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謹以此文紀念父輩們曾經學習和戰斗過的地方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b></h1> <h1> 全世界的軍徽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其中最光彩奪目的一枚軍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的院徽。</h1><h1>設計者:南京軍事學院教員熊福遠。院徽呈圓形(直徑約4.2cm),上方為八一軍旗、飛機,下方為鐵錨,代表軍事學院是陸、海、空三軍及各兵種合成作戰的高級指揮學院,中間是藍天、地球、中國地圖,正中是毛澤東為軍事學院題詞"努力學習,保衛國防",院徽的外圍是齒輪、麥穗,寓意解放軍是由工人和農民組成的人民軍隊。 </h1><h1> 這枚凝血鑄魂的院徽見證了革命前輩嘔心瀝血創建軍事學院的艱苦歷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實現偉大轉折的重要標志。</h1> <h3><b><br></b></h3><h3><b>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首任院長劉伯承元帥</b></h3> <h3> <b>一、周恩來運籌帷幄,把握全局,加快推進軍事學院的籌建工作</b><br>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解放軍肩負的歷史使命發生了重大變化,形勢與任務要求軍隊建設必須盡快地從初級階段走向高級階段,完成由單一軍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轉變。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屋建瓴地確立了軍隊建設的奮斗目標,要建設一支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軍,作為鞏固國防的核心力量。 <br> 周恩來既是國家總理兼外交部長,又是中央軍委副主席,負責主持軍委的日常工作。他站在全軍的高度,尤其重視創辦一所面向高級指揮員的最高軍事學府,將創辦南京軍事學院的任務提上了議事日程。他主持中央軍委會議,專門研究軍隊院校建設,正式確定了下一步院校建設的重要方針和原則:在戰爭年代創辦的學校基礎上,改建和新建適應現代戰爭條件的各類正規院校;各軍兵種要組建各級專業學校;全軍要首先創辦一所綜合性陸軍大學。從此,創建全軍最高學府的各項具體工作,就緊鑼密鼓地展開了。 周恩來在百忙之中,由始至終直接指導了南京軍事學院的具體創建工作。他多次主持研究討論,反復斟酌,集思廣益,在定地點、定編制、改名稱、確立辦學原則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上,發揮了特殊作用。關于陸軍大學的辦學地點,總參謀部曾拿出幾種方案,并會同蘇聯軍事顧問多次進行實地考察。據華東方面的情況調查,原南京國民黨辦的陸軍大學校址設備頗全,可容納3000人,現華東軍政大學駐此。同時南京附近尚有原國民黨各軍校數處,似可調整。據此,毛澤東很快批示:"同意陸大設在南京。" <br> 至于陸軍大學的創辦人,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主要領導人一致認為有著"軍神"美譽的劉伯承為最佳人選,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劉伯承為人民軍隊長遠發展,也主動要求辭去在西南的一切職務全力以赴來辦軍校。1950年10月27日,劉伯承奉毛澤東電令,日夜兼程趕到北京。 劉伯承一抵京,周恩來就召集劉伯承、陳士榘(時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等陸軍大學籌委會成員開會,共同研究辦學方針、學校編制、主要領導配備及聘請蘇聯專家、選派教員等重要問題。周恩來充分采納劉伯承等人的建議和意見,拍板定案,明確了三個方面的主要章程:(一)鑒于人民解放軍已不僅是陸軍,還組建了海、空軍,為方便學校今后增設海軍系和空軍系,將原擬陸軍大學的校名正式定為軍事學院;(二)校址暫設南京華東軍政大學所在地,待條件成熟后再遷北京;(三)以華北軍政大學和華東軍政大學各一部分干部作基礎,依靠華東軍區組織軍事學院各級機構。最后,周恩來從宏觀上為軍事學院的辦學定了基調,強調指出:搞好現代化的軍事建設和現代化的軍事學院,我們都沒有經驗。軍事學院的辦校方針,仍然是抗大的方針,要學習毛澤東軍事著作,把人民解放軍豐富的作戰、建軍經驗加以總結提高;同時不斷地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學習外國現代軍事科學,努力把這兩方面的知識傳授給全軍中高級干部。 <br> 1950年11月13日,劉伯承、陳士榘依據籌委會的會議精神,提交了《關于創辦軍事學院的意見》。當晚,周恩來就主持召開會議,請朱德、劉伯承、聶榮臻、肖克、陳士榘、肖華等人參加,逐字逐句地對《關于創辦軍事學院的意見》進行推敲修改。16日,周恩來將意見書報送毛澤東、朱德、劉少奇,說明軍事學院籌建資金100億(舊幣)已撥付50億元,建議批準這個《意見》。當天,毛澤東和朱德就批準了。毛澤東在批準方案的同時為南京軍事學院題詞"努力學習,保衛國防"。 <br> 短短五天后的11月22日,中共軍事學院臨時委員會成立。11月30日,中央軍委任命劉伯承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12月15日,劉伯承簽發軍事學院訓練大綱。