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華詩詞學會專門為第一屆中華詩詞研修班學員編寫的讀物。</p><p class="ql-block">一、概述</p><p class="ql-block"> 本文的目的,是為想要學習詩詞格律的人,提供一條準確而又簡捷快速的途徑。詩詞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塊絢麗的瑰寶。世世代代的人們熱愛它,從中獲得藝術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歷史的啟迪??梢哉f,它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p><p class="ql-block">當代人也普遍喜歡詩詞,不少人想從事詩詞創作。但我們常常看到,有的詩貌似律詩,或五言或七言,內容、意境也不錯,卻不合格律。這是因為不少人對詩詞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詩是要講平仄的。開國領袖、也是偉大詩人的毛澤東就說過:“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p><p class="ql-block">講平仄、論格律,這對寫詩的人來說,當然是一種束縛。但如掌握了這方面的知識,它也會帶給你樂趣,一種創造性的樂趣。正如復雜的象棋規則,對喜歡下棋的人來說,既是約束也是樂趣。如果車、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為象棋了。又如,喜歡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規則為樂。隨便踢就沒有意思了,沒有規則就沒有球藝。我們不妨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待格律對詩詞創作的約束,掌握詩詞格律并不難,只要有興趣學,只要學習得法。本文試圖用簡單易懂的語言、盡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記憶的表達方式,來講清詩詞格律的全部主要內容。掌握詩詞格律,需要了解的東西固然很多,但應著重弄懂的主要是兩點:一是平仄,一是用韻。這兩點又是互相聯系著的。</p><p class="ql-block"> </p> <h3>二、平仄</h3><div> 詩、詞都要講平仄,現在我們先講詩律的平仄。</div><div> (01)關于近體待</div><div> 我們要講的詩律,指的是近體詩的格律,不涉及詩經、樂府中的那種古體詩。近體詩是唐以后逐漸形成的,它對平仄、對仗、字數有嚴格的要求。近體詩,從體例劃分,有三種:絕句(每首四句),律詩(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基礎是絕句,明白了絕句,其他就好懂了。</div><div> (02)平仄的基本格式</div><div>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div><div>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div><div>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div><div> 所以要說這是“基本格式”,是因為其他各種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絕句和律詩,共16種),都可以從它推導出來。學習中,一定要先把這個“基本格式”背熟,記住。從基本格式推導其他格式,是學習的一個竅門。如果把全部16種格式都開列出來,機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記住的。</div><div> 這個“基本格式”中所說的“平”,大體上就是現在普通話中的“陰平”字和“陽平”字;“仄”,大體上就是現在普通話里的“上聲”字和“去聲”字。這里所以只能說“大體上”,是因為并不完全如此。對這個問題,后面還要專門講述。</div><div> 上面說的這種基本格式,其實是五言絕句的一種。試舉兩例。</div><div>例一:</div><div>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div><div>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div><div>——李白《勞勞亭》</div><div>(詩中第一個字,本應用仄聲字,卻用了“天”字,是平聲字,但在此處是允許的。原因,后面會講到。)</div><div>例二:</div><div>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div><div>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div><div>——王之渙《登鸛雀樓》</div><div>(“一” 字,在唐韻里是讀仄聲的,后面會講到。)</div><div> </div><div>(03)“對”和“粘”的規則</div><div> 從上面所舉的基本格式中,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這叫“對”。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這也是“對”。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從頭兩個字來看,平仄卻是相同的,這叫“粘”。律詩要求做到這種“對”和“粘”。如果不符合這個要求,就叫“失對”、“失粘”,就是毛病。</div><div> 按照詩律學的術語,從一首詩的開始算起,每兩句叫做一“聯”,每聯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一下句叫“對句”。這樣也就是說,每一聯的出句和對句必須“對”,上一聯的對句和下一聯的出句必須“粘”?!皩Α焙汀罢场?,看一句詩的頭兩個字,由于第一個字有時可平可仄,所以實際上主要以第二個字衡量“對”和“粘”的標準。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第一句中的“日”字是仄聲字,第二句中的“河”字是平聲字,符合“對”的要求,第二句的“河”字與第三句的“窮”字都是平聲字,符合“粘”的要求。第三句的“窮”字是平聲字,而第四句的“上”字是仄聲字,又符合“對”的要求。掌握了“對”和“粘”的規則,我們就可以根據基本格式很容易地推導出其他各種平仄格</div> <h3> ?。?4)五言絕句的基他格式</h3><div> 絕句和律詩,都有一個要求,即偶句必須押韻,單句不用押韻(首句是個例外,押韻或不押韻都可以)。