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紀念中國海軍成立71周年</p> <h3>此美篇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1周年!</h3> <h3> 引言</h3><h3> </h3><h3> 光陰荏苒,時光一晃過去四十多個春秋。在我軍旅生涯中,正值青春年歲經歷了終生難忘的絕密航程。因工作需要和組織信任,我于1976年夏開始接觸和了解當時屬國家高度機密的“718工程”有關工作。直接參與了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718”辦公室日常事務,并三次隨向陽紅五號船遠征太平洋的難忘經歷。十年前,718工程已解密,現回想起當年許多驚心動魂事情仍歷歷在目,激動不已。四五年重要經歷太多,可歌可泣的遠洋的人和事不能一一列舉,面面俱到 ,只擇印象較深的事例來回憶編寫。</h3> <h3> </h3> <h3>我國第一艘萬噸級遠洋科學考察向陽紅五號船(1970年3月入列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1993年退出序列)</h3> <h3> 718工程勝利完成任務已 時隔近四十年。當年盡管向陽紅五號船等四次遠征太平洋和勝利完成運載火箭發射的主體任務,戰風斗浪,艱苦卓絕,業績輝煌,但始終對外保密,不能大力宣傳。直到近十年才解密。2008年4月23日,中央電視臺才在《見證.親歷》欄目中分五集播出了電視記錄片《絕密航程》。在這之前,國家海洋局海洋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向陽紅”》系列叢書,其中有中國海洋報記者徐志良編寫的《絕密航程》一一中國東出太平洋試射洲際導彈紀實這本書,詳實介紹了從1976---1980年間,國家海洋局“向陽紅”海洋科學考察船編隊五次秘密突破島鏈往返太平洋特定海域,進行勘選洲際導彈靶場和試射第一枚洲際導彈的背景和一些為人鮮知的故事。中央臺電視紀錄片就是以此為藍本而編播。2017年夏,中央電視臺又在《國家記憶》欄目,從不同角度和史料分五集揭秘播出了《秘尋洲際導彈靶場》。若要了解詳情,可在網上找這兩部電視紀錄片或購書來看。</h3><h3><br></h3> <h3>由記者徐志良編著的《絕密航程》,2010年10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這是反映新中國“兩彈一星”工程卓越成就的又一部力作。</h3><h3><br></h3> <h3>2017年夏,中央電視臺制作的《國家記憶》欄目,分五集播出秘尋洲際導彈靶場。</h3> <p>《絕密航程》主題曲歌詞。</p> <h3> 在20世紀60---70年代,中國的安全整體上受到來自美蘇霸權威脅,特別是核威懾。毛主席號召“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備戰備荒為人民”,這是當年家喻戶曉的國防動員令。雖然中國已有原子彈和氫彈,但不能沒運載火箭。中國第一代高層領導人“冷眼向洋看世界”,以把握機遇著力發展戰略武器的雄才大略,成立了中央專門委員會 ,并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掛帥。</h3><h3> 1965年8月,由周總理主持的中央專委會上,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了一個讓在場各位異常興奮的設想:那就是中國必須重點發展具有遠程攻擊能力的洲際導彈,并且進行全程飛行試驗。但是要進行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就必須射向遠海,必須組建一支遠洋調查測量船編隊和護航艦隊。