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空軍高炮第十二師三十五團發展概況》

●天下影視●

戰友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十年鑄利箭,立志縛蒼龍 》空軍高炮35團 發展概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策 劃:鄭報元、 黃綠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參與組稿:陳立漢 、 孫 金 、歐陽才輝 、任東慶,高國飛,陳如宣。</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遠程指導:郭小六 、姜存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統稿編輯:黃綠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后期編制:李騰騰</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空一師代組建“西北保衛核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空軍高炮12師35團,于1965年10月在遼寧省鞍山市由空軍高炮一師代為組建。組織構架為司、政、后、技四大機關,下轄三個營,九個連。團直屬指揮連、汽車連、軍械修理所、雷達站、衛生隊。建團初期的各級軍政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乃至連隊的班長,副班長及部分軍事骨干,均是從1師1團、3團和6師18團抽調過來的。團級指揮班子中,有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打出來的功勛和英模。基層指揮人員和軍事骨干中,既有參加過擊落美蔣軍用P一2V偵察機戰斗的功臣,也有全軍軍事大比武中涌現出的軍事技術尖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組建初期的兵員》主要來自江西省。其中一營為新建縣;二營為豐城、新建縣;三營為宜春縣。另有黑龍江雞西市的兵員,充實到各連和直屬單位,組成了一支面目全新的空軍高射炮團。部隊代號為:2996。</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首任團首長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團長:姜作霖 政委:潘景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副團長:欒遠志 付政委:[劉梅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參 謀 長: 郭連生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政治處主任: 鐘金財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后勤處長: 金銀合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技術處主任: 鄭瑞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66年4月16日,新組建的35團全體官兵開赴青海省海宴縣,歸建先期到達的12師。35團團部駐扎在海宴縣金銀灘221廠區內。至此,部隊正式列裝:2、3連裝備100高射炮,7,8,9連裝備57高射炮。4,6連未配裝備(1967年作為戰斗補員加入五師入越作戰)1、5連也未配裝備,主要擔負師團兩級的營房建設和生產自給。35團在青海的駐防任務是,擔負我國西北原子基地的防空保衛。海宴縣地處青海湖畔,屬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高度3500米以上,屬高原內陸氣候。當年,不僅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惡劣,且經濟落后,交通閉塞,部隊駐地蔬菜、水果、肉類供應均很困難。飲食不慣,高原反應,時刻侵擾著大批南方官兵。