拿絕句來講,第二句的最后一個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個字必須押韻。如《登鸛雀樓》中的“流”字和“樓”字就是押韻的。押韻的字又必須是平聲字。當然,也有押仄聲韻的詩,但很少,不屬于一般情況,在此暫且不論。</div><div> 按照偶句平聲押韻的要求,再加上對和粘的規則,我們就可以從上面講過的那種基本格式,推導出其他各種不同的格式。如前所述,基本格式是:</div><div>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div><div>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div><div> 這個格式中(共四句)的每一句,都可以做首句。每換一種首句,就是一種新的格式。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二(平平仄仄平)作為首句,那么,下一句必須與之相“對”,又必須以平聲字結尾以便押韻,那就只能選“仄仄仄平平”。第三句必須與第二句相“粘”,又必須以仄聲字結尾,那就得選“仄仄平平仄”。第四句要與第三句相“對”,又必須以平聲字結尾,那就只能選“平平仄仄平”。這樣就產生了第二種格式:</div><div>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div><div>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div><div>舉例:</div><div>南山宿雨晴,春入鳳凰城。</div><div>處處聞弦管,無非送酒聲。</div><div>——劉禹錫《路旁曲》</div><div> 依此類推,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作為首句,就可以推導出第三種格式:</div><div>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div><div>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div><div>例詩:</div><div>岸芳春色晚,水影夕陽微。</div><div>寂寂深煙里,漁舟夜不歸。</div><div>——司空曙《黃子陂》</div><div> 如以第四句作為首句,又可推導出第四種格式:</div><div>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div><div>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div><div>例詩:</div><div>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div><div>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div><div> ——盧綸《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div><div> 以上是五言絕句的全部格式,共四種。其實就是基本格式中的四句倒換先后次序產生的。不同的首句,導出不同的格式。</div><div> 對這四種格式,當然也可以機械地硬背硬記。不過,還是把硬記和掌握規律結合起來,能收事半功倍之效。</div> <h3>(05)五言律詩</h3><div>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單就平仄。句式而言,把五言絕句按照“對”和“粘”的規則繼續往后延伸四句,變為八句,即成五言律詩。因為五言絕句有四種格式,所以五言律詩也有相應的四種格式。</div><div> 第一種格式:</div><div>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div><div>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div><div>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div><div>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div><div> 可以看出,這實際上就是把前面講過的基本格式重復兩遍。舉例:</div><div>方丈渾連水,天臺總映云。</div><div>人間長見畫,老去恨空聞。</div><div>范蠡舟偏小,王喬鶴不群。</div><div>此生隨萬物,何處出塵氛。</div><div> ——桂甫《觀李固清司馬弟出水圖》</div><div> 需要注意的是,例詩中常有一些字,表面上看似乎并不完全符合格式的規定,這都是有原因的,將在后面逐步說明。</div><div> 第二種格式:</div><div>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div><div>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div><div>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div><div>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div><div> 這種格式首句入韻。舉例:</div><div>何年顧虎頭,滿壁畫滄州。</div><div>赤日石林氣,青天江水流。</div><div>錫飛常見鶴,杯渡不驚鷗。</div><div>似得廬山路,莫隨惠遠游。</div><div> ——杜甫《玄武禪師屋壁》</div><div> 第三種格式:</div><div>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div><div>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div><div>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div><div>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div><div>舉例:</div><div>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div><div>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div><div>人煙寒桔柚,秋色老梧桐。