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憶中學時代,續同窗情誼

青沐晨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當我看到這幾張同學們的中學畢業合影照片時,我的思緒不由地回到我的中學時代,我們年少時的成長初期都是在學校和同學一起度過,那時我們還是十幾歲風華正茂的年齡,一晃四十多年過去了,生于五十年代的我們現都已步入不惑之年,已經從不諳世事的少男少女們,歷經歲月的磨礪已升級為爺爺奶奶的輩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憶起中學時代的往事仍然歷歷在目,我們在學校一起學習,一起打鬧玩耍,一起下廠勞動同吃,同住,同勞動,雖然同學們有時也因為觀點的不同有分歧,也因為一些小事鬧矛盾,吵過架,打過架,但是等到畢業分配工作,面臨分別時也是難舍難分的,畢竟在這四年中我們朝夕相處,同甘苦,共患難所結下的同窗友情,卻令人一生都難以忘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春靚麗的少女時代</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國各大中院校的紅衛兵小將,都在革命大串聯,我們學校也不例外可以自由組合,組成串聯小組,學校開個證明蓋個公章,就可以乘坐火車去任何城市的學校大串聯了,當時大串聯學生的交通費和住宿費是全免的,(這些費用由國家來承擔)自己帶點伙食費和零花錢就可以了,因為我們那時畢竟才十四五歲,對國家城市的地理分布也知道甚少,也不知道我們該去哪串聯,也不敢跑的太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和娜娜于一九七三年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也沒有去過北京,好想看看當都北京長什么樣,好想像北京的紅衛兵小將一樣,在天安門城樓下接受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檢閱,(仰望毛主席的偉人形象)高年級的同學就說:你們還想去北京呢!學校派的赴京代表去了才能參加接見活動,你們去了也不會被接待,我們幾個女生也膽小,也就不敢有過高的奢望,事后我們才知道我們班還真有幾個同學去北京,而且還真趕上了毛主席第八次接見紅衛兵的活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想著既然去不了北京,那我們就去重慶吧,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去白公館和渣滓洞參觀。當時這兩個監獄很有名,是革命先烈:葉挺將軍,羅世文,車耀先,江竹韻,愛國將領楊虎城等革命者,被關押過的地方,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來此參觀,悼念革命先烈的英靈。</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一行五個女生一起在學校開個證明就出發了,上了火車,車上的人簡直多得不行,不但沒有座位,就連上面的行李架上,座位底下全都睡的是人(大多數都是大串聯的紅衛兵)去個廁所腳底下都沒法插足,得好半天才能挪到廁所,到重慶還沒有直達車,還必須在成都轉車才能到重慶,下了火車看到成都火車站人山人海,火車站的候車大廳滿地都是坐的,躺的都是人,根本就沒有車票去重慶,有的學生在火車站都等了好幾天也坐不上火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為乘車難,所以我們想去重慶白公館,渣滓洞的串聯計劃也隨之擱淺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和陳愛花同學于1970年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參加紅衛兵大串聯,每到一個城市,火車站都會有紅衛兵大串聯的接待站,我們到成都后被安排在成都四中,也就在成都四中呆了一個星期,每天也就在校園里看看大字報,和學校的同學交流探討有關文革的話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成都回陜西時火車也是非常難坐,候車大廳人滿為患,地上躺的,坐的大都是串聯的學生,候車大廳掛著橫幅大標語:“成都火車站乘車難,難于上青天“。我們也就參加了一次大串聯,火車票緊張的還差點回不了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現在回想起那個年代,火車還是那么多的火車,每天的車次也還是那么多,一下子要承載沒有計劃在內的十幾萬到幾十萬的學生乘坐,鐵路部門要承受的壓力也是巨大的壓力。</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時按照“5.7”指示:“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木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全國停課鬧革命,“砸爛”舊課本,徹底否定了建國17年中小學課本,改學毛主席著作和語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六七年年三月七日又提出“復課鬧革命”,由工農兵和革命師生聯合編撰的,是以階級斗爭與生產斗爭知識建立起來的。編撰的指導思想就是復毛澤東思想的課,讀毛澤東思想的書老三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三篇是:(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和娜娜于1973年合影</span></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們在學校的這幾年時間,也經常下廠勞動,第一次去車間時,工長給我們女同學發了防護帽(白色的不帶帽檐的那種)和圍腰(有點像做飯用的圍裙)我們穿戴整齊后,一張張稚氣未脫的臉,好像一個個小童工一樣,可惜那個年代拍照必須得有照相機,沒有現在拍照那么方便,也沒有留下什么照片留做紀念。 &nbsp;</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們就在本廠的各個車間下廠勞動,廠里是搞紡紗織布的,有的工種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全憑經驗和速度)干的久了也就熟能生巧了,沒有接觸紡織行業的人一定想著,紡織廠是輕工業,上班一定很輕松了,其實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知道上班有多累,沒有片刻的休息時間,上廁所都是有人來替換的,就是人停機不停,當時有句話是這么說的:“輕工業不輕,重工業不重?!?lt;/span></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和工人一樣三班倒,白班早上8點至下午5點,中班下午5點至凌晨2點,(這兩個班中間都有半個小時吃飯時間)白班和中班都是9個小時,夜班是凌晨2點至早上8點, 吃飯時間是在上班前,夜班的上班時間相對短一點,中間不休息,卻非常難熬。</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勞動的車間叫搖成車間就是把各種紗支的小紗通過機器,了纏繞成大小一致的大紗團,而且按照紗支的規格不同,在每個大紗團做成成品之前都要給大紗團里夾上不同的工號,比如21支紗就夫21號的工號,42支紗就夾42的工號,就是在機器轉速很高的時候,要把工號夾在大紗團的邊緣處,隨著機器的轉動,線一層層地覆蓋,工號就固定在里面了,我每次夾工號時都很害怕,總害怕一不小心機器把手卷進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1支紗織出的布就比較粗糙,類似于粗布吧,42支紗織出的布就相對細致一些,也就是大家常見的細平布吧。大紗團做成,成品之后,就要落紗了,然后再重新制作新的大紗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圖片下載自網絡</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時我們在紡織廠勞動時,就是用的這種絡筒機器(上圖)不過那個時候值車女工都是站著做工的,一個班下來要來回走五六十里路,如果有個頭疼感冒的,或者是女工們的生理期,上班是很難堅持下來的,有的女工一個班站下來,下班后腿都是浮腫的,女工值車時每個人看40個錠子,手推個裝紗支的車子,邊走邊接線頭,從這頭到那頭,每天不知道往返多少次,上個廁所都得有人替換才能去,工作即緊張,又單調,非常辛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至于我們七零年臨近畢業分配時,同學們打死都不愿意去紡織廠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過那時候紡織廠食堂的伙食還是不錯的,飯菜的花樣多,米飯,炒菜,各種面條,包子,餃子等等,飯菜的味道不錯,價錢又便宜,我記得一份豆角炒肉6分錢,一份醋溜土豆絲4分錢,紅燒肉之類的全葷菜也就1角多,如果是中班的班中飯,或者是夜班的班前飯更是花樣繁多,做工精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記得那時候每月都有雜糧搭配,食堂的大師傅們粗糧細作,把玉米面放點糖和成面,切成小條放在鍋里油炸,焦黃酥脆,還有油炸黃豆,比細糧還要好吃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有時候上白班,5點下班后在外面玩的晚了的話,還要跑到職工食堂趕晚上9點中班的班中飯吃上一碗熱騰騰的肉絲面,別提有多香了,現在想想還令人回味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們下廠勞動的那幾年里我們班女生多,男生少,女生就是和其他紡織女工一樣值車,每個女工值車要看40個錠子,從第一個錠子開始接線頭一直邊走邊接,等到最后一個線頭接完后,第一個錠子也空了,(就是把機器轉空了的小紗錠,再重新換一個,兩個線頭之間必須打個結)工作即辛苦,又乏味,一個動作能重復成百上千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男生的活相對輕松一些,就是給每臺機器運送紗支,把小紗支送到每臺機器邊上,把做成成品的大紗團用車推到庫房,給下個工序做準備,中間還可以小憩一會,在中間閑暇時,男生也是打打鬧鬧,一會也不消停,如果上中夜班犯困的時候也會偷偷地找個角落打瞌睡。</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白班時雖然時間較長可畢竟是白天還好些,到了上中班,和夜班時到了半夜就犯困,有時就利用上廁所的間隙找個地方打一會盹,有時不小心就睡著了,幫著值車的組長怎么等也等不來,工長就到處找,才在哪個小庫房把某個同學揪著耳朵找出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般上中夜班時為了安全起見,家住的遠的同學學校要求一律住宿,以便上下班時的路途上結伴而行,我們都會住在廠里的男女職工宿舍里,到了該上夜班時,專門有宿舍值班的師傅提前來叫我們,(晚上臨睡覺前要到值班室做登記,幾號宿舍,幾點敲門)有時白天玩的累了,晚上休息前,我們一個宿舍的同學有意不去登記,晚上就繼續睡覺,沒有人來打擾我們,到了中班下班該交班時,左等右等等不來上夜班的我們來接班,那時也沒有電話,工長只得派人來宿舍叫我們,車間離宿舍差不多有十多分鐘的時間才能走到,叫起來的我們,磨磨蹭蹭起來去車間的路上說:我們還沒有吃飯呢,組長又帶我們去職工食堂吃飯,經常都是半夜兩點鐘上夜班,等我們到了車間都差不多凌晨三四點鐘了,這樣的惡作劇好多同學都玩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時候我們畢竟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車間工長對我們也是奈何不得,只能是批評教育一下,如果是正式工不請假,上班無故不到崗的,后果可就不是批評教育那么簡單了。