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我記憶中的牛</b></h1><div>作者 : 黃俊(云南通海)</div><div><br></div><div> 六十年代末,我出生在通海縣城,是一個地道的城鎮居民,用本地人的話說就是典型的“沙糕腳”(下不得秧田),因而說到牛的話題,自覺心里有一種不踏實、不安寧。</div><div> 但我雖然是城里人,住的地方卻是在老縣城之外,家的周圍就是城郊的村子,居住著大量農戶。我從小過的是農村形式的生活,接受的是農村文化的熏陶,對牛這樣的動物可謂耳濡目染,司空見慣。這樣的生活經歷,也才讓我有了寫這篇文章的底氣。</div><div> 老家門口有一大塊空地,生長著兩棵高大的銀樺樹,四季長綠,樹干通直,樹冠呈圓錐形。每逢耕種間歇,附近的農戶總是將牛和馬牽來栓在樹上。由此,學校放學后,逗牛逗馬玩便成了我和鄰家的小伙伴們找樂子、尋開心的一大趣事。</div><div> 馬膽兒小,容易受驚嚇,亂蹦亂跳,偶爾會有傷人之事發生。平時,玩伴們會從馬尾巴上扯下一根毛,一頭栓在竹竿的頂端,另一頭掛上槲寄生有黏質物的果肉,用這樣的工具去粘蜻蜓。曾經有一次,同伴中的一個去扯馬尾,一不小心被馬踢飛起來,重重地摔到地上,昏迷了十多分鐘方才醒來,所幸并未傷及性命。但從此之后,大家對馬便心有余悸,只能敬而遠之。</div><div> 牛則不同,慈眉善目,聽話老實,贏得了大伙的喜歡。</div> <h3> 童年時光充滿了純真和情趣。每天,我們都在編織著一個個美麗、有趣的故事。故事里不只是快樂無憂的事情,還包括做過的那些傻事、蠢事,鬧出的種種笑話,這種“傻趣”往往也最能反映我們孩提時代純真的心。</h3><div> 從小到大,我印象中的牛都是非常的溫順,面對狗和馬之類的牲畜,我唯一不害怕的就是牛,甚至還敢騎在牛背上玩耍。</div><div> 騎牛和騎馬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覺。二者雖然都屬體型較大的動物,不同之處在于牛的肚子奇大,感覺隨時像懷了孕似的。由此牛背就顯得特別寬闊,騎在上面也踏實,兩只腳叉得開。尤其是平路上,人可以隨意躺在牛背上,即便是倒著騎也無妨。</div><div> 牛善解人意,只要解開拴在樹上的繩子,牛就會溫順地把頭伸過來,用手抓住兩只牛角,待牛頭慢慢揚起,人就穩穩當當地趴在了牛背上。</div><div> 牛背如同父輩兄長的肩膀,寬闊而厚重,讓人覺得安穩、踏實。</div><div> 當然,牛有時也會發威,尤其是大公牛,生性暴烈,像個粗野的孩子,有事沒事總喜歡撒潑打架。兩只栓在一起的大公牛,“哞~哞”地叫著,稍不注意就瞪直了雙眼,像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瞪了一會兒,其中的一頭猛然竄起身就干上了,四只牛角糾纏在一起,乒乓作響,令人驚心膽顫。牛脾氣撅的厲害,可憐的兩頭牛,互不相讓,你來我往,大有不分出高下誓不罷休之勢。旁邊觀牛打斗的人沒個同情的,兩牛斗得越是激烈,歡呼聲、喝彩聲越是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兩頭牛斗累了,自然會分開,像拳擊手中場休息。牛小作歇息,揚著頭看向觀眾,不斷的在炫耀自己的威猛。正當旁觀的人尚未回過神來,其中一頭似乎不過癮,突然一扭頭又發動進攻,瘋了似的沖向另一頭……如此反反復復幾個來回,兩頭牛終是傷痕累累,直至其中一頭敗下陣來,另一頭仍然斗志昂揚,牛尾巴霸氣地吧嗒吧嗒甩在身上。</div><div> 眾牛之中,老牛則顯得溫溫順順,一副與世無爭的悠然樣兒,從不與其它牛爭斗,除非有誰欺負了它的牛犢子,老牛才會怒目圓睜,有所動作,表示不滿。老牛不僅性情溫和,連吃草都是慢慢悠悠,不爭不搶,一絲不茍,尤其認真。我特別喜歡看它們吃草的樣子,嘴里一邊嚼著草料,一邊抬起頭來,看看小牛犢子野到了哪里。