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我愛漢字,所以碼字

瀘江晚秋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文字:瀘江晚秋 圖片:取于網絡</i></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體裁:隨 筆 配樂:巫娜 .一葉知心</i></b></p> <h3>   特喜歡東漢許慎的著作《說文解字》,至少二十年,它陪伴于我的枕邊。每睡前,必看一會兒,那怕只讀一小段,因為實在有趣,也因為便于入睡。</h3><div> 中國第一本<b>詞</b>典,稱《爾雅》,作者佚名,成于秦漢之際;《說文解字》為第一本<b>字</b>典,它首次將漢字分為540個部首,收集漢字9353個。全書對每個漢字的本義進行解釋,以反切標注讀音,并用小篆或籀文圖示。</div><h3> 就說這“字”的本義吧,文字的“字”么?N0,風馬牛不相及。《說文》“字,乳也。”,房中得子,本義為:“生孩子”。至于如何演變而成今天的常用義,要查資料才能說清。這,是不是很好玩兒?我常常讀得津津有味。</h3><h3> 今日有閑,晚秋向各位奉普洱紅湯一杯,聊聊我們天天使用的漢字吧。</h3> <h1>   </h1><h1><b><font color="#ed2308"> (一)漢字造字法趣談</font></b></h1><h3><br></h3><h3> 漢字怎樣產生的呢?魯迅在《門外雜談》中說過:“寫字就是畫畫兒。”譬如,陽光的早晨,丈夫將去田中勞作,妻子去市場了。如何告之?丈夫腦筋一動,撿塊黃土,便在門上,先在上面畫個圓圈,表示太陽,“日”;接著在下邊畫個方框,里邊劃上線條,示“田”地。妻子回家一見就明白了。</h3><div> 這樣的“畫”多了,有個叫倉頡的人,是黃帝的史官,相當于“文化部長”吧,就將它們收集,整理,于是泱泱中華,就有了書面文字。它穿越時空,無論歷史還是如今,乃至將來,作用巨大,不可或缺。</div><div> 漢字總數,現已超八萬。《康熙字典》,收漢字47035;《新華字典》,收一萬一;而常用字為三千五百。</div> <h3>  世界的事物,有些很抽象,自然不能都用圖畫表示。歐州人聰明,發明26個字母,拼合可表聲音,稱“表音文字”,但看那英語單詞本身,如“book”,怎么也不象一本書的樣子。漢字,書過去用“冊”示,竹簡串在一起,為書,一目了然。</h3><h3> 咱漢字屬“表意文字”,如“淚”,眼里流水為“淚”。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出了“六書”之說,定義是:</h3><div> 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div><div> 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div><div> 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div><div> 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偽,武信是也;</div><div> 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div><div>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div><div> 轉注,假借,是用字之法,漢字真正的造字法為四種:象形,指事,會意,形聲。</div> <h3>  象形字,就是用一個符號,描摹事物形狀,如:日、月、火、木、山……“女”字,似女性盤腿紡紗之形,看來自古女子就在家干事的。象形字占漢字比例百分之三,但卻是造漢字的基礎。</h3> <h3>  指事字最少,是在一個象形符號上,標明一下,指示某件事。比如“寸”字,在手下處,點個點兒,表示手腕之意。再看下圖“刃”字:</h3> <h3>  會意字,兩至三個象形符號,連于一起,表示某個意思,如:“國”,土地疆域內有寶貝,才是國。“囚”,人在四墻中出不去,自然被關押了。