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咱當過兵的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軍裝曾穿在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咱當過兵的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懂得人民養育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為保衛祖國咱流過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犧牲的汗已銘刻在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性格還是軍人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精神將永存……</p><h5 style="text-align:center;">(插曲歌詞)</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都是五十年代的轉業軍人,他們與戰友的情誼一直延續至今,深厚綿長。</p><p class="ql-block">那是一個全民擁戴解放軍,青年人擁躍參軍,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年代。</p><p class="ql-block">我從小就敬仰軍人,羨慕他們戰友間的真摯情誼。近日我與母親翻看老照片,突然想到何不用電子書的形式記錄下這些老照片,以便大家收藏閱讀,所以就有了此篇。</p><p class="ql-block">崢嶸歲月建功勛,父輩軍魂勵后人。</p><p class="ql-block">獻給我的父輩軍人。</p><p class="ql-block">獻給八一,</p><p class="ql-block">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1周年。</p><p class="ql-block">獻給十一,</p><p class="ql-block">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9周年。</p><p class="ql-block"><b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小塵 2018.8.)</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這些證件是父輩紅色歷程記載的一個個節點,是那一代人奮斗一生的見證。</p><h5 style="text-align:center;">(證件擁有人:陳登邑 照片提供:小塵)</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前排: 王真愉、李斐然、蔡小蘇、梁英亞、馮泉樂</p><p class="ql-block">后排: 張仕仁、陳登邑、譚翔、杜灼慶、衛治材、鄒敏翔、鞠仁洪、張嫻、吳善權、馮錫雅等</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念 戰 友</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這張18人的照片中,有16人是戰友,我們50年代初一同在汕尾和河南信陽為祖國盡義務,貢獻青春,駐守邊防。后來相繼轉業到地方在不同崗位任職。大伙雖有眷戀之心,也難見面。經過努力,終于在1985年3月3日實現了。由吳善權組織到泮溪酒家聚會,久別重逢,那熱鬧高興勁,十足百鳥歸巢。陳登邑即興作打油詩一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寒風細雨三月三,泮溪茶舫喜聚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短者不見五七日,長者離別卅年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細看兩鬢憶前容,四手齊握認戰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相問別來可無恙,更懷各地諸故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歡聲笑語猶當年,那是皆過五十壽,</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都說聚會當多舉,秋日共嘗羅浮秀。</span></p><p class="ql-block">至今又過卅秋,尚未共嘗羅浮秀,看來機會已沒有,眾友已故七八九,健在的也年事已高,步伐艱難不便行走,惟有通訊常聯系,祝愿老戰友身體無恙樂無憂。</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文:梁英亞)</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陳登邑(1923.10~2012.3)</p><p class="ql-block">解放前參加地下工作,1950年4月參軍,廣東省公安干部學校結業,歷任廣東邊防四分局公安76團工作員、參謀,中南公安司令部、廣東軍區司令部參謀。1958年6月轉業到廣州文化系統工作,1986年離休。一生榮立三等功3次(部隊2次,地方1次)。</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亞 )</h5> <p class="ql-block">梁英亞(1929.12~ )</p><p class="ql-block">1950年1月參軍,1950.7在廣東省公安干校結業后赴汕尾邊防四分局,后隨編到邊防36團、公安76團從事財務工作。1954年轉業到廣州市商業系統工作至退休。(照片提供:梁英亞 )</p> <p class="ql-block">廣州剛解放,我媽媽讓我上廣州找姑姑,媽媽賣掉家里僅有的一頭豬湊錢給我做路費,她把錢藏在一條布帶里捆綁在我的腰間,我和幾個同鄉從信宜步行上廣州,走了好幾天才到,在姑姑的引領下報名參軍。</p><p class="ql-block">當時20歲,沒出過家鄉,啥也不懂,連電燈開關都不會用。(梁英亞口述 小塵筆錄)</p><h5>【小塵: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妹從此蛻變成為一名革命軍人國家干部。