無論是擔任戰備值班和訓練的連隊,還是擔負營建和生產的連隊,官兵們都忍受著巨大的壓力和痛苦,堅守西北原子基地20個月。因政治原因,1967年未補充新兵,老兵亦未退伍。</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參加保衛原子彈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二、補充五師“赴越參戰練真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67年元月,35團接到蘭州空軍司令部命令:根據軍委對中國高炮部隊輪換參加抗美援越作戰,以提高實戰能力的指示精神,將從35團抽調兩個建制連,配屬給空軍高炮5師,開赴越南參加防空作戰。師團兩級決定,抽調二營4連6連入越參戰。經過短暫的戰前動員和準備,兩個連172名官兵加入了由空軍高炮5師為主體組成的代號:中國后勤部隊35支隊。于1967年5月18日開赴越南,擔負河友線諒山至克夫的防空任務。其中4連大部分官兵補充到66大隊(即14團)各連,駐守溫縣;6連大部分補充到67大隊(即15團)各連,駐防諒山;小部分官兵補充到師直,駐扎宋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nbsp;&nbsp;&nbsp;&nbsp;&nbsp; 涼山是越南北方的重鎮,溫縣則是中國友誼關通往越南首都河內鐵路和公路的交通要道。兩處均是美機轟炸的戰略目標,也是中國空軍高炮部隊的重要保衛目標。因此,兩處的戰斗打得甚為激烈。參戰部隊進入陣地以后,除惡劣天氣美機不敢起飛外,防區內幾乎天天有戰斗。有時上午打了,下午又打;白天打了,晚上還打。烈日、暴雨、轟炸及炮火聲每日交替伴隨著參戰官兵。僅從1967年8.13、8.14兩日的戰況看,就足見其戰場的慘烈。在這連續兩天的戰斗中,美機共出動飛機13批114架次,瘋狂攻擊我團4連所在的66大隊的保衛目標和高炮陣地。共投下炸彈247顆,子母彈20箱,發射百舌鳥導彈三枚,使諒山鐵路橋受到嚴重損壞,鐵路被炸斷,火車站被部分炸毀,機場跑道被攔腰切斷。8名戰士光榮犧牲,20名受傷,損傷37高炮和85高炮各一門。而我方防區經全大隊大小炮連隊的密切配合,冒雨英勇作戰,共擊落美機8架,擊傷5架,活捉美軍飛行員4名。由于這兩天的戰斗打得出色,戰績突出,受到中央軍委的通令嘉獎。美機連續遭到沉重打擊后,轉而對中國高炮陣地進行殘酷的報復。8月30日,龜縮了幾天的美機又出動4批16架F一4轟炸機,專門針對炮火最強的66大隊5連陣地進行猛烈攻擊。炸彈和子母彈鋪天蓋地,一批接著一批向5連陣地傾瀉。敵機俯沖后一拉起,大箱自動打開,大箱外殼一個個在空中飄蕩,一顆顆子母彈像冰雹似的向地面飛來。就在全防區都為5連生死存亡擔憂時,5連卻沉著應戰,憤怒的炮火停而再發。但由于敵機狡猾地順著烈日俯沖,地面逆光瞄準,命中率不高。盡管如此,也打得美機東躲西閃,后續投彈不準,有效地保護了陣地。這一仗,5連遭受重創,陣地嚴重毀壞,4名戰士壯烈犧牲,包括連長在內的7名官兵身負重傷。35團4連補充到該連的江西豐城籍戰士羅海清同志就在這一戰斗中英勇犧牲。在入越作戰的8個月時間內,5師各部共作戰180次,戰績斐然。擊落美機139架,擊傷121架,俘虜美飛行員26名。全師官兵犧牲42名,負傷269名。35團參戰的官兵,除羅海清同志犧牲外,另有少數負傷。(多年后,烈士羅海清的英名進入了江西革命烈士紀念堂)。經過這次實戰鍛煉的4,6連官兵,軍政素質空前提高,很多官兵榮立戰功,成為35團發展中的軍政骨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68年1月,高炮12師奉軍委命令,調鞍山鋼鐵基地執行防空作戰任務,35團隨師部調防鞍山,代號改為2817部隊。赴越參戰的四連六連也回國歸建。同年7月,高炮5師又選調了一批參加過援越實戰考驗的排以上干部補充到35團,準備作為入越輪戰時的戰場骨干和教官。由于35團是新組建的部隊,無營房,團部暫駐鐵東七宿舍。經過1,5兩個連隊近兩年的艱苦奮戰,地處鞍山南郊小房身后山溝的新團部營房建成。1969年末,35團團部機關全體搬入新建營房。1968年初,35團從湖南、湖北、上海、山東征兵補充。1969年從山西、北京征集大量兵員補充部隊。