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如果說記憶是經年的草,割了一茬,又一茬。那么童年的記憶,便是直抵根系的主莖,無論歲月怎樣變遷,都不會褪色。</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 <h3> <b> 踢毛毽</b></h3><h3><b><br></b></h3><h3><b> </b>記憶中的毛毽,那叫貨真價實。兩枚方孔青錢,一縷長發便是其主要構件。每到節假日,我都會用積攢的長頭發攢一只嶄新的毛毽子。剛攢好的毛毽子,頂著柔軟的黑頭發,在我們花樣百出的踢毽招式下,如同乖巧的小鹿,或左右翻飛,或上竄下跳,抑或是一頭撞到某個玩伴的鞋幫子上,嘭一聲,被踢到另一人的鞋幫子上。</h3><h3> 單人踢毽的招式大抵有左右開弓,單腿踢。而單腿踢又分為挽花,模糊的記憶里,好像是往身后踢,然后再迅速轉過身來,一連貫地踢下去,誰踢的最多誰就勝出。</h3><h3> 踢毽的過程中,那彈跳的毛毽子跟我們的馬尾巴辮子,以及靈活的身影互相配合,相諧成趣。童年的身影里,輕靈純凈如陽光下,微風中沾露的嫩芽兒,除了美好,就是美好!</h3><h3> </h3> <h3> <b>捉迷藏</b></h3><h3><b><br></b></h3><h3><b> </b>這款游戲重在鍛煉孩子的觀察辨別力。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身為搜尋者,你必須得眼耳并用。因為由一人尋找躲藏起來的多個人,倘若沒有較好的“偵查”辨識能力,那確實是一件不小的工程。所有孩子都按規定躲藏倒也罷了,假如有的孩子半路回家,或者躲藏地點超出劃定的范圍,那要想找齊所有人,取得勝利,可就難了。</h3> <h3> <b>丟手絹</b></h3><h3><b><br></b></h3><h3><b> </b>許多人圍成一個圈,持手絹的玩伴繞著圓圈外圍跑。模糊的記憶里,好像是把手絹扔到誰的身后,誰就要及時發現,及時跑,以尋找到下一個接替者。倘若這個扔手絹的人跑一圈之后,你還沒發現扔在身后的手絹,就會被抓進圓圈正中央,要么罰唱歌,要么罰其它的節目。眾目睽睽下,會比較尷尬的。</h3> <h3> <b>抗柺</b></h3><h3><b><br></b></h3><h3><b> </b>兩人或者是多個人的單腿抗衡游戲。</h3><h3> 體力,耐力,平衡力,單腿支撐力等諸力的綜合協調游戲。有沒有被抗倒,另一只腿有沒有著地,是評判勝負的標準。</h3> <h3> <b>跳房子</b></h3><h3><b><br></b></h3><h3><b> </b>用較粗的線條在地上畫出一級級的格子,兩端的起始點都是一個半圓弧形入口。起跳前把沙包放到入口處,然后單腿著地,彈跳跳著把沙包踢到第二個格子,一級級踢過,直到踢進另一端的半圓弧入口,才算勝出。</h3> <h3> <b>打耳</b></h3><h3><b><br></b></h3><h3><b> </b>只要掌握好時機和出鞭角度,轉耳的轉動時間就長。其旋轉原理與陀螺大同小異,區別在于耳是用鞭子發力,且能夠及時助力,而陀螺是用手捻轉,并沒有后續助力。所以,耳的生命力會頑強一些。從另一層面講,這何嘗不是對人生態度的另一種闡釋。越鞭策,越努力,越幸運!</h3><h3> 如今,打耳已經成為大人的娛樂健身項目之一。</h3> <h3> <b>滾鐵環</b></h3><h3><b><br></b></h3><h3><b> </b>掌握平衡是關鍵。</h3> <h3> <b>跳繩</b></h3><h3><b><br></b></h3><h3><b> </b>小小的一條繩子,經過我們靈活的動作,也能舞動出萬千風采。</h3><h3> 挽花,雙手交叉著持繩,或往后翻,或往前翻,速度與成功率,完全在手與腳,與繩的高度協調力上。有時候,腿跳起來了,手慢半拍,繩子自然翻不過去。相反的,手快了,腿慢半拍,也會出現相同的結果。現在孩子們玩跳繩的花樣已經很單一了。大多數只是往正著跳,即往前送繩,腿帶動身體前跳。