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重回三連

吳善君

<p class="ql-block">  今年6月28日我們一行18人,終于踏上重回三連的旅途。一路上我們東北三省都玩到了,沈陽、長春,牡丹江、五大連池、鶴城齊齊哈爾、冰城哈爾濱。當7月9日,雙腳踩在三連的土地上時,不勝感概萬千,思緒又回到五十年前。</p><p class="ql-block"> 1969年3月10日我們上海68屆初、高中畢業生(其實所謂初中畢業相當于小學畢業;高中畢業相當于初中畢業。)響應黨和毛主席的號召: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打起背包,奔向黑龍江省嫩江農場十二分場。從上海坐船到大連,一路上暈船者眾多,手捧痰盂,吐了個胃底朝天;也有許多調皮搗蛋的,把上海帶去的蘋果當作武器,你扔過來,我扔過去,鬧的不亦樂乎,一時間船艙內充斥著爛蘋果味,至今回想起,似乎還有這味兒。</p><p class="ql-block"> 從大連坐火車直達嫩江。在火車上我們己領到了冬裝:棉衣、棉褲、棉大衣、還有大頭鞋及棉帽子(狗皮帽子)。說起狗皮帽子分兩種:紅狗皮帽子很少,絕大多數是黑狗皮帽子,尖頂,戴在頭上,如穿上破棉襖,有點像《林海雪原》里的小爐匠欒平。</p><p class="ql-block"> 3月15月,當我們全副武裝坐上農場的大卡車,到十二分場時,可威武了,鎮住了比我們早到的哈爾濱,齊齊哈爾知青:上海人個個模子大,人高馬大。</p> <p class="ql-block">  可是一到宿舍里,溫暖如春。上海人脫下棉裝,穿著絨線衫褲,原形畢露,身材單薄,小模子一個,不如北方人結實。</p><p class="ql-block"> 年青人精力旺盛,我們第一月的農活就是割草,休閑時打打鬧鬧,領導們頭痛不已,在分場待了沒幾個月,于是把我們三連,第一批七十八個上海光郎頭(清一色男生),發配到離分場約12里地的一個基建點,自己動手蓋房,種地,種菜,養牛養豬,一切都得自己解決。我記的:我們睡棉帳篷,喝泡子水。土磚自己壘,井自己打,小農具(鐮刀、鋤頭)自己做。艱苦是艱苦,但大家都是齊心協力,為我們上海人爭口氣。</p><p class="ql-block"> 我清楚記得:有一次訊期,分場通往三連的橋(現在我們稱之為武寧路橋),被水沖斷了,大家在馬彭年連長激情鼓動下,紛紛跳下去,有組成人墻,擋住湍急的河水;有的揮舞郎頭打樁,在大家努力下,橋又修好了。</p><p class="ql-block"> 說到橋,不的不提當年文化娛樂少之又少。那年冬天分場放電影,三連去了許多人,坐的是奔奔車(拖拉機后面掛節車廂),上面站滿了人。看完電影往回返,在上坡的半道上,駕駛員換檔沒換上,車子熄火,車子就溜坡了,造成翻車,車廂側翻,把一車人掀下去了,個個都是倒栽蔥:頭朝下,腳朝上。幸虧當時溝里積滿了雪,抖弄半天才爬出溝,清點人數后,沒有人受傷,真是不幸中的萬幸。</p> <p class="ql-block">  黑龍江地大物博,夏天氣候多變。往往東邊太陽高照,西邊已是陣陣雨簾。三連住地在坡上,種的大豆、玉米地都在坡下。下地干活時天氣晴好。可是天有不測風云,東北的天氣像孩兒臉,好好的天氣,說下雨立馬就下雨。這下可苦了這幫男生們。下雨時男生們爭先恐后往連隊奔,當他們上氣不接下氣奔回連隊,往往雨又停了,離收工還遠著呢,那時不的不又扛著鋤頭回去接著干。</p><p class="ql-block"> 記的有一次,連隊除了后勤人員外,都出工了。這時衛生室走進來武庭柱,他要請病假。連部有規定:農忙時嚴格掌控請病假。他沒病,我理所當然拒絕了他的要求。過了不一會兒,他又來了,肩上多了一把鋤頭,強硬的要我開病假,我沒理會他。后來是連干部把他拉走了。</p><p class="ql-block"> 衛生室雖小,但是也有特權的:開病號飯。那時伙食單調,就是饅頭,粥。大米飯、面條基本沒有。生病,胃口差,病號飯就可以吃了。所謂病號飯也就是煮面條而已。來蹭病號飯的很少,多了,食堂也是吃不消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們農場的伙食還是不錯的,白面饅頭是主食,早飯配以黃小米粥或玉米加工后熬的大碴子。菜大多是大白菜,土豆為主,佐以肉絲,或宰一頭菜牛(散牛)改善伙食。只有在節日或農忙時,就有好吃的:紅燒肉每人小半碗;油氽黃豆每人一斤;大果子(像上海的油條,細長且實心的,很脆)每人一斤。平時也有自己把上海帶去的大米,咸肉或香腸,燒菜飯解解饞。有一次見小木匠養的小黑狗蠻大了,經主人同意就把狗殺了,煮了滿滿一臉盆,肉香滿屋,飽了口福,委屈了小木匠,他也顯的很無奈,沒辦法,哥兒幾個饞的慌,不給看來也不行。也有到家屬區,5元錢買只鵝,打打牙祭。</span></p> <p class="ql-block">  這就是三連的原址,左邊是連部、財務(包括會計、出納、統計)、衛生室;右邊是一排、二排的男宿舍。現在僅存殘垣斷壁,廢墟一片,也給以后回三連的老戰士存個念想,三連遺址,重回三連看看。還是很值得的。