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早已成為歷史,但曾親身經(jīng)歷過這一過程的知青們,對其中的酸甜苦辣無不刻骨銘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人群中,有一部分人被稱著知青中的“二老”。所謂“二老”,即知青中的“老三屆”和“老知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老三屆”,指分別于1966年、1967年和1968年由各中學初中、高中畢業(yè)的下鄉(xiāng)知青。他們的實際文化程度大部分屬初中畢業(yè)及其以上的水平(因為“文革”中的六七級和六八級根本沒完成學業(yè))。而其中尤以高六六級文化底子最為扎實,其次當數(shù)高六七級、高六八級以及初六六級畢業(yè)的知青。老三屆知青接受了完整的傳統(tǒng)教育,有相應的文化知識、有愛國心、有責任感,經(jīng)歷了“文革”的爭斗,歷盡了上山下鄉(xiāng)的磨砥,因此在后來的人生經(jīng)歷中,普遍成為建設祖國和保衛(wèi)祖國的中流砥柱和中堅力量,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這一批知青是在“文革”后期即1968年12月,毛澤東主席發(fā)表“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精神后,于1969年匯入了大批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洪流,并且很快形成澎湃之勢,奔騰咆哮而至廣闊天地,在那里去接受了年限不等的“再教育”。去“上書本上沒有的課”、去“登上廣闊天地的大舞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再說“老知青”。人們普遍認為,凡“文革”之前由政府行為組織發(fā)動和執(zhí)行的、安排城市待業(yè)青年到農村集體插隊落戶的知識青年統(tǒng)稱老知青。具體說來就是1964年和1965年下鄉(xiāng)的知青。這批知青中有1965年和1964年畢業(yè)的高中畢業(yè)生和初中畢業(yè)生,也有小學畢業(yè)生。他們是在董家耕、侯雋、邢燕子等獻身農村為榜樣的感召下,懷著“紅在農村、專在農村”的一顆赤子報國之心而踏上征程的。這批知青中由于歷史的原因也不乏佼佼者,甚至還有品學兼優(yōu)的烈士遺孤。當1969年“老三屆”知青下鄉(xiāng)后,猛然發(fā)現(xiàn)先于他們之前,還有比他們早四、五年下鄉(xiāng)、具有同一稱謂的知青同伴時,其崇敬之情由然而生,于是對其“老知青”的稱呼便脫口而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這些老知青們在農村勞動時間最長的達到了1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下面展示的就是資中縣1964年下鄉(xiāng)到龍江區(qū)孟壙公社和月山公社的老知青。他們于2014年9月,在資中縣隆盛生態(tài)園開展了下鄉(xiāng)五十周年慶?;顒?。這是活動實況拍攝的影集。</span></p> <h3>1964年6月5日,中共資中縣委員會批轉了資中縣安置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城市知識青年下鄉(xiāng)上山安置工作的意見》。正式吹響了城市知識青年下鄉(xiāng)上山的號角。</h3><h3> 在批轉的“意見”中,明確了該工作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城市青年就業(yè)問題,同時下發(fā)了全縣下鄉(xiāng)知青為100名的具體指標。</h3> <p class="ql-block">文件顯示:在那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里,組織知青下鄉(xiāng)上山是這樣兩個目的:“是城市知識青年就業(yè)的廣闊出路,同時是一場同資產階級爭奪城市知識青年的嚴重的階級斗爭,它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革命措施和移風易俗的革命創(chuàng)舉?!?lt;/p> <p class="ql-block">六件中指出:每個知青安置費100元,相當于當時一個學徒工半年的工資。