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1397 情迷古老波斯(下)

二妹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年古都,半個天下——伊斯法罕</h1><h3> 走進伊斯法罕市區,不太寬的街道被各種樹木、花草所包圍,干凈整潔,街邊商鋪也不像設拉子那樣熱鬧散亂,而是更注重裝飾與品質,這座城市更接近人們對伊斯蘭的想象,并從某種角度引領了伊斯蘭藝術的潮流,是當之無愧的伊斯蘭藝術之都。</h3><h3> 伊斯法罕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亦是歷朝建都最多次的城市。伊朗有諺語說"伊斯法罕半天下"是源于薩法維帝國時期(1501-1736年),商賈云集,八方賓客匯聚,熱鬧繁華相當于"半個世界"。市內多數建筑物和清真寺都是那時建造的。在"半天下"的伊斯法罕,過半的財富和氣魄集中在伊瑪目廣場。</h3> <h3>  建于十七世紀薩法維王朝的伊瑪目廣場,是阿拔斯新都最重要的建筑。廣場長512米,寬163米,是世界第二大廣場,僅次于北京天安門廣場。它與天安門廣場不同,它沒有那么雄壯大氣,也不是政治和國家的象征,它更像是一個大的波斯庭院,把人們最閑適的時光留在這里。</h3> <h3>  廣場很大,被壯麗的伊斯蘭建筑所環繞。南邊的伊瑪目清真寺是伊斯蘭世界最大的清真寺整個廣場都是以它的凹形大門為軸心。</h3><h3> 它有兩個大門。由于整個伊斯法罕中心廣場規定,一切建筑物的正門都要正對著廣場,所以伊瑪目清真寺的正門面向正北。而按照宗教上的規定,清真寺本身的軸心必須對著麥加方向(西南的方向),所以這座清真寺的大門和主題建筑的方向是錯開的。</h3> <h3>  清真寺門口鑲嵌了大量的藍色圖案,使它在一整列的黃褐色建筑中尤為突出。進入里面看到的第二道門,圖案密密麻麻地鋪排在建筑上,左右完全對稱的設計使其具有不少的視覺沖擊力。穿過兩道大門進入到祈禱大廳抬頭一看,深藍色的背景與金色的圖案以同心圓的形式鋪開開來,令人不得不為設計者與工匠折服。祈禱大廳內高32米,外部總高52米,相當于16層高樓的高度。空出來的12米,是起回音作用的空間,保證在祈禱或布道的時候,演講者的聲音能傳遍祈禱大廳的各個角落、庭院周圍的回廊和側面的所有門廊。聰明的伊朗建筑師們早在四個世紀前,便能在建筑物中解決音響效果的問題,而且并不比任何現代化設備差。在Sara指引下,我們站在大廳的中心部位,或唱歌或喊叫或跺腳,分別感受耳邊便傳來七個回音,十分神奇。我肯定又搞笑了一把,把雙手放在胸口作虔誠狀,嘴里唱的是歡快的《小蘋果》,頓時整個空間層層疊疊回蕩的是&quot;小呀小蘋果……&quot;、&quot;小呀小蘋果……&quot;估計筷子兄弟也不會想到,他們的歌曲能在古老波斯的清真寺里回響。</h3> <h3>  清真寺的瓷磚特別美麗,在深藍的底色上飾以藍色、金色和白色鑲成的花卉圖案,抽象且富于想象力,突出體現了波斯人熱愛花卉和追求多彩生活的情趣,這里也是少數畫有動物的清真寺。經過解說,這里墻細致如壁畫,實則是由一片片切割成小塊的馬賽克所拼接而成。每一片花瓣、每一根羽毛都是一片琢磨過的馬賽克磁磚,這種巧奪天工的藝術實在太驚人了。</h3><h3> 正聽Sara講解,一晃眼,看見清真寺黑暗角落地上有一大片光斑,由一個一個小小的圓形組成,抬眼,原來是陽光透過高高的格子窗映射在地面上。暖白的光束,猶如來自天堂的福音,當時很想拿著相機跑過去搶拍,但Sara正在認真講解,想如果貿然離開是對Sara的不尊重,所以忍住回頭繼續聽。但等聽完一圈講解回來,什么也沒有了。