“男”字,田中出力者,男子也。</h3><div> 看這個“家”字,豕[shǐ],豬。房中有豬,為家。用今觀點,太臟了。非也,中國自古農耕社會,生產力低下,《左傳》有文,說六十歲以上,能吃肉,便是幸福社會了。其時豬很寶貝,是財富的象征。79年簡化漢字,寶蓋頭下面變為“人”,屋里住人,才對。但實行一段時間,社會不適應而作罷。</div><div> 會意字,有點象字謎。</div> <h3>  最逗的是“尿”字和“屎”字,看得我差點沒笑出聲來。“尸”代表人側立的樣子,前面出水,為“尿”;后面出米粒為“屎”,也難為古人想得出。見下圖甲骨文(后一個象腹瀉??):</h3> <h3>  象形、指事、會意三種造字法,占整個漢字不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是形聲造字法,用一個偏旁代表聲音,用一個或幾個偏旁代表意義,便成形聲字。比如城、情、汪、嶇……這幾個形旁與聲旁非常標準。但古今語音變化大,有些稍變,如草、河、杵、柏……有些大變,如玻、沛、往……于是常出現“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人們常把“臀[tún]部,”讀成“ [diàn] 部”;把“發酵jiào”讀成“發孝”,例子就多了。但正唯有了形聲造字法,漢字就可以源源不斷的造出,至今科技領城也還常用。至于書寫字體,從古至今也朝著“刪繁就簡”的趨勢,尤宋代畢昇發明活字印刷后,逐漸形成今天的方塊漢字。</h3> <h3>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漢字本身就蘊含著歷史,蘊含著古人的思維軌跡,成為中華文明的載體和基礎,是世界文明寶庫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獨特的方塊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蘊藏著豐富的審美和詩意,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和魅力。基于漢字本身魅力而產生的藝術和文化,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體系中都不曾具有的。漢字經過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征,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標志。同時,我們知道漢字對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的文字,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尤日本,中國人到那里,不會非常陌生。</h3><h3> <b> 所以,我愛漢字</b>。</h3> <h1> </h1><h1><b><font color="#ed2308"> (二)漢字使用趣談</font></b></h1><h3><br></h3><h3> 漢字,可以用偉大形容,但也有缺陷:難寫、難認、難記,不要說八萬的總數,即常用字3500不出錯,神仙也難。</h3><h3> 本人還有一個幾十年的習慣,一本《新華字典》必放床頭,現在可以說離不開。一般用來查字,可我還有一種匪夷所思的癖好:沒事,尤睡前,愛打量每個漢字。別說,還看出了些道道。比如“雨”,單寫帶鉤;到得做偏旁在下不變,在上就不能有鉤了,如“霞”“霧”等等。“羽”也如此,如“翠”。</h3><h3> 《重慶晚報》曾報道,一個關于錯別字的微博說,“尷、尬、周、冒、肺”,這幾個常用字看似簡單,但是98%的人都會寫錯。“尷尬”的形旁不是“九”,第二筆是橫,與第三筆豎彎鉤,不能連上;“周”字內里不為“士”,是“土”;肺字右邊不為“市”,中間是一豎,不帶點。“冒”字,最常用,上不是“曰”,因最后一筆不封口,不妨仔細打量它一番。真有趣,也真難寫。改一下,不行,文字,都是約定俗成,不知日后文改會若何。</h3><h3> </h3> <h3>  錯字,是筆畫寫不對,字典沒有;別字是用錯了的字。