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文/石羊河守護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攝影/石羊河守護者 陽光明媚</h3> <h3><font color="#010101">祁連山一名來自古代時的匈奴語,匈奴呼天為“祁連”,祁連山即“天山”之意。藍天白云之下,巍峨雄偉、白雪皚皚的祁連山脈橫亙東西,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靜靜舒緩地鋪展在雪山腳下,連綿起伏,其間點綴著一塊塊金黃色的油菜花田。一片片原始云杉蒼翠挺拔,交織在百花和草原之間。祁連山給于生活在它腳下生靈的最好禮物,是廣闊的天地,和自由的味道。依附在祁連山生活的人們,對大山的依戀和情懷,是平原地區生活的人無法體驗和理解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石桌子山位于柳條河上游,是石羊河水發源地之一,也是祁連山山脈中較高的一座,海拔高度3600多米。因石桌子山山頂天然生一塊巨石,遠遠望去,像一張四四方方的桌子,平放在山頂上,遂得此名。當地傳說中,有神仙在此石桌上經常下棋,更為此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說實話,登石桌子山,需要一定的毅力+耐力+意志。我在山中工作二十余載,在當地朋友較多,但除了放牧牛羊和挖過蟲草的,有人上去過一兩次,有人從來還沒有登上過此山。我于92年和2000年上去過兩次,登山的苦與累,至今記憶猶新。這次登石桌子山,事先沒有準備,一切純屬偶然。一是源于一位在古浪戶外登山群里的朋友相邀,二是此日正值本人生日,互然心血來潮,決定再次登石桌子山。一是為了朋友間的真誠友誼,二是彌補前兩次沒有留下任何影相和文字的遺憾,三是想來個別有紀念意義的慶生活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沿柳條河河谷邊牧人踩出的小路出發,眼前是連綿的青山、悠悠的白云和五顏六色的山花。行走在山間小路上,潺潺的河水聲中,夾雜著婉轉的鳥語;徐徐的山風影里,裹挾著淡淡的花香。此情,此景,讓人精神一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登山途中,紅刺瑰輕輕招手,似在為我們指引方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野藿香隨風起舞,似在歡迎我們前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銀露梅潔如白銀,含笑低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金露梅燦若黃金,耀眼奪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盛開的唐松草花,清新素雅,近看若繁星點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綻放的黃杜鵑花,亭亭玉立,遠觀似玉蝶滿山……</font></h3> <h3>走著走著,漸漸沒有了路。我們只能沿著牛羊踏出的、一鞋口寬的泥泥小徑,蜿蜒而行,一頭就鉆進了綿延的大山……</h3> <h3>小徑兩邊的青草,野花,權木,高高低低,錯落有致。青蔥的草木,或高過頭、或齊膝、或只跟腳面高度一樣,其間,有小蟲為我們奏樂,有小鳥為我們唱歌,曲徑通幽,其樂無限。</h3> <h3><font color="#010101">越往上走,權木林越來越茂密,登山也越來越吃力。我們仔細在密林中尋找著牛羊走過的、若有若隱的林間小徑,斬棘披荊,蹣跚而行。途中,有的地方只能勉強容一個人爬行而過,爬行時,渾身讓荊棘刺的很疼。