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字:Lynn 攝影:老郝</h3> <h3>阿姆斯特丹素以"北方威尼斯"著稱,其縱橫交錯的運河、星羅棋布的島嶼、形態各異的橋梁與兩岸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愈發使這座水城韻味獨特、魅力悠長…</h3> <h3>環繞城市的同心運河帶(grachtengordel)是阿姆斯特丹城市規劃的精心之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世界文化遺產。</h3> <h3>以中央火車站為中心,最里面的是辛厄爾河(Singel),也是最古老的舊運河,最初充當環繞城市的護城河。隨著17世紀大量移民的涌入,后來又開挖了三條主要運河:紳士運河(Herengracht)、王子運河(Keizersgracht)和皇帝運河(Prinsengracht),引水填地,擴大城市面積。</h3> <h3>幾條運河依次呈輻射半環狀排開,岸邊鱗次櫛比的紀念建筑令人目不暇接,仔細探尋,每一座建筑背后都有一段或赫赫有名或鮮為人知的歷史…</h3> <h3>來到阿姆斯特丹,乘坐運河游輪、聆聽歷史故事、一覽兩岸景觀被認為是游玩這座城市的不二之選。與另外兩對朋友匯合,我們選擇了在博物館廣場后面上船的藍色游船。(Blue boat company)</h3><h3><br /></h3><h3>(相片來自網絡)</h3> <h3>船上提供多種語言的解說,其中也包括中文。由于信息量太大,記住的并不多,根據照片選幾個有特色的景點分享如下。</h3> <h3>舊運河河畔的這座地標性尖塔拔地而起,醒目優雅,這就是始建于1516年的淚水塔(Montelbaanstoren)。最初它是阿姆斯特丹城墻的一部分,是為保護城市和港口建立的嘹望塔。1606年,塔的上半部分進行了擴建,增加了塔尖,形成了現在高48米的紅磚塔。</h3><h3><br /></h3><h3>17、18世紀的時候,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隊就是從這里告別家人,揚帆遠航。昔日的荷蘭船隊,為了減低航運成本,船上沒有裝備對抗海盜的武器,每一次出航都是生死未卜的博命之旅,送行時,不管是船員還是家人都難免惜別依依,淚水漣漣,因此這座紅磚塔被命名為"淚水塔"。</h3><h3><br /></h3><h3>現在,淚水塔是荷蘭水務局用來觀察阿姆斯特丹水道水勢的辦公之地。</h3> <h3>Magere Brug(英語:Skinny Bridge)是Amstel河上的一座木橋。相傳1691年時,Magere家族的兩姐妹分別居住在河兩岸,由于每天互訪要走很遠的路,姐妹倆決定修建這座橫跨兩岸的橋。雖然還算富有,但并非可以為所欲為,家中財產只允許她們修建一座局促窄橋,Magere Brug 的橋名既以倆姐妹的姓氏紀念了創始人,又巧妙地形容了這座橋的狹窄,因為"Magere"在荷蘭語中意為"瘦"和"窄",中文也將之譯為"瘦橋"。</h3><h3><br /></h3><h3>今天的瘦橋并非十七世紀原造,中間經過數次翻修改建,其中也不乏用鋼橋或石橋取代的方案,但市政府立排眾議,堅持保留木橋原貌,只是在1994年將原來的手動打開橋面改造為機械操作。</h3><h3><br /></h3> <h3>這座外觀為新文藝復興式風格的卡雷劇院(荷蘭語:Koninklijk Theater Carré)始建于1887年。當時,德國馬戲團總監Oscar Carré 在這里創建了帶石頭裝飾面的木質建筑,僅用于冬季馬戲表演,后來這座建筑逐漸改造為可以上演音樂劇和流行音樂的演出場所,很多著名的伶人俐角都曾在此表演,創始人Carré也因劇院之名被后人永記。