</div><div>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div><div> ——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div><div> 第四種格式:</div><div>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div><div>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div><div>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div><div>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div><div> 這種格式也是首句入韻。舉例:</div><div>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div><div>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div><div>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div><div>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div><div> ——杜甫《月夜憶舍弟》</div> <h3>(06)七言絕句和七言律詩</h3><div> 前面說的都是五言詩,現在開始講七言詩,包括七言絕句和七言律詩,簡稱七絕和七律。七言詩的平仄格式,就是在五言句子的前面加上兩個字,這兩個字的平仄,要與該五言句子前兩個字的平仄相反。以五言詩的基本平仄格式來講,變成七言詩就成了這樣:</div><div>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div><div>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 這也就是七言絕句的第一種格式。在實際運用上,七言詩的第一個字,平仄要求不嚴格,平仄兩可。舉列:</div><div>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div><div>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div><div>——蘇軾《飲湖上,初晴雨后》</div><div> 七言絕句的第二種格式是:</div><div>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div><div> 此格式首句入韻。舉例:</div><div>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div><div>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div><div>——魯迅《悼楊銓》</div><div> 七言絕句的第三種格式是:</div><div>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div><div>舉例:</div><div>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div><div>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div><div>——蘇軾《贈劉景文》</div><div> 七言絕句的第四種格式是:</div><div>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div><div>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 這種格式首句入韻。舉例:</div><div>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div><div>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div><div>——李白《客中行》</div><div> 現在講講七言律詩。七言律詩也有四種格式,并且和五言律詩的四種格式是相對應的,只是每句詩的前面多了兩個字。</div><div> 七言律詩的第一種格式是:</div><div>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div><div>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div><div>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舉例:</div><div>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將秉燭游。</div><div>風月萬家河兩岸,笙歌一曲郡西樓。</div><div>詩聽越客吟何苦,酒被吳娃勸不休。</div><div>從道人生都是夢,夢中歡笑亦勝愁。</div><div>——白居易《城上夜宴》</div><div> 七言律詩的第二種格式是:</div><div>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div><div>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div><div> 此格式首句入韻。舉例:</div><div>油壁香車不再逢,峽云無跡任西東。</div><div>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div><div>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索禁煙中。</div><div>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div><div>——晏殊《寓意》</div><div>“達”字在詩韻中讀仄聲。關于韻的問題,后面還要專門講。</div><div> 七言律詩的第三種格式是:</div><div>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div><div>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div><div> 舉例:</div><div>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div><div>雷驚天地龍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div><div>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div><div>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div><div>——黃庭堅《清明》</div><div> 七言律詩的第四種格式是:</div><div>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div><div>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div><div>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 此格式也是首句入韻。