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序言)</p><p><br></p><p>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上升,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擴大。在天臺這樣一個文化底蘊濃厚及資源豐富的城鎮(zhèn)里,博覽館便成為了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它的建立,不僅可以傳承歷史文化,使優(yōu)秀的文化得以繼續(xù)發(fā)展;同時展覽館作為一種文化產(chǎn)業(yè),能夠與經(jīng)濟發(fā)生緊密的聯(lián)系,帶動一部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因此實施建立展館這項重要的文化政策是非常必要的。</p><p>平橋這塊土地,養(yǎng)育了施家?guī)状耍谒拿锏纳砩希兄嗟墓沛?zhèn)文化的基因與時代的烙印,陳列館是施氏家族對家鄉(xiāng)的深情反哺,也代表對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的感恩之心,施家收藏的桿秤文化遺產(chǎn)是古鎮(zhèn)深遠(yuǎn)厚重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p><p>歷經(jīng)時代風(fēng)雨,古鎮(zhèn)的歷史遺存急需挖掘搶救,三十年來,四名里以熟悉的桿秤文化為基礎(chǔ),整理收藏相關(guān)文物千余件,以此拋磚引玉,喚起人們對保護(hù)傳統(tǒng)地域文化的關(guān)注和興趣,眾人添柴,傳遞薪火。</p> <h3> (木桿秤發(fā)明者:范蠡)</h3><h3>木桿秤制作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公元前495年,楚人范蠡在經(jīng)商中發(fā)現(xiàn),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便產(chǎn)生了創(chuàng)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h3><h3>一天,范蠡在經(jīng)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見一個農(nóng)夫從井中汲水,方法極巧妙: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木桶,另一頭系上石塊,此上彼下,輕便省力。范蠡頓受啟發(fā),急忙回家模仿制作!</h3> <h3> 于是以木為桿</h3> <h3> 以金為鉤</h3> <h3> 以石為砣</h3> <h3>一天夜里,范蠡夜觀天象,天空星宿的排列給他突發(fā)靈感,決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秤星標(biāo)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br></h3> <h3>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丞相李斯制定了錢幣、長度等方面的標(biāo)準(zhǔn),但在重量方面沒了主意,于是向秦始皇請示。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制定的標(biāo)準(zhǔn),但并沒有確切的數(shù)目。李斯為了避免以后遭到罪責(zé),決定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總筆畫數(shù)作為標(biāo)準(zhǔn),于是由原來的十三星一斤再增添了福.祿.壽三星.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兩的計量標(biāo)準(zhǔn),所以半斤自然成為八兩了。誰知這一標(biāo)準(zhǔn)在此后兩千多年一直被沿用,這也是成語“半斤八兩”的由來。</h3><div><br></div><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福祿壽三星</font></h3> <h3>增添了福,祿,壽三顆星后,告誡人們要誠實信用,不欺詐。</h3><h3>如果商人給顧客稱量貨物少給一兩,則缺“福”,少給二兩,則表示既缺“福”還缺“祿”,少給三兩,則“福、祿、壽”俱缺。