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清明上河圖(局部)</h3>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題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個是花木竹石、鳥獸蟲魚、釧鼎書畫、音律詩詞、神仙道教樣樣精通,風流倜儻的亡國之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個是秋水為神玉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婉囀雛鳳清,曼妙迴風舞。芳名艷千載的京都花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個是瀟灑絕倫,少年賦汴都,一賦譽三朝;妙解音律的婉約派大詞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三人在一起,會碰出怎樣的火花?又會演繹出怎樣的風花雪月?</p> <h3> 清明上河圖(局部)</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汴京的最后一場風花雪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隨機調查一下,若是有機會穿越回中國古代,最希望回到那個朝代?估計大部分的回答是非漢即唐;崇尚思想自由的也許選擇春秋或是東晉。那么您猜老外又會怎么說呢?法國的漢學家埃狄納·巴拉茲,作為歐洲研究中國歷史的先驅,他給出的答案是:宋代是中國最令西方人神往的朝代。想不到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宋朝就是一個挨揍的年代,不是契丹,就是西夏;一會兒是金兵,一會兒又是蒙古鐵騎。猶如一塊肥肉,誰都想咬一口。這個印象也沒有錯,自從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后,秉持的是文官治天下的策略,武功自廢一半,因此對外戰爭大部份都是輸的,經??裤y兩換太平日子。但有一點,您可能也沒有想到,宋代是政治較為開明,思想相對解放的封建王朝;且在經濟、文化、科技、藝術以及城市建設等諸多方面都是領先于當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朝的文官制度下,雖然由于政見不同,黨派斗爭也非常激烈,卻很少為此送命的官員,朝廷基本上沒有殺過文人士子,官員被貶流放之后,往往若干年后又被重新啟用或赦免。作為改革派首領的王安石和代表保守派的司馬光,在政治上斗得你死我活;但在個人感情、人格上卻是互相欣賞、相互尊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宋時期的GDP占到當時全球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經濟地位類似于二戰后美國的水平。兩宋時期,國內都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人民生活基本安定。國人引以為傲的古代四大發明,除造紙外,其余三個;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都是宋代開始大量應用的。由此可見宋代的科技水平也是領先全球的。宋畫是中國畫的巔峰,"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是典型的代表。尚意的宋代書法和優美的宋詞都是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汴京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已擁有百萬等級的人口,其繁華景象透過"清明上河圖"和"東京夢華錄"可窺一斑。而同時期,國外的大城市,人口沒有超過二十萬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此絢爛的年代和豪華的都市,自然塵封著許多的浪漫和風花雪月的故事。何妨一起去看看。</p> <h3> 清明上河圖(局部)</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運河通濟渠流經北宋都城汴梁段俗稱汴水,乃隋大業元年隋煬帝楊廣所開導,寬四十步,可行龍舟。兩岸筑堤而成御道,稱隋堤。堤上遍植柳樹,柳陰連成一條直線。從水路進出汴京者通常會走一段浪漫的楊柳之路。古人有折柳贈別之習,隋堤便如長安的灞橋一樣,漸漸演變成一條送別的傷心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年深秋,就在這汴水之畔,在寒蟬凄切聲里,在驟雨初歇的蕭瑟風中,奉旨填詞的柳三變,在此上演了一場凄美的離別?。?quot;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于沉沉暮靄中留下"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悲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幾十年后,還是汴水柳岸,相似的場景,只是深秋換成暮春,命運又演繹了一回神奇。