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雁塔最早源自印度。相傳很久之前,古印度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凈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雁群,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只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nèi)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于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取名雁塔。最初的雁塔為印度樣式,5層,并不是現(xiàn)在這種樣式。</h3> <h3>大、小雁塔均建于唐初,大雁塔是武則天的老公高宗李治時唐僧修建,小雁塔是武則天的兒子中宗李顯時道岸律師所建,前后相差55年。現(xiàn)在大雁塔7層64米,小雁塔13層43米。</h3> <h3>小雁塔是唐朝宮女們集資修建的,為了給自己求個解脫,修個安穩(wěn)自由的來世。這兩個都是出資人的功德碑</h3> <h3>最初小雁塔是15層,明朝的時候震塌了兩層,明朝時還三次把小雁塔從上至下震開了縫,后工匠們悄悄修復了,對外宣稱塔是自己合上的,所謂"神合"。</h3> <h3>明清時,小雁塔是武狀元們"雁塔題名"處。</h3> <h3>民國時,發(fā)現(xiàn)小雁塔有地宮,但既沒有想象中的金銀財寶,也沒有應該有的佛經(jīng)舍利。人們據(jù)此懷疑塔身下還有隱藏的"暗室",又勾起人浮想聯(lián)翩。</h3> <h3>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陜西發(fā)生6級大地震,小雁塔塔身自上而下被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然而時隔34年,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縫又在一夜之間又合攏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攏叫“神合”。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一位名叫王鶴的京官回鄉(xiāng)途中夜宿小雁塔。聽了目睹過這次“神合”的和尚講的這段奇事后,驚異萬分,把這段史料在小雁塔門楣刻石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h3><h3>此后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小雁塔因華縣大地震“塔裂為二”,嘉靖四十二年復震,“塔合無痕”;康熙辛未“塔又裂”,“辛丑復合”。對于一座磚塔而言,經(jīng)過數(shù)次地震開裂而不倒塌,反能自然復合,也確是一件奇事了。建國后,工匠修復小雁塔時,才發(fā)現(xiàn)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古代能工巧匠根據(jù)西安地質(zhì)情況特地將塔基用夯土筑成一個半圓球體,受震后壓力均勻分散,這樣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樣,雖歷經(jīng)數(shù)十次地震,仍屹立不倒,實在令人嘆服</h3> <h3>玲瓏秀麗的小雁塔與雄偉莊嚴的大雁塔風格迥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高43.38米,建造時共15級,現(xiàn)存13級。塔的底層最高,以上逐層遞減,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每層皆有迭澀出檐,檐下砌有兩層菱角牙子,形成重檐密閣、颯爽秀麗的美感效果。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h3> <h3>白衣閣 這是明代初建,清代翻新以后的建筑——白衣閣。白衣閣是供奉觀音菩薩的地方,傳說觀音喜歡穿白色衣服,人們稱她為白衣大仕,白衣閣因此而得名。觀音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相貌慈祥,是救苦救難的象征。</h3> <h3>最重要的一點,大雁塔的慈恩寺是收費的,小雁塔的薦福寺是免費的。可這里平日里游人很少,沒有大雁塔旁的熙熙攘攘,多了些恬淡清幽。</h3> <h3>"雁塔晨鐘"是著名的"關(guān)中八景"之一,此處雁塔指"小雁塔",而非"大雁塔"。而小雁塔之鐘也不是自己的,是從100公里外武功縣崇教寺搬過來的。其鑄于824年前的大金國,當年金世宗完顏雍崇敬李世民孝母,要求所鑄之鐘在音律結(jié)構(gòu)上要有關(guān)中話"媽......媽唔"的聲韻。