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趙州橋</b>(公元595年-605年)</h1><h1> 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稱做“大石橋”。建于隋朝年間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第二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h1><h1> 河北民間將趙州橋與滄州鐵獅子、定州開元寺塔、正定隆興寺菩薩像并稱為“華北四寶”。</h1><h1> </h1><h1>注:最早的一座叫小商橋,在河南漯河市</h1> <h1>歷史痕跡(?)</h1> <h1> 趙州橋博物館里保存的原物</h1> <h1> 1952年,河北省公路局建議對該橋進行大修。輾轉至1954年,獲交通部和文化部撥發專款,遂開啟趙州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整修。1956年,整修工程完結(欄桿部分除外),這座“歷經近一千四百年的風雨”的古橋,從內部結構到外觀,全都“煥然一新”。</h1><h1> 1963年,梁思成公開撰文,相當克制地表達了自己在這方面的不同意見:“直至今天,我還是認為把一座古文物建筑修得煥然一新,猶如把一些周鼎漢規用擦銅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樣,將嚴重捐害到它的歷史、藝術價值。……在趙州橋的重修中,這方面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不能說不是一個遺憾。”</h1><h3><br></h3> <h1><b>永通橋(</b>公元765年)</h1><h1> 又名小石橋,位于河北省趙縣城西門外清水河上,建于唐代宗永泰(公元765年),金、明、清以來曾多次維修,是一座帶腹拱單孔并列券敞肩式石橋,橋長32米,寬6.34米,主拱券由20道獨立拱券并列砌筑而成,大券上伏有小拱 4個。橋欄長 32.7米,跨徑26米,拱矢5.34米,橋面寬度,東西兩端各6.7米,中間6.2米。橋欄板雕刻一為兩端雕斗子蜀柱,中間用鴕峰托斗,華板通長無格,上有優美浮雕;一為荷葉墩代斗子蜀柱,華板分兩格。在各小券的撞券上都有河神浮雕,北面東端小券墩上雕飛馬, 西端券面雕魚,形象生動,內容豐富。從現存實物看,應為唐、明、清不同時代的作品。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r></h1> <h1> 橋上有22根正方形的望柱,橋身及欄板有優美的浮雕如河神、飛馬、游魚等,形象十分生動,大多是明正德二年(1507年)的遺物。由于永通橋十分精美,歷代文人題刻很多。</h1> <h1>在橋頭公園跳廣場舞的人們</h1> <h1><b>單橋(</b>1629年),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1><h1> 位于河北省滄州市西的獻縣城南6公里處的南河頭鄉南單橋村與北單橋村之間,2012年3月23日該橋成功創下“世界最長的不對稱石拱橋”的世界紀錄。單橋是一座建于明崇禎二年(1629年)的五孔石拱橋,為青石結構。大橋按地形水勢設計,南高北低,南三孔稍寬略高,并在拱與拱之間增添4個小腹拱,以減輕石橋自重,提高泄水能力,使橋體顯得美觀別致。大小九個拱頂的兩端,雕飾著18個龍頭,在欄板、欄柱上雕刻著不同的動物圖案,當地至今對單橋還有“三千獅子,六百猴,七十二統蛟龍碑”的傳頌。</h1> <h1><b>登瀛橋</b>(公元1594年)</h1><h1> 也叫杜林橋,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坐落于滄州西15公里(滄縣杜林鎮中心)舊滄河路與滹沱河故道交匯處的杜林鎮,是橫跨于河支河上的三孔敞肩拱形石橋。該橋始建于公元1594年。</h1><h1> 該橋橋體由三大拱兩小拱組成,兩小拱懸臥于三大拱連接處的拱肩上,兩個流線型的大橋墩支撐著橋身。橋長66米,橋面寬7.8米,每孔跨徑11.3米。中拱上頂兩側各有一龍頭石雕,探出橋體,張牙瞠目,若呼之欲出;左右兩大拱之上各有一石雕獅子頭,暴目裂眥,神態兇猛;兩小拱的拱頂各有一搖頭探尾的神水獸;橋面石欄、石柱上是目不暇接的浮雕畫面和姿態各異的石猴、石獅等動物,精雕細鏤,栩栩如生。</h1> <h3><br></h3> <h1>橋東頭</h1> <h1>橋西頭</h1> <h1>橋面已是柏油路面</h1> <h1>加固措施很野蠻</h1> <h1><b>蒼巖山橋樓殿</b>(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1><h1> 從蒼巖山山門向上攀登,峰回路轉,在對峙的斷崖之間飛架著一座長15米、寬9米的單孔石拱橋,橋樓殿就坐落在這臨深約70米的橋上。