這一設想對于1965年的中國的所有科技能力來講,是一個比夢還要虛幻的設想。這個設想得到中央領導大力支持。</h3><h3> 1967年7月,國防科委等部門提出建造編組遠洋調查測量船舶的研制計劃,7月18日,這份計劃上報到中央軍委和毛主席、周總理手中。毛主席、周總理正式審閱批準了實施這個宏大的工程計劃。毛主席在這個工程計劃中批示:“同意,要抓緊辦。”這是中國20世紀70年代在“兩彈一星”工程中,重點明確指向發展洲際導彈的系統工程,代號為:718工程。這是國家最高指揮級別的國防尖端科學系統攻關工程。這是由錢學森設計、毛主席親自批準和批示,周恩來、華國鋒、鄧小平、葉劍英等中央領導親自組織實施的中國當年最高機密的洲際運載火箭試驗的工程。</h3> <h3>毛主席和科學家錢學森親切交談。</h3> <h3>中央專門委員會是中共中央為了強有力的領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而設立的。成立于1962年11月17日。是中央領導國防尖端事業的最高決策機構。周總理兼任中央專門委員會主任。1976年后中央專委會先后由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負責。周總理為國防事業嘔心瀝血。對國防尖端科學事業嚴格要求,提出“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指示,被廣泛貫通到“718”任務的全過程的行為準則。</h3><h3><br></h3><h3>1970年3月,為執行“東風5”號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經周總理批準,交通部中國遠洋公司廣州分公司“長寧”輪(16800噸)移交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改裝、管理、使用,改名為“向陽紅5”號。執行二級(副團級)艦艇權限。后升為正團級權限。</h3><h3><br></h3> <h3>時任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華國鋒始終關心支持“718工程”。1977-1980年間親自批準了向陽紅五號船編隊第二、三、四次遠洋調查和580編隊遠洋任務。</h3><h3><br></h3> <h3>葉劍英副主席先后協助周總理和華國鋒主席負責中央718工程。1980年6月4日,葉劍英副主席在上海海軍基地大禮堂歡迎和接見凱旋歸來的580編隊有功人員。</h3> <h3>1980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批準了國防科委關于上半年進行東風5號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的請示。鄧小平副主席在文件上批示:“如準備來得及,以5月試射為好”。</h3> <h3> 國家海洋局于1964年7月成立。</h3><h3> 建局初期辦公樓設在北京市長安街王府井附近。1969年接到上級的718工程中的靶場選址和遠洋水文氣象保障工作的重大任務。成立718工程水文氣象保障領導小組,由彭紹輝副總參謀長任組長,新任國家海洋局局長沈振東任副組長。 </h3><h3> 海洋局初期工作主要是近海近岸的斷面海洋調查,船只噸位最大不超過800噸。為解決海洋局困難,周總理親自組織,調動整合涉及中央十多個部委局,院校、軍隊的人力物力和技術資源大力支持支援海洋局。當年國家體制優勢成就了初創時期的海洋局。也成就了中國的洲際導彈。</h3> <h3>國家海洋局第二任局長沈振東,在任期間深感718工程重要和責任重大。為更好落實任務,沈局長調集各路精兵強將,組成了跨部門的局718辦公室,把718工程確定為國家海洋局的一號絕密工程。