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i><font color="#ed2308">南美風光之七 ----- 復活節島之謎</font></i></b></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南美之行到底要不要順便玩一下復活節島?在確定行程前著實讓我糾結了很長一段時間。那是南太平洋上的一個神秘孤島,島上有舉世聞名的巨人石像,科學家們對它進行了長期的研究,至今未有一致的結論。但如果去,僅僅兩天時間就意味著要增加1萬元的費用......最后,還是好奇的天性和探索陌生世界的愿望占了上風,于是就有了這次復活節島之行。</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位于地球中央的紅點就是復活節島,它東距智利首都圣地亞哥3800公里,西距最近的新西蘭也有4000公里。因1722年荷蘭西印度公司的探險隊恰巧在復活節這天發現了它而得名。但島上的居民從來都稱自己居住的地方為"拉伯努伊島"(Rapa Nui),意思為"世界的肚臍"。直到后人們從飛機上鳥瞰地球時,才發現復活節島孤懸在浩瀚的南太平洋上,確實跟一個小小的肚臍一模一樣,難道古代的島民也曾從高空俯瞰過自己的島嶼嗎?</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從地圖上看,復活節島就像一個等腰三角形,主要是由海底升起的三個角上的三座大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全島面積166平方公里,留有許多死火山,最高的也不超過600米,沒有河流,適合現代人類居住的地方只有西南角上幾平方公里的土地。近年來島上居民種了些樹,蓋了些房,打了深井取水,其他絕大部分還都是砂石野草荒灘,全靠旅游業為生,維持著脆弱的社會平衡。</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這張圖則標明了島上數百尊巨型人身石像的具體位置。自17世紀歐洲人登上該島發現這些巨型石像起,復活節島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古代勞動工具非常落后的情況下,是何人、何時、用何種工具打造和運送這些石像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又戛然而止了?這一系列疑問,始終在我們腦海里盤旋哦。</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們的飛機從圣地亞哥起飛,經過5小時航行,降落在復活節島西南角上的馬塔維里機場上。這里每天只有一來一去兩個航班,為的是控制上島的人數。智利政府還特別規定島外人不得定居島上,除非與本島人通婚;島內人不得無故離島,除非去大陸看病。怪不得旅行社在預定機票時就因為復活節島機票難買而調整了好幾次行程。</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機場只有一條跑道,跑道盡頭設置了這個火山巖雕塑,很像卡通的石頭人像哎,居然也有兩只貝殼鑲嵌的大眼睛。</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這恐怕是全世界最最簡陋的機場啦,候機大廳是連著的兩個茅草棚,矮墻上有兩組鳥人的圖案,島上的原住民對鳥神的崇拜由此可見一斑。</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那么島上的原住民到底是哪里人呢?有專家曾從島上12具古拉帕努伊人的余骸中提取DNA,確定他們是波利尼西亞人的后代。</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從島上種植的植物、養的家禽、包括島上原住民的方言、和對鳥神的崇拜來看,都帶有波利尼西亞人的習俗和特征,據專家們推測,這些波利尼西亞人的后代應該是在公元400年左右就漂流到這里了。</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據考證,復活節島的人類發展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公元1000年以前,為史前時期,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也可能還有從南美過來的印加人的祖先)遷移定居到島上的時期;</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二時期是1000-1680年,為建造阿胡和雕刻巨人石像時期(島民們把擺放巨人石像的基座叫做"阿胡",而把巨人石像叫做"莫埃"),那些阿胡和豎立其上的莫埃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時期中完成的;</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三時期是1760-1868年,為"鳥人"文化時期,包括一年一度的鳥人節祭祀、渡海取鳥蛋大賽等都是那時期的重要活動。直到1868年,西方傳教士來到島上傳教,全體島民皈依基督教后,"鳥人"文化時期也就從此結束了。</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這是島上唯一的一座基督教堂,也很簡陋吧!</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智利政府是特意選在1888年復活節這一天,正式宣布吞并復活節島的,后來為保護這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又在島上設立了"拉帕努伊國家公園"。1995年該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保護區。