這樣的舉動,充滿著母性。</div> <h3> 每年到了春耕時節,田野里便熱鬧了起來,水秧田里有三五成群的鴨子和大白鵝快活地劃過,高昂著頭,嘎嘎嘎地叫著,東瞅瞅,西望望。小孩子們則在田埂上嬉戲打鬧。遠處,三三兩兩的農人揮著鞭子,在犁田,耙田,耖田。燕子、麻雀、花喜鵲、蜻蜓,還有不知名的鳥兒在田野上空翻飛,俯沖,激情表演飛行特技。田里的老水牛干起活來不聲不響,不緊不慢。小牛犢子倒是一點不老實,極顯頑皮,在老水牛身前身后有時咬兩口青草,不時又猛地躥躍向前方。</h3><div> 周末,幾個小伙伴會邀集一起到附近的白龍寺箐溝里玩耍。那是孩提時代真正的快樂時光了。箐溝里常遇見放牛的小孩,雖然相互不熟,但沒有絲毫戒備心理,自然就邀約在一起玩,吹著柳笛,口哨,哼著歌兒,悠哉樂哉地騎在牛背上,高興起來了,牛繩往牛角上一繞,就撒開了玩。肚子餓了,山野或箐坎里有許多吃的。春天,摘黃泡果,大把大把的往嘴里塞,酸甜可口,大呼過癮。還有一種叫“酸不溜”的果實,學名叫龍葵,長成紫黑色的時候就可以食用,酸中帶甜,味道極佳。野馬桑樹上掛滿了黑亮的桑葚子,摘幾顆放進嘴里,牙齒和嘴唇都染成了紫黑色。有搗蛋的同伴,抓一把熟透的桑葚抹在別人臉上,一下子變成了一張大花臉,樂得捧腹大笑。箐溝邊長滿了馬豆草,摘下一粒豆莢,小心剝開,除去中間的馬豆子,掐去一段,剩余的一段含在嘴里,輕輕一吹,便可吹出抑揚頓挫的曲調,吹出春天的旋律。也有技巧不夠,鼓足腮幫也吹不響的,急得不行,憋的臉紅筋脹。蛙鳴蟬誦的夏天,箐溝里總是洋溢著更多的歡笑。逮兩只蟋蟀放在玻璃罐頭瓶里看它們爭斗,幾顆小腦袋湊在一起,在一旁使勁地吶喊助威。蠶豆熟時,撿胖的摘,剝去外面的殼,露出白嫩的豆米,一口咬下,滿嘴清甜,沁人心脾。秋季,我們這些放養在野地里的孩子會掰玉米,或有同伴打掩護去偷桃子、梨和蘋果,一旦被人發現,便亡命般的四處逃竄……每次吃飽喝足,在箐溝里的溪流中逮幾只干田雞,帶回家中讓父母清燉了吃,味道極其鮮美,又營養豐富,大人免不了一頓夸獎。</div> <h3> 在箐溝里玩膩了,大家都已汗流浹背,就到水庫上游泳。一個個脫得精光,跳入冰涼的水里。水性好的,或“狗刨式”游戲,或仰面小肚皮朝上,雙腳打水,在水面上劃行。膽大會扎猛子的,從岸上一頭扎進水里,在很遠的地方浮出水面,然后得意忘形的笑。也有會“踩水”的,頭露在外面,在水里行走……</h3><div> 不知不覺之中,已是夕陽西下。大家一起爬上岸邊,穿上衣服躺在草叢里,靜靜地看著天邊的落日和晚霞,覺得非常神奇。傍晚的太陽久久不愿下山,好像在留戀這個世界。晚霞很美,不禁想起課本上描寫黃昏的詩句。默默地想,默默地看,直到夕陽被我們看落了山。</div><div> 這時,附近的村子里已是炊煙四起,放牛娃騎在牛背上從箐溝里走出來,嘴里輕輕唱著:</div><div>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div><div> 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div><div> 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div><div> 繽紛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div><div> 荷把鋤頭在肩上</div><div> 牧童的歌聲在蕩漾</div><div> 喔嗚~喔喔他們唱</div><div> 還有一只短笛隱約在吹響</div><div> ……</div><div> 回家的路上,夜晚寧靜安詳,渾然大地都溶人一片墨色,沒了牛兒的身影,只有那輕輕咀嚼嫩草的聲音,和著草葉與花朵的清香,慢慢地飄散。</div> <h3> 童年的回憶是那么的快樂!那個時候大伙都沒有煩惱,輕易就能獲得快樂!隨著歲月流逝,我們一天天在長大,不再是無憂無慮的孩子,每個人有了種種的壓力和煩惱。