這次登山,因為有了以前登山的經驗,我們盡量選擇在陽屲行走,因為陰屲草木更密,登山的難度也就更大。行走中,總是走在前面的三位友友,時常會停步轉身看看我,有時會耐心地等我休息一會兒再走。一位比我年長的友友,邊登山,邊一路采摘蒲公英的鮮花用于制作藥茶,其老當益壯之精神,令人尊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行走途中,柳花在大山里默默守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枇杷在半山腰昂首站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亂石堆下的山泉水在緩緩流淌,最終匯聚成一股清流,默默無聞地潤澤著家鄉古浪……</font></h3> <font color="#010101">山中的天,說變就變。初行時,白云冉冉,陽光燦爛。一小時后,山越走越陡,云層也越來越厚。當我們站在一個小山包上小憩時,瞬時山風四起,對面牛頭屲山山頂上立馬烏云密布。當地有個俗語:″牛頭屲山上帶了帽,晌午吃罷就睡覺(jiao)″,意思是如果上午牛頭屲山山頭上有了云層,中午飯吃完后必定要下雨。但我們不怕,我們振作精神,繼續前行。云層再厚,遮不住陽光的普照;海拔再高,擋不住登山者的腳步。</font> <h3><font color="#010101">經過兩個多小時不間斷的登山,我們才到達此行目的地的中途。站在石桌子山的半山腰,看對面壁立千仞,怪石林立的西橫溝口,一個個堅硬、粗糲、崢嶸,又形似虎豹、體態如獅像的巨石,造就了大山的威嚴與氣勢。經過億萬年冰川雪水沖刷的溝底,礫石裸露,遠遠望去,宛如一條巨龍在群山間游來游去。</font></h3> <h3>站在石桌子山半山腰的平臺之上,能看東橫溝里成群的牛羊,能聽見山谷中溪水發出的嘩嘩聲響,那里是牧羊人夏季住扎的地方。前年春天,曾經和一位友人覓流而上。登石桌子山,也是這位友人心中的向往,如今友人去了很遠很遠的新疆,只留下嘩嘩的溪流和清脆的鈴鐺聲響,在靜靜的山谷中悠悠流淌……</h3> <h3><font color="#010101">途中,碰到了一群摔著尾巴、悠然吃草的黃牛,對我們的到來,牛群顯的有些驚愕,因為很少有陌生人到這里來。其中的幾只牛緊緊繃前腿、瞪大兩眼,死死地盯著我們,不肯讓路。同行的友友怕被牛頂著,不敢前行,在我的吆喝聲中,牛群漸漸散去。</font></h3> <h3>行至一小山崗,無數不知名的小黃花,散發著誘人的清香。住足,觀望,對面的大山上,殘存在山槽里的積冰,反射著冰冷的寒光,和一條條圓潤、拙樸的山脊線,造就了祁連山的冷峻、奇特與蒼茫。盛夏時節尚有積冰,也算是祁連山的奇特之處吧。</h3> <h3>走過三分之二的行程,烏云密布的蒼穹之下,遍地青草的上坡之上,一群白牦牛或站、或臥、或悠閑地吃著青草,悠哉悠哉里,與壯美的祁連山渾然融為一體。親眼見過此景,你才能真真體會到南北朝時期《敕勒歌》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句詩中的真正意境。相比之下,山中的白牦毛比山下的黃牛更為適應山中的地形和氣候,黃牛只能曲就在低海拔的山坡上吃草,而生于斯長于斯的白牦牛,可以在連綿數百里的祁連山脈中,在任何高度大山里,來去自如。</h3> <h3>祁連山敞開母親般寬廣的胸懷,精心哺育著這些來自高原的生靈,而這些膘肥體壯的高原生靈,也時時陪伴著寂寞的祁連山。″天下白牦牛,唯獨天祝有!″天祝白牦牛,因全身被毛純白,密長且豐厚,又善耐寒而享有草原“白珍珠”和祁連“雪牡丹”的美譽,是中國稀有而珍貴的地方牦牛類群。</h3> <h3>實然間,剛才還悠閑自得的牦牛群,開始如潮水般涌動。原以為是我們這些不速之客的到來,驚著了山中的牦牛群,和牧人一陣喧寒之后,才知道,這是要趕著牦牛群去山下吃水。牧人每兩天要趕著牛群去飲一次水,往來間要走幾十里山路,其間的辛苦,可想而知。那些吃著火鍋,大啖著雪花肥牛的城里人,可曾想到過山中的牧人?