軍事學院第一期四個科共計750余名學員隨即從全國四面八方奔赴南京,這些身經中國革命戰爭千錘百煉的中高級指揮員從炮火紛飛的戰場移師到全軍最高學府的殿堂,為迎接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h3><h3> 1951年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正式宣告成立,人民解放軍從此擁有了第一所最高軍事學府。 </h3><h3> </h3><h3> 圖為開國大典上毛澤東與劉伯承等在天安門城樓上。</h3> <h3>周恩來與劉伯承在天安門城樓上。</h3> <h3>1951年1月15日,劉伯承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成立大會上致辭。</h3> <h3>1951年1月15日,軍事學院開學典禮分列式。</h3> <h3>1954年4月,朱德總司令在南京軍事學院檢閱學員隊伍。</h3> <h3> 圖為1955年國慶閱兵式上,軍事學院是第一方隊,學員們邁著整齊的步伐最先走過天安門廣場。</h3> <h3>劉伯承與老帥們一起合影。(左起羅榮桓、劉伯承、林彪、葉劍英、賀龍)</h3> <p> <b>二、毛澤東提出的抗大精神與軍學精神</b> </p><p> 毛澤東十分重視和關注軍事學院的工作和發展情況,對軍事學院的成立給予了高度評價,說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重大轉變的標志之一。 </p><p>1951年春,毛澤東在南京接見軍事學院的干部時,高興地說:“延安有個清涼山,南京有個紫金山。”將軍事學院比喻延安“抗大”。</p><p> 1938年3月,在抗大成立3周年之際,毛澤東到抗大演講時提出了三句話,規定了抗大的教育方針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又給抗大題寫了八個字的校訓: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在此,言下之意是把南京的軍事學院比喻為延安的"抗大",期望軍事學院繼承"抗大"傳統,弘揚"抗大"精神,為新中國軍事教育事業辛勤耕耘、建功立業,培養出更多國防和軍隊建設需要的棟梁之材。</p><p> 劉伯承立即向全院作了傳達,并召集學院領導和教授會同志,研究落實毛澤東親自交給的編寫教材任務。在全院大會上,劉伯承要求各級干部、教員以及工作人員,以南京比延安,以學院比"抗大",以對黨和軍隊事業高度負責精神,不圖名利,一輩子忠誠黨的軍事教育事業,做為獻身于黨和軍隊教育事業的座右銘。</p><h1> </h1><p><br></p> <p>1956年,毛澤東視察南京軍事學院。左起:李銀橋、毛澤東、劉伯承、陳伯鈞、羅瑞卿、譚震林、鐘期光,</p> <h3> 1950年11月16日,毛澤東為南京軍事學院題詞:"努力學習,保衛國防",這八個大字昭示著軍院莘莘學子。</h3> <h3> 1951年2月上旬,劉伯承為給教員、學員提供學術研究平臺,決定創辦一個學術刊物《八一雜志》,并向毛澤東作了書面報告。不久,毛澤東在報告上批示:軍委準備出版一個刊物,已定名為《八一雜志》,你們的刊物就叫"軍學"好了。他還揮毫題寫了"軍學"二字。于是,“軍學”就成了軍事學院的代名詞和顯著標志。下圖為軍學雜志13期原圖</h3> <h3>1956年1月,毛澤東視察軍事學院接見,右起孫繼先、王子修、羅若瑕。<br></h3> <h3>1956年1月,毛澤東在劉伯承陪同下接見軍事學院工作人員。左起:劉伯承、陳伯鈞、韓莊、孫殿甲、郭奇、朱卿云。</h3>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h3>1958年毛澤東接見王平上將。</h3> <h3>1958年9月劉少奇委員長視察軍事學院。</h3>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b>三、劉帥傾力打造世界唯一的陸、海、空三軍及各兵種合成作戰高級指揮學院</b> <br> 南京軍事學院是解放軍培養造就軍隊高級指揮員和高級參謀人員的最高學府,直屬中央軍委領導。建院初期,設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等部門;教學和科研機構以及管理機構共設11個教授會和4個系。到1956年,發展為具有戰役、戰史、高級速成、高級函授、政治速成、基本、情報、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防化兵等12個系和戰役、戰史、政治經濟、文化外語等50個教授會的綜合性軍事學府。 <br> 1957年-1959年,以原軍事學院的戰役系為基礎,在北京建立了高等軍事學院;以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等系為基礎,分別建立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學院;以基本、情報、防化等系為基礎,改組為南京軍事學院,從此,形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中、高級的指揮學院體系。<br></h3><h3> 劉帥傾力打造的軍事學院在我軍正規化建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h3><h3> </h3><h3> 圖為劉帥在南京北極閣住處留影。</h3> <h3><b>(一)、將毛澤東軍事思想融會貫通于現代先進軍事理論之中</b> <br> 劉伯承認為,要堅持以毛澤東軍事思想為指針,繼承和發揚人民戰爭的思想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有效地總結我軍的戰爭經驗,從著眼于未來組織與指揮現代化合成軍團戰役行動的高度,來認識軍事理論的學習和實踐。