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甌海公園探路之二:平天鑊公園</b></h1><h3></h3><h3> </h3><h3> </h3><h3> </h3><h3> 平天鑊山位于沙門坳與慈湖嶺古道之間,沙門坳有甌海大道經過,慈湖嶺古道下面有高速G1513慈湖嶺隧道經過。換言之,平天鑊山在甌海大道與溫麗高速隧道之間。沙門坳以北是婦孺皆知的牛山,慈湖嶺以南是嶺頭山、蓮花山、白云山等,平天鑊山在牛山南邊,介于牛山與嶺頭山之間。</h3><h3><br></h3> <h3> 在行政區劃上,平天鑊山東坡屬于梧田街道原慈湖鄉的南堡村和北村,西坡屬于婁橋街道南山社區的東風村、巖頭村和前園村。因此婁橋街道投資建設的平天鑊公園在山的西坡,分設三個入口,即東風入口、巖頭入口和前園入口。而東坡至今未建公園,驢友若從東坡登頂,只能走羊腸古道,從南堡路7弄山腳上山,或從北村的慈湖生態公園北面的山腳太陰宮側上山。</h3><h3><br></h3> <h3> 平天鑊山狀如倒置的大鑊,故名。也像一條鯉魚,故又名鯉魚山。這些都是俗稱,它的真實名稱叫五龍山,由于溫州地區有很多座五龍山,在規范地名時定為平天鑊山,新建的公園也叫平天鑊公園。平天鑊山的水平面積3.26平方公里(326公頃,4890畝),頂峰海拔396.3米,是五磊山的兩倍,在溫州近郊算是很高的一座山,這是山名“天”字的緣由。但該山并非平頂山,而是尖山,所以取“與天平齊”之義。</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平天鑊山上北望牛山方向的旭翔嘉園和雅翔嘉園小區新貌</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平天鑊山上西看山腳的東風村</font></h3> <h3> 平天鑊公園始建于2012年11月陳德榮主政時的大建公園運動,開建三條登山步道和一條上山公路。登山步道的寬度均為1.5米,多由雙拼或三拼的花崗巖條石鋪面,但都是手工打鑿的廉價短條石,石面坳凸不平,只有些許的平坦路面是機器切割的平整石板鋪就。可見平天鑊公園的造價低廉,打造粗糙,不能算是城市公園,只能歸為鄉間村民晨練公園。</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平天鑊山的植被</font></h3> <h3> 第一條上山步道入口在甌海大道的東風村村口,也在公交站頭“東風村”邊上。溫州城區朋友可乘坐15路公交車在此下車,有碩大的“平天鑊公園東風入口”標示,但沒有入口廣場。這條步道的終點不是平天鑊山巔,而是山腰的平天鑊公園,全長約1000米,山路比較平緩,兩側樹蔭蔽日,行走輕松,是三條步道中首選的登山步道。行人多為城區來的大媽,未見當地村民來此登山,因為當地東風村業已整村拆除,村民四散。</h3><h3><br></h3> <h3><font color="#167efb">▼東風步道這樣的平緩路段較多</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東風步道的中途建有嘉福亭,亭周地面是用實木地板鋪設的,略顯奢氣。</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再往上都是這樣的山路,行走舒適。</font></h3> <h3> 古時東風村位于平天鑊山西流溪坑的出口處,人煙稀少,茅草叢生,故俗稱茅坑(不是拉大便的茅坑)。后因不雅,曾改名茅耕、忙耕、麻耕、麻坑等,清乾隆和光緒《永嘉縣志》均作麻坑。遲至1972年“文革”期間才改稱“東風村”,沿用至今。如今東風村內仍有“上麻耕”和“下麻耕”的地名。東風村的老舊民房和廠房均已拆除,西邊不遠處的高樓大廈已拔地而起,這種吐故納新的變化給東風村帶來新氣象。</h3><h3><br></h3> <h3> 第二條上山步道入口在巖頭村,15路公交車至“巖頭”站下車,往回走一點,在南山小學對面山腳是步道和公路的入口處。該處建有入口廣場,廣場面積很小,不具規模,只有一座丁字形的仿木構涼廊,涼廊后面則是一小片綠化帶。從此上山的巖頭登山步道,長約900米,山路陡峻,行走艱難。當我準備登山時,女花工勸我別走此道,應走東風步道。我是沖著探路來的,當然要走此道。可怕的是寬1.5米花崗巖條石鋪設的新建山路,兩側荒草瘋長,只剩寬50厘米不到的山間小徑,行走其間,蟲蟻爬滿了褲腳,更令人擔心的是路旁串出毒蛇,躲避不及。如此荒徑,行人不絕,多為操外路話的年輕情侶。</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這是平天鑊公園唯一的入口廣場,規模很小,略顯簡陋。</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入口廣場后方有小片綠化帶</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入口廣場旁邊有口古井“白龍泉”,向為村民飲用水,今為汽車洗水。