所以后來就有“秤上虧心不得好,秤平斗滿是好人”的說法。</h3><div><br></div><h3><br></h3> <h3>秦《效律》中規(guī)定:衡石不準(zhǔn)確,誤差在十六兩以上,罰該官府嗇夫盔甲一副;不滿十六兩在八兩以上,罰盾牌一副。</h3> <h3>在秤桿上還有一顆至關(guān)重要的星,就是在秤桿提繩和福星之間的那顆定盤星。當(dāng)秤砣掛在這一位置時,秤盤里不放任何東西,拎起提繩,秤桿平衡。 "定盤星”被賦予了公平、公正公道之意。</h3> <h3><br></h3><div> 十六兩秤上的秤星介紹:北斗七星是指搖光.開陽、玉衡、天權(quán)、天璣.天旋、天樞,南斗六星:殉星、妖星、義星、仁星、將星、慈母星,再加上旁邊的福、祿壽三星,正好是十六星。</div><div><br></div><div><br></div> <h3>泰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 計量單位得到了統(tǒng)一,秦代的單位量值:1尺合23.1厘米,一升合200毫升,一斤為16兩,1兩為15.625克,一斤合250克。</h3><h3> </h3><h3><br></h3> <h3>圖為長沙附近太家山上戰(zhàn)國時期楚墓中出土的天平。它是公元前四世紀(jì)到三世紀(jì)的制品,是個等臂秤(天平)。不等臂秤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jīng)使用了。古人還發(fā)明二個支點而不需要換秤桿就可以秤量比較重的物體,這是中國人在衡器上重大發(fā)明之一,表明我們的祖先在古老時代已經(jīng)掌握了阿基米德的杠桿原理。</h3><h3>(圖片為四名里珍藏的戰(zhàn)國時期的等臂天平)</h3> <h3> 四名里收藏品:戰(zhàn)國時期的法碼</h3> <h3>戰(zhàn)國時期三晉的權(quán)衡單位為:石、鈞、斤、兩、銖、累、黍”。</h3> <h3>戥秤發(fā)明者:劉承硅</h3><h3>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jìn)步,對衡器的要求越來越高,到了唐、宋時期,我國的衡器發(fā)展日臻成熟,計量單位由原來的“兩、銖、累、黍”非十進(jìn)位制,改為“兩、錢、分、厘、毫”十進(jìn)位制。當(dāng)時,宋朝主管皇家貢品庫藏的官員劉承硅,鑒于當(dāng)時一般的木桿秤計量精度只能精確到“錢”,遠(yuǎn)遠(yuǎn)不能滿足貴重物品的稱量,經(jīng)過潛心研制,在公元1004~1007年之間,首先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我國第一桿戥桿,這桿戥桿設(shè)計精美,結(jié)構(gòu)合理,經(jīng)過測量,其重一錢(3.125克),長一尺二寸(400毫米),戥鉈重六分(1.875克),分度值(測量精度)為一厘,相當(dāng)于今天的31.25毫克。所以民間又稱這樣的秤為“厘戥”和“司馬秤”, 劉承硅創(chuàng)制的小型戥秤成為此后稱金銀藥材貴重物品的專用工具而沿用了近千年,</h3> <h3> 四名里藏品:紅木桿戥秤</h3> <h3> 藏品: 石桿石盤戥秤</h3> <h3> 銅桿戥秤</h3> <h3> 收藏品: 象牙司馬秤(戥秤)</h3><h3>司馬秤,俗稱厘戥秤,它通常用象牙或堅硬的名貴木料作秤桿,用最穩(wěn)定的金屬銅或玉料作秤砣,而且都鑲嵌在精致的盒子里面。客家有句諺語:"司馬秤,司馬砣,好老公,好老婆。" 從中可見司馬秤在百姓心目中是十分珍貴的器物。</h3> <p>孟子曰:</p><p>“權(quán)”然后知輕重;</p><p>“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人亦然”</p><p>秤也是如此</p><p>秤桿 叫衡</p><p>秤砣 叫權(quán)</p><p>權(quán)衡一詞就是打這來的</p><p>手拿這桿秤 要懂得權(quán)衡之道 用稱之道</p><p>這秤上這第一顆小星叫“定盤星” 也叫準(zhǔn)星</p><p>這桿秤上十六錢等于一兩</p><p>十六兩等于一斤</p><p>這秤上為什么要用十六進(jìn)位呢</p><p>這是老祖上 古圣人給定的</p><p>十六進(jìn)位制 十六顆準(zhǔn)星</p><p>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p><p>這表示北斗七星</p><p>告誡人們在用秤的時候</p><p>心中有方向 不可貪財迷錢</p><p>莫辨是非</p><p>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p><p>這六顆星表示南斗六星,</p><p>它告誡大家用秤的時候</p><p>要心居中正 不可偏斜</p><p>最后三顆星</p><p>分別是 福祿壽</p><p>人在做,天在看,</p><p>如果商販短斤少兩就會折損福祿壽,</p><p>少一兩叫“損福”,</p><p>少二兩叫“傷祿”,</p><p>少三兩叫“折壽”。