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4月30號</h3><h3>從尤根莊園往北是非常直的柏油髙速路,沿途風景很美,遠處小山配地上各色開花植物,美不勝收。</h3> <h3>納國的高速限120Km,不寬,兩車道。約一小時后,右拐進入埃托沙國家公園,一路已可到處看見動物身影,沿公園中的碎石路開行60Km,就到了公園正門。</h3><h3><br></h3><h3>埃托沙國家公園(Etosha National Park)由德國殖民者于1907年建立,最初面積超過100,000 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由于政治變更,埃托沙國家公園現今的面積22270平方公里,不及其最初的四分之一,但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野生動物保護區。<br></h3><div><br></div><h3>埃托沙(Etosha)在當地語言中意思是“白色干水之地”,其實就是個長130公里,寬50公里,面積達4800平方公里的巨大的鹽沼,也稱鹽湖。埃托沙野生動物園地域遼闊,地勢復雜,是許多珍禽奇獸的棲息之地。斑馬、羚羊、非洲小羚羊、鬣狗、直角羚羊在平川上奔馳,長頸鹿、鹿、狷羚在灌木叢及小樹林里游蕩,豹和獵豹出落于灌木叢中。大象隨處可見,其它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動物比比皆是。獅子食量大,到處去尋覓獵物。動物園內嚴禁偷獵,犀牛之類的珍奇動物不會因長有角而招來殺身之禍。所以,動物園是它們的樂園。除獸類之外,還棲息著323種羽色各異的鳥類。大的有在平川上奔跑的駝鳥、鷹及禿鷹,小的有伯勞鳥、金絲雀等。到了夏天,雨季來臨,雨量充足,水禽來作客,火烈鳥也光顧埃托沙,并在此繁衍后代。埃托沙面積大,動物種類數目繁多。到了冬天旱季,長期滴雨不下,整個埃托沙干涸欲裂,樹木、灌木及野草枯萎,到處一片枯黃,遇點火星都會燃燒起來。動物園中一個個僅存少量雨水的池沼就像一顆顆明珠散落在埃托沙,為動物提供了救命之水。為了存活,動物必須長途跋涉到遠處的池沼去飲水。</h3><div><br></div><h3>埃托沙公園里有一百一十多種哺乳動物,其中有瀕臨滅絕的稀有動物,有三百多種鳥類,三分之一為候鳥。埃托沙公園的季節變化影響著野生動物的活動,形成有趣的動物遷徙鏈場面。當雨季到來,數以萬計的斑馬和角馬從東北面的安多尼平原遷徙而至,長頸鹿和大象群也會跟隨并形成長長的隊列蹣跚前行。大群跳羚、非洲南部棕羚及白羚尾隨。在浩浩蕩蕩的遷徙隊伍后面是獅子、鬣狗、獵豹及野狗。當旱季到來時,鹽沼變得干涸,動物又會再次遷徙,在鹽湖表層留下無數腳印延伸到遙遠的地平線。埃托沙國家公園因為地處干旱地區,每年降雨量有限,為了保護野生動物,公園內修建和維護有數百個水塘或動物飲水點。</h3><div><br></div><h3>圖為公園正門及登記點</h3> <h3>公園里的路,拍攝環境之一</h3> <h3>正門進去還要開行很長的路,我們在公園接待中心訂了自助餐。這個旅游接待中心,非常正規,房間,餐廳,游泳池,購物點,營地,觀景臺都符合國際標準。各國的旅行者都有,主要是歐美面孔,亞洲及中國游客非常少。自助餐相當不錯,飽食一餐后開始了我們的動物及鳥類探險之旅。埃托沙主要是野生動物保護地,路途中不許下車,所以我們的照片基本上都是在車上拍的。</h3><h3>這只黑翅鳶飛過來,站在非洲常見的駱駝刺樹上,此樹枝條上長滿刺,很尖利,動物及鳥很容易受傷,黑翅鳶剛站上去很得意,一會兒想飛了,發現腳被刺住了,飛了幾次都飛不走,我們好想去給它幫忙解開。好不容易帶傷飛走了,我們撿便宜也拍了好幾張展翅的畫面</h3> <h3>接待處樹上的常客,班鳩</h3> <h3>公路旁不時可以看見動物和鳥類,這是它們的領地和家園。</h3><h3>這只跳羚一副悠然自得的表情,對公路上路過的車輛與人基本熟視無睹。好象在講,“除了獅子與獵豹,我都不怕!”<br></h3><h3>跳羚是南非的國獸</h3> <h3>有些畫面還是相當地美<br></h3> <h3>角馬一般都是群居,不知這只是老了還是受傷了,孤獨地躺在那里,一臉的不高興。<br></h3> <h3>從肯尼亞南部到南非、從莫桑比克到納米比亞再到安哥拉南部等幾乎所有的非洲國家公園里都有角馬的身影,角馬們已經完美的適應了從稀疏大草原到沼澤地帶的生活。