2004年,卡雷劇院進行了大規模翻新,保留了歷史悠久的外觀和室內設計,以舊貌展新顏。</h3> <h3>荷蘭有著豐富的啤酒文化,Heineken(在中國被稱為"喜力")啤酒更是聞名全球。 上面這座昔日的啤酒釀造廠、今天的啤酒體驗館見證了公司發展的歷程。</h3><h3><br /></h3><h3>1863年Gerard Heineken 先生在此地建立了當時最大的啤酒廠,為了生產最好的啤酒,他不惜走遍全球,尋找最好配料。為研發制作工藝,更是建立了一座私人圖書館,收藏了坊間所有關于釀酒的圖書。</h3><h3><br /></h3><h3>1917年Heineken先生的兒子接管了公司,他把對釀造技術的研發工作當作自己畢生的事業,把啤酒做到了極致。</h3><h3><br /></h3> <h3>1953年Heineken先生的孫子成為公司第三代領導人,他創意地把Heineken啤酒瓶的顏色都統一為綠色,把Heineken品牌標志中的三個英文字母e巧妙地設計為微笑的嘴巴,傳遞給人們快樂的情緒,成功地把Heineken啤酒推向世界。這位第三代企業領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不賣啤酒,我賣的是快樂。"</h3><h3><br /></h3><h3>雖然是家族企業卻已躋身于世界500強,經過三代領導人的精心研制和激情打造,Heineken啤酒現在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啤酒出口商。</h3><h3><br /></h3><h3>(照片來自網絡)</h3> <h3>這座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是路德會教堂(荷蘭語:Ronde Lutherse Kerk),建于1671年,出自黃金時代荷蘭著名建筑師Adriaan Dortsman之手。銅制穹頂教堂是辛厄爾河邊的一道靚麗風景。</h3><h3><br /></h3><h3>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深諳生意經的毗鄰文藝復興阿姆斯特丹酒店與路德會簽訂了長期租借合約。酒店開鑿了一條遂道與教堂相聯,方便客人租用教堂舉辦婚禮或其他活動。好奇的游客也可以到酒店前臺要求參觀這座并不對外開放的教堂。</h3> <h3>這座引人注目的綠色船形建筑是NEMO 科學博物館(Science Center Nemo),最初建于1923年,是荷蘭最大的科學中心。屋頂上是阿姆斯特丹最高的城市廣場,漫步其中,市中心的景色一覽無余。</h3> <h3>船行至此,遙看河邊,這座現代化建筑十分抓人眼球,原來這是荷蘭眼睛電影博物館(EYE Film Institute Netherlands),遠遠望去它好似一只睜開的眼睛,令人過目難忘。由于設計新穎,造型獨特,博物館在2012年一經亮相,立即成為大眾之龐,都市新標。</h3><h3><br /></h3><h3>博物館內收藏的電影,從無聲到數字,橫跨整個電影史,對于熱愛電影的朋友來說,這是一個不可錯過的好去處。無論是坐在電影廳內觀看老片、還是自導自演親手制作自己的影片,都一定會興致盎然、趣味橫生。</h3><h3><br /></h3><h3>博物館與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僅一水之隔,從中央火車站乘坐免費擺渡2分鐘即可到達彼岸。</h3><h3><br /></h3> <h3>從船上下來,再次來到博物館廣場,多座著名博物館近在咫尺。</h3> <h3>我們到梵高博物館買了參觀卷,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參觀者眾,門票上有指定的入場時間,并非有票就可入場,所以提早計劃為佳。