每次回憶到這里,母親都非常感慨不禁落淚,既懷念,更感恩。】</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王真愉(1934.10~ )</span></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參軍,1950.7在廣東省公安干校結業后赴汕頭邊防21團,后隨編到汕尾公安76團,一直在政治處工作。1954年轉業到廣州市商業系統工作。(照片提供、手記: 王真愉)</p> <p class="ql-block">廣州一解放,我發現經常在我家聚會的人都不來了,他們是廣州的地下工作者,我表哥是其中一員。那時他們開會我睇風,有時還幫忙送信。</p><p class="ql-block">一天表哥回家見我無所事事,問:你為何不去工作?我傻傻地:我不是還一樣嗎?表哥說你去參軍吧。</p><p class="ql-block">我還小才15歲,我想上學。當看到公安干校招生我就跑去報名,招生年齡要求18歲,填表時我填了18歲。面試官看著我問:你有18嗎?才70斤,頂多就14歲,我不敢出聲,面試官說:好吧,收你了。把年齡改寫成14歲,其實我當時是15歲。面試官后來是我的中隊長。 </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王真愉口述 小塵筆錄)</h5> <p class="ql-block">我們團在汕頭距離臺灣較近,所以天天都是一級備戰,每天敵人的飛機不分日夜都搔擾掃射,我們每天警報六、七次是平常事,汕頭港是深水港,白天不敢讓外國船(有些是一萬噸的,有的小一點)進港,要到晚上才能進港,檢查封船上的電臺,武器,然后才能檢查進境人員和物件,沒有問題才發入境通行證。</p><p class="ql-block">我們每晚都要打好背包隨時準備作戰,我在政治處搞內勤和保管檔案,當時組織和我談話,要是丟了檔案是要殺頭的,所以我每晚睡前都把檔案和印章等打好背包,一有情況我就丟棄自己的東西,背起檔案印章等就走,從來沒有睡過安穩覺,敵機來了我們跑上五樓天臺用機槍打飛機,射程不夠高,根本打不到的。</p><p class="ql-block">我們是很疲勞,我曾試過口里含著一口飯就睡著了,等到炊事員來收抬才把我叫醒。</p><p class="ql-block">我們下連隊有時會見到美帝的第七艦隊的航母,白天我們是不準外國船進入我國港口的,怕被敵機炸掉,就是在外海也不安全,記得52年上半年,英國萬噸巨輪教人號就是在外海,被敵機炸沉的,當年萬噸輪船已經是很大的了。(撰文:王真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馮泉樂(1933.5~ )</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參軍,1950年7月在省公安干部學校結業后,參與組建汕尾邊防四分局,曾任公安76團干部處書記、中南軍區公安司令部及省軍區軍械處助理員,榮立三等功二次,1957年出席全軍軍械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喜獲以毛主席為首的中央領導同志接見和合影。</p><p class="ql-block">1963年轉業地方,先后在廣東省水產及農機系統工作。1989年獲評為廣東省機械廳、省政府直屬機關優秀黨務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手記:馮泉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吳善權(1930.3~1988.6)</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參軍,畢業于中山大學法律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曾在中南軍區公安十師七十六團任參謀,廣東省軍區司令部、廣州警備區等工作。七十年代轉業地方,曾任廣州市科委副主任,市科協專職副主席、黨組書記,廣東省科協書記處書記、常委,直至病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提供: 梁英亞 文:蔡小蘇)</span></p> <p class="ql-block">蔡小蘇(1934.5~ )</p><p class="ql-block">1951年8月參軍,中南軍區公安十師邊防三十六團,轉業后到廣州市電信局擔任話務員、譯電員、人事干部等工作,1989年退休。</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蔡小蘇)</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王少卿(1932年~ )</p><p class="ql-block">1948年參加地下工作,1949年入黨,1950年在海豐縣公安局工作,1950年底調邊防局調研股任偵察員、內勤,后歸編36團、公安76團任文化教員等職,1952年榮立三等功。1953年轉業,1989年7月離休。</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王少卿)</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時任汕尾邊防四分局調研股長苗海波和夫人任芙蓉</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 王少卿)</h5> <h3>陳穗蘇、林振介</h3><h3> 轉業到新疆奇臺縣醫院工作。兩人已故。