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家安在城市的邊上。</h3><div> 向右3000米是城市,向左3000米是鄉村。</div><div><br></div><div> 上班的日子,我著規矩的服裝,向右,穿過城市的車水馬龍和熱鬧喧囂。</div><div><br></div><div> 公交車的車窗外,上演著一幕幕劇情不詳的情景劇,我淡漠以對,是無數面目模糊的人中的一個。</div> 沒課的日子,我向左,朝鄉村的方向。<div><br></div><div> 步行,或者騎車。 </div><div><br></div><div> 背景廣闊,主角甚少,常常只有兩個,劇情簡單,一目了然。</div><div><br></div><div> 走在蜿蜒的小路上,夏天的風掠過發梢。</div><div> 已近傍晚,陽光視覺甚烈,觸感卻溫柔怡人。 </div><div> 我說,真好,真好!</div> <h3> 站在田間地頭,看著已近焦熟的麥子,順手扯下一穗,在手心里慢慢揉搓,顆粒飽滿,豐收已然在望。</h3><div> 忽然就想起小時候。<br></div><div> 每年麥收前,父親或者母親也愛這樣揉搓麥穗,然后帶著憂愁或者喜悅預測當年的收成。<br></div> <h3>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個在農村長大的人都有這樣的情結。</h3><div> 你會永遠懷念你童年生長過的地方,而且,越遠離,越懷念。</div><div> 從小生長的地方,也有這樣的小路,有帶著青草氣息的燥熱的風,有大片的麥田,麥田附近,也散落著一些樹,常常是楊樹。</div><div> 干活累了,就到樹下歇息。</div><div> 風吹楊樹的葉子,發出清脆的嘩啦啦的聲音。</div><div> </div> <h3> 那時的農村學校,會按照農忙放假。麥收前有麥假;秋天有秋假,春節有寒假。</h3><h3> 小時候家里人口多,田也多。大約有四五十畝,單是麥子,每年要種三十畝左右。 </h3><h3> 平時我們上學,地里的活全靠父母勞作,但麥收和秋收一定是全家出動 </h3><div><br></div><div> 用母親的話說,麥收是龍口奪食。因為夏天暴雨多,錯過了最佳的收割期,就會損失巨大。</div><div> 一家十來口人浩浩蕩蕩從村子里走過,有人拉車,有人提水,有人拿鐮刀,總會招來無數羨慕的眼光。<br></div><div><br></div><div> 我在隊伍中走著,很興奮,莫名還有些驕傲。</div><div> </div> <h3> 每年的開鐮,總是從最大的一塊地開始。</h3><div> 我們俗稱洼里地,有五畝左右,土地肥沃,耐旱,年年好收成。</div><div> 站在地頭,大哥讓我們一字排開,開始按照年齡給我們分任務。</div><div> 兩歲一垅,以此類推。</div><div> 我八歲,要負責收割四垅麥子。</div><div> 一垅從北到南,足足有200米。 一聲令下,大家彎腰揮鐮。</div><div> 母親在旁邊夸我干活像樣子,得意之下鐮刀揮動更快。</div><div> 鐮刀剛剛被父親磨過,鋒利。</div><div> 但沒過十來分鐘,感覺腰疼背酸,站起來看看前面,遠的好像沒有盡頭。</div><div> 有點泄氣,喊道:腰疼啊!</div><div> 父母頭也不抬,舞著鐮刀說一句:小孩子哪有腰!</div> <h3> 太陽越來越毒,感覺身體里的水份已經被蒸發殆盡,像一條擱淺的魚,很快要變成魚干。</h3><div> 四哥送了水來,滿滿的一桶。</div><div> 領頭的大哥終于開恩:休息一會兒!</div><div> 爭先恐后往樹下跑,爭拿瓢舀水。</div><div> 是剛打上來的井水,從四五十米的地下取上來,放了好多糖精,涼而甜。</div><div> 大口大口地喝下去,能聽到喉嚨里發出的咕咚咕咚的聲音。</div><div> 是勞作之后才有的聲音,飽滿而愜意。 </div><div> 辛苦之后,會有犒勞。</div><div> 麥收時家里雞子下的蛋是不賣的。</div><div> 姐姐到地里摘下半籃子自己種的西紅柿,熟透的生吃,半熟的和雞蛋炒,艷紅金黃,酸香爽口,再切幾根黃瓜,拌上蒜汁和芝麻醬,色香味俱佳。</div><div> 炎熱的天氣吃,爽利可口。至今仍是我的最愛。