此鐘被稱為"媽唔神鐘",若思念遠方親人,將親人名字和去處寫于黃表紙上,敲擊鐘身,親人雖遠隔千里也能聽到。</h3> <h3>西安碑林博物院存有朱集義的詩畫《關(guān)中八景圖》,其中的【雁塔晨鐘】中繪制的景物正是小雁塔300多年前的樣子,畫上題詩: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跡總蒼茫。由此詩畫看來,至少在清朝康熙年間,雁塔晨鐘中的“雁塔”指的確實是小雁塔。至于那口鐘,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后來流失沉落渭河河底。清代康熙年間,重新發(fā)現(xiàn)這口巨鐘,《咸寧長安兩縣續(xù)志》中記載:“遂以巨車載之移置于上都大薦福寺,懸于殿右”,掛在小雁塔旁的鐘樓內(nèi)。民國時期,此鐘被“某軍駐寺時毀裂”,使“雁塔晨鐘”絕響多年。1993年焊修了裂痕,到1998年又重新鑄了一口新鐘供游人敲擊。</h3> <h3>小雁塔曾是古代絲綢之路沿線數(shù)國高僧在長安弘法的重要場所,唐代設在寺內(nèi)的“義凈譯場”是外來佛教文化最為繁榮的傳播地,近年來院內(nèi)又考古挖掘出了能充分體現(xiàn)西域文化的佛教造像和我國通過絲綢之路向外輸出的陶器、瓷器等類型器物。小雁塔,以有形的文物載體和無形的文化價值向世人呈現(xiàn)了它的原有氣勢和格局,它見證了絲綢之路的興衰;見證了佛教在唐代長安的盛行,生動反映了絲綢之路及由“絲綢之路”傳入的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相互融合;見證了絲綢之路起始地———古都長安的輝煌歷史,體現(xiàn)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突出價值。</h3> <h3>在明清時代,小雁塔內(nèi)從拂曉到午時,鐘聲斷斷續(xù)續(xù)可以敲擊到八百多下,如今雖然洪鐘猶在,但鐘聲卻稀疏了很多。</h3> <h3>春天的小雁塔,到處生機盎然,花香四溢,與擁擠的大雁塔比起來顯得格外的清幽,淡然,像個內(nèi)斂的女子一般在鬧市中默默地綻放著美麗。</h3> <h3>走在薦福寺內(nèi),不得不注意的是那些散布在院落里的古樹。它們虬曲蒼勁,堅韌不拔的樹干纏繞著歲月的故事;鮮亮透明的青葉吸附著光陰的活力。它們上千年如一日的在這里守衛(wèi)著莊嚴的古剎,即便在烈日炎炎之際,在這些古樹的樹影的下仍頗有森森之意。撫摸著皸裂的樹皮,仿佛也能從中汲取到千年來歷史沉淀出的信息,讓人感覺非比尋常。</h3> <h3>薦福寺距今已有1300余年歷史,寺內(nèi)的古木共計十棵,九為國槐,一為楸樹。其中最古老的一棵國槐幾乎與寺齡同期,俗稱“龍槐”,樹圍2.7米,株高9.2米,樹冠投影面積35.23米,真可謂大樹底下好乘涼。</h3> <h3>這些古樹在歷朝歷代都有專人守衛(wèi),即使在戰(zhàn)亂時代也不例外,正是因為這一代代古樹衛(wèi)士的守衛(wèi),如此原生態(tài)的古樹群落才得以保存。如今,這里的每一株古樹都有一個“身份證”,上邊記錄了每一棵樹的詳細信息</h3> <h3>在這里還有一個博物館——西安博物院,和陜博比起來沒有太多的亮點,但它卻是了解西安的最佳場所,博物院以“古都西安”為主題,一千多年建都史為主線,反映了西安13朝古都的發(fā)展進程。一進入展館,地面的地磚就是一副大唐的地圖,門口有個小劇場,里面放映的是小雁塔的軼事,門票10塊。里面的展品也很豐富,藏有“三彩誕馬”、“蒜頭壺”等漢唐精品文物,很有意思的是在里面看到了一個“三彩雜技俑”,出了博物院的綠地上也有一個現(xiàn)代擴大版的,有興趣的可以找找,博物院和小雁塔在同一個院子,是一張門票,不收費憑身份證領(lǐng)票,可以和小雁塔一起游覽,登塔30。</h3> <h3>西安博物院的主體建筑——博物館(文物展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設計者、著名建筑設計師張錦秋創(chuàng)意設計,整體外觀以天圓地方理念創(chuàng)作,突出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與同院的小雁塔以及薦福寺古建筑群相得益彰、交相輝映。2004年在新聞媒體發(fā)起的評選活動中,該博物館被評為西安未來十大標志性建筑之一。</h3> <h3>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周秦文明”部分,周秦時期,西安地區(qū)是我國青銅時代最主要的鑄造中心之一,青銅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發(fā)明,它是銅、錫、鉛為主要元素的三元合金,是我國金屬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因為顏色發(fā)青,所以被稱為青銅器。我們國家歷史上有一段時間在大量地使用青銅鑄造的各種用具,歷史學家們將這一時期稱之為“青銅時代”。