</h3><h5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亞 )</h5> <p class="ql-block">江伯強(1927~ )</p><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參軍,廣東省公安干部學校結業,曾任廣東邊防四分局、公安76團參謀,1954年初調到25團(惠來縣),當年因身體原因轉業到三水縣糧食局工作,1958年調回廣州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建國當年志從戎 戍邊守島滅匪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荒漠邊陲存隱患 組建民兵堵漏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頑疾催我轉業去 弱軀又逢文革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盼來改革開放日 已是黃昏夕陽紅<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h5 style="text-align:center;">江伯強 寫于2016年8月18日 </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江詠川、梁英亞 文:江伯強)</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呂杏培(1935.11~ )</p><p class="ql-block">1950年12月參軍,1960年轉業到新疆</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手記:呂杏培)</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張艷輝(1936.12~ )</p><p class="ql-block"> 1948年8月參軍。1952年由邊防21團轉編入公安76團衛生隊工作,后相繼在廣州部隊大醫院任護士長、醫生,1988年在武警醫院離休。</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文: 馮泉樂)</h5> <h3>吳 彬(1932~ )1949年參軍,1951年到汕頭邊防21團,后隨部隊轉編到公安76團,1954年調廣東省軍區司令部訓練處任參謀,后調佛山軍分區,直任至副參謀長離休。<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文: 馮泉樂)</h5> <p class="ql-block">唐劍云(1927.4~ )</p><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參軍。1950年7月在廣東省公安干部學校結業,分配組建汕尾邊防四分局,任調研股內勤。1951年隨編先后轉歸邊防36團、公安76團、公安九師。1954年6月轉業,后到潮州市食品公司工作。</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 王少卿 文: 馮泉樂)</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左圖:鄞絳琴 (1934.12~ )</p><p class="ql-block"> 1951年1月參軍,汕尾邊防四分局、邊防36團秘書股及公安76團文書,公安九師文工團團員。1955年5月轉業到遼寧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工作。</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亞 撰文:馮泉樂)</h5><p class="ql-block">右圖:李斐然(已故)</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王真愉)</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鄒敏翔 (1927.7~1987.12)</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參軍,1950年7月在廣東省公安干部學校學習結業后,參與組建汕頭邊防二分局。后隨編先后在邊防21團、公安76團、公安九師歷任參謀。1958年轉業到博羅縣,曾任農場生產科長、公社副社長、縣二輕局副局長。</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鄒沁斌 文:馮泉樂)</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梁樹廉(1927.8~2017.7)</p><p class="ql-block">系廣東省新興縣天堂鎮內洞連塘村人,1947年9月就讀于私立珠海大學法商學院,二年后棄學從軍,于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并在廣東省公安干部學校學習,1950年7月結業參與組建邊防,曾任汕尾邊防四分局,邊防36團、公安76團情報股偵察員、見習情報參謀、公安九師參謀職務。1954年在對敵斗爭中成績突出,受到師領導及汕頭市武裝部的獎勵及嘉獎,1955年11月轉業到廣東省澄海縣、汕頭市銀行系統工作,曾獲得“金融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提供、撰文: 梁卓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h3>下圖:黃群(已故) 1949年在惠陽專署公安處工作,1950年調汕尾邊防四分局檢查股、邊防36團情報股、公安九師情報科任參謀。</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撰文:馮泉樂)</h5><h3></h3> <h3>麥伯強(1934~ )</h3><h3> 1949年12月參軍,在廣東省公安干部學校學習結業后,于1950年7月參與創建邊防,經英語培訓,是汕尾邊防檢查站的對外英語翻譯,后轉業在華南農業大學任教。</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撰文:馮泉樂)</h5> <h3>李華(原名李漢堅,1928.10~)</h3><h3> 1949年9月參加工作,1951年任邊防第六分局靖海派出所所長,1952年任邊防36團司令部情報股見習參謀、公安9師27團司令部情報股參謀,1954年轉業到廣東省林業廳人事科工作,1959年10月調從化縣流溪河林場工作,1980年調廣州拖拉機制造廠任工會主席,1986年退休。</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王真愉 文:李華)</h5> <h3>曾鼎新(1933.11~ )</h3><h3> 1950年1月參軍。在廣東省公安干部學校學習結業后,1950年7月分配到省邊防總局總務科工作。1952年起,先后在邊防21團、公安76團、中南軍區公安部隊后勤部、廣州警備區任財務助理員。1963年轉地方,在廣州市自來水公司工作。