工作中不論是計劃安排,還是船舶工程、物資和人事調動,統統由局長親自抓。上下形成一股勁,一條繩。從而有力推進局718工程進度和加快促進我國海洋事業發展。</h3> <p>當年參加向陽紅五號船遠洋水文地質調查的孫志輝(右),后任國家海洋局計劃處處長、副局長、局長。</p> <h3>原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炳鑫,在六十、七十年代期間在海洋局718辦公室任參謀。參與組織了我國第一艘萬噸級遠洋科學考察船“向陽紅五號"的改裝、試驗和我國首次遠洋科考工作;參與組織實施我國首次遠程火箭試驗太平洋落點區的調查、選劃和水文氣象保障工作。為718工程作出了重要貢獻。</h3> <h3>地處廣州市的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上世紀七十年代幸運成為中國洲際導彈大洋選址的前進基地。位于廣州客村的南海分局四層機關小樓(1967--1980年),開始演繹起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工程也是最神秘的故事。在南海分局黨委統一領導下,分局領導和機關將完成718工程任務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形成局長親自抓,計劃科主管,其他部門大力協助的工作機制??朔刂乩щy,群策群力,全力以赴組織實施向陽紅五號船編隊五次遠洋任務,保證做到安全穩妥,萬無一失。</h3> <h3>為適應718工程任務需要,在七十年代初由交通部遠洋公司移交“長寧”輪,進行改裝,舷號為向陽紅五號船,曾在廣州造船廠進行大改裝“變臉”,由遠洋貨輪改裝為當時最高科技含量的科學考察船。1978年冬為適應580任務擔任旗艦的需要,又進行第二次改裝整容。不僅安裝了測量落點的專用雷達,還對三、四、五艙改裝。加裝30多房間,10多個實驗室,3個冷藏庫。使該船可容近300人出海,續航力120天。</h3> <h3>為了保證國防任務需要,國防科委等機關從全國各地調集科技人才,南海艦隊調出精兵強將,從塞北江南調來的科技人員紛紛到向陽紅五號船報到。組建初期,該船人員有海陸空軍人,又有科技人員,軍民混編。由于任務保密需要,船上軍人也要著便裝 ,寫信通信地址用代碼,上船要有登船證,非工作需要一般人不能登船。由于這艘萬噸船當時沒有合式碼頭,七十年代只能長期在黃埔長洲江中錨泊,靠一艘南交2號交通艇接送人員和物資噐材。因為該船的工作神秘和安裝大型天線和雷達,著裝不統一,軍不軍民不民。五號船被老百姓稱為“間諜船”、偵察船。</h3><h3><br></h3> <h3>1971年7月16日總后勤部部長邱會作、中聯部部長耿飆、廣東省委負責人王首道、陳郁由時任南海分局局長李辛等領導陪同到位于白鶴洞的廣州造船廠的向陽紅五號船視察。</h3> <h3>1975年秋,南海分局李辛局長、黃廷利政委陪同國家海洋局機關領導,前往廣州造船廠檢查正在改裝的向陽紅五號船工作情況。照片左起:副政委侯華清、副船長黃土安、局機關處長、局長李辛、政委黃廷利、副局長高文府、船長馬榮典、船政委劉延青。</h3> <h3>張瑞禧在1976年一一1981年擔任南海分局局長期間,傾盡全力認真主抓分局718工程,并親自率領向陽紅五號船執行第二、三次遠洋調查和580任務,并擔任航次任務總指揮和臨時黨委書記。</h3> <h3>1976年3-5月 ,向陽紅五號和向陽紅十一號船(無錫輪改名)編隊,首次開赴太平洋中部,執行毛主席親自批準的718工程,一一東風5號洲際導彈全程試驗落點的特定海域綜合調查任務。時任南海分局高文府副局長任編隊總指揮兼臨時黨委書記。航次歷時52天,航程13883海里。</h3> <p>停靠在廣州黃埔長洲海洋局碼頭的向陽紅五號船。</p> <h3>向陽紅五號船首次遠洋調查誓師大會在廣州黃埔長洲舉行。