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哈爾濱一一我們的家

菠蘿

<h3>2018年6月,我們跟團到呼倫貝爾(海拉爾)旅游,回程特意在哈爾濱逗留3天,哈爾濱有我們過去的家,有我童年美好的記憶和父輩的足跡。</h3><h3>南崗區銀行街16號,我們在哈爾濱的家。</h3> <h3>哈爾濱火車站是國內幾個最早建立的火車站之一,始建于1899年10月,名為秦家崗火車站。1903年開建新站舍,1904年新站舍竣工改名為哈爾濱站。哈爾濱老站為二層的俄式建筑,造型美觀,為明信片中的哈爾濱一景。</h3><h3>為了配合哈、齊高速鐵路的建設,2017年4月,哈爾濱火車站啟動改造工程,圖為改造后的北廣場,南廣場正在施工中。</h3> <h3>霽虹橋是哈爾濱重要的建筑藝術文物,也是鐵路百年歷史的重要見證。(照片取自哈爾濱建筑藝術館)</h3> <h3>鐵路部門在建設站房和開辟站前廣場改造建設工程中,拆除了現有的霽虹橋,另仿造一座更長的霽虹橋。<br></h3> <h3>位于哈爾濱火車站東南角,是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h3> <h3><font color="#010101">哈爾濱鐵路中心醫院始建于1897年,1903年正式開院,時稱東清鐵路中央醫院、中東鐵路中央醫院。1935年變更滿洲鐵道醫院,1945年改為蘇聯紅軍戰傷醫院,1946年改為東北鐵路總局醫院、中長鐵路中央醫院,1953—2004年改為哈爾濱鐵路中心醫院。2004年9月17日,哈爾濱鐵路中心醫院劃歸地方管轄暨歸屬哈爾濱醫科大學管理;同年10月10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第四臨床醫學院隆重舉行揭牌儀式。</font></h3> <h3>該醫院在東北解放戰爭中,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做出突出貢獻。哈鐵中心醫院在50年代是哈市的醫療中心,有過輝煌的歷史。1992年獲“全國百佳醫院”,鐵道部“十佳醫院”稱號。</h3> <h3><font color="#010101">父親于1941年12月從滿州醫科大學畢業,1942年1月分配到哈爾濱鐵路醫院工作做醫師。東北光復(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后,1945年8月任中長鐵路中心醫院醫務長、代理副院長,1945年12月至1947年11月任代理院長。</font></h3> <h3>哈爾濱鐵路中心醫院(原為中東鐵路局醫院),位于南崗區頤園街37號。</h3><h3>父親在中長鐵路中心醫院工作時期拍攝的照片 ,醫院急救中心。</h3> <h3>在原急診急救中心建筑旁,是急診急救中心新樓(2018年6月)。 </h3> <h3><font color="#010101">中長鐵路中心醫院化驗室</font></h3> <h3>化驗室的醫務人員。</h3> <h3>醫院的醫務人員。</h3> <h3>醫院的老建筑基本都不存在了。</h3> <h3>醫院的東邊,隔著馬路(銀行街)是一片住宅,我家臨街,父親和叔叔在我家房前木柵欄前的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哈爾濱市建筑藝術館收集展出的舊照片,原東省鐵路職工住宅,多分布南崗區,反映了俄羅斯田園建筑風格。從臨街位置和房子的布局如我叔叔家非常相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馬路對面是醫院的院墻,細高的木柵欄內是一溜大榆樹,每棵樹上都有好幾個老鴰窩。傍晚老鴰歸窩在天空中盤旋,鴰鴰啼叫,黑壓壓一片,蔚為壯觀。樹下是一大片草地,開著各種野花。一個俄羅斯人看管醫院的太平間,他有一個小男孩。看到俄羅斯小男孩在院子里邊玩,我們讓他幫我們采草地上的蒲公英等野花;有時也會隔著柵欄互相砍石頭。