現在終于明白為什么有的攝影師凌晨起來蹲守5個小時拍日出,因為好的光線稍縱即逝呀!回來在網上搜索,看是否有我網友曾拍到這種照片,雖然不完全,也算聊以自慰吧!</h3> <h3>這張照片重點不是春漂亮的臉蛋,而是背后的瓷磚的花紋。</h3> <h3>  BBC《亞洲神秘之城伊斯法罕》里介紹,這清真寺是由黃藍綠三色組成:黃色代表陽光、藍色代表水、綠色代表生命。我也按照紀錄片里的介紹,在墻上找到了建造者在藍色瓷磚上的名字。</h3><h3> 伊瑪目清真寺自建成之后建筑格局幾乎沒有改動,這一點非常難得。我們參觀時,圍籬覆著圓頂,正在進行修葺中。</h3> <h3>  穿過主殿來到旁邊的穆斯林神學院,這邊圖案明顯沒有主殿的復雜精致,但鋪滿頂部的設計依然令我駐足良久。另一邊的副殿,穹頂以青綠色作為主調,不那么精細的花紋使它看起來更像一個萬花筒。另一邊的副殿,穹頂以青綠色作為主調,不那么精細的花紋使它看起來更像一個萬花筒。在穆斯林神學院庭院墻邊一個拱形頂長方形凹進去的地方,地面鋪有地毯,墻上有蝌蚪文,應該是個很重要的地方,但怎么也記不得Sara是怎么講的了。在群里問姐妹們是否還記得?春說那個蝌蚪文表示那是麥加的方向,跪拜禱告就面朝此方向。</h3> <h3>  帶著伊朗LP(Lonely Planet)出門的旅行者一定不會對謝赫·洛特弗拉清真寺陌生,因為2014年伊朗LP中文第一版的封面就來自于這里。</h3><h3> 謝赫·洛特弗拉清真寺又被暱稱為皇后清真寺,據說以前有地下通道讓皇后不用拋頭露面就能抵達清真寺禮拜。它建于1602至1619年阿拔斯一世統治時期, 用于獻給統治者的岳父,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黎巴嫩伊斯蘭教學者,應邀來到伊斯法罕監管國王的清真寺(今天的伊瑪目清真寺)和神學院。</h3> <h3>  謝赫·洛特弗拉清真寺占地不大,但無人不被她那金色裝飾的穹頂所吸引,巧妙的設計讓陽光沿著一個細縫灑入清真寺,而華麗的穹頂頓時就變成她孔雀開屏的羽毛。據說在特定的時候進來會看到陽光投射到穹頂上從而與其花紋形成孔雀開屏圖案的奇特景觀。因為來的時間不對,孔雀開屏的奇觀我們自然是沒有緣分看到,但穹頂上的那些逐漸向圓心收縮的花紋絕對稱得上是視覺盛宴。將穹頂上的紋飾放大看,我已經想不到更多的贊美之詞了。下午的陽光透過高處的格子窗照射到主殿內,隨著時間的推移光影亦在不斷地交替變化,美輪美奐。文字難以形容整個感官接受到的十分之一,只能醉心於當下。</h3> <h3>  由建筑師的名字和日期&quot;1028AH&quot;組成的書法蒙太奇。</h3> <h3>  廣場西邊是阿里卡布宮,這座六層的宮殿建于16世紀末。從入口處沿著雅致花案的旋轉階梯兒上,映入眼簾的是君臨天下的平臺。高聳入云端的木造八角柱有著巧妙的造型,是由細漸粗的高柱,撐起這片華麗雕花的屋頂。阿里卡布宮牆上有幾幅獨具東方風情的壁畫。再往上,來到了音樂宮,這裡是樂師演奏的房間,而主建筑的一樓是君王欣賞音樂的地方。</h3><h3> 音樂宮的設計極具巧思,牆上酒器、樂器造型的挖空設計,有效的減少回音又能讓每個音符表達的恰如其分。</h3> <h3>伊斯法罕我們來了!</h3> <h3>  整個廣場周圍都是有屋頂的古老商店街,而真正的巴札是在廣場的東方廣場,修建于1619年的,據說是中東地區最大的拱形巴扎,商店和雄位林林總總,足有上干個之多。鑲嵌畫、雕刻、銀器、銅器、陶器、綢緞、線毯等伊朗馳名的工藝品,擺放得琳瑯滿目。當年,這里是展示帝國繁榮富庶的一個窗口,至今仍長盛不衰。</h3><h3> 在這里可以使用微信和支付寶,Sara說,這里是整個伊朗唯一可以使用微信和支付寶巴扎。