比如“按部就班”,原意是寫文章時篇章結構安排得體,用字造句合乎規范 。后來引申為照章辦事,依次進行;如寫作“按步就班”,踏著正步去上班,就搞笑啦。“再接再厲”,成語出自韓愈詩,唐斗雞嗜好,“厲”,磨刀石,雞每交鋒一次稱“接”,要在刀石上磨嘴,以便再斗。如寫作“勵”,就不通了。</h3><h3> 文革中,有位內地姑娘到內蒙插隊落戶。她給父母寫信道:“這兒很好,我跟老大狼住一個坑里,每天老大狼摟著我睡……”爹媽嚇個半死。原來這姑娘,把“娘”寫作“狼”;把“炕”寫成“坑”啦。</h3><h3> 中國人學習漢語,尚有難度,外國人學之,可想而知。本人退休后,曾受聘于一大學對外教學機構,發覺老外最怕學漢語的量詞,常攤手“Why?”據此我曾寫過一則短文,發微信群如下:</h3><h3><br></h3><h3> ??老外學中文,最難是量詞。不明白,為什么是:一匹馬,一頭豬,一只雞,一條魚,一個蚊子……一口井,一張床,一把鎖,一幢樓,一面鏡子……老師說,約定俗成,沒道理可講。老外直翻白眼。</h3><div> 有一天,老師教老外人體量詞:一雙手,一雙眼,一個鼻子,一張嘴……之后,老師讓老外填空練習:一( )屁股,老外毫不猶豫,自信滿滿填:一(雙)屁股,眾人大笑。老外:“What ? Ho, my god!”一著急,中國話都不會說了。??????</div><div><br></div><div> 是真事。</div> <h3>  至于錯用,就更多了。早年親聞一同事寫信給父親,開頭“岳父大人:你好!”不說格式不當,又不用“您”尊稱,僅“岳父”,就被他爹罵了個狗血噴頭。</h3><h3> 再行至文中,有時更有意思。執教幾十年,永記得學生作文一段“最差描寫”。那是一位哈尼族學生,描寫我校教學樓雕塑像:</h3><h3> “教學樓中間,站著兩個女人,一個男子。中間一個婦女高高大大,手里舉著一個鋼絲球,舉到中間,不動了……”</h3><h3> 他是被照顧入學的。記得2002年,我第一次到邊境縣綠春,教育局領導依我要求,帶去看邊疆哈尼族寨子。進入,半大的男孩兒,不穿褲子,女孩兒沒有穿鞋的。用草搭的“房”沒有窗,黑古隆咚,沒任何家具,簡單的被褥,鋪在地上。自然心痛,理解了少數民族學生之艱辛。那兒有所小學,一位教師正指著黑板“烏鴉飛”帶讀:“鳥鴉飛。”見我觀看,感覺有錯,便又帶讀:“鳥鴉飛,輕一些。”學生大聲讀:“鳥鴉飛,輕一些。”我趕快走了。</h3><h3> 因此,在邊疆弘揚中華文化,永遠是文字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h3> <h3>  正唯漢字學習非易,讓我更加熱愛漢字。它詞匯豐富,足盡表情達意之需,自然大多數語種都若此。令我喜之不禁的是獨漢語,有時組合常常美觀,如:蒹葭蒼蒼,都是草字頭;如洶涌澎湃,都是三點水旁;如憂心忡忡,都帶個心字;魑魅魍魎,都有鬼啊……</h3><h3> 還有成千上萬的熟語,包括成語,歇后語,諺語等,似銀河繁星,用之不竭。這,其他語種亦是,但都不能望文生義。如英語:</h3><h3> white man 忠實可靠的人(不是“皮膚白的人” ), blue stocking 女學者、女才子(不是“藍色長統襪” )。</h3><h3> 但我還是更喜歡漢語的熟語。如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孔夫子搬家盡是書(輸),這種諧音相關的歇后語,英語不見得擁有。</h3><h3> 尤其是漢語中的成語詞匯,常有出處,“莫須有”,三個字,可是宋代愛國將領岳飛終生之憾。 "風馬牛不相及",風,風情,此指動物發情,字面意為馬和牛,不會相吸引。而典故出于《左傳》,指齊楚相距很遠,毫無干系,現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h3><h3> 熟練掌握成語,運用文中,既言簡意賅,又內涵豐富,為行文增添典雅簡潔之美。</h3> <h3>  語言修辭之美,世界各語種也有的,尤比喻,本人發明“千古文章一大比”之說。至為欣賞俄國列夫.托爾斯泰著作的比喻,嘆為觀止。如《安娜卡列尼娜》書中,渥倫斯基與安娜于莫斯科初見定情,火車相遇共回彼得堡,此時渥倫斯基愛火熾熱,不意下車遇安娜丈夫卡列寧,醋意頓生,作家如下一筆,絕了:</h3><h3> 他感覺就象口渴難耐時,發現一汪清水,正欲低頭飲用,卻有一只羊過來,把水攪混了。