另一位大詞家周邦彥和他的前輩柳永一樣,趁著薄暮的昏燈,在哀怨的琴聲里,咽著苦酒、滴著澀淚,凄凄慘慘地寫下了傳誦千年的詞句"念月榭攜手 ,露橋聞笛 ,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滳。"而這出戲里的女主角,卻是大牌得很,乃千年后艷名依舊的汴京花魁李師師。</p> <h3> 李師師</h3> <p class="ql-block"> 李師師,正史中沒有記載,但野史、傳奇故事、小說、詩詞中卻有大量的描寫。在國人中亦屬于家喻戶曉的人物,有廣泛的百姓基礎。時至今日,許多家長在給女兒取名時,思思、詩詩等諧音依然層出不窮,難說這里面沒有李師師的影子。近代有好事者評選出史上四大名妓,依次為:柳如是、蘇小小、李師師、陳圓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柳如是為明末清初,秦淮八艷之首。色藝雙絕,兼具愛國之心和風神峻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蘇小小是南朝錢塘名妓,正史中第一個有記載的妓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圓圓亦是秦淮八艷之一,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之紅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若論艷名,四人中當屬李師師最盛,作為一國之君爭風吃醋的對象,足以坐穩史上妓壇之頭牌。</p> <p class="ql-block"> 李師師</p> <p class="ql-block"> 李師師,汴京人,原本是汴京城內經營染房的王寅的女兒,三歲時父親把她寄名佛寺,老僧為她摩頂,她突然大哭。老僧認為她很象佛門弟子,而人們常管佛門弟子叫"師",所以她就被叫做王師師。王師師四歲時,父親獲罪死在獄中,她因此流落街頭。以經營妓院為業的李蘊見她是個美人坯子,于是將她收養,并隨其姓,改名為李師師,并開始教她琴棋書畫、歌舞詩文。隨著年齡的增長,李師師出落得亭亭玉立,儀態萬方,且琴棋書畫無所不精,通曉音律。由于童年的凄涼生活在心里刻上深深的烙痕,她給人的感覺總是帶著淡淡的憂傷,特別喜歡凄婉清涼的詩詞,愛唱哀怨纏綿的曲子,常常穿著乳白色的衣衫,輕描淡妝。而這一切又構成了一種"冷美人"的基調,別具韻味,反而更加迷人。隨著芳名的遠播,漸漸成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孫競相爭奪的對象。最后連宋徽宗趙佶也聞其名而想一睹芳容。</p> <p class="ql-block"> 宋徽宗趙佶初會李師師</p> <p class="ql-block"> 一日徽宗便穿了文人的衣服,乘著小轎找到李師師處,自稱殿試秀才趙乙,求見李師師,終于目睹了李師師的芳容:鬢鴉凝翠,鬟鳳涵青,秋水為神玉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徽宗聽著師師執板唱詞,看著師師和樂曼舞,幾杯美酒下肚,已經神魂顛倒,便去擁了李師師同入羅幃。這一夜枕席繾綣,比那妃嬪當夕時,情致加倍。李師師溫婉靈秀的氣質使宋徽宗如在夢中??上殚L宵短,轉瞬天明,徽宗沒奈何,只好披衣起床,與李師師約會后期,依依不舍而別。從此以后,徽宗就經常光顧李師師的青樓。李師師也不敢招待外客。有權勢的王公貴族也只能回避三舍,她的青樓門前已是冷落車馬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圖(局部)</p> <p class="ql-block"> 這樣的約會畢竟麻煩多多,徽宗雖貴為天子,也要注意形象。好在李師師所住的金錢巷,乃汴京最繁華之處,離皇宮很近。為了來往方便,徽宗便在張迪的建議下修了條"潛道"直通李家。自此以后,徽宗便時常駕游師師閨房。有一次宮內宴會,嬪妃云集,韋妃曾悄悄地問徽宗趙佶:"是個什么樣的李家姑娘,令陛下如此喜歡!"趙佶說:"沒什么,只要你們穿上一般的衣服,同師師雜在一起,她和你們會迥然不同,那一種幽姿逸韻,完全在容色之外。"可見,李師師并不只是容貌美,更重要的是有一種氣質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畢竟是青樓, 徽宗再喜歡也是有所顧忌,況后妃千百如何擺平?按史書記載徽宗有"三千粉黛,八百煙嬌"。只不過與這些妃子日夜纏綿,朝夕相擁,再美味的佳肴吃多了也會膩煩,再綺麗的景致眼熟了也不再新奇。比如說一次他閑得無聊,便在團扇上提筆寫了"選飯朝來不喜餐,御廚空費八珍盤"十四個字,忽然文思枯竭,讓一位大學士續下一句。那人特別會揣摩趙佶的心思,就續了句"人間有味俱嘗遍,只許江梅一點酸。"甜酸爽口的楊梅當然會解御廚八珍之膩。而李師師恰是這道解膩的"酸梅",能很好地調節徽宗的胃口。