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時間過得真是飛快,轉眼間奶奶已經離開我們快兩年了。</h3><h3> 前段時間回家,和母親去田里摘灰灰菜(一種野菜),閑聊就聊起來以前奶奶給我們做好吃的的一些事情。</h3> <h3><br></h3> <h3>其一</h3><h3> 每年到了放暑假的時候,我們都會齊聚奶奶家,讓奶奶給我們炸油餅,做葉子等等各種好吃的。那時候就覺得奶奶的本事可真大啊,只見她把面粉和雞蛋還有菜籽油混合一起,加上鹽和其他的調味料,用力揉搓,逐漸和成一個蛋黃色的面團,放在面盆里用蒸籠布蓋住。看到奶奶把面團用蒸籠布蓋住,我們在旁邊流著哈喇子,著急的不停問奶奶什么時候好啊,什么時候好啊。奶奶笑著給我們說:"不要急,急啥呢?麥子種到地里還要長呢,哪里有這么快啊!"。奶奶嘴上雖然這么說著,但是明顯手底下還是加快了速度。她把面團用刀切成小塊的,放在案板上用搟面杖搟開,搟成3-4mm厚度的一張面皮,上面再撒上一些白芝麻。然后她用刀飛快的把面片劃成一個個菱形塊,再在菱形塊中間切一道口子,把一個角從切開的口子中穿過,一個葉子做好了。煤爐上的鐵鍋里金黃色的菜籽油慢慢冒出來很多小泡泡,奶奶把做好的葉子一個一個輕輕放進鍋里,只見油鍋里迅速升騰起很多氣泡,葉子在油鍋里翻騰著,像一個個小船在波浪里上下翻滾。終于可以出鍋了,奶奶用漏勺把葉子從油鍋撈出來,放在盆子里讓油滴下來。我們都著急的伸手去盆子里抓剛撈出來的葉子,可是剛一碰到,手就被燙的縮了回來。奶奶在一旁看著我們心急火燎的樣子,笑著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做了就給你們吃的,別急,小心燙著了。"</h3><h3> 還記得有一件事,我的印象特別深。就是有一年四叔從蘭州回老家看望奶奶,給奶奶帶來了一包黑色的干菜,奶奶把她放在灶臺上的柜門里。一天下午放學,我回來到奶奶家玩,肚子有點餓了,到廚房去找東西吃,就在灶臺上的柜門里發現了那包黑色的干菜。我偷偷撕了一點點,放在嘴里,感覺有一股淡淡咸味,還有點其他怪怪的味道,嚼起來有點干,像塑料紙的感覺,很有嚼勁。那時沒見過,也沒吃過,就感覺很好吃。我就拿著跑去找奶奶,奶奶給我說是四叔帶回來,我讓奶奶做給我吃。奶奶拿了一個碗,往碗里到了點開水,把那個黑色的干菜撕了一點放進去,只見黑色的干菜變軟了,就像開水里沖開的蛋花,只不過這個是黑色的而已。奶奶把泡開的干菜撈出來,放在盤子里撒了些調料拌了一下,遞給了我。我拿起來就狼吞虎咽吃了起來。泡開的干菜感覺好吃多了,沒有干的時候那么難以下咽了。后來上了大學,去外面工作了,才想起來那是吃的應該是紫菜。那股當時我不明白的怪怪的味道是海腥味,但是那個時候還知道什么叫海腥味啊。</h3><h3> 到了春夏時節,雨過天晴之后,奶奶都要去田野里或者我們村上面的飛機場撿拾"地然"。"地然"是我們這里的土話,其實就是地衣,只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因為雨過天晴地衣就像膠一樣粘在地上,而我們這里把粘叫"然",所以就把地衣叫"地然"。那時候還沒有塑料袋,奶奶就提著竹籃或者布袋子去地里撿地衣。撿回來后經過分揀,去除其中夾帶的雜草葉子或者粘著的小沙粒,鋪開地上晾干。等到要吃的時候,奶奶會拿出來一撮來,放在碗里泡發,洗干凈。