</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1964年6月5日,資中縣《城市知識青年下鄉(xiāng)上山安置工作的意見》影印件全文。</p> <p class="ql-block"> 1964年老知青下鄉(xiāng)上山紀念章影印件正面。記念章的背景是飄揚的三面紅旗,意指當時制定并實行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和開展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當時稱之為“三面紅旗”;旗桿前面設計了金色的麥穗,它像征知識青年下鄉(xiāng)上山運動將在農村的各項工作中都獲得大豐收;紀念章的正中有一顆金星,代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金星下是一本翻開的書本,代表知識青年;金星上方的三面紅旗上書寫“紅在農村,專在農村”八個大字,意指知青下鄉(xiāng)上山的目的和作用:要做又紅又專的新一代農民;書的下方是一個半球形,代表廣袤的原野,中間的黃色代表耕地;最下方注明了此紀念章為資中縣知識青年下鄉(xiāng)上山紀念章。</p> <p class="ql-block">1964年老知青下鄉(xiāng)上山紀念章背面。當時縣政府的名稱是:資中縣人民委員會(“文革”期間叫“革命委員會”文革后至今改為“人民政府”)。紀念章沒有注明日期,并不是作者粗心,而是當時資中縣每年下鄉(xiāng)名額指標是100人以上,為了節(jié)約制作紀念章的成本,必然要多制作一些,為了能讓一次性制作出來的紀念章能多使用幾年,故而為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老知青下鄉(xiāng)時每一個人都光榮的收到一張喜報和一枚紀念章。以上這兩件物品是老知青李維龍保存了半個多世紀而留存下來的喜報和紀念章影印件,足見其重視程度,其情感之深豈能言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喜報中明確表示“做第一代新農民”,這句話說明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始于1964年。喜報中列出了當時執(zhí)行的“階級斗爭、生產斗爭、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等等內容,它為以后研究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span></p> <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在首批老知青下鄉(xiāng)五十周年后,于1964年下鄉(xiāng)的老知青們相聚在資中縣隆盛生態(tài)園,會后用紀念冊的形式記錄下了這難忘的時刻。</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紀念冊》的全部內容。</p> <h3>此為首批老知青五十周年聚會時制作的光碟。</h3> <p class="ql-block">首批老知青下鄉(xiāng)五十周年紀念冊《前言》。</p><p class="ql-block"> 1964年炎熱的八月、九月、和十月,我們121位熱血青年在歷史大潮的沖擊下,帶著滿腔熱情,憧憬著戰(zhàn)天斗地的美好未來,告別父母,來到偏僻的資中縣龍江區(qū)孟塘公社楊家大隊、柏蓮大隊和月山公社石坪大隊插隊落戶,接受“再教育”。艱苦的歷程就在這里開始。</p><p class="ql-block"> 淪桑銘記著歲月,時光荏苒,五十年過去了,當年的窈窕少女,意氣風發(fā)的少年,今天已是鬢發(fā)斑白當家作主的老人。細數(shù)當年留下的深深淺淺的青春足跡。那蜿蜒的山路,那流淌的小溪,翠綠的小山,層層晶瑩的水田,裊裊的炊煙,還歷歷如在眼前。百味雜陳,酸甜苦辣涌上心頭。</p><p class="ql-block"> 曾記得,皎潔的月光下,在平坦干凈的曬壩上吹牛,唱歌跳舞。</p><p class="ql-block"> 曾記得,月黑頭,在田邊洗刷糞桶,跌在水里跳波浪舞。</p><p class="ql-block"> 曾記得,暮日黃昏挑谷子送公糧,汗水浸透全身。</p><p class="ql-block"> 曾記得,凜冽的初春,挽起褲腿在粘稠的田里插秧。</p><p class="ql-block"> 曾記得,黃燦燦的油菜花香,抵不住跳蚤、螞蟥的肆意吸血。