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找回那顆丟失的童心,找到遺失的美好,就像小時候一樣容易滿足,擁有體會簡單快樂心情的能力!那個快樂的小孩,一直都在......</h3><div> 隨著時代的發展,牛已越來越少見到,幾乎絕跡。今天,在通海農村,最原始的用牛犁田耕作,已經非常少見,只在楊廣鎮五腦山村等偏遠山區,偶爾還可看到牛的身影。生產技術的進步,那些老舊的傳統耕作方式已漸漸的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興的農用機械和農業生產方式。</div><div> 物種滅絕一直是生命進程中的一部分。一株植物枯萎,一種動物死亡,有時并不僅僅意味著單個生命有機體的消失,而是整個此類物種的滅絕。我常想,或許人類總有一天也會消失,但地球生命相信會繼續延續,在我們消失后的地球,自然會有一批新的物種來接替我們的位置成為地球之主,我們不過是地球上的一個過客而已。</div><div> 自古以來,牛就是耕種田地的主要牲畜,正因如此,人們說到牛和地就會說“牛犁田”。</div><div> 牛擁有一種很特殊的智力,并且是一種“多愁善感”的動物。它能夠忍受嫌棄和不滿,對人非常友好,并且當它受到智力挑戰時,會顯得十分激動。</div><div> 牛吃苦耐勞、倔強憨厚,這是世人之公認。牛一直是忠實和穩重的象征,而老黃牛更是被看作是“勤懇老實,一心為民”的代表。</div><div> 在民間,留有許多關于牛的美好的傳說。而從生肖排行而言,生肖牛與十二地支的第二位“丑”相對應,所以稱為“丑牛”。根據屬牛人出生的不同年份,又可分為乙丑牛、丁丑牛、己丑牛、辛丑牛、癸丑牛。當然還有另一說法則是根據牛的食性,牛習慣夜間一點至三點吃草,屬丑時,農家常在深夜起來挑燈喂牛,故稱“丑牛”。</div> 牛勤懇務實,贏得了尊重。但在我所熟知的動物中,牛是最具悲情的角色。<div> 這樣的認知,源自于我無數次所親歷的宰牛過程——這是我童年記憶中最血腥最暴力的事件。幾個年輕力壯的人用粗繩先捆住牛的四腳,然后將牛按倒在地,一個人拿著一把斧頭,另一個人拿著一把長尖刀。斧頭重重地擊打牛頭,沒幾下,牛被擊暈了,躺在地上不停掙扎,全身抽搐著,身體漸漸軟了,已然沒有了任何反抗的能力。緊接著,那個拿刀的人走上前,在牛脖子的部位上下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牛身上鮮紅的血噴涌而出,有人拿著大盆和水桶,接牛流出的鮮血,大大小小的容器都裝滿了,牛也不再動彈。宰殺了牛,開始先將牛頭割下,剝下牛皮,然后開膛破肚,分解牛身上的各部位,宰殺牛的過程完成。地上的牛頭,兩眼圓睜,不知道是否還在看著這個世界,看著它盡心效力的主人。</div><div> 牛通人性。幾次看見殺牛,牛會流眼淚,說明它對養它的人有感情,不舍得也不相信養它的人會殺它。</div><div> 殺牛的人是冷漠的。牛知道會發生什么,它左顧右盼的深哞著,眼睛水汪汪的,像是淚水,希望誰能救救它,孰知周圍的人不但不能救它,還吆喝著看它的熱鬧。每一次經歷殺牛現場,我感覺自己和阿Q沒什么兩樣,只會在別人身上汲取快感。我不知道自己為何會有如此的感想。</div> 我見過最震撼的一幕,是一頭待宰的牛給人下跪。那次去山里做客,朋友的兒子討媳婦請客,村里有殺豬宰羊殺牛的習俗,只要誰家辦事,隔壁鄰居紛紛來幫忙,也有不少愛湊熱鬧的。在請客房前的大場上,殺牛時,我站在人群中,內心充滿了莫名的傷感和恐懼。牛被五花大綁,站在場地中央,眼睛里流露出絕望的神色。很快,有人提著明晃晃的刀子走過來,在磨刀石上磨著,村里有傳統,誰家宰殺家畜,一般都指定執刀的,看起來很威風似的。<div> 牛“哞~哞~”地叫了幾聲,祈求地望向四周,像一個臨死的囚犯。</div><div> 旁邊有個小孩說:“快看!