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探尋紅色之旅 傳承抗戰精神

家和萬事興

<h3> 文/王劍楠</h3><div> </div><div> 6月24日,由長治市紅色文化研究會組織的市紅色文化研究會人員,在市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戴玉剛的帶領下,一行30余人,專程深入到黎城縣,就黎城的抗戰遺址進行了參觀考察,并對黎城的抗戰歷史進行了深入的了解。</div><div> 市紅色文化研究會人員一行在黎城縣人大副主任孫廣興,縣黨史辦副主任、縣八路軍文化研究會會長楊尚軍,及縣八路軍文化研究會有關人員的陪同下,從黎城縣城出發,沿黎城西井鎮的彭莊村、卜牛村、板山、小窩鋪山、上遙鎮的龍洞山、平頭村等地,實地體驗了當年抗戰的艱辛,現場接受了深刻的革命歷史傳統教育。</div> <h3>  盛開在路旁的小野花,仿佛在歡迎客人的到來。</h3><div> 黎城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戰時期,黎城作為八路軍地方工作團成功開辟的太行山抗日根據地,于1937年11月成立縣抗日民主政府,黎城最早獲得解放。直至新中國誕生,紅旗始終未倒。黎城既沒有日偽政權的存在,也沒有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共產黨在黎城實現了連續執政、完全執政。因此黎城在當時成為了太行山上唯一的中心縣、實驗縣、完整縣、模范縣。同時黎城也成為了八路軍129師挺進太行深入敵后,殲滅日寇的大本營和根據地;成為了黨中央毛主席經營山西,實施“圍棋”戰略,和作為抗戰中六個戰略支點之一,以及東方主戰場之一的關鍵所在。另外,八路軍115師也經黎城東出太行,開辟山東抗日根據地……</div><div> 就在這塊紅色的熱土上,曾經有8位元帥、6位大將、27位上將、70位中將、439位少將,共計550位將帥在黎城生活戰斗,因此黎城被稱為“將帥故里”。迄今為止,黎城經調查發現的紅色革命遺址近一千多處。目前核實統計的共160村559處。黎城被譽為“一座沒有圍墻的抗戰歷史博物館”。</div><div> 黎城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div> <h3> 植被茂盛,生態良好的板山叢林。</h3><h3> 驅車上到板山,即被眼前巍然屹立的太行山所折服。如果你未曾登臨板山,你就不會被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奇絕造化而深深吸引。都說:“我們在太行山上,”此言確實不虛!板山挺立的雄姿,正是當年八路軍挺進太行,深入敵后,團結千千萬萬的民眾,抗擊兇惡的日本侵略者,挺起民族不屈脊梁的真實寫照!</h3><h3> 此時,我的眼前,一幅壯麗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太行山上紅旗漫卷,戰馬撕鳴,我八路軍將士與太行山人民站在一起,男女老少,迎著東方升起的太陽,形成一道道堅不可摧的銅壁鐵墻,抗日的烽火燃遍太行!</h3> <h3> 國畫——《太行鐵壁》</h3><h3> 如果你不是親自來到這里,你是想象不到黎城為什么會作為八路軍的核心根據地而屹立于太行,并一度成為堅持華北抗戰的指揮中樞。</h3><h3> 時光回溯,抗戰開始以后,八路軍129師挺進太行。此前,按照“石拐會議”精神和“西河頭會議”精神的戰略部署,129師以黎城為中心開始開辟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938年3月至4月間,轉入太行山區的八路軍總部在晉東南指揮129師連續取得“攻黎打援”的神頭嶺伏擊戰、“東陽關大捷”的響堂鋪伏擊戰,以及粉碎日軍對我晉東南地區發起的“第一次九路圍攻”等戰役的勝利,奠定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基礎。</h3><h3> 由于當時,129師首入晉東南,將這些戰役的指揮部設在了黎城,同時,黎城獨特的地理環境及深厚的群眾基礎,也成為了129師的首選地和駐扎地,并為日后成為大本營和牢固的根據地,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h3><h3> 1939年以后,隨著侵華日軍加快了對中國的侵略陰謀,國民黨的對日作戰也漸由被迫抗戰轉為主動退卻。