</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踏上小島最大的感受就是,這里遠離城市的喧囂,空氣格外清新,海水特別的藍,只見山巒起伏,天高云淡,再加上綠草如茵,山道彎彎,真是個美若天堂的好地方。不過島上太陽光實在太強烈,即便不停地涂抹防曬霜,一天下來我們都被曬得像煮熟的龍蝦啦。</span></h3> <h3><br></h3> <h3><br></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令人奇怪的是,島上很少有樹木來遮蔭,按理說這里屬熱帶海洋性氣候,陽光充足,溫濕多雨,適合各種植物生長,但島上只有小鎮居民住房附近有一些樹,有不少花,在其他地方基本就是大片的草原了。</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根據專家們對島上花粉沉積物、以及火山湖和沼澤地中的沉淀物的分析,認為早期的復活節島并不是今天這一馬平川的模樣,而是擁有茂密的亞熱帶森林。在森林中,生長著南美特有的刺蒴麻屬植物,其纖維可以用來制造繩子,還有一種特有的樹名叫托羅密羅(toromiro)樹,木質堅硬,可以用于燒火和制作木雕,可惜這片森林早已在幾百年前就絕跡啦,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木雕已經是從島外運來的啦。</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而熱帶森林的絕跡恰恰就與島上神秘的巨人石像有關哦:據考古發現,島上居民原來是以漁業為主的,但為了體現王權或是祈求祖先保佑,開始砍伐島上的樹木建造宮殿,開采島上的石料雕刻巨人石像,并用大量的滾木來運送。然而,隨著900多尊莫埃的誕生和立起,樹木被砍伐殆盡,無法再造船捕魚,島民只好拆除島上房屋造船。幾十年前考古學家從島上最后一條漁船的殘骸上發現了23塊破碎的船板,上面刻滿了復活節島的文字,顯然是從舊日的宮殿上拆下來的。</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們見到的這片島上唯一的椰樹林還是近幾十年才長起來的。1960年智利海軍訓練艦"埃斯梅拉達"號為改善島上的生態環境,專門運來椰子樹種在阿那凱納海灘旁,使得這片海灘成為復活節島僅有的三個小海灘中最為迷人的一個。</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雖然這個最美麗的海灘位于小島東北角,離鎮區有18公里,是島上所有景點中最遠的一個,但這里卻是我們在島上兩天中見到游客最多的地方。</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在沙灘和椰林旁的高坡上,有七尊巨人石像,據說這是島上最早豎起的石像,因為這里是復活節島第一批島民登陸的地方。莫埃們背對大海,代表了最早登島的七個家族,也就是七個部落,其中三座已經殘缺不全了。</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比較特別的是其中4尊較完好的莫埃頭頂都有紅色的帽子(也有人說是發髻),而且每人的帽子(發髻)樣式都不太相同,顯然是用不同顏色的石頭雕刻的。</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導游帶我們來到島上最大的采石場,全島95%的莫埃石像都誕生于此,這里因此也被稱做莫埃的誕生地。</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這個小山包只有150米高,是拉諾拉拉科火山噴發后形成的,山坡上有島上最大的石像群,就像一座露天博物館。</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行走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海風很大,景很美,路邊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已完成和未完成的巨人頭像。</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這里共遺留著397尊石雕巨人,其中有141尊是尚未完全雕好的。</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有的巨大石像摔倒在山坡中,已斷成了數截,完全被遺棄,似乎這里也成了莫埃的墓地。</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山路邊還看到一尊奇特的石像,竟然是跪著的。島上的其他石像大多都沒有雙腿,而這尊石像卻明顯有雙腿和雙臂,還有胡子,它為何跪在這里?難道有什么要懺悔的嗎?</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這片山崖下躺著的石像是島上所有巨人中最大的一尊,長21.6米,估計重達270噸,只完成了一半身體的雕刻,而另一半身體還牢牢地長在山體上呢。</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在最高處的巖石上也有一尊面部已雕出輪廓的石像,不知為何也半途而廢了。</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一部分考古學家們推測,早期的島民雕刻石像是為了紀念他們敬重的首領或重要人物,他們相信這些首領死后會成為神,巨大的石像就代表著這些首領像神明一樣保護著他們,石像之所以背對大海面向內陸,就是為了時刻關注并保佑其家族的活動。