我軍在長期革命戰爭中也積累了不少戰略和戰役、戰術方面的獨特經驗,要有選擇地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不照本宣科,不生搬硬套,我們不能全盤照搬國外的經驗,解放軍以人民戰爭作為戰術主導思想,國外在現代化武器裝備知識方面和組織指揮諸兵種合成軍的戰役、戰術方面有不少好的經驗,既要把國外的現代化指揮經驗拿過來,又要運用我軍人民戰爭的傳統經驗來指揮現代化戰爭。 <br> 劉伯承閱讀了大量的馬列軍事著作,涉獵了拿破侖、蘇沃洛夫、克勞塞維茨等軍事家的軍事著作,研究了羅馬戰史、日俄戰史、蘇軍二戰史等。他還學習了蘇聯紅軍正規戰術和游擊戰術以及司令部工作和野戰軍、軍區建設。 <br> 戰役學理論一直是軍事科學界的"高能物理",戰役是處于戰略和戰術之間的軍事學術,內容是研究集團軍、方面軍準備與實施合同戰役和獨立戰役的理論與實踐。幾十年前,蘇聯就對此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美國是從80年代才開始認識戰役學的重要。而我軍受蘇聯影響,50年代就開始進行戰役學的研究與教學。劉伯承為人民解放軍的戰役學理論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他親自編譯戰役學的理論教材,親自講授戰役學理論課,并組織學員集訓。1952年5月,親自給高級速成系的學員講授"集團軍進攻戰役"。為講這6個小時的課,他經過18天的日夜準備,學習毛主席軍事著作,查閱資料,反復征求意見和修改教材,結合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和未來戰爭發展趨勢,編寫出3.7萬字的講課提綱。授課那天,大禮堂里坐滿了人,華東軍區和南京地區兄弟院校的領導也來聽課。 </h3><h3></h3><h3> 劉伯承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刻闡述了集團軍現代化進攻戰役的理論原則和許多學術問題。使我軍的戰役學理論研究躋身于世界軍事學術界的前列。 </h3> 圖為劉帥親自給高級速成系學員講授《集團軍進攻戰役》一課 <h3>劉帥與彭德懷元帥在演習場上。</h3> <h3>彭帥在軍事學院。</h3> <h3>劉帥與陳毅元帥在演習場上指揮。</h3> <p><b>(二)、將星璀璨的戰役系</b> </p><p> 軍事學院相繼設立了高級速成系、上級速成系、基本系、情報系、海軍系、空軍系,而設立培養高級將領的戰役系,更是院長兼政治委員劉伯承關注的大事。 1954年1月15日,劉伯承在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干部會議上作了長篇發言。在這次會議上,劉伯承介紹了軍事學院設立戰役系的設想,計劃招收學員30到60人,主要學習政治、戰略、戰役等內容,培養適應國防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級人才。發言中,他誠懇地點出了楊得志、張愛萍、蕭克、蕭華、鄧華、李達、葉飛等10個人的名字,希望他們都能來戰役系學習。中央軍委迅速批準了他們的報告,從全軍各大單位選調52名高級干部進入戰役系學習。能夠進入戰役系學習的,都是人民軍隊大名鼎鼎的戰將。他們包括楊得志、陳錫聯、韓先楚、劉震、李天佑、張震、杜義德、吳克華、張祖諒、陳先瑞、秦基偉、曾思玉、廖漢生等。戰役系學員的年齡,多在40至50歲之間,都是軍職以上干部,經歷了長期革命戰爭的鍛煉和考驗,有著豐富的作戰指揮經驗和極高的軍政素質。1955年9月我軍首授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最高軍事學府軍事學院將官人數居全軍各大單位(正兵團以上)之首,計162位,超過當時八總部將軍的總和。戰役系52名學員都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成為我軍歷史上第一個"將軍系"。</p><p> 1957年6月下旬,戰役系進行了畢業考試。畢業是國家考試,劉伯承作為軍事學院的院長,出任國家考試委員會副主任。規定國家考試不及格者回去待業一年再來補考,還不及格,不管職務多高,一律退出現役。軍事學院戰役系52名學員經過嚴格的考試,最后準予畢業。戰役系有五名學員經毛澤東特批,才不經過國家考試恩準畢業。事后由學院教育長給全體學員傳達了有關情況。 </p><p><br></p> 圖為1957年7月5日第一期戰役系52人(其中上將5人、中將22人、少將25人)畢業典禮合影。<br><br><div>合影人員簡介如下:<br>第一排左起:<br><br>曾思玉(1911年2月2日-2012年12月31日),江西省信豐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張翼翔(1914年6月-1990年4月5日),湖南省瀏陽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郭 鵬(1906年10月-1977年7月16日),湖南省醴陵市。