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魂牽夢繞憶二小<br> <br> 廣州八一中學附屬第二小學,是我們兒時的家園,成長的搖籃。學校位于廣州軍區所在地東山區達道路,部隊、學校、家庭三位一體連在了一塊兒,大多數同學早出晚歸走讀上學。每天清晨,清脆的軍號聲將我們從睡夢中喚醒,解放軍叔叔習武練操喊聲陣陣,不絕于耳,我們伴隨著緊張嚴肅的軍營生活,迎著朝陽上學去。學校里,老師和藹可親、言傳身教、傳授知識,倡勤儉愛勞動,師生親如一家;我們天真活潑、爭優好學、互助友愛,守紀律講文明,親如兄弟姐妹;老師就象是我們的父母,美麗的校園就是我們的家。我們從小就懂得了: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共產黨,熱愛解放軍。在黨的陽光雨露滋潤下我們茁壯成長,由雛鷹長成雄鷹,展翅高飛,翱翔藍天。白駒過隙,歲月倥傯,瞬間“古稀"已過,回首往事,浮想聯翩,遂成拙詩一首: <br> <br> 二小回眸 <br><br> 悠悠珠江水,靄靄白云山。 <br> 人民子弟兵,南下到廣州。 <br> 為民求解放,建設新國家。 <br> 萬事開頭難,百廢待立新。 <br> 江邊立學校,紅星閃閃亮。 <br> 八一附二小,是我小搖籃。 <br> 陽光照我心,雨潤禾苗長。 <br> 遵紀有禮貌,勤學多思考。 <br> 勞動最光榮,苦練身體壯。 <br><br> 學習鐵木兒,好事不留名。 <br> 凌晨去幫廚,提水把地掃。 <br> 天寒手指凍,心熱不畏難。 <br> 執行命令快,廚師夸我棒。 <br> 同桌脾氣大,上課不聽講。 <br> :送他筆記本,畫上小紅花。 <br> 互相幫助好,共同進步快。 <br><br> 老師勤教學,耐心又熱情。 <br> 只因生活艱,冬寒衣裳薄。 <br> 湊錢買冬衣,悄然放窗下。 <br> 手捧冬衣暖,尋人費思量。 <br> 知曉淚盈眶,師生心連心。 <br> 從小愛助人,長大多奉獻。 <br> 不求名與利,甘做螺絲釘。 <br><br> 二小是我家,老師似爹娘。 <br> 孩兒已長大,滴水恩當報。 <br> 雙鬢生白發,初心不曾忘。 <br> 夕陽無限美,攜手樂無邊。 <br> <br> (江燕生、楊衛路、<br> 周延華、高郁新) <br> <br> 《七絕》 <br> 題老照片贈老同學 <br><br> 音熟顏疏用心猜,<br> 依然故人舊情懷。 <br> 把盞品茶三巡過,<br> 件件往事上心來。 <br> <br> (葉蓁蓁)<br> <br> 《七律》<br> 老同學聚會 <br><br> 六秩年輪轉瞬間,<br> 風華未減憶當年。 <br> 云山學炊徬清澗,<br> 秀園蕩舟戲水邊。 <br> 融融稚情人心暖,<br> 悠悠往事去如煙。 <br> 相逢爭述兒時樂,<br> 笑看鶴發換童顏。 <br> <br> (葉蓁蓁)<br> <br> 《七律》 <br> 發小聚會有感 <br><br> 六秩一別又經年,<br> 古稀重聚白發添。 <br> 黌門鑄煉隨征戰,<br> 莘子淬火植營盤。 <br> 友情真摯慰孤雁,<br> 朋輩意切迎歸帆。 <br> 莫道余生夕照晚,<br> 同歡共娛樂無前。 <br> <br> (葉蓁蓁)<br> <br> 《滿庭芳》<br> 重聚<br> (2017.4、一七九醫院戰友聚會)<br><br>年輪幾許?白駒過隙,四十年重聚集。 <br>相認遲 疑,歲月鐫痕跡......昵稱深藏心底,何曾忘? 姐妹兄弟!<br>訓練場,立正敬禮,操步伴軍旗。 <br>記否?并肩戰,鐵馬冰河,生死相依! <br>軍旅鑄軍魂,巾幗鐵騎。當兵歷史銘記,長相憶,淚眼迷離。 <br>將進酒,盡抒胸臆,心潮逐浪激! <br><br> (葉蓁蓁) <br><br> 讀蓁蓁《七律》有感 <br> <br> 愛海師恩總牽情,<br> 古稀重聚銀發添。 <br> 漫步河浦如逝水,<br> 九曲波疊似流年。 <br> 當年立志挽潮汐,<br> 今日高歌夕陽前。 <br> 思沉心靜同邁步,<br> 云卷云舒我最閑。 <br> <br> (楊小村)<br> <br> 《少年游》<br> 題八一中學附屬二小舊照 <br><br> 漫將合影認從前,一萬八千天。 <br> 越秀黃花,達道秋葉,神逐軍旗前。 <br><br> 卻今須發同斑白,重負已卸肩。 <br> 一顆童心,于今不老,高歌勝當年。 <br> <br> (楊小村) <br><br> 《七律》<br> 看老照片有感 <br><br> 細看舊照思故人,<br> 依稀夢里七十春。 <br> 流花湖畔笑聲朗,<br> 越秀門前花如簇。 <br> 兩小無猜折竹梅, <br> 童言無忌話語真。<br> 相見盡說荒唐事,<br> 無憂無慮是少年。 <br> <br> (乙丑年夏 高小平作) <br><br>附:二小60屆花名冊:<br>王戎全??毛紅雷??馮爾敏??張莉莉??<br>王朝陽 楊衛路 周延華??劉樹梅??<br>高郁新??江燕生??羅小萍 ?歐陽東 <br>譚? 邁??于秀芬??石瑾瑄??崔奮斗 <br>周祿英 陳康平 謝芳德 李小琴<br>方小夏 李 瑛 黃顯華?? 楊小村 楊小青 ?李亞濱? 詹和平? <br>邢立安? 黃顯弟? 薛允學 黃春明??<br>郭? 華??相小憶 盧 克??鄔? 克?? <br>吳華東??蘇立功 高小平 李聯環 <br>劉 剛 遲有志 郭奎金 張風池 <br>董德才 朱小明 任 軍 劉志蛟<br><br> 已離世的同學:李偉力 丁錦泉 <br> 李歡農 王軍樵 李本文 古濱賢 <br> 吳鐵漢 劉武安 文冀夫 葉珍珍<br> (葉蓁蓁)<br>?<br><br>?</h3> <h3>2017年,發小們為慶祝七十歲生日,歡迎從外地來穗的相小憶和黃春明,相聚在母校。</h3> <h3>廣州市八一實驗學校(原廣州八一中學附屬第二小學)的正門。</h3> <h3>我們在八一學校的第一任校長林月琴的塑像前合影留念。</h3> <h3>張莉莉、高郁新、楊衛路、毛紅蕾四位同學情不自禁地在林月琴校長塑像前行少先隊員隊禮。</h3> <h3>1958年,彭老師組織同學們到越秀公園活動。</h3> <h3>1960年7月,學校領導、老師和我們拍下了這張極具紀念意義的畢業照。<br></h3> <h3>2009年夏,重返越秀公園,部分發小按照50年前的排列順序再拍了一張集體照留念(前排左四的劉武安同學于2011年因病去逝)。</h3> <h3>2000年11月,彭老師和部分發小參加了八一學校第二屆校友會(前排右二的文冀夫同學已于2017年因病去逝)。</h3> <h3>2006年春節,部分發小到彭老師家拜年的合照。</h3> <h3>2007年春節,部分同學在白云仙館與彭老師相聚留影。</h3> <h3>2008年秋,參加母校成立60周年慶典的同學與曾經任教的老師們合影。</h3> <h3>參加校慶活動的幾位女同學及從北京回穗探親的譚邁(左二)、歐陽東(右二)與小尚老師合影留念。</h3> <h3>2009年夏,四位將軍的后代,左起黃春明、詹和平、李亞濱、郭華在名旺莊合影留念。</h3> <h3>2011年春節,十幾位同學給彭老師拜年,并在其家附近的酒家相聚合影。</h3> <h3>2014年夏,十幾位女同學在葉蓁蓁同學的引導下,乘坐有軌電車游覽了黃埔古港和小蠻腰,這是在車站等乘時拍的。</h3> <h3>2016年夏,"五朵金花”相約到佛山觀看荷花。</h3> <h3>2016年幾位女同學相約到生物島一日游。</h3> <h3>2016年夏,王戎全、張莉莉、毛紅蕾等四人在名旺莊留影。</h3> <h3>2016年11月,被男生戲稱的“七仙女”到中山小覽參觀菊展,左二是葉蓁蓁同學。</h3> <h3>2017年春節,李亞濱(前排左二)、饒立群(后排右四)夫婦從北京到珠海度假途經廣州,在其下榻的珠江賓館宴請同學們。</h3> <h3>2017年幾位發小相約到海珠濕地公園游覽。</h3> <h3>2017年,葉蓁蓁同學組織幾位發小到番禺濕地公園,乘坐游船觀賞周邊景色。</h3> <h3>在番禺濕地公園的珠江邊合影也別有一番風味。</h3> <h3>2017年夏,發小們在燕塘佰好酒家設宴歡迎歐陽東同學(前排左二)從北京回穗探親。</h3> <h3>2017年秋,為歡迎遠道而來的相小憶(前排右一)和黃春明(后排右二)同學,發小們故地重游相聚在母校。</h3> <h3>東湖公園聚會,彭老師(右六)與女同學們合影留念。</h3> <h3>彭老師(左四)又與男同學(左三黃春明、右四相小憶)合影留念。</h3> <h3>在這歡樂、難忘的時刻,老小孩兒們在東湖公園里玩起了兒時的游戲一一老鷹捉小雞,你看彭老師是多么稱職的雞媽媽,相小憶自告奮勇當起老鷹。