</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而另一部分專家認為,雕塑是一種藝術,總會蘊含著那個民族的特征,而這些石像的造型,高鼻、薄唇、長耳,并無波利尼西亞人的特征,它們不會是島上居民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也不可能是島民制作的。</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還有一種假設也十分盛行,那就是莫埃根本不是島上的原住民雕刻出來的,而是外星人因為飛船出事故而流落到島上,因失去了飛行能力,為了讓同類找到自己,所以就刻了自己的雕像,并矗立在海邊。這些雕像的原型就是外星人。</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類似這樣的說法很多,至今仍爭執不下,沒有定論。而這些誕生在采石場的莫埃,在原始落后的遠古時期,又是怎樣"走"到距離幾十公里外的海邊的呢?</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導游幫助我們解開了心中之謎。這是網上下載的考古專家在現場考古時拍攝的圖片:這些石像在山上雕刻完成后,即順著山坡下滑到坡下挖好的大坑里,經過進一步修飾完善后,再把大坑的一邊挖出一條路來。我們現在看到的山坡上的莫埃只露出上半身或頭部,誰知道它下面還被埋得這么深啊。</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網上還記載專家們用與石像同等大小的模型來進行測試的圖片,即用三根麻繩,一根在后部,另外兩根分別在左右,從一邊拉到另一邊的交替拉的方式來實現巨人的"行走",雖然效率比較低,但在那個時代則是完全可行的。</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望著漫山遍野這些大大小小的巨人,我們不由得驚嘆,古人們有著多么執著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啊,沒有任何鐵器,沒有運輸工具,他們楞是用石斧石鑿繩索等最原始的東西,雕鑿出了近千尊巨人石像,并把它們運送到了全島的各個角落,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超凡的聰明才智啊!</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離采石場最近的阿胡通里加石像群是島上最大的一組石雕群,15尊莫埃背對大海,整齊地排成一列,樹立在海邊高約4米,長約100米的祭壇(阿胡)上。</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他們形態大小各不相同,最高的14米,最矮的5.4米,平均每座重量都在40噸以上。</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仔細端詳,這15個莫埃石像面容長相沒有一個是完全一樣的,其中一個還戴著高高的帽子(發髻),可能他屬于首腦級別的吧。</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離15個莫埃的不遠處,還有一個莫埃孤零零地獨居一角,他的目光直向大海,似乎有點不合群哦。</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原來,1960 年這里發生了9.5 級地震并引發巨大海嘯,這些莫埃幾乎全部被推到在地,損毀嚴重。智利政府不得已把這個莫埃送到日本去展覽,以籌集資金,最后終于募捐到一筆資金,重新修復并樹立起這15座莫埃。</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也正是因為這座莫埃曾漂洋過海,募捐到資金解救了他的同伴,當地人給這個莫埃起名為"旅行者",并將他的臉朝向大海,以紀念他那孤獨的旅程。</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據說修復工程完成后,日本政府曾打算把這個莫埃永久地留在日本展出的,但看到他那滿面愁苦的表情和一臉孤獨的樣子,再加上智利政府的堅決反對,最后還是把他送回了老家。</span></h3> <h3><br></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拉諾考火山口坐落于小島的西南角.它是島上最大的火山口,也是島上三個儲存著淡水的死火山之一.</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它就像一個大碗,直徑約1.5公里,深200多米,碗底是一個淡水湖,水深近9米.</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這石碗外側的懸崖峭壁下就是浩瀚的太平洋,景色十分奇特.千萬年來受強風暴雨的沖刷侵蝕,已使大碗的一邊出現了 一個大缺口.</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順著海邊的這條小路下去,是島上的原住民曾經居住的石洞,可惜為了安全起見現在已經被關閉了。</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距離火山口不遠處的海面上,有著形似一只張開翅膀的小鳥島,小鳥的尾部還有一個形似鳥蛋的礁石,這是島上原住民一年一度舉行"鳥人"比賽的地方。</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每年海鳥繁殖的季節,島上各個部落都會選派一名選手參加取鳥蛋比賽,選手們要爬下幾百米懸崖,然后游過近2公里鯊魚頻繁出沒的海域,在小島上找到鳥蛋,再原路返回把完整無損的鳥蛋交給他的部落首領,最先完成者便獲得"鳥人"的稱號。</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由于取蛋者常常受到鯊魚的襲擊而喪命,100年前這里最后一次選拔"鳥人"后,儀式就宣告結束了。