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直很想去大洋彼岸的美國,看看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國家到底是什么樣的。那里的老百姓是怎么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呵呵“……2018年5月27日,終于在千辛萬苦后可以出行了(為辦簽證左腳踝關節摔骨折),以了飛赴資本主義的典型代表--美國去走一遭的夙愿。有時想想,旅游就得想去就去,不要有太多糾結,不要給自己找很多不去的理由,人生就得有幾場想去就去的旅行,不然我們都老了哦。第一次去美國,報的團,21天,團費21000,東西海岸加夏威夷,圖方便,先來個走馬觀花游吧。這次美國行突破了我人生的幾個最:1.行前準備耗時最長2.旅行費用最多3.旅行時間最長3.旅行景點最多。希望還有興趣再游美國。<br></h3><div><br></div> <h3>白宮 - 美國總統官邸。白宮也稱為白屋,是美國總統的官邸和辦公室。1902年被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正式命名為"白宮"。白宮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擁有,是"總統公園"的一部分。白宮是一幢白色的新古典風格砂巖建筑物,位于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西北賓夕法尼亞大道1600號。白宮共占地7.3萬多平方米,由主樓和東、西兩翼三部分組成。因為白宮是美國總統的居住和辦公的地點,"白宮"一詞常代指美國政府,譬如:"白宮宣布,中國國家主席訪問白宮"。</h3><div><br></div> <h3>白宮前的小花園,展示了溫馨的一家。</h3> <h3>白宮前的小松鼠,機靈的小眼睛。</h3> <h3>白宮前的共享單車排列整齊。</h3> <h3>美國國會大廈 - 美國建筑物。美國國會大廈是美國國會所在地,位于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美國人把國會大廈稱為,把它看做是民有、民治、民享政權的最高象征。國會大廈1793年9月18日由華盛頓總統親自奠基,1800年投入使用。1814年第二次美英戰爭期間被英國人焚燒,部分建筑被毀。后來增建了參眾兩院會議室、圓形屋頂和圓形大廳,并多次改建和擴建。</h3> <h3>韓戰紀念碑這是一個小小的紀念園區,它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是19個與真人尺度相仿的美國軍人雕塑群。是一座黑色的花崗巖紀念墻。第三部分,是一組置于地面的小方座,上面刻有方字。</h3><div><br></div> <h3>每天都有無數的人來祭奠。</h3> <h3>他們好像還在戰場上。</h3> <h3>杰佛遜總統紀念堂,1938年開工,1943年落成,紀念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杰斐遜而建,是一座高96英尺的白色大理石建筑。這座紀念堂,按杰弗遜喜愛的羅馬神殿式圓頂建筑風格設計,是一座高96英尺的白色大理石建筑。大廳中央聳立著高近6米的杰弗遜總統立身銅像。身后的石壁上,鐫刻著杰弗遜生前的話:"我已經在上帝圣壇前發過誓,永遠反對籠罩著人類心靈的任何形式的暴政。" 每年四月,紀念館旁的潮汐湖畔櫻花盛開,配上湖中紀念館的倒影,景色十分秀麗。杰弗遜紀念堂在1934年6月26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撥款300萬美元,在潮汐湖邊建造杰弗遜紀念堂,并為此成立了專門委員會。著名建筑師波普(John Russell Pope)被選為設計師。在紀念堂建造過程中,建筑師波普逝世,他的合作者奧托·埃格斯(Otto R. Eggers)和丹尼爾·希金斯(Daniel P. Hohhins)繼續了波普的使命。即使炮火連天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沒有使建造杰弗遜紀念堂的工程停頓下來。1943年4月13日是杰弗遜誕生200周年,杰弗遜紀念堂落成并向公眾開放。杰弗遜紀念堂的杰弗遜雕像為了紀念杰弗遜而建造的這座潔白的、以愛奧尼亞式石柱環繞的圓頂建筑本身也成了經典之作。整座紀念堂典雅純潔,外圍共有54根花崗巖石柱,每根長43英尺(約13米),重45噸,給人一種沉靜的感覺。紀念堂的北面是大斜坡狀臺階,游人至此都需仰望,看到由8根大石柱支撐的門廊山墻上一組莊嚴的大理石浮雕。那是美國獨立前夕,杰弗遜等5人受大陸會議委任,起草《獨立宣言》的情景。年輕的杰弗遜站在中間,他的左側是本杰明·富蘭克林、約翰·亞當斯;杰弗遜的右側是另兩位合作者羅杰·謝爾曼和羅伯特·利文斯頓。這組石雕像的作者是紐約的雕刻家溫曼(Adolph A.Weinman),他受杰弗遜紀念堂修建委員會的委托,趕在紀念堂落成之前完成了這個作品。