在我們看來,無論是商品的質量還是服務態度,伊斯法罕大巴扎比德黑蘭好,所以我們建議去伊朗旅游的朋友,在伊斯法罕看到入眼的東東,趕緊下叉。</h3> <h3>  四十柱宮的得名,倒是有幾分浪漫。有關這座宮殿的歷史記載可以追溯到1614年,今天看到的宮殿是1706年一場大火之后重建的。四十柱宮其實只有二十柱木柱,加上映照在水池的二十柱總共四十柱。此為阿拔斯一世的曾孫阿拔斯二世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宮內已無原本的格局跟陳設,但吸引人的反而是牆上大幅的壁畫,下方是小幅的畫作。內容主要有分兩大類,接見外國使節、王室與征服敵國。</h3> <h3>  大廳中摩肩接踵地站滿了游客,全都仰著頭,欣賞著這些宴飲、狩獵、戰爭的畫面。宴飲中姿態婀娜的舞女、狩獵中奮蹄飛奔的駿馬、戰爭中舉槍射擊的騎兵,出現在彼此相鄰、內容豐富的一幅幅壁畫中,各具特色,不會令人感到擁擠或者重復。除此之外,以明亮的寶藍色與橙黃色為背景的花草裝飾圖案,填補了天花板和墻壁的其他空白處,甚至一直延伸到了大廳的外墻。</h3> <h3>  這些壁畫里的人,無一例外的都長著中國人的臉。在這里我要啰嗦一下,為什么為什么傳統的奧斯曼和波斯繪畫中,無論是王子,商人,農民,普遍細眼彎眉,文弱清秀,一副東方面孔。</h3><h3> 傳統風格的波斯藝術,如波斯波利斯留存的大量浮雕,其人物虬髯隆準,正是傳統的波斯人形象。但隨后伊斯蘭教的征服,讓寫實的繪畫傳統消失了。伊斯蘭教嚴格反對人像繪畫,認為肖像是安拉的創造,是神的特權。</h3><h3> 圣訓雖然規定嚴厲,但傳播過程中,尤其后皈依的地區,多數存在變通做法。波斯人普遍認為,立體的造像是被禁止的,但細密畫是夾在書本之中供私人閱讀之用,和雕塑壁畫等公開的藝術形式相比,不會造成嚴重的偶像崇拜問題。</h3><h3> 受伊斯蘭教影響,人物造型是細密畫技法中最弱的部分,所以,它也是被相對成熟的中國工筆畫影響最鮮明的地方蒙古入侵后,細密畫中心人物無論是面容、穿著、打扮都是一副中國/蒙古做派。</h3><h3> 所以伊斯蘭教占領造成的人物繪畫技法的缺失,和隨后蒙古人入侵后成熟中國繪畫技巧的流入,造成了細密畫中波斯王子普遍長著一張中國臉。</h3> <h3>  走累了,在門口閑坐打望,一位鼻子上貼有白紗布的帥哥闖入我的鏡頭。在伊朗的各種場合,我們都會遇到鼻子上貼紗布的年輕男女,為啥?整形。整什么?把鼻梁削低!一聽緣由,像我們這種塌鼻梁就特別生氣!真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真希望能與他鼻梁相加除以2,這樣就皆大歡喜。</h3> <h3>  柯姐眉頭皺起,作深沉狀。是四十柱宮前塵往事讓她感慨世事無常還是伊朗人做削鼻手術讓她很疼惜?</h3> <h3>  正在仰望精美壁畫,倆老外主動要求合影,特別真誠的說:&quot;Your clothes and headscarves are very beautiful!&quot;我其實有些小小失落,她們因為我的衣服和頭巾顏色漂亮而合影,我多么希望是因為我的顏值而合影呀!同樣都姓&quot;顏&quot;,一個是&quot;顏色&quot;,一個是&quot;顏值&quot;,其實差異蠻大的。哎,玻璃心碎了一地。</h3> <h3>  在伊斯法罕的扎因達魯德河南邊有一小片名為Jolfa的亞美尼亞基督區。亞美尼亞區的存在可以追溯到阿巴斯一世時期,當時的Jolfa是伊朗北部邊境的一個城市,是亞美尼亞人的聚居點,以能工巧匠聞名。阿巴斯一世得悉之后,為令到這些出色的工匠幫助自己興建新國都即伊斯法罕,便將整個亞美尼亞基督教社區從Jolfa搬到伊斯法罕,并將該區域命名為新Jolfa。