</h3> <h3>乘著和牧人坐在一起抽煙、喧談的功夫,爬山爬的早已氣喘吁吁的我,好好休息了一把。看著行走在山中如履平地的牧人,平日里標榜自己經常爬山的我,頓覺自慚形穢。于是振作精神,繼續前行。</h3> <h3>翻過一道山梁又一道山梁,還是看不見此次要登頂的地方。沒有登過祁連山的人,不會有″這山看著那山高。″這種身臨其境的感想。人在山頂,你會覺得山再巍峨,人也能把它征服,而此時的山,正默默無聞地向你展示,不遠處它的伙伴們,比它更高、更壯麗……</h3> <h3>快到山頂時,有不少長滿桔紅色花苔的巨石,如老虎般斜臥在山坡上的草叢中。眼前的景色,讓人眼晴一亮,不由得想起唐朝詩人盧綸那首著名的邊塞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h3> <h3>臥石旁邊,一支孤獨的野菊花,靜悄悄地綻放在翠綠的草叢中,花開的聘聘婷婷,驚艷中不失素雅,平凡里透著大氣。有時候,孤芳自賞,也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h3> <h3><font color="#010101">西邊的山坡上,幾頭兩個月大的小白牦牛崽子,時而奔跑,時而跳躍,時而又聚在一起,調皮地看著氣喘吁吁的我們。那神情,那姿態,恰若孩童一般童心未泯,煞是好看。</font></h3> <h3>走了三個小半小時后,越接近山頂,空氣越稀薄,感到體力漸漸不支,呼吸也越來越困難。走走停停中,仍堅持前行。</h3> <h3>忽然,一塊巨大的巖石進入眼簾,遠遠望去,極像一個人,在昂首注視著祁連山的上空,特別是眼晴、鼻子和嘴,輪廓清晰,凹凸有致,恰如一張人臉。看到此巨石,想到了美國的總統山。美國拉什莫爾山中的總統像,是人為開鑿的,而祁連山中的這幅鬼斧神工、自然造就的人臉雕像,真是妙不可言。<br></h3> <h3>終于,可以看見石桌子下面那塊突兀巨石了。從行走的山坡上向上望去,巨石像一只昂首站立的雄鷹,默默地守護著祁連山。而當地老人們口中的風吹,動,人推,卻不動的這塊天外飛來的巨石,又留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h3> <h3>同行的老任總是行走在最首面,有時我和他落下將近二三百米的距離。他喜歡登山,喜歡攝影,幾乎登遍了古浪和天祝兩縣周邊的大山,有專業的登山服和登山杖,登山時的水和食物準備的非常講究,即考慮熱量,又考慮到份量和重量。在我眼中,算是個登山專家,是古浪登山界里的佼佼者。登完山后,在他送我回縣城的途中才知道,他競然和我是一個村的老鄉。我和他都出生在泗水鎮的上四壩村,長大后各奔東西。兩人相識,源于網絡世界里的共同的喜好。同行的兩位土門二中的老師也不錯,體力、耐力都比我強。一路上我們聊了很多,頗有親近感。而自我感覺經常在山中摸爬滾打、上山時推辭帶水的我,競然喝光了他們三個人帶的水,事后想起,真有些慚愧。</h3> <h3>石桌子山就在眼前,而我,遙望而不可及。同行的友友們早已飛奔到了飛來石的下面,一邊照像,一邊等我。于是,為了省力走著″之″字形山路的我,打起精神,直線攀爬而上。</h3> <h3>經過四個多少時的艱苦跋涉,終于登山了石桌子山的最高峰。山頂北側的野花,正張開雙臂擁抱著我們,歡迎著我們。站在山頂,陣陣清香撲鼻而來,登山途中的勞累感,頓時一掃而空。我貪婪地呼吸著石桌子山頂的新鮮空氣,心,早已隨目光所及到了遠處。從山頂向下俯瞰,山河大地雄偉壯麗,美不勝收,江山如此多嬌,令人賞心悅目。</h3> <h3>粗略瀏覽了一下石桌子山下的風光后,在山頂的巨石邊,請友友為我留了幾張影,以彌補前兩次上山未能拍照的遺憾。</h3> <h3>稍作休整,友友們匆匆留下食物和水,讓我原地休息和補充體能,他們,則選擇去攀登遠出更高的山峰。我用敬佩目光,護送著他們——這些平凡人里的英雄。最起碼,在我眼中,他們是今天登山的英雄。</h3> <h3>友友們漸行漸遠,慢慢地融入進大山,消失在我的視野中。