</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參加越南戰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楊延立(中),烈士劉奎武弟弟劉奎舉(左13歲)在炮陣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三、三營北上“珍寶島前尋戰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69年3月,中蘇邊境發生武裝沖突,蘇軍肆意侵犯我國領土珍寶島。為了加強珍寶島戰區的武裝力量,沈陽軍區按中央軍委命令,立即組建高炮群奔赴珍寶島地區參戰。根據軍委前線作戰指揮部的命令,高炮12師由副師長李逢瑞、率領34團一營、35團三營、36團部分人員裝備配合下與陸軍620團和37軍高炮營,共同組建高中低空和打擊地面坦克的高炮群。由12師副師長李逢瑞擔任高炮群群長,潘景祥政委擔任高炮群黨委書記。4月初分別奔赴珍寶島戰區參戰。負責打擊地面坦克的35團三營五七炮群,距蘇軍前沿陣地僅2一3千米之遙,戰場形勢十分緊張。珍寶島一仗,我軍炮兵部隊共進行了三次自衛反擊作戰,發射炮彈三千余發。共擊毀蘇軍坦克、裝甲車17輛,指揮車和卡車各一輛。擊斃擊傷敵軍200余人。繳獲T一62新型坦克一輛,及部分作戰物質。我軍以較小的代價對屢次肆意侵犯我珍寶島的蘇軍邊防部隊予以沉重打擊,取得了重大戰果,打出了我軍國威,軍威。三營指戰員也寫下了建國以來參加實戰的光輝一頁,涌現出又一批參戰功勛。 6月,三營由虎林縣五林洞地區轉移到綏芬河下城子地區,繼續執行作戰任務。1970年3月,三營又由下城子轉移到綏陽西山,歸陸軍46軍指揮,掩護沈陽軍區前指。4月,36團開赴下城子和綏陽接替駐防、35團雷達站隨36團往下城子、馬橋河駐防。35團三營全體返回鞍山歸建。1970年,35團從福建、廣東、甘肅征集兵員入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參加珍寶島保衛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參加保衛祖國鋼都“鞍山部隊”</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四,回防鞍遼“練兵習武振軍威&nbsp;”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70年初,35團一、二營全部配齊59式100高射炮,法式牽引車和全新的炮瞄指揮系統。部隊裝備一新,群情激昂,準備接替赴越輪戰回國部隊,待命赴越參戰。后因情況發生變化,12師赴越參戰任務取消。35團一,二營原裝備的59式100高炮系統,調歸高炮3師5師換裝。一、二營改配老式85高射炮和炮瞄指揮系統,三營59式57高射炮配置不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70年5月左右,35團接沈空命令:調一連、四連、五連前往本溪市南芬區金坑,負責修建沈空后勤地下戰備物資倉庫。1、4、5連官兵,每個連擠住在一個大茅草房,生活非常艱苦。三個連的官兵,克服了挖掘期間安全隱患多、粉塵大、坑道潮濕和勞動強度高等種種困難,以及肝炎高發區的恐懼。坑道施工也是一項非常危險的任務、需要付出血的代價。一連儀器班長就曾經歷了一場生死較量。有一次在坑道作業時,由于突然塌方,當年的一連儀器班長,整個人全被石頭土塊埋沒。被戰友們全力挖出后,已是面目全非,傷勢非常嚴重,生命垂危。后經本溪陸軍醫院搶救和463醫院長達一年的治療才傷愈歸隊,但卻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歷盡艱險,歷時七個月,圓滿完成了地下倉庫的挖掘任務,于年底返回鞍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就在上述三個連開赴本溪后,35團駐地卻又發生了一些震驚沈空的大事。同年5月,技術處組織各連隊進行武器裝備大維護。在鞍山軋鋼廠進行換油時,由于工具與鋼板的碰撞產生火花,引燃清洗用的燃點極高的航空汽油,發生大火。抽調參加換油的三連山東籍新戰士劉奎舉同志,奮不顧身前往滅火,繼而又引燃沾滿油漬的棉衣,成為火人。后來,雖經鞍鋼消防隊的全力撲救,控制了火災,保住了武器裝備。但劉奎舉戰友卻因燒傷嚴重、經多方搶救無效而光榮犧牲。事后,沈空黨委批準劉奎舉為烈士,并號召部隊向英雄學習。12師黨委追認劉奎舉同志為中共黨員。《空軍報》《沈陽軍區報》《鞍山日報》均作連續報道。35團也由此在軍內外矚目。