(據記憶,書不在手邊)</h3><h3> 但,其他語種有對偶嗎?它,不但組成對聯,春節給千家萬戶帶來節日的喜慶,還是律詩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看:</h3><h3>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h3><h3> 一一杜 甫</h3><h3>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h3><div> 一一杜 甫</div><h3> 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h3><div> 一一毛澤東</div><h3><br></h3><h3> 多么有氣勢,多么美!</h3><h3> 此外,其他語種,有諧音雙關嗎?電影《劉三姐》中歌詞“姓陶不見桃結果,姓李不見李開花,姓羅不見鑼鼓響,三個蠢材哪里來”,把那三個趨炎附勢的酸秀才,寫得無能可笑之極 。</h3><h3> 過去常講,漢字要“走世界拼音化方向”,但科技前沿計算機領域發現,用漢字筆畫法輸入遠比表音文字速度要快,乃至一位國外漢學家驚呼:“21世紀,是漢字的世紀。”</h3><h3> <b> 所以,我愛漢字!</b></h3> <h1> <b><font color="#ed2308">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三)本人碼字趣談</font></b></h1><div><br></div><div> 年輕時,也算個“文青”,常愛亂寫。文革中,受極左思潮影響,曾寫過這樣一首“詩”,開頭部分如下:<br></div><div><br></div><div> 我站在高高的乾陽山頂,</div><div> 渾身披滿了燦爛的霞光。</div><div> 石屏城在我的腳下靜默,</div><div> 異龍湖在我的眼前蕩漾。</div><div><br></div><div> 當時,寫后頗有些得意。而今天讀來,不禁啞然失笑。大早晨的,姑娘家跑山頂上站著,還披著霞光,想做屈原《九歌》中的《山鬼》呀。</div><div> 七O年,從蓆子廠調百貨公司,工作一有空閑,就找本書看,或者涂鴉。那時,常感苦悶,有天費心寫道:</div><div><br></div><div> 一年一度春,歲月多彷徨。</div><div> 一年一度秋,碌碌度時光。</div><div> 光陰如那箭,歲月如穿梭。</div><div> 送別多少春與秋,我一事竟無成。</div><div><br></div><div> 有支邊同事炳儒,譜了曲,幾人就唱著玩,倒解憂。可現在看看,韻腳也無,自是連順口溜也達不到,行文出現兩個“歲月”,自不是反復修辭,文字功夫羞矣。不過那時不懂多少習作知識,倒無拘無束,敢想敢寫。</div><div> 也常用詞不當。一次年終總結,我言自己平時業余,“博覽群書”,被縣宣傳部的一位大學生看到,很客氣的指出:“換個詞吧。”如今想當時才讀了幾本書,就敢如此標榜。現在,也不敢如此自詡的。</div> <h3>  還是幸運,終得以到大學中文系深造。記得入學伊始,大概是摸底吧,老師布置作業,讓每位同學自由作文一篇。常讀魯迅雜文,我便摹仿這種體裁,寫了《從宋襄公蠢豬式的仁義道德談起》,當時登于系的黑板報上,老師沒作點評。過了一久,正以為還好,有位肖作詠老師對我說:“構思還馬虎。但語言沒雜文的幽默感,象打機關槍。”這話很長時間以后,才能理解。</h3><h3> 自然,入得中文系,整天在古今中外文學的大海中徜徉,眼界大開。于寫作方面,兩位老師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h3><div> 第一位還是肖老師,他講:“<b>文章也好,詩詞也好,都是什么與為什么的關系。即主題是什么,內容是為什么,要扣住來寫。</b>”這簡明扼要的“理論”,令我終生受益。比如前幾天,本人撰寫議論文《劇評〈我的前半生〉愛情,往往易碎》,就據此方法,易順中心爬格。</div><div> 還有一位是楊澗老師,他與肖老師上課不疾不徐,娓娓道來不同。