這就使得侵華日軍更加有恃無恐,并采用了“以華制華”的對華策略。在黎城周邊,由于日軍對國民黨采取了“誘降”政策,致使黎城周邊大部很快建立起偽政權,偽組織。日軍在所謂控制的區域里又不斷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和實施“囚籠”政策,到1940年,周邊大部在日軍的“蠶食"下,漸淪為敵占區或化為游擊區,堅持敵后抗戰的共產黨和八路軍在犬牙交錯,敵頑夾擊的形勢下生存……</h3><h3> 而就在抗戰處于最困難的時期,被日軍奴役和蹂躪下的人民,當無法看到生的希望之時。黎城這塊紅色的根據地卻撐起了抗戰的一片天空,驅散了籠罩在根據地上空的烏云。八路軍的首腦機關大都轉移在黎城,繼續決策運籌指揮著華北乃至全國的抗戰。黎城毅然決然地擔起了民族抗戰的重任,挺起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只有堅持抗戰才能取得勝利。而堅持抗戰到底,讓淪陷區的民眾也看到了新的希望!</h3><h3> 呵!雄偉的板山見證了歷史的榮光,山體裸露的巖石無聲地訴說著當年金戈鐵馬,八路軍將士與根據地人民誓死抗戰的堅定信念!</h3> <h3>   板山迷人的風光</h3><h3> “我們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大家充滿豪情,驅車沿著板山崎嶇的山路,考察留存在黎城大山深處的革命遺址。望著周圍密林深處,或大山山凹里若隱若顯的紅色遺址,心潮難以平靜,思緒再次回到史載的炮火硝煙的抗戰歲月:</h3><h3>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橋兒溝召開,會議明確了“黨應該把主要工作放在戰區和敵后,獨立自主地放手組織人民抗日武裝斗爭的方針。”大力進行根據地建設,“建設抗日民主根據地,”等項任務。這次會議正確地分析了抗戰的形勢,規定了黨在相持階段的任務,為實現黨對抗戰的領導進行了全面的戰略規劃,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h3><div> 12月中旬,中共黎城中心縣委、縣抗日民主政府在縣城召開數千人參加的“反汪擁蔣抗日大會”。大會號召全縣民眾“有錢出錢、有糧出糧、團結抗日、共赴國難,把黎城建設成堅強的抗日堡壘”;下旬,中心縣委又在北坊村召開縣委擴大會議,傳達貫徹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div><div> 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從1939開始,八路軍的一大批重要生產單位(后勤保障、兵工廠、銀行等),同時還有一些重要機關、學校、文藝團體等也相繼轉移和駐扎黎城。一時間這些門類齊全的八路軍重要單位云集黎城,黎城一度成為了太行山上的“紅色經濟特區”,又被稱其為太行山上的“小延安”。</div><div> 抗戰時期,黎城不僅認真貫徹落實了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而且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同時又在抗戰處于最艱難的嚴峻時刻,(當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戰,并屢屢制造摩擦,發起反共高潮的陰謀之時,侵華日軍則乘機對我根據地進行了無數次大舉的“掃蕩")是黎城這塊紅色的根據地,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為支援和堅持抗戰,并最終奪取抗戰的勝利,作出了卓越的歷史貢獻! </div> <h3>  到達“小窩鋪”山的市紅色文化研究會人員的車隊。</h3><h3> 行至位于黎城與武鄉交界的一處山溝里,這里是被習近平總書記的母親——齊心,在她的回憶錄中所提及在抗戰期間,曾轉移過的“小窩鋪”山。到達此地,眼前豁然開朗,周圍雖被大山包裹,但植被茂盛,一片郁郁蔥蔥。</h3><h3> 下車后,在一塊豎立起來的紀念碑前,黎城縣人大副主任孫廣興立即給大家介紹了今天來此地的目的,并重點講解了“小窩鋪”山的地理地形,以及發生在這里的紅色故事。