</h3> <h3>1978年第三次遠洋5月30日結束不久,8月18月又進行最后確認靶區的第四次遠洋,該航次由向陽紅五號和十二號船組成編隊。航次的總指揮是南海分局副局長張碩。他是一位陜西籍老資格的軍事干部。多次參加戰斗負過傷,他穩重而踏實、平易近人,有點幽默。我參加向陽紅五號船第三遠洋回來不久,本想休假,但被張碩副局長點名隨他出海參加第四次遠洋調查。</h3> <h3>王志斌原是南海艦隊快艇11支隊作戰科長,1945年參加新四軍,身經多次戰役。有較豐富作戰經驗。五次立功受獎。七十年代初擔任南海分局計劃科長。當年分局計劃科相當于分局小司令部,分管組織計劃、船舶指揮、軍事訓練和軍務勞資業務,最多時計劃科有十幾人,我們當時擠在不足30平方的三樓西邊辦公房,每人一張舊式辦公桌椅,條件簡陋。718辦公室也設在計劃科。王志斌科長親自領導和分工三四個參謀兼職負責718工作。那幾年,王科長牽頭組織謀劃有關向陽紅五號船遠洋計劃和應急處置方案,并多次擔任遠洋編隊副總指揮和聯絡組組長。</h3> <h3>圖為南海分局局長張瑞禧率領向陽紅五號船參加580任務時,在駕駛臺羅經甲板與隨船出海的機關參謀穿著遠洋公司海員服裝合影。</h3><h3> 為做好遠洋各種情況處置預案,以防萬一??客鈬劭?,出海干部和船員都備有三種不同服裝可根據情況更換。一套軍裝,一套遠洋船海員服,一套便服。出海人員都持有國際海員證。在海上航行一般都著便服。使外國艦船無法辨認向陽紅五號船是否軍用船只。</h3> <h3><font color="#010101">國家海洋局聲像室記者采訪年歲已高的分局老領導張瑞禧。張局長仍對當年參加718工程有關組織指揮和遠洋調查經歷記憶猶新。張局長在家中并拿出當年相冊講述三次率船遠洋的故事,娓娓道來。</font></h3> <h3>這是中央電視臺2009年在制作《絕密航程》時,記者釆訪本人的鏡頭。本人于1976年夏調到南海分局任計劃科參謀,先期跟做軍務工作,1978年至1980年參與“718工程”日常工作,接受局718辦公室指導,協助有關領導制定遠洋計劃和各種工作方案措施 。本人分別于1978年3月15日至6月1日和8月23日至10月21日隨向陽紅五號船執行第三、四次遠洋調查,1980年1月參加向陽紅五號船由國防科委組織的船載水聲落點測量南海試驗。1980年3月15日至6月19日隨向陽紅五號船參加580任務,在黃海海區演練及我國首次向太平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我在海上職責是協助編隊指揮員做好海上文書工作,當好參謀助手。三次遠洋都參加遠洋編隊指揮部值班工作。并負責編寫編隊航次總結,記載遠洋航行記事和繪制遠洋示意圖等。</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經毛主席親自批準,向陽紅五號船編隊執行我國首次太平洋調查任務。1976年3月31日,向陽紅11號從黃埔港秘密起航,與比它先一天起航的向陽紅五號船在西沙海域匯合。4月2日遠洋編隊經菲律賓呂宋海峽第一次沖出第一島鏈,并規避了臺風,4月9日沖出第二島鏈,4月12日下午抵達赤道。并赤道進行首次遠洋第一個站17小時漂泊作業。此后五號船航行作業期間,發現日本船向我窺視跟綜,9次發現美國、新西蘭飛機超低空偵察,并投擲聲納浮標,干擾我船作業。在一個多月調查作業中,進行了海洋水文調查,重力和水深測量,海洋氣象調查,遠洋通信儀噐試驗和通信傳播試驗。獲取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大洋科學考察資料。</h3><div><br></div><h3><br></h3> <h3>向陽紅五號船首次遠洋。在太平洋航行途中有關領導在研究規避臺風的航行計劃。這是航次總指揮、南海分局副局長高文府(右四)與船長馬榮典(右三)、政委劉延青(右二)等領導干部在一起研究工作部署。