</h3> <h3>鼎就是古時用來煮肉的大鍋,雖然它只是一種炊具,但同時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禮器,是國家和權(quán)利的象征。對于使用鼎,在當時是有著非常嚴格的制度,被稱為“列鼎制”。根據(jù)記載,在西周時期: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而一般的百姓是不可以使用鼎的。大家知道,在中國成語中有"鐘鳴鼎食"和"一言九鼎"之說,反映了鼎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從外型來區(qū)分鼎,可以分為圓形三足鼎和方形四足鼎兩種。</h3> <h3>編鐘,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在我們陜西出土過多次,古代豪門貴族吃飯時要奏樂敲鐘,用青銅鑄成,音色清脆、悠揚,穿透力強。西周時期的編鐘只有五個音,宮、商、角、徵zhi、羽,就是今天的12356,我們所熟知的古箏、古琴都是五個音,所以我們常說五音不全,其實五個音照樣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樂,比如08年奧運會的主題曲《我和你》就是五個音。1978年湖北隨縣曾候乙墓出土戰(zhàn)國初期的編鐘,共六十五枚,十二音律具全,可以演奏現(xiàn)代的交響樂,被稱為我國古代“編鐘之王”。</h3> <h3>展柜中四件大小、形制、文飾都相同的器物的名字叫做簋。北京有條著名的小吃街叫做簋街,就是這個簋字。,雖然簋是一種炊具,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禮器。在古代一些重大的祭祀活動或者宴會活動當中,奇數(shù)的鼎和偶數(shù)的簋相配合使用就是身份和等級的一種象征。在西周時期,天子用九鼎八簋,在九個鼎當中盛放不同肉食,在八個簋當中盛放不同的主食。依次類推: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兩簋。</h3> <h3> 中國最早是活人陪葬的,陶俑的出現(xiàn)就是代替活人陪葬的,是古代喪葬習俗中最重要的一個門類。因為它們出現(xiàn)的思想根源是中國人的喪葬觀,叫做事死如事生,古人認為人死以后,只是生命的終結(jié),而不是精神的終結(jié),所以死者的精神靈魂并沒有死,而是去了另外的一個世界,但是為了確保他到了另一個世界還能擁有身前擁有并享受的生活狀態(tài),哪怕這個人身前并不是非常富有,可人們?yōu)榱怂搅肆硗庖粋€世界能過比身前過得更好,所以古人十分重視喪葬!</h3><h3> 三彩騰空馬,1966年在西安西郊制藥廠出土,通高38厘米,長52厘米,唐三彩是高溫燒胎,低溫燒釉的鉛釉陶瓷器,它顏色艷麗多變,主要是以黃、綠、白為基本釉色,所以稱之為“唐三彩”,這件馬四蹄騰空,馬背上坐著一個胡人少年,雙臂前伸,正在駕馭奔馬,這件文物的珍貴之處不只在于它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古代工匠在制作這件陶俑的時候,跳出了過去的慣性思維,做了這個絕無僅有的騰空飛奔造型,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h3> <h3>在僻靜的小道上隨處可見這些栓馬樁立在道路兩側(cè),仔細看來,每個栓馬樁上的雕像都不同,他(它)們表情豐富,形態(tài)各異,有的笑的還真是萌呢</h3> <h3>拴馬樁 拴馬樁也稱“拴馬石”。過去是在鄉(xiāng)紳大戶人家門前用以拴馬的,栓馬樁上的造型都有一定的意義,比如這件,一匹馬上騎一個人,則寓意馬上封侯或者背背(輩輩同音)封侯,再如有猴子形象的,就是取《西游記》中孫悟空當過弼馬溫的故事,中國古代傳說猴子是馬的保護神有避瘟的作用,馬棚中一般都懸掛猴的圖像。</h3> <h3>這件拴馬樁是國家一級文物,是西安博物院的“拴馬樁之王”,造型為“一獅馱五人”,在一只獅子上雕刻有五位形象惟妙惟肖的人物,這將我國古代的的雕刻水平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出來。</h3> <h3>這么悠然靜謐的地方也是美院的學生喜歡的地方,在某個角落也許你就會看見這些寫生的同學們。</h3> <h3>如果你想親手制作一個碑拓,這里可以哦~</h3> <h3>還有有趣的皮影制作</h3> <h3>四月,這里的百花競開,美得不要不要的</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尔勒市|
阜平县|
永泰县|
应城市|
桂东县|
自治县|
盐亭县|
乌拉特后旗|
宁阳县|
方山县|
信阳市|
准格尔旗|
昌都县|
嘉义县|
玉环县|
惠东县|
阿鲁科尔沁旗|
永年县|
海门市|
常州市|
湘阴县|
常宁市|
红原县|
北辰区|
凉山|
兴化市|
庆安县|
长乐市|
舟山市|
德兴市|
安吉县|
南安市|
上高县|
兴国县|
彭泽县|
鄂尔多斯市|
遵义县|
河源市|
霞浦县|
娱乐|
西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