原來這就是今天登板山的主要目的,也是要來此地緬懷革命先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賡續紅色基因,傳承偉大的抗戰精神。</h3> <h3>  大家在“小窩鋪”山之地,聆聽黎城縣人大副主任孫廣興深情講述誕生在這里的紅色故事。</h3><h3> 在“小窩鋪”山上,孫主任深情地向大家講道——</h3><h3> “當年,習總書記的母親——齊心隨抗大學員來到黎城,由于日軍掃蕩,在此轉戰40多天,那時她只有16歲……”</h3><h3> “后來,習總書記在同美國總統奧巴馬進行會談時,曾親自向奧巴馬講述了自己的母親在太行山上轉戰了40多天的故事。”</h3><h3> “百團大戰中,八路軍129師385旅16團團長謝家慶,在帶領戰士掩護總部安全轉移后,突然遭到日軍包圍,不幸在此壯烈犧牲……”</h3><h3> “1940年至1943年間,駐在黎城南委泉的129師生產部曾多次組織部隊和黎城民兵在此附近開荒,開展大生產運動。尤其附近有一處叫“五技溝”的地方,當時有129師的一個連隊因在此開荒,被駐在武鄉蟠龍、洪水的日軍襲擊,全連戰士壯烈犧牲。而又據當地親歷者講,全連戰士被日軍抓住后,日軍便支起大鍋,將他們投入到燒好的沸水中活活煮死……”</h3><h3> “1942年年初,日軍集結兵力“掃蕩"我抗日根據地,號稱“駐晉日軍總進攻”。2月中旬,日軍襲擊八路軍總部駐地遼縣,彭德懷和左權副參謀長轉移到“小窩鋪”山上,彭老總和左權對話說:‘抗日,抗來抗去,咱們就剩個小窩鋪了……”</h3><h3> 聆聽著紅色的故事,我的眼前仿佛一幅幅動人的歷史畫面顯現出來。</h3><h3><br></h3> 央視曾播出的專題紀錄片《習仲勛》中,習近平總書記的母親——齊心,深情地回憶抗戰的歲月。<div>  齊心媽媽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時曾撰寫的《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憶我在太行抗日前線抗大的戰斗生活》一文中寫道:“1940年1月,我們被調回抗大一分校留守處,不久即和總校合并。抗大總校也己經轉移太行根據地,校部駐地先是在武鄉縣蟠龍鎮,后移到黎城縣霞莊……”</div><div> “我還教駐地群眾唱擁軍的歌曲,歌詞是:‘青天呀藍天,這個藍藍的天,這是什么人的隊伍上了前線?叫一聲老鄉聽分明,這就是堅決抗戰的八路軍!這就是堅決抗戰的八路軍!”</div><div> “我在抗大總校校部總務科當文書時,曾住在一個觀里,觀里的住持是一位老道士,我常幫他掃院子,他還給我吃過當地最好吃的燜面,那是把豆角切成絲,和面條放在鍋里燜熟,當地叫爐面。”</div><div> “1940年夏秋之交,我被調到衛生處當文書。秋季日軍又要‘掃蕩’了,為此,抗大總校也作了反‘掃蕩’部署,決定去山里背棉衣……”</div><div> “在這次秋季反‘掃蕩’中,抗大總校分兩個梯隊突圍,我們是晉冀魯豫邊區,回旋余地很大……由總校訓練部長王智濤率第二梯隊(訓練部、衛生處等單位組成)在山西黎城縣小臥鋪山上與敵周旋了40多天……”</div> <h3>  不知名的野花盛開在雄偉的板山山谷</h3><h3> 在板山山谷,一些不知名的野花隨處盛開。六月的芬芳。附身,這些開得一簇簇驕艷的花朵,瞬間令人想到,這正是當年抗戰的烈士用鮮血澆灌出來的山花!而為國捐軀的烈土們已永遠長眠在這一片高聳著的,紅色絕壁的太行山上……</h3><h3> 山風輕襲,黃花搖曳。清香撲鼻,浸透心扉。哦,這不知名的野花喲!是否又像是當年那些不知名的烈士,含著微笑,永久盛開在這一片寄滿深情的沃土。碧血灑太行,忠魂昭后人。如今祖國強大了,我們唯愿地下的烈士們安息吧!</h3> <h3> 樹上的山花歡迎客人的到來</h3> <h3>  烈日下,藍天白云映襯下的板山,雄偉挺立。</h3><div> 在通往“小窩鋪”山之前的路上,只見烈日下,藍天白云映襯下的板山,更加雄偉挺立。這不得不讓人想起,當年八路軍首長對這片土地寄予的無限厚愛……</div><div> 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在1944年《解放日報》發表的《八路軍新四軍的英雄主義》一文中談道:“八路軍、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軍隊,具有一切條件來開展新英雄主義運動……在戰斗方面,如著名的平型關大捷,陽明堡火燒敵機,使敵人膽寒的百團大戰,狼牙山五勇士的壯烈跳崖……黃煙洞保衛戰,全連82人全部殉國的淮北劉老莊戰斗,南北岱崮堅守戰,韓略村伏擊戰……,無一不是我軍指戰員的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黃煙洞”即“黃崖洞”,是過去當地老百姓根據民間傳說稱其為“黃煙洞"。