我們把青春熱血揮灑在這一片黑土地上,戰天斗地,有的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給這片黑土地,雖然離開三連四、五十年,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忘記:我們的第二故鄉――黑龍江省嫩江農場十二分場三連。</p><p class="ql-block"> 三連,我們是從一片荒野上蓋起來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我們的戰士是多面手:泥工、瓦工、木工等都會,土磚坯自己打,睡帳篷,一年后陸續蓋好連部、宿舍、食堂等。食堂很大,約五分之二后改成女生宿舍,女生先后來了37位,大多種蔬菜,也有去食堂。農忙時也下大地干活。女生的到來,給連隊增添了生氣。男女生在一起,干活不累。男生力氣大,幫落后的女生干;而女生也會幫男生洗衣服、洗被子。</p><p class="ql-block"> 從山坡上望下看:連部前面就是大地,中間的防護林以前是沒有的。天晴時還能看見遠處的五大連池。這中間有一大片沼澤地,水泡子,剛建連隊時,吃的、洗的水就是從那里拉來的`。有一年中秋節,我和獸醫周志民在那兒釣魚,一個多小時就釣了小半臉盆。連部的右前方是公安部(部隊農場),我們有時搭便車去那兒買些煙糖餅干、萍果,順便吃頓午飯,交二角錢,半斤全國糧票。菜定量,飯管夠,是二米飯(大米和高梁混煮的飯),很好吃。</p><p class="ql-block"> 在連部后面,依次有食堂,倉庫,木工房等,右側有水房,每天用水要去那兒挑,不太遠,約100多米,下雨天,路就不好走了。</p> <p class="ql-block">  我們連部還是很講究的,有一個土炕,一到冬天可美了,炕燒的火熱,有一次,我坐上去試試,喔呀,燙屁股。我們連部還用了個“勤務兵”徐兆衡,主要是照顧他身體不好,患有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p><p class="ql-block"> 我們衛生室很簡陋:二個木箱子:綠色木箱子大些,放常用藥;還有一個小木箱子,放些外用藥。另有一只出診箱:內服外用多有。我是連隊衛生員,每天一早去分場衛生所張景瑞醫生學習,中午回連隊吃飯;下午再去,一直到傍晚再回連隊。一天來回兩次,約走四十多里路。雖然辛苦,但是也學到很多。這中間在場部醫院,嫩江縣新生醫院,黑河西醫學習中醫班學習。有一次一男生己打了三、四天青霉素,那天又來接著打針(連續注射青霉素不用做皮試),我把針剛注射一點,只見他往后倒,我見情況不妙,青霉素過敏反應,立即拔出針頭,把他放平,馬上抽腎上腺素一支,給他打進去,不一會兒,病情好轉,病人轉危為安。</p><p class="ql-block"> 我們剛去的第二年,中蘇邊境局勢很緊張。三連離分場較遠,就分配了兩匹戰備馬:一匹是棗紅馬,較老實;另一匹是小黑馬,不好對付。于是年輕人多要欲欲一試,他們一試不要緊,可苦了他們的屁股了。</p> <p class="ql-block">  屁股被磨破了,走路一瘸一拐的,洗完澡都到衛生室報到,那陣可忙壞我了。幾天后總算沒細菌感染,都好了。</p><p class="ql-block"> 和我一個房間的就是獸醫周志民。獸醫一般女生少,因為這是技術活,更是力氣活。譬如:馬便秘,就得把袖子擼到底,一手掏馬屁股,另一手在馬的腹部擊打糞塊,沒有力氣還真不行。</p> <p class="ql-block">  連隊的業余生活除了吹牛、閑嘮嗑外,也有打籃球,長跑鍛煉身體,吹笛子、吹口琴、拉二胡,打撲克牌。也有看書學習,準備將來上大學。</p><p class="ql-block"> 秋天是黑土地收獲的季節,農忙時人忙機器更忙。機耕隊翻班倒,人停,拖拉機、聯合收割機24小時連軸轉,食堂飯菜點心直送地頭。有時餓了,就地取材,從大田里扳些玉米,往拖拉機煙道一塞,不多會,噴香的玉米就能吃上了。下大地的也會時不時的去地里搞些大豆(青毛豆),一煮一臉盆,吃的很香。</p><p class="ql-block"> 如是下雨后,我們會到牛棚旁邊,去采蘑菇,黑土地上的蘑菇是又白又大又厚,煮湯很鮮美,很好吃。當然采蘑菇時,要采里面有蟲子的,園盤形的,沒有毒;那些尖頂狀、有花紋狀、里面沒有蟲爬的,當心,可能有毒的,不可以食用。</p><p class="ql-block"> 我們休閑時會去山上採榛子、黃花菜、黑木耳,處理曬干后,就是黑龍江當地特產,探親回上海時帶回家。</p><p class="ql-block">冬天農閑,就是到山里砍柴火,食堂要用,取暖要用。那時山上野雞也多,有時走在樹林雪地里,冷不丁的飛出一只野雞,還把你嚇的夠嗆,一看是野雞,心就定了??吹揭半u心也癢癢的,有一把獵槍多好。那時我們三連能人是多,搞到一節無縫鋼管,末端鉆個小孔,做好槍托,扳機,一支土槍成形了。試槍:依次裝上火藥、棉花、鐵砂,用細鐵條塞嚴實;再裝上火藥、棉花、鐵砂塞緊后,就等著試槍了。我們來到破屋墻,用樹杈架好土槍,細繩拴好扳機,人躲的遠遠的。一切準備就緒,一拉細繩:轟的一聲劇響,墻面被打出約一米的散彈坑。威力還真不小。用這把土槍曾打到一只野雞和一些麻雀。