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儀征港口,曾是儀征人看世界的窗口,也是貨物吞吐的重要集散地。可以想見,當初這里有多繁榮。</h3><h3> 在儀征港停靠的,不僅是貨輪,更多的是客輪和輪渡。這里不僅停靠來往于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地的客輪,而且還有以這里為起點,發往鎮江、南京、上壩、大棚、土地溝、楊家溝、三江口、棲霞的班次。這給儀征人與下蜀、高資、營房、龍潭和棲霞等地親友的交往,帶來了極大的便利。</h3><h3> 隨著南京第二、第四大橋和潤揚大橋的建成,連接長江南北的陸路交通已十分發達。是故,2008年大河口輪渡停航;2012年小河口與十二圩輪渡停航;2013年11月儀征港渡輪停航。</h3><div> 現在,儀征港已繁榮不在,只能在記憶深處搜尋儀征段長江渡口的景象了。</div> <h3> 曾經人來人往、熱鬧非凡的候船室,如今已“鐵將軍”把門,一派冷寂破敗的景象。</h3> <h3> 登船檢票處的鐵門,已被鐵絲絞死,門前堆著雜物,檢票處的鐵牌已是銹跡斑斑。</h3> <h3> 曾經的渡輪,停靠在碼頭上,無能是船體,還是船泊,都布滿了鐵銹。可見,船和船泊自停航后,就不再保養。</h3> <h3> 一艘小拖輪,靜靜地沉沒在渡輪碼頭的一側,默默地靜臥著,或許過去它是太累了……</h3> <h3> 十二圩港,曾是鹽運的通渠大埠。隨著清朝的消亡,鹽運日趨蕭條,乃至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客運和漁業的興盛。</h3> <h3> 十二圩渡輪在2012年停航前,曾有兩個航班。一班來往世業洲,一班經弓尾來往鎮江金山。我最早去金山,就是剩十二圩渡輪去的。</h3> <h3> 隔條汊江,泗乙洲與十二圩碼頭相望,最多只有15分鐘水程。</h3> <h3> 曾經的小河口渡輪售票處和候船室。過去,父親帶我去龍潭,多是起五更睡半夜趕到這里來剩船到三江口。</h3> <h3> 小河口碼頭,自渡輪停運后,日漸冷清,茅草占據了破爛不堪的碼頭,渡口兩岸都是齊腰深的蒿草。</h3> <h3> 小河口碼頭上的吊機已銹蝕不堪,己是報廢。幾條零星的小船,眼見是沒有大用了。</h3> <h3> 河口裝卸黃沙的船舶,已十分稀少,河灘上光溜溜的一片。</h3> <h3> 遙望小河口渡輪入江口的汊河,還是那么寧靜。</h3> <h3> 大河口渡口,位于小河口西側約4公里處,屬于南京六合區。</h3><h3> </h3> <h3> 大河口原是一個濱江小鎮,隨著2008年渡輪停運后,小鎮即日益萎縮,直至現在這樣的荒涼。小鎮的居民,多已遷出。</h3> <h3> 曾經的大河口鎮街道,現在已是水汪泥道。</h3> <h3> 過去凡錯過小河渡船的人,都會趕到大河口剩船。因為大河口位于青山鎮的正南側,所以許多住青山礦區西街的人,都會直接到大河口剩船過江。</h3><h3> 只是,現在的大河口渡口已經很難尋覓過去的痕跡。曾經的售票處和候船室,已蕩然無存。</h3> <h3> 難得尋覓到一個陰涼的夏日,一早顧不上早餐,開始騎尋江南岸、曾經與儀征渡輪往來的龍潭段渡口。</h3><h3> </h3> <h3> 誤入江濱舊防汛硬,只得抄小道上達標防汛堤。</h3> <h3> 與儀征紅旗隔江相望的龍潭大唐電廠。</h3> <h3> 只見煙圖囪濃煙滾滾,真懷疑這電廠排放是怎么達標的。</h3> <h3> 此處原為上壩渡口。由此經上壩,可到達下蜀和高資。</h3> <h3> 此處是儀征港正對面的大劃子渡口,到此渡口的人,大多是到大棚走親訪友的。這個渡口,也是我自88年后剩渡最多的渡口。</h3> <h3> 大劃子渡口的碼頭已全部坍塌,渡口售票處及候船室已淪為養雞場。</h3> <h3> 現在的龍潭泰山泵站所在地,原是土地溝渡口,由此去營房較近。</h3> <h3> 龍潭的楊家溝閘站,原為楊家溝渡口。</h3> <h3> 濱江閘站,與儀征油港隔江相望。</h3> <h3> 三江河入江口,就是曾經的三江口渡口。由此可到達花園和龍潭。</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山市|
日喀则市|
新郑市|
宽甸|
黎川县|
广德县|
克山县|
凤阳县|
曲阜市|
焉耆|
毕节市|
资兴市|
南漳县|
宁国市|
吉隆县|
洛宁县|
清原|
綦江县|
睢宁县|
永宁县|
瑞昌市|
固原市|
绥化市|
都江堰市|
鸡西市|
湘乡市|
沁源县|
乳山市|
永德县|
锦州市|
吉水县|
桂林市|
长白|
津南区|
宁海县|
蕲春县|
鹤庆县|
静海县|
内丘县|
杨浦区|
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