</p><p class="ql-block"> 曾記得,披蓑衣戴斗笠在綿綿細雨的五月栽紅苕,在泥濘的小路上變奏滑冰,一不小心就是嘴啃泥。</p><p class="ql-block"> 池塘螞蟶叫,小路邊黃荊樹上纏繞的烏梢蛇……一切還在記憶中。</p><p class="ql-block"> 不必說,腰酸背痛,滿手血泡的勞動關。</p><p class="ql-block"> 不必說,天天煮紅苕、燜紅苕、燒紅苕。</p><p class="ql-block"> 不必說,清湯寡水的菜稀飯,酸水拌湯面。</p><p class="ql-block"> 是大家扶持相幫,度過了艱苦困難的歲月。是大家團結互助,使生活充滿了愛和溫馨,我們才走到今天。</p><p class="ql-block"> 美好青春的荒廢,夢想的破滅都成過去。今天我們歡聚一堂,回味五十年前的有趣故事,延伸五十年前的真摯友誼。樂觀豁達,重情重義將陪伴我們以后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從1964年下鄉(xiāng)到1979年最后一名知青返城,十五年的知青生涯是我們人生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將寶貴的青春年華獻給了廣闊的天地——龍江區(qū)農村。龍江人民不會忘記我們!</p><p class="ql-block"> 為逝去的同伴敬禮!</p><p class="ql-block"> 青春無悔,友誼長存!</p><p class="ql-block"> 二0一四年七月趙瑞祺敬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時任城關鎮(zhèn)鎮(zhèn)長的潘大昇在送別知青大會上講話。他的講桌下堆滿了待發(fā)放的喜報和其它物品,講桌前所掛錦旗上書寫的字跡模糊,但勉強還能識別出“紅在農村、專在農村”幾個字。</p> <h3>時任資中縣縣長張彬與老知青一一握別。</h3> <h3>知青們乘坐在載貨的解放牌汽車上、接受資中縣城關鎮(zhèn)(現(xiàn)重龍鎮(zhèn))群眾傾城而出地夾道歡送。此為135相機記錄下的歡送知識青年下鄉(xiāng)上山盛況的瞬間。</h3> <h3>首批下鄉(xiāng)上山知識青年車隊所經(jīng)之處,歡送人群擠滿了必經(jīng)之道。</h3> <h3>資中縣孟壙公社組織群眾熱烈歡迎首批知識青年到農村插隊落戶。圖為歡迎人群中的舞獅表演。</h3> <h3>在孟壙公社場口,到處都是歡樂的人群。</h3> <h3>當時有一部135的照相機能拍出這些照片,已經(jīng)很不錯了。照片上方“資中縣城關鎮(zhèn)歡送首批下鄉(xiāng)上山知識青年留影”字跡還依稀可見。</h3> <h3>西外居委會歡送本轄區(qū)知青。</h3> <h3>西街居委會歡送本轄區(qū)知青。</h3> <h3>大東居委會歡送本轄區(qū)知青。</h3> <h3>小東居委會吳桂容、管福瑛歡送趙瑞祺、陳淑富、張孟丹、等下鄉(xiāng)知青。</h3> <p class="ql-block">1964年9月,出席《資中縣先進青年代表大會》孟壙公社全體代表,多數(shù)是老知青,部份是農村青年。</p> <h3>1965年孟壙公社出席內江市先進青年表彰會的代表們,其中多數(shù)是老知青。</h3> <p class="ql-block">1970年元月,孟壙公社出席《資中縣首屆知識青年再教育工作活學活用毛譯東思想積極分子代表大會》的全體代表。其中有1969年下到孟壙公社的重慶知青。</p> <p class="ql-block">1970年元月,被評為“出席縣積極分子”的知青們,每人的家長都收到一張這樣的喜報。這張喜報是老知青蔡果仁的家長張興林收藏的,當家長謝世后,蔡果仁收拾遺物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張壓箱底的喜報原件。其家長對此事的看重程度可見一斑,因為她認為這張喜報相當于送兒參軍后,兒子在出生入死的戰(zhàn)斗中獲得的立功喜報。</p> <h3>楊家大隊十小隊(后稱建設一隊)知青與鄉(xiāng)親們。</h3> <h3>這是僅有的一張老知青們積極參與科學實驗,在小麥實驗田記錄麥苗生長的景象。</h3><h3> 大多數(shù)知青談到下鄉(xiāng)經(jīng)歷時都離不開一個苦字,可老知青們在農村的科學實驗中卻體會到一個樂字。