</p><p class="ql-block"> 就在三連后山坡上,我親眼看到農工用狼夾子打到一只猞猁。猞猁比老虎還要兇猛,他們用粗鐵絲綁住猞猁的嘴巴,四只爪子綁好,抬下山去。事后聽說扒皮吃肉了。</p> <p class="ql-block">  我們所有的農活都是郭指導他們教會的,在干活中,生活中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經驗。就拿趕牛車,趕馬車都不簡單,尤其是冬天。在野外,冰天雪地,零下二、三十度,不是開玩笑的。當然東北氣候是干冷,趕牛車或馬車,不能老坐在車上不動,一般間隔半小時、一小時的,要下車走走,活動活動腿腳,以防凍傷。我們農場也有凍傷后截指的。在冬天,我們晚上都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把氈襪,鞋墊都要烘干,第二天外出就不會把腳凍傷。</p><p class="ql-block"> 說起老干部郭指導對他的印象特別深。他是江蘇人,個子矮小,抽的是自卷旱煙。那時干部帶頭干,起早探黑,帶領我們這幫小青年一起干。他婆娘人高馬大,在她面前,老郭更顯得小了,就像老鷹抓小雞似的。老郭前面養了四個閨女,總算老天開眼給他養了個小子,特寶貝。有一次老大帶小五來衛生室玩,我剛從上?;貋聿痪?,家里帶來的黑芝麻拌糖,給小五吃了點。等她們回家后,過一會兒老郭愛人領著小五來找我,很不高興樣,似興師問罪:吳大夫,你給我兒子吃什么了,滿嘴黑糊糊的?我趕緊給她解釋,剛才給小五吃的是黑芝麻糖,還馬上把黑芝麻拌糖拿給她看,她這才堆滿笑臉,連聲說謝謝。我心想怎么可能給你寶貝兒子吃黑土啊。</p> <p class="ql-block">  上海是全國的大都市,引領服裝新潮流。哪怕是六、七十年代。那時我們還都在分場,收工后洗漱完,換上‘的確涼’衣服,的上的下,再好些的是‘派克司’,尤其是褲子,二條褲縫像刀一樣,筆挺,再配上一雙青年式皮鞋,腔勢不要太濃噢。這時三五成群,男男女女,就往山坡上一路閑逛過去,這就成了我們十二分場十分靚麗的風景線。這以后哈爾濱、天津、齊齊哈爾的小青年也學樣去山坡上溜達溜達了。</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男女青年傳統的很,年紀又小,還不懂得談情說愛,不要說什么接吻,就是拉個手也沒有。哪像現在的年輕人,在大庭廣眾之下,又摟又抱,,又吻又啃,如入無人之境。當然也有早熟的,來農場前后就有下一代了。不過,這是極少數。</p><p class="ql-block"> 我們知青上山下鄉,一是當時中蘇邊境局勢很緊張,蘇聯在邊境上陳兵百萬,為備戰,城市就要疏散人口;二是減輕城市就業壓力;三是廣大農村經濟、文化落后,知青來了之后,極大地改善當地農村經濟和文化結構。尤其知青中的高中生,發揮了極大的優勢:連、排、班干部,會計,統計,出納,老師,衛生員等等大多為高中生。</p> <h3>這是本人在三連舊址前留影</h3> <h3>這是高志明。</h3> <h3>這是仇圣杰。</h3> <h3>這是陳建豪。</h3> <h3>這是去分場的半山坡上留影。</h3> <p class="ql-block">  重回三連看看,是我們三連全體上海知青的念想。這次我們18個人:季壽生、施維寶夫婦;茹寶林、陸阿妹夫婦;邵國棟和陶子海夫婦;俞榮仙和閨蜜;高志明、仇圣杰、謝樹勤、陳建豪和我都是三連的;趙開榮、黃約珥、叢恕績是十二分場的。我們此行目的就是回第二故鄉――十二分場三連看看。順便東北游。一路上歷經坎坷,因傷、病半途打道回府三個人。陸阿妹在長白山天池景區,因下雨路滑不慎摔倒,左手肱骨髁上骨折,茹寶林只能護送她回上海。我們的游程近半時,一路旅途勞累,抵抗力下降,飲食不當,先后有八、九個人生病,其中四、五個上吐下瀉,有二個發熱,但經過治療都痊愈了??上У氖欠謭?、場部的各位領導和朋友,以及齊齊哈爾、哈爾濱知青朋友熱情設宴款待,我們其中一部人強打精神坐著,但沒胃口。在此我們向熱情的各位朋友表示歉意,對不起。尤其印象最深的是在場部請客的一大鐵鍋鵝、排骨、土豆燉的菜,如果是在當年早就一搶而空了,現在只能一飽眼福。在哈爾濱六順園是清真菜肴,烤羊排等很香,真是一飽口福。</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次旅游是在7月上旬,碰上東北的雨季,時不時的來場陣雨。這不回三連、分場,下了一天的雨,說實在的,大巴停下來,說這兒就是三連了。我當時就摸不著北了,左看右看,沒有一點三連的印象。第二天,天氣真幫忙,天放晴了,我提議重回三連,仇圣杰、高志明積極響應,他倆地塊熟悉,重回三連沒問題。嫩江漁村一位男生服務員很熱情的幫我聯系上出租車,我們三個加上陳建豪坐上車子直奔三連。在交叉路口,左拐是去十二分場的(前二年茹寶林就是走分場到三連的這條路,正好碰上“武寧路橋”斷了,沒去成)。