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李作鵬(1914年4月24日-2009年1月3日),江西省吉安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劉 震(1915年3月3日—1992年8月20日),湖北省孝昌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br><br>孫繼先(1911年—1990年),山東省曹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鐘期光(1909年-1991年),湖南省平江縣人,(時任軍院副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br><br>陳伯鈞(1910.11.26-1974.2.6),四川省達縣人,(時任軍院副院長)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br><br>楊得志(1911年1月3日—1994年10月25日),湖南省醴陵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br><br>劉 忠(1906年-2002年),福建省上杭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張 震(1914年10月5日-2015年9月3日),湖南省平江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br><br>張祖諒(1911-1961),河南省商城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匡裕民(1907年-1977年),江西省萬安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謝振華(1916.9—2011.8),江西省崇義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譚希林(1908年3月12日—1970年2月11日),湖南省長沙市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第二排左起:<br><br>賈 陶(1909年5月28日-1976年10月22日),遼寧省開原縣城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李夫克(1915年10月27日—1988年6月4日),江西省蓮花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吳克華(1913年12月7日—1987年2月13日),江西省弋陽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羅元發(1910年11月15日-2010年5月10日),福建省龍巖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劉轉連(1912—1992),湖南省茶陵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趙 俊 (1915-1994),安徽省六安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王道邦(1911年-1959年),江西省永新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肖文玖(1915年—2001年10月12日),江西省吉水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李成芳(1914年4月-1984年1月),湖北省麻城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劉永源(1913年—1998年10月1日),河北省文安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周志堅(1917年1月12日—2005年6月9日),湖北省大悟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賀晉年(1910年10月1日—2003年5月11日),陜西省子長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詹化雨(1911年-1984年12月3日),安徽省金寨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查玉升(1914年—1998年10月23日)安徽省六安市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鄧少東(1910年9月—1993年9月18日),湖北省大悟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第三排左起:<br><br>劉賢權(1915年9月27日—1992年6月15日),江西省吉安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吳富善(1911年-2003年12月31日),江西省吉安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丁 盛(1913年-1999年9月25日),江西省于都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梁仁芥(1912年-1991年11月8日),江西省吉安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賈若瑜(1915年6月20日-2016年8月13日),四川省合江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盧 勝(1911年11月5日~1997年9月23日),廣東省樂會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江燮元(1914年11月-1990年5月6日),江西省永新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秦基偉(1914年11月16日—1997年2月2日),湖北省紅安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br><br>黃新廷(1913年9月-2006年5月12日),湖北省沔陽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肖永銀(1917年6月—2002年4月),河南省新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謝 明(?