</p><p>千萬別小看了古老的桿秤,這其中蘊涵著天寶地靈之玄機以及老祖宗的大智慧。</p> <h3>樂秤設(shè)計者:李照</h3><h3>景祐二年(1035).北宋樂律學(xué)家李照,他設(shè)計的計量理論已不再用累黍法定重,而是改為用水的比重作為重量的自然物質(zhì)標(biāo)準(zhǔn),“樂秤以一合水的重量作為一兩,一升水的重量作為一斤,一斗之水的重量作為一秤”的計量標(biāo)準(zhǔn),這些都是對秦漢舊制的一個重大的改革和突破。</h3> <h3> 四名里藏品: (品相完好的精品宋代天平秤)</h3> <h3> 藏品:罕見的明代三鈕銅秤盤。</h3> <h3> 關(guān)于木桿秤的書籍。</h3> <h3> 木桿秤歌曲</h3> <h3> (古代斤秤流法歌)</h3><h3>”斤秤流法歌”由斤秤文化演化而來。十六兩秤使用期間,是十六兩進(jìn)位成斤。秤是十六進(jìn)位。與當(dāng)時主要計算工具-珠算十進(jìn)位不和諧,計算斤兩不便,經(jīng)過換算,把十六進(jìn)位換算成十進(jìn)位,編成斤秤流法歌,先有十六兩制秤,后有《截兩為斤歌》二者當(dāng)屬同齡,歷史悠久,是斤秤文化中最耀眼的亮點。其中一退六二五一句"退”、“推"諧音,演化成為“一推六五,用來表示一推了事.不負(fù)責(zé)任,酷似官場中的不作為。“一推六二五"源于”退六五“但又背離了一退六二五”的原意,逐漸形成了獨立的詞語。</h3><div><br></div><div><br></div> <h3> 每年的5月20是世界計量日!</h3> <h3> 收藏品: 制秤工具</h3> <h3> (新老秤之分)</h3><div>使用的木桿秤有兩種,一種是十六兩一斤的叫做老秤,一種是十兩一斤的叫做新秤。老稈的一兩是三十一克多一點,人們就習(xí)慣的稱作小兩,新秤的一兩是五十克,人們則稱作大兩。國家和集體部門使用的都是新秤,民間和集市交易則是兩種秤并用。那時候人們之間的很多交易都是以物換物的,例如:用豆子換豆腐,用芝麻換香油,用舊鞋爛棉花套子換針線,用地瓜千換酒等等。每當(dāng)有商販來到村里,人們問價錢一般不是問多少錢一斤,大多是問怎么換。比如村里來了賣豆腐的(其實說是換豆腐的更貼切,想買豆腐的人便問,這豆腐怎么換呀?對方便回答一斤豆子換幾斤幾兩豆腐。一涉及到兩,人們便會再問一句,是大兩還是小兩?如果是用現(xiàn)錢交易,這十六兩秤的算賬就是一大問題,因為是十六進(jìn)制,把一斤的價錢換算成一兩的價錢是很麻煩的。那時候村里識字的并不多,會筆算或者珠算的人更是寥若晨星,更談不上現(xiàn)代化的計算器了,大多只能靠口算和心算,往往一筆不大的交易,光算賬就占去很多時間。所以有很多賣東西的不是論斤賣,像賣蘿卜論把兒,賣蒜論辯,賣白菜論棵,賣西瓜論個兒等等,就是為了減少算賬的麻煩。</div><div><br></div><div><br></div><h3><br></h3> <h3> 四名里歷代秤砣藏品</h3> <h3> 藏品: 明代動物秤砣</h3> <h3> 藏品:清代動物秤砣</h3> <h3> 藏品: 歷代法碼</h3> <h3> 藏品:古代石制秤砣</h3> <h3>明代瓷權(quán)造型多樣,有葫蘆形、鼓形、饅頭形、鐘形,元寶形,笠帽形,方形、六邊形、八棱形、梯形。蔬果形、天圓地方形等,明代任何一種陶瓷器在造型方面都不如瓷權(quán)豐富多樣。</h3><div><br></div><h3><br></h3> <h3> 四名里藏品:陶瓷秤砣</h3> <h3> (桿秤歇后語)</h3><h3> 帶著桿秤賣小菜 —斤斤計較</h3><h3> 吃了秤桿—肚子心眼</h3><h3> 桿秤上的定盤星--從零開始</h3><h3> 豆腐渣上秤盤--不是好東西</h3><h3> 秤砣扔進(jìn)大海--直線下降</h3><h3> 王八吃秤砣--鐵了心</h3><h3> 秤砣掉進(jìn)櫥柜里--砸人飯碗</h3><h3> 老鼠拉秤砣--倒貼</h3><h3> 不茅坑掉秤砣--又臭又硬</h3><h3> 燈頭灰過大秤--沒分量</h3><h3> 秤砣掉進(jìn)雞窩里--雞飛蛋打</h3><h3> 天地之間有桿秤~寬宏大量</h3> <h3> (重量單位有關(guān)成語) (半斤八兩) 古代定秤,以天上的星星為依據(jù),它們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組成總共十六星。