</h3><h3> 我最喜歡的是奶奶的地衣菜盒子。奶奶先把地衣用水泡發,洗干凈后放在案板切碎,再配一些韭菜或者其他的菜,放到盆子里撒上調料拌好備用。再把用酵面發好的面團拿出來,搟成一個個圓圓的薄餅,在面餅上均勻的鋪一層地衣菜,再在上面蓋一張面餅,最后把四周用手壓緊,防止菜灑出來。往鍋里放面餅是個技術活,因為菜是平鋪在兩張餅中間的,只能平端,要不菜就不均勻了,只見奶奶把手指撐開,輕輕把做好的菜盒子放在手掌上,飛快的托到鍋里。灶膛里燒的是麥草,燒火也需要很大的技巧,麥草塞多了,火太旺會把餅燒焦。灶膛里的麥草要慢慢塞進去,用燒火棍再把麥草分開兩邊,讓火均勻的加熱。隨著灶膛里火的忽明忽暗,鍋里也慢慢彌漫出麥香來,地然菜盒子就要出鍋啦。奶奶不時的用手旋轉著鍋里的盒子,讓盒子均勻的受熱,上火色。鍋里的盒子白面皮上出現了一點一點的焦黃色,上面的那層面皮就像氣球一樣,慢慢的鼓了起來,是中間菜里的水氣。彩盒旁邊沒壓緊的地方,開始嗤嗤的冒出白氣來,隨之而來的就是一股菜香味。</h3><h3> 奶奶把做好的彩盒子從鍋里拿出來,放在案板上,用刀切成一個個小三角,給我們分吃。我們一邊嬉鬧一邊吃著手里的熱乎乎的菜盒。奶奶不停的在旁邊叮囑我們這個那個一定要捏好,不要把菜灑了。。。。。。</h3><h3>奶奶做的飯菜的味道已經再也嘗不到了,每每想起以前在奶奶身邊,吃奶奶做的那些好吃的,總覺得奶奶還沒有走遠,還在我的身邊。雖然奶奶做的飯菜都是一些農家菜,也都是鄉野間的粗茶淡飯,但是就是這樣的粗茶淡飯撫養起了七個子女,也給我們這些孫兒背帶來了無比歡樂的童年味道。</h3><h3> 人們常說什么味道忘不了,媽媽的飯菜味道忘不了,但是我最想說的是奶奶的飯菜味道,它是我心底深處的童年味道。</h3> <h3>其二</h3><h3> 前段時間過端午節,妹妹帶小外甥回老家了一趟,來的時候給我兒子帶來五花繩和香包。小外甥給我說,這是他奶奶給他做的,給他弟弟也有呢,香包是他媽媽買的,買了兩個呢,每人都有。</h3><h3> 看著小外甥和兒子在那里高興的往手腕上系五花繩,我就想起來我小時候奶奶給我們這些孫子孫女做五花繩和香包的情景。</h3><h3> 奶奶的手巧在我們村是出了名的,雖然奶奶沒讀過書,但是她畫的花鳥魚蟲栩栩如生,經常幫鄰居們畫鞋墊上的各種花紋。奶奶不光畫的好,而且針線活也是很漂亮。在準備要做刺繡的底布上,奶奶先用圓珠筆勾勒出要繡的花紋圖案,再準備好彩色的絲線,一針針的把線條變成漂亮的刺繡。</h3><h3> 我們上小學的時候,每年快到端午節的時候,奶奶就要準備給我們這些孫子孫女做香包了。我們也會提前跑到奶奶家給奶奶預定的,說我今年想要個兔,還是要個龍,或者老虎……每次奶奶也都會笑呵呵的答應我們的要求。在端午節前的那段日子,我是最心急一個,天天放學回家就到到奶奶那里看我的香包做的咋樣了。</h3><h3> 奶奶把提前準備好的袼褙,按照線稿剪成一個個小片,再在小片上把各種顏色的布按照要做的動物形象貼上上去,壓平晾干,有些還要在上面用針線秀出圖案。我最喜歡看奶奶做動物的眼睛了,奶奶的做的動物眼睛栩栩如生,特別傳神,就像真的一樣。只見她把準備好的袼褙先剪成眼睛的樣子,再在上面貼上一層白色的布,用黑色的線手工鎖一圈邊,勾出睫毛的樣子,再在做成的眼底上由大到小層層疊上三個小圓片,用彩色的絲線鎖邊縫制在一起,作出眼珠的樣子,最后在中間縫制一個小珠子,做成瞳孔的樣子,真的是精致絕倫。