</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幾十年過去了,現在的陝棉十二廠職工的福利有了很大的改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是我們所在的搖成車間,機器值車的女工們上班時,都能坐上專用的小車工作了,不用8小時來回走著值車了(這個是在我們畢業后沒幾年就已經實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一個增加了一個班的工人,由原來的三個班增加至四個班,工人上班是四班三運轉,(就是三個班輪流倒著上,總有一個班輪流著再休息)第一天上白班,第二天上中班,第三天上夜班,以此類推工人每上一個班就可以多休息半天,下夜班的工人可以連續休息兩天,大大地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并且廠里為工人配備了幾個大轎子車,工人上下班廠里都有通勤車,車接,車送,解決了工人上中夜班時上下班回家,交通不便的困擾。</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0年同學聯誼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是我們畢業參加工作二十年的紀念日,也是我們參加工作后的第一次同學聚會,聚會的地點是在肉聯廠的會議室,是由趙全寶同學幫大家安排的,同學們聚餐是AA制,大多數的同學都到會了,遺憾的是老師也因為有事未能參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工作后的這二十年里,有的同學從未見過面,所以見面都很親切,大家暢所欲言,在一起談工作,事業,家庭,以及子女的教育問題,聊天,聚餐都沉浸在熱烈,歡快的氣氛中,班上幾個同學為大家制作了通訊錄,以便同學們今后方便聯系,一天的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悄然度過,同學們到了該分別的時候,大家都依依不舍,覺得時間太過短暫,完全沒有盡興。</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七零年畢業分配,大多數前同學都分配到廠礦企業工作,到了七五年之后,同學們都到了該談婚論嫁年齡了,我們班女同學比較多,大家都在考慮嫁個什么樣的男人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時流傳著一個擇偶標準順口溜,是這么說的:“找個軍人怕打仗,找個干部怕下放,找個工人是方向”。在加之報紙媒體上不斷高喊:“工人階級領導一切”的政治口號,我們大多數同學都覺得找個工人結婚成家是最穩妥的選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為我們班同學基本上都是工人,大多數女生找對象都找的是工人,覺得工人工作穩定,各方面待遇還不錯(當時企業,事業單位。工資待遇沒有多大的差別)可沒有想到幾十年下來企事業單位的工資懸殊竟然如出之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繼一九七零年工作至一九九零年,同學們分別二十年後,全班同學第一次聚會,我代表全體同學們發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七零年當我們面臨畢業分配時,有些同學因為父母親在文革中,被強加上一些莫須有的罪名,作為子女的我們也被貼上了“黑五類的標簽”被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和國防廠拒之門外。</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這一代人雖說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可是因為處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一九六零年初正在長身體的時候,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糧食欠收,農副產品匱乏,導致我們每天吃不飽飯,營養遠遠跟不上長個子的速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六六年我們渴望學習文化知識的時候,又經歷了十年浩劫的文革,好長一段時間搞“停課鬧革命“讓我們上課沒有課本,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學業,我們初六九級的同學畢業分配時其實是高中的學歷,高小的文化知識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是我和李寶菊同學從學校畢業,到工作二十年俊在同學聚會上第一次見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同學們在金環家小聚</span></p> <h1>這是2009年部分同學相聚一堂</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2003年我們部分同學參加唐玉明同學兒子的婚晏拍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七八年提出的獨生子女政策,是一九八零年開始實施的,一九八二年計劃生育政策正式寫入憲法。規定一對夫妻只能生育一個孩子,當時是這么說的:“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國家當時承諾只生育一個孩子的,孩子的學費,醫療費等等都由國家來負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獨生子女政策也是讓我們同學這一代人趕上,大多數的同學都響應國家號召只生育一個孩子,我們是最早一批率先領取獨生子女證的父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的獨生子女的孩子都上了學,他們父母的學費,醫療費,國家卻從未兌現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十年后的今天,國家給我們獨生子女的父母當時承諾的“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早就成了一句空話,我們的兒女大多數都留在外地工作,好多同學都成了“空巢老人”,我們成為了第一代自己給自己養老的人,最后一代贍養老人的人。</span></p> <h1>  </h1><h1>2007年在雪新同學家小聚</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2年國慶節我們班三位老同學在西安曲江合影留念。