</h3> <p>向陽紅五號多次穿越赤道海域航行和調查。</p> <h3>向陽紅五號船通信部門人員在報務房工作,保證上傳下達順暢。</h3> <h3>向陽紅五號船遠洋時已有衛星定位儀,但一般要一兩個小時才報一次船位,為確保航行安全,航海干部用人工六分儀測定天體進行船舶定位。</h3> <h3>向陽紅五號一衛星云圖接收天線。</h3> <h3>向陽紅五號船五次遠洋都使用過進口“子午衛星導航儀”導航,也試用過國產衛導。上世紀60-70年代的衛星導航儀設備象兩臺大的冰箱,操作起來還常有故障。圖為衛導員繆文波在遠洋操作衛導儀的工作照。</h3> <h3>向陽紅五號重力測量組組長許時耕,早年北大高材生 。他工作兢兢業業,業務精通,超額完成重力測量任務。四次遠洋后,許時耕與趙少奎、陳炳鑫根據調查資料和數據,編寫了太平洋考察總總報告。向上報告選定了靶區。并對發射試驗具體時間、時段提出了具體建議。許時耕為718工程作出特殊貢獻,海洋局給他記了一次大功。</h3> <h3>向陽紅五號船在3000-4000米深的海底進行地質調查柱狀取樣調查。</h3> <h3>向陽紅五號船在太平洋進行深海地質調查作業。</h3> <h3>水文調查作業。</h3> <h3>1978年4月22日凌晨,在東經171度30分,南緯6度,向陽紅五號船在英國“挑戰者號”105年之后,在太平洋4784米深海,獲得了第一份錳結核樣品。</h3> <h3>向陽紅五號船編隊順利完第一次遠洋調查返回祖國。海軍為了嘉獎完成首次遠洋科學調查的英雄,派出160驅逐艦和兩艘護衛艦組成護航編隊前往中沙群島護航迎接。又派出海政文工團,頂著炎炎烈日在碼頭載歌載舞歡迎遠航歸來的考察隊員。</h3><h3> 海軍劉道生副司令、交通部曾生副部長等到碼頭迎接。</h3><h3> 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兼廣州軍區政委韋國在珠江賓館盛宴慰問出海人員。</h3> <p>許世友司令員和劉道生副司令員為首航勝利歸來的向陽紅五號船頒發獎旗、獎狀。</p> <h3>第二次遠洋調查于1977年3月8日至5月17日,歷時73天。仍以向陽紅編隊組成。向陽紅十二號由濟寧輪改裝。兩船出海達333人。重點調查一區。</h3><h3>第三次遠洋調查于1978年3月14日至5月17月,歷時78天。兩船出海340人,重點調查2,3,4區。第二、三次遠洋編隊總指揮都是張瑞禧局長。</h3><h3>第四次遠洋調查于1978年8月18日至10月21日,歷時64天。兩船出海327人。重點調查四、三區、二區。編隊總指揮是張碩副局長。</h3> <h3>本人參加三次遠洋調查時著便服工作照。其中有兩幅照片為劉道生副司令員為我拍照的。</h3> <h3>當年遠洋文化生活比較單調,每次出海能帶幾十部電影或錄相帶,每天中午吃飯播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圖書室圖書雜志定期可借書閱讀。在歷次遠洋中,向陽紅五號船本船主辦一張《海洋小報》,小報為單面八開油印,約每周一期,每期發行約30份。主要內容是一周以來自當上發生的大事,規章制度,表揚好人事,詩歌散文。主編是副政委李銀柱。船上文字功底好的、字寫得好的干部戰士都找來幫忙。本人也是小報刻寫積極分子,因刻蠟版辦小報在家鄉有些經驗。其中《海洋小報》報頭字就是我寫的。</h3> <h3>向陽紅五號船執行“718工程”第一至四遠洋科學調查航線示意圖。</h3><h3>分局繪圖員陳伯鈞是手工繪圖能手,寫得一手漂亮的仿宋字。分局遠洋所有圖表都是他繪制的。七十年代電腦沒有廣泛應用。我們每次遠洋的總結、匯報圖表都手工制作的。而在海上發生的實時記事都要由我標在示意圖上。這些都作為珍貴歷史資料存入國家海洋局的檔案室了。</h3> <h3>1979年3月21日,為了獎勵向陽紅五號船四次挺進太平洋的突擊貢獻,海軍黨委給予向陽紅五號船記集體二等功,同時獎勵一部24吋進口彩色電視機。