阿巴斯尊重他們的能力,亦同樣尊重他們擁有宗教自由,可以興建自己的教堂和學校,并明文規定伊朗的穆斯林不得干涉。喜歡喝白蘭地的亞美尼亞人可以不戴頭巾,可以喝酒,當然,他們也為&quot;伊斯法罕半天下&quot;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如今伊朗法律也只是規定基督教婦女在著裝上必須遵守規則,并無多余干擾,這對伊斯蘭國家來說是極為不可思議的。鼎盛時期Jolfa區一度有四萬多名基督徒在此生活。 </h3> <h3>  有300多年歷史的旺克大教堂就坐落于此,教堂最高的建筑不是輪廓分明、四四方方的建筑,而是波斯特有的圓弧形的穹頂,與歐洲的教堂有很大不同。右邊的是建于1702年的鐘樓。</h3> <h3>  教堂內部以金黃色為主色調,顯得金碧輝煌。伊斯蘭風格建筑混搭著基督教壁畫,看似毫無聯系的兩樣事物卻結合在一起散發出著一種詭異的美。教堂里每塊區域每個角落都精美燦爛得令人乍舌,據說這些360°無死角的壁畫用了15年的時間繪制。</h3> <h3>  旁邊還有博物館,多是在土耳其人迫害亞美尼亞人后的大遷徙時期,當亞美尼亞人身無分文地來到伊朗,他們唯一不能不帶的就是書,這些亞美尼亞文書寫在羊皮紙上的書籍與當時用的法器、衣著是參觀重點。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中央有個顯微鏡,原來這是1974年有人贈送一根頭髮,上面銘刻了一首詩。詩的內容是:Learn wisdom, follow advises and comprehend the intellectuals speech。這是用鉆石筆寫上去的,這詩文是由Mashtots(西元五世紀發明亞美尼亞文字的人)翻譯成亞美尼亞文的。</h3> <h3>  這里有個玻璃儀器,長長細細的管道,下面一個大肚子。大家猜猜這是什么高科技儀器?Sara說這是給領主的女人們裝眼淚的。當時領主經常外出,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要檢查妃子們有多思念他。不是聽她們述說,而是看她們在玻璃儀器里裝了多少相思淚,想想這是多么變態的一件事!</h3> <h3>  在路上遇到一群伊朗學生,我們彼此友好打招呼合影。這張照片的重點是我的粗短腿,完全是懸空的。</h3> <h3>  如果說伊瑪目霍梅尼廣場代表了伊斯法罕之大,那么,因達魯德河上的三十三拱橋代表的是伊斯法罕濃重的生活氣息。據說,全伊朗人民的夢想,就是在夜幕降臨時,在三十三孔橋下,全家人圍坐在席子上吃晚飯。也許一代帝王阿拔斯在建設之初都不會想到,現現在的伊朗人是多么喜歡這座橋。</h3><h3> 夜晚的三十三孔橋點起了燈光,美輪美奐,讓我們驚艷不已。人們三三兩兩走在橋上或坐在橋樑上聊天賞夜景,涼風習習,歲月安好。</h3> <h3>  我們去的時候可能季節不對,河床干涸,沒有流水。我在網上查到有人拍的河水充沛的時候,雙層拱型都倒映在河面上,那可是美得不可方物。</h3> <h3>  我們去了兩次哈據橋,一次是下午,一次是清晨。哈據橋可以說是伊斯法罕最好的橋梁,約1650年由阿拔斯二世修建。該橋也兼做水壩,而且一直是一個會議場所,也是一條交通要道。據說自從帖木兒時代起這里就有一座橋。這座橋長1110米,有兩層階梯形的拱廊,下層有水閘能控制水流。仔細看還能看到原來的圖畫和瓷磚,殘留的石椅是為阿拔斯二世修建的,以便他坐在上面觀景。中央有一座亭子,是專為國王取樂而建的。</h3> <h3>  這里也是每個來伊斯法罕旅行的人必拍照的地方。