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遙想當年<br> (序言)<br> 孔慶高 周鋼<br><br>這是一組難忘的照片,<br>令你驀然回首,遙想當年。<br>那是歷劫后的幸免,<br>那是嚴冬后的春天。<br>43位學子,聚集在壽丘山、夢溪園。<br>不聞豪言壯語,卻有滿腔熱血。<br>雖然,條件簡陋,但同學們——<br>機遇難得,倍加珍惜,<br>如饑似渴,拼命學習。<br>共同切磋,互助共勉,<br>結下了同窗同舍之情,兄弟姐妹之緣。<br>雖然,生活多艱,但同學們——<br>樂觀向上,心胸坦然。<br>豐富的課余生活,多彩的團日活動,<br>寢室里海闊天空,球場上身姿矯健。<br>笛聲清脆,琴聲悠揚,歌聲笑語不絕。<br>那斑駁的校舍,似在訴說我們的青蔥歲月;<br>那發黃的相片,記錄著我們的芳華瞬間。<br>想當年,風華正茂,恰同學少年。<br>40年,彈指一揮間。<br>讓老照片伴隨我們老去,讓同學情永駐我們心田!<br> (2018年7月)</h3> <h3> 那年 那校 那人<br> ——《驀然回首》后記<br> 孔慶高<br> 那年,1978年的春天,我們走進了南京師范學院鎮江分院(鎮江師專前身),就讀于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年齡相差10多歲的43位同學組成了一個新的大家庭——77級中文一班。那時,學校里有中學部、中師部和我們高師部,人稱“三代同堂”。那時,大家的學習熱情極為高漲,每天清晨校園里到處可以聽見朗讀外語的聲音,每天晚上教室里坐滿了上晚自習的同學,熄燈了,還有好多人點著蠟燭、打著電筒在刻苦學習。那時,學校的辦學條件十分簡陋,全體學生住在兩棟三層空斗墻的簡易樓房里,共用一口水井。清晨就能聽見撲通撲通的汲水聲,那是早起的同學為室友準備洗漱用水。那時,學校食堂的伙食相當簡單,每人每月僅有十多元助學金,大家在食堂里站著用餐,8人一桌,一桶飯兩盆菜,每餐吃得干干凈凈。那時,我們十分珍視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沒人計較埋怨這樣簡陋困苦的生活條件。特別是老三屆的同學,年過三十芳華已逝,為了求學很多人放棄了原有的工作和待遇,克服重重困難,邊讀書邊勤工儉學,省吃儉用,每月都要摳出點錢來撫養妻兒。沒人叫苦,沒人叫累,因為我們是恢復高考后的首屆學生,是鎮江師專的首屆學生,心中銘記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br><br> 那校,鎮江師專,始建于1958年6月,校址在當時的勞動路上,1962年7月停辦。1978年1月在鎮江地區第一師范學校的基礎上籌建南京師范學院鎮江分院,同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定名為鎮江師范專科學校。學校座落在正東路東段北側的壽丘山麓,山下原先有一座文廟,后來拆除了,據說拆下來的木料打了些課桌凳。山上地勢平坦,大多是五十年代的建筑,靠北面是兩棟兩層的教學樓,南面是幾排平房,用作教室和辦公室,青磚青瓦,綠樹灰墻,建筑物之間以青磚道路相連,井然有序。校園西側自南向北有一條青磚鋪設的長坡道供行人上下,兩旁綠樹成蔭;在山的東、西、南三面各有兩三條寬窄不一的登山臺階通道。山南緊靠山體是一幢四面透風的禮堂兼飯廳,操場周邊有幾幢不同年代建造的兩層小樓及一些平房,只有校門前四棵高大的銀杏和院內東南角那棵羅漢松能證明當年此地的興衰榮損。我對這個校園有著深刻的記憶和深厚的感情,因為我1969年3月進鎮江師范讀初中,1971年3月進鎮江師范學校讀高中,1978年3月進南京師范學院鎮江分院讀大專。有趣的是,我先后在三所小學尚未完成小學學業,卻在同一個校園讀完初中、高中和大專。畢業證書上分別蓋著的是鎮江師范學校、鎮江地區第一師范學校和鎮江師范專科學校的印章,且入學時間都在3月,恰好我又是在3月出生的,是巧合還是命運,不得而知。