朱總記之,可見在他心中所占的份量!</div><div> 1945年2月,八路軍副司令彭德懷在延安召開的華北地方、軍隊負責人座談會上,談到日寇對華北根據地造成的破壞時說:“華北根據地不斷縮小,五臺山地區只剩下阜平縣城,太行根據地只剩下涉縣、黎城、平順,冀魯豫根據地只剩下范縣、觀城,總共有6座縣城……但也有另一方面,就是鐵路兩側附近人民在敵人的統治下,真有活不下去的憤慨。”彭德懷所指太行區的三個縣,而實則只黎城保存了版圖上的完整。</div><div> 1943年2月,鄧小平在中共太行分局高級干部會議上所作的《根據地建設與群眾運動》的講話中指出:“沒有堅強的政權工作,財政建設、除奸司法等工作無成績,不僅不能建立根據地的秩序,而且要影響到軍需民食,這樣也會影響到根據地的鞏固與堅持,太行區1939年的例子可以證明這點。”</div><div> 129師副師長徐向前在總結第一次“反九路圍攻”時指出:“反圍攻的過程,對以往根據地建設的工作,是一個很好的檢驗。在襄垣、武鄉一帶,為了避免同國民黨的摩擦,反圍攻之前收回了我派出之工作人員。這樣,原先建立起來的游擊隊的建設就受到些影響,加之成分復雜,所以,在此次反圍攻中,這些游擊隊和各村自衛隊沒起多大作用……這就告訴我們,根據地建設,必須實行獨立自主的方針,堅持黨的領導。任何猶豫動搖,哪怕是微小的,也會招致損失。”</div><div> ……</div><div> 當年,在抗戰處于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黎城這塊由八路軍成功開辟創建,并得到鞏固與發展的抗日根據地,無疑在太行山上樹起了一面光輝的旗幟,做出了榜樣,走在了抗戰的前列!</div><div> 難怪,1944年1月,陳毅由華中回延安參加黨的“七大”,在途經太行山的黎城、遼縣(今左權縣)時,深為太行山及太行山的人民所感動,寫下了著名的《過太行山書懷》詩篇——“太行山似海,波瀾壯天地……仰望天一線,俯看干仞壁……萬年民族發祥地,抗戰精華又此間。”</div><div> </div> <h3> 紅色圣地——南委泉山遠眺</h3><div> 行進在紅色的板山之上,黎城一幅壯闊的抗戰圖景盡收眼底,了然一胸。</div><div> 近年來,黎城通過大力度挖掘保護遺存在黎侯大地上的抗戰遺址,并成立紅色百村保護工程領導組,強化了對此項工作的領導和組織實施,與此同時,成立縣八路軍文化研究會,對黎城的抗戰歷史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研究,目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努力的工作,使一些鮮為人知的抗戰歷史,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一些曾經在抗戰時,作為保密的事件,被逐漸公諸于眾。而黎城在抗戰時所處的歷史地位、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作出的杰出貢獻,也逐漸被世人所知曉。</div><div> 行進途中,孫主任不時地停車駐足,向大家介紹看到的抗戰遺址。在遠眺黎城南委泉的大山處,孫主任集中將發生在那里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而隨著他詳盡的講述,讓人深切地感受到黎城在抗戰歷史上,所占據的地位有多么的重要!</div><div> 當年就在南委泉的大山上,八路軍的一些重要決策、重要會議都定在那里,開在那里。如:“黎城譚村”會議(保密代號),在“百寶峧”的深山溝里召開,具體研究討論了百團大戰的計劃。參加會議的均為八路軍高級首長,而會議的內容極其保密,當時只要求傳達到旅一級干部,為此,黎城成為了百團大戰最初的決策地;1942年8月,擴大的中共中央北方局會議在西南側的深山絕壁山崖上的葦地溝召開,會議仍然非常重要而極為秘密。這次會議是在左權犧牲后,敵后抗戰形勢非常嚴峻困難的情況下,由北方局組織召開的。