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本文作者 張曉(筆名)</h3> <h1><b> 2018年6月19日至20日,來自北京新四軍三師研究會尋訪團和沈陽新四軍三師后代四平尋訪團齊聚吉林省四平市,紀念英雄城四平解放七十周年,祭奠烈士,重走父輩當年戰場,深切緬懷革命先烈。<br></b></h1><h1><b>參加紀念活動的有:以黃克誠大將長女黃楠、黃克誠次子黃晴等烈屬為團員的北京新四軍三師研究會四平尋訪團一行14人、沈陽新四軍三師后代四平尋訪團一行15人。其中沈陽新四軍三師后代四平尋訪團成員有:新四軍三師獨立旅三團團長張竭誠少將子女張旭東、張旭陽、張旭光;新四軍三師獨立旅三團政委李少元少將子女李利利、李寧;新四軍三師獨立旅一團政治處主任楊棄少將長子楊新平;新四軍三師獨立旅三團副參謀長楊啟軒之子楊漢東;新四軍三師獨立旅一團某連連長查錦標之子查勁松;新四軍三師獨立旅旅部宣傳科科長王千祥之女王沙西;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二團政治處主任沈鐵兵之女沈洋;新四軍三師獨立旅后勤部部長張德勝之子張曉華;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二團某排副排長丁劍銳子女丁毅、丁梅、丁杰;新四軍三師獨立旅二團某連指導員伍緒彬之女周妮兒。</b></h1> <h1><b>第一排從左至右:伍緒彬之女周妮兒、沈鐵兵之女沈洋、丁劍銳之女丁梅、張竭誠之女張旭東、王千祥之女王沙西、李少元之女李利利、丁劍銳之女丁毅、張竭誠之子張旭光</b></h1><h1><b>第二排從左至右:丁劍銳之子丁杰、楊棄之子楊新平、張竭誠之子張旭陽、楊啟軒之子楊漢東、查錦標之子查勁松、李少元之子李寧、張德勝之子張曉華</b></h1> <h1><b>沈陽新四軍三師后代四平尋訪團與北京新四軍三師研究會尋訪團集體合影,其中黃克誠大將之子女黃晴、黃楠(第一排從左至右第七、第八)</b></h1> <h1><b>張竭誠少將子女在八一軍旗前合影:次子張旭陽、次女張旭東、三子張旭光(從左至右)</b></h1> <h1><b>張竭誠少將次女張旭東在軍旗上簽字</b></h1> <h1><b>李少元少將次女李利利在軍旗上簽字</b></h1> <h1><b>尋訪團中紅二十五軍后代合影<br></b></h1><h1><b> </b></h1> <h1><b>丁劍銳子女丁梅、丁杰、丁毅合影<br></b></h1><div><br></div> <h1><b>王千祥之女王沙西在四平賓館門前留影<br> </b></h1> <h1><b>黃克誠大將次子黃晴和楊棄少將長子楊新平合影</b></h1> <h1><b> 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國共雙方先后調動了大量兵力,在四平展開四次大戰役:第一次是四平解放戰;第二次是四平保衛戰;第三次是四平攻堅戰;第四次是四平戰役。在這幾次戰役中,雙方共投入兵力40萬人,累計戰斗52天,殲滅國民黨軍隊5萬多人,我軍也犧牲了3萬多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四戰四平”。 東北民主聯軍指戰員發揮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浴血奮戰,前仆后繼,奮勇殺敵,數萬名戰士的熱血灑在四平這塊土地上,四平也因此被稱為“東方的馬德里”。四戰四平拉開了遼沈戰役的序幕,為東北民主聯軍控制東北戰場有利局勢、打擊國民黨軍有生力量、鍛煉提高部隊素質、最終贏得東北戰場的徹底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四戰四平不僅解放了四平,對東北解放也具有重大意義。 </b></h1> <h1><b>張德勝之子張曉華在四平烈士陵園留影<br></b></h1> <h1><b>尋訪團一行首先向四平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鮮花,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隨后參觀四平革命烈士紀念館,追憶父輩們的光輝歲月。四平革命烈士紀念館內,尋訪團成員認真聆聽四平解放史和四平英烈的事跡。在父輩們的展區前,尋訪團成員紛紛駐足凝望,深情講述父輩的革命故事。</b></h1> <h3>尋訪團中蘇北籍成員</h3> <h1><b>中間兩位分別為黃克誠大將子長女黃楠、次子黃晴</b></h1> <h1><b>張竭誠少將之子張旭光在指揮部舊址留影<br> </b></h1> <h1><b>在四平戰役紀念館,張竭誠少將子女在父親照片前合影</b></h1> <h1><b>在為期二天的時間里,三師后代尋訪團先后參觀了四平戰役紀念館,四平保衛戰總指揮部舊址、四平保衛戰三道林子戰場舊址、瞻仰四平烈士陵園,舉行了隆重的祭奠儀式,參加了由四平戰役紀念館舉辦的座談會。</b></h1> <h1><b>以下均出自四平陵園為這次活動寫的通稿</b></h1><div> 輾轉千里祭英靈</div><h1><b> 在此次新四軍后代尋訪團中,有一位英雄后代周妮兒來到陵園的過程中專程祭奠他的叔叔張連山,張連山于1925年出生在江蘇省沭陽縣,1942年參加革命,是原第四縱隊的警衛員,1947年在四平攻堅戰中犧牲。