</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71年35團征集山西和福建兵員,部隊仍處于緊張備戰階段。1972年初,35團團部奉命移防遼陽市蘭家公社馬家村。各連分布在遠近不等的周邊村莊:一連駐老達溝村,二連駐風水溝村,三連駐石灰窯,四連駐金家嶺子村,五連駐崔家溝,六連駐灰嶺子,七連駐鴨子溝,八連駐風水嶺,九連駐西山村,修理所及團軍械倉庫駐陳家溝,汽車連教導排駐響山子村。由于該地是部隊新防區,全團無營房,團部機關和各營連均分散借住在當地老鄉家中。全團又面臨著新建營房的任務。各連隊除少數人員擔任戰備值班外,大部分人員均投入到重建營房的主要任務中。各連不僅要自採石料蓋本連的營房,還要抽出大批力量參加團部大樓和禮堂的建設。經過一年多的精心施工,35團三層機關大樓和一個可容納千人的大禮堂,聳立在昔日荒蕪的馬家溝上。這兩幢官兵自建的建筑物,在經歷了1975年2月4日,營口海城七級大地震后,巍然不動,如今依然挺立在那曾經火熱的軍營里。 由于1971年發生9.13事件,故1972年全軍未征兵。1973年1月,35團從江西、山東征集近300名新兵,作為部隊的又一次大充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騰騰根據部隊要求培帶烈士(劉奎舉)的弟弟劉奎武(13歲)當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當年35團報道組在有關報紙的新聞報道。</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改編后空軍導彈部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五、 立足戰備“利箭傲空鎖蒼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73年,35團全團官兵遵照師部軍令,以備戰為主旨,嚴守紀律,嚴格訓練。此間,雖然各連分散在當地老鄉家中,又要承擔新建團部大樓和各連營房的繁重任務,但絲毫沒有松懈戰備訓練。一邊抓基建,一邊抓訓練,做到了兩不誤。這年9月,師部通訊科組織各團及師指揮連無線密語通話比賽時,35團指揮連,在強手競爭中獲得第二名。此間,各連也涌現出了很多刻苦訓練的事跡。1973年11月6日,35團各營連和團機關全副武裝,以機械化部隊快速反應的方式,開赴大連市甘井子區營城子海灘靶場,參加全師高炮實彈射擊考核,由空三軍提供飛機配合。85炮、100炮考核的是飛機目標反向避開實彈射擊,57炮考核的是對飛機拖靶直接實彈射擊。考核期間,全師幾百門高炮,象一支支利箭,整齊地擺開在營城子海岸幾公里的沙灘上。一個飛行單元開始,幾百門高炮輪番開火。一顆顆炮彈,凌空開花,非常壯觀,大有利箭傲空鎖蒼穹之氣勢。35團是全師唯一的85高射炮,采用單炮集火射擊,雖然比不上100高炮的自動集射擊火力猛烈,但同樣取得了好成績,受到了師部的嘉獎。大連實彈射擊結束后,為了進一步檢驗35團防空作戰的實際應變能力。在返回遼陽途經瓦房店時,12師首長與空三軍聯系,請求派出一個飛行團的兵力,與35團進行一次地空對抗聯合演習。聯合演習剛開始幾分鐘,35團就被通報:基本指揮所被炸毀,指揮系統癱瘓。當對方正在得意之時,一陣猛烈的炮火,打得空三軍的飛機倉惶返航。原來,35團首長早有預案,提前設置了預備指揮所。此時,團長朱玉龍正帶領一班參謀人員及無線報話員,為防止暴露指揮位置,爬在一幢民用房樓頂上指揮作戰。空三軍參演的飛行團裝備的是當時國內最先進的強一5戰術轟炸機,戰機性能好,飛行員飛行戰術高超。他們在第一輪出擊吃虧后,改變了戰術,專揀超低空,繞山飛行,目標時隱時現。使得35團的炮瞄雷達和指揮儀全部失靈,只能靠目測捕捉目標。在一、二營頻頻失利的緊急情況下,團長果斷命令:三營57炮專打俯沖機;一、二營85炮專打升空逃遁機。在飛機凌空俯沖的緊要關頭,團長命令報話員放棄密語通話,直接下達XX開火的命令,有效的抓住了戰機,挽回了敗局。這次地空對抗演習,最后經裁判組評定和空三軍參戰飛機圖片證明,35團雖然損失慘重,但也擊毀擊傷敵機多架。讓空三軍的參戰部隊,對35團的防空作戰應變能力刮目相看。許多曾經參加援越作戰的老兵感慨:此戰雖無實彈爆炸聲,但緊張程度不亞于實戰。在大連實彈考核期間,35團機關和各連均分散居住在前、后牧村老鄉家中。官兵擁政愛民受到鄉親們的擁戴,送食物,送水果已為常事。但官兵們卻秋毫無犯,不嘗一口鮮。六連、指揮連戰士多次退讓老鄉的水果,在旅大電臺廣播和《鞍山日報》刊載的《又傳蘋果新佳話》就是許多遵紀愛民故事中的一例。