520年高燒猝逝于羅馬,終年37歲,葬于萬神廟。</h3> <h3> 走到了主祭臺旁的圣彼得銅像的前面了,這兒參觀的人特別多,全部擠在銅像旁。擠不進去就先拍個上部的。華蓋頂上是教皇比奧九世的肖像,因為他在位時間最長(31年多),因而名重教會史。</h3> <h3> 圣座中的圣彼得銅像。關于此像的鑄造時間,說法不一。有考證認為是13世紀阿諾福(Arnolfdi Cambio, 1240-1302)所鑄,有的人則堅持認為它是公元4-5世紀的遺物。正襟危坐的圣彼得高舉右手,表示“祝?!?,左手握著兩把象征神權的鑰匙。信徒經過此處時,常在此默禱片刻,然后親吻一下像的右足;久而久之,銅五趾已被磨得一片光明。每年6月29圣彼得紀念日時,銅象要穿上華麗的祭服,再罩上精致的華蓋。</h3> <h3> 教皇列奧十一世(Leo /Leone XI)白色大理石墓龕,位于大教堂中南邊,由亞歷山大·阿加迪(AlessandroAlgardi)1650年雕塑。這位教皇在1605年在位僅有27天,不知雕像為何也如此顯貴?</h3> <h3> 這也是一位教皇的雕像,查考不出是誰。</h3> <h3> 教宗本篤十五世像(BenedictXV,1855年11月21日—1922年1月22日,原名Giacomodella Chiesa,在位期間:1914年5月3日—1922年1月22日),意大利人,是教皇國消失后的第三任教宗。</h3><h3> 初任教宗時即逢大戰爆發,本篤十五世支持教廷嚴守中立的政策,更痛斥交戰國發動毒氣戰;他在1917年提出七點和平計劃,雖然功敗垂成,仍然不屈不撓,在戰爭結束后致力于國際和解。他的七點計劃,部分內容包括在當時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中。其圣號“本篤”被認為具有仁慈和容易親近的意思,并帶有和平使者以及協調者的喻意。</h3> <h3> 地面上的標志。</h3> <h3> 教堂內的一個拱頂下的走道。左面的雕像是瑪利亞·索比埃斯基(Maria Sobieski)的紀念碑,造于18世紀,是葬于圣彼得大教堂的第三位女性,她是波蘭國王喬瓦尼二世的孫女,英王JamesStuart的妻子。</h3> <h3> 斯圖亞特紀念碑,由Antonio Canova這位新古典主義雕刻家創作,你可以明顯感到這座紀念碑與大教堂中的其他雕刻作品有所不同。這座紀念碑立于此以紀念其下方所安葬的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最后三位王室成員。</h3><h3> 紀念碑中央為詹姆斯二世(老王位覬覦者),左側是其長子查爾斯·愛德華(小王位覬覦者),右側是次子亨利·本尼迪克特,羅馬紅衣主教。</h3><h3> 1688年,英格蘭發生光榮革命,詹姆斯二世被推翻,其女兒瑪麗二世及其信奉新教的丈夫荷蘭執政奧蘭治的威廉被擁立為同朝國王。詹姆斯二世逃亡法國后,即致力于爭取法國和西班牙支持其奪回英國王位。經過長期的斗爭,英國確立了以新教思想為主體的圣公會國教制度,獨立于羅馬教廷,英國的圣公會詹姆斯二世及其后代只能流亡在國外直到絕嗣。</h3> <h3> 看這些年輕人,就像是學生摸樣,也是來參加宗教活動的,看來這宗教的信仰在西方是影響很深的。</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安县|
务川|
孟州市|
黄冈市|
邳州市|
德惠市|
阳信县|
三原县|
姜堰市|
卫辉市|
林西县|
和顺县|
武夷山市|
海南省|
铜川市|
新平|
调兵山市|
神农架林区|
迭部县|
彭泽县|
江北区|
普兰县|
榆中县|
兴海县|
屏东县|
泾源县|
西吉县|
惠州市|
孝昌县|
双城市|
新河县|
观塘区|
尖扎县|
鹤山市|
建阳市|
虎林市|
宁晋县|
都兰县|
内江市|
全南县|
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