這次會議重點研究討論了根據地與敵占區的工作,同時作了重要的人事安排,如:任命滕代遠充任總部參謀長、彭德懷任北方局書記、鄧小平任太行分局書記等。此次會議為堅定抗戰必勝之信心,渡過抗戰最困難的時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div><div> ……</div><div> 另外,南委泉大山上還是八路軍的炸藥之母硫酸、硝酸誕生地、硝化棉火炸藥誕生地、八路軍的高級療養院、129師政治部、汪榮華和卓琳等大生產開荒地等等。</div><div> 其實抗戰期間,八路軍的許多重要會議均開在黎城,其影響深遠的莫過于1940年4月召開的北方局高干會議和1944年11月召開的太行區第一屆南委泉群英會等。而1940年9月,北方局又在西井召開第二次高干會,其作用同樣重要;鄧小平還從黎城出發,三赴河北南宮指導工作。據此,黎城成為了太行精神和鄧小平理論的誕生地。</div><div> 在黎城,還有許多決定抗戰命運和中國命運的大事件發生。如:</div><div> 1939年2月,朱德、彭德懷在黎城喬家莊發出八路軍整軍計劃的命令,八路軍三大主力師開始在華北進行大規摸的整軍運動。隨之,3月,129師按照八路軍總部命令在黎城喬家莊部署進行為期半年之久的整軍運動,史稱“黎城整軍"。年底,129師通過整軍率先達到11萬人,超過其它兩個師的人數,被太行群眾稱之為“劉鄧大軍”。而黎城還是劉伯承游擊戰軍事理論的誕生地。</div><div> 1940年3月,八路軍總部和129師,在黎城指揮部署和發起了打退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的“磁(縣)、武(安)、涉(縣)、林(縣)”反頑斗爭戰役,取得了徹底的勝利。此后,蔣介石以濁漳河為界劃定國共雙方防區,確定漳河以北為共產黨防區,漳河以南為國民黨防區。</div><div> 1939年I0月,冀南銀行在黎城小寨村成立,其發行的冀南幣,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并成為“人民幣”的誕生地,和新中國金融事業的搖藍;1939年7月,黃崖洞兵工廠開始建設,并成為八路軍最大的兵工廠,被八路軍總部視為“掌上明珠”,后來也成為新中國軍工事業的搖藍。而為了保衛冀南銀行和黃崖洞兵工廠,極其殘烈的資財保衛戰——寬嶂山戰役打響,多少無名的英雄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烈士的鮮血染紅了太行的山石,形成了如今丹霞地貌的壯美景觀。</div><h3> 1945年8月,黎城長寧飛機場那“驚天一飛",揭開了解放戰役的序幕。不久,劉鄧大軍從此出發,南下踏上了解放全國的征程。至此,129師由出師抗戰時的9000余名將士,發展壯大為30萬的大軍,生動地演繹了一曲“九千健兒進黎城,卅萬大軍出太行”的壯麗凱歌!</h3><div> ……</div><h3> </h3> <h3>  市紅色文化研究會人員在龍洞山“八路軍制藥廠”遺址處進行考察。</h3><div> 為了進一步加深大家對黎城抗戰的認識,在孫主任的授意和部分人員的盛邀下,大家又驅車向黎城西南方向前行,到上遙鎮的龍洞溝考察八路軍當年在此地研制“柴胡針制藥”情況的重要遺址——八路軍制藥廠。</div><div> 來到此處,大家興致很濃地首先參現了龍洞口的景點,隨之便來到“八路軍制藥廠”舊址進行考察。同樣,大家在這里了解了許許多多關于抗戰的歷史,而每個人的臉上也都帶著一路上雖有點顛簸勞頓,但卻收獲了滿滿喜悅的歡笑。</div><div> 離開此地,一路的考察行程行將結束。但此刻,大家有點不舍,不愿離開,下山時,有的人還頻頻回頭,難舍之情,溢于顏表。</div> <h3> 龍洞溝高懸的山崖</h3><h3> 真的要走了,下山后,我們來到平頭村吃便飯。在這期間,熱情好客的孫主任又將發生在平頭村的紅色故事,以及遺留的紅色遺址,給大家作了簡明扼要的講解。此刻,當完完全全的聽了孫主任一路上全程式的講述黎城的抗戰故事后,大家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紛紛表示,回去以后,要積極宣傳黎城,推介黎城,為發揚光大抗戰的精神作出應有的貢獻!</h3> <h3><font color="#010101"> 站在“風洞山”上眺望漳河對岸美麗的家鄉 </font></h3><h3> 沿濁漳河一線,又來到位于潞城市南馬村的“風洞山”上,參觀這里的景點。