-1985年4月21日),江西省于都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羅 通(1915年-2005年9月1日),江西省廬陵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黃榮海(1916年8月13日-1996年10月13日),江西省萬安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何以祥(1911年9月9日-1994年10月20日),四川省西充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李化民(1915年—2002年8月24日),甘肅省臨洮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陳 宏(1915年-2004年5月21日),安徽省金寨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肖全夫(1916年9月3日—2005年2月4日),安徽省金寨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br><br>桑子貞(時任軍事學院戰役系助理員)生于1913年,初中文化,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文家鄉桑家莊村人。1982年離休,離休前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教育長。<br><br>注:軍事學院戰役系第一期有學員52人,其中李天佑上將、陳錫聯上將、韓先楚上將、杜義德中將、陳先瑞中將、溫玉成中將、廖漢生中將和楊尚高少將等八位將軍未參加合影。<br><br>未參加合影人員簡介如下:<br><br>李天佑(1914年1月8日—1970年9月27日),廣西臨桂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br><br>陳錫聯(1915年1月4日-1999年6月10日),湖北省紅安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br><br>韓先楚(1913年2月 - 1986年10月),湖北省紅安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br><br>杜義德(1912年5月16日—2009年9月5日),湖北省黃陂區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陳先瑞(1914年-1996年1月10日),安徽省金寨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溫玉成(1915年10月-1989年10月29日),江西省興國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廖漢生(1911年11月14日—2006年10月05日),湖南省桑植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br><br>楊尚高(1908年8月—1983年1月27日),湖南省平江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圖為1957年7月5日第一期戰役系52人(其中上將5人、中將22人、少將25人)畢業典禮合影。</div> <h3><br></h3> 圖為:1957年冬,戰役系第二組畢業合影。前排左起:劉轉連、吳克華、廖漢生、羅元發、郭鵬。后排左起:匡裕民、丁盛、趙 俊、羅通、黃榮海、賈若瑜、肖永銀。 <p><br></p><p>圖為:戰役系主任楊得志上將與副主任孫繼先中將在探討戰役學理論。</p> <h3> 巍峨壯麗的大禮堂,曾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最高學府的殿堂。</h3> <h3>圖為軍事學院戰役系的將軍學員邁著整齊步伐通過大禮堂。</h3> <h3>1953年,軍院舉辦運動會拔河比賽,圖中是由老紅軍組成的“紅軍隊”<br></h3> <h3>長跑比賽。</h3> <h3> 圖為 學員參加國家考試。</h3> <h3>圖為1954年9月國家考試,監考朱德(右一)、劉伯承(右二)、主考肖克。站立考生為郭樹枋。<br></h3> <h3></h3><h3><b>(三)、組建了實力雄厚的中外師資隊伍 </b></h3><h3> 毛澤東說,辦學校,一要好校長,二要好教員。劉伯承高度重視教學隊伍的建設,他經常說,開醫院要有好醫生,開飯館要有好廚師,辦院校最要緊的是要有好教員。</h3><h3> 建院之初,在南京軍事學院的蘇軍顧問團約有30多名顧問,總顧問羅哈里斯基中將是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院長,有著豐富的軍事理論知識和二戰實戰指揮經驗。教員隊伍主要是從軍委總部及各部隊選調,從地方大專院校招收,加上原華北、華東軍大的教員,也才僅有軍事教員190名,政治教員5名,文化教員106名,這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面對軍事教員奇缺的局面,劉伯承下決心吸收原國民黨起義將領來當教員。