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66年前潢川高中使用的?;眨ㄕ妫馁|:棉織品)。</h3> <h3> 林場知青記憶(二·下)
—―健康平安
2018年的金秋,我們潢川高中《老三屆》的學子,將迎來上山下鄉五十周年紀念日。
從1968.11.08這一天開始的知青生涯,對于曾在桃林雷勝林場這塊土地上,摸爬滾睡、汗浸血沃的88名潢高《老三屆》學子來說,是永遠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
回首當年事,猶如在昨天。當我們剛剛從文革的噩夢中醒來,仿佛一夜之間,就來到了桃林林場,這塊位于潢川、固始、淮濱三縣交界之處、被當地農民稱為:狗叫聽三縣的偏遠荒村。當知青這個名稱第一次成為我們的職業稱呼,林場,給予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涼。起伏的荒山、沒膝的荒草、稀疏的炊煙、茅屋頂、黃泥墻、石為桌、土筑炕……,讓我們真正領略到中國偏遠山鄉農民的貧困與艱辛。然而,就在這荒涼與落后中,我們88名知青開始了一生中真正的蹉跎歲月。
日曬夜雨,風刀霜劍,超體能極限的勞作,缺油少鹽無菜的三餐;無報紙無廣播的封閉政治生活;考驗,但也錘煉著我們年青的肌體和思想。
上山下鄉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是無奈之舉,但在上山下鄉的過程中我們有幸親歷中國社會最艱苦的生活,也確實是一種經風雨,見世面的磨練。
回首往事,我們應該懺悔文革對我們靈魂的烤問和鞭撻,但也更應該慶幸知青筑基了我們一生的堅強和奮進!
當歲月之風吹皺我們的額頭,當時代之雨洗盡了我們的青絲,五十年過去,當日之林場,己非舊日顏。當年的88名同學加兄弟,也分居五湖四海。但我們始終記住了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知青。
今日編輯這篇88人《林場知青記憶》(二)上、下集只是想用往事的一束花絮,為我們的夕陽晚霞,再添一點光彩。并以此祭奠那些已走向天國的同學和兄弟。
2018年8月8日</h3> <h3> 2008年10月潢高“老三屆”部分同學在演高辦公樓前合影留念。以示紀念離校暨上山下鄉四十周年。</h3> <h3> 曾玉英詩三首
一、憶下鄉
一九六八初冬天,</h3><h3> 陰云密布北風寒。</h3><h3> 冬風搖落枯樹葉,</h3><h3> 校園凄凄展悲顏。
學子揮淚離別去,</h3><h3> 俊男靚女赴田間。</h3><h3> 荒草野坡迎新侶,</h3><h3> 故此農村把家安。
甩去筆桿換鋤鐮,</h3><h3> 肩上擔子磨破衫。</h3><h3> 驕陽染黑少年郎,</h3><h3> 風霜吹減美嬌顏。
試問蒼天何所盡,</h3><h3> 一腔熱血報河山。</h3><h3> 漫漫旅程春常在,</h3><h3> 胸懷大志盼來年。<br></h3> <h3>三十年后又重逢,<span style="line-height: 1.8;">故園相聚憶當年。</span></h3><h3>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八日于當年小荷塘試驗室旁</h3> <h3>
二、知青冬夜感
北風嘯雪花飛,</h3><h3> 老樹壓彎背。</h3><h3> 夜幕降孤寥寂,</h3><h3> 土坯房里銀聲脆。
青春少女聚一堂,</h3><h3> 充滿孩子氣。</h3><h3> 門窗嚴濁氣揮,</h3><h3> 一盞煤燈閃光輝。
冬夜長難入睡,</h3><h3> 浮想聯翩思緒飛。</h3><h3> 兒時夢灑校園,</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一路理想追足跡。</span></h3><h3> 多少宏偉志,</h3><h3> 欲振山河添動力。</h3><h3> 改變祖國貌,</h3><h3> 攀豋高科爭第一。
夢未實現半路退,</h3><h3> 面對一片黃土地。</h3><h3> 沒有科學怎改變,</h3><h3> 農民壓彎背。
四十年后驚天地,</h3><h3> 實現四個現代化,</h3><h3> 祖國在騰飛。
我們這代人,</h3><h3> 時光逝去白發悲,</h3><h3> 滄桑歲月留足跡。
歷經坎坷涉萬里,</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無怨也無悔!</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故園重逢30年,</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line-height: 1.8;">酸甜苦辣談笑間。</span></h3><h3><font color="#010101">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八日于當年的教學樓前</font></h3> <h3>
三、 憶秋割 </h3><h3> 曾玉英