楊老師思維敏捷,知識淵博,到得課堂滔滔不絕,語速極快,走一點兒神,都難跟上。他對學生要求更嚴些,但極認真負責,同受益匪淺。</div> <h3>  一次,系里組織到當年紅軍金沙渡口之一托布卡參觀。回后布置作業,我交了篇散文《托布卡參觀記》。兩位老師讀了,點評極其有趣。肖老師唱紅臉,對文章出彩處予以鼓勵;楊老師本就臉黑,他用蠅頭小楷,洋洋灑灑,十六開作文本,點評長達三頁。記得我文中有這樣的句子:<br></h3><div><br></div><div> 啊,沉靜雄偉的烏蒙山,你可曾憶起當年馬蹄踏踏,人聲鼎沸,紅軍從你這里奔向抗日的戰場;啊,奔流不息的金沙江,你可曾記得羅炳輝將軍,從你這里趟過后微笑小憩。</div><div> </div><div> 肖老師說,抒情點選得好。楊老師則說:“抒情當呈坡勢,啊太突然,有造作之感。并且兩個句子當換一下,有個先后順序。”兩位老師,一位給我自信,一位教我方法。后來那文章被一家雜志選中,至今晚秋思起師恩,猶心頭暖暖。老師,你們還好嗎?祝老師安康!</div> <h3>  畢業后,做了名語文教師,自是喜歡。但行內有這樣一句話:“語文老師,眼高手低”,不幸本人若此。人家的文章,大致會看個端倪;自己提筆,便不知所云。這固然與天賦有關,但概因理論知識多了,主題,結構,表達,文體……全面考慮,才思就匱乏了。</h3><h3> 教書,還是盡心盡力,但碼字不是很多。有時因需要等,也弄過散文,小詩,發于報刊。更多是奉命寫教育教學論文,有時獲獎,有時雜志刊登。為自己寫過家歌一首,請人譜曲,唱著蠻有趣,水平一直在低端徘徊,愧煞。</h3><div> </div><h3> </h3> <h3>  倒是自從做美篇,退休心靜,碼字興趣盎然。屈指算來,至此帖,兩年來計67篇。本人不善為詩詞,常欽佩美篇各位詩人,與之交往,受益良多。晚秋善為裹腳布,那歐州之行,推精后,有美友好心告我有別字,竟找不到懶改。這不,今兒,云淡風輕的,俺又弄個裹腳布呢。因想這美篇,以后畢竟是給自己看的,條條裹腳布,也似彩旗飄揚。</h3><h3> 自然,其間趣事多多,為簡約,奉晚秋《我的2016:鼓搗美篇的“糗事”》鏈接,作例。</h3><h3> </h3><h3><a href="http://www.xsjgww.com/ayhonny?utm_source=singlemessage&from=singlemessage&v=4.1.1user_id=288261&uuid=31507f4f810c27ec2c88c72c3799ea71&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鼓搗美篇的“糗事”</a></h3> <h3> ?????????????????</h3><h3> </h3><h3> 行文至此,各位看官一定疲乏,晚秋奉茶。</h3><h3> 我真喜歡漢字呢,它們一個個方方正正,凝結著祖先的智慧,乘著時代的車輪,漂漂亮亮的在那好好準備著。一旦需要,它們便似乖覺的小羊,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也似天才的藝術家,相互組合表演,便成最美的詩章。</h3><h3> 它們是晚秋今生忠實的知音,陪伴著我度過迷惘的青春,陪伴著我度過激情的講壇,如今,陪伴著我踱于溫馨的夕陽。感激之情,豈個“謝”字可表!</h3><h3> </h3><h1> <b><font color="#ed2308"> 因之,我愛漢字,所以碼字!</font></b></h1> <h3> <b>瀘江晚秋 2018. 6.16. 稿于昆明</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章丘市| 台东县| 姜堰市| 锡林浩特市| 贵南县| 庆云县| 宿迁市| 义乌市| 阜城县| 孟州市| 西平县| 杭锦后旗| 上栗县| 天镇县| 绥芬河市| 元氏县| 开江县| 察隅县| 岑巩县| 海安县| 金沙县| 玛纳斯县| 临桂县| 黔江区| 嘉善县| 扶绥县| 平安县| 大同县| 西乌珠穆沁旗| 正镶白旗| 北宁市| 长岭县| 乐亭县| 富平县| 凤山县| 凌云县| 泸溪县| 金乡县| 工布江达县| 金阳县| 贵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