踏上7.6米高的石階,就走進了紀念堂。圓形的主紀念室直徑82英尺(約25米),地面鋪以粉色和灰色相間的田納西大理石。主紀念室四周環繞著16根13米多高的石柱。高5.8米(19英尺)的黑色杰弗遜銅像坐落在1.8米高的白色明尼蘇達州大理石基座上,是圓形紀念堂的中心。紀念堂潔白的穹頂是用印第安納花崗巖構造的,比杰弗遜銅像的頭頂又高出了20米。</h3> <h3>越戰紀念碑,又稱為越南戰爭紀念碑、越戰將士紀念碑、越戰陣亡將士紀念碑、越戰墻等,位于美國首都華盛頓中心區,坐落在離林肯紀念堂幾百米的憲法公園的小樹林里。</h3><div><br></div> <h3>林肯紀念堂是為紀念美國總統林肯而設立的紀念堂,位于華盛頓特區國家廣場西側,阿靈頓紀念大橋引道前,與國會和華盛頓紀念碑成一直線。林肯紀念堂由美國國家園林局管理,常年免費對外開放。</h3> <h3>華盛頓塔</h3><h3>華盛頓塔位于美國首都華盛頓,塔高一百六十九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石結構建筑物。</h3> <h3><font color="#010101">在60街到34街之間的第五大道,則被稱為"夢之街",因為這里聚集了許多著名的品牌商店,是高級購物街區。</font></h3> <h3>由于中央公園附近有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惠特尼美術館、索羅門·古根漢美術館、庫珀·休伊特設計博物館等著名的美術博物館等,因此被稱為"藝術館道"。</h3> <h3><font color="#010101">首先看到了舊政府大樓前的華盛頓雕像,以及紐約證券交易市場。</font></h3> <h3>費城獨立廳,1948 年,國會通過法案,將舊費城中心獨立廳周圍所有的歷史性建筑加以保護并成立國家獨立歷史公園。獨立廳建于1732 至1756 年間,原為賓夕法尼亞州的議會。第一、二次美洲大陸會議在此召開。1776 年7 月4 日,托馬斯·杰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也是在這里向公眾宣讀的。1787 年5 月25 日,13 州代表來獨立廳開會,華盛頓親自主持各項秘密會議,讓代表充分交換意見。會議歷時4 個月,終于在同年的9 月17 日通過美國憲法,由各州代表簽署。這一憲法及其修正條例,迄今仍是美國國法的基礎。</h3><div>獨立廳的陳設保持原樣:13 張會議桌上鋪著綠色絲絨臺布,零散的紙張、書籍攤在桌上;桌前文具盒上插著白色羽毛筆,每張桌上還放著一個蠟燭臺,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div><div><br></div> <h3>獨立鐘</h3><h3>公園里一件著名的文物--自由鐘,是1751 年為慶祝費城的創建者威廉·潘發起的民主憲章50 周年,特地在英國定做的一座巨鐘,重1000 多公斤,高約1 米。此鐘在試用時就產生裂紋,后經兩次重鑄,安放在州議會的屋頂鐘樓上。大陸會議開會,第一次當眾宣讀獨立宣言時,就是鳴此鐘召集的。獨立戰爭中,英軍即將占領費城時,美國軍隊用火車的行李車將自由鐘至阿倫鎮隱藏起來,直到英軍撤退。自1835 年起,自由鐘正式作為費城公共集會的鳴鐘。后來,在為美國首席法官約翰·馬歇爾的葬禮敲喪鐘時,再度破裂,但因為它是與美國獨立戰爭歷史相關的文物,沒有再重鑄。稍加修補后,原樣展出在獨立廳中。這座自由鐘在美國獨立200 周年時,移至國家獨立歷史公園的中心草坪上,并專門為其制做了玻璃屋。參觀者走近巨鐘,在旁邊設置的小孔中投進硬幣,即可聽到關于自由鐘和國家獨立歷史公園的錄音介紹。而今已移入室內保護。</h3> <h3>曼哈頓大街</h3> <h3>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也在這里,至今仍是幾個主要交易所的總部:如納斯達克、美國證券交易所、紐約期貨交易所等。"華爾街"一詞現已超越這條街道本身,成為附近區域的代稱,亦可指對整個美國經濟具有影響力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h3><div> </div> <h3>第五大道 - 紐約第五大道。第五大道(Fifth Avenue),是美國紐約市曼哈頓一條重要的南北向干道,南起華盛頓廣場公園,北抵第138街。由于第五大道位于曼哈頓島的中心地帶,因此曼哈頓島上東西走向的街道有時會以這條街道為界而加以東西的稱呼。(例如第五大道以西的十街就稱為西十街)。第五大道上景點眾多,由南至北有帝國大廈、紐約公共圖書館、洛克菲勒中心、圣帕特里克教堂以及中央公園等。</h3> <h3>街道狹窄而短,從百老匯到東河僅有7個街段,卻以"美國的金融中心"聞名于世。美國摩根財閥、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財團等開設的銀行、保險、航運、鐵路等公司的經理處集中于此。</h3> <h3>聯合國大廈。