當她來到烈士張連山的墓前,無盡的思念涌上心頭,她將手中的鮮花默默獻上并深深鞠躬,當日的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仿佛也在為當年犧牲的烈士哭泣,幾十年光陰彈指一揮間,烈士的英容笑貌宛如昨天,她佇立在雨中,久久不肯離去……</b></h1><div><br></div><h3><br></h3> <h3><b> 捐贈遺物憶當年</b></h3><div><b style="font-size: 20px;"> 此次尋訪活動中,捐贈活動無疑是一個亮點,這些英雄的后代們希望透過那段塵封的歷史將革命精神一代代的傳承下去。此次捐贈活動涉及書籍、書法作品、畫作等共8件遺物,在這里介紹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遺物。</b><br></div><h1><b>第一件是帶有開國大將黃克誠的子女署名的字幅“為有犧牲多壯志”。<br>第二件是黃楠請當地知名畫家親自題寫的字幅“戰地黃花分外香”,此句摘自毛澤東的詩詞。<br>第三件是畫作《群英圖》,是由新四軍三師的子弟創作的。黃克誠之女黃楠飽含深情的說:“我父親很早就參加了革命,參加大大小小的戰役無數。幾十年來,他對黨對革命事業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作為他的后代,我們感到由衷的自豪。今天我們向四平烈士陵園捐贈遺物,是為了使他和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和他們的革命精神得到發揚光大。” 隨后將他父親的略記《黃克誠年譜》贈與陵園,對于陵園的史料研究非常有價值。<br>第四件是新四軍三師四野二縱四十九軍老戰士的曾外孫女張曦文所畫的畫作“繳槍不殺”,作者雖年僅8歲,但畫作中卻向人們詮釋了紅軍精神,深刻體會到“不忘初心”對于當前社會的意義。<br>第五件是新四軍三師獨立旅三團團長、沈陽軍區副司令張竭誠將軍寫的關于四平保衛戰的回憶錄《崢嶸歲月》,此書由張竭誠將軍的子女張旭東、張旭陽、張旭光捐贈。著名書法家吳向明為此次活動創作書法作品“新四軍小詩”贈與陵園,在捐贈現場憶起當年父輩的戰斗史,老人熱淚盈眶,感動全場。書法家張道明也為活動題寫“三師英烈血染四平大地,四野忠魂逐鹿九州疆場”的書法作品,緬懷英烈。</b><br></h1> <h1><b>楊棄少將長子楊新平和張竭誠少將次女張旭東合影</b></h1> <h1><b>張竭誠少將次子張旭陽、次女張旭東與四平市政協主席楊楓、張竭誠少將三子張旭光、市民政局局長鄭旭武合影</b></h1> <h1><b>四平市政協主席楊楓(中)與張竭誠少將子女合影</b></h1> <h1><b>張旭東、楊新平與四平市政協主席楊楓(右二)、市民政局局長鄭旭武(右一)交流張竭誠少將回憶錄《崢嶸歲月》中描寫四平保衛戰的文章</b></h1> <h1><b> 盡管那段奔騰激蕩的歲月已經遠去,但父輩們投身革命、追求真理、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永遠是后人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希望捐贈遺物能幫助后代更好地了解老一輩的革命事跡,讓革命傳統薪火相傳。</b></h1> <h1><b>查錦標之子查勁松</b></h1> <h1><b>李少元少將之子李寧</b></h1> <h1><b> 楊啟軒之子楊漢東</b></h1> <h1><b>沈鐵兵之女沈洋</b></h1> <h1><b>沈陽新四軍三師后代四平尋訪團姊妹花合影</b></h1> <h1><b> 四平,一座英雄的城市,長眠在這里的上萬個革命英烈影響了四平的人文時尚,改變了歷史風貌。斗轉星移,蒼海桑田,多年過去了,他們消失在歷史的時空,后人只有在浩瀚的史籍中尋找他們的蹤跡,在閑暇的聊天中提到他們的名字。為了緬懷這些英雄人物,人們在這些英雄活動過的遺址,或修繕,或仿造,供子孫后代永世瞻仰。其實面對如此眾多的歷史財富,無須刻意加工或粉飾,把它活生生擺上來讓大家看,就足以令世人深深感動。</b></h1> <h1><b> 整個活動組織周密,內容豐富,使后代們深受教育,紛紛表示,一定傳承好革命傳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b></h1><div><br></div><h3>本文中的照片均由沈陽新四軍三師后代四平尋訪團成員提供</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中|
东光县|
井研县|
泊头市|
利津县|
安新县|
福安市|
永福县|
竹山县|
伊通|
民权县|
攀枝花市|
韶山市|
海南省|
蕉岭县|
万宁市|
建始县|
绵竹市|
广宗县|
武清区|
工布江达县|
西林县|
乌鲁木齐县|
扬州市|
康保县|
策勒县|
鹤庆县|
灵台县|
雷波县|
黔东|
大港区|
黑龙江省|
高清|
黔西|
葵青区|
汽车|
宜丰县|
万州区|
泰和县|
云霄县|
岗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