<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撰文:曾鼎新)</h5> <h3>張方元(1934.5~ )</h3><h3> 1950年1月參軍,1950年7月廣東省公安干部學校結業后,參與組建汕尾邊防四分局,后隨編入邊防36團、公安76團任文化教員等職。1956年2月轉業至廣州市水電設計院工作。<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文: 馮泉樂)</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76團政治處單奎協理員<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王少卿)</h5> <p class="ql-block">姚楨時(1929~ 2014.11 )</p><p class="ql-block">1947年參軍,歷任團、師、軍、大軍區參謀、科長、處長、軍分區參謀長等職。在部隊離休后研究書法和攝影,頗有成就。(網絡資料)</p><p class="ql-block">【小塵:姚叔叔是我父親陳登邑1954至1958年在中南公安司令部和廣東軍區司令部時的戰友,他后來調到湖南軍區,離休后定居長沙。我父親與姚叔叔保持通信數十年,戰友情誼深厚。】(照片提供:梁英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王強,平海派出所長。已故。</p><p class="ql-block">邵仁遠,邊防四分局政工股長,1952年底改編為公安76團后任組織股長。</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馮泉樂)</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 王少卿)</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廣東省公安干部學校的創立及學習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廣州剛解放,解放戰爭已近尾聲,但鞏固新政權還面臨著內外的重大壓力和挑戰。形勢的快速發展,急需培養一批新型的干部隊伍。于時,廣東省公安干部學校在省公安廳的直接領導下,于1949年11月開始招生,而各地的在學青年,懷著對革命的向往和激情,迅速投向她的懷抱。我是其中之一,當時一起離開市一職校的還有曾鼎新、麥伯強、衛治材等同學。入校后我編入二中隊四小隊。</p><p class="ql-block">省公安干部學校校址起初在大南路,在“三三”轟炸前后離開市區,遷至黃花崗,校舍是幾棟臨建的大型杉皮房,一切都很簡單,入學后除供集體膳食和服裝外,每月還有一萬舊幣(相當現時的一元)的津貼費。課程以《改造我們的學習》、《社會發展史》、《革命人生觀》等政治課為主,兼有關于隱蔽斗爭的特點和手段等業務課,初入革命學校,氣象一新,盡管生活艱苦,但情緒高漲,關系融洽。每當全校集中上課前,各中隊分別齊唱革命歌曲,此起彼伏越唱越有勁,相互挑戰,這是當時唯一的文娛生活了。由于軍事化管理,一切都很有規律,按時作息,大地就是飯桌,大家圍著兩盤菜,一聲“開動”,風卷殘云,吃得也歡。</p><p class="ql-block">到了1950年7月,鑒于組建邊防需要,學員提前結業,與野戰軍抽調下來的老干部定向編組。不久就開赴汕尾,結束了學員生活。記得當時從廣州出發,乘坐載貨的大汽車(沒有坐位),途經惠州,在惠州公安局接收槍支、彈藥裝備,繼續前行,到海豐鲘門,改乘船到汕尾,一路浩浩蕩蕩,又初見大海,很高興!</p><p class="ql-block">當時我們到汕尾大約有106人。汕尾是個漁港,鎮內只有幾條街道,但民風比較純潔,面對寬廣的沙灘,眺望對岸新港,白浪濤濤,漁船穿梭,漁市興旺,這一派情景,使人心曠神怡,邊防局的初建,一切從零開始,自然有艱辛,也有歡樂。</p><h5 style="text-align:center;">(撰文: 馮泉樂)</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很珍貴。組建邊防局初期條件很差,包括局長在內,從汕尾到沿海各點,如東面的陸豐甲子、碣石、遮浪,西面的惠陽平海、媽宮各所在派出所、部隊檢查工作,都是騎自行車,有時要騎行百多公里都是家常便飯。</p><p class="ql-block">圖中右起:陳福明局長、秘書股長翟安久、警衛股長孫華南。</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亞 撰文:馮泉樂)</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調研(情報)股長 苗海波</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 王少卿)</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汕尾邊防四分局組建初期及后來改編(1950.7—1953.1):</span></p><p class="ql-block">汕尾邊防四分局隸屬廣東省邊防總局(廣州),防區東起陸豐甲子、西至惠陽平海、海岸正面寬度約300余公里,分局下設甲子、碣石、遮浪、媽宮、平海五個派出所,作為邊防管理的派出機構,汕尾作為出入口岸,設邊防檢查站。</p><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邊境情況復雜,偷渡走私案件常發。加上朝鮮戰爭爆發后,沿海美艦活動頻繁,形勢緊張,同志們常常日以繼夜堅守崗位,忠誠負責,一切以完成任務為重,很少考慮個人得失。有神秘色彩的情報股,常便衣出行,在復雜人群中建立“耳目”,掌握敵情社情動態。</p><p class="ql-block">梁樹廉同志(外號“胡須佬”),就是當時活躍在一線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當時出行到沿海各所點檢查工作,自行車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包括局長有內,騎行百多公里是家常便飯,局長也只有一名警衛員跟隨而已。</p><p class="ql-block">秘書股初期,起草文件、總結報告的撰寫,主筆是趙克誠同志,趙調離后,由我接手。當時真是丈八金剛,壓力很大。那時我還未滿20歲,無斗爭經驗,文字功夫也很浮淺。但部隊沒有價錢可講,只能逐步適應,盡力而為,所以,每當寫稿,我只有廢寢忘餐加班加點。</p><p class="ql-block">在汕尾期間,我們曾利用節假日,步行數十公里到海豐縣城,參觀革命舊址“紅場”,拜訪革命烈士彭湃的母親,接受一次革命傳統教育。