</h3><div>聯合國總部大樓(亦稱聯合國大廈,是聯合國總部的所在地,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塊"國際領土"。聯合國總部大樓位于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的東側,其西側邊界為第一大道,南側為東42街,北側為東48街,東側可以俯瞰東河。大樓于1949年和1950年間興建,土地購自于當時的紐約房地產家威廉·杰肯多夫,面積闊達17英畝(約6.87973公頃)。2006年12月23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名為"基本建設總計劃"的決議,決定撥款18.77億美元來整修聯合國總部大樓。</div><div> </div> <h3>位于百老匯大街的世界股市風向標志產物--【銅牛】,華爾街銅牛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征,喻義著只要銅牛在,股市就能永保“牛”市。</h3> <h3>據國家咨詢公司對全球45個國家所做的年度調查顯示,第五大道仍是全球租金最為昂貴的零售業場所。第五大道商鋪的年租金可超過每平方英尺1000美元 (折合人民幣為6061.5人民幣 (匯率:6.0615))</h3><div><br></div> <h3>位于第五大道東側的天主教堂【圣派翠克大教堂】</h3> <h3>它是紐約最大的天主教教堂,主座堂完工于1878年。</h3> <h3>教堂歷史悠久,哥特式的建筑尖頂高聳,氣勢恢宏,是紐約最受歡迎的舉行婚禮場所。</h3><div><br></div> <h3>自由女神像,它是當年法國為慶賀美國獨立100周年而贈送的</h3> <h3>神像巍然聳立于艾麗絲島上,左手拿著獨立宣言,右手高舉火炬,眼望前方。</h3> <h3>雕像鼓勵為實現理想而到美國的移民,象征美國自由民主精神!</h3> <h3>電視臺街頭錄像</h3> <h3>街景也奇葩</h3> <h3>夜晚,登上帝國大廈,鳥瞰整個曼哈頓</h3> <h3>夜色撩人</h3> <h3>燈火闌珊</h3> <h3>曼哈頓最老的火車站</h3> <h3>夜幕下的曼哈頓時代廣場</h3> <h3>開放的老美……白+黑=完美</h3> <h3>廣場上玩耍的小美女</h3> <h3>熱情的曼哈頓美女們,強拉我去合影。</h3> <h3>尼亞加拉大瀑布。</h3><h3>尼亞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國紐約州的交界處,瀑布源頭為尼亞加拉河,主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內,是瀑布的最佳觀賞地;在美國境內瀑布由月亮島隔開,觀賞的是瀑布側面。</h3> <h3>尼亞加拉瀑布與伊瓜蘇瀑布、維多利亞瀑布并稱為世界三大跨國瀑布。</h3><div><br></div> <h3>“新娘面紗”在寬闊的“美國瀑布”旁邊,盡管只細細一縷,卻自成一支,所以美國人“宣告”了它的“獨立”。</h3> <h3>經過左岸加拿大的昆斯頓、右岸美國的利維斯頓,沖過"魔鬼洞急流",沿著最后的"利維斯頓支流峽谷"由西向東進入安大略湖。</h3> <h3>尼亞加拉河的水流沖下懸崖至下游重新匯合,在不足2公里長的河段里以每小時35.4公里的速度跌蕩而下15.8米的落差,演繹出世界上最狂野的漩渦急流。</h3> <h3>紅色救生衣為加拿大游客,藍色救生衣為美國游客。大家互不干涉,自由自在觀風景。</h3> <h3>跨國瀑布:尼亞加拉瀑布其實不是一個瀑布。有人說它由兩個瀑布組成,“加拿大瀑布”,“美國瀑布”</h3> <h3>加拿大人多半這么說;如照美國人的說法,則是3個瀑布:“馬蹄瀑布”,就是“加拿大瀑布”,它狀如馬蹄)、“美國瀑布”和“新娘面紗瀑布”。</h3> <h3>尼亞加拉的三條瀑布流面寬達1160米(如果加上兩個島嶼,寬可達1240米),雖然分成三股,卻是同一水源,同一歸宿——尼亞加拉。</h3> <h3>馬蹄瀑布豐沛浩瀚的水量從50多米的高處直沖而下,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氣勢有如雷霆萬鈞。瀑布濺起的浪花和水氣,有時高達100多米,當陽光燦爛時,便會營造出一座七色彩虹。</h3> <h3>氣勢磅礴的瀑布,加上七彩的彩虹,我們真的以為自己置身在了夢境。震撼了!</h3><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江县|
溧水县|
台北市|
金沙县|
涟水县|
东方市|
清原|
嘉鱼县|
华阴市|
乐清市|
钟祥市|
苗栗市|
鸡泽县|
泰来县|
政和县|
广州市|
德阳市|
昆明市|
格尔木市|
霍州市|
台州市|
门源|
潜山县|
齐齐哈尔市|
藁城市|
虎林市|
成安县|
固阳县|
峡江县|
大田县|
即墨市|
乌兰浩特市|
侯马市|
八宿县|
贵阳市|
防城港市|
渭南市|
周口市|
临海市|
安新县|
三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