1973年底,35團從遼寧征集部分兵員補充。</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六、軍政并舉“譽滿軍營碩果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74年初,35團政治處重新恢復早在1968年就已成立的團宣傳隊,召回各連隊和直屬機關的文藝骨干。在繼續排好原有聞名全師的《沙家濱》的基礎上,重新創作了一批水平較高的文藝節目。不定期下連隊巡回演出,活躍了部隊官兵的文藝生活,受到全團各連的贊償。1974年上半年,團修理所又對全團59式57高炮進行了換油維修。年底開始籌備通信設備及火炮自動化方面的技術革新事項。1975年初送師部參加技術革新展覽,受到好評。下半年,團黨委根據師黨委的決定,分批派出了一批團職干部,短期下連當兵鍛煉和調研,重新體驗士兵生活。被下派到連隊當戰士的團領導,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不要連隊照顧,自覺地與同班戰士同吃、同住、同訓練。密切了官兵關系,受到了很好的效果。&nbsp;&nbsp;&nbsp; 1974年秋,35團后勤部門,為了解決當年物質匱乏,部隊生活艱苦的問題,積極動腦筋,想辦法,在團部附近建起了釀酒廠,豆腐廠。利用在北大荒農場運回的節余高粱、大豆進行深加工,釀出了醇香可口的高粱酒,做成了美味的北豆腐。這一舉措既緩解了各單位緊張的伙食開支,又增加了機關、連隊食堂的副食品種,較好的調劑了官兵的伙食,受到全團官兵的贊譽。11月中旬,35團全體官兵,又一次組織火炮機動拉練,奔赴營口市蓋縣鲅魚圈,參加12師組織的年度實彈射擊考核,再一次取得好成績。1974年底,35團從浙江、河南征集大量兵員入伍。此時,部隊代號改為:86578。1975年2月4日19:36分,營口、海城發生7.3級大地震,波及12師駐地鞍山及遼陽等地。35團全體官兵在經歷了初震的恐慌之后,迅速組織搭建防震帳篷。各連在組織自救的同時,還積極幫助當地老鄉救災。由于地震時棉帳篷供應不足,各連隊均住簡易抗震篷,頂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在露天度過了一周的艱苦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為防止余震發生時的傷亡事件,團修理所在抗震棚里還研制了簡易地震報警器等裝置,有效的防止了地震期間的傷亡事故。全團官兵,每人獻血300一500毫升,直接送往重災地區,挽救了大批受傷群眾的生命。汽車連、團衛生隊分別派出車輛和醫療人員,奔赴災區參加救援。在35團駐地,也演繹了一幕幕幫助群眾災后重建的動人故事。三連就是其中的一例。地震期間,三連駐地石灰窯生產隊的豬舍倒塌,壓死了隊里飼養的幾頭小豬。要知道,當年東北農村的幾頭小豬,就是全隊社員過年包餃子的唯一希望。三連黨支部得知情況后、作出寧肯全連過年少吃一頓肉,也要邦助受災群眾渡過難關決定。回絕了石灰窯生產隊買小豬的請求,無償贈送了四頭最壯實的小豬。此事披露后,團報道組寫下了《賣豬與送豬的爭議》,此稿被《遼陽日報》發表后,在當地傳為佳話。 1975年8月,總政治部下達表彰基層連隊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的決定。35團八連由于全連體育活動成績顯著,《龍騰虎躍籃球場》的通訊被《鞍山日報》《遼陽日報》相繼刊,引起沈空政治部的關注。繼而被沈空政治部推薦為全軍群眾性體育活動先進單位。八連代表沈空赴北京出席表彰大會,受到總政及軍委首長接見。這一年,35團各連擁政愛民的故事頻頻發生。如:一連為老達溝村老鄉奮勇救火,保證了老鄉的十棟房子免遭焚毀,譜寫了一曲《烈火映丹心》的熱血贊歌;七連接連出現《遵紀愛民續新篇》自覺愛護當地群眾利益的動人故事;二連把群眾冷暖掛在心,《風雨歸途送親人》均成為美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 75年10月,一連接到沈陽軍區命令:攜帶全部武器裝備,赴丹東、通化地區,配合長春電影制片廠,參加拍攝反映志愿軍抗美援朝的電影《長空雄鷹》。在三個月的拍攝期間,一連官兵克服各種困難,穿行在冰山雪地,重現了當年志愿軍高炮戰士不畏艱苦,不怕犧牲,英勇作戰的雄姿,受到了長影的贊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為了提高官兵的戰術水平和戰略指揮能力,全年之中,35團選出了不少官兵進軍校和各種集訓班學習,培養了一大批軍政骨干。