但"鳥人"仍是島民的崇拜神,一年一度的神圣祭典儀式和多彩的化妝表演仍然保留至今。</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這就是當年鳥人比賽時居住過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 53 間石屋,它們全部由火山巖搭建而成,門極小,外形很像座碉堡,差不多只有一米高,每年八月,參加鳥人比賽的選手才有資格入住哦。</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島民們在修復這些石屋時,特意留下了半間屋子沒有封頂,以便讓人們能清楚的了解石屋內部的構造。</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看上去每間石屋大約2米寬,5米長,全部是用玄武巖石片壘造的,細巧精致,其結構和建筑風格全世界獨一無二哦,可惜沒有文字記載留存,到底是什么人建造了這些石屋,依舊是個未解之謎。</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島上還有一種石屋我們也是頭一回見到,就是下圖這種用火山石壘的雞房,其中只有一塊石頭是活動的可以拿開,因為在這里雞是自由放養的,但到了晚上必須關進雞房,然后用石頭堵上入口,以保護它們的安全,全島一千多戶人家就有一千多個這樣的雞房,我們在現場摸了半天也沒有找到那塊活動的石頭哦。</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復活節島上像這樣神神秘秘的東西太多啦,這個用石塊圍成的圓圈被叫作"魔法石陣",傳說島上原始部落歷代的長老可以根據這里飄出的帶顏色的煙進行算卦或占卜。</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中間這塊渾圓的大石頭,名曰"肚臍石",直徑一米,重約 82 噸,旁邊擺放著四塊小石頭,傳說這是第一位酋長出海帶回來的圣物。</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導游介紹說它其實就是一塊磁石,四面的小石頭分別標明了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島上婦女生孩子都會到這里來借助磁力的作用。</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島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就是位于機場旁邊的小鎮了。</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這里家家戶戶門前屋后都栽花種樹,我們入住的酒店就像一座大花園哦。</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小鎮只有很短的一條主街道,街道的盡頭是島上唯一的天然小港口,被稱為庫克灣,因1774年英國的庫克船長在這里登岸而得名。由于復活節島上沒有大型的碼頭,游輪也只能停泊在遠離海岸的深海上,用小機動船將游客送到島上游玩,所以這個小港灣里總是停放著幾條專為游客服務的小機動船。</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矗立在庫克灣旁邊的莫埃。</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通往碼頭的路邊還有一尊特殊的石像莫埃,他是1938年由智利海軍重新豎立起來的,但當時智利海軍不明就里把他的座位給搞反了,讓他面朝大海,并且坐在用水泥混凝土砌成的阿胡上,島民們也就只好將錯就錯啦!</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從碼頭繼續往北,就到了塔海(Tahai),這里是復活節島的最西邊,是觀賞太平洋日落的最佳地點,島上唯一有眼睛的莫埃就站在這里。</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很顯然,這座莫埃的地位不低,除了有貝殼鑲嵌的大眼睛外,頭頂上還有紅色的大帽子哦。</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在塔海的沿岸我們共看到7座石像,5座相連,另外2座獨立。</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他們的目光都向著島內,在云蒸霞蔚下越發顯得孤獨。</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可惜云層很厚,沒法拍到墜入大海的太陽,但游客和居民們都在這里享受大自然的饋贈,沐浴著落日余暉。</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當最后的霞光一點點散去,天地間一片寂靜。我們站在山坡上,守候著巨大的莫埃,眺望著無邊的海洋,心中不由得涌出無限的感慨:神秘的復活節島啊,何時才能為我們解開那無數的謎團?何時才能修復這破碎的歷史?重鑄那昔日的輝煌?......</span></h3><h3><br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城县|
舞钢市|
桂林市|
伊通|
广州市|
虎林市|
富川|
固镇县|
连平县|
玉门市|
珲春市|
遂溪县|
留坝县|
阳山县|
内江市|
古蔺县|
安顺市|
渝北区|
定边县|
玛多县|
伽师县|
巴楚县|
广州市|
乐安县|
淮北市|
房产|
拜城县|
奇台县|
惠州市|
海宁市|
吉木乃县|
盐源县|
保靖县|
洞头县|
玉门市|
竹山县|
望江县|
固原市|
文昌市|
盐城市|
白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