牛流淚了,快看啊!”</div><div> 我仔細一看,果真如此,那是天底下最無聲的淚水,一滴一滴滑落,打濕了牛眼下面的毛發。就在此時,突然傳來“哞~哞~”的哀嚎,有人拿磚頭砸牛頭,要將牛打昏,再用刀放血。牛不停地叫著……就在殺牛的人將要捅刀時,卻出現了驚人的一幕,老牛一邊哀嚎著,兩條前腿“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殺牛的人以為老牛昏了,可牛的后兩條腿還筆直的站著,在場的人驚呆了。旁邊卻有人在起哄:“趕緊殺啊!”也有人說:“這牛通人性,不能殺了,太可憐了!”</div><div> “哞”……“哞”……一聲聲低沉的牛叫聲在整個山村的上空回響。</div><div> 就在殺牛者舉刀不定之時,牛主人——一個老者,走到牛跟前,用力把牛扶起來,輕輕撫摸剛才被磚頭砸過的地方,一下子抱緊了牛的頭,“嗚嗚”的哭:“這牛跟了我10多年,干活多聽話,多老實,現在要殺它,吃它的肉,我們和魔鬼有啥兩樣啊!”</div><div> 如此場景,天地動容!</div><div> 人固然是有情的,只是對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情感罷了。</div><div> 老人養了兩頭老水牛,還有一頭小黃牛,為了給孫子辦婚事,不得不殺其中的一頭老水牛。</div><div> 牛最終未能逃脫被殺的命運,成了晚餐時眾人碗中的美味佳肴。</div><div> 回來后,我向外婆講起牛跪地求饒這件事,外婆說,這牛是有靈性的畜牲,殺不得,否則會有報應。</div> <h3> 事隔三年,偶然間再與山里的那位朋友相聚,無意中說起這件事,方才得知,外婆說的話果真應驗,當年見到的那個殺牛者,沒過幾天,上房去除瓦草,不小心踩塌從房頂上掉下來摔死了。</h3><div> 朋友告訴我這一結局的同時,我眼前出現了那頭向殺牛者求饒的老水牛,在他一刀捅向老水牛脖子時,被打暈的水牛痛的睜開了眼睛,四腿不斷掙扎,鮮血如泉水一般涌出,水牛身體慢慢變得抽搐無力,那一雙牛眼睛就是這個模樣,帶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盯著殺牛者。</div><div> 朋友說,村里的人知道這事后,紛紛傳揚開來:“牛跪地求饒,這殺牛者一意孤行,現在就是遭報應了吧。”</div><div>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有時候人會喪失了這點。想想當時被殘殺的牛,也許有一天,人類真的會因為自己的殘忍而付出代價。</div><div> 有人說是因為那人殺了那條向他求饒的牛,積累了太多罪孽,這是蒼天的報應。</div><div> 動物有良知,也有慈悲心,更何況是人。同情與悲憫的情感使人的生命更加高貴美麗。人在珍愛個體生命的同時,應該珍愛一切生命。</div><div> 用一顆悲憫的心去看一切,縱使萬物不因你而改變,你又會失去什么呢?</div><div>(2018年7月13日晚于通海)</div> <h3>作者簡介 : 黃俊,云南省通海縣人,在小城閑居,養家糊口之余,寫詩擬文過癮。發過文,獲過獎,至今仍在浸淫文字。</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于田县|
辽阳县|
蒙城县|
吉林省|
屯昌县|
尉氏县|
永登县|
周口市|
泸水县|
收藏|
井冈山市|
砚山县|
江城|
稷山县|
南漳县|
射阳县|
虎林市|
曲阳县|
桂林市|
杭锦后旗|
云林县|
嘉义县|
黑龙江省|
宜昌市|
汾西县|
南江县|
龙泉市|
乌兰县|
渭源县|
肃南|
科技|
民勤县|
肥东县|
始兴县|
本溪|
巍山|
大同县|
伊通|
尼勒克县|
固安县|
施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