所以古代一斤為十六兩,半斤即是八兩。半斤八兩比喻欽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等。 </h3><h3> (錙銖必較)錙、銖: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單位。形容非常小氣,很少的錢也一定要計較。也比喻氣量狹小,很小的事也要計較。 </h3><h3> </h3><h3>(千鈞一發(fā)) 三十斤為一鈞,千鈞即三萬斤。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千鈞重物用一根頭發(fā)系著。比喻情況萬分危急或異常要緊。 </h3><h3> </h3> <h3> 藏品:民國大秤砣</h3> <h3> 木桿秤謎語</h3><div> 我小小年紀(jì),出門做生意,</div><div> 挈了我辮子,問多少年紀(jì)。</div><div> (謎底:秤)</div><div> 花雞娘山里來,一頭拎其起來,</div><div> 問其年紀(jì)多少,查其腰里白點。</div><div> (謎底:秤)</div><div> 初一起身,十六到京,</div><div> 鉤蘭玉做媒,藍(lán)小姐成親。</div><h3> (謎底:秤)</h3> <h3> </h3> <h3> 木桿秤成語</h3><h3>*水面上秤錘浮~重在表現(xiàn)。</h3><h3>*大升進(jìn),小升出;大秤進(jìn),小秤出(打一成語)~斗轉(zhuǎn)星移。</h3><h3>*為何用秤(打一成語)~不知輕重。</h3><h3>*小秤科白金(打一化學(xué)詞語)~微量元素。</h3><h3>*人眼是秤(打一軍事詞語)~瞄準(zhǔn)。</h3><h3>*世人自有眼如秤(打一軍事詞語)~民用目標(biāo)。</h3><h3>*秤的研究(打一書名)~論衡。</h3><h3>*天地有桿秤(打一語文詞語)~人稱省略。</h3><h3>*天地之間有桿秤(打一成語)~寬宏大量。</h3><h3>*過秤報數(shù)記入簿(打一探驪格)~稱謂.文書。</h3><h3>*錢無少,秤無閃(打一探驪格)~稱謂.公。</h3><h3>*那秤砣是老百姓(打一國際名詞)~全民公決。</h3><h3>*毛重老秤六兩(打一中藥名)~三七,五加皮。</h3><h3>*水面上秤砣浮(打一常言俗語)~重在表現(xiàn)。</h3><h3>*一再提價仍虧秤(打一成語)~三長兩短。</h3><h3>*桿秤臺秤彈簧秤(打一電子技術(shù)詞語)~均衡器。</h3><h3>*復(fù)秤不差半分毫(打一歌詞)~星星還是那個星星。</h3><h3>*數(shù)米而炊,秤薪而爨(打一詩詞句)~時窮節(jié)乃見。</h3><h3>*校秤員(打一成語)~權(quán)衡輕重。</h3><h3>*人眼是秤(打一人名)~張衡。</h3><h3>*老秤半斤(打一成語)~三三兩兩。</h3><h3>*一再拉著臉,又不給足秤(打一成語)~三長兩短。</h3><h3>*平穩(wěn)的天平秤(打一成語)~恰如其分。</h3><h3>*雁鴻秋水與天平(打一成語)——人眼是秤。</h3><h3>*干到秋深人不支(打一字謎)~秤。</h3><h3>*四方歸心,統(tǒng)一和平(打一字謎)~秤。</h3><h3>*棋盤,斜月,流星(打一計量詞語)~_秤錘。</h3><h3>*一點一點干,要穩(wěn)不要急(打一字謎)~秤。</h3> <h3> 藏品:各種鐵砣</h3> <h3><font color="#010101">民間有桿秤進(jìn)新屋的習(xí)俗,也有“人心不平、制造天平”之說。一把桿秤放在家,有平平安安稱心如意之說。</font></h3> <h3>在傳統(tǒng)的中式婚禮中,新郎新娘入同房后,新郎要用秤桿挑去新娘的紅蓋頭,取意”稱心如意,一心一意”。</h3> <h3> 中華唯一</h3><h3> “能夠測量空氣濕度,長度,重量的三用木桿秤”</h3> <h3> 民國時期雙鉤單面“鹽秤”藏品</h3> <h3>精品收藏:民國二十三年海南黃花梨制作的藝術(shù)木桿秤。</h3> <h3> 藏品:清代紫檀木制作精工木桿秤</h3> <h3>不識秤花,難以當(dāng)家, 桿秤曾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幫手。那時最笨的人也認(rèn)識秤的,街市上采買青菜羅卜,出門做個小生意,桿秤一稱,秤紐一提,秤桿高高的,瞄一眼秤花,馬上就能報多出幾斤幾兩,說出相應(yīng)的價格,方便得很。沒有一桿秤,簡直寸步難行。