1975年11月16日,35團再一次全團出動,野營拉練到營口紅旗西冷水靶場,參加12師組織的最后一次實彈射擊考核。取得了比前兩年更好的,也是35團最難忘的成績。打靶歸來后,部隊即將整編,凍結提干的消息已傳到35團。此時,大批服役期滿的江西、山東籍老兵,踏上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身著軍裝回鄉探親的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七、戰略轉移“官兵揮淚別軍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75年底,國際軍備競賽日愈加劇,國外空軍裝備不斷發展更新。中央軍委為建立新的防空體系,決定實行重大戰略轉移,逐步裁減原有的空軍高炮部隊,重點組建新型的地空導彈部隊。在1976年3月,被裁撤的6個空軍高炮師中,12師就在其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76年2月,沈陽空軍司令部命令:十二師番號撤銷,原所轄34團,36團保留建制,改變番號,分別整團劃歸一師和六師。35團撤銷番號和建制,分散安置。當時,35團的主要領導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團 長:朱玉龍,政 委:[李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副團長:欒遠志,[祁德俊],陶喜亮。</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副政委:[劉梅興],張映智,[劉振山],[王桂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參 謀 長: [付振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政治處主任:李貴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后 勤 處 長:[劉維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技術處主任:[姚書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月15日,35團召開最后一次由連以上主官參加的黨委擴大會,正式宣布撤編命令,并布置撤編期間的各項工作。3月初,35團大批老兵(主要是1973年兵和部分1971年以前的老兵)分乘兩列軍車離開遼陽。此間,軍營內外,車站站臺上下,一句句難舍難分的告別聲,一陣陣揮淚惜別的哭泣聲,交織入骨,欲裂心肺。幾百名老兵含著眼淚,忍著悲痛,登上了南下的列車,依依難舍的告別了他們曾經充滿夢想的軍旅生涯。很多老兵直到列車開動前的一瞬間,才不情愿地摘下了曾引為自豪的帽徽和領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4月12日,一營、三營和指揮連留隊兵員,離開遼陽駐地,劃入地空導彈19團;13日,二營劃入地空導彈18團。團機關司、政、后、技的干部,除部分安置轉業外,其余全部分散按排到高炮一師、高炮六師或地空導彈部隊。至此,35團結束了他整整十年的組建歷史,為空軍防空體系的戰略轉型,完成了歷史使命。</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編者后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八一節,這篇經眾多戰友共同奮戰并花了三個月時間,幾易其稿的35團發展概況,終于如期完稿。盡管還覺猶意未盡,難如人愿,但總算有了一個雛形。權作拋磚引玉之筆吧。編寫35團發展概況的構想,最初是由原作訓股航模組長,后任海軍大校鄭報元戰友在籌備機關戰友聚會時提出的。接到此任務時,我首先感到茫然。35團解散42年了,任何資料全無,人員分散難以聯系。自身經歷短淺,加上多年荒于筆耕,已覺江郎才盡,豈能完成這一非凡任務。遲疑多日才開始在百度網搜尋資料,也不斷發微信向老戰友求助。然而,網上查找不到35團的任何信息,只在12師和兄弟團的網頁中,找到了簡單的幾句,即組建時間地點,最早駐守何處。