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您的關注是莫大的榮幸</i></h1><h1><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您分享是最好的鼓勵!</i></h1><p><br></p> <h3>一年一度的高考成績剛放榜,《高考狀元出爐了,寒門弟子都哭了》《全國68個高考狀元,家庭教育驚人相似》等文章,在網絡在朋友圈里熱炒,引發了人們對于"寒門能否出貴子"話題的熱議,但是我發現持悲觀論者居多,幾乎是一片愁云慘霧,少有人相信,寒門還能出貴子。</h3> <h3>對此,我無法斷然否認,因為寒門難出貴子的說法,由來已久,自然有其道理,因為一個人由社會底層升到上層,從草根變為貴子,自然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條件,家庭環境和社會關系的影響不可謂不重要。就拿現在來說,一個家庭培養一個大學生至少需要花費數十萬元,這對于貧困家庭來說,無疑是不可承受之重,雖然國家和社會有各種保障和救助舉措,但畢竟是杯水車薪,此其一。還有隨著農民大規模進城務工,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非常嚴重,父母從物質上保障支持多,從情感精神上關心陪伴少,對寒門學子的健康成長無疑雪上加霜,此其二。再者,農村空巢化,導致鄉村教育空心化,鄉村教育資源日益虛弱甚至氣若游絲,寒門學子缺少名師培養指導,鯉魚跳龍門的概率自然大大減少。凡此種種,似乎都說明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寒門難出貴子!</h3> <h3>對此,我又不敢茍同,我是來自農村的孩子,地地道道的寒門,靠著自己的奮斗與拼博,考上了大學,來到了城市,吃上了"皇糧",住上了高樓,雖然不可謂成功,但是已過上了父輩連做夢都不可想象的生活,當然我只是微塵一顆,不足掛齒,無以為例。但我還是要說,寒門能不能出貴子,關鍵在人,在寒門之子本身,因為"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寒門只是代表了出身,代表了起點,代表了前路的艱辛,代表了奮斗的艱難,但"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褲少偉男",屌絲逆襲,烏雞變鳳凰,奴隸到將軍的故事,自古迄今遍地都是:</h3> <h3>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當年只是沛縣的一個小亭長,斬蛇起義后,打敗楚霸王推翻秦王朝,登上了大漢皇帝寶座。</h3><h3> </h3> <h3>明朝開基大帝朱元璋,出身貧寒,起義前做過和尚討過飯,起義后南征北戰,最終開啟大明王朝的統治。</h3> <h3>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成名前是一個山村農民的孩子,靠寒窗苦讀得功名,靠創建湘軍救清朝,官至有清以來漢人之極。</h3> <h3>偉大領袖毛澤東,也曾是韶山沖走出的人中龍,他的奮斗足跡,他的成長經歷,他的豐功偉績,更是震古鑠今,大家耳熟能詳。</h3> <h3>華人首富李嘉誠,曾是潮洲一個鄉村教師兒子,年輕時從社會最底層的茶樓跑堂干起,歷經千辛萬苦,方有后來富可敵國的輝煌成就。</h3> <h3>當今世界超級牛人馬 云,出身平民,長相平凡,學歷平常,靠著自己的不懈奮斗與遠見卓識,終于修成正果,成為了萬千青年崇拜的偶像級大企業家。</h3> <h3>聯系現在的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不可謂不激烈、不殘酷。但高分考生甚至高考狀元出身寒門的并不少見。據統計,2007年到2016年全國各地區高考頂尖考生中,來自工人農民家庭的占比超過20%,可見高分生并不只是書香門第家庭的專利。比如2015年廣東文科前10名的來自清遠的胡創歡,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去世,多年來母女倆相依為命,家庭經濟收入完全靠務農的母親賣菜;2016年理科前10名譚偉良,父母是農民,為了他上學,在陽江市區打散工陪伴讀書。而今年獲得清華"自強"專項計劃降分錄取資格的甘錦生同學,更是在苦水中長大的孩子,一歲多母親就出走離開了他,父親常年在外打工,高二的時候又意外身亡,可憐又聰明的他從小是跟著伯父生活長大的。這些懂事的孩子,他們雖然出身貧寒,命運多蹇,但人窮志不短,不向命運低頭,把苦難當作邁向成功的墊腳石,靠勤學苦讀改變自己的命運,靠拼搏奮斗創造成功的奇跡。</h3> <h3>這樣例子,古今中外真是太多太多,它們只是共同印證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起點再低不可怕,條件再苦亦無妨,只要寒門之子志向高遠,不懈奮斗,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白屋也能出卿相,草根也會有春天。</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color="#ed2308"><i><br></i></font></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color="#ed2308"><i>(作者簡介:衡山小明,生于衡岳,寄寓嶺南。樂與同好談古今,喜邀騷客弄風雅,有百十小文忝列報章。)</i></font></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color="#ed2308"><i><br></i></font></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color="#ed2308"><i><br></i></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柱县|
蓬安县|
无极县|
隆德县|
武安市|
姚安县|
深水埗区|
疏勒县|
兴业县|
上虞市|
泾源县|
临潭县|
万荣县|
四平市|
商城县|
武鸣县|
西充县|
兰考县|
莱西市|
东平县|
鄱阳县|
奉新县|
浮梁县|
洪泽县|
嘉兴市|
桦南县|
平遥县|
玉龙|
新竹县|
富蕴县|
赫章县|
开远市|
巫溪县|
新邵县|
福安市|
通榆县|
防城港市|
兴文县|
扎赉特旗|
辛集市|
毕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