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玉足踏高橋</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太陽公公</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8.6.23</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只玉足踏高橋,</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只更比一只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難得一觀玉女足,</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不見老王來拍照。</b></h3> <h3>今天是6月23號,是城市記憶團尋訪明外郭十八門最后兩個門上坊門和高橋門的日子。南京的天氣雖然很炎熱,但道友們尋訪活動的熱情似乎更熱,你看四十余人早已集合在地陳家村公交站等候了。</h3> <h3>紅花需要綠葉配,老帥哥的加入使得俊男更俊靚女更靚了!這是等候期間俊男靚女們合影照。</h3> <h3>可愛的小狗狗也加入主人隊伍,為道友們增添了許多樂趣。</h3> <h3>雙麒路是本次走訪活動貫穿始終的條路,雙麒路自雙龍街到麒麟門,全長15.747公里,這條道路寬度僅為6米,走下來之后方感該路有不同于他路的特點:一是穿過轄區多,棲霞、玄武、白下、秦淮(白下、秦淮已合并新秦淮)、江寧五個區;二是雙麒路上碉堡多;三是大部分路段是建立在外城郭土城頭上;四是路的周邊文保景點多。</h3> <h3>浩浩蕩蕩的隊伍行走在雙麒路上。</h3> <h3>雄偉的高鐵沿雙麒路奔向前方。</h3> <h3>上坊門</h3><h3>上坊門,明代稱上方門,為南京明城墻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門之一,位今南京市秦淮區,燕西線秦淮河畔,城門因附近上坊鎮而得名,附近筑有上坊橋。明洪武年間禮部纂修的《洪武京城圖志》中,夾崗門和上坊門兩座外郭城門的名字被寫成了“夾岡門”和“上方門”。后世流傳中,兩座城門的名字被增添了筆畫,“夾岡門”被寫成“夾崗門”,“上方門”被寫成“上坊門”。</h3><h3><br></h3> <h3> 關于上坊門位置有幾個版本:有些老人的記憶中,上坊門在秦淮河西,有些老人的記憶中,上坊門在秦淮河東,還有些老人甚至說,當年秦淮河兩側的外郭城墻上各有一個上坊門。南京市博物館的考古專家結合實地調查提出的意見是,上坊門的門址應該在秦淮河東岸。</h3><h3>不過,西祠網友卻認為上坊門門址應該在秦淮河西岸,他們說,在上坊門村里發現了一些石刻構件,而在東岸怎沒有看到,那些石刻構件應是上坊門門樓的殘跡!據此上坊門門址應該在秦淮河西岸上坊橋村、上坊門大橋附近是比較靠譜的。<br></h3><h3><br></h3> <h3>這是上坊門旁秦淮河上的一座新橋,在橋上可以觀看四座高架鐵路橋。明朝期間,上坊門旁邊也有一座橫跨秦淮河的古橋,早已消失多年,現被一座新橋所取代。那座古橋其實是明外郭城墻的一部分,但其具體名字已不可考。有趣的是,明代初年,上方門北面秦淮河上有一座上方橋(后來名稱也演變為“上坊橋”),也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七橋甕。站在新橋上可觀四座高架鐵路橋。</h3> <h3>道友們在秦淮河西岸上坊門遺址合影留念。</h3> <h3>馬場村</h3><h3>馬場村的由來:相傳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命人在現馬場村附近建成一片幅員遼闊的皇家馬場,種上草被,飼養軍馬。后來馬場荒廢,居民聚集成村落,村名馬場由此而來。</h3> <h3>明朝南京養馬的地方主要在城郊。《白下瑣言》卷四記:“明初牧馬皆在外郭門以內,如麒麟門至觀音門一帶地方,有黃馬群、青馬群、紅馬群、白馬群。朝陽門(今中山門所在位置)外東二十里,有馬房山,為棗騮群;又有馬巷口,皆其所也。”南京郊外也劃定了眾多養馬草場,據明萬歷《上元縣志》卷之四所記,明初,僅上元縣的興賢鄉、清化鄉、丹陽鄉等十個鄉就有十九處養馬草場。說那時南京周邊盡是養馬場,一點也不為過。</h3><h3>值得注意的是丹陽鄉就是涵蓋現在的馬場村。</h3> <h3>有一個朱元璋特別重視養馬的故事:有一天,朱元璋微服去察看皇陵建設情況,回途中下了小雨,便到一農戶家中小憇。他問農戶姓名,農戶說:我叫董茂。朱元璋一聽,來了精神,心想,董字拆開來,不正是“草千里”的意思嗎,有千里之草,還長得茂盛,這不正好養馬嗎!回宮后,隨即下旨任命董茂為牧群千戶所的“所長”,而且賜他子子孫孫都執掌此職。董茂怎么也沒想到,就因自己這個名字,他從一個種地的農民一下子成了軍官,從糠籮跳進了米籮。