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愛蓮說》,由北宋著名理學家周敦頤(1017-1073)所作,是一篇議論散文。"說"是古代文體之一,明代吳訥《文章辨體序說?類序》云:"按:說者,釋也,述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br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頤與沈希顏、錢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縣)羅巖,有詩刻石。后來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周敦頤題詞,周敦頤作《愛蓮說》相贈,表明了他對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贊賞。也已此比喻君子的美德。文后附記說道:"舂陵周惇實撰,四明沈希顏書,太原王搏篆額,嘉祐八年五月十五日江東錢拓上石。"最初是碑刻。[1]。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一》〈書濂溪先生愛蓮說后〉:"先生嘗以‘愛蓮’名其居之堂,而為是說以刻焉。"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軍時,曾親自抄寫《愛蓮說》,刻石樹碑于"濂溪書堂"。<br /></h3> <h3>原文: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br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br /></h3> <h3>咱們中國人近千年來受了愛蓮說的影響,對荷花的認識不同于其他國家的人。我們眼里的荷花都是"婷婷玉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仙子.......</h3><h3><br /></h3><h3>在這樣的前提下,拍出的荷花自然不同……</h3> <h3>做這張圖的這天,我的心情是彩色的</h3> <h3>攝影要會捨,藝術要膽大!拍半朵荷花有啥不可?拍的時候我就已經想好了如何平衡畫面了!</h3> <h3>每年到了夏天,攝影愛好者的鏡頭便對準了荷花,每個人都大展身手。荷花,是一個非常容易拍的題材。所謂的容易拍的意思是不必爬山涉水,在大部分的城市或鄉(xiāng)村的路邊都可以拍的到。可是,要把荷花拍好,卻不是件簡單的事。<br>在中國國內還好,有各種不同種類的荷花,在我們洛杉磯只有一池荷花,每年到了這個季節(jié),只要到了荷花池邊,就可以遇到許多認識的人,想見的不想見的都來了。<br></h3> <h3>紅花綠葉的搭配是一般人眼里的荷花,也是相機直出的荷花。要把荷花拍的跟別人不同就要在事前事后都下功夫。荷花一朵朵婷婷玉立于水中,要把荷花拍成一個清新優(yōu)雅的少女,還是要把荷花拍成一個濃妝艷抹的風塵女郎,抑或把荷花拍成一個歷經滄桑的少婦,在前期后期都有很大的空間去創(chuàng)作。有的人用多重曝光,有的人用暗角壓暗四個角來突出荷花為主體。有的人噴水,有的人放煙,有的人用折返鏡。。。。每個人都使出渾身解數,力求自己的荷花與別人不同。</h3> <h3>我在拍荷花的時候覺得拍攝者本身的認真投入非常重要,一邊聽音樂,或是一邊與荷花交談,一邊的拍都可以有不一樣的感受,拍得不同的效果。<br>回來后的后期更可以展示出自己眼里,心目中的荷花。我可以每天都對荷花都有不同的詮釋。。。這個過程是令人享受的。。。<br></h3> <h3>最後上一張最新嘗試的紅外線相機拍的荷花</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源市|
高碑店市|
河北区|
屏边|
和龙市|
若尔盖县|
遂川县|
宁陕县|
资源县|
鸡东县|
淮安市|
收藏|
如东县|
社旗县|
牙克石市|
南投市|
左贡县|
刚察县|
渑池县|
西丰县|
石河子市|
道孚县|
泽州县|
蕲春县|
渭源县|
宝山区|
盐源县|
葵青区|
固始县|
防城港市|
抚州市|
尚志市|
东港市|
安岳县|
安多县|
望奎县|
海盐县|
山阴县|
延长县|
庆安县|
井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