</h3> <h3>我們的入場時間是下午一點。看到時間還富裕,我們來到了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的餐廳午餐。</h3> <h3>因為還有時差,為防下午昏昏欲睡影響了參觀梵高博物館的興致,我選擇了這款素食三明治,食材新鮮,咖啡醇香,非常喜歡。</h3> <h3>吃完午餐,仔細看了看這座外觀呈新文藝復興風格的著名音樂廳。</h3><h3><br /></h3><h3>始建于1883年,音樂廳在修建以后曾為追求最佳音響做過長期探索和微調,最終以其不同凡響的建筑聲學聞名于世,躋身于與波士頓交響樂大廳和維也納金色大廳齊名的世界一流音樂廳,音樂史上的著名作曲家諸如馬勒、拉赫瑪尼諾夫和斯特拉文斯基等等都曾經在這里演出和指揮自己的作品…</h3><h3><br /></h3><h3>現在皇家音樂廳每年舉辦約九百場演出,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樂迷達七十萬之眾,堪稱世上最受青睞的音樂廳之一。熱愛音樂的朋友,不妨早做計劃,在這里吃一頓飯,聽一場音樂會,絕對不虛此行。</h3><h3><br /></h3><h3>根據網上資料,每星期三中午12:30有機會觀賞一場免費音樂會。</h3> <h3>終于來到了這座期待已久的梵高博物館,走進大廳,打在墻上的大幅梵高畫作(幻燈片)撲面而來,莫名的感動油然而生…</h3><h3><br /></h3><h3>這種感動也許出自對梵高身世的聯想,也許來自梵高畫作色彩及筆觸對人的視覺沖擊,也許……</h3> <h3>今天倍受大眾喜愛的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生前卻是孤獨凄苦,無人賞識。<br /></h3><h3><br /></h3><h3>生性敏感、落落寡合的梵高從小就是問題兒童,成年后嘗試多種工作都因不能循規蹈矩、不善與人交往而無法勝任,屢屢讓父母頭疼、家族蒙羞。</h3><h3><br /></h3><h3>在現實世界中不斷碰壁缺朋少友的梵高,情感豐富,渴望交流,他開始用畫筆與世界對話。做畫商的弟弟提奧慧眼識珠,發現了他的繪畫才能,鼓勵他成為畫家。</h3><h3><br /></h3><h3>27歲起,梵高開始專職做畫,直到37歲不幸身亡,短短10年用生命的激情創作油畫約900幅,素描1100幅,由弟弟提奧幫他辦展推銷,生前卻只賣出一幅油畫及少量素描。靠著提奧的常年精神鼓勵和經濟資助,梵高才能勉強維持職業畫家的生活。梵高和提奧的兄弟之情感天動地,可以說沒有弟弟提奧昔日的支持,就沒有今天享譽世界的畫家梵高。</h3> <h3>據專家鑒定,這是梵高為弟弟提奧畫的唯一一張肖像。</h3><h3><br></h3><h3>上面是2011年的結論。根據2019年的一篇文章,這幅畫仍然不能確定究竟是梵高的自畫像,還是弟弟提奧的肖像,博物館為這幅畫起的標題是“梵高的自畫像或提奧的肖像”。</h3> <h3>梵高死后僅半年,弟弟提奧也隨他而去。弟妹喬安娜(Johanna van Gogh-Bonger)被梵高兄弟間的六百多封書信和梵高作品所感動,畢余生之力讓更多人認識了解梵高。</h3><h3><br /></h3><h3>感謝喬安娜,由于她的努力,梵高書信得以發表,使后人可以通過這些書信走進梵高的世界。 </h3> <h3>后來,與文森特同名的侄兒又繼續父母未競事業,管理梵高遺作,向世界推介梵高。</h3><h3><br /></h3><h3>二戰以后,擔心這些畫作散落流失,文森特以捐出所有梵高作品為條件,向荷蘭政府請求提供永久收藏場所。在他的參與規劃下,位于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廣場的梵高博物館(Van Gogh Museum)終于在1973年6月正式開放。