舉例:</div><div>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div><div>斑竹一枝干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div><div>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div><div>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div><div>——毛澤東《答友人》</div> <h3> ?。?7)格式以外的規則</h3><div> 前面講過了五言詩(五絕、五律)和七言詩(七絕、七律)的全部十六種格式。事實上,我們看到的律詩,包括唐詩、宋詩以及后來的作品,很少有每個字都符合上面所講的平仄格式的,幾乎每首詩總有些字不符合。這是因為,上面講的乃是標準化、理想化的格式。這些格式是非常重要的基礎,但除了格式之外,還有其他一些規則起作用。這些規則也都是歷史形成的、公認的。主要有四條。</div><div> 第一、“一三五不論”</div><div>關于律詩的平仄格式,歷來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意思是講,七言詩每句的第一個字、第三個字、第五個字,平仄可以不論,用平聲字或仄聲字都可以,平仄兩可,可平可仄:第二個字、第四個字、第六個字的平仄,必須分明,必須按照平仄格式的規定選用平聲字或仄聲字。第七個字當然都必須分明,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涉及韻腳。如果就五言詩而論,那就是</div><div> “一三不論,二四分明”。第五個字當然也屬于不言而喻,是必須分明的。</div><div>這個口訣,簡明易記,很有用處。但必須注意,它只是大概的說法,并不完全準確,掌握的時候,要加上一些修正才行。拋開變格先不說,最重要的修正有兩點(以五言詩而論):</div><div> 一是:“平平仄仄平”這一句式最須注意,其第一個字決不可不論。如果不論,誤用了仄聲字,使這一句變成了“仄平仄仄平”,那是大錯誤,詩論的術語叫做犯“狐平”(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下一個平聲字)。科舉考試時,犯了“孤平”,詩就不及格了。此是大忌。</div><div> 二是:“仄仄仄平平”這一句,第三個字也應當論。如果不論,最后三個字都變成了平聲,這一句就成了“仄仄平平平”,這叫“三平調”?!叭秸{”是古風的特色,對律詩來說,被認為是比較大的毛病,應當避免。</div><div>另外,“平平平仄仄”這一句式中,第三字也可能不用仄聲,以免形成“三仄腳”,但這不是格律的硬性規定。</div><div> 我們還是以五言詩的四句(種)基本格式來看,把可平可仄、可以不論的字加上括孤,即變成如下的樣子:</div><div>(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div><div>(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div><div> 七言詩的基本平仄格式則變成:</div><div>(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div><div>(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 可以看出,七言詩的各種句子,第一個字的平仄一律可以不論;第二個字的平仄,一律必須分明。后面五個字的平仄要求,和五言詩相同。</div><div> 第二、“孤平拗救”</div><div> 前面講過,“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式的第一個字(七言句為“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個字),平仄不能不論,必須用平聲字。如果用了仄聲字,則為“犯孤平”,是寫律詩之大忌。</div><div> 但有時根據詩意的需要,第一個字不得不用仄聲字,或用仄聲字于文意更好,那怎么辦呢?有辦法:就是在第一個字用了仄聲字之后,把第三個字改用平聲字。這樣整個句子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句則變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允許的。這種變格,叫做“孤平拗救”。舉例:</div><div>寵深還若驚(王禹稱《五更睡》)</div><div>鳥鳴春意深(陳與義《寒食》)</div><div>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樓》)</div><div>江上女兒全勝花(王昌齡《浣紗女》)</div><div> 總觀唐、宋名家之詩作,犯孤平者極為罕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但孤平拗救的詩句則非常普遍,說明這是詩界歷來公認的規則。</div><div> 第三、“三四字互救”</div><div> 五言詩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也是有變格的。這個變格就是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換, 達到互救的效果。這樣,這個句式就變成了“平平仄平仄”。如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變為“仄仄平平仄平仄”。舉例:</div><div>落花滿春水,疏柳映新唐。(儲光羲《答王十三維》)</div><div>愁來理弦管,皆是斷腸聲。(崔垣《春怨》)</div><div>朱實出傳九華殿,繁花舊雜萬年枝。(崔興宗《和王維敕賜百官櫻桃》)</div><div>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韋應物《自鞏洛舟行入黃河》)</div><div>這種句式,是平仄格式的一種變格。值得注意的是,它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訣。五言的第四個字(七言的第六個字),該用仄聲字而用了平聲字。這種句式雖然是變格,但在唐、宋以來的律詩中,用得非常普遍,甚至并不比正格用得少,連應試詩也允許用它。