</font></h3> 與醫院間的馬路以前是石頭鋪成的路,當年常有坦克駛過。一聽到轟轟隆的聲響,孩子們都跑出來看坦克,看到成隊的坦克山搖地動地駛來,特別興奮。有時坦克停下,看坦克兵爬上爬下,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稀奇,直到坦克開走了才肯離去。84年我到哈爾濱出差,故地重游,近30年了,似乎什么都沒變。造訪幾家老鄰居,聊起兒時的印象,才知道原來附近曾有一個裝甲兵學校。<h3>圖為醫院僅存的幾棟老房子,眼視光學科門診。</h3> <h3>1941年父母和大哥。</h3> <h3>1949年母親于哈爾濱,身后是我家種在木桶中的橡皮樹。</h3> <h3>在我家東邊是一排柈棚,用于存放冬天取暖的劈柴柈子。從我家的柈棚到住房之間,是用板障子圈起一片園子,園里種著苞米、架豆、長茄子、大蔥等蔬菜,園子邊還種葵花(毛子嗑)等。</h3><h3>大哥在哈爾濱的照片。大哥喜愛滑冰,冬天到我家北邊的八區冰場溜冰。大哥還和同學孔德合伙買了一個磨冰刀架子,把一雙冰鞋固定好,刀刃向上,用油石推磨。一年冬天突發奇想,想在菜園子里潑冰場,動員大家參加。但現實是潑了好幾盆水都滲沒了,僅留下一點冰花,工程浩大,用水之多,終究無功而返。</h3> <h3><font color="#010101">靠近窗前,父母隔出一塊地做花圃,花開時招來很多蝴蝶,大多是小白蝴蝶或黃蝴蝶,偶而飛來黑色的大蝴蝶,忽閃著大翅膀特別美麗,我們跟著蝴蝶到處跑,但很難抓到。夜晚,夜闌香綻放出黃色的花朵,發出沁人的幽香。</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52夏,上小學的姐姐。姐姐有收藏的愛好,把盛開的花朵,捕到的蝴蝶夾在書本里,十多年后偶爾打開,竟然完好無損,成為珍惜的標本。還喜歡收集形形色色的糖果包裝紙,精美的設計,現在看來都應算是藝術品。</font></h3> <h3>1957年夏,小學三年級的二哥。二哥就讀在霽虹小學,霽虹小學原是東北抗聯的子弟學校,因生源不足,向社會擴招,霽虹小學現改為繼紅小學。</h3> <h3><font color="#010101">那年我6歲,無憂無慮,捉蝴蝶,捉蜻蜓,還捉蜜蜂。看到花朵上采蜜的小蜜蜂,用手一捂就抓到手心,放到耳邊聽蜜蜂嗡嗡地唱“大戲”,張開手掌,蜜蜂就飛跑了。但有一次激怒了蜜蜂,蜇著了,手指劇痛難忍,趕緊往家跑。媽媽用菜刀從堿塊刮些堿沫,用堿水給我洗被蜇處,很神奇,手指就不疼了。吃一塹長一智,從此,我對蜜蜂懷有了敬畏之心。</font></h3> <h3>在哈爾濱短暫逗留的3天,每天下午都下陣雨。記得兒時哈爾濱的雨,一場雨后,房檐上掛了一排冰溜子,就像垂掛的鐘乳石,冰瑩剔透。我們不閑著,拿著板條子沿著房檐打,近尺長的冰溜子從房檐敲下,碎成幾斷,樂此不疲。</h3><h3>57年妹妹一歲半。</h3> <h3>父母給我們訂了《小朋友》、《兒童時代》兒童刊物,我喜歡《小朋友》,里邊有好多故事和圖畫。每當郵遞員叔叔送來新的一期《小朋友》,我就追著媽媽,讓媽媽念里邊的故事。記得有個“太陽山”的故事,講的是兄弟倆,老大富有老二窮,有人告訴老二太陽山上有很多金子,在太陽落山后可以去撿,但要在太陽升起前離開。老二按照叮囑只撿了一點,改變了窮困。老大知道后也去太陽山撿金子,撿了一大袋子,背不動又舍不得丟棄,最后太陽升起時被曬死了。還有“小拇指”、“海螺姑娘”等好多美麗的童話故事。</h3> <h3>哈爾濱市第十七中學校,大哥的中學。</h3> <h3>哈爾濱市花園小學校,姐姐就讀的小學。1957年,姐姐曾帶我到花園小學報名,但不到七歲學校不收。57年秋天爸爸工作調動,調北京參與北京鐵道醫學院籌建,舉家南遷,結束了我家在哈爾濱的15年生活。</h3> <h3>1956年我在寫作業。5歲,不識字,擺拍的。不過我認得一個字,記得媽媽在家門口用樹枝在地上寫了一個“蕭”字,告訴我:“你姓蕭,家住銀行街16號”。媽媽是怕我走丟了,讓我記住家的地址。至今記憶猶新,清晰地記得每一筆每一劃的順序。