這些小部件做好后,奶奶一樣樣的把它們組裝起來,里面填充一些棉花和香料,一件漂亮的小香包就完成啦。奶奶還要把五色的線搓起來,擰成一股,給我們做漂亮的五花繩。最后,奶奶把做好的香包和五花繩放在鞋盒里,用衛生紙包上香料,進行香薰。</h3><h3> 到了端午節,我們都拿到了心儀的香包,帶著奶奶的做的五花繩,吃著媽媽煮的雞蛋,別提心里有多高興了。到了學校里面,看著其他同學羨慕的眼光,我們心里美滋滋的,也在想我奶奶太厲害啦!</h3><h3> 后來我上了大學,奶奶的年紀也大了,眼睛不好了,針線活也是越做越少了。即便是這樣,奶奶還是給我們準備了不少針線活。</h3><h3> 記得奶奶給我們九個孫子孫女每人按照屬相縫制了一個枕頭套,特意讓我爸爸寫了壯志凌云四個字,期待她的孫兒輩都能有所成就。那天特意看了一下奶奶給我做的那個枕套,至今還在我們家里保存,那是奶奶對我的一片心意,也對我的殷殷期待。枕套的左邊繡著一列字:"送周偉留念",字的上面是一輪紅日,紅日旁邊就是父親所寫的"壯志凌云"四個字,字的下面是"祖母繡"三個小字。枕套的中間是一只大紅公雞,雞是我的屬相,紅色寓意紅紅火火。還有幾支雞冠花點綴旁邊。除了枕套,奶奶按照我們這里的鄉俗還為我的小孩準備了老虎枕頭。看著奶奶一針一線做的這些枕套和老虎枕頭,如同又回到以前,我坐在奶奶的土炕上,陪她聊天,陪她做那些針線活。</h3><h3> 奶奶雖然走了,但是她留給我們的那些堪比國家大師制作的一件件針線活,不僅僅是物件的傳承,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傳承,一種愛的傳遞。</h3><h3><br /></h3> <h3> 這個枕套是奶奶給妹妹做的,她屬虎,所以上面繡的是一只老虎。</h3> <h3>其三</h3><h3> 小時候經常讓奶奶講故事給我們聽,雖然說奶奶沒念過書,但是奶奶還是會講很多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民間口口相傳的一些老故事。記憶尤為深刻的是一個叫《屁克家》的故事,每次奶奶講起來,我們都會哈哈大笑。故事的具體情節已經記不大全了,大概記錄如下:</h3><h3> 人吃麥子,不放屁是鬼子。話說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和二兒子放的屁特別厲害,一下子就能把屁股下的石凳打碎,老三放的屁奇臭無比,比黃鼠狼的屁還要臭。這戶人家的主人就很頭疼,眼看兒子們都已長大了,他就讓他們出門自謀生路。</h3><h3> 大兒子出門后不久,就到了一個小河邊,坐在那里傻傻發呆,在想可咋辦呢?不一會,有個賣貨郎來了,看看小河過不去,就問大兒子說:"你在這里干嘛呢?這里那里能過小河啊?"大兒子就說:"因為我放的屁太厲害了,老是不小心打碎東西,我家人讓我自謀生路,我也不知道自己該干點啥,在這里發愁呢。"這個賣貨郎聽了很不相信,就說:"沒見過這么厲害的,你要是能放個屁能把我的貨擔打過河,我分你一半貨。"沒想到大兒子真的放了一個屁把貨擔打過了河,貨郎愿賭服輸,給了大兒子一半的貨物。大兒子高高興興的背著貨回家了。</h3><h3> 二兒子聽說后也去了河邊,不久就來了一個買布的。賣布的到了河邊后,看看小河過不去,就問二兒子說:"你在這里干嘛呢?這里那里能過小河啊?"