</div><div> 第四、“對句相救”</div><div>以五言而論,對句互救主要適用于下面這一聯格式:</div><div>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div><div>這也就是基本格式的前兩句。在這兩句中,對句(第二句)的第三個字如果用了平聲字,那末在出句(第一句)中,不僅首字可平可仄,而且第三個字、第四個字都可用仄聲字。這樣出句就有可能全部是仄聲字。整個這兩句的格式就變成了下面這樣:</div><div>(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div><div> 括弧里的字,平仄兩可。還可以反過來加以說明:出句(即第一句)的第三、第四個字按正格本該用平聲字,而如果用了仄聲字,可以在對句(即第二句)中加以挽救,辦法是把對句的第三個字改為平聲字,而對句的第一個字,按“孤平拗救”的規則,照樣可平可仄。七言句,依此類推,只是在前面按正常規律加兩個字。舉例:</div><div>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div><div>落日池上酌,清風松下來。(孟浩然《裴司事見尋》)</div><div>以上兩例,都是用對句的第三字救出句的第四字。</div><div>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樂游原》)</div><div>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杜甫《送遠》)</div><div> 以上兩例的出句都是仄聲。唐宋名詩中這樣例子很多,在此不多舉。</div><div>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掛席江上待月有懷》)</div><div>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李商隱《落花》)</div><div> 以上兩例,不僅出句的第三、四字全是仄聲字,而且對句的第一個字也用了仄聲字。對句用了“孤平拗救”的規則。對句第三字的平聲字,既救本句的孤平,同時也起了救上一句的作用。</div><div> 再舉幾個七言的例子:</div><div>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十”是入聲)</div><div>宦游何啻路九折,歸臥恨無山萬重。(陸游《桐廬且泛舟東歸》)</div><div>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方岳《夢尋梅》“七”是入聲)</div><div>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陳師道《絕句四首》)</div><div> 應當注意的是,這種“對句相救”的變格形式,也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訣。所以必須記住,“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不是很確切的,用時須有若干修正。</div> <h3> (08)簡便的公式</h3><div> 前面已經講過了近體詩的各種平仄格式,基本格式只有四句,又講了正常格式以外的四條規則。這四條規則,主要是講拗救和變格,也都是詩律不可缺少的部分,決不是可有可無的。研究詩詞格律的權威北大王力教授有一個比喻很好,他說:“談詩律必須兼談拗救,這等于法律上的‘但書’;‘但書’應認為是法律的一部分,并非法律以外的東西。”他又說“拗而能救,就不是病?!?lt;/div><div> 拗救,或統稱變格,在詩詞創作中,大有用處。首先,它可以擴大遣詞用字的自由度,從而保住某些必須用的字,提高詩句的質量。例如杜甫的詩句“遠在劍南思洛陽”,其中的劍南是地名,很難改動這個“劍”字,因而就在后面用一個“思”字來救,自然而又和諧。又如“檐飛宛溪水,窗落敬亭山”。(李白《過崔八丈水亭》)其中“宛溪”、“敬亭”都是地名,出句用了“三四字互救”的變格,解決了用字的困難,詩句合律而又流暢。毛主席詩句“我欲因之夢寥廓”,用的是“三四字互救”的變格,總不能為了湊成正格把“寥”和“夢”調換位置吧。變格的妙用,實不可不知。</div><div> 其次,有時只有用變格才能完成某種高難度的精彩的對仗(對仗問題,以后還要專門講)。特別是涉及到數字的對仗,常常得用變格。因為按照詩韻,所有的數字,只有“三”和“千”是平聲,其他都是仄聲,不用變格就很難對了。前面引用的一個例子,“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對得很好,若不用變格,就沒有這種效果。唐宋名作中類似詩例很多。</div><div> 平仄格式和格式以外的變格規則,并不難懂,但初學的人普遍覺得難記。為此我根據自己的體會,歸納出一個簡便的公式,與大家共酌。</div><div> 一變格 </div><div> (仄)仄(平)(平)仄 </div><div>(平) 平 平 仄 平 </div><div> 基本格 </div><div> (仄)仄(平)平 仄</div><div>平 平(仄) 仄 平 </div><div>(平)平(平)仄 仄</div><div>(仄) 仄 仄 平 平</div><div> 二變格</div><div> 仄 平 平 仄 平</div><div>平 平 仄 平 仄</div><div> </div><div> 上列基本格式與一二變格的關系,包括了前面講過的關于平仄格式和變格的全部規則。四個基本句式,四條變格規定,可在這個公式表格中一覽無馀。</div><div> 中間部分,是平仄基本格式。其他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詩的平仄格式,都可由它推導出來。括弧中的字,是適用于“一三五不論”的字,是平仄兩可的。</div><div> 上邊一變格是對應基格格式一二句的可變成的形式,即與之對應的單句變格形式。下邊第一句是對應基本格式第二句的變格,是“孤平拗救”。第二句為對應基本格式第三句的第二個變格是“三四字互救”。</div><div>左邊是兩句同時變化的變格形式,(用了大括弧來聯接)即前面講的“對句相救”那種形式。</div><div>初學者,在寫詩或研究詩的時候,可以隨時拿這張表來對照,比到書中去查找規則,省事多了,快捷多了。</div> <h3>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h3><div> 關于律詩的平仄法則,上面已全部講完。總的就是四個基本句式(加上“對”和“粘”的要求),四條規則(格式以外的)。掌握了這些,寫詩就不會違反平仄的格律。</div><div>前面講的是歷代公認的格律規則,寫律詩時必須遵守。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屬于某些詩人在格律之外的藝術追求;還有的屬于一家之言的主張。這些并不是格律的組成部分,詩詞作者不一定遵守,但了解一下也是必要的。