</p><p class="ql-block">1951年秋,邊防局改歸部隊建制,番號為邊防36團,為適應這一轉變,機關干部都經常到鳳山下操練,留下不少足跡和汗水。</p><p class="ql-block">1952年夏,汕頭邊防21團調汕尾與36團合并成立公安76團隸屬公安10師。團長劉凱,政委梁冀。 (撰文: 馮泉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鄧學夫與楊立楠(站立者)于汕尾海邊</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 王少卿)</h5> 蔡小蘇、徐雄發等1953年初于汕尾。<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蔡小蘇)</h5> <h5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亞 )</h5> <p class="ql-block">上圖是當時公安76團干部處全體干部合照,前排:馮泉樂、左鼎森(處長)、王翼民。后排:劉玉山、成完媛。拍攝于1953年冬河南信陽。</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馮泉樂)</h5> <p class="ql-block">這是1953年“八一”節,當時我們部隊駐河南省信陽市,戰友們趁放假,特地到河南與湖北交界的雞公山旅游,在山上拍了這張照片。其中有馮泉樂、蔡小蘇、王少卿、張育新、陳登邑、江伯強、徐雄發、王文志、何恩鳳等同志。</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馮泉樂)</h5> <h3>江伯強、吳善權、衛治材、陳登邑等1953年于信陽。<br></h3><h5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亞 )</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駐信陽概況(1953.1—1954.1):</span></p><p class="ql-block">1953年元旦,我們告別汕尾這個漁港城鎮,調防到河南信陽。</p><p class="ql-block">汕尾,作為我們革命工作的起點,在兩年半的工作中,經歷風風雨雨,一旦離去,自然有許多不舍,臨別依依。</p><p class="ql-block">行軍路線第一天,從汕尾步行至海豐,接連幾天沿廣汕公路步行到樟木頭,在那里等候乘火車北上。當時,目的地在哪?我們都不清楚。北上的專列是鐵皮火車廂,在車廂地面鋪些稻草就地休息睡覺。車到武昌,那時過長江還是擺渡,過江后,列車繼續北上,到河南信陽市,終于停下來了。那時已近春節,天氣比較寒冷,幸而后勤為我們準備了厚棉衣,溫飽不成問題。除少數北方人外,我們大部分是南方人,對這種環境的變化,還算適應,不為離鄉別井惆悵,這大概是政治工作起了作用吧。</p><p class="ql-block">部隊在信陽的主要任務是看管勞改人員修建南灣水庫,水庫是根治淮河水患的一個大型配套水利工程,動用民工眾多,其中有一部分勞改人員,團部入駐一個大宅院,幾棟瓦房,冬天燒煤取暖,每個房間都有一個煤爐,煤氣通過管道引出室外。</p><p class="ql-block">下雪后,房檐上垂掛著冰凌,對南方人來說倒是很別致有趣的風景。暖氣使空氣變得干燥,廣東人怕“熱氣”,所以,每當有人回廣東出差,都托購“王老吉”涼茶。市內馬路多數是黑泥土路,每遇到雨雪天,泥濘路滑,同志們戲稱它為“芝麻糊路”。</p><p class="ql-block">那時物價比較便宜,燒雞1元1只,雞蛋1角6只,當時我們排級干部每月有津貼費26元,還是很見用的。由于一向節省,所以每月仍有剩余,在生活上也有所改善,每周假日包餃子一次,我曾一餐吃了33個,可見當時胃口!</p><p class="ql-block">6月,我被吸收為預備黨員,進行了入黨宣誓,至今已65周年了,在工作中,特別是處于歷史的關鍵時刻,我都緊記黨員的義務和責任,做好榜樣,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1954年1月,部隊又奉命南返海陸豐一帶,并入公安9師,公安76團番號取消。干部除了個別提干調離外,所有部隊指戰員分乘專列南下。</p><p class="ql-block">我同吳善權兩人一起到中南軍區公安司令部報到,分別安排在軍械處和訓練處工作。當時我們在招待所同住一室,當部隊專列抵達廣州黃沙車站時,我倆一起前往慰問,真是一別不知何日見,戰友之情實難忘。 (撰文: 馮泉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h3>1954年陳登邑姚楨時等攝于嶺南中山大學</h3><h5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亞 )</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 鄒沁斌)</h5><h5> 小塵: 謝謝鄒敏翔叔叔之女鄒沁斌提供的老照片,那時我媽媽應該是剛轉業到廣州,我媽媽可是六十四年后第一次見此照片,太珍貴了。至于照片里有誰?考眼力哦,猜猜看! ??</h5><p class="ql-block"> </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 王真愉)</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 王少卿)</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梁英亞 )</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梁英亞 )</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邊防36團情報股的戰友</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 李華)</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戰 友 情 深 ??</h1> <p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照片提供:梁英亞 )</span></h3> <h5>1953年陳登邑、張育新、鄒敏翔于武漢黃鶴樓</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 梁英亞)</h5> <h1><br></h1><h1>大事記:</h1><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廣東省公安干部學校在廣州創立并招生。