</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這就是巖頭步道入口</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如此荒徑,行人不絕。</font></h3> <h3> 這條巖頭步道終點還有長600多米的石階山路,經底東園和外東園,到達平天鑊公園和東風步道相通。平天鑊山的山區自古就有外東園、底東園、平天鑊三個小村落,今是東風村下轄的三個自然村,步道都能通達這三個小村落,但公路只能到達外東園和底東園。雖然東風村和巖頭村都已整村拆除,但這三個山區小村莊仍安然無恙,保留原貌。</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從平天鑊山巔遠看外東園小村莊</font></h3> <h3> 第三條上山步道入口在前園村,15路公交車至“前村”站下車,往回走一點,在前園村委會前的廣場拐入,拐入處是前園村與前村的分界線。前村是前園村下轄的自然村,位于前園高速高架橋以北,村落較大,尚未拆除,是南山社區三個行政村中唯一還有村民居住的村落。前園步道入口很難找,害得我找遍了整個村莊,白花了二個多小時,從15路“前園”站頭的大榕樹,一直找到前村,未見蹤影。路人均答“沒有公園”,后來我改問“山嶺的嶺腳在哪?”才得以入窠。前園村委會往東,走到底的山邊是一座擁有22幢的別墅小區,原名前園山莊,現名瑞都錦苑。瑞都錦苑南側隔一條很窄的溪澗,是一座道觀“三圣觀”,三圣觀與瑞都錦苑的圍欄之間就是前園步道的入口。該步道游人罕至,行走間只碰到兩撥上山偷摘楊梅的外路人,問其山路的盡頭在何方,均不知所答。后因下雨路滑,只得折回,未究其終。回家查資料,才得知該新修步道往北繞一圈,至蓮海寺附近下山,長約1200米,但不能與上述兩條步道相通,也不能到達平天鑊公園。</h3><h3><br></h3> <h3><font color="#167efb">▼前園入口在村委會與村廣場之間拐入</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這是2013年大建公園運動時建的前園入口廣場,如今荒草叢生,路人不知其為何物。</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上山入口就在這座“三圣觀”前經過</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前園步道只有下面幾步是條石路面,往上都是老舊的混凝土路面。</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瑞都錦苑”別墅山莊還是夠氣派的</font></h3> <h3> 平天鑊公園建有一條上山公路,起點在巖頭村的入口廣場,即婁橋南山小學對面山腳,途經底東園和外東園兩村,但不經過平天鑊村,終點是山腰的平天鑊公園,全長約3.5公里,混凝土路面,路況較好。這是2013年專為開辟平天鑊公園而修建的盤山公路,投資甚巨,可見當年修建公園運動的決心之大。</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這是公路入口處</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前園村有很短一段能開汽車的小路,連接巖頭來的上山公路,下圖是它的山腳段。</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前園村的房屋門窗都已拆除,村民均被攆走,只剩空村空房,但仍能看出其村容村貌。</font></h3> <h3> 平天鑊公園坐落在山腰海拔200多米的山坡上,在外東園村北面150米處。公園占地面積只有2600多平方米,僅有一座管理房,一座廁所,一座涼廊,一座涼亭,別無他物,因而門庭冷落車馬稀。然而,為這么點彈丸公園,修建了一條盤山公路,拆遷了658戶民房,拆除面積21萬平方米。據當地村民反映,溫州名城集團打著建設“平天鑊公園”的旗號,拆除了東風、巖頭、前園三個行政村的民房1310戶,企業66家,拆除的建筑面積總共68萬平方米。<h3><br></h3></h3> <h3><font color="#167efb">▼公園周邊的林木和修竹還是不錯的</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水市|
西华县|
沧州市|
长兴县|
潜江市|
桦甸市|
新野县|
镇坪县|
东方市|
静海县|
西乌珠穆沁旗|
扎兰屯市|
颍上县|
金堂县|
桦甸市|
灵武市|
尚义县|
镇康县|
久治县|
湘潭市|
利津县|
高尔夫|
安新县|
防城港市|
开封市|
惠来县|
阳山县|
分宜县|
买车|
睢宁县|
诸城市|
津南区|
新宾|
大英县|
灵石县|
金坛市|
鄂托克前旗|
桐乡市|
寻乌县|
齐河县|
平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