</h3> <h3>2017年夏,被發小們戲稱“黨代表”的郭華同學,自駕帶“五朵金花”到南昆山度假村三日游,他這個觀音做得多到位啊!</h3> <h3>度假村的火車頭也成了同學們的道具,一個個颯爽英姿的樣子,像不像女鐵道游擊隊隊員?郭“隊長”站在一旁享受勝利的喜悅!</h3> <h3>在老戰士舞蹈隊隊員高郁新(排頭者)的指導下,把七十當十七擺起PS!</h3> <h3>2017年夏,為歡迎鄔克同學從美國回穗探親,楊小村同學在金澤大廈宴請發小們共進午餐。</h3> <h3>2017年夏,燕生等四位發小結伴去湖南郴州看撒網捕魚,乘船游覽小東江。</h3> <h3>四人還去了小東江附近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一資興縣蘇維埃政府舊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h3> <h3>"打土豪 分田地”解放全中國的勞苦大眾,是我們父輩革命的目標!今天,他們的后代不忘初心,傳承紅色基因,將革命進行到底!</h3> <h3>2017年冬,七位發小游覽華南植物園,左二是葉蓁蓁同學。游后發小楊小村特作詩一首:<br> 南嶺茵茵綠草青,嫣紅姹紫看不夠。七姑賞花又比花,只為紅肥與綠瘦。</h3> <h3>2017年夏,小村、小青組織部分發小攜其家人,拜訪了他們的故居一一著名的文化古鎮大埔縣百侯鎮,并為同學加同鄉的楊衛路找到祖屋,且讓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h3> <h3>百侯鎮百侯中學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任教的地方。</h3> <h3>在大埔縣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前合影。</h3> <h3>2017年10月,左起朝陽、燕生、郁新參團到新疆14日游。</h3> <h3>1962年12月,李亞濱同學(前排右一)隨父母工作調動至北京,離穗前,與同學、好友詹和平(站立者)、黃春明(前排左一)合影留念。</h3> <h3>已經聯系上的16位男同學。</h3> <h3>已經聯系上的16位女同學。</h3> <h3>相冊里有幾位失聯了的男同學,有個別駕鶴西去了,在此向他們表示深深的懷念!</h3> <h3>相冊里的女同學。</h3> <h3>吳鐵漢同學于2012年病逝,這是2008年他與部分發小在K歌廳拍的。</h3> <h3><br> 彭光瑩老師是我們記憶最深刻,至今仍然保持聯系的班主任老師。她年輕時的形象就是兩條長及腰際的大辮子,一對明亮烏黑的大眼睛和一張和藹可親的美麗臉龐。她關心每一個同學,把我們當成自己的孩子。她深厚的母愛教育如春雨潤物般滲入我們的心田,使我們成人后,也以這種愛的方式去關懷需要幫助的人。她如今年近九十高齡,依然神采奕奕,手腳利落,腰板挺直,思路敏捷,創造了一個不老女神的光輝形象。</h3> <h3>1949年秋的彭光瑩老師。</h3> <h3>1960年和2017年的彭老師。</h3> <h3>2018年春節的彭老師。</h3> <h3>2018年彭老師四世同堂,她那幸福滿滿的笑容洋溢在臉上。</h3> <h3>2018年5月,彭老師與她的學生們相聚于燕塘佰好酒家。</h3> <h3>葉蓁蓁同學于2018年3月因患癌癥病逝,她是我們公認的才女,對她的去世,深表哀悼!我們將她的詩作匯集成冊,以示懷念!</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杨浦区|
民丰县|
泸州市|
泸溪县|
墨玉县|
获嘉县|
绵阳市|
特克斯县|
梧州市|
巴青县|
融水|
正蓝旗|
大冶市|
江门市|
南丹县|
贵定县|
富民县|
英德市|
海丰县|
四会市|
罗山县|
泌阳县|
顺昌县|
崇仁县|
栾川县|
南靖县|
灌云县|
昆山市|
宁波市|
东丰县|
大兴区|
和政县|
陆河县|
闽侯县|
徐汇区|
阿鲁科尔沁旗|
如皋市|
张家港市|
阿勒泰市|
华安县|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