</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至1950年7月,首批學員提前結業。</p><p class="ql-block">1950年7月,106名包括從野戰軍抽調的老干部和公安干校結業的學員到達汕尾,組建邊防四分局(隸屬于廣東省邊防總局)。其中女兵20多人。</p><p class="ql-block">當時邊防四分局的領導干部主要從野戰軍調來,局長陳福明是久經沙場的長征干部,副局長宋云舟是公安業務的內行,還有秘書股長翟安久、政工股長邵仁遠、警衛股長孫華南、調研(情報)股長苗海波、總務股長孫殿元、財務股長劉云升、派出所長王強、王宗林、鞠仁洪、林振介等同志都是斗爭經驗豐富的干部。</p><p class="ql-block"> 各部門的工作骨干則由公安干校的學員擔任。</p><p class="ql-block"> 1951年初,又招收了汕尾當地一百多名青年參軍,編為六個分隊進行四個月的培訓,之后充實各部門工作。</p><p class="ql-block"> 1951秋,邊防局改歸部隊編制,番號為邊防36團。</p><p class="ql-block"> 1952年夏,汕頭邊防21團調汕尾與36團合并成立公安76團隸屬公安10師。團長劉凱,政委梁冀,參謀長張永泰,政治處主任范萬田,干部處長左鼎森,軍務股長張育新,衛生隊長王文志。</p><p class="ql-block"> 1953年1 月,部隊調防到河南信陽。</p><p class="ql-block"> 1954年1月,部隊又調回海陸豐一帶,并入公安9師,公安76團番號取消。 朝夕相處四年多的戰友,有的調到中南軍區公安司令部報到(陳登邑、吳善權、馮泉樂等),有的安排轉業地方(當時精簡女兵,所以,女兵多在1954年轉業),大部分戰友則隨部隊往海陸豐駐守南疆。</p><p class="ql-block">至此,這批同時期參軍入伍的戰友,各自在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不同崗位上發光發熱。他們的戰友情誼一直沿續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小塵根據馮泉樂、王真愉、梁英亞、江伯強、王少卿記敘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3><font color="#01010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馮泉樂手記</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font></h3> <h3> 1955年冬馮泉樂與王少卿于北京。</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 王少卿)</h5> <h3> 這張大約在“文革”后的七十年代在越秀公園相聚時拍攝的。左起:馮泉樂、吳善權、蔡小蘇、衛治材、徐雄發、王真愉、潘遠弛。<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撰文:馮泉樂)</h5> <h3> 左至右:馮泉樂、張艷輝、何恩鳳、譚 翔、王少卿、王真愉、盧冠昌、梁濟德、王文志 1979年留影于麓湖公園曲玉橋。</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馮泉樂)</h5> <h3>吳善權、蔡小蘇夫婦(1980年于廣州植物園)<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蔡小蘇)</h5> <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迎新春,笑逐顏開喜氣洋!</p><p class="ql-block"> 陳登邑、梁英亞、曾鼎新、吳善權、王真愉、梁濟德、馮泉樂 于1986年春節。</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馮泉樂)</h5> <h3> 照片攝于1985.3.3泮溪大聚會。圖中的五位戰友,從左至右:譚翔、陳登邑、鞠仁洪、鄒敏翔、吳善權,已先后離去,令人不勝唏噓!</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撰文:馮泉樂)</h5> <h3> 左至右:蔡小蘇、吳善權、王真愉、梁濟德、王少卿、陳登邑、馮泉樂 1987年于市科協家屬樓,這些是經常聯系的戰友。<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撰文:馮泉樂)</h5>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陳登邑、鄒敏翔手記</h3></font></h3> <p class="ql-block">這是2000.2.18春節的團拜會上,戰友大家庭的合照。居中戴帽穿白色衣服的是當年76團的老政委梁冀同志,他的風清氣正,平易近人,感染了我們每一個戰友,他的家庭也為我們樹立了榜樣!(照片提供、撰文:馮泉樂)</p><p class="ql-block"><br></p> <h5>前排有:張艷輝、何恩鳳、張旭波、羅琴佩、王少卿、蔡小蘇、黃玉豪、王真愉、梁英亞</h5><h5>中排有:麥伯強、衛治材、王文志、趙德生、梁冀、曾鼎新</h5><h5>后排有:劉錫疇、李祖旋、江伯強、陳登邑、徐雄發、馮泉樂</h5><h3>請打橫手機觀看大圖:<br></h3> <p class="ql-block">這是公安76團老政委梁冀和我們的政治指導員張旭波同志。</p><p class="ql-block">現在,他們已年過九旬,而身體還相當健康。祝愿他們健康長壽!</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馮泉樂)</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多年春節,老戰友都會相約向老領導梁政委拜年。八年前的春節,我和吳彬夫婦、張艷輝夫婦、王文志夫婦向梁政委夫婦拜年,老政委設宴款待。后立者(右邊第二人起:大女兒梁陸英,二女兒梁陸新及女婿,兒子梁陸林),在信陽的時候,他們還是孩子,現在都已退休,不覺時間已過了幾十年了。</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馮泉樂)</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h3>下圖前排左起:孫華南、陳登邑