這項集體二等功是中國海軍在和平年代,給一支非戰斗部隊完成非戰斗任務給予的最高獎勵。</h3><h3><br></h3> <h3> 海軍黨委在給向陽紅五號船記集體二等功的文件的命令中寫道:</h3><h3> 1976---1978年期間,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向陽紅五號船,經黨中央批準,在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在廣州遠洋分公司“無錫”(向陽紅11號)、“濟寧”(向陽紅12號)四次執行了遠洋調查和一次東海大陸架調查任方,歷時263天,安全航行70259海里,圓滿完成對太平洋特定海區的調查。向陽紅五號船在執行遠洋調查任務中,始終保持旺盛的革命情緒和嚴格的科學態度,多次排除蘇、美飛機和船只的偵察干擾,戰勝風浪酷暑,克服暈船嘔吐,群策群力,積極開展技術革新,保證了調查質量創造了新成績。他們共完成大洋120個水文站次的調查,獲得以海面到水下1500米(最深2500米)各層海水的水文數據29103個,進行了250天大洋氣象觀測,深測平均高度25060米高空各層氣象要素數據63297個;測量重力資料27300海里,超額完成42%。測量水深資料31000海里,創造了我國地質取樣和生物取樣最深紀錄,并首次獲得大洋底部的錳結核,進行了遠洋通信試驗和遠洋儀噐設備試驗,考核了近百臺新試制的儀噐設備。</h3><h3> 通過四次遠洋調查,填補了我國大洋調查的空白為今后向深海大洋進軍積累了實踐經驗,為我國國防建設和發展海洋事業做出了顯著成績。</h3> <p>張愛萍副總參謀長為海軍580編隊遠征啟航賦詞送行。</p> <h3>本人書寫張愛萍副總參謀長寫給580編隊遠征太平洋的詩詞一一訴衷情。</h3> <p>劉道生副司令員,580編隊總指揮(右)在歡送大會上。</p> <h3>由編隊指揮員簽發的國防科委和海軍共同下發的《動員令》發到每個參試人員手中。</h3><h3>下圖為發射洲際導彈試驗成功后國防科委和海軍給參加580任務的人員頒發的紀念章。</h3> <h3>580任務動員令全文。</h3> <h3>向陽紅五號船參加580任務出海人員名單(首頁部分)向陽紅出航235人,其中海軍編隊指揮部機構31人,本船204人。</h3> <h3>王震、耿飚、張愛萍等中央領導前往吳淞口歡迎580編隊隆重啟航。</h3> <h3>1980年4月27日,在吳淞口海軍基地大禮堂舉行歡送580海上編隊出航大會。國務院副總理王震、耿飆,副總參謀長張愛萍,海軍司令員葉飛,國防科委政委李耀文專程從北京趕來和上海市委書記陳國棟等一起參加歡送大會。王震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出航編隊表示熱烈歡送。耿飆、李耀文、葉飛相繼講話。劉道生副司令員代表參試人員和護航編隊向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表示:不怕任何敵人給我們的干擾破壞,不怕任何艱難困苦,用毛主席“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精神,安全而去,勝利而歸!張愛萍還為出征將士填詞一闕,把歡送會的精緒引向了高潮。580編隊出航那天,中央首長在吳淞口歡送編隊遠洋出征</h3> <h3>580特混艦隊編成5801、5802、5803三路隊形,浩浩蕩蕩奔赴太平洋。其中左路5801為先遣隊,由向陽紅10號船和拖輪T710船提前一天出航。旗艦向陽紅五號船處于中路的5802編隊,共8艘船,前面是132、131、162號驅逐艦,后面X615補給艦、T830拖輪、J302救撈船和遠望2號測量船。右路5803編隊,依次是107、108、106號驅逐艦,X950補給艦。