劉伯承提出三條標準,一是有扎實的學術基礎,二是要經過專門軍校,有深入研究軍事科學的追求,三是有為革命軍隊服務的決心。在各方的努力下,軍事學院招來了數百名國民黨起義將領擔任軍事教員。這些人中,有國民黨國防廳的廳長,有師長、軍長、司令官等許多上將、中將、少將,他們大部分出自黃埔軍校和德國、日本等著名軍校,有較高的軍事、文化素養,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在抗日戰爭中歷經百戰,戰功赫赫。這批教員充實到學院戰役、戰術、戰史等15個教研室,很快開始任教。到1955年,軍事學院的教員隊伍已經達到1000多名,其中軍事教員1007名。 </h3><h3> 軍事學院開學之后,最緊迫、最困難的問題是翻譯和編寫軍事教材。劉伯承多次強調:教材是院校的"重工業",是一項基本建設,一定要下功夫編好,保證質量, "不能誤人子弟"。在這種情況下,中央軍委決定邀請20多名蘇聯軍事顧問到學院各個教學部門,帶隊的總顧問是羅哈里斯基中將,原國民黨起義將領的教員也參與編寫教材的工作。 為有效地借鑒蘇聯紅軍的作戰經驗,編寫出適合軍隊需要的軍事教材,劉伯承還發動全體學員,聯系本軍區、本部隊的戰爭經歷,開展總結和編寫戰例的活動。學員寫出了82篇戰例匯編稿,其中包括遼沈、淮海、平津大戰中的一些著名戰役,推出了《戰例匯集》一書,大大充實了教學的內容。 </h3> 圖為<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南京軍事學院的蘇軍顧問團總顧問羅哈里斯基中將是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院長,有著豐富的軍事理論知識和二戰實戰指揮經驗。</span> <br><h3></h3> <h3>圖為第二任蘇聯首席顧問蘇哈木林中將。</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圖為劉帥與鐘期光(左一),陳伯鈞(右二),蘇聯顧問伏龍芝軍事學院院長羅哈里斯基中將(右一)合影。</p> <h3>蘇聯顧問與軍院各部、各系、教授會負責人合影。</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2年,劉帥視察軍院,左起:王平、劉帥、陶勇、張震、杜平、孔從洲</span></p> <h3>劉帥與工作人員叢琪發,別克專車合影。</h3> <h3><b>(四)、為實現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b></h3><h3> 軍事學院從最初的高級速成系、上級速成系、基本系、情報系逐漸發展,1951年底成立政治系;1952年下半年成立炮兵系、裝甲兵系及函授系;1954年成立戰役系;至1956年,戰史系、化學兵系先后成立。學院成為一所既有陸軍專業,又有海空軍專業;既有軍事系、又有政治系;既有速成,又有完成;既有面授,又有函授的全軍最高綜合性軍事學府,這是軍事學院發展的鼎盛時期。全院共有學員系12個,學員累計3125人。還培養了高級兵團戰術、合同戰術和軍兵種戰役戰術等新中國第一批軍事學研究生23人。 毛澤東主席曾風趣地說:"孔子三千門徒就是軍事學院"。這些學員大都是我軍的主要高級干部,是全軍的一代棟梁。</h3><h3> 為了適應軍事科學的發展和人民解放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急需訓練大批高級、上級干部的新形勢,軍事學院黨委曾多次研究人民解放軍軍事教育體系的完善與發展問題, 1953年3月,學院向軍委建議創辦高等軍事學院,并具體起草了該院的簡要章程呈報軍委審批。</h3><h3> 1954年12月27日,劉伯承同志代表院黨委向軍委擴大會議報告,建議以軍事學院為基礎,在全軍分建六個高級指揮學院,得到軍委批準。分建學院的籌備工作,從1956年起步,在中央軍委的統一規劃部署和總部各軍兵種的參與下,以軍事學院為基礎,并具體負責籌備工作,積極準備分建全軍和各軍兵種學院。經過一系列全面深入和周密細致的思想準備、組織準備和物質準備,分建學院的任務先后完成。以軍事學院海軍系為基礎,在南京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學院;以軍事學院戰役系、戰史系為基礎,在北京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以軍事學院炮兵系為基礎,在河北宣化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院;以軍事學院裝甲兵系為基礎,在山西大同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學院;以軍事學院空軍系為基礎,在北京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學院;軍事學院剩下部分與南京總高級步校合并,在南京繼續開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擔負著培養合成軍隊中、上級指揮人員和參謀人員的任務。至此,劉伯承元帥等同志始創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發展成為全軍六所高級軍事指揮學院。</h3><h3> 1957~1959年,根據中央軍委決定,以軍事學院的原有關系為基礎,分別組建高等軍事學院、軍事學院和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等學院。高等軍事學院設在北京,其任務是:訓練全軍陸海空軍正師職以上現職軍事、政治、后勤干部,高級參謀人員及軍事理論人員。 南京軍事學院為我軍院校正規化建設摸索了經驗,樹立了榜樣,為培養我軍高素質的軍政指揮人才作出了歷史性的卓越貢獻。