后排左起:梁英亞、張嫻、陳穗蘇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梁英亞 )</h5></h3> <h3> 上兩張照片是1990年9月戰友在東湖相聚時合影。其中: 馮泉樂、陳登邑、衛治材、梁濟德、張仕仁、王少卿、陳穗蘇、李斐然、張嫻、黃玉豪、王真愉、蔡小蘇、張艷輝等。</h3><h3> 下圖五人照中(左至右)馮泉樂、陳登邑、梁濟德、張仕仁、衛治材。遺憾的是,后四個人都先后走了。<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撰文:馮泉樂)</h5> <h3>1991.3 鄞絳琴由沈陽南歸,戰友合影于蘭圃和東方賓館。其中有: 鄞絳琴、何恩鳳、蔡小蘇、王文志、王少卿、梁英亞、王真愉、張艷輝、陳增、陳登邑、馮泉樂等。</h3><h5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馮泉樂、梁英亞 )</h5> 上面兩張照片是1992.1.15 戰友相聚于廣州市老干活動中心。<div><h3> 其中有: 張旭波、馮泉樂、張艷輝、何恩鳳、黃玉豪、杜志英、王少卿、羅琴佩、梁英亞、王真愉、李斐然、陳增、曾鼎新、張嫻、蘇超謙、江伯強、譚翔、王文志、陳登邑等。</h3><h3> 前排中間那小女孩是我的女兒,原來她比我還早認識這些前輩們,還有合照。</h3><div><p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 梁英亞 文: 小塵 )<br></h3></div></div> <h3>上面三張照片是1994.1.8原76團部分戰友相聚于云山酒店時拍攝的。</h3><h3>四人照: 高振華、吳彬、馮泉樂、陳登邑</h3><h3>中圖: 陳增、陳登邑、馮泉樂、衛治材、梁濟德、劉錫疇、吳彬</h3><h3>下圖: 蔡小蘇、羅琴佩、王少卿、梁英亞、王真愉。</h3><h5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亞 )</h5> <h3>1997.12 梁冀、張旭波、王真愉、蔡小蘇、江伯強、衛治材、陳登邑、梁英亞、馮泉樂、何恩鳳、張艷輝、梁濟德、羅琴佩、陳增、王文志、吳彬、趙德生等戰友相聚于黃華路白玉蘭餐廳。</h3><h5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亞 )</h5> <h3> 廣東省公安干部學校幾經更名、合并,現改為廣東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1999年11月校慶,我們承邀參加50周年盛典。
廣東省公安干部學校成立于1949年11月,同年12月招收學員,我們這班老戰友大多是建校第一期學員,歷經7個多月的緊張培訓學習,于1950年7月提前畢業趕赴組建邊防局,就此誕生了我國第一代邊防干部。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撰文:馮泉樂)</h5> <h3>戰友中轉業到沈陽的鄞絳琴同志,一個廣東人,在東北度過了大半生,但仍經常懷念在邊防工作的歲月及戰友們,退休后曾多次回來與戰友歡聚。以上四張照片,記錄了1998年同她一起到佛山探望戰友吳彬、丘德良的情景。<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撰文:馮泉樂)</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 梁英亞)</h5> <h3>原公安76團劉團長的四個女兒(中排4位)1999年4月從西安來廣州探望父輩戰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 梁英亞)</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 梁英亞)</h5> <h3>我父親陳登邑離休以后迷上了竹刻藝術,刻竹20多年。竹筒竹片承載著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是他晚年的最癡和最愛。</h3><h3> 姚叔叔喜愛書法篆刻和攝影,他倆情趣相投經常切磋交流。</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撰文:小塵)</h5> <h3>我父親與戰友多年保持著書信聯系,他把戰友的書信訂裝成冊,完好保存。他與戰友的情誼之深厚可見一斑。</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撰文:小塵)</h5> <p class="ql-block">印章是我父親陳登邑1997年雕刻贈予江伯強叔叔的,他一直珍藏著。今天我特意去拍照下來。 (小塵 2018.10.9)</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江伯強 于2018.10.9 (小塵拍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汕尾是我們工作的第一站,我們這批公安干校學員滿腔熱血隨同野戰軍抽調下來的老干部,協力創建了邊防四分局,守護著國門,在那難忘的戰斗歲月中,我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2007年,馮泉樂、王真愉、蔡小蘇和徐雄發四人代表在穂老戰友,帶著深情厚誼重訪汕尾,并看望留居在那里的老戰友呂杏培、吳偉強和鐘家靄等。</p><p class="ql-block">隨拍的幾張照片,下圖攝于汕尾鳳山下,這是我們當年經常操練的地方,足跡已深埋泥土,唯有石碑作證!</p><p class="ql-block">在汕尾幾天,我們受到當地老戰友呂杏培熱情周到的接待,還參觀了市容新貌,最后承載著戰友款款深情,依依惜別。</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馮泉樂)</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汕尾行之后,我同黎老師及王真愉又在汕頭拜訪了梁樹亷戰友,再次相見,感覺老戰友雖已蒼老了許多,但依然還保留著是當年“胡須佬”的士氣,戰友重逢,內心的喜悅難以言表!</p><p class="ql-block">2017年7月,突接其子女發來的噩耗,老梁走了。唉!