下午來主要拍照點是上面一層拱廊,由近至遠的一個一個拱廊形成令人震撼的透視效果,但人太多了,想安安靜靜拍個照也不太容易。清晨的哈據橋人少空氣好,我們在下面一層拱廊拍了許多美照。也是在這里遇到了獨自唱歌的波斯男人。</h3> <h3>  在伊斯法罕最大的收獲還有就是到給我們開車的師傅家里做客。寬敞明亮的房間,柔軟華貴的地毯,漂亮的女主人,靈氣的女兒,美味的水果糕點花茶,集體盤坐在地毯上吃晚餐……這一切讓我們特別開心,顛覆了我們腦殼頭伊朗家庭的相像。</h3><h3> 師傅原來和他父親一起開手工作坊做盤子呀花瓶之類的,我搶到了這兩樣,漂亮吧!當時想最后到德黑蘭再買盤子,結果在德黑蘭的大巴扎,無論是質量還是花色都要差些,價格也貴些。有些后悔沒多買幾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玫瑰之都——卡尚</h1><h3> 卡尚位于往返德黑蘭、伊斯法罕和亞茲德路途之間的一座城市,這座地處卡維爾鹽漠邊緣、宜人的城市綠洲是生產紡織品、地毯和玫瑰花露的重要中心,據說這里全年最熱門的觀光時間是4月,屆時城外遍地都是盛開的玫瑰花,芬芳怡人。我們到的時候已經是5月份,而且只是停留了大半天時間,關于玫瑰的觸碰就只是在店里購買了些玫瑰精油而已。</h3><h3> 在這里,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精美的19世紀傳統住宅建筑、500年歷史古老浴場和在里面唱歌跳舞的三位當地人。</h3> <h3>  卡尚高高的泥磚混筑墻后隱藏著許多由富商修建的傳統大宅,它們見證了卡尚作為愷加時期貿易中心的重要地位。這些宅邸建于19世紀,大部分早就被瓜分或幾乎歸于塵土,但還有幾座經過修復,對外開放。這次我們參觀了布魯杰迪古宅。 布魯杰迪古宅據說是卡尚最富有的商人塔巴塔巴氏給女兒的嫁妝,規模跟風格都與卡尚另一座著名古宅塔巴塔巴宅院相似。最大的看頭是面朝庭院的大廳,整座大廳的牆壁都有精美的彩繪壁畫。穹頂是用極其燦爛的蜂巢層層堆疊而成。屋內有個挑高兩層樓的房間,是他的家眷居住的地方。即使是有130多年的歷史,多角造型的廳堂以米色為底,橘色木制門窗極其精致,綠色的墻面雕花呈現精雕細琢的美,顏色搭配之恰到好處達到一個極致。<br /></h3> <h3>  蘇丹艾哈邁德浴室是土耳其浴的浴場,據說已有超過500年的歷史。現在的伊朗人已沒有去公共浴場的習慣了,都在自己家洗澡。Sara先帶我們上浴室樓頂,在這里可以看到卡尚全城。浴室的屋頂十分有特色,密密麻麻的光塔像是曾經被外星人光顧過。這些光塔除了充當透氣孔之外,採光綠玻璃別有洞天,有些是保留原物件,有些是近代補上的。要怎么分辨呢?就是湊過去觀察,古代的綠色玻璃是透光但是看不到里面物體,近代綠玻璃鼻子貼上去,一靠近就可以看到春光外洩。</h3> <h3>  從屋頂下來,大家坐在主室藍色瓷磚炕上休息。這里是整個浴室最精華的部分,濃濃的什葉派伊斯蘭風格。中間有一個小小噴水池,四周墻壁和立柱上都雕刻有紛繁復雜的幾何圖紋。穹頂上翡翠綠色與米黃色瓷磚組成的精細的圖案在自然光的映襯下非常美麗。這廳是眾人洗浴完后將鞋子放在鏤空洞內,然后很舒服的在炕上休息放松喝茶的地方。旁邊小小通道進去是浸泡池,比我們想像中的大眾池小好多,感覺只能兩三個人浸進去。還有除毛室,伊朗跟歐美人士一樣都有全身除毛的習慣,會使用蜂蠟除毛。另外有拔罐的療程,原來拔罐在這么多國家都盛行啊?</h3> <h3>  回到浴室主廳,我忙著拍攝四周墻壁美麗瓷磚,忽然傳來歌聲和笑聲,回頭一看,兩女一男三個當地人坐在對面瓷磚炕上唱歌,雙手擊掌打著節拍,姐妹們也隨節拍鼓掌,仨人越唱越興奮,起身圍著噴水池邊唱邊舞,特別是那男的,靈活的扭跨,凸起的肉肚一抖一抖,把我們笑慘了!