每天,慕名而來的游客成千上萬,這里是荷蘭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梵高成為荷蘭的名片。</h3> <h3>在這座博物館中,藏有以下著名作品:</h3><h3><br /></h3><h3>《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 April 1885</h3><h3><br /></h3><h3>這是梵高早期作品,顏色深且暗。梵高一反以往畫家之風,將其視線投向最普通的農夫家庭,他不介意透視法或繪畫技巧,而更關注畫作表達的內容和傳遞的信息。在這幅畫中,畫家以其悲天憫人的情懷用簡樸的衣著、粗糙的雙手、呆滯的表情和土地的顏色將農夫生活的艱辛描繪得淋漓盡致!</h3><h3><br /></h3><h3>梵高說:"我要努力學會的,不是畫一個比例正確的頭像,而是畫出生動的表情。簡單地說,不是描摹沒有生命的東西,而是畫鮮活的生活。" 習畫伊始,梵高就為自己設定了一個不同凡響的目標,這可能是為什么他與同時代的其他畫家如此不同,也可能是為什么他的作品總是具有觸人心弦的力量…</h3> <h3>《黃房子"街頭"》(The Yellow House "The Street") September 1888</h3><h3><br /></h3><h3>1888年5月,梵高在法國南部阿爾勒(Arles)拉馬丁廣場(Place Lamartine)旁邊的這所黃房子里租了四間屋子。這幅畫中的綠色百葉窗后就是他居住的地方。在入住"黃房子"后不久,他向提奧發送了他的繪畫描述和素描:"這座陽光下的黃房子寬大敞亮,散發著無與倫比的藍色新鮮感。"</h3><h3><br /></h3><h3>梵高自己稱之為"街頭"的這幅作品記錄了藝術家的所在環境:他經常在左邊的餐廳吃飯,而他的朋友郵遞員約瑟夫·羅林的家就在第二座鐵路橋的旁邊,街上疾步行走的正是畫家本人。</h3><h3><br /></h3><h3>梵高終于找到黃房子這樣一個地方,他不僅可以在那里畫畫,還可以讓他的朋友們留下來。他的計劃是將黃色角落建筑變成一個藝術家的房子,志同道合的畫家可以在那里生活和工作。</h3><h3><br /></h3><h3>雖然梵高在多封信件中描繪了黃房子的光線及色彩,但是這幅畫的不凡之處是畫家沒有僅僅局限于按他所看到的光和色描繪,而是通過他想象中的亮和彩來表達傳遞他的主觀情感:梵高將這座房子描繪成"光之屋",用黃色來表達"愛的最高閃光"。梵高說:"在這座房子里,我可以生活、呼吸、沉思和作畫"。黃房子不僅僅是畫家的生活場所,躲避世俗煩擾的安全港灣,更是其寧心靜靈的棲息之地,揮灑夢想的烏托之邦…</h3> <h3>《臥室》(Bedroom ) October 1888</h3><h3><br /></h3><h3>梵高在黃房子里畫了他的臥室。他用簡單的家具布置房間,并在墻上掛上了自己的作品。據梵高所說,鮮艷的色彩意味著絕對的"休息"或"睡眠"。</h3><h3><br /></h3><h3>在這幅畫中,后墻明顯奇怪的角度并非梵高的錯誤,透視規則似乎并未在整個繪畫中得到準確應用,但這正是梵高慎重的選擇。梵高在一封信中告訴提奧,他故意"壓扁"內部并留下陰影,這樣他的作品看起來就像日本版畫一樣。看來,日本版畫對梵高畫風的影響真是非同小可,難道這也是日本人對梵高情有獨鐘的原因嗎?</h3> <h3>《向日葵》(Sunflowers)January 1889</h3><h3><br /></h3><h3>這是梵高最著名的畫作之一。1888到1889年期間,梵高在阿爾勒總共畫了五幅帶有向日葵插在花瓶里的大幅油畫,上面以三種不同的黃色為主要用色。通過這種方式,他展示了用單一顏色的多種變化仍然可以畫出極具表現力的作品,這種新的對比色系對后人深具啟發。