而我們那時候,還有倒著跳,雙手持繩,胳膊往后輪。可想而知,其難度系數自然比正跳高。</h3><h3> 其實,難度系數最高的,莫過于挽花,雙胳膊交叉著輪繩子,也就是在跳的過程中,還要做出花樣。這是跳繩的最高境界了,非練半月二是天是難于達到的。但對于玩具單一的孩子們來說,一條繩子足以舞出風采,舞出高水平的。</h3> <h3><font color="#010101"> <b>彈弓</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男孩子的玩具。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往往是就地取材,自己動手。樹杈做的彈弓架,自行車里帶做的彈力繩。把石子包在彈力繩中間的皮托內,瞅準目標,一手握彈弓架,一手拉彈力繩,啪——。</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二伯伯小時后曾吹噓過的用火車里帶做彈弓,被作為笑談,一直傳到我們這一代。也不難理解,一個從未見過火車的小孩子,怎么會知道火車有沒有里帶,里帶又是用什么材質做的呢?他自然而然會聯系到自行車里帶,想象力也是蠻豐富的!</font></h3> <h3> <b>小人書</b></h3><h3><b><br></b></h3><h3><b> </b>我們的文字和想象力的啟蒙老師。</h3><h3> 書非借不能讀也。那時的小人書幾乎都是借來讀的,每借到一本書,都像如獲至寶,總會迫不及待地讀完。</h3><h3> 記憶中,父親曾買過《花仙》,《第二次握手》,其它的如《鐵道游擊隊》。《小兵張嗄》等等都是借讀的。</h3><h3> </h3> <h3> <b>搶山頭</b></h3><h3><b><br></b></h3><h3><b> </b>只要是凸出的地方便是高地。比如豬圈旁的糞堆,柴草垛,大土堆。</h3><h3> 記憶中,門口旁父親用泥巴護好的糞堆,是我們最好最實用的高地。</h3><h3> 每當三五個人一塊兒放學后,其中一人會突然地蹭蹭蹭快跑幾步,飛速躍上糞堆,叉著腰沖其他人喊道: 誰家的田……誰家的山?</h3><h3> 其余幾人會大聲迎合: 俺的田……俺的山!</h3><h3> 占山的人再問: 中上不中上?</h3><h3> 答: 中上……。</h3><h3> 話音未落,便蜂擁而上,糞上的人便慌了手腳,剛推下著個去,另一個又爬上來,最后的結果無非是誰占領了,誰為王!大家都想為王,所以都拼力往上沖。</h3><h3> 想必人生中的好多道理,都是從兒時的游戲中潛移默化地滲入心間的。</h3> <h3><font color="#010101">拾石子 同樣是就地取材,大概是五塊大小相仿小石子。可以握著其他幾塊,彈起其中的一塊來,也可以握住其它三塊,彈起其它三顆來,然后反手接住彈起的石子,全部落上手背,且掉不下來的,這一局便可以繼續進行,彈起三顆石子,反手……。大抵就是這樣的玩法吧?</font></h3> <h3> 那時,自娛自樂,自給自足的游戲和玩具太多了,把童年的記憶塞得滿滿的。也把我們的身體,身心鍛煉得棒棒的。</h3><h3> 滾雪球,摔響球,撐繩……</h3><h3> 要寫出的太多,但太晚了,要工作,生活……,興許樂意回憶童年,童趣的原因就在這里吧?</h3><h3><br></h3><h3>(于6月28日晚,圖片轉自網絡)</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藁城市|
万年县|
大埔县|
富锦市|
施甸县|
罗定市|
新巴尔虎右旗|
土默特左旗|
博客|
华坪县|
龙海市|
昌图县|
顺昌县|
泰顺县|
万载县|
页游|
七台河市|
崇义县|
乐至县|
长泰县|
汤原县|
布尔津县|
曲靖市|
通化市|
康保县|
时尚|
无为县|
搜索|
巩义市|
林芝县|
应城市|
康保县|
进贤县|
曲阳县|
延津县|
崇义县|
华池县|
桦川县|
温泉县|
南部县|
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