橋樓殿為二層重檐樓閣式建筑,金色琉璃瓦頂和朱紅色殿柱映在藍天綠峰中,光彩照人。宏偉的殿堂建于高臨絕壁的石橋上,似空中樓閣,巧奪天工,世所罕見。古人有詩曰:“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樓飛。”清幽的山澗架立如此精彩的建筑,無法不讓人感嘆建筑者的手筆之獨特。橋樓殿是我國三大懸空寺之一(第一是山西恒山的懸空寺,第二是青海北山的北禪寺)。</h1><h1> 殿內有佛、菩薩、十八羅漢像及壁畫。古人贊美這一壯觀景象:“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樓飛。”據考證,此橋為隋時所建,先于趙州橋。</h1> <h3><br></h3> <h1><b>清東陵五音橋</b>(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1><h1> 位于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橋全長110.60米、寬9.10米,橋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兩邊安設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每塊欄板的形狀和大小相同,如果順著敲擊,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是一座能發出音響的建筑物,包羅中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徵、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h1> <h1><b>滿城方順橋</b>(始建公元309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1><h3><br></h3><h1>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西南方順橋村,橫跨于龍泉河上,因在方順店附近而得名。</h1> <h1> 古時候驛路從方順橋上通過,是京師經保定府去南方諸省及山西的南北交通必由之路,歷代的重要關卡。 據民國十八年(1929)《滿城縣志》載,方順橋始建于西晉永嘉三年(公元309年),隋開皇、金明昌年間繼修,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橋毀,僧德印募修。現存建筑為明重修。<br></h1> <h1> 方順橋為三孔券石橋,中孔較大,兩側各一次孔較小,均由細石料砌成,石楦雕欄,堅致雄偉。根據實測,橋全長30.61米,寬8.07米,由基礎上皮至望柱頂高8.765米,中孔凈跨14.34米,凈高6.15米,兩側小孔凈跨3.43米,凈高3.7米。</h1> <h1> 券條石均垂直于橋的走向,主券當中有戲水獸。</h1> <h1> 橋上共有30根望柱,其中保留有22根形態各異的石獅望柱。</h1> <h1>石欄板28塊,其中有24塊帶雕刻欄板。</h1> <h1> 橋拱由長方形料石懸砌,橋面由長條石鋪墊。</h1> <h1> 橋兩端各有兩個巨獅,分踞左右。</h1> <h1> 北面橋頭兩個獅子基本完好,南面的一個獅子已經遺失。村中的老人們口口相傳,很久以前,橋南的其中一個獅子年久成精,經常在深夜村里人都安睡時去挨著橋北的一家酒鋪偷喝酒,有一天被酒鋪的掌柜看見了,第二天一早掌柜的就帶著大家伙兒推倒了這只“成精”的石獅子,于是橋的南面就失去了一只。</h1> <h1> 石橋造型流暢古樸,保持了早期拱橋的特點,另在該橋西側300米處設計了兩道護橋分水閘,用以分水泄洪,保證古橋安全。</h1> <h1> 方順橋歷史悠久,古樸壯觀,堅固耐用,規劃設計科學合理,在道路交通史上曾起著重要作用,至今仍在使用。方順橋在我國建橋史上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h1> <h1><b>涿州永濟橋</b>(1574年,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1><h1> 位于涿州城北拒馬河之上。始建于明萬歷二年(1574年),后因河道南移,橋亦塌毀,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舊橋南建九孔新橋。橋南砌筑石堤并下設涵洞,原有舊橋也按涵洞形制改砌,使其成為"堤形引橋"以泄夏秋洪澇。清帝乾隆為其賜名為"永濟",并作《御制重修涿州石橋記》、《御制永濟橋詩并序》。</h1><h1> </h1> <h1> 該橋為涿州八景之一,名曰"拒馬長虹"。文獻記載,永濟橋并南北堤形引橋長二百余丈。2004年12月,經過對該橋引橋探查和試掘,永濟橋主橋并南北引橋總長約627.65米。我國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題詞"中國第一長石拱橋"。 </h1> <h1> 橋面上保留下的水泥路面。據說是當年日本人侵華時鋪設的。</h1> <h1>拆除水泥路面時的情景(網絡圖片)</h1> <h1>目前還沒有對游客開放</h1> <h1>拒馬長虹</h1> <h1><b>北京通州永通橋(八里橋)</b>(公園1290年,全國重點文保單位)</h1><h1> 通惠河上的重要橋梁,史稱它是“陸運京儲之通道”。永通橋是北京四大名橋之一。坐落在古老的通惠河上,因距通縣城西八里,故俗稱“八里橋”或“八里莊橋”。</h1> <h1> 通惠河是元至元二十七(1290)春由都水監郭守敬主持開鑿的一條重要人工河道。此河“上自昌平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轉,過雙塔榆河、一畝、玉泉清水,至西水門入都城,南匯為積水潭,東南出文明門,東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總長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北京地處北方,物資較為貧乏,眾多物資多從南方運來,特別是元定都北京后,這種情況更為突出。雖開辟了海運、但損耗過大,如至元二十年(1283)歲運四萬六千多石糧,漂溺損耗者至四萬二千多石,而且糧食運到通州后,再通過陸路運送到北京城,糧多路遠,運糧兵民苦不堪言,至元三十年(1293)通惠河工竣,“自是免都民陸挽之勞,公私便之,帝自上都還,過積水潭,見舳艫蔽水,大悅,賜名通惠。”及至明朝,通惠漕運干道,東南之粟,年漕已到數百萬石。東南貢賦,歲億萬計,市民所需,則不可悉數,概由此河運京。</h1> <h1> 永通橋正是在這樣一條十分重要和著名的漕河上建造的唯一的一座大型石拱橋。史稱它是“陸運京儲之通道”。石橋的前身是座木橋,因通惠河坡度較大、河水湍急。常將這里原建的木橋沖毀,影響交通,因此有內宮太監李德奏于明英宗,建議于此地建石橋,英宗準奏,正統十一年十二月石橋竣工,英宗賜名“永通橋”。石橋的建成,不僅解決了交通,控制了洪水,還為古老的通惠河增加了一個美麗壯觀的景點。所謂“長橋映月”正是通州八景之一。</h1> <h1> 八里橋的造型極為特殊。中孔特高,高達八點五米,寬六點七米,兩次孔僅高三點五米,相差懸殊。</h1> <h1> 通惠河運糧船多為帆船,如建造普通形式拱橋,勢必阻礙漕船的航行,為此古代工匠將橋的中孔建造得相當高聳,漕船可直出直入,圓滿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所謂“八里橋不落桅”正是指此。</h1> <h1> 八里橋地處交通要沖,戰略上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這里曾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中外戰爭。第一次為咸豐十年(1860),中國官軍與英法侵略軍交戰。第二次為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與八國聯軍在此展開了激烈戰斗。永通橋不僅具有十分珍貴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而且還是近代史上的重要紀念建筑。</h1><h3><br></h3> <h1><b>補充</b></h1><h1><b><a href="http://www.xsjgww.com/1wjlel0c?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衡水安濟橋</a><br></b></h1><h1><b><a href="http://www.xsjgww.com/1wjonib6?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安國五仁橋</a><br></b></h1><h1><b><a href="http://www.xsjgww.com/30hhhntu?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邯鄲弘濟橋 & 學步橋</a><br></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江县|
华宁县|
景德镇市|
大连市|
堆龙德庆县|
河西区|
茂名市|
满洲里市|
中超|
湘潭县|
晋州市|
咸丰县|
和平区|
崇礼县|
蕲春县|
曲麻莱县|
潜江市|
长顺县|
抚顺县|
修水县|
雷山县|
湟源县|
綦江县|
阳原县|
武平县|
随州市|
海盐县|
铅山县|
固镇县|
鹰潭市|
孝义市|
柘城县|
金阳县|
云南省|
兴义市|
彩票|
哈巴河县|
尚义县|
仪陇县|
奉节县|
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