</h3> <h3>南京馬地名有近200個</h3><h3>根據南京地名網,除了“馬路”一類表示“道路”含義的地名,南京市含有“馬”的地名共計近200個。例如:馬道街、馬臺街、走馬巷、馬家橋、馬府橋、馬巷、<b>馬場</b>、馬芳苑、馬巷路、馬子山、跑馬巷、拴馬巷、馬營、馬面頭、馬家圩、馬府西街、五馬街、白馬村、小澗馬、馬家崗、馬標、馬群、駐馬坡、飲馬池、馬路街、馬府街、馬橋鋪、止馬營、泥馬巷、石馬沖、下馬坊、飲馬巷、五馬橋、五馬渡……</h3><h3><br></h3> <h3>道友們在馬場村合影留念</h3> <h3>梁武帝廣場</h3><h3>沒有看到梁武帝廣場碑石,雙擁共建廣場的碑石非常醒目。</h3> <h3>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里(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其父蕭順之為齊高帝的族弟,官至丹陽尹,母為張尚柔。蕭衍原為南齊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于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臺城,享年八十六歲,葬于修陵,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h3> <h3>蕭衍于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甲辰歲生于秣陵縣同夏里三橋宅。(535)年梁武帝蕭衍將其出生地同夏里設置為同夏縣,隸屬于丹陽郡。南北朝時期的丹陽郡隸屬于現在的南京管轄。</h3> <h3>據考證,三橋宅就是江寧區東山街道文靖路土山機場附近的東山香樟公園。香樟園所在地正是南朝梁武帝蕭衍的出生地,園內既有“舍宅造寺”、“同夏設縣”、“艦澳藏船”等歷史遺址,還曾有個村莊名字叫“皇上村”。最近已打造“梁武帝廣場”。</h3> <h3>梁武帝廣場景色</h3> <h3>恩愛夫妻被調侃為有一腿!悠然:@紫色郁金香?@諾亞方舟?這不是一腿二腿的事噢!</h3> <h3>從梁武帝廣場和馬場村原路返回后,繼續沿著雙麒路(土城頭路)行走。</h3> <h3>雙麒路秦淮河邊凸顯碉堡。 在雙麒路上原來分布著為數眾多的抗戰碉堡群,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都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偶爾漏網的碉堡也是在不影響城市建設的邊角旮旯里。</h3> <h3>這一個碉堡位于雙麒路秦淮河邊不影響城市建設,只是被道路覆蓋了絕大部分,只露出兩個火力射擊孔,仔細看方能意識到這是一處碉堡。在南京,普查到的碉堡有幾百個,但是有特點的,被公布和登記的民國碉堡也有二三十處左右。據了解,要找到被明確為文保單位的碉堡也所剩無幾了。</h3> <h3>雙麒路(土城頭路)上一處稍微寬闊的地方合影留念</h3> <h3>因為你的到來,單調的路上才有了生氣,有了色彩!</h3> <h3>雙麒路上某單位路口精美的石雕獅子。</h3> <h3>基督教教堂</h3><h3>圣保羅堂高橋聚會點,這名字總覺著別扭,就叫“圣保羅高橋大教堂“不是很順口嗎!</h3><h3> </h3> <h3>高橋門遺址</h3><h3>高橋門,為南京明城墻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門之一,因門外高橋而得名高橋門。城門位置大致位于今雙麒路與梅家廊路、高上路交匯處,高橋門外橋及護城河一帶。</h3><h3> </h3> <h3>高橋門遺址上的一塊基石被興奮的女士們強行踏上了玉足。</h3> <h3>高橋門是南京東南之軍事要沖,1911年12月江浙聯軍在此與清軍激戰。1937年12月9日,日軍第九師團第十八旅團36聯隊就是從此突破國軍張靈甫團進入七橋甕再而攻擊光華門。野戰炮陣地就設在高橋門內田野上遠距離向光華門城垣猛烈炮擊。</h3> <h3>清末至民國時期,高橋門逐漸衰敗,地表城門現已不存,地名沿用至今。門外原有明代一單(或三孔)孔青石橋—高橋,當地人稱剩石橋,于2009年遭到拆除改建為混凝土橋。</h3> <h3>高橋下的景色</h3> <h3>高橋合影留念</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静县|
永定县|
府谷县|
凤台县|
敦化市|
西乌珠穆沁旗|
临泽县|
广饶县|
平山县|
增城市|
黄冈市|
玛沁县|
铜山县|
儋州市|
武邑县|
玛沁县|
景泰县|
会同县|
台北市|
通州市|
塔河县|
灵川县|
宁陕县|
施秉县|
邢台县|
安吉县|
吴江市|
交城县|
恭城|
五寨县|
安化县|
泗阳县|
盐源县|
嘉祥县|
富锦市|
景泰县|
仙居县|
广元市|
德安县|
宜兰县|
吉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