</h3> <h3>青年廣場,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我們曾經的家和住宅區全沒有了。鄰居們又去哪了?不得而知。</h3> <h3>廣場的西邊,安放著一塊巨石,上面雕刻著“青年廣場”四個大字,落款為共青團哈爾濱市委員會,二O一六年四月二十八日。我知道這塊巨石與后邊刻有浮雕的墻和水池就是我們家的房址。</h3> <h3>日偽時期日本人修建的變電所,整個居民區僅存的建筑,現在是哈爾濱市的保護文物。當時日本鬼子在居民區中間還修了一個四四方方的大炮樓,炮樓沒建完,日本就投降了。小時候大哥找同學我跟著進去過。炮樓里住了幾家人,二層之上裸露的鋼筋表明沒封頂,還要加高。媽媽曾說過,炮樓如建成,整個居民區都在它的射程之內。日偽統治時期,中國人倍受鄙視。日本人是一等人,朝鮮人是二等人(朝鮮人被日本殖民統治的早),中國人是最下等人。中國人不允許吃大米白面,買賣大米和白面是“經濟犯”。買東西經常告之“滿州的不賣!”備受屈辱。更可恨的是日本投降時731細菌部隊把細菌散布出來,造成疾病流行。媽媽感染了傷寒病,一度高燒昏迷不醒。爸爸在自傳中敘述到:“光復后,一個階段未有領到工薪,妻子又生了一次重班疹傷寒,錢花的光光的,生活相當困難……”父親終究是醫生,在生死線掙扎的母親終于挺過來了,母親回憶說:“從昏迷中醒來,一眼就看到姐姐的小臟臉……”那年(45~46年)姐姐僅1歲多。</h3><h3>母親講光復(日本投降)后,走在街上的日本女人別人看她一眼,都嚇得縮成一團,不再是不可一世的上等人;成車的“白條子”(被打死的日本人)被從城里拉走,可見東北人對日本人的恨。但遣返回國的日本人并不服氣,公開揚言:“10年后還回來!”</h3> <h3>哈爾濱兒童公園,孩子們的歡樂天堂。</h3> <h3>兒童公園的小火車”少先號”</h3> <h3>1957年的小火車“少先號”。兒童公園的小火車原是大興安嶺林區伐木的火車。圖為正在給蒸汽機車加水。</h3> <h3>小火車行駛路線是圍公園繞一圈。行進中的“少先號”。<br></h3> <p class="ql-block">小火車上的鐵路員工都是少先隊員。</p> <h3>媽媽帶我們乘坐火車。</h3> <h3>公園內有兩個火車站,50年代中蘇友好,一個站是北京站,以天安門為標志;另一個是莫斯科站,以克林姆林宮為標志。</h3><h3>兒童公園現在的“北京站”。</h3> <h3>另一個火車站現在為哈爾濱站。</h3> <h3>公園的滑梯。</h3> <h3>亞細亞電影院,建于1908年。位于果戈里大街414號,原名為風翔電影院,于1936年改稱為亞細亞電影院。在這里觀看過“怒海輕騎”、“解放一江山島”、“史前歷險記”等影片。<br></h3> <h3>秋林公司是俄商在哈開辦的最早的商行之一。秋林公司原名秋林商行,由俄巨商伊萬·雅闊列維奇·秋林創辦。1904年10月,秋林公司在南崗大直街修建二層樓房;1978年11月第四次擴建,由二層擴建為四層,如今秋林公司已成為規模龐大的現代綜合商場。兒時最喜歡秋林公司內的“兒童世界”,有數不清的玩具,記得母親給買一個鐵皮做的小汽船,放在大水盆里,船倉放入一個小菜油燈,在加熱的空氣推動下,汽船就嘟嘟嘟地行駛起來。現在的秋林公司主要賣衣服,時裝、化裝品、食品,聞名的哈爾濱紅腸、俄羅斯大列巴,“兒童世界”早就沒有了。</h3> <h3>秋林公司馬路對面的大世界商城。</h3> <h3>紅博廣場是由哈爾濱工大集團投資興建的集商貿、餐飲、娛樂、休閑于一體,面積近五萬平方米的超大型綜合地下商貿中心。廣場中心標志性建筑——頭頂不銹鋼球的玻璃房子。地處原圣·尼古拉大教堂的原址上,哈爾濱市的繁榮商業中心地帶。</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圣·尼古拉大教堂是一座由圓木壘成的典型的哥特式八面體木結構建筑。位于哈爾濱南崗區黑龍江省博物館廣場中心。俗稱喇嘛臺,東北淪陷時期稱“中央大寺院”,以其規模宏偉,造型優美,建筑精巧而聞名。