</h3><h3><br /></h3><h3>在阿爾勒居住期間,梵高邀請法國畫家保羅·高更前來一起做畫。渴望友情的梵高懷著興奮的心情為高更布置臥室,並親自創作了向日葵畫來裝飾墻壁。梵高將自己對朋友的熱情全部傾注于畫布之上,通過向日葵的絢麗恣肆,傳遞了他的熱烈、感激之情。</h3><h3><br /></h3><h3>用色彩傳遞感受氛圍似乎是梵高一絕,很多人站在梵高畫(特別是晚期作品)前會莫名其妙地心潮起伏,這可能正是色彩對人視覺沖擊引起的情緒變化,那種感染力在真品面前對人的震撼,真是此處無聲勝有聲!由此,他拉開了與其他藝術家的距離。</h3><h3><br /></h3><h3>1987年3月,梵高的一幅向日葵畫以相當于$39,921,750的價格在倫敦佳士得拍賣公司主持的拍賣會上拍出,創下了梵高作品價格紀錄,使得那些對藝術品沒有興趣的人都認識了《向日葵》系列。那幅向日葵畫現在在日本。展出在這里的《向日葵》是梵高繪制的兩個相似副本之一。<br /></h3> <h3>《盛開的杏花》(Almond Blossom) February 1890</h3><h3><br /></h3><h3>1890年2月,梵高接到弟弟提奧的信,告之他們有了兒子的喜訊。提奧說,孩子將和哥哥文森特·威廉姆·梵高同名,希望這個孩子能夠像哥哥一樣堅定和勇敢。</h3><h3><br /></h3><h3>接到來信,梵高非常高興,深為孩子會以他的名字取名而感動。梵高隨即創作了這幅《盛開的杏花》作為給新生侄兒的禮物。這幅畫成為梵高家族最為寶貴的珍藏,也正是這個和梵高同名的侄兒,推動創建了今天的梵高博物館。</h3><h3><br /></h3><h3>在藍天陪襯下的杏花杏樹是梵高最喜歡描繪的主題之一。杏花是春天里最早開放的花,象征著朝氣蓬勃的新生命。從這種截取盛開花枝片斷的構圖,同樣可以看出日本版畫對梵高的深遠影響。</h3> <h3>《麥田與烏鴉》(Wheatfield with Crows) July 1890</h3><h3><br></h3><h3>《麥田與烏鴉》是梵高最著名的畫作之一,坊間瘋傳這是梵高的最后作品。那是因為,人們在這幅畫中看到了烏云密布的天空下驚恐萬狀的烏鴉四處亂飛,而麥地中的路徑戛然而止,種種描繪無不指向一個悲慘的暗示:梵高的生命走到了盡頭。根據博物館的介紹,事實上,梵高在此之后還創作了幾幅作品。</h3><h3><br></h3><h3>從梵高的信中可以看出,他確實在這幅畫中描繪了 "悲傷和極度孤獨"的情緒,但他也試圖表現出農田"健康及令人鼓足勇氣"的一面,這種矛盾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他當時的處境和心情:一方面日益加重的精神疾病困擾得他心煩意亂;另一方面對生活和藝術的熱情燃燒得他即使身有不適,也無法放置畫筆,從而為后人留下了傳世之作…</h3> <h3>在博物館中,還有很多著名梵高畫作,限于篇幅,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下面和大家分享幾幅我特別喜歡的畫作,是這次參觀博物館的驚喜。</h3> <h3>《花園戀人》(Garden with Courting Couples: Square Saint-Pierre)May 1887</h3><h3><br /></h3><h3>1886年,梵高來到法國巴黎。在那里他接觸到了印象派和點彩派的繪畫,開始對色彩產生了濃厚興趣。這個時期的作品,梵高一改早期作品黑暗的基調,開始運用顏色。畫法上頗有印象派之風。</h3><h3><br /></h3><h3>這幅花園戀人明顯受印象派和點彩派影響,色調柔和迷茫,只是梵高沒有使用彩點而是后來成為他風格的小長條筆觸。他以不同的方向和厚度涂抹顏料,每個元素諸如空氣、植被和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紋路。