忽然,山頂北側的一朵白色杜鵑花跳入我的眼簾。當地人把白杜鵑叫枇杷,由于今年農歷四月初八的一場大雪(老人們稱四月八的雪為″黑雪″,它對各種植物的殺傷力很大),山中的枇杷花花蕾一夜之間慘遭厄運,全部被凍壞,所以今年的山中根本看不到枇杷花。能在海拔如此高的地方看見盛放的白杜鵑,純屬意外。枇杷花的花色純白,潔如脂玉,素凈而優雅。干凈的東西總是打動人,白,而且涼。好東西,原本就該有不扎眼的光芒。這素,是見了素喜的本來面目,是以退為進,是刪繁就簡。</h3> <h3>于是我選擇在嶺北的山花叢中進食、休息。斜臥在離天最近的地方,邊喝著水,邊呼吸著山花吐出的清香,邊欣賞著優美的祁連風光,此時的心情,說不出地舒暢……</h3> <h3>休息當中,翻看友友用我的手機給我留的影,突然發現,我身后的這塊巨石,就像斜臥在山上看風景的我。</h3> <h3>休息了一會兒,我懷著激動的心情,開始仔細閱讀石桌子山開闊處的壯美景色。站在海拔3600多米的高峰往下俯瞰,展現在我眼前的,儼然是一幅長長的山水畫卷:朦朧的遠山,籠罩著一層輕紗,影影綽綽,在飄渺的云海中忽遠忽近,若即若離……居高望遠,一種″倚天拔劍觀滄海″的氣勢與自豪感,由然而生。</h3> <h3>從山頂向北看去,整個西山川盡收眼底,平日里高不可攀的大山,此時比刻,只是堆集在蒼茫大地上的一個個小土包,又像是涌動在浩瀚海洋里的一朵朵浪花。也只有在此時,你才能體會到詩圣杜甫那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磅礴與大氣。</h3> <h3>舉目向水庫的方向望去,水庫周邊的群山,似一朵朵蓮花,盛開在高原大地;庫容一百多萬立方的柳條河水庫,如一面小小的鏡子,鑲嵌在群山之間……</h3> <h3>目光略向西,遠處的哈溪高原群山起伏,溝壑縱橫,如大海掀動的波瀾,呈現出密匝匝的波峰與浪谷,其間的原始森林星羅棋布,更是為這片神秘的西北高原增添了不少魅力。</h3> <h3>大山,是厚重的。它承載著數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的心靈寄托。因為山的魅力,歷代的消極避世者,總期待“種得春風二頃田,遠離紅塵萬丈波”的生活,雖然是純美的想象,但反映了他們對山中這種遠離塵囂、起然世外、淡泊寧靜生活的向往。</h3> <h3>這就是傳說中神仙下過棋的石桌子。歷經千萬年風霜雨雪的浸蝕,石桌現已斷為兩半。看著眼前崩塌的巨石,想著流傳了千百年傳說中美麗神秘的石桌,著實令人唏噓感嘆。而今殘存的石桌猶在,那些曾經在此下過棋的神仙們,又去了哪里?</h3> <h3>看著齊刷刷斷開的巨石,一時生了惻隱之心。我想,此石,是否也曾遭遇過象劉備和孫權試劍劈石的經歷?那劈開比石的,又會是什么人?</h3> <h3>石桌子旁,盛開著一叢金燦燦的不知名的黃花,遠看似一位小家碧玉的女子,近看如一位雍容華貴的夫人,驚艷里透著優雅,嫵媚中不失高貴,奇香幽幽,沁人心肺。多年生活在大山中的我,從未見過此花。″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我想,這么奇葩的花,可能是傳說中的仙花仙草吧。</h3> <h3>看著這叢金燦燦的仙花,我暗想,那些在這里下過棋的神仙們,應該是經常來光顧這里的吧。如果沒有仙人們的精心照顧,這仙花,如何能何開得如此燦爛?又如何能散發出這般奇特的幽香?</h3> <h3>站在石桌子的邊上向東望去,佇立在不遠處的那塊風吹,動;人推,卻不動的天外飛來石,似一個人,在翹首期盼著什么。從它那望穿雙眼的神形看,它是在等候神仙們的到來。這一等,從原古等到現在,等了千萬年。</h3> <h3>走到巨石的不遠處,仰望這塊傳說中天外飛來的巨石,一陣風吹過,巖石上的草和巖石下的草木,在同一時間里波動、顫抖,從與巨石相隔十幾米的地方看去,分明是巨石在動。原來老人們口口聲聲說的″風吹,動;人堆,不動。″的奧妙居然于此,這只是視覺上的一種誤判。但我寧愿信其有,因為我不能破壞這塊仙石在老人們心中的地位,也不能抹殺當地千百年來口口相傳的傳說。