</span></h3><h3>父親是攝影愛好者,留下了好多珍貴的老照片,父親拍攝的圣·尼古拉大教堂。</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該教堂1899年10月</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13日舉行奠基,1900年春開工興建,同年12月7日建成。總耗資20萬盧布。 該教堂平面為南北向希臘十字式,集中對稱布局,全部為原木架井干式構成。主體部分,酷似一座東西走向的帳篷,其上方高高豎起一座不等邊六角形尖樓,樓頂有一圓頭形裝飾物,其上為十字架。在它北面有連為一體的鐘樓,樓頂與主體均為相平行的帳篷型,其上有3個圓頭形裝飾物,中間的稍高大些,圓頭頂部各有一枝十字架。教堂第三部分為祭壇,是面膨大部分。屋頂均由六角形魚鱗鐵覆蓋,圓頭均由四邊形黑白相間鐵皮相錯覆蓋。圓頭的頸部有鋸齒形圓裝飾,這種裝飾具有典型俄羅斯風格。教堂內有精美的神像油畫。其中有畢業于彼得堡高等美術學院的格魯申考創作的圣父、圣子、圣靈油畫,阿穆爾軍區官兵贈予的圣母瑪利亞油畫,有專程從俄國運來的圣·尼古拉大圣像,俄國遠東司令官恩·格洛吉開贈送的耶穌圣像,此外,還有圣徒克娘等圣像和金質、銀質十字架鉆石等。</span><br></h3><h3>1966年8月23日深夜,“該教堂被當成“四舊”拆除。省博物館廣場中間的紅博廣場,即教堂遺址。</h3> <h3>哈爾濱市建筑藝術館展出的圣·尼古拉大教堂的老照片。</h3> <h3>黑龍江省博物館位于哈爾濱市紅軍街46號。它是一所大型綜合性省級博物館,是保管、研究、展覽黑龍江歷史、文物、藝術與動植物等的科學中心。&nbsp;該館原是1904年俄人所建的莫斯科商場。1922年由俄國人發起建立東省文物研究會,并于該處籌備成立了博物館。該館曾先后由俄國人、日本人經辦管理,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松江省科學博物館”,1954年松江省同黑龍江省合并,該館始用“黑龍江省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為哈爾濱市一類保護建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郭沫若先生為其題寫館名。</h3> <h3>南崗紅軍街38號原中東鐵路管理局局長官邸,哈爾濱市的一類保護建筑。造型比例協調優美,曲線動感豐富,綠色屋頂、乳黃色墻面、帳蓬式尖頂閣樓,以及新藝術形態的木結構檐飾、陽臺、欄桿、門窗,突顯了優美、典雅的風格,堪稱建筑藝術與功能性有機結合的典范。</h3> <h3>圣·索菲亞教堂是哈爾濱市著名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1907年,屬拜占庭式建筑風格,是哈爾濱近代歐式建筑的典型代表。</h3> <h3>圣·索非亞教堂作為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以其精美的建筑藝術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享譽中外。</h3><h3>文革期間,教堂遭到嚴重破壞,建筑主體破損,教堂內壁畫、樂鐘、十字架丟失。</h3> <h3>70多年前父親拍攝的圣·索菲亞教堂,同一地點的2018。<br></h3> <h3>索菲亞教堂內部作為哈爾濱市建筑藝術館,主要展示哈爾濱市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建筑藝術。展廳內舉辦的《哈爾濱老照片展》共分“城市童年”、“舊時風貌”、“社會掠影”三個部分,以城市發展歷程為主線索,系統地展示1946年哈爾濱解放以前城市發展沿革、街道建筑景觀、風俗民情及相關的背景內容。</h3> <h3>展覽以圖片為主,總計近400張老照片,是從搜集到的1500余幅歷史珍貴照片中精選而出的,其中清朝及民國時期照片200余幅,介紹了哈爾濱城市早期從小漁村嬗變發展成城市雛形的過程。