師專畢業后我留校工作,1983年3月開始從事學校的基本建設,直至1995年調離。前前后后,我在這塊土地上學習、工作、生活了20余年,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時光在這里度過。<br><br> 那人,是我們和我們的老師。我們來自原鎮江地區各縣市,大多是1966年以后畢業的往屆生,“文革”使我們失去了高考機會,“推薦”又與我們擦肩而過,恢復高考讓我們有機會走到了一起。清晨我們踏著晨露走進教室,夜晚我們披著星月回到宿舍。山上山下留下了我們堅定的足跡,籃球場上活躍著我們矯健的身影;龍脈農場我們灑下辛勤的汗水,實習學校我們留下優良的好評。課余假日,我們同登金焦北固,同游南山宜興,同覽江天一色,同閱城市山林,同詠大江東去,同賞別有洞天。三年,我們結下終身難忘的同窗同室之緣、兄弟姐妹之情。我們非常敬佩和尊重我們的老師,老師們兢兢業業的工作精神、積極奮發的進取精神、誨人不倦的育人精神,鼓勵著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奮力遨游。大家聽老師們講課,如同沉浸于各種藝術的享受和熏陶之中。錢璱之老師的抑揚頓挫,周仲器老師的細聲慢語,劉錦老師的旁征博引,祝誠老師的睿智風趣,賈秀英老師的聲情并茂,石復生老師的滔滔不絕,笪遠毅老師的灑脫精煉,蔣文野老師的神采飛揚,郭孝義老師的沉穩流暢,王驤老師的滿腹經綸,付蔭先老師的慢條斯理,張玉華老師的伶牙俐齒……老師們淵博的知識、儒雅的風度、嚴謹的教風,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系總支書記孫慧老師更是無時無刻關心著我們的成長,苦口婆心,因勢利導,為我們排憂解難。三年,師恩難忘,師恩如山!<br><br> 40年后,驀然回首,我們重聚壽丘。校門已改,校牌已換,校舍已變。老建筑拆的拆、封的封,被一幢幢新樓房替代,山下建起了運動場,校門前的四棵參天銀杏樹早已移栽他處,當年的學生宿舍也已化為平地,唯有那登山的臺階小路和那棵樹齡有幾百年的羅漢松尚能勾起我們對當年的回憶。當年的老師如今已白發蒼蒼,有的已離我們憾然而去,留給我們的是永久的記憶和無盡的懷念。40年過去了,我們雖青春不再,但初心依舊,同窗之情猶如陳年老酒,報答師恩唯有桃李滿園。只可惜當年囊中羞澀,沒留下更多更好的照片,但青春的記憶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間。再見,母校!再見,壽丘山!再見,尊敬的老師!再見,親愛的兄弟姐妹!來年,我們再相聚陽澄湖畔!<br> (2018年7月)</h3> <h3>附錄錢老師詩一首<br><br> 憶鎮江師專<br> 錢璱之<br><br> 師專重建壽丘山,<br> 文革狂潮去不還。<br> 擔水墾泥滋勁草,<br> 傳薪續火望青年。<br> 夢溪夜月深情照,<br> 東舍朝陽暖意添。<br> 垂老還鄉常記憶,<br> 十年聚合有前緣。<br><br> 此處師專指文革后重建者,地在鎮江師范原址壽丘山下。余亦在此校工作約十載。余宿舍在校內,面臨正東路,門前有四銀杏,每同沐朝陽也。</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耒阳市|
潮州市|
台东县|
蒙自县|
青岛市|
广德县|
枣阳市|
楚雄市|
若尔盖县|
晋中市|
寻乌县|
商河县|
万州区|
天柱县|
昆明市|
景泰县|
宁城县|
上虞市|
饶河县|
文登市|
德安县|
丹阳市|
苏尼特右旗|
乌苏市|
安西县|
贵阳市|
新干县|
绥化市|
东丽区|
沧源|
贡山|
太康县|
开化县|
扎鲁特旗|
赤水市|
山东省|
汉中市|
邵阳市|
玉门市|
霸州市|
渭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