直行是去我們三連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70年3月13日嫩江農場十二分場三連花名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政治指導員:郭友樓(老干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副政治指導員:但小弟 步招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連長:王景德(轉業軍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副連長:馬彭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一排長:姚惠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一班長:陸墨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戰士:裴仰忠 趙文忠 周志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孫均卿 許珂 顧澤梅 施長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趙庭友 孔文華 劉錢寶 湯其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王偉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二班長:郭志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戰士:忻福寶 陳漢民 李雨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潘國華 曾如旭 程俊民 季壽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孫多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三班長:王庭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戰士:唐智生 諸國權 曾云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王玉鴻 朱如貴 賈敏杰 丁銀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蔡建生 陸國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二排長:丁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副排長:李彬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四班長:都榮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戰士:李連太 王興祥 劉玉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金振興 凌一銘 陳恩峰 周一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孔馬扣 陳建豪 王毓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五班長:楊志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戰士:陳卓偉 丁勇生 戴洪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馬榮法 蔣建忠 潘云侍 夏正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龔慶賢 張金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六班長:陳先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戰士:黃長喜 郭榮昌 桑潤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王和風 沈龍達 沈乾德 胡一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王克群 王志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三排長:管關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副排長:呂金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七班長:劉瑞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戰士:郭小平 張鴻華 