在角馬家族中以黑尾角馬最為成功,數量也是最為龐大的。<br></h3> <h3>忽然,在左邊路邊不遠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大鳥,都不知道是啥鳥,形狀奇特,在草叢中大步地間歇行走,好象在尋找著什么,頭經常偏著,后腦勺幾根長長的黑羽毛吸引了我們的興趣。不敢打擾它,悄悄地把車開下公路停下,為的是接近一點拍攝。但就這短短的幾分鐘,公園的巡警就趕到了,通過手勢要我們拿出相關證件或入園手續。后來跟他解釋是為了近一點拍照,并出示我們的相機,警察粟粟仔細看了看,離公路不遠,就三五米,而且沒下車,就原諒我們了。一路其實根本看不見監控攝像頭和巡警在哪里,這么快就趕到,也許是用的GPS衛星系統吧,或者對于蛇鷲出沒的地區給予了重點監控,足可看出他們的重視程度!所以給大家提醒,在野生動物園一定不要開下公路或下車。</h3> <h3>回來查資料,才知這次拍到了非洲的大熊貓,這是非洲的象征,自然高興非凡。</h3><h3><br></h3><h3>蛇鷲,又名秘書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頭上有20根黑色冠羽,貌似之前耳后帶著羽筆的文書。雖然它可以飛,但是更喜歡步行走動,活動范圍可以覆蓋30公里,以尋找食物和其他資源。蛇鷲主要食物是大型昆蟲和小型哺乳動物,喜將獵物摔死后整個吞下。<br></h3><div><br></div><h3>蛇鷲分布于從非洲塞內加爾、索馬里到南非好望角一帶。雖然蛇鷲的種群分布面積超過1500萬平方公里,但是蛇鷲的種群數量正由于生境退化、人類干擾、狩獵和非法的捕捉貿易而快速下降,其種群數量不超過10000只。</h3> <h3>蛇鷲
拉丁名sagittarius,意為“射手”,來自于它用長腿大步走路的姿態和射手邁開馬步準備射箭的姿勢極其相似;
英文名Secretary bird,意為“秘書鳥”,來自于它腦后的幾根桀驁不遜的飄羽總使人聯想起中世紀耳朵上夾著羽毛筆的抄寫員;
阿拉伯語名saqr-et-tair,即hunter-bird,意為“捕獵鳥”,由于其性格頗像獵手。
<br></h3> <h3>蛇鷲是非洲的象征,也是非洲的驕傲:地處非洲大陸南部的黃金之國南非將蛇鷲的形象搬上了國徽,另外蘇丹更奉蛇鷲為國鳥,將其形象搬上了國徽。蛇鷲的形象也被搬上了南非和蘇丹的錢幣。<br></h3><h3>
蛇鷲是非洲國家郵票的共同主題,截至2012年,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80多張郵票使用了蛇鷲作為主題,包括安哥拉、布隆迪、中非、乍得、岡比亞、加納、利比里亞、南非、蘇丹、烏干達等。從1993年開始聯合國發行瀕危物種系列郵票,第七套由華人設計的四聯郵票中就有蛇鷲的身影。<br></h3><h3><br></h3><h3>這是南非國徽,上部圖案即是蛇鷲。</h3> <h3>最大的飛鳥-古里鴇
最大的雌性可達40英鎊重,古里鴇對飛行限制很大--它不是最優雅的鳥類,它不能在幾分鐘內拍打翅膀。事實上,雖然它會短暫飛行,但古里鴇的大部分時間是呆在非洲地面上的,它叫聲響亮,能吃任何移動的生物。<br></h3> <h3>劍羚Oryx
納米比亞的國獸,即納米比亞國徽上的守護者。劍羚是直角非洲羚羊中體積最大的一種。雄性劍羚的角又直又長,極其雄偉。<br></h3><h3><br></h3><h3>這是納米比亞國徽</h3> <h3>斑馬(英文名稱:zebra):是現存的奇蹄目馬科馬屬3種獸類的通稱。因身上有起保護作用的斑紋而得名。沒有任何動物比斑馬的皮毛更與眾不同。斑馬周身的條紋和人類的指紋一樣——沒有任何兩頭完全相同。斑馬為非洲特產。非洲東部、中部和南部產平原斑馬,由腿至蹄具條紋或腿部無條紋。<br></h3> <h3>不高興不高興,屁股對著你!</h3> <h3>巨嘴犀鳥</h3> <h3>一群黃巨嘴犀鳥!</h3> <h3>叫不上名字</h3> <h3>紫胸佛法僧鳥,這是博茨瓦納的國鳥,十大美鳥之一。</h3> <h3>剛看見這個好看鳥鳥時,還很興奮,站在樹枝尖上,引得我們一陣猛拍,后來發現隔不了一段路就有它,甚至電線桿上都站著一只,太多了,簡直成了街鳥,到處都是!</h3> <h3>這個……啥姿勢?