我們也開心的加入進去,和他們跳舞,擁抱,合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返德黑蘭</h1><h3> 從卡尚回到德黑蘭正好是下午5、6點左右,這里和全世界所有大城市一樣,下班高峰堵死個。緊趕慢趕,晚上7點多才到上海電氣駐伊朗辦事處,這里是伊朗北部,富人區,整個環境建筑與伊朗南部很大差異。辦事處童主任在門口來接我們,還有伊朗方雇員Fateme sohrabi年輕漂亮的中國媳婦也在等著我們。</h3><h3> 熱情細心的童主任在伊朗工作了七、八年,了解伊朗的人情世故向他請教是最合適的。在他辦公室,童主任指著墻上的伊朗地圖給我們上了一堂詳細的地理課。</h3> <h3>  在國內的時候,童主任在微信上問我在伊朗有什么要求,我提了四點:到伊朗人家里做客、抽水煙、乘地鐵和到大巴扎。</h3><h3> 一頓豐盛的晚餐后,童主任和Fateme sohrabi帶我們來到一個抽水煙的地方。我們那個興奮喲!為了拍出好效果鼻孔和嘴巴噴出明顯的白煙,我得使勁的大口大口的吸煙,結果我醉煙了,對,就是醉煙了。我們的水煙有明顯的水果味,對于從不吸煙的我來說,很嗆人,不想再吸煙了!</h3> <h3>  晚上我們住宿在辦事處。一早童主任帶我們在周圍閑逛。德黑蘭曾被評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最差的城市之一,但在北部,在陽光明媚的清晨,我們眼中的德黑蘭,綠樹成蔭,空氣清新,安靜而美好!</h3> <h3>  中午,童主任提著糕點帶我們到Fateme sohrabi家里做客。Fateme sohrabi的爸爸曾是英語老師,穿著粉紅色的T恤,穩重而友好。在飯桌上交流,他如其他伊朗人一般,問了我們對伊朗的看法。這是一個有見識的寬厚的父親,否則不會同意他女兒嫁給非穆斯林的中國人。Fateme sohrabi賢惠的媽媽,穿著打扮與中國媽媽無異,她提前兩天為我們準備了豐盛的伊朗家常美食。Fateme sohrabi可愛的小侄子,會說好多中國話,他曾跟著爺爺奶奶到過中國的上海三亞等城市。最后說說波斯美女Fateme sohrabi,童主任說她與上海電氣駐伊朗辦事處的帥小伙在德黑蘭街頭偶遇,然后網絡聯系情感,終成一段好姻緣。善良的童主任把Fateme sohrabi直接招納進辦事處工作。按照穆斯林教規,穆斯林女子不能嫁給非穆斯林男子,所以伊朗沒給倆年輕人出具結婚證明,但他們在上海辦理了結婚證,Fateme sohrabi說,她今后或許會到中國來發展。</h3><h3> 這是一個和睦而開明的家庭。在穆斯林的家里,父親具有最高權威,如果沒有爸爸的允許和支持,也成就不了這段姻緣;童主任的變通和善解人意,讓這段姻緣更是錦上添花。</h3> <h3>  我們來到德黑蘭地鐵一號線,這是中國人援建項目。過道墻上依然高高掛著的是霍梅尼和哈梅內伊放大照片,他倆光輝形象到處可見。車廂男女分開坐,一道透明玻璃豈能隔開彼此窺探的雙眼?我又舉起相機抓拍,忽然一個穿制服的男人闖入鏡頭,咔嚓聲后,忽然醒悟過來,這里軍人和警察是禁止拍攝的,腦殼一片混亂,重慶話沖口而出:糟了,把人民解放軍拍進去了?!同伴們一愣,繼而哄堂大笑!我心里是忐忑的,磨磨蹭蹭出來,賊頭賊腦左右張望,害怕冒出一個人要求我刪照片,結果什么事都未發生。</h3><h3> 在這里,我們經歷的一些事與我們腦殼里固有的印象南轅北轍,不斷試探,不斷打破,不斷更新,這種感覺特別刺激和有趣。</h3> <h3>  德黑蘭大巴扎據說是伊朗最大的市場,價格據說也很便宜,但我們的感覺很不好。