高志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謝樹勤 張志新 王忠民 吳順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孔新華 范新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八班長:陳培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戰士:陶子海 徐守榮 劉強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肖錦榮 武庭柱 陳大虎 沈浩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茹寶林 吳善君 翁英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九班長:周佩芝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戰士:周佩發 丁德富 葉幼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黃新海 馮鼎昌 蘇平 季本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何志剛 郭新海 劉家森 戴錫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周融融 邵國棟 虞立仁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還另有劉日成 李援朝 張乃發 姚惠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女生是1970-1971年后,三連把宿舍和食堂建成,有女生宿舍(在食堂的左側),陸續上山。由最初約二十名女生增加至后來的約三十人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女生排長:陳玉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戰士:張九鳳 陸阿妹 葉耀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姜淑梅 周蘇英 凌培培 沈茵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亞紅 張亞君 姚英華 張志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梁慶妹 陳建建 魯桃姑 張龍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金根妹 嚴愛娣 孫援萍 孫榮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俞麗萍 張春蘭 俞榮仙 施維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王聯珍 劉寶芳 俞玉琳 朱美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楊菊瑛 盧寶瑜</span></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我們知青上山下鄉五十周年。一路上多能碰見許多知青回第二故鄉看看。黑龍江軍墾農場組團多達七百多人;我們海南的鄰居張傳榜老師月初組團七十多人去北興農場探親;和我們坐同一輛大巴的母子倆,兒子陪他母親(也近70歲了)去原插隊落戶探親。我們三連及分場,也還有許多人想回第二故鄉看看。這是知青割舍不下的情結,青春年華揮撒在黑土地上,現在年事漸高,趁還能走的動,都有重回故土看看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這次我們一行人的愿望得以實現,除了我們大家的努力外,三連末任指導員戴佩華出了很大力,聯系三連、十二分場及總場、齊齊哈爾、哈爾濱的各位領導和朋友,迎來送往,極盡地主之誼。使我們大受感動。雖然我們之間大多不太熟悉,但知青的情份、知青的友誼,還是把我們大家聯系在一起。我們上海知青也熱情邀請齊齊哈爾、哈爾濱的知青朋友到上海作客、游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勐海县| 洞头县| 琼结县| 新和县| 图木舒克市| 昭通市| 洞口县| 临汾市| 东兴市| 临潭县| 南部县| 镇平县| 乐都县| 桐城市| 博白县| 光山县| 剑阁县| 拜城县| 加查县| 东安县| 修水县| 文昌市| 恩平市| 韶山市| 新安县| 南康市| 昌乐县| 嘉定区| 高密市| 出国| 微博| 千阳县| 慈利县| 定南县| 高尔夫| 宜都市| 绥棱县| 花莲县| 西充县| 洪洞县| 怀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