</div> <h3> 大哥比父親還威嚴,有偷懶的,任務沒有完成,大哥說一句:中午別端碗。</h3><div> 下面的弟妹就真的不敢去端碗。</div><div> 大哥以身作則。某次不知什么原因沒去地里干活,中午愣是不吃飯。</div><div> 父母勸也不行。</div><div> 我雖小,也漸漸知道,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沒有完成自己的義務,是讓人羞愧的事情。</div><div> 幾日辛勞之后,麥子被拉到麥場上。</div><div> 接下來是碾場。麥子被平鋪在場上,牛拉著石頭做的碾子,一圈又一圈地走,直到麥稈破碎,麥粒滾落。</div><div> 然后是揚場,也就是把麥子和混居其中的雜物分開。</div><div> 這是極具美感的一種勞動。木做的鍬從麥堆里高高抬起,微微傾斜,麥子和碎屑趁著風勢分道揚鑣,麥子嘩嘩落下,碎屑飄落至另一側。</div><div> 抬起的高度和傾斜的角度是個技巧,需要反復練習。</div><div>最后的一道工序是晾曬。</div><div> 麥收進行到這里,終于有了相對輕松的活計:看場,防止村里的雞子來偷吃。這項任務大都會分派給家里年幼的孩子。</div><div> 我是時常被選中的對象,不僅僅因為年齡合適,還因為我不會像四哥一樣因為貪玩一會兒就不見人影兒。</div><div> 但我也會受呵責,因為看場的時候手里總是喜歡拿一本書。只顧地頭看書,雞子吃的肚子脹竟然都沒看到。</div><div> 《呼家將》、《楊家將》、《封神榜》之類的,最喜歡。</div><div> </div> <h3> 晚上,也要看場,不過換做大人,大多是男人。</h3><div><br></div><div> 不過女人孩子愛湊熱鬧,也到場上涼快。</div><div><br></div><div> 沒有什么比辛勞之后看著自己的成果更心滿意足,更幸福。</div><div><br></div><div> 每個人都估算自己的收成,也幫別人估算收成。 </div><div> 男人們湊到一起擺龍門陣,天上地下,政治歷史,一知半解,也說得有鼻子有眼兒,說到熱鬧處,還會起幾句爭執。</div><div> 女人們聚一起拉家常。東家常西家短,只顧忙,集了幾天的八卦要開半天的發布會。</div><div> 孩子們永遠不知疲倦,在剛剛壘成的麥垛里間捉迷藏,大呼小叫,一不小心將剛收攏的麥子踢得四處分散,少不了被一頓訓斥。</div><div> 風裹挾著麥子的香氣陣陣吹拂,月亮高掛天上。</div><div> 麥子入倉,玉米已經起身,農人又開始新一輪的勞作。</div><div> 我沒有計算過一粒種子到一粒飯桌上的糧食,要經過怎么漫長的征程,會有多少道工序。</div><div><br></div><div> 不過我想,那一定是一個讓人驚訝的數字,其間包含了無數人的汗水和辛勞。</div><div> </div> <h3> 這些也漸漸只是回憶。</h3><div> 這二三十年來,整個中國像一列特快列車,一路狂奔,創造奇跡的同時,也丟掉了很多很多。</div><div> 去年此時回家,發現村里人煙稀少,只剩不多的老人帶著幾個孩子。</div><div> 多年前通向村里的那條寬闊的路,如今綠樹掩映,幾無可辨。</div><div> 年輕人都搬到城里,偶爾開車回家照看一下莊稼。</div><div> 城市正變得越來越大,以勢不可擋的姿態蠶食著周邊的鄉村。</div><div> 房子越來越多,土地越來越少。</div><div> 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即使再向左走3千米,甚至3萬米,也找不到曾經的鄉村了。</div><div> 對于很多孩子來說,鄉村這個詞,只存在于書本和想象之中。</div><div> 這是多么令人傷感的事情。</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加查县|
裕民县|
色达县|
汝南县|
临颍县|
临潭县|
永川市|
吴忠市|
田东县|
玉田县|
绥棱县|
呼玛县|
库车县|
荥阳市|
虹口区|
肥乡县|
绥芬河市|
顺昌县|
常德市|
澄城县|
莲花县|
延吉市|
图木舒克市|
台北县|
来凤县|
大英县|
光泽县|
项城市|
济南市|
东乡县|
莱阳市|
鹤峰县|
阿城市|
奉新县|
黄骅市|
邵阳县|
萝北县|
崇州市|
漯河市|
蒲江县|
林州市|