好在建團初期的幾位65年入伍的老戰友,與我交往甚密的老大哥給了我信心和支持。見信后或提供線索,或提供資料,或親自動筆回憶,鼎力相助。他們是原一連指導員陳立漢;原七連指導員歐陽才輝;原作訓股參謀孫金等老戰友。經他們提示,我又聯系上參加珍寶島戰役時的原七連老連長,后任一營營長姜存立,原作訓股副股長郭小六。這兩位老領導雖然年事已高,且不善用微信。但收到我的求助短信后,多次來電話詢問、介紹情況,提供指導。這就使概況的前一部分,有了一個基本脈絡。根據老戰友的資料和提示,我又重搜百度,查到了4、6連隨高炮5師赴越作戰的時間、地點及戰績。也查出了珍寶島戰役中三營參戰的情況及整個炮兵的戰果。后半部分,又在我同年入伍的原修理所戰友任東慶和眾多在群老戰友的共同努力下,提供了很多個人難以記清的史料。正是由于眾多老戰友的群策群力,才有了這個概況的雛形。初稿完成后,又得到參加援越作戰的老兵,后任12師參謀的高國飛戰友的資料補充,使之更加豐實。蒙我的老首長,原宣傳股晁岳坤股長認真審閱,得到首肯。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見。在此,我謹向為編撰35團發展概況付出辛勤勞動的老領導,老戰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禮!</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nbsp;&nbsp;35團概況寫成后,讓我真正了解35團的發展過程。35團也曾是一支不平凡的部隊。雖然僅有短暫十年存在,但一次涉核,兩次派員參戰,三遷營地,歷經抗震救災均有功可表。即使在平穩期的軍政訓練中,也大有值得可書之筆。是值得我們全團老兵自豪和懷念的大家庭。至于高炮部隊的撤編,乃軍隊發展之必然。但35團的解散,則是必然中之偶然。已然如此,糾結何益?至于本篇副題,叫簡介或是簡史,頗費思襯。若叫簡介,又嫌過于冗長;若定簡史,則過于講究。姑且叫發展概況吧。全篇以35團發展中的重大軌跡分七個小節,共約7000字。所載入的史料,大部分雖靠回憶整理。但都能引起各年老戰友的無限思緒。載入文稿的史料,時間或有不準,地點或有不清,措辭或有不當,但基本事實絕無杜撰。多系參與編組稿者的親身經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真實可靠。所采信的其他資料,均有根據。對于35團十年的軌跡,由于資料和編組稿人員的經歷所限,難以全面反映。可能有失偏頗,掛一漏萬。且由于史料來源所致,對各營、連的表達無法展示。敬請戰友們諒解!亦請閱后再提供補充。此概況定稿之后,由原宣傳股電影組李騰騰戰友添加音樂和圖片制作成一個美篇,以便戰友們閱讀時感到輕松愉悅。寫到此時,我頓感一陣快慰,如釋重負。我終于可以此為契機,來回報和感恩培養了我三年多的老部隊,老首長。同時, 也值機關戰友大連聚會之日,謹代表編撰組全體成員向35團老戰友獻上一份薄禮。</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編稿人:原35團宣傳股報道組黃綠林</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8年8月1日</span></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1><h1> </h1><p class="ql-block"><br></p> <h3> <br></h3><h3><b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連聚會戰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原35團團長與政治處合體合影</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藏| 合山市| 收藏| 紫金县| 桂阳县| 谷城县| 繁昌县| 旅游| 那坡县| 海淀区| 田林县| 花莲县| 罗山县| 凯里市| 潞西市| 安吉县| 克什克腾旗| 柞水县| 田林县| 襄城县| 区。| 泸州市| 廉江市| 仁寿县| 仪征市| 沈丘县| 彭阳县| 瑞安市| 辽中县| 黑龙江省| 巧家县| 黄浦区| 克什克腾旗| 高尔夫| 喜德县| 铜陵市| 迁西县| 济南市| 玉溪市| 襄汾县| 高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