</h3> <h3>沿石桌往東,有一個天然形成的石屋。想必神仙們也食人間煙火吧,不然石屋的巖壁上,怎么會有煙熏火燎過的痕跡?</h3> <h3>再往東,是傳說中的神仙城,是神仙們住的地方。看著無數巖石天然圈出的小城,在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能想像到神仙們在此悠閑清凈的日子:下棋,彈琴,飲酒、高歌。如今,石城猶在,卻已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了。</h3> <h3>神仙城的南面,一塊橫臥的巨石,像一只千年神龜,靜靜地爬在那里,一動不動,為神仙們看家護院。″黃鶴一去不復返″,而石龜卻一直爬在那兒,默默無聞地堅守著。可憐的石龜堅守了千萬年,等來的卻是″白云千載空悠悠。″</h3> <h3>有位作家說:山是一部辭典,年輕時讀它薄,年長時讀它厚。“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山讓人類讀了千萬年而永遠讀之不完。山,依然那樣虛懷若谷。我在山中讀了二十多年的大山,卻從未讀懂過它。而石桌子山山頂的幾塊巖石,就極像書,這此書,是記錄祁連山億萬年來滄桑變遷的辭典。</h3> <h3>細看,這此佇立在山頂上的巨石,像是一本本厚重的書。這些巨石經過千萬年的擠壓、分化,層層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這種紋理清晰,薄厚一致的層狀巖石。記得從電視上看過,有一個道教名山上,就有這樣的巖石天書,頗具神奇。但石桌子山上的巖石天書,更為形象。這一層一層的巖片,就是一張張紙,微微突起的部分,就是讀舊了的書形成的皺褶。我想,這就是傳說中的天書吧,那巖片上面點點點滳、五顏六色的苔斑,就是傳說中天書上的蝌蚪文字。大自然造化的神奇,令人折服。想必山中的那些神仙們,在不下棋的時候,也讀書吧,又或許這些書狀的崖石,就是那些神仙們寫的文字,著的書。</h3> <h3>山,有雄壯的風采,也有樸素的品格。它豪邁、俊秀,冷峻、鐘靈,奇險、逶迤。平坦的是山,突兀的也是山。山,時而鬼斧神工,時而又平淡無奇。眼前的石桌子山,剛毅豪邁,鐘靈石秀,冷峻的樸素中,帶著和藹與慈祥,文質彬彬里,透著英俊和柔情。</h3> <h3>再再往東,一塊長約十幾米,高約五米的巨大巖石,中間崩塌出一條一米多寬、三米多高的深槽,而最上面卻完完完整地覆著一大塊巨大巖石,形成一個五十公分大小的正方形洞口。隨著云的波動,洞口的光亮忽明忽弱,使人在仰望洞口時,有一種神神秘秘的感覺。</h3> <h3>從后面爬上巖上,通過巖石中間方形洞口,可以看見山下的山川河流,耕田村莊。這神秘的方洞,可是神仙們洞察人間的窗口?</h3> <h3>最東面,是傳說中的神仙洞,洞口巖石裸露,洞頂和洞口下方,長滿了各種草木和野花。接近洞口,寒氣逼人。上次到這里時,也是夏天,洞口仍有厚厚的積冰。這山洞,是神仙們納涼避暑的地方吧。</h3> <h3>石桌子山的山奇,石也奇。石桌子山上石頭,多零星散布在山峰或半山腰。它們或單獨佇立和橫臥于草從,或堆集和疊放在山脊,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棱角分明,千次百態。特別是石頭上清淅的紋理,或平行有序,或錯落有致,猶如歷經滄桑的老人臉上深深的皺紋。但它并不丑陋,因為其間有七彩苔蘚附著在奇石之上,色彩斑斕,美麗無比。</h3> <h3>從這個角度望去,這塊巨石,像不像一只翹著大鼻,雙眼目視前方的猿猴臉?</h3> <h3>你看,這地上美麗小山花,與巖石上美妙的石斑花,相互映襯,造化出另一種美。一陣山風吹過,靜中有動,動中有靜。</h3> <h3>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知歷朝歷代,山,在人們心中一直充滿著詩情和畫意。