</h3><h3> 在1964年至1969年期間,老知青們在資中縣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縣科委)提供農作物品種和技術指導下進行了多項實驗,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其主要項目有對農作物品種選育的對比實驗和對優(yōu)良品種的推廣工作,還有其它對農業(yè)生產、生活有益的實驗項目。</h3><h3> 當年在縣科委指導下進行對比實驗的項目包括糧食作物和經(jīng)濟作物:水稻品種中的珍珠矮、一根苗;小麥品種是從阿爾巴尼亞引進的無芒小麥名叫阿波N號;花生品種有廣漢二細子、天府花生;紅苕品種有沙梗子;胡豆品種有拉薩二號;還利用生物的雜種優(yōu)勢對玉米制種,培養(yǎng)出的制種玉米產量高、個頭大,轟動一時;其它進行的項目還有:引進內江優(yōu)良豬種獅子頭進行對比飼養(yǎng),種植良桑養(yǎng)蠶,試種棉花、煙葉等。由縣科委指名推薦、派一名老知青隨內江八縣一市科委負責人一同到中江縣參觀學習建沼氣池技術后,在資中縣建起第一座沼氣池等等。以上這些活動都是老知青們響應黨的“三大革命運動”號召,在科學實驗這一項運動中的具體實踐,并取得了顯著成績。</h3><h3> 這些活動充分證明了老知青們利用所學知識,以科學實驗的成果對農業(yè)生產、生活起到了促進作用。印象最深的莫過于生產隊第一次使用由知青們親手制種的雜交玉米獲得大豐收時,在曬谷場上捧著又長又大的包谷棒子的那種興高采烈的喧囂景象。每當看到社員們因科學實驗的成果而獲得一次次的豐收喜悅時,老知青們用幸勤勞動換來的幸福感也溢于言表,這時老知青們是快樂的。</h3> <h3>美好的留念。面目清瘦,明顯的營養(yǎng)不良。</h3> <h3>身穿“戰(zhàn)鷹”背心,肩挎毛主席語錄包,能在省城照一張合影,那是很提勁、很有面子的。</h3> <h3>友誼長存。</h3> <h3>“文革”末期的國慶節(jié),拍上一張。</h3> <h3>“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月山公社石砰大隊的老知青選擇在有這樣楹聯(lián)的牌坊下拍照留念,也算表表忠心吧!</h3><h3> 后排正中是張孟丹,雙肩針腳密實的補丁證實了他勞動的艱辛,大家都知道他擔上一百五十斤重的擔子也能健步如飛,且一口氣能疾行七十多里。他干活迅猛,回到宿舍卻少言寡語、靜坐沉思。外號人稱“深山猛虎”。而他身著中山裝的上衣左胸布袋上插的鋼筆,則明確無誤的告訴人們:他是知青。</h3><h3> 第二排左邊第一位是資中二中高六四級畢業(yè)且品學兼優(yōu)的三好生,他是名符其實的烈士遺孤,符合當時“根正苗紅”的選才標準,下鄉(xiāng)時的名字叫胡德勛,他實際姓劉,父、母均是中共地下黨員。父親掩護職業(yè)是成都附近某縣縣長。當年赴任途經(jīng)資中銀山鎮(zhèn),父母帶著一男一女倆小孩和行李,疲憊不堪,為減輕過重負擔,將幼子委托給胡姓老鄉(xiāng),說好一月后來領取,那知到任后即被害。現(xiàn)在遺體還雙雙安葬在成都青羊宮烈士陵園。由于胡姓老鄉(xiāng)無法說清胡德勛的家庭出生,在填寫履歷表、家庭成分這一欄時,只能寫“家庭歷史不清”,這六個字在階級斗爭為綱,唯成分論盛行的年代里,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h3> <h3>“文革”期間,老知青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中,十一個男生都配有槍,足足一個班的武器裝備。除九枝七九步槍外還有一支駁殼手槍、一挺捷克式輕機槍、一把大刀、手榴彈若干枚、子彈若干發(fā)。這些武器在那混亂的“文攻武衛(wèi)”年代里,保證了這支宣傳隊人員的安全,也成功的維持了演出時的秩序。這樣一個只有二十多人的宣傳隊,配備這樣的武器裝備,可謂全國罕見。這張照片是現(xiàn)在僅存的一張持槍照,它記錄了照片背后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h3> <p class="ql-block">我們都是向陽花,“走過風雨泥濘的路”。你是否聽到她們在唱:“公社是棵長青藤,社員都是藤上的瓜……”</p> <h3>“登上廣闊天地大舞臺”。</h3> <h3>1964年,資中縣分三個批次下到孟壙公社楊家大隊、柏蓮大隊、月山公社石砰大隊的121名全體老知青名單。</h3> <h3>1974年12月9日,四川省革命委員會批轉了省青辦《關于當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工作中幾個具體政策問題的試行意見。