又一位戰友離去,沒想到這照片竟成了永恒的回憶……</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馮泉樂)</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2007.9.22 已故老戰友鄒敏翔的兒女來廣州探望父輩戰友。</p><p class="ql-block">左起:梁濟德、余同意、梁英亞、鄒沁斌、陳登邑、黎老師、王真愉、鄒偉斌、蔡小蘇、馮泉樂</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亞 )</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下圖左起:馮泉樂、黎老師、曾鼎新、王真愉、梁濟德、余同意、徐雄發、王少卿、張方元、梁英亞、蔡小蘇、杜志英(2014.12.23)</p> <p class="ql-block">上圖左起:梁濟德、梁英亞、徐雄發、王真愉、曾鼎新、杜志英、張方元、蔡小蘇、馮泉樂(2014.12.23)</p> <p class="ql-block"> 前:王真愉、蔡小蘇、梁英亞</p><p class="ql-block"> 后:曾鼎新 (2018.7)</p> <h3> 呂杏培 2018.7.27拍攝于汕尾家中。</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呂杏培)</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李華與家人近照</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李華)</h5> <p class="ql-block"> 馮泉樂、張艷輝、何恩鳳近照。她倆當時是團里的衛生員,一直干到在武警當醫生,后以正團級離休。</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馮泉樂)</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梁英亞、馮泉樂、小塵(本文編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十高齡的老兵腰挺直步堅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二、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當過兵的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性格還是軍人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精神將永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h1><br></h1><h1>后記:</h1><p class="ql-block">這支新中國成立后廣東省第一支邊防公安部隊鑄造了一批熱血戰士,雖是和平時期,他們滿腔熱忱為國奉獻,勇建功勛。</p><p class="ql-block">六十八年過去,當年的英姿颯爽玉樹臨風,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他們當中不少人已故去,健在的最小也是八O后了。雖然他們留下了照片,但照片的故事呢?搶救記憶,是此篇初衷。</p><p class="ql-block">衷心感謝老前輩們的鼎力支持,感謝梁英亞、王真愉、馮泉樂、蔡小蘇、呂杏培、王少卿、江伯強、曾鼎新、張方元等前輩提供珍貴的老照片和文字。特別是馮泉樂叔叔利用微信提供了大量的照片和文字,行動迅速與時俱進不落后。匯編順利而快速,從萌發想法到擬出初稿僅用了一個星期,當過兵的就是不一樣。超贊!</p><p class="ql-block">匯編同時亦得到老戰友后代的支持幫助,十分感謝他們。</p><p class="ql-block">藉此深切緬懷已去世的老前輩。</p><p class="ql-block">衷心祝福健在的前輩們健康快樂,幸福延年。</p><p class="ql-block">此篇初稿8.1在網上發出后,收到李耀波先生贈“軍魂”墨寶圖片,用于本文題圖恰如其分,他1975年參軍于五十五軍參戰部隊。謝謝他,愿軍魂代代相傳。</p><p class="ql-block">經過無數次的補充和修改,匯集軍旅老照片90多張,后續友情照片60多張,手稿照片若干,《父輩軍魂》匯編終于告一段落,完全脫稿于2018年8月下旬。仍存在不少遺漏,期待知情者提供資料,以不斷完善。</p><p class="ql-block"><b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小塵 2018.8.</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h3><br></h3> <h1>請打橫手機觀看大圖</h1><h5>第4行右起第9位是吳善權,第10位是馮泉樂,倒數第3行左起第13位是陳登邑</h5> <h5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亞 )</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 ??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一八年八月</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謝收看,敬請留言。</h3><h3><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未經編者同意,請勿引用此篇圖文。</h5><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end ??????<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埔区|
鱼台县|
南京市|
高青县|
墨玉县|
宁海县|
海晏县|
方山县|
漯河市|
镇雄县|
樟树市|
衡山县|
渝北区|
会东县|
子长县|
太谷县|
黄浦区|
梨树县|
金山区|
曲阳县|
泰来县|
余姚市|
康保县|
灵武市|
焉耆|
吐鲁番市|
大名县|
中西区|
上思县|
梁山县|
克什克腾旗|
永新县|
广西|
柞水县|
富宁县|
类乌齐县|
贞丰县|
乐昌市|
博兴县|
锦州市|
河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