如果說魏晉時期的陶淵明這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人們對山中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那么,宋代畫家郭熙的“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只是對一般山峰的描述。而綿延百里,橫亙于天地間的祁連山,無論是春夏秋冬,都是美的。陶翁的這首《四時》:″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寒松。″用在祁連山,再恰當不過。</h3> <h3>復到石桌前拍照,一只漂亮的小亮忽然飛落在上面。它,時而在巨石上來回跳躍,時而向著我鳴叫,對于我拍照時的各種舉動,小鳥一點也不害怕,并不斷擺出各種姿態,任由我拍照。我突發奇想,是否是我對山的敬畏之心,感化了仙人,這精靈,是仙人們派來的歡迎我的,又抑或是小鳥本身,就是神仙的化身。</h3> <h3>其實,只要我們與大自然中的這些山石土地、鳥獸蟲魚、花草樹木,和諧相處,精心呵護大自然的可愛與美麗,并在每一天的閑暇之余,到大自然里去,去感受自然的博大與絢麗,去和一草一木來個親密接觸,我們的每一天,何嘗不是神仙般的日子?</h3> <h3>″挺拔天地,粲然四季,垂范千古,啟迪萬物。″這是大山給予我們的厚重酬報。登完石桌子山,我,仿佛讀懂了李白與敬亭山那份戀戀不舍情感。雖然只來過三次,但對石桌子山,也產生了“相看兩不厭”的真情。</h3> <h3>就要下山了,眼前這陡峻聳立的巖石,仿佛在無聲地敘述著什么,又仿佛在期待著什么,沉思著什么……</h3> <h3>下山途中,看著眼前青翠欲滴的草木和裊裊婷婷的山花,我對與友友們說,如若可以,愿在此搭一座小小的茅草屋,日出,與大山共勞作,日落,與大山共歇息,飲花露,煮清泉,食山珍。因為如此青山,加上綠水的點綴,一定是遠離煩囂的一處人間仙境。高山流水遇知音,如果再有一位瑤琴知音相伴,又該是怎樣的一種賽如神仙的生活?</h3> <h3>快到山下時,回望群山,大山巍峨矗立,氣勢磅礴,即險峻挺拔,又新奇秀麗。山巒層層疊翠,連綿不斷。它們無語、無悔、無懼,卻永不停息地為世人演繹著最美的風景……</h3> <h3>登山,即是件賞心閱目的事兒,也是件又苦又累的活兒。下山時,我的雙腿猶如附了千斤重鐵,越接近出發點,每邁出一步都很困難,最后一段路,是咬著牙緊持走完的。但我不后悔,那種成功登頂后的征服感與滿足感,讓人無比桭奮,大山中壯美秀麗的景色,令人賞心悅目。有機會,還來。</h3> <h3>一生被渴望收藏的美麗,都在一個人的眼底,明凈,沉積。歲月的痕跡,會留下一筆筆的精致,貫徹著遙遠未來的希冀,也襟系著曾經的過去。也只有經歷自己的渺小,才能看到人性的光輝和自然的魅力。而一些善良的東西,會保存下來,足以溫暖以后的日子……</h3> <h3>最后,用雪小禪的這段話,做為這篇登山記的結尾:″愿人生,底色里有山高水長的人間情意,有特立獨行的精神故鄉,有照見,有懂得,有地闊天高。光芒篤定而明亮,絕不耀眼,卻刻骨銘心。愿做山河歲月、傳統文化、樸素日常的目擊者和深悟者,天真、大志、雅趣,自然、生動,亦可親可懷,在無常中堅持著不渝的深情。″</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源市|
大埔区|
庐江县|
容城县|
三明市|
青铜峡市|
赤峰市|
钟山县|
东乌珠穆沁旗|
南康市|
苗栗市|
延吉市|
德昌县|
西乌珠穆沁旗|
滦南县|
鹰潭市|
祁连县|
沧源|
江川县|
渭源县|
灵石县|
施秉县|
鄄城县|
同心县|
呼和浩特市|
阿克|
阿拉善左旗|
虞城县|
雷山县|
微山县|
九龙坡区|
托克逊县|
新平|
西宁市|
澜沧|
克东县|
威宁|
海晏县|
牙克石市|
闵行区|
延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