遠望1號測量船、亅506救撈船、T154拖輪、德躍號拖輪。整個編隊共18艘艦船??倗嵨?7,4萬噸,超黃蜂直升機4架。其中海洋調查船2艘,測量船2艘,導彈驅遂艦6艘,補給艦2艘,打撈艦2艘,輔助船4艘。總出航人數5360人。580海上編隊將從舟山沖出第一島鏈挺進太平洋,這個編隊及后來的創舉對于獲得和平的國家建設環境、對于建設海洋強國、對于中國的的崛起,對國內國際都具有重大的意義。</h3> <h3>向陽紅五號船是580任務海上編隊指揮船,在軍隊稱為“旗艦”。海軍第一副司令員劉道生、副司令員楊國宇、參謀長張序三、編隊政治部主任楊寶鑲、海軍作戰部副部長陳德鴻及南海分局局長張瑞禧等總指揮領導坐鎮向陽紅五號船,指揮整個海上編隊。</h3> <h3>580編隊總指揮部主要領導干部在向陽紅五號船坐鎮指揮。</h3> <h3>580編隊總指揮劉道生副司令員在我國首次向太平洋發射洲際導彈試驗海區現場組織指揮。</h3> <h3>在1980年執行580任務期間,本人被抽調到設在向陽紅五號船的580大型編隊總指揮部指揮組工作。指揮組由總參作戰部、海司作戰部的處長、參謀及分局參謀人員組成。海上晝夜輪流值班。負責收集整理編隊所轄18艘艦船海上航行 、人員安全健康、機械故障、油水耗存等狀況及受到外國艦船飛機偵察干擾情況報告。記錄編隊活動大事。每一周大交班會,每天小交班會。每到傍晚指揮部成員在小會議室聽取匯報,當天值班參謀收集一天編隊情況直接向劉道生、楊國宇副司令、海軍張序三參謀長等總指揮部首長口頭報告。并聽取首長下步工作指示。</h3> <h3>580海上編隊挺進太平洋。</h3> <h3>向陽紅10號船為5801編隊指揮船。為編隊航行海區作氣象保障。</h3> <h3>遠望1號測量船為5803編隊指揮船。與遠望2號共同完成導彈軌道測量任務。</h3> <h3>遠望二號測量船。</h3> <h3>580編隊挺進太平洋。</h3> <h3>海軍580編隊挺進太平洋。</h3> <h3>107、132導彈驅逐艦和X615遠洋補給船。</h3> <h3>遠望號測量船大型測量天線。</h3> <h3>580編隊總指揮劉道生副司令等領導親臨向陽紅五號船駕駛臺組織指揮。</h3> <h3>劉道生副司令(中)、楊國宇副司令(右二)和張瑞禧局長(左二)與向陽紅五號船船長倪樹森(右一)政委侯華清在船上合影。</h3> <h3>海司作戰部副部長陳德鴻(后任海洋局副局長)和南海分局局長張瑞禧在指揮臺上。</h3> <h3>在580任務期間,美、蘇、澳大利亞、新西蘭的軍艦、飛機和偵察船不斷偵察騷擾編隊行動。新西蘭一艘電子偵察船“莫諾韋”號,帶有艦載直升機企圖撞入核心試驗區,被我108艦奉令攔截。</h3> <h3>向陽紅五號船氣象分隊經過幾次遠洋,積累了豐富海上天氣預報經驗。580任務擔任編隊氣象預報中心。圖為施放三萬多米高空探空氣球。</h3> <p>氣象分隊承擔東風5號運載火箭全程飛行試驗最為關鍵的一項任務一一預報發射日。要在預定落區選擇一個或幾個良好的天氣時段,供首區選用為發射時間。在發射前24小時天氣不佳和預報人員有較大爭議情況下,氣象分隊許經林隊長憑豐富經驗,力排異議,果斷作出5月18月下午2時可以發射的建議。為導彈發射作出了準確預報。后來上級給許經林記個人二等功。</p> <h3>向陽紅五號船氣象分隊分隊長許經林。為成功預報火箭發射日而榮立個人二等功。</h3> <h3>東風5號洲際導彈整裝待發。</h3> <p>1980年5月18日北京時間上午10時23秒東風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p> <h3>我國太平洋火箭試驗發射區與濺落區布陣示意圖</h3> <h3>580編隊官兵熱烈歡呼我國首次向太平洋發射運載火箭全程試驗圓滿成功!</h3> <h3>海軍直升飛機起飛往落點打撈導彈數據倉。</h3> <h3>彈著點海水染成一片綠色。