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br></div><div>那天和一個70多歲的老教師一起鍛煉,我們突然提到一個貌似久遠的歷史名詞——“征糧”。</div><div><br></div><div>可是,在N年以前,“征糧”留給我們的父輩、祖輩可不僅僅是一個名詞,而是一部血淚史。</div><div><br></div><div>在我很小時候,我就知道了父母視“征糧”為頭等大事,非常慎重、非常謹慎,就差給人下跪磕頭了。這是真的,不是夸大其詞,不是危言聳聽。</div><div><br></div><div>每年,一等雙搶結束,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準備征糧的谷子。</div><div><br></div><div>首先,要把準備用來繳納征糧的谷子進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翻曬,曬到每一粒谷子都可以用手一搓,就可以看到白色的米為止。而留給自己吃的,我們往往就是曬了一天,頂多2天就可以了。</div><div><br></div><div>那時候,我們家幾乎所有的谷子都是我晾曬的,所以對于征糧的苛刻要求,我真的是深惡痛絕!</div><div><br></div><div>曬完之后,進行第二道工序“揚谷子”。本來,曬好的谷子我們揚好就可以入倉的,可是繳納征糧的不行,不僅要當天就要揚完。</div><div><br></div><div>放了幾天以后,就是等到要繳納的那天,還要揚第二次。因為只要讓那糧站的“工作人員”看見一點點秕谷都不能過關,只能返工。</div><div><br></div><div>第三道工序,那就挑征糧。</div><div><br></div><div>在太陽如火的正午,用肩膀挑著死沉沉的谷子,用緩慢的腳步丈量著腳下的每一塊滾燙的青石,那該是一種怎樣的辛苦?</div><div><br></div><div>我們家離糧站大概有2公里的路程。等到要繳納的日子,我們總是如臨大敵,先把早就準備好的谷子再次暴曬,然后再次揚過,然后才挑著冒著熱氣的谷子去糧站,同樣冒著熱氣的還有父親和哥哥。</div><div><br></div><div>因為太陽毒辣,因為天氣炎熱,往往是走不了幾步,他們就開始渾身冒汗,那汗水真的一滴、一滴地落在他們身下的青石路上。</div><div><br></div><div>每一滴汗水一落地,跟在后面的我都可以清晰地聽到“滋滋”作響的聲音。</div><div><br></div><div>雖然年幼,但我卻是那么心疼我的父親和哥哥,我恨不得自己能幫他們挑一段路,哪怕是幾步路也好。</div><div><br></div><div>可惜,我沒有力氣,人又矮小,我什么也分擔不了,我只能默默地看著父親和哥哥受累,只有等到他們停下來休息的時候,我才乖巧地遞過手中早就被我捂熱的毛巾,讓他們擦把汗,然后再遞上一直提在手中的茶水。</div><div><br></div><div>最后,也就是最折磨人的一道工序,讓工作人員過稱。</div><div><br></div><div>他們總是很傲慢地把手插進那滾燙的谷子里面胡亂攪拌一會兒,然后很“專業”地告訴你:“不行,你這谷子還沒有曬干,必須曬過?!?lt;/div><div><br></div><div>或者“不行,你這谷子我不能給你過稱,你看秕谷還那么多呢,這樣怎么能行?”</div><div><br></div><div>那時候的我恨死了他們的高高在上,恨死了他們的蠻不講理:憑什么你說不行就不行?要知道,這谷子我們都曬了多少天了,怎么就沒干呢?這谷子我們可是揚了又揚了,哪來的秕谷?</div><div><br></div><div>比起那些偏遠的小山村,我們算是很幸運的了。他們只能把谷子放在我們那里的曬谷坪曬過,揚過,然后再次挑到糧站,等待他們的“驗收”。</div><div><br></div><div>可是主動權在人家手里,人家說不行了,我們只能氣喘吁吁、揮汗如雨地又把那些谷子挑回家,重新暴曬,重新揚過,再一次大汗淋漓地挑到糧站。</div><div><br></div><div>糧站的那把磅秤啊,簡直就是我們的“噩夢”,它們總是不聽話地一再地往下沉,怎么也起不來。</div><div><br></div><div>年幼的我,總是不合時宜地一次次喊道:“爸爸,爸爸,剛剛我們在家時候不是稱過了嗎?你不是說你這挑谷子有120多斤的嗎?怎么現在就少了呢?”</div><div><br></div><div>這時候總是換來工作人員的大聲呵斥:“你一個小屁孩懂什么?滾一邊去!”</div><div><br></div><div>年老的父親總是長長地嘆一口氣以后,就默默地把我拉到一邊,什么話也沒有說——胳膊怎么拗得過大腿?一個農民,一個微不足道的農民怎么能和吃著“皇糧”的、糧站工作人員講道理呢?</div><div><br></div><div>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他們的稱就是暗中做了手腳的,他們每年能因為這個“問題磅秤”而得到很多、很多意外的“收獲”。</div><div><br></div><div>因為有心的哥哥,曾經把一年所有的征糧都一一過稱,可是到了糧站,還是少了幾十斤。</div><div><br></div><div>這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那時候我們一個村有5000多人口,征糧絕對是個天文數字,可以想象他們的“油水”有多少?</div><div><br></div><div>辛苦、勞累、心酸不已的父親,在每年繳納完征糧的那個晚上,總會語重心長地告訴我:“阿清,你一定要好好讀書啊,要是以后你能考上大學,那就好了。</div><div><br></div><div>那你就不要像我們這樣繳征糧了,你就再也不用看那些人的嘴臉了,你就再也不要受這窩囊氣了!爸爸老了,沒用了,這輩子就靠你了。”</div><div><br></div><div>年幼的我不知道什么叫“好好讀書”,更不知道什么叫“大學”?我只知道,每年的征糧就是一道很深、很深的坎,這坎讓我們全家人難過、受氣、辛酸……</div><div><br></div><div>父親走了,征糧取消了,但征糧留給我們的記憶卻依然是那么沉重、讓人心酸不已……</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水县|
逊克县|
遵义县|
鹤山市|
灌南县|
资兴市|
临高县|
灵石县|
靖宇县|
扎兰屯市|
武冈市|
安岳县|
清水县|
甘谷县|
常德市|
盐源县|
江门市|
乾安县|
富宁县|
溆浦县|
分宜县|
区。|
江达县|
泸州市|
邹平县|
承德县|
祁东县|
察哈|
广东省|
孙吴县|
南丹县|
海盐县|
乌鲁木齐市|
南华县|
社旗县|
东丽区|
湖口县|
江源县|
博客|
济源市|
宣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