</h3> <h3>“意見”提到動員對象中有關問題,對知青下鄉(xiāng)條件開始松動。</h3> <h3>“意見”對已下鄉(xiāng)知青相關問題提出了如病殘、特困的處理意見,為老知青回城的門,嘗試著開了一條小小的縫。</h3> <h3>“意見”規(guī)定了符合回城條件的知青應辦理的相關手續(xù)。</h3><h3> 1、辦病殘者:本人申請,縣以上醫(yī)院證明,貧下中農評議,區(qū)、社審查,縣知青辦同意,縣、區(qū)青辦和公安部門共同審核批準。</h3><h3> 2、辦特困者:家長和本人申請,群眾評議,街道或父母所在單位審查,市、縣、區(qū)青辦同意,公安部門與安置縣青辦共同審核批準。</h3> <h3>以上文件,在放松知青下鄉(xiāng)條件的同時、為老知青回城也打開了一線小小的門縫,透過門縫往前看到的是一條幽深的巷道。巷道之中布滿了一道又一道的關口,把關的人是政府各部門大大小小的官員。這些官員大部分都同情老知青的境遇,或許他們自己就有子女下鄉(xiāng)而感同身受,由此而真心笑臉相迎各位來辦理回城手續(xù)的知青,有個別官員則心懷鬼胎笑里藏刀、或吃拿卡壓,無所不用其極、或挾私報復至爾于死地而后快。這一條沖滿無限希望同時又布滿荊棘的巷道,讓無數(shù)人望而生畏。但老知青何許人也,曙光就在巷道的前方,怎能輕言放棄,他們有的用鐵的事實,理直氣壯的辦理回城手續(xù),有的或借用人情事故、或弄虛作假、或使出勇闖地雷陣的膽氣、拿出過五關斬六將的執(zhí)著,硬是將這條小巷踏出了一條通天大道。</h3><h3> 自此文件被傳出后,從1975年到1979年最后一名老知青返城,資中縣老知青下鄉(xiāng)上山的全過程便被永遠的記入了歷史。</h3> <h3>這是一九七五年三月十五日,下鄉(xiāng)十一年的老知青蔡果仁根據(jù)文件精神,符合“特困”條件而辦理的返城證明原件。</h3> <h3>老知青下鄉(xiāng)三十周年時曾召集了一次小型聚會。這是那年寫的《前言》。</h3> <h3>那時已經(jīng)有了“傻瓜相機”,比135相機是不是要先進點。</h3> <h3>2014年9月,資中縣于1964年下鄉(xiāng)的老知青們在隆盛生態(tài)園慶祝下鄉(xiāng)五十周年集體照。(當然,這時使用的是數(shù)碼相機。)</h3> <h3>楊家一隊、十隊(合并為建設一隊)的知青們。</h3> <h3>建設二隊的知青們。</h3> <h3>建設四隊的知青們。</h3> <h3>孟壙建設八隊、月山石砰大隊的知青們。</h3> <h3>柏蓮三隊的知青們。</h3> <h3>柏蓮四隊的知青們。</h3> <h3>柏蓮五隊的知青。</h3> <h3>“文革”期間,老知青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成員。</h3> <h3>以下為參會知青個人照。</h3> <h3>上排左起前三位是這次活動的特邀嘉賓。第一位是原資中縣副縣長黃乾德,曾任孟壙公社武裝部部長;第三位是原孟壙公社黨委書記鄭克超;第二位是原孟壙公社建設一隊隊長王生爵。他們分別代表了縣、鄉(xiāng)、村三級領導參與和見證了老知青下鄉(xiāng)五十周年慶典。</h3> <h3><font color="#010101">以下為參會知青活動照。是不是有點“笑在夕陽里”的感覺。</font></h3> <h3>以上為第二版,是作者修改后的版本。</h3><h3> 有讀者提問:老知青怎樣回的城?為了回答這一問題,作者在縣檔案館查到了兩份相關文件,并將文件內容完整的呈現(xiàn)于文內,以饗讀者。</h3><h3> 感謝廣大讀者喜歡這篇“美篇”,以及給它的贊譽。希望有更多的人讀到這篇文章,了解老知青、了解那段快被塵封的歷史。</h3><h3> 敬請期待(第二集——新石林場)和(第三集——金李井林場)。</h3><h3> 作者:果果。于2018年8月1日</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枝江市|
鲁甸县|
若羌县|
曲麻莱县|
垫江县|
龙口市|
社旗县|
肥乡县|
嘉峪关市|
丹巴县|
和林格尔县|
射阳县|
响水县|
区。|
安新县|
施甸县|
额尔古纳市|
石景山区|
平罗县|
沙洋县|
保定市|
桑植县|
长汀县|
镇康县|
留坝县|
岢岚县|
高青县|
南雄市|
乌恰县|
芜湖市|
丹棱县|
哈密市|
千阳县|
格尔木市|
利川市|
大同市|
邵武市|
汕头市|
玉龙|
虹口区|
达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