與色拉子和伊斯法罕的大巴扎相比,無論是購物環境,還是價格上都沒什么優勢,而且商販的態度有些傲慢,匆匆忙忙買了幾個盤子就再也沒有閑逛的心情。童主任說,大巴扎旁邊有一個清真寺可以去看看。依然在門口被要求披上床單式的Chador,既要拍照又要防止床單滑落,東扯西拉很是狼狽,這時一個黑袍中年婦女默默走過來幫我,面對我感激的她雖然只輕微點了一下頭,但她的善意讓我心里一暖。脫了鞋子進入祈禱大廳,黑壓壓的一大群穆斯林婦女或坐著看書或跪著禱告,很安靜,間或有一、兩個像我一樣在人群中東張西望的外國人,繼續往里走,有一間小小的石屋,里面是圣人的陵墓,一群穆斯林婦女或撫摸喃喃細語,或虔誠輕吻,我舉起相機準備拍照,一位黑袍女上前示意我不能拍,我表示歉意,立馬退出。</h3><h3> 再次來到清真寺廣場,中央矗立著一排墓碑,上面一張張照片是戰爭中死去的戰士,英俊的青年們,一個黑袍女子右手撫摸黑色大理石上的名字,喃喃低語,隔著鏡頭我都能感受到深深的悲痛,本來焦點對著她的臉,但我心那么疼,怎么也按不下快門,最后對焦鮮花虛化她的身影。</h3><h3> 在伊朗期間,兩伊戰爭給民眾帶來的傷害隨處可見,躲也躲不開。或許戰爭能給男人帶來榮耀,但給女人帶來的是無盡的痛楚。</h3><h3> 來伊朗前,建華曾發給我一個鏈接,是一個著名攝影師的伊朗照片,十年間他曾兩次來伊朗,全是黑白照片,壓抑而沉重。或許從藝術的角度,在專家眼里,這是佳作,但我不喜歡。在我看來生活都不易,所謂穩定平和拉長到歷史的高度,都是短暫的。有黑才有白,有陰才有陽,黑暗和光明相輔相成,這是事物的兩面是無法分割的。而我們要做的是給烏云鑲層金邊,這不是粉飾太平,這是以另外一種方式來正視苦難。</h3><h3> 所以在發微信朋友圈時,我把這張照片放在一組燦爛笑容的中間位置,為那些在兩伊戰爭中失去父親、丈夫和兒子的女人們祈禱,愿你們依然有美好人生。</h3><h3>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番外一:伊朗的"美食"</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 曾經聽說網評各國美食,伊朗倒數第一,所以去之前春帶了好多咸菜呀豆腐干呀海帶絲呀,結果一路走下來,發現其實沒那么可怕,事實上還是有不少好吃的東東。柯姐說,主要是那些人沒有遇到Sara這種好導游,沒有被帶到當地人熟知的有名餐廳吃飯,也沒有被當地人邀請到家里吃家常美食。</h3><h3> 伊朗人的主食是大餅。尤其是早餐,無非就是大餅加上各種cheese、各種果醬、以及各種蜜汁椰棗。伊朗的大餅有四種,照片上的這種是lavash,最薄的一種,剛出爐的時候又脆又香可好吃了!</h3><h3>  這種大餅是Barbari里面特別的一種,是用全麥粉和小麥粉加上蔬菜末,表面再撒上芝麻烤出來的。這種大餅要細細嚼,會品嘗到原初的糧食的清香,令人飽足。</h3> <h3>  典型的伊朗正餐,其實和西餐差不多,有各種蔬菜湯(蔬菜都切成幾近粉末狀)、豆子湯(很好吃,有點像咸味的八寶粥),主菜如kabab、如烤魚、烤雞,肉類旁邊都會有些薯條、沙拉、酸菜(伊朗的酸泡菜開胃、解膩,相當好)。</h3><h3> 很多飯店里都會有自助的沙拉,可以自己去一個專門的臺子上挑選。</h3><h3> 古代波斯人認為紅肉、淀粉類食物和酒精會使男人變成自私的burtes,而水果、蔬菜、雞和魚則是溫和的食物。</h3> <h3>  這是他們著名的kabab,和我們的烤肉不同,他們是先將羊肉、牛肉或雞肉剁成肉泥再穿上長長的鐵釬烤的,烤肉旁邊除了沙拉、酸菜、檸檬之外,一定會有烤西紅柿,吃的時候要撥開西紅柿焦黑的外皮,里面燙燙的果肉其實挺好吃,有著久違的西紅柿濃烈的滋味。