</div><div> 第一、廣互救</div><div> 就是本來可以不救的,也去救。七言詩的第一字、第三字,除了犯孤平的句子以外,本來都可以不論,不必去救,但有的詩人為了使詩句的音調顯得更加抑揚頓挫、鏗鏘優美,也盡可能去救。有的在本句中第一字與第三字互救。如:</div><div>若非群玉山頭見。(李白《清平調詞》)</div><div>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海棠》)</div><div> 有的在對句中一與一互救、三與三互救。還有的除本句互救之外,同時在對句中又救。如:</div><div>千歲鶴歸猶有恨,一年人住豈無情。(杜牧《移居言溪館》)</div><div>樓上鳳凰飛去后,白云紅葉屬山雞。(王建《九仙公主舊莊》)</div><div>城帶夕陽聞鼓角,寺臨秋水見樓臺。(許渾《西湖亭宴餞》)</div><div> 由于采取這種多重互救的方法,“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聯句式,變成了下面這種形式:</div><div>平仄仄平平仄仄</div><div>仄平平仄仄平平</div><div> 這種形式,在中晚唐以后詩作中非常普遍,并不比正規格式用得少。</div><div> 第二、避“上尾”</div><div> 詩律講平仄,而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有人認為,上、去、入三聲應交替使用。同一聲連用,如“上上”、“去去”、“入入”,則是應該避免的。還有,一首律詩的四個出句(尾字),最好上、去、入都有,至少不要連用兩個上聲,或連用兩個去聲,或連用兩個入聲。連用了,就叫“上尾”。唐詩的許多大家,對這一點還是比較注意的,尤其是杜甫。如:</div><div>蜀 相</div><div>丞相祠堂何處尋(平)?錦官城外柏森森。</div><div>映階碧草自春色(入),隔葉黃鸝空好音。</div><div>三顧頻煩天下計(去),兩朝開濟老臣心。</div><div>出師未捷身先死(上),常使英雄淚滿襟。</div><div>曲 江</div><div>一片黃花減卻春(平),風吹萬點正愁人。</div><div>且看欲盡花經眼(上),莫厭傷多酒入唇。</div><div>江上小堂巢翡翠(去),苑邊高冢臥麒麟。</div><div>細推物理須行樂(入),何用浮名絆此身。</div><div> 從寫詩的技巧上講,“上尾”的毛病應當盡可能避免。但避“上尾”不是詩律,不是必須遵守的。</div><div> 第三、不重字。</div><div> 許多詩人都很講究這一條,在同一首詩中決不用兩個同樣的字。當然,有的詩人為了造成雙聲疊韻,或為了特別強調某一點,而故意使用重復字,則不在此例。如:“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蘇軾);“月光如水水如天”(趙嘏);“山外青山樓外樓”(林升);“故園更在北山北,佳節可憐三月三”(王 至)。等等。這些詩句中使用重復字,追求的是一種特殊藝術效果,不是無心之失。但也有的詩,顯然不是有意使用重復字的,如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痹娭杏昧藘蓚€“臥”字,詩人對此可能并不在意,也可能是疏忽。但畢竟這是一首好詩,一首很好的詩。話又說回來,在同一首詩中,對于并非有特殊效果的重復字,當然還是盡量避免為好。</div> <h3> ?。?0)小律和排律</h3><div> 前面講過,凡按照律詩的平仄要求寫的詩,每首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和七絕):八句的叫律詩(五律和七律)。此外還有兩種:每首只有六句的,叫小律,也叫三韻小律(即使首句入韻,仍稱為三韻小律);超過八句,達到十句或十句以上的,叫排律。也有人只承認絕句、律詩、排律這三個品種,而把小律作為律詩的一種。小律和排律,這兩種詩都比較少。</div><div>三韻小律舉例:</div><div>寒閨夜 白居易</div><div>夜半衾稠冷,孤眠懶未能。</div><div>籠香銷盡火,巾淚滴成冰。</div><div>為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div><div>送羽林陶將軍 李白</div><div>將軍出使擁樓船,江上旌旗拂紫煙。</div><div>萬里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div><div>莫道詞人無膽氣,臨行將贈繞朝鞭。</div><div> 排律的寫法,就像五律或七律一樣,只不過要按照“對”和“粘”的規律一直寫下去。除了首聯和尾聯以外,中間各聯都用對仗。排律常以用多少“韻”作為標題,如杜甫的《上韋左相二十韻》,劉禹錫的《武陵書懷五十韻》,等等。二十韻,就是說。全詩共四十句。五十韻,即一百句。排律很長,在此就不舉例了。</div><div> </div> <p><a href="http://www.xsjgww.com/1fiwtg7g?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詩詞格律簡捷入門(三、四)</a></p><p><a href="http://www.xsjgww.com/1fm0ew0n?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詩詞格律簡捷入門(五)</a></p><p><a href="http://www.xsjgww.com/1hrklp6x?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常用詞牌詞譜</a></p><p><a href="http://www.xsjgww.com/c/2590964/1?user_id=2590964&uuid=97e62829a6dff381e245f03126bbdd26&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590964&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a8093e0657b21244de4ff81ecdcb06f9" target="_blank">集觀賞性和知識性為一體的文學、藝術、醫學、心理等共10類,200余篇作品任你選。</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乐市|
嵊州市|
临武县|
岚皋县|
苏尼特左旗|
吉木萨尔县|
安宁市|
云浮市|
利川市|
寻乌县|
炎陵县|
江山市|
措美县|
长顺县|
邯郸市|
碌曲县|
漠河县|
通道|
宜春市|
会东县|
伽师县|
栾川县|
西贡区|
沽源县|
始兴县|
海淀区|
象山县|
醴陵市|
筠连县|
北辰区|
广宁县|
汉源县|
博客|
乐安县|
当涂县|
九寨沟县|
革吉县|
紫阳县|
三亚市|
琼结县|
波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