二兒子就說:"因為我放的屁太厲害了,老是不小心打碎東西,我家人讓我自謀生路,我也不知道自己該干點啥,在這里發愁呢。"這個賣布的聽了很不相信,就說:"沒見過這么厲害的,你要是能放個屁能把我的布打過河,我分你一半布。"沒想到二兒子真的放了一個屁把布批打過了河,賣布的愿賭服輸,給了二兒子一半的布。二兒子高高興興的背著布也回家了。</h3><h3> 三兒子一看兩個哥哥一個得了貨一個得了布,就想著自己也去河邊試試看,他坐在河邊等啊等,終于來了一個賣掃帚的。賣掃帚的到了河邊后,看看小河過不去,就問三兒子說:"你在這里干嘛呢?這里那里能過小河啊?"三兒子就照著哥哥們的話說:"因為我放的屁太厲害了,老是不小心打碎東西,我家人讓我自謀生路,我也不知道自己該干點啥,在這里發愁呢。"這個賣掃帚的聽了很不相信,就說:"沒見過這么厲害的,你要是能放個屁能把我的掃帚打過河,我分你一半掃帚。"沒想到三兒子放了一個屁,沒把掃帚打過河還差一點把賣掃帚的給臭死,賣掃帚的氣的拿起掃帚就朝三兒子的屁股上打去,邊打邊說:"我讓你騙人,看我不打爛你這黃鼠狼的屁股。"三兒子被打的哇哇大叫,跑回了家。</h3><h3> 現在想來都是好笑,那時候小,也是聽個熱鬧好聽。現在想想,奶奶講的這個故事雖然短小好笑,也是有做人的道理在里面的,別人的成功路不一定適合你,誠信也是做人的根本,否則就要像三兒子一樣挨打的。</h3><h3>奶奶不光講這些故事,有時候我也會纏著奶奶講我們家族的事情和她娘家的事情,說說一個家族的興衰,體會家風的傳承。</h3><h3> 奶奶就是在這些小故事里給我講做人的道理,傳承家族的精神。</h3><h3><br /></h3> <h3>后記</h3><h3> 回想起和奶奶的在一起的那些日子,很多事情就在眼前,但是難以言表。現在父母也逐漸老去,我兒子也在他奶奶身邊成長,雖說已經沒了我們那時那么的緊密,但是父母的愛一代代傳承,割不斷,也淡不掉。和父母分開時間長了,我兒子也會給我說,好久都沒有給爺爺打電話或者說給奶奶打電話了,我們給他們打個電話吧。。。。。。</h3><h3> 我弟弟工作生活在成都,他們一家今年回來在我們家過的春節,雖然我兒子和我的小侄子第一次見面,但是見面后的那種熱情和相互照顧,讓我們覺得這就是親情,不會因為距離的遠近和見面的時間長短而淡掉。也許我們兄弟之間,姐妹之間會出現隔閡,會出現爭議,但是最終會釋然,因為我們有一樣的血脈。</h3><h3> 現在的社會節奏比起我們小時候快了不知道有多少倍,人的生存壓力也不知道比以前大了多少,但是家庭的愛,家族的支持是我們不斷努力奮斗的動力,家風的傳承承載著每個家庭成員無私的愛與溫暖。</h3><h3><br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宾阳县|
太仆寺旗|
泰州市|
涪陵区|
弋阳县|
石景山区|
那坡县|
承德县|
内江市|
海门市|
新疆|
建湖县|
富宁县|
文水县|
南川市|
嵩明县|
阿克|
双辽市|
修水县|
米脂县|
吉林省|
汤阴县|
三台县|
贵州省|
麟游县|
特克斯县|
登封市|
邹平县|
平江县|
天柱县|
商洛市|
深水埗区|
商都县|
庄河市|
盖州市|
台中县|
沙田区|
凤冈县|
梧州市|
梅河口市|
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