兩腳污泥陷,</h3><h3> 兩手揮禾鐮。</h3><h3> 秋風戲秀發,</h3><h3> 汗水洗紅顏。
春種秋收滿,</h3><h3> 青春付田間。</h3><h3> 吟今白發染,</h3><h3> 憶往磋跎年。<br></h3> <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line-height: 1.8;">桃林林場知青30周年重訪故地留念。</span><br></h3><h3><font color="#010101">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八日于林場青年隊</font></h3> <h3>73班離校40周年聚會留念</h3> <h3>李振國</h3> <h3>林場舊影剪輯</h3><h3> 為紀念赴林場50周年</h3><h3>暨慶祝林場知青群誕生</h3><h3> 李振國</h3><h3> 2018.11.8.</h3><h3>戊申癸亥,壬午當天。</h3><h3>潢高門外,熱鬧非凡。</h3><h3>紅旗如潮,朔風怒喧。</h3><h3>人山人海,別淚漣漣。</h3><h3>三屆學子,知識青年。</h3><h3>領導講話,家長掛牽。</h3><h3>吳集周砦,林場果園?</h3><h3>數量卡車,一路簸顛。</h3><h3>數時之后,車停坡前。</h3><h3>無路可走,野草過肩。</h3><h3>扛被進屋,草舖相連。</h3><h3>油燈微跳,臥薪隨便。</h3><h3>洗刷坑水,清濁自然。</h3><h3>吃喝食堂,拉撒露天。</h3><h3>八十八位,從此同甘。</h3><h3>崗草坡田,日炙風寒。</h3><h3>春夏秋冬,無人知閑。</h3><h3>挿秧割稻,植樹草間。</h3><h3>戰天斗地,流血流汗。</h3><h3>勞筋乏身,苦心彌堅。</h3><h3>為繳公糧,晝夜加班。</h3><h3>月下脫谷,致友傷殘。</h3><h3>王佐之痛,可嘆兒男。</h3><h3>經費四百,養豬種園。</h3><h3>沒菜無油,飯里加鹽。</h3><h3>大雪封門,農民靠山。</h3><h3>李店雷勝,農家就餐。</h3><h3>構筑新巢,比賽挑磚。</h3><h3>老欒設計,謝鵬把關。</h3><h3>瓦房建成,三人一間。</h3><h3>同心協力,共度難關。</h3><h3>學習毛著,歲歲天天。</h3><h3>語彔四卷,三篇五篇。</h3><h3>屋內屋外,地頭田邊。</h3><h3>朝暮三次,會始飯前。</h3><h3>高舉寶書,齊誦一番。</h3><h3>四個偉大,忠于有三。</h3><h3>人人如此,恐后爭先。</h3><h3>迷信時代,怎敢有偏。</h3><h3>科學文明,難容愚蠻。</h3><h3>有志之士,忙里偷閑:</h3><h3>李杜白王,蘇辛柳晏。</h3><h3>居里夫人,愛因斯坦。</h3><h3>元素規律,宇宙起源。</h3><h3>九章算術,生命發端。</h3><h3>學習探究,從未間斷。</h3><h3>期望祖國,美好明天。</h3><h3>招工喜傳,千層浪翻。</h3><h3>表現其次,政審優先。</h3><h3>祖宗數代,必須過關。</h3><h3>三番五次,其余特難。</h3><h3>平局伸手,挖煤礦山。</h3><h3>風雨同舟,戀情悄燃。</h3><h3>數對鴛鴦,終成佳緣。</h3><h3>比翼雙飛,遨游藍天。</h3><h3>七十八宿,古稀康健。</h3><h3>喜慶時代,桑榆未晚。</h3><h3>唱歌跳舞,玩水游山。</h3><h3>時時視頻,處處團圓。</h3> <h3>74班同學離校40周年聚會留影</h3> <h3>任玉光</h3> <h3>【張榮秀】</h3> <h3>【張國華】</h3> <h3>李曉晨</h3> <h3>陳曉梅</h3> <h3>謝鵬</h3> <h3>【譚守喻】</h3> <h3>75班同學離校40周年聚會留影</h3> <h3>尹萬成</h3> <h3>王萬春</h3> <h3>王長安</h3> <h3><font color="#010101">【王全明】</font></h3> <h3>【馮忠賢】</h3> <h3> 75班喻厚斌</h3><h3> 在馮忠賢同學廣州追悼會上的悼詞</h3><h3>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h3><h3> 我代表馮忠賢先生的老三屆同學前來參加忠賢兄的追悼會。</h3><h3> 我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悼念我們敬愛的老學長馮忠賢先生。忠賢同學因病從河南來廣州就醫,雖經多方努力終究不治,于2017年9月21日凌晨2時永遠地離開了家人,離開了同學、同事和朋友,離開了這個讓他無比眷念的世界。他的離世讓我們失去了一位備受尊敬的好同學好朋友。仲秋冷月珠江泣,萬里長空云低垂。全國各地的老同學問訊后紛紛以不同方式表達了哀思與悼念,表達了對忠賢家人的親切慰問。</h3><h3> 忠賢兄生于1946年。由于歷史的原因,深受家庭影響,舉步維艱,命運多舛。青少年時期備受社會不公歧視,背負了常人難以承受的委屈。令人欽佩的是,他沒有向命運低頭,從未氣餒。