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金華雙龍洞距金華市區約15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位于整個金衢盆地的北緣。由于地殼抬升,山體表面侏?白堊紀的紅色砂礫巖被外力剝蝕,出露石灰巖地層,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下,地表水下滲,溶解石灰巖中的碳酸鈣形成溶洞。在整個浙江來看金衢盆地位于江紹斷裂帶上,北山所處的石灰巖條帶上都發育了喀斯特地貌,比如衢州蘭溪的地下長河,金華的雙龍洞,還有桐廬的瑤琳仙境。</h3> <h3>洞前奔流不息的河流從洞內暗河流出。</h3> <h3>雙龍洞分內、外兩洞,內洞與外洞僅相隔5米,有一塊巨大石屏相隔,僅留長10米,寬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水道水面離地下河頂灰巖僅有0.30米左右的間隙,進內洞須仰臥小舟而入。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長、深各33余米,面積1200多平方米。洞內陳放著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內洞比外洞大,有效使用面積約2000-2200平方米。</h3> <h3> 由于該處地層經過幾次抬升,所以雙龍洞的洞穴都在不同的高度。高處的洞穴年代新,地層年代是早二疊紀棲霞組,含雜質較多,含有生物化石燧石等不易被侵蝕的成分。圖中凸起部分為雜質巖石,形成形態各異的模樣。比如圖中凸起部分像金華火腿,下圖中有貝母和大蝦。</h3> <h3>片狀水流沉積形成像幕布樣連片的鐘乳,叫石曼,也叫石幕。水中鈣離子飽和析出重結晶,鐘乳就在不斷的生長。</h3> <h3>地表向上生長的叫石筍。當石筍與頂部的鐘乳石相連,就形成石柱。</h3> <h3>地下河槽狀溝痕,現在地下水位下降,留下溝槽。</h3> <h3>地下河兩側也有河流沉積地貌,河底布滿大小礫巖,有些是上游隨流水攜帶至此,也有洞內崩塌下落。</h3> <h3>巖壁上析出的石英和長石</h3> <h3>溶洞溶蝕過大,頂部巖層就會不斷崩塌,形成豎洞。雙龍洞內部在冰壺洞這里就是典型的豎洞。地表河流沿巖石裂隙下滲匯聚形成洞內瀑布的奇觀。</h3> <h3>第二個洞穴是二仙洞,地層年代更老,為石炭紀。石灰巖碳酸鈣成分更純,洞內鐘乳石筍發育得更好。山體外部祼露出灰色的石灰巖巖體。</h3> <h3>走過長長的的人工洞穴進入洞內,洞內涼爽怡人。</h3> <h3>沿石灰巖節理生長的鐘乳。</h3> <h3>整塊巖面非常平,成因是此處是巖石和巖石之間的一個層面,地下顆粒細的巖層整個風化坍塌被外力侵蝕,留下上部巖層的層理面。</h3> <h3>路燈邊頑強生長的植物,感嘆大自然的生命力。</h3> <h3>連片的石曼。</h3> <h3>石旗。</h3> <h3>石旗。</h3> <h3>石旗</h3> <h3>石旗</h3> <h3>石柱。</h3> <h3>像是一只只烤鴨的鐘乳石。</h3> <h3>獨立的鐘乳石。</h3> <h3>表面黃色為碳酸鈣氧化。</h3> <h3>高純度碳酸鈣沉淀。</h3> <h3> 下圖右上角細細的鵝管是鐘乳石形成初期的形態,鵝管中部中空。從洞頂裂隙中滲出的碳酸鈣水溶液,以水滴形式在洞頂作一定時間(幾秒到幾小時)的懸掛。在水滴懸掛期間,水溶液中所含的二氧化碳逸出,溶液變得過飽和,于是在水滴表面結晶析出的碳酸鈣形成極薄的鈣膜。水滴落下時,鈣膜破裂,少量的碳酸鈣便在洞穴頂板沉積下來,形成一個環,其直徑與水滴直徑相似。</h3><h3> 下滲的水滴不斷供給碳酸鈣,此環便以同樣的直徑向下生長,形成細長中空的鵝管狀石鐘乳。鵝管的內徑一般為3?4mm,壁厚0.5~2cm,長幾十厘米至數米。鵝管是形成石鐘乳的基礎。當鵝管中央通道被堵塞,下滲水便沿鵝管外部流動和沉積,形成倒錐形、冰凌形、乳房狀等多種形狀的石鐘乳。石鐘乳的橫斷面呈現出以鵝管為中心的同心圓狀結構。</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应县|
翁源县|
大兴区|
扎赉特旗|
栖霞市|
留坝县|
浦江县|
县级市|
忻州市|
连江县|
璧山县|
富宁县|
天峻县|
莒南县|
通海县|
云浮市|
景洪市|
梅州市|
临武县|
延庆县|
丁青县|
收藏|
时尚|
乌审旗|
黄骅市|
西青区|
莎车县|
安多县|
昌邑市|
壶关县|
泽库县|
富民县|
衡东县|
平和县|
抚宁县|
长寿区|
长海县|
喀什市|
宁远县|
南和县|
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