</h3><div><br></div><div><br></div> <h3>中國的老秤,十六兩為一斤,七錢為一兩,七分為一錢,在秤桿上有十六個刻度,每個刻度代表一兩,每一兩都用一顆刻度星來表示,古秤十六兩為一斤的規(guī)矩,延續(xù)了一千多年。</h3><h3>一九五九年,中國把秤十六進(jìn)制改為十進(jìn)制,十兩為斤,以此類推,十錢為兩,十分為一錢。秤桿上的刻星變成了十顆為一斤,不再是古老的十六顆為一斤。</h3><h3>一九八五年九月六日,計量法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自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起,廢除十進(jìn)制,淘汰英制,實行國際單位千克(公斤)為標(biāo)準(zhǔn)。</h3><h3><br></h3><h3><br></h3> <h3> 燕子磯兮一秤砣,</h3><div> 長虹作桿又如何;</div><div> 天邊紅日是鉤掛,</div><div> 稱我江山有幾多。</div> <h3> 古代 貨郎圖(宋.李嵩)</h3><div>貨郎是肩挑扁擔(dān)走街串巷叫賣商品的商販,</div> <h3> 挑著秤擔(dān)走江南!</h3> <h3> 四名里珍藏的古老貨郎擔(dān)</h3> <h3> 平鎮(zhèn)下街程隆盛秤店遺址</h3> <h3>制秤祖師:程世松生于一九一一年,一九二九年在永康拜師學(xué)藝,一九三五年來到天臺平鎮(zhèn)下街開了一家”程隆盛秤店“,從此開始了他的制秤生涯~</h3> <h3> 二代傳人施廣告: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八出生,十八歲拜師學(xué)藝,技藝高超,是程世松門下的得意徒弟。</h3> <h3>程世松女兒:程書棋。(木桿秤制作二代傳人)</h3> <p> 三代傳人:施明偉,施明理。</p> <h3> 領(lǐng)導(dǎo)親臨,共睹制秤過程~~</h3> <h3> 珍稀藏品</h3><h3> 中國第一代木磅秤</h3> <h3> 古老木材秤</h3> <h3>1670年,法國著名的數(shù)學(xué)家、物理學(xué)家吉爾.佩爾索納將他發(fā)明的案秤報送巴黎科學(xué)院。這是一種等臂雙盤天平秤,秤盤裝在秤梁兩端,下面裝有剛性導(dǎo)桿,可在稱座上相應(yīng)的導(dǎo)孔內(nèi)上下上下移動。但其水平狀態(tài)保持不變。直到現(xiàn)在,洛百瓦爾天平秤仍然是世界上使用最為普遍的商業(yè)秤。</h3> <h3> 藏品: 西洋天平秤藏品</h3> <h3> 藏品:民國時期天平秤</h3> <h3> 藏品:文革時期天平秤</h3> <h3> 藏品:等臂天平</h3> <h3> 案秤藏品</h3><h3> 圖一:文革時期的重磅案秤。</h3><h3> 圖二:供銷社時期中磅案秤。</h3><h3> 圖三:現(xiàn)代的輕磅案秤。</h3> <h3> 四名里藏品: 六十年代人民郵政臺秤</h3> <h3> 文革時期托盤秤藏品</h3> <h3> 供銷社時期托盤秤</h3> <h3> 電子秤歷史來源<br></h3><h3> 電子秤屬于衡器的一種,利用胡克定律或力的杠桿平衡原理測定物體質(zhì)量的工具。電子秤主要由承重系統(tǒng)(如秤盤、秤體)、傳力轉(zhuǎn)換系統(tǒng)(如杠桿傳力系統(tǒng)、傳感器)和示值系統(tǒng)(如刻度盤、電子顯示儀表) 3部分組成。按結(jié)構(gòu)原理可分為機械秤、 電子秤、機電結(jié)合秤三大類。</h3><h3> 據(jù)考證,體重秤的存在的最古老的證據(jù)的日期為公元前2400年至1800年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內(nèi))。 在此之前,沒有任何可以測量體重的標(biāo)準(zhǔn)和精度。在埃及,體重秤可以追溯到大約公元前1878,但它們的使用可能延伸要早得多。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體重秤是由達(dá)芬奇改進(jìn)和發(fā)明的,隨著電子秤行業(yè)的發(fā)展,慢慢很多的品牌進(jìn)入中國市場,電子秤被更多的人民使用,越來越多的電子秤品牌被人類熟悉。</h3><h3><br></h3><h3>圖中收藏是1985--1997生產(chǎn)的中國四大名牌第一代電子秤。</h3> <h3> 立夏</h3><h3>古時候,每到立夏之日,家家戶戶都要用秤稱體重。</h3><div>稱的時候有講究,秤錘只能從里往外捋(表示增加),不可以從外往里捋(表示減少)。