</h3> <h3>佛法僧飛飛啦</h3> <h3>長頸鹿一家子</h3> <h3>好大的駝鳥,估計有一人多高</h3> <h3>鴕鳥是現存體形最大不能飛行的鳥類。雄鳥高約2.75米,重達155公斤。頸長幾乎占身體長的一半,雌鳥稍小。鴕鳥卵是現代最大的卵。雄鳥體羽大部呈黑色,但翅和尾羽白色;雌鳥大部褐色。頭和頸的大部分淡紅至淺藍;稍有絨羽;頭小,喙短而稍寬;眼大,褐色具濃黑色睫毛。它們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帶。群居,日行性。嗅聽覺靈敏,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米,時速可達70千米/小時,能跳躍達3.5米。<br></h3><h3><br></h3><h3>駝鳥媽媽和小駝鳥們,好溫馨</h3> <h3>各種顏色的駝鳥都很美</h3> <h3>珍珠雞很安靜,草叢中一群一群的<br></h3> <h3>這是在跳舞嗎?</h3> <h3>雙人舞</h3> <h3>這是我們在公園第二天的營地</h3> <h3>紅巨嘴犀鳥就在營地邊散步</h3> <h3>落日時分,營地后面山坡上的觀景臺。面對著一個水塘,不時有動物前來喝水,大家都鴉雀無聲,屛住呼吸,相機快門都要調到靜音拍攝。</h3><h3><br></h3> <h3>一只犀牛渴了,慢慢走過來喝水,光線已經很暗了。</h3> <h3>觀景臺上拍的日落時分</h3> <h3>5月2日,在公園第三天,早上出去就發現三只土撥鼠,萌萌噠</h3> <h3>紅腳隼,威風八面</h3> <h3>這是扭角鈴</h3> <h3>長頸鹿在路邊叢林中,好高,巨大。</h3> <h3>路邊這只棕尾鵟離我們車太近,就三米左右,長焦拍它居然爆框了,猛禽,眼晴有光,根本不怕你,等你拍個夠!</h3> <h3>第三天下午返回公園接待中心。中心里面很大,水池邊各國旅游者都有,拿單反配大炮的也不少。</h3><h3>這是同行的朋友們在拍鳥。</h3> <h3>眼睛不夠用了?</h3> <h3>600mmF4加增距鏡好象還夠用!</h3> <h3>資深攝影師?<br></h3> <h3>這歌鶇好干凈,特別漂亮,身上毛紋異常清晰,非常富有藝術感!腳上還有兩個腳環,估計是被動物保護組織重點跟蹤保護的對象,應該是稀有品種。</h3> <h3>好漂亮的紅腹鶇鳥</h3> <h3>這幾只不知叫啥鳥?</h3> <h3>四根長尾巴,傳說中的天堂鳥?<br></h3> <h3>哈哈,耍掉了兩根,只剩兩根了。</h3> <h3>這個是畫了妝的嗎?</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樣的草原,這樣的樹,跳羚們在開滿鮮花的草地上看著你,遠處有小山丘。標準的納米比亞風景!</font></h3> <h3>埃托沙很多個水池之一。這么多斑馬,這么多動物們,一定要找得到足夠的水與食物,人類還是有很多未知的世界,但我們還是要為納米比亞保護自然環境的努力點贊!!</h3> <h3>營地晚霞</h3> <h3>4月30號至5月2號,在埃托沙國家公園,我們在三個不同的營地待了三天,把周圍的公路巡視了一遍。這里是鹽湖周圍,植被很淺,鹽堿化嚴重。白天,動物及鳥類多躲在樹叢草叢中,一是躲太陽,二是躲猛獸,不過猛獸們也要躲太陽,這次在埃托沙國家公園沒看見獅子,有點小遺憾。</h3><h3>下一步我們要到一個私立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哈納斯野生動物園去。</h3><h3><br></h3><h3>謝謝朋友們鼓勵和支持,敬請期待《西行漫記》第七篇:獵豹與人的故事</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桃市|
蒲城县|
密云县|
都匀市|
岳西县|
汉川市|
西安市|
托克托县|
平顶山市|
恩平市|
景洪市|
镇宁|
新巴尔虎右旗|
桐乡市|
德兴市|
福州市|
葫芦岛市|
高平市|
东丽区|
三河市|
金门县|
武义县|
盘山县|
吐鲁番市|
正蓝旗|
天津市|
贵定县|
宜都市|
玉山县|
安义县|
肥乡县|
苗栗县|
筠连县|
莱阳市|
安溪县|
阳曲县|
南部县|
东乡族自治县|
盐山县|
广安市|
巨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