</h3> <h3>廣場上匯集了圣·索菲亞教堂、藝術磚廊、鋼構塔廊等眾多歐式景觀建筑。</h3> <h3>歐式鋼構塔廊。</h3> <h3>哈爾濱建筑藝術博物館展出的伊維爾教堂照片。</h3><h3>圣·伊維爾教堂(圣母伊維爾教堂)位于哈爾濱市道里區霽虹街工廠胡同(原軍官街),建于1908年,原為駐哈爾濱俄國外阿穆爾軍區的軍用東正教教堂,折衷主義建筑,磚木結構。設計師為德尼索夫。</h3><h3>文化大革命期間,教堂的“洋蔥頭”圓頂被拔除,但建筑本體得以保留。如今為哈爾濱市II類保護建筑。<br></h3> <h3>2017年修復后的圣·伊維爾教堂,洋蔥頭上的十字架沒有了。</h3> <h3>中央大街舊稱中國大街,是哈爾濱西洋風情的所在。<br><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1898年,哈爾濱開始大規模地修筑鐵路和城市建設,運送鐵路器材的馬車沿江古河道泥濘中開出一條土道,于是中東鐵路工程局將沿江荒地撥給散居哈爾濱的中國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國大街”意為中國人住的大街。<br></h3> <h3>俄國工程師科姆特拉肖克在1924年5月設計、監工,為中央大街鋪上了方石。鋪路用的方塊石為花崗巖雕鑄,長18厘米寬10厘米,其形狀大小和如俄式小面包,精巧光亮。<br></h3> <h3>1928年7月,中國大街正式改稱“中央大街”。中央大街,從它誕生不久,就已成為哈爾濱著名的商業一條街。因為有眾多的外國人進駐經商,貿易空前繁榮。經濟的飛速發展,刺激了這些商人在此大興土木。<br></h3> <h3>中央大街全街建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筑71棟,并匯集了文藝復興、巴洛克、折衷主義及現代多種風格市級保護建筑13棟,是中國國內罕見的一條建筑藝術長廊。<br></h3> <h3>中央大街是哈爾濱的縮影,哈爾濱的獨特建筑文化和哈爾濱人的歐式生活,都在這里明顯的體現,并且被稱為“亞洲第一街”。<br></h3> <h3>童年記憶中的馬車。</h3> <h3>松花江</h3> <h3>父親拍攝的老照片,江畔餐廳。俄羅斯木結構建筑,1930年建,位于道里區斯大林公園內,松花江畔。</h3> <h3>松花江碼頭</h3> <h3>現在的客運碼頭。</h3> <h3>1956年父親帶二哥和我乘江輪去老山頭景區度假。</h3> <h3>江輪和濕地公園</h3> <h3>  太陽島連接市區的交通工具有陸海空三種,橋梁、渡船、纜車。纜車的天鵝城堡和太陽城堡建得挺漂亮。</h3> <h3>太陽島一一老江的題字。</h3> <h3>太陽島上郁郁蔥蔥,景色怡人。有草地、花卉、雕塑、濕地、瀑布,還有天鵝湖、松鼠島、鹿苑。還有個太陽山,只是山上沒有金子。島上有個娜妃婚禮堂,絕對氣派。</h3> <h3>太陽島上有一個俄羅斯風情小鎮,體驗一下異域風情。</h3> <h3>“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哈爾濱坐落在松花江畔,是我終身難以忘懷的故鄉。</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至县| 顺昌县| 鲁甸县| 龙岩市| 祁门县| 陆川县| 德清县| 旺苍县| 安化县| 五大连池市| 商洛市| 兴国县| 沽源县| 高青县| 雷波县| 瓦房店市| 萨迦县| 遂川县| 绥江县| 江华| 永兴县| 涟源市| 绍兴市| 汾西县| 磐安县| 泽普县| 两当县| 远安县| 无为县| 体育| 平谷区| 克什克腾旗| 越西县| 洛阳市| 文化| 民丰县| 绥德县| 潞西市| 兴山县| 巴林左旗| 正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