無論環境多么艱苦,處境多么險惡,他都是積極進取,奮力向上。文革的迫害,下鄉的艱辛,煤礦井下的危困,都未能使他消沉?;謴透呖己?,他毅力驚人,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煤炭部管理干部學院。學成后從事財會工作。憑著堅毅不懈的努力從一名井下采煤工華麗轉身,走向領導崗位,并晉身為煤炭系統財會界翹楚。</h3><h3> 忠賢兄宅心仁厚,情操高尚,光明磊落,助人為樂。</h3><h3> 忠賢兄多才多藝,興趣廣泛。在書法、聲樂、器樂等諸多領域都有驕人建樹,令人嘆服!</h3><h3> 英靈已赴極樂界,典范猶策故里人。我們今天在這里送忠賢老兄最后一程,愿忠賢兄在天國路上安詳、安樂、從容、自在。</h3><h3> 忠賢兄的一生無愧于社會,無愧于家庭、同學、朋友。</h3><h3> 忠賢兄:您的夫人和老家親屬一切都安好,您的女兒和女婿十分優秀,您的孫輩活潑健康,聰明可愛,您就放心吧!</h3><h3> 忠賢同學一路走好!安息吧!</h3><h3> </h3><h3> 2017-9-24<br></h3> <h3> 長相思·憶馮兄</h3><h3> 曉晨(76班)18.9.21
湛河悠,歌聲悠,公園重聚展歌喉。效榮親翻譜。
讀書求,圓夢游,中年省城幾春秋。學冠班校優。
(彼時在鄭讀書時,馮兄與我相距甚近,他們班級或學校有文藝演出,總通知我去看。記得一次效榮帶女兒來鄭,我們還一起看了他表演的《夫妻雙雙把家還》,至今音容笑貌如在眼前)<br></h3> <h3> 讀新政學弟的“忠賢周年祭”及各位學祭詞頗有同感,歷歷往事涌上心頭。
因為忠賢和笑容都是我們老三屆人,學友們會經常去他們家小聚,忠賢總是在廚房親自操作,施展絕招。
記得有一次去了,他特別推崇他的鹵菜,品種繁多,香氣四溢,那真是地道的家鄉的風味。
經常會在街頭看見他們兩個人興致渤渤的去廣場唱歌,忠賢抱著他心愛的樂器。效容掂著兜,里面是手機,鑰匙和茶水。
他在那團隊里還有一個主要的任務就是給大家抄大歌頁。忠賢那一手好字得以展現,效容妹妹總是不遺余力相助,那真叫一個夫唱婦隨。
他那份認真啊,凡是他們那邊團長交給他的任務,他都會按時的完成。
記得也找他抄過歌頁,晚間敲開門,見他仍在揮筆疾書。
前不久我去公園看見那幾十個樂隊老師和歌友都圍著那個大歌頁歡歌,看出來還是忠賢的手跡。而今物在人離,怎不讓人感慨萬端!
忠賢,愿天堂響徹你的歌聲!
愛華
2018.9.21<br></h3> <h3>李永俊</h3> <h3>聞峰</h3> <h3>喻厚斌</h3> <h3>菅正旺</h3> <h3>76班同學離校40周年聚會留影</h3> <h3>門秀云</h3> <h3>77班同學離校40周年聚會照</h3> <h3>78班同學離校40周年聚會留影</h3> <h3>【王國榮】</h3> <h3>陸新華</h3> <h3>79班同學離校40周年聚會留影</h3> <h3>馬靜</h3> <h3>劉國祥</h3> <h3>張永杰</h3> <h3>李福斌</h3> <h3><font color="#010101">李德安</font></h3> <h3>汪素霞</h3> <h3><font color="#010101">陳景文</font></h3> <h3>【周世同】</h3> <h3>苗鳳閣</h3> <h3> 憶忠賢兄</h3><h3> 珍閣(79班)18.9.21
睿智幽默勘才俊,
談吐風趣底蘊深。
學高謙躬為風范,
身正良善友朋親。
執筆楷書驚四座,
放歌拉唱響艷群。
駕鶴西去飛仙境,
音容猶在影長存。<br></h3> <h3>鄭承芳</h3> <h3>趙桂榮</h3> <h3>黃平</h3> <h3>鄭州知青:孫永漢</h3> <h3>開封知青:莫端生</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結 束 語</span><br></h3><h3> ――健康平安(抄錄)</h3><h3> 青春,是一場美好虔誠的遇見;青春,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在青春短暫的旅途中我們曾經愛過、恨過,有歡笑、也有眼淚那些刻骨銘心的往事,在青春的畫卷中,留下了一幅優美的風景。
時光無聲,歲月無痕。再回首的剎那,青春已逝,芳華不再,我們的青春早已是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在與青春的約會中,我們都有過最初的遇見,卻沒有最終的相逢……
</h3><h3> 2018年8月18日</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浦区|
永修县|
上犹县|
门源|
纳雍县|
汶上县|
察隅县|
孙吴县|
平舆县|
思茅市|
富民县|
托克逊县|
富阳市|
衡东县|
鄂州市|
米易县|
壤塘县|
蓬溪县|
南木林县|
威信县|
遵义市|
通山县|
津市市|
休宁县|
抚顺市|
虎林市|
南皮县|
景东|
达日县|
瑞丽市|
栾川县|
章丘市|
罗源县|
偏关县|
大厂|
纳雍县|
凤阳县|
融水|
武宣县|
罗源县|
广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