軍事學院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具有先進軍事科學知識的高、中級指揮員和參謀人員,編寫了大量戰略、戰役、戰術、政治、科學技術教材,包括為全軍編寫的戰役、戰術教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h3> <h3> <b>四、劉帥淚灑中南海,一代元勛隱退</b><br></h3><h3> 自1951年至1957年,劉帥經過6年多的嘔心瀝血,打造了一所頗具規模的 "東方的伏龍芝、西方的西點軍校"似的軍事學院。當時,在"全盤蘇化"的歷史條件下,學院也不例外,不但有許多蘇聯軍事人員任教官,連課程設置和教學訓練都按照蘇聯的一套。隨著反蘇修正主義和反教條主義之風一刮,有人寫信到國防部、中央軍委,反映劉伯承有修正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嚴重問題。</h3><h3>南京軍事學院的情況,引起了中央軍委的重視。國防部長彭德懷與毛澤東作了長談,在取得了毛的同意后,于1957年2月親自率領包括二名大將、三名上將在內的12人工作組,進駐學院調研。</h3><h3> 圖為1957年2月,國防部調查小組到軍事學院檢查工作。</h3> <h3> 國防部工作組調查后得出的結論報告,學院在成立6年多之后,對于結合我國我軍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仍然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在教學中的教條主義相當嚴重。最主要的表現是教學內容和我國我軍當前的實際情況不相適應。顯然,工作組對軍事學院教學的評價是錯誤的。這時,劉伯承正在北戴河養病,但他敏感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于是三次寫信給南京軍事學院黨委,觀點鮮明地表示要重視反教條主義的思想檢查。數月之后,劉伯承致信彭德懷和毛澤東,誠懇請求辭去南京軍事學院的職務。不久,中央軍委批準他的辭職,任命廖漢生中將接任院長,鐘期光上將任政委。 <br> 劉伯承主動攬過,引咎自責之舉,沒能阻止反教條主義的深入發展。1958年夏季,在北京召開了軍委擴大會議,要對軍隊工作中所謂"教條主義"、"資產階級軍事路線"展開所謂"兩條軍事路線"的斗爭,會上點名要劉帥作深刻檢討。7月10日,中南海懷仁堂座無虛席,一千多位將軍出席大會,一千多雙焦灼的眼睛盯著主席臺。當執行主席宣布"大會開始"時,會場鴉雀無聲,籠罩著肅穆沉重的氣氛。 大家看到,全軍愛戴的劉帥,由兩名醫護人員攙扶著,邁著艱難的步伐,出現在主席臺上。猛然,全場一千多位將軍,齊刷刷地起立,舉手向劉帥行了軍禮,向劉帥致敬,接著全場又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許多將軍眼里噙著眼淚。劉帥被這樣的場面感動了,他連忙舉手回敬軍禮,又連著擺手讓大家坐下來。主持會議的人也被這場面驚呆了,檢討會能出現這樣的場面,被批判者受到批判者的致敬并熱烈鼓掌?這簡直太出人意料了。這一千多位將軍的起立和掌聲,并非哪個人事先策劃,而是大家情不自禁的爆發。這掌聲和眼淚飽含著全軍將領對功高德重的劉帥衷心的愛戴,也表示他們對劉帥無端遭受批判的無限同情和無奈。年近古稀又重病在身的劉帥,在大會上一句句念著他準備好的檢討。他發言的前半部分,還是實事求是的,盡可能說明事實真相。他用大量事實說明,軍事學院的教學以毛主席軍事著作為主要的教材,古今中外的軍事著作只作為輔助參考,著重講的是我軍多年作戰的豐富經驗,并非主要講蘇軍二戰時的"十次打擊"。整個檢查中,他的檢討,既有事實求是的說明情況,也有違心的自我批判。他把所謂的"另一條軍事路線" 一肩扛了下來,把自己釘在了"教條主義" 的罪責的鐵板上,劉伯承語調低沉,中途多次哽咽著幾不成句。當他沉重地念完檢討,會場又一次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在當時的條件下,全軍絕大多數高級將領只能用這種奇特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這種不公正批判的憤怒和對他們敬愛的劉帥的同情。南京軍事學院軍事學術史教授會副主任,戰史教授會主任蔡鐵根在會上大膽地挺身而出,為劉帥鳴屈伸冤,抱打不平,話未說完,即被人連哄帶扭,被關押起來。這位紅軍時期的將軍被定為大右派,開除軍籍押解到新疆勞動改造。可想而知,當時的斗爭是多么殘酷…. <br> 發生在1958年這場頗有聲勢的大反"教條主義"和"資產階級軍事路線"的軍委擴大會議,是一次錯誤的政治斗爭,最終以劉伯承淚灑懷仁堂和淡出軍界而降下帷幕。這位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人民解放軍軍事院校的奠基人,國內外著名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竟從此離開了他澆灌無數心血的軍事學院…</h3><h3>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展開了全面地撥亂反正,全會審查和解決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h3><h3> 1986年,劉伯承以94歲高齡去世,中共中央在悼詞中明確指出他在歷史上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正式昭告天下:1958年那次反教條主義是錯誤的!這個重要結論最終解除了套在劉帥身上的政治枷鎖,也解放了當年跟他一起遭到沖擊和批判的一大批人,更重要的是,對人民解放軍這段輝煌的歷史做出了正確的評價。</h3><h3> 1987年,中央軍委紀委在《紀字1987第十五號(令)通報》中,為在“反教條主義”運動中遭受了政治迫害的同志全部徹底予以平反。