</h3> <p>1980年5月18日北京時問10點45分,當地時間下午14點45分,海軍潛水員和他的戰友們成功打撈火箭數據倉。10分后將數據倉回到J302打撈船甲板。一時間,整個南太平洋落區18艘艦船,汽笛長鳴,歡聲雷動。</p> <h3>火箭數據倉打撈抬上甲板,官兵們相擁在一起興奮不已!</h3> <h3>1980年5月18日人民日報發出號外,祝賀我國首次在太平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圓滿成功。</h3> <h3>580任務航線及情況示意圖。</h3><h3>當年我們手繪遠洋示意圖現用電腦重新制作。</h3> <h3>在執行580任務中,向陽紅五號船擔任大型海上特混編隊指揮船,海軍劉道生、楊國宇副司令與分局領導及船領導合影留念。</h3> <h3>葉劍英副主席、張愛萍副總參謀長在上海接見勝利歸來的580編隊指戰員。</h3> <h3>1980年6月15日,向陽紅五號船船長倪樹森、政委侯華清和個人二等功榮立者許經林應邀參加在海軍機關大禮堂召開的第一次發射運載火箭總結大會。</h3> <h3>向陽紅五號船五次遠征太平洋成績輝煌,碩果累累。創造了十幾個第一。如第一次為中國獲得太平洋特定海區春夏秋冬四季地球物理和海洋環境資料,為中國第一枚洲際導彈的全程飛行試驗準確地選取了靶場。也是中國遠洋科學調查發展的端點。第一次作為中國海軍先遣力量,排除重重干擾和困難,沖出島鏈,與外國??樟α慷分嵌酚?,最終勝利。第一次代表中國海軍遠航太平洋,培養了一批高級航海人才,積累了遠洋經驗。第一次從太平洋1680米和1907米水深處取得地質樣品。并在深海4784米獲得第一份錳結核樣品。第一次將普通探空氣球,經創新技術處理后放到35339米高空。第一次在南太平洋發現不足10米的暗礁一一向陽礁。作出第一個臺風預報,并追測到強臺風過境數據,試驗第一臺衛星導航儀,測試第一批遠洋通訊和深海儀噐等等。</h3> <h3>向陽紅五號船執行“718工程”的11年中,前6年主要是船舶設施的改裝、試驗和調查儀噐的試驗、人員的配備和培訓,后5年是任務的完成階段。換了兩任船長、三任政委。踏過了從南海到太平洋七萬多海里的驚濤駭浪,沐浴了近三百個日夜的毒日孤星,曉風殘月。為國防尖端事業作出了不平凢的貢獻。海軍黨委先后兩次為向陽紅五號記集體二等功。四次遠洋調查資料被國家海洋局評為科技成果一等獎。</h3> <h3>在向陽紅五號船執行“718工程”任務期間和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它還完成過幾次重大任務。主要有東海大陸架調查、南海中部綜合考察、南沙永暑礁建站考察、中美西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合作調查和澳大利亞季氣試驗、慰問南沙駐島官兵和主權巡航,并由海洋局局長嚴宏謨在曾母沙拋下主權碑。經歷了中國海和太平洋無數風雨和驚濤駭浪,為我國海洋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向陽紅五號”船是中國海軍的先鋒,人民的功臣,它的光輝事跡將載入中華民族的史冊。</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大连池市|
吐鲁番市|
通河县|
昂仁县|
兖州市|
浏阳市|
晋江市|
特克斯县|
红桥区|
阿克陶县|
高邑县|
定兴县|
嘉善县|
吴旗县|
阿拉善盟|
定兴县|
沈阳市|
龙江县|
且末县|
安塞县|
高州市|
博爱县|
九江市|
成安县|
南投市|
大关县|
桐城市|
两当县|
宜宾市|
卢氏县|
庆安县|
海盐县|
咸宁市|
西和县|
建湖县|
永泰县|
延津县|
南城县|
永善县|
阿拉善盟|
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