</div><div>一邊稱一邊還要講著吉利話:</div><div>稱老人要說“稱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div><div>稱姑娘要說“稱花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狀元公子有緣分”。</div><div>稱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div><h3><br></h3> <h3> 詠秤(五律)</h3><div> 輕重渭涇明,少多毫厘清。</div><div> 不為金枉度,慣看絮商平。</div><div> 正典誅黑手,濟公送暖風(fēng)。</div><div> 良心何處駐,自在定盤星。</div> <h3><br></h3><div> 詠秤</div><div> 本性為公平,</div><div> 知衡亦懂人。</div><div> 既能秤物體,</div><div> 也可測良心。</div><div> 短斤砣知曉,</div><div> 黑心星自明。</div><div> 世間為善者,</div><h3> 積德利兒孫。</h3> <h3><br></h3><div> 《詠秤》</div><div> 一秤千鈞數(shù)點星,</div><div> 斤斤兩兩向來清。</div><div> 衡量籌算孰能比,</div><div> 公正嚴(yán)明不論情。</div><div> 數(shù)點金星酷似龍,</div><div> 萬斤擔(dān)起卻從容。</div><div> 平衡尺度砣維護(hù),</div><div> 貴賤寬心汝認(rèn)縱。</div> <h3><br></h3><div> 詠秤:七絕</div><div> 鐵骨金鉤識重輕,</div><div> 分斤掰兩得廉名。</div><div> 憑君一臂扶持定,</div><div> 豈許人間有不平。</div> <h3><br></h3><div> 詠秤</div><div> 月彎星朗一桿橫,</div><div> 識盡人間重與輕。</div><div> 兩短斤長皆它定,</div><div> 何言世上少公平。</div> <h3> 詠秤</h3><h3> 一桿橫天下,</h3><h3> 步星似點金。</h3><h3> 高低制通亂,</h3><h3> 無系難為用,</h3><h3> 有權(quán)方可任。</h3><h3> 何需勤校勘,</h3><h3> 長短費沉吟。</h3><h3> 公道在人心。</h3> <h3>“稱桿”,一般是紫紅,深色,代表夜空,秤桿上的“星”,過去一般是用銀子做的, 亮晶晶的白色代表夜空中的星宿。拿看這樣一桿秤就是拿到了“天地良心”,這桿“秤”就代表著天地良心,代表公道、公理,代表天知地知,一個人做事,無論你在哪兒都天知地知。所以,中國人說“天地之間有桿秤”<br></h3> <h3>隨著國民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電子科技的不斷進(jìn)步,手工秤作為落后的計量器具以不適應(yīng)時代需求,已被越來越多先進(jìn)衡器所取代,木桿秤退出歷史舞臺已成必然結(jié)局。</h3> <h3>如今,懂得臺秤、木桿秤的構(gòu)造及其原理的人越來越少,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今天的中國是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最富足時期,木桿秤對于人們來說不很重要了,對于有幾千年文化的中國歷史來說,它凝結(jié)著我們古人的聰明和智慧,它從單一品種發(fā)展到如此豐富多彩。也是一種歷史的延續(xù),它還是我們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中華民族是個悠久的民族,我們的文化從未間斷過,更不希望在我們的手中中斷,民族的火炬,燦爛的文明更應(yīng)該經(jīng)過每一個人的手生生不息傳承下去。</h3><h3> </h3><div><br></div><h3><br></h3> <h3> 四名里戶外攝影娛樂
2017年7月15日
<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子县|
麦盖提县|
嵩明县|
兴安盟|
贺州市|
大冶市|
靖远县|
舞钢市|
梁平县|
阿克陶县|
关岭|
偏关县|
苍南县|
泰宁县|
靖安县|
京山县|
贵州省|
景洪市|
城固县|
尼玛县|
华阴市|
灵台县|
台北市|
芷江|
广河县|
麦盖提县|
阳江市|
应城市|
玉田县|
新晃|
乐业县|
陆河县|
洞头县|
静宁县|
邓州市|
抚顺县|
尚义县|
黎平县|
武汉市|
夏河县|
井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