</h3> <p class="ql-block"> <b>五、南京軍事學院在我軍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b></p><p class="ql-block"> 南京軍事學院自1951年成立至1969年解散,歷經十八載的風風雨雨。1951年至1957年期間,在以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關心支持下,在劉帥的直接領導下,各項工作全面展開,呈現一派大好形勢,是軍事學院發展的鼎盛時期。其重要貢獻有以下幾點:</p><p class="ql-block"> (一)、在短短的幾年之間打造了一所規模宏大的三軍及各兵種高級指揮學院,實現了我軍邁向正規化、現代化的偉大轉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我軍發展的重要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二)、真正將毛澤東軍事思想融會貫通于世界先進的軍事理論之中,大大提高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科學性和指導性,從而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使之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p><p class="ql-block"> (三)、組建了一支具有國際軍事視野的教學精英隊伍,編譯撰寫了大量適合我軍的軍事理論教材,為人民軍隊正規化教育奠定了基礎。</p><p class="ql-block"> (四)、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高級軍政人才,這些經過戰爭考驗的學員們,通過刻苦學習,德才兼備,已經完全能夠勝任軍隊中、高級的指揮工作,部分學員成為三軍及各兵種獨當一面的高級將領,牢固樹立了我軍建設的中流砥柱。 </p><p class="ql-block"> (五)、軍事學院創建的成功模式為完善和發展我軍的軍事教育體系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陸、海、空及各兵種六所高級軍事指揮學院,確保了我軍各軍兵種發展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六)、發揚、繼承 "軍學精神"是永恒的主題。軍學精神是毛澤東提出"延安抗大精神"的延續,是老一輩革命家用鮮血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要有強烈地責任感和使命感,弘揚傳承老一輩的革命傳統,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p><p class="ql-block">(七)、老一輩革命家在創建南京軍事學院中開創了先河,創造了輝煌,創造了奇跡,劉伯承元帥出色地完成了黨和人民交給他的歷史使命,無人比肩,無可超越,他們的豐功偉績將永遠銘刻在人民軍隊的心中。 </p><p class="ql-block"> 本文在編撰過程中參閱和收集了有關資料,在此,予以說明。</p><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1日于深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后記、</b></p><p class="ql-block"><b>關于南京軍事學院院徽的設計者和創作經歷</b> 圖為院徽的設計者:南京軍事學院訓練部教員熊福遠。</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熊福遠早年就讀重慶大學建筑系,具備繪畫設計專長。1951年5月1日受聘于南京軍事學院,從事訓練部文化外語教授會教員工作。1952年5月,軍事學院征求畢業證章的設計,他主動要求擔當此重任,滿懷激情地接受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為了完美體現三軍最高指揮學院的宗旨和內涵,采用毛澤東為軍事學院題詞“努力學習,保衛國防” 為主題。輔以中國地圖、八一軍旗、飛機(空軍)、鐵錨(海軍)、麥穗和齒輪(工人農民),以表明軍事學院是陸、海、空三軍合成高級指揮學院。設計成證章后報送學院政治部審批。</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52年10月1日,熊福遠正式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54年,經中央軍委批準采用軍事學院院徽。熊福遠獲軍事學院政治部干部部獎勵,獎金十萬元(相當于5個月的工資)。</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52年,院徽設計原稿圖。</p> <h3>1954年,經中央軍委批準采用的南京軍事學院院徽。</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睢宁县|
手机|
东乡族自治县|
修水县|
石景山区|
本溪市|
南雄市|
孝昌县|
临洮县|
庐江县|
略阳县|
沐川县|
松桃|
常山县|
古蔺县|
页游|
南昌市|
酉阳|
开化县|
洪泽县|
衡阳县|
肃宁县|
江都市|
明水县|
靖安县|
鄄城县|
大悟县|
怀宁县|
漳州市|
嘉善县|
长治市|
襄汾县|
永仁县|
周至县|
丰都县|
永修县|
鹰潭市|
泰和县|
长兴县|
利辛县|
黑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