但酸梅也不是能天天吃餐餐吃的,偶爾一次才具佳效。</p> <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圖(局部)</p> <p class="ql-block"> 宋徽宗趙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師師家門外有株垂柳,柳條的枝葉幾乎正對垂著珠箔的門簾,隔著圍墻有一株櫻桃掩映在碧紗窗上,花枝伸出圍墻,似乎在歡迎來客??勺詮膸煄熥隽诉@顆酸梅后,垂柳和櫻桃就徹底退休了。唯一割舍不了還保持聯系的只有一人:即周邦彥,時任大稅監(相當于現在稅務總局局長)。敢于和皇帝爭風吃醋搶情人者,自非碌碌之輩。周邦彥,字美成。名符其實的大才子,他風雅絕倫,博涉百家,并且能按譜制曲,所做樂府長短句,詞韻清蔚,是當時的大詞人,京城歌伎無不以唱他的新詞為榮。初見李師師時,周邦彥便覺相見恨晚,當即填了一首《玉蘭兒》表達了他對李師師的仰慕:</p><p class="ql-block">"鉛華淡佇新妝束,好風韻,天然異俗。彼此知名,雖然初見,情分先熟。</p><p class="ql-block">爐煙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賴得相逢,若還虛度、生世不足。 "(《大宋宣和遺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師師喜歡他的文采,樂于和他接近,交往日久,二人關系甚為密切。 宋人陳鵠《耆舊續聞》中記載:"美成至角伎李師師家,為賦《洛陽春》云,</p><p class="ql-block">眉共春山爭秀,可憐長皺。莫將清淚濕花枝,恐花也如人瘦。</p><p class="ql-block">清潤玉簫閑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依欄愁,但問取亭前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中不難看出周邦彥對李師師的贊美和同情,并規勸她找個知心之人出嫁,以解愁苦。可見,二人友誼深厚,絕非一般。此時的李師師,久居煙花之地,自然厭倦,不能說沒有從良成家之念,《洛陽春》一詞寫出了她的心事,自是對這詞歡喜無限,寫此詞的周邦彥自然成了她的知己。然而,并不是想嫁就能嫁得出去的,特別是李師師的身份太特殊了。只能在夜?人靜時,朦著淚眼想想而已。</p> <p class="ql-block"> 周邦彥</p> <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圖(局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次,徽宗身體小有不適,連續幾天沒上師師處。師師有一天便悄悄約了周邦彥??烧l知,從江南快馬遞來的鮮橙到了皇宮,徽宗立馬就想到了師師,晚飯后細心挑選了一個便下了地道往師師家來。周邦彥剛在閨房坐下,丫鬟便來報師師,皇上駕到。情急之下,師師只能讓周邦彥趕緊鉆到床鋪底下躲起來。師師一邊和徽宗調著情一邊優雅地剝了鮮橙二人分食。三更時分,徽宗要回宮了,師師叮囑他說"夜已三更,馬滑霜濃,你要小心了。"這一切,躲在床下的周邦彥是看了個一清二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徽宗走了后,周邦彥鉆了出來,就著一股濃濃的酸澀味,把他所看到聽到的寫成了一首詞《少年游·并刀如水》:</p><p class="ql-block">"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p><p class="ql-block">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p><p class="ql-block">將師師與徽宗二人的活動對話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來。師師很是喜歡這詞,經常吟唱。誰知有一次在與徽宗云雨之后,竟然忘情地把《少年游》當著徽宗的面就唱了出來,徽宗一聽,就明白那天在師師家的事被人知道了。他問師師填詞的人是誰。李師師不敢隱瞞,說是周邦彥?;兆谝宦?,心下暗怒,拂袖而去。</p> <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圖(局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山县|
湘西|
德阳市|
大理市|
巴林右旗|
天水市|
太湖县|
福海县|
湘潭县|
墨玉县|
调兵山市|
郑州市|
筠连县|
贡嘎县|
沙河市|
双鸭山市|
永川市|
奎屯市|
元氏县|
丰县|
嘉善县|
南雄市|
长沙县|
广元市|
临高县|
忻城县|
新兴县|
马鞍山市|
景德镇市|
鄂托克前旗|
招远市|
闻喜县|
山阳县|
井研县|
宿迁市|
石景山区|
客服|
思南县|
蒙阴县|
隆尧县|
秭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