這樣的一份烤肉量很大,而且肉通常都有點咸。有的店里做的肉嫩味美,有的就干巴巴的。</h3><h3> 伊朗的米也是那種長長的沒有粘性的米,在做飯的時候會加黃油、鹽、藏紅花,再加點小野莓果或是豆子,所以那飯就變得好吃多了!</h3> <h3>  還有一種傳統的食品叫做Dizi,類似于我們的悶罐土豆燉牛肉。燉好后,把熱著的鐵罐加之湯料一齊端上來,把湯里的羊肉、土豆、黃豆等用工具搗爛,再把湯倒出來,吃得時候把馕撕碎蘸著湯吃,味道就像燉&quot;烤爸爸&quot;。</h3> <h3>  再說一下甜食吧!這個是喝茶伴侶糖棒棒。Sara給我們示范,伊朗人喝茶時先把這個放茶里是攪拌,或者先含一塊糖在嘴里,然后才喝茶。</h3><h3> 伊朗甜點里通常都會有開心果、杏仁、核桃等干果,甜食的品質很好,但就是實在太甜了!</h3><h3>  在餐廳里有shirini的甜點,這是雞蛋、蜂蜜、奶油、杏仁、開心果、藏紅花等做成的,上面再撒上一點野莓果,這種甜點特別細膩、香醇、層次豐富,也沒有制成的甜點那么甜。</h3> <h3>  從亞茲德到伊斯法罕的路途中,天氣很熱,Sara請我們吃在路邊冰店吃了一種伊朗特有的甜品:Faloode(法路ㄉㄟˇ),說就是像細一點的粉條再配上糖水與玫瑰水,可以單吃,也可以跟冰淇淋混著吃,整體口感偏甜,但是清涼消暑。 </h3> <h3>  此外,在宗教節慶時,伊朗人還會自己煮飲料和糕點分送給路人們享用呢! 當時很幸運趕上第十二位伊瑪目Mahdi的生日,我們在設拉子的Ali-Ebne-hamzeh清真寺每人就喝了一杯。</h3><h3> 在巴扎里,有各種各樣的包裝好的甜點賣,那種Gaz白白的,看上去有點像有糖粉的麥芽糖,很Q、不黏牙,也不過分甜。</h3><h3> 在傳統飯店,男人坐一邊,女人和孩子坐另外一邊。另外,像這樣坐在地上真的是好辛苦,坐一會兒腿就麻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番外二:伊朗的"穹頂建筑"</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 許多專家都認為,在人類修建的建筑中,最精致,最巧妙的建筑都在伊朗。每一座清真寺的頂部建筑都不一樣,無論是顏色還是圖案,都有很大區別。</h3> <h3>  伊朗因其豐富的文化歷史被評選為2016年最佳旅行地之一。在伊朗境內,不管是大都市還是小城鎮,都遍布著華麗的清真寺、公共浴池和集市。而且和許多其他國家不同,在這里,天花板是建筑的重中之重。許多的天花板已有數個世紀的歷史,上面布滿了幾何裝飾圖案,美得讓人無法呼吸。</h3> <h3>  全伊朗有8萬多座清真寺!所以,不要妄想看遍所有,也不要以那圓圓的穹頂作為認路的標志。</h3><h3>  如果細看,每座清真寺都各有特點,就像伊朗美女,雖然大多數被黑袍覆蓋,但黑袍之下各有各的美麗。</h3><h3>  有的比仙山瓊閣還要耀目,有的則樸素無華。</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喇沁旗| 通渭县| 承德市| 漳浦县| 平泉县| 云霄县| 寻乌县| 台湾省| 扎兰屯市| 奉节县| 景德镇市| 闽侯县| 乌恰县| 盘山县| 离岛区| 满城县| 囊谦县| 柳江县| 璧山县| 余江县| 明水县| 溆浦县| 温州市| 社会| 武定县| 永吉县| 鄂托克旗| 平昌县| 邵武市| 梧州市| 沾益县| 盖州市| 遵义市| 祁连县| 新昌县| 桐柏县| 定结县| 崇义县| 林州市| 昌黎县| 沁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