</h3><h3><br /></h3><h3><br /></h3> <h3>《罌粟花田》(Field with Poppies)May 1888</h3><h3><br /></h3><h3>這是梵高在法國阿爾勒的作品,從時間上看比前一幅畫晚了大約一年,色彩更為鮮艷,可以看出梵高在運用色彩上的漸變。</h3> <h3>《收獲》(The Harvest) June 1888</h3><h3><br /></h3><h3>從巴黎來到法國南部,梵高被阿爾勒強烈的日照所感染,心情空前愉悅,隨之也進入創作高峰。在一個星期之內,他竟然完成了十幅收獲景象圖及五幅預備草圖。</h3><h3><br /></h3><h3>在這幅畫中,梵高以金色為主綠藍色為輔的絕妙用色,以幾何圖形為構圖,以一半收割另一半待收獲為場景,將他對農夫的情感、收獲的喜悅、大自然的美麗都盡情宣泄在畫布之上……</h3> <h3>《暮色》(Landscape at Twilight)June 1890</h3><h3><br /></h3><h3>這是梵高離世前一個月的作品。在這幅畫中,梵高借暮光以大面積的明黃色涂抹了傍晚的天空,仔細觀看在黃色天空下描繪梨樹的黑色筆觸,那種黃黑對比既抓人心魄又略讓人感覺惴惴不安…… </h3><h3><br /></h3><h3>即使如此,那麥田里的郁郁蔥蔥仍然給人以希望和寧靜……</h3><h3><br /></h3><h3>矛盾的梵高,你在想什么?</h3> <h3>《雷云下的麥田》(Wheatfield under Thunderclouds)July, 1890</h3><h3><br /></h3><h3>這是梵高在生命最后一周創作的雙幅油畫。加寬的篇幅給人以更加開闊的視角,即使在暴風雨前的濃云密布下,也仍然無法掩蓋碧綠麥田迸發的勃勃生機。在這幅真品面前,我感受到的分明不是絕望,是希望!</h3><h3><br /></h3><h3>這幅畫的筆觸特別遒勁有力,用色更是令人贊嘆。站在這幅畫前,對梵高是在用他的生命作畫感同身受……</h3><h3><br /></h3><h3>(梵高部分的所有圖片來自網絡)</h3> <h3>博物館內不許照相,這里是專門為與梵高合影留念而設,千萬不要錯過哦。</h3> <h3>由于這天晩上要去趕往我們這次行程的主要安排:內河游輪,伴著老郝的不斷提醒和催促,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梵高博物館。精品太多了,雖然呆了一個下午,但根本不夠。</h3><h3><br /></h3><h3>同行的朋友問我,為什么這么喜歡梵高?我答不出來。后來看到陳丹青老師的解讀:說不出來為什么,就是喜歡看他的畫,耐看。</h3><h3><br /></h3><h3>深以為然…</h3> <h3>文字及攝影(除特別注明外)皆為原創,若轉發請注明出處。謝謝。</h3> <h3><a href="http://www.xsjgww.com/19f4wxlr"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荷蘭、比利時旅行筆記 (1)</a><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文县|
忻城县|
阿瓦提县|
余干县|
曲阳县|
桃江县|
阜阳市|
南雄市|
钟山县|
鹤峰县|
龙州县|
类乌齐县|
桐城市|
嵩明县|
齐齐哈尔市|
广水市|
麟游县|
辽阳市|
紫金县|
甘谷县|
镇江市|
冷水江市|
汉沽区|
莱芜市|
都安|
海安县|
富裕县|
丰城市|
册亨县|
郴州市|
余江县|
堆龙德庆县|
瑞丽市|
玛沁县|
英吉沙县|
麦盖提县|
秦皇岛市|
遂川县|
娄烦县|
台湾省|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