因有人提出要來此地參觀重修后的“風洞山”景點,于是大家便一同前往。 </h3><h3> 兩漳襟帶,群峰環翠,鐘靈毓秀。當我站在“風洞山”上眺望漳河對岸美麗的家鄉時,腦海中不由得想起曾任八路軍129師機要科科長楊國宇,在他的日記——《劉鄧麾下十三年》中,在1939年有這樣的記述: </h3><h3> “十二月二十三日 上武村(今左權縣) 過后回到一科,鄧仕俊科長說:‘今天取得偉大勝利!’什么事兒?原來是我們最關心的抗日根據地黎城收復了……為什么黎城是我們最關心的根據地呢?因為那里有我們的老鄉,我們從前駐了很久,老百姓對我們萬分的愛護,他們什么東西都叫我們吃,他們硬是離不了我們,我們也不能忘記他們……” </h3><h3> 此時此刻想起楊國宇的日記,真是感慨頗多。而且通過今天對黎城地域作了半徑式的方位考察,大家心中己逐漸對黎城這塊老革命根據地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h3><h3> 考察的行程結束了,但我的腦海里時不時地還在翻騰著黎城的抗戰歷史—— </h3><h3> 在抗戰之初,當第一次粉碎日軍九路圍攻后,為防止日軍再次占領縣城,縣抗日民主政府動員黎城民眾拆除城墻。此舉果然湊效,日軍后來再也未能將黎城占據; </h3><h3> 日軍在黎城抓住曾在日本留過學的謝好禮先生,讓他主動維持日軍,成立縣維持會。謝好禮,大義凜然,誓死不當漢奸,致使日軍陰謀未能得逞,黎城從此未有維持組織; </h3><h3> 在反擊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時,129師劉伯承師長向國民黨頑固派說:“我們以大局為重,一讓再讓,己經是退避三舍了,實在無地可退,你們總得讓我們抗日有地吧!”,結果有了后邊所發生的故事; </h3><h3> 當太行抗日根據地出現嚴峻的困難時刻,中共中央致電給彭德懷,建議八路軍總部移駐晉西北。但經總部再三考慮,復電仍留晉東南太行山指揮抗戰,這樣對抗戰全局有重大意義。后毛澤東來電表示同意。而當年日軍“掃蕩"捕捉我八路軍總部機關遼縣駐地,左權在掩護總部突圍中光榮犧牲后,彭德懷便率領總部機關突圍至黎城,成功擺脫日軍的包圍; </h3><h3> 在太行,129師依托黎城,創建了當時全國最大的一塊根據地——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面積達18萬平方公里,人口2400余萬,縣城105座……而后來,日本學者阿布秀山在其《中國戰爭研究》中寫道:“八路軍第129師,對侵華日軍給予了重創。當時日本軍人一聽到劉伯承、鄧小平、陳賡等129師將領的名字,都會本能地感到緊張。無疑,129師是一支非常優秀的軍隊。共產黨擁有這樣一支部隊,打下江山,誰也不會感到懷疑。” </h3><h3> ……<br></h3><div> 而正因為是這樣,黎城被日軍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屢屢對根據地發動瘋狂殘酷的“掃蕩”,黎城軍民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div> <h3> 大家在“小窩鋪”山之地合影留念</h3><h3> 黎城一座高聳在太行之顛的歷史豐碑,她卻是用千千萬萬個英雄的生命筑成的。自盧溝橋事變發生至抗戰結束,我八路軍將士與黎城人民一起,戰斗在太行,堅守在太行,譜寫了一首首驚天地,泣鬼神的動人樂章!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歷史真相的不斷揭密,黎城這座曾經擁有數干年的文明古縣,畢將會在不遠的將來,放射出更加奪目耀眼的光輝,為世人所敬仰,為后來者所銘記!</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容县| 通化县| 信宜市| 孟连| 安达市| 汽车| 盐边县| 卫辉市| 贵阳市| 外汇| 和静县| 汾西县| 高淳县| 武夷山市| 潜江市| 博白县| 天等县| 四会市| 于都县| 怀宁县| 利辛县| 泗洪县| 海安县| 海伦市| 延长县| 遵义市| 定南县| 望都县| 囊谦县| 晴隆县| 安仁县| 南陵县| 偏关县| 和田县| 宜州市| 济阳县| 镇赉县| 隆尧县| 鹤庆县| 卫辉市|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