</span></p> <h1>  </h1><h1> 2012年年底娜娜同學從上?;貙?,我們幾個女同學小聚合影。</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1>  </h1><h1> 人逢知己千杯少。</h1> <h1>  </h1><h1> 2016年我們幾個女同學去看望鴻云的母親,在她家合的影。</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1>  </h1><h1> 2016年夏天有兩位同學從外地回寶雞,我們小聚的合影。</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1>  </h1><h1>2016年8月合影</h1> <h1>  </h1><h1> 我們班的男生,哪次見面都少不了小酌幾杯。</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兩位女同學在北京小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7年5月4號趙淑霞同學回寶雞,專門組織同學在開元五樓聚會,這也是我們全班同學繼1990年同學聚會后的第二次大聚會,能參加的大多數同學都到會了,同學們有的都十幾年沒有見過面,手拉著手分外親切,大家們有說不完的話,同學們在一起合影留念,聚餐,自始至終都在輕松,愉悅,和歡聲笑語中進行。</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隨著歲月的流逝,幾十年過去了,距離我們參加工作已經四十八年的時間了,如今我們放下了三十多年工作的勞碌,也基本上完成了含飴弄孫的重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應該在剩下為數不多的余生里,趁著我們的腿腳還利索時,也要好好地為自己活一把,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戶外活動,打太極拳,跳廣場舞,走時裝秀,戶外拍照,即鍛煉了身體,也陶冶了情操,在經濟狀況允許的情況下,每年去國內外的一些景區旅游上一兩次,開闊我們的眼界,領略一下異域風光和祖國的大好河山的美景。</span></p> <h1>  </h1><h1>去年夏天三位老同學在上海相聚。</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2017年7月部分同學小聚。</span></h1> <h1>2018年3月部分同學聚會</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18年3月7號全班部分同學聚會慶祝女同學“女人節“快樂!</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1>  </h1><h1> 時光荏苒,時代變遷,唯一不變的是我們的同窗情誼,始終如一,今年7月是我們班同學畢業48周年,從1970年至2018年。</h1><h1> 這個相冊收錄了我們班部分同學,1970年的分別時的照片,至1990年全班同學畢業二十年聚會的照片,以及2000年之后同學們相繼退休,一直到晚年相聚的一些美好時光。</h1><h1> 我做的這個“美篇“相冊就是為了給同學們的老年生活留個念想,沒事時打開看看,看看我們上中學時青春靚麗的容顏,看看我們一年年慢慢變老的模樣,我們當下雖然已青春不在,已逐漸步入耄耋之年,也依然要保持年輕,樂觀的心態。</h1><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1><br></h1><h1> 2018年9月13號同學們在開元相聚</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四位老同學相聚在海南</span></p> <h1>  2018年6月三位老同學相聚在北京全聚德</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2019年5月在上海居住的同學小聚</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  我謹以此篇致我親愛的同學們,愿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幸福美滿,把我們的晚年生活過得多姿多彩,閑暇時多見見面,聊聊天,愿大家能夠珍惜我們彼此的同學情誼,直到永遠。</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1><br></h1><h1>近照:同學們相互拍照</h1><h1>老照片:同學保存(翻拍)</h1><h1>文字.編輯.制作:青沐晨曦</h1><h1><br></h1><p><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1wo4ksps?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嘗一嘗“滾滾”?? 曬的美食噢!</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nak0djz?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美麗的西雙版納 【植物篇】</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3av0ym6r" target="_blank">我家貓咪的千姿百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id84szz" target="_blank">舌尖上的鄉愁:【三秦美食】</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左旗| 临高县| 兴安盟| 远安县| 长乐市| 昭苏县| 桦川县| 缙云县| 丰台区| 拜泉县| 和政县| 靖远县| 东兴市| 景洪市| 苍南县| 永福县| 隆德县| 湖口县| 金堂县| 大同县| 安徽省| 交城县| 莱西市| 